游褒禅山记(详细)

合集下载

《游褒禅山记》教案

《游褒禅山记》教案

《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游褒禅山记》的作者、背景及文学地位。

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丰富的描绘手法和修辞技巧。

解读文中的哲理思想,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2 教学内容课文简介:《游褒禅山记》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游记,描述了他游览褒禅山的经历和感悟。

文学背景:了解韩愈的时代背景和文学成就,理解游记文体的特点。

词语解析:学习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古文句式,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主题思想:探讨文中的自然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情趣。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掌握《游褒禅山记》的文意和主旨,理解韩愈的文学风格。

分析文中的描绘手法和修辞技巧,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解读文中的哲理思想,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2.2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的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解析古文句式和用词。

分析韩愈的文学创新和影响,探讨游记文体的特点。

引导学生从文中汲取人生智慧,将哲理思想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课文背景、作者生平和文学特点。

互动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文中的主题思想。

案例分析法:分析文中的描绘手法和修辞技巧,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2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利用PPT、视频等辅助教学,生动展示课文内容。

网络资源:推荐相关阅读材料和学术文章,拓展学生视野。

作业与测试:布置适量作业和进行课堂测试,巩固所学知识。

第四章:教学安排与步骤4.1 教学安排课时:本章节共需4课时,每课时45分钟。

教学顺序:按照课文内容顺序进行教学,每个教学步骤分配适当时间。

4.2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新课,简介《游褒禅山记》的作者、背景和文学地位。

第二步: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语言美和情感表达。

第三步:讲解课文,分析文中的描绘手法和修辞技巧。

第四步:讨论课文,解读文中的哲理思想和人生观。

第五步:总结课堂,布置作业和进行课堂测试。

高中语文文言文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高中语文文言文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原文和译文(含赏析)原文: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於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後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馀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後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於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於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於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於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余於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译文:褒禅山也称为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

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

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原文及赏析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原文及赏析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原文及赏析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於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後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馀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後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於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於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於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於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余於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游褒禅山记》是以借游山探洞为题,阐述治学之道。

它是以议论为主、记游为次,通过记游进行说理的优秀散文。

王安石这次游褒禅山,因未能穷究山洞奇险之景,“不得极夫游之乐”败兴而归。

然而他在自我引咎追悔、反复思辩中,深刻地领悟了“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的道理,并由此对治学之道进行深入的思考。

先叙后议,结构严谨自然。

《游褒禅山记》(详细)

《游褒禅山记》(详细)
• 1 本名与别名的由来 • 2 记游洞经过 • 3 抒发游洞的感慨(全文重点) • 4 简写由仆碑而产生的感想 • 5 补记同游之人、记游时间
理清思路
一(1、2):记叙——游山经过 。 二(3、4):议论——游山心得 。 三(5):记叙的结尾,补叙同 游者的籍贯、姓名。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
有埋 人怨
乐也。
自 己

尽情享受
形作动
解读第2段
记游洞经过
记游华山 洞的经过
追记后洞 遗憾心情
平旷 前洞
记游者甚众
后洞
窈、寒、深 记游者少
→悔
1、作者写游洞经过,用了哪些对比? ⑴ 前洞的 平旷 ——后洞的 窈然 ⑵ 前洞记游者 甚众 ——
后洞的来而记之者 甚少、其至又加少 ⑶ “余所至”之 浅 —— “好游者”所至之 深 ⑷ 进洞时“其见愈奇”的 欣喜 ——
将, 完 于是 一起
快要
盖余所 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
大 所到的 概 (地方)
不及, 不到
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
代游踪
那些到 的人

当、正在
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
体还 用


形作动, 已经 照明
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
作者简介
王安石纪念馆
江西临川
布置作业
解题
• “记”是一种文体,有奏记、游记、 杂记。
• 分为四类: 记游、记事 、记亭台楼阁、记物 • 本朝(宋)人尚理
——严羽《沧浪诗话》 • 利用游记进行说理
文体特点: 1、亭台楼阁名胜记: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详细)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详细)
是语气助词,表示提顿;“也”是语气助词,表示判断。 • 第一个句子是一般判断句。 • 第二、三个句子是因果关系的判断句,其中的“者”有提示
原因的作用。
h
7
为什么说“华(hua)山”是“音谬”?
汉字最初无“花”字,“花”小篆中写成 ,像花形;“花”是后起字,有此字后“花”与“华 ”分开,“华”才读“huá”。王安石认为碑文上的“ 花”是按照古音写的今字,仍然应读“huā”,而不应 该读成“huá”。
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且。
的 奇异雄 伟
不同寻常的 景象
险阻僻远的 地方
h
22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
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
古今异义
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帮助 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
h
9

翻译第二段:
h
10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空旷
名作状从旁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入边之甚寒,问其深,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幽深的样子
入之愈深, 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
曰:那“不些出,火且尽。”遂与之形 尽俱作 头出动。,走到
h
28
特殊句式
• 判断句(表示因果关系)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h
29
第四自然段
“古书之不存”跟上文哪句话相照应?
“其文漫灭”
“后世之谬其传”又是跟哪句话相照应?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h

游褒禅山记全面详细

游褒禅山记全面详细
褒禅山碑林
位于山脚下,收藏了大量古代碑刻 和石刻,记录了褒禅山的自然景观 和人文历史。
石刻与碑文
石刻艺术
褒禅山上的岩石上刻有各种图案和文字,包括佛像、神仙、诗词等,具有较高 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碑文
在褒禅山的不同景点,立有多块石碑,上面刻有文字,记录了历史事件、人物 事迹和文学作品等。
民间传说与故事
游览路线
推荐游客从后山入园,先游览华 阳洞,再前往天平洞和仙人洞, 最后登上山顶,欣赏整个景区的
壮丽景色。
游玩时长
建议游客预留一整天的时间,以 便充分领略褒禅山的自然风光和
人文景观。
交通指南
公共交通
01
游客可以乘坐火车或长途汽车到达目的地,然后再转乘当地的
公交车或出租车前往景区。
自驾路线
02
自驾游客可以沿高速公路或国道前往景区,根据导航软件指引
褒禅山传说
关于褒禅山的由来和传说,如“褒禅老母的传说”、“华阳洞的传说”等,充满 了神秘色彩和民间智慧。
民间故事
与褒禅山有关的各种民间故事和传说,如“华阳洞里的秘密”、“神仙下凡的故 事”等,反映了人们对自然景观和神秘事物的想象和解读。
04 游褒禅山的攻略
行程安排
最佳旅游时间
春秋两季是游褒禅山的最佳时间, 此时气候适宜,景色优美。
洞穴
褒禅山的洞穴众多,洞内石笋、石幔等形态奇特,具有很高 的观赏价值。
03 褒禅山的人文景观
古代建筑与遗迹
褒禅寺
位于褒禅山核心区域,历史悠久, 是当地著名的佛教寺庙,供奉着 多位菩萨和佛像。
华阳洞古建筑群
位于山腰处,由多个明清时期的古 建筑组成,包括楼台亭阁、庙宇道 观等,体现了古代建筑艺术风格。

(完整)高中课内文言文翻译整理版

(完整)高中课内文言文翻译整理版

(完整)高中课内文言文翻译整理版《鸿门宴》★2、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楚国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一向同留侯张良友好。

★3、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项伯于是连夜骑马来到沛公的军营。

私下会见张良,把项羽要攻打刘邦的消息详细地告诉了张良。

★4、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见识浅陋的小人劝我说:“据守函谷关,不要让诸侯打进来,秦国的土地可以全部占领而称王。

”★7、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进入和意外的变故。

★12、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项伯也拔剑起舞,常常用身体象鸟张开翅膀一样掩护着沛公。

★14、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杀人惟恐不能杀尽,惩罚人惟恐不能用尽酷刑。

15、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

却听小人的话,要杀掉有功劳的人,这种做法是曾经灭亡的秦国(的做法)的继续罢了。

★16、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做大事不必顾及细微的中央,讲大礼不必计算细小的礼仪。

《烛之武退秦师》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因为它(指郑国)对晋国君无礼,而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和楚国订立盟约。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跨越晋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自己的边邑,您知道这一定很困难啊。

为什么要灭掉郑国来增加邻国(晋国)的土地呢?邻国变得强大,就是您的力量变得弱小啊。

★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如果放弃攻打郑国,把郑国作为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国使者来往时,(郑国)就能供给他们缺乏的物资。

4、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况且您曾经对晋国君有恩惠,他许诺给您焦、瑕两城,(但是)他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筑城防御(秦国)。

★5、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晋国,哪里会满足?在把东边的郑国作为它的边疆后,又计划向西面扩张它的领土。

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

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

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篇一:游褒禅山记的教案公开课】游褒禅山记教学目标:1、掌握文言常见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加强文言文字词句知识的积累。

2、理解作者“尽吾志”的思想,体会“深思慎取”的重要性。

3、学习文章“因事见理,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作者“尽吾志”的观点。

教学难点:学习文章“因事见理”的写作手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串讲法、讨论法相结合。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时数: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这一单元我们所学习的古文大都是实用类文言文,其中有史传(《鸿门宴》、《郑伯克段于鄢》)、行状(《段太尉逸事状》)、奏表(《陈情表》)、书信(《报任安书》),那《游褒禅山记》是一篇什么?(游记)。

人们常说游记是:“纸上山水”,上节课我们已经疏通了文意,对这篇“纸上山水”有了一些初步感受。

今天我们就跟随作者王安石一起来继续欣赏褒禅山的风景并一同感悟风景之外的人生体验。

二、课文分析:1 、第一段:这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

都写了褒禅山的什么?明确:山之名、山之寺、山之洞、山之碑。

2 、第二段:这一段记游华山洞的经过,按照游踪可以分两层:第一层(开头到“遂与之俱出”)记游洞经过;第二层(“盖余所至”至段末)追记后洞中所见并表示遗憾心情。

华山洞分为前后两洞,前洞什么样?后洞什么样?着重哪一部分?为什么?明确:前洞平旷,记游者甚众。

后洞窈、寒、深,记游者少。

着重写后洞。

为下一部分的议论作铺垫。

作者游洞的心情经历了什么样的变化?明确:兴致盎然--有人怠,与之俱出—悔。

3、第三段:这一段主要写游华山洞的心得,是这篇课文的重点和精华部分。

层次划分:①用一“叹”字紧承上文,领起全段。

②以古人作为立论的标准,从“求思”的深度和广度两方面,分析了古人“往往有得”的原因。

③拿世人的避难就易,同古人的“求思”精神对比。

④阐述宏伟目标,险远的道路和“志”、“力”、“物”三者的内在联系。

⑤强调只要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即使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游褒禅山记授课时间:【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王安石及其作品的有关常识。

2.理解:阳、穷、咎、极、非常、观、谬等词语;归纳:道、乃、然、盖、文等多义词的义项。

3.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过程与方法1.品读文章,鉴赏因事见理,叙议结合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认识作者“尽吾志”和做学问“不可不深思而慎取”的治学思想,明白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掌握诵读的要领,积累文言字、词、句,理解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及用法。

【教学难点】学习“即事明理”的写法,指导学生理清记叙和议论的呼应关系,研习第三段。

【教学思路】1、涵咏诵读(整体感知作品)2、研习文本(师生质疑解疑,合作整理,把握重点词句)3、品读鉴赏•感悟4、重读积累【教学方法】1.利用注释、工具书疏通文字,教师进行点拨、解难。

2.指导学生从课文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入手,弄清文章的内容和结构,理解作者“有志”“尽吾志”的观点。

3.重视诵读,落实背诵要求。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步骤】一、诗文导入(学生诵读以下两首诗,诗写何人,并比较两首诗的观点有何不同?)题乌江亭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题乌江亭王安石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也是才华横溢、学富五车的文学家,他的思路不同常人,常常对历史上一个已有定论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进行重新评价,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这就是他与众不同的翻案诗文,而且王安石对于翻案诗文的创作乐此不疲,表达他作为一个政治家、改革家的心声。

王安石在宋仁宗至和元年七月写了一篇游记《游褒禅山记》。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古代游记大多是抓住景物特点,浓笔重彩,精描细绘,表现山水之美。

这位才华横溢、学富五车的文学家,思路不同常人的政治家在文中阐发了哪些哲理,他的观点又将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思考呢?我们一起进入文本去品读和探讨。

二、作者简介1.王安石:(1021--1086)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因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

神宗时,曾推行变法,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我执政一日,新法便推行一日”。

后因保守派反对失败后,退居江宁。

2.政治家的诗政治家的文: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

所谓辞者,犹器之有刻镂绘画也。

诚使巧且华,不必适用。

诚使适用,亦不必巧且华。

要之以适用为本,以刻镂绘画为之容而已。

——《上人书•王安石》他的文章结构谨严,说理透辟,雄建峭拔,语言洗炼,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

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作品今存《王临川集》等。

三、涵咏诵读1、教师播放视频朗诵(学生跟读,学生可以默读或出声读;划出在字音上你有疑问的词语,给长句断句读。

)2、正字音,学生自由诵读。

3、学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生字、多音字、古音异读),读清句读,读出语气。

四、研习课文边读边思:作者主要游了哪些地方?作者悟出了什么道理?叙议如何一一对应?明确:褒禅山华山洞将作者阐明道理的句子画上横线。

①游洞的感受——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②对于仆碑的感受——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根据学生的回答确定教学顺序第一部分:质疑探究•合作解疑①游洞的感受——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研习第二段(1)由学生自由诵读第二自然段,熟悉文本,根据课下注释自译课文,并将不理解的词语、句子做上标记。

(2)寻找作者游踪,绘制路线图。

(3)小组派代表展示积累的重点词语,提出疑问,其他小组解答,老师指导点拨。

梳理总结字词:其下平矿:平坦开阔。

有泉侧出:从旁边,名词作状。

由山以上六七里:往上走,名作动。

有穴窈然:然,形容词尾。

问其深:深度,形容词作名词。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尽,走到尽头,形作动。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连词,表修饰。

其进愈难:那向前进(的事)。

而其见愈奇:那见到的(景致)。

火且尽:将要。

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古代分数表示法,即十分之一。

则其至又加少矣:到达的人,动作名。

方是时:这。

火尚足以明也:明,照明,形作名。

则或咎其欲出者:有的人。

盖余所至:发语词,也有“大概”的意思。

盖其又深:发语词,也有“大概”的意思。

重点句子(诵读并翻译):1、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译:打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这是人们所说的“后洞”。

2、盖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译:我们走进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欢游险的人来,大概还不足十分之一。

3、盖其有深,则其至有加少矣。

译:洞内更深的地方,大概来到的游人就更少了。

4、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译:已经出洞,就有人埋怨那想要退出的人,而我也后悔自己跟他出来,而未能尽情享受那游览的乐趣。

学生齐读第二段※思考题:第二段主要写什么,有何感受,为何有这样的感受?明确:简介前洞和后洞,记叙自己游后洞中途而出的体会——“悔”。

“十一”而已“所见愈奇”,则那未至的“十九”以及更深处境界之更加奇妙。

倘若真是“火且尽”,倒也无可奈何了,偏偏力尚足,火尚明,一切条件具备“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这就构成了悔的前提。

接着又对举了在共同现实面前的两种不同态度,以他人的“咎”旁衬自己的悔,“悔”自己“随之”,则是从主观上寻找原因。

作者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有严于自责的精神,由责生悔,由悔生思,由思生悟,有悟生叹,引发了一段大议论,通篇为之振起。

研习第三段(1)学生自由诵读第三自然段,熟悉文本,根据课下注释自译课文,并将不理解的词语、句子做上标记。

(2)小组派代表展示积累的重点词语,提出疑问,其他小组解答,老师指导点拨。

梳理总结字词:于是余有叹焉:对于/这件事。

往往有得:心得,收获。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因为,介词;并且,连词。

夷以近…险以远:表并列,连词。

古人之观于天地:观察,动词。

非常之观:不平常;景观,名词。

常在于险远:形→名,危险遥远的地方。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至”是“到”的意思,于为介词引出下文地点。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形→名。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帮助,动词。

于人为可讥:对于,介词;是,算得上,动词。

其孰能讥之乎:难道,副词,表反问语气。

重点句子(诵读并翻译):1、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译: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的时候,往往有心得。

2、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译:(地方)平坦并且路程近,到达的人就多。

3、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译:但世上奇妙雄伟、珍贵奇特、不同寻常的景象,常常在那险阻偏远的地方。

4、有志矣,不随以止也。

译:有(坚定的)意志,不随从(别人)而停止不前。

5、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译:到了幽深昏暗是人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外物来帮助他,也不能到达。

6、此余之所得也。

译:这就是我这次游洞的心得收获。

学生齐读第三段※思考题:在这段,作者一开始就指出古人浏览观赏,“往往有得”,其“有得”的原因是什么呢?那么,要“有得”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其中最为重要和可贵的是哪一点?明确:原因在于古人“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要“有得”必须具备“志、力、物”三个条件,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相辅相成的。

有坚定的意志,才会有决心克服困难,勇往直前;有能力,是实现志向的保障;有了志向与能力,再加上外界条件的帮助,才能达到预定的目标,否则,“亦不能至也”。

要想达到预期的目的,志、力、物三要素缺一不可。

志和力都是内在因素,即使是同样“不能至”,有力而志不坚,在人会被讥,在己会有悔;尽志而力不足,在己无悔,人亦未能讥。

板书:古人有得:求思之深而无不在志——尽志而不至——无讥无悔(内外因)“有得”力——有力而志不坚——可讥有悔强调“志”物——无物相之——亦不能至作者提出了三个“不能至”:“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这三个“不能至”表达了三层意思,提出了达到目的的三个必要条件:“志”“物”“力”。

在提出“志”这个条件时,用两个否定词构成双重否定,强调“有志”;在提出“力”和“物”这两个条件时,又分别把“有志”作为基本前提,也强调了“有志”。

这就揭示了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首先要有“志”,其次要有“力”,再次要有“物”,把需要坚定的志向、不断的艰苦努力又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才能完成一种理想追求的道理,说得相当清楚、完备而透彻。

三个“不能至”的三层意思,是按照三个条件的重要性依次排列的,逻辑十分严密。

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都不是充分条件而是必要条件,而其中“志”又是最根本的。

所以作者又对“志”的重要性,作进一步的强调和申述。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是说有“力”而无“志”,因此未达到目的,这会被人讥笑,自己也会悔恨;“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指出只要“尽吾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悔。

通过对比“力足以至”而未能至和“尽吾志也而未能至”两种情况,得出“可讥”“有悔”和“无悔”“无讥”两种结果。

这一正一反的两层意思,照应“既其出,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突出了“有志”的决定作用,并且提出“尽吾志”,即全力以赴、坚持不懈的高标准要求,从事物的规律性归结到人的主观能动性,把所议论的道理推进一层。

五、鉴赏感悟合作探究一王安石于褒禅山之一游,在未尽力以探寻到奇景的遗憾中结束。

而这一游不仅仅就这样结束了,而是带给了他不断的反省和深刻的思索,他得出“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这次游山之得,又是治学处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业之道。

作为后之览者,必将有感于斯文,能不能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谈你的感悟,并把它化成文字,写在书本上。

参考提示: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川。

绝壮的音乐,多是悲凉的韵调。

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

——李大钊我们可以不伟大,但我们庄严;我们可以不永恒,但我们真诚;我们可以不完美,但我们努力。

——毕淑敏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蒲松龄20%的人成功------------------80%的人不成功20%的人用脖子以上赚钱--------80%的人脖子以下赚钱20%的人正面思考--------------80%的人负面思考20%的人认为行动才有结果------80%的人看到结果才行动20%的人有目标----------------80%的人爱瞎想20%的人在放眼长远------------80%的人只顾眼前20%的人计划未来--------------80%的人早上起来才想今天干嘛20%的人按成功经验行事--------80%的人按自己的意愿行事20%的人做简单的事情----------80%的人不愿意做简单的事情20%的人明天的事情今天做------80%的人今天的事情明天做20%的人想的是如何能办到------------80%的人想的是不可能办到20%的人永远赞美、鼓励--------------80%的人永远漫骂、批评20%的人会坚持--------------80%的人会放弃20%的人敢于面对困难--------------80%的人逃避现实————巴莱多定律例:志存高远者实繁,达高远视者盖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