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知识点归纳总结最全最实用
《游褒禅山记》文言知识点梳理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梳理一、通假字长乐王回深父.二、词类活用1、始舍于其址。
2、名之曰褒禅。
3、有泉侧出。
4、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5、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6、而其见愈奇。
7、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8、火尚足以明也。
9、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10、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11、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三、古今异义1. 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古义:。
今义:数词。
2.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古义:今义:用作表程度的副词,十分,很。
3.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今义: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4.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今义:常用来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5. 于是余又叹焉。
古义:今义:合用为一个连词。
四、虚词1、以故其后名之曰2、距其院东五里3、独其为文犹可识4、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5、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6、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7、而余亦悔其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8、视其左右9、谬其传10、咎其欲出者11、其孰能讥之乎?(二)“以”:1、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2.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3.险以远。
4.由山以上。
5.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6.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7.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五、特殊句式1、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2、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3、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4、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5、不随以止也6、此余之所得也!7、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六、翻译句子1.既其出,则或责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2.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3.古之人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梳理参考答案一、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二、1.舍: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总结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总结一、通假字长乐王回深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二、古今异义词1.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古:十分之一。
今:数词。
2.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古:不平常。
今:用作表程度的副词,十分,很。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古:泛指求学的人,指读书人。
今: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三、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筑舍定居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命名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识其本名2.动词作名词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前进的事,见到的景象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到达的人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流传的文字3.名词作状语有泉侧出从旁边4.形容词作动词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穷尽,走到头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尽情享受不出,火且尽燃尽火尚足以明也照明5.形容词作名词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深度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险远的地方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6.使动用法使……错误,弄错1、仆:倒伏。
有碑仆道2、咎:责怪。
则或咎其欲出者3、夷:平坦。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4、相:帮助、辅佐。
无物以相之五、重点虚词1. 其始舍于其址代词,它的,代华山其文漫灭代词,它的,代仆碑其下平旷,有泉侧出代词,它的,代华山洞问其深代词,它的,代穴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代词,它的,代后洞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代词,它们的,代古代流传下来的书籍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代词,它,代华山洞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代词,它,代仆碑盖其又深代词,它,代后洞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第一人称代词,自己,我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代词,他们,代古人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距其院东五里/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代词,那则或咎其欲出者代词,那个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则其至又加少矣代词,那些既其出助词,没意义其孰能讥之乎? 语气副词,表反问,难道2.以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介词,因为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介词,用来余与四人拥火以入连词,表修饰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连词,因为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连词,表并列有志矣,不随以止也/有志与力,而不随以怠连词,并承接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连词,表目的,来由山以上五六里助词,与某些方位词、时间词连用,表示时间或方位。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归纳总结最全最实用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归纳总结最全最实用《游褒禅山记》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游记文章,以他游玩褒禅山的经历为主线,展现了他对自然山水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
本文将对《游褒禅山记》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一、《游褒禅山记》的背景知识1.苏轼简介: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书法家。
他是文学史上的杰出人物,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2.褒禅山:位于湖北省黄陂县,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素有“天下第一禅山”之称。
二、文章的主要内容1.游览褒禅山的经过:苏轼先是在长江上游历,欣赏了长江流域的美景,然后登上褒禅山,游览山川美景,感叹山水的壮丽和瑰丽。
2.对自然山水的赞美:苏轼以绘画的手法描绘了山川风景,赞叹了壮丽的云海、秀丽的峰岭、奇特的石头等。
他认为自然山水是上天给予人们的最美好的礼物,享受山水的美景会给人们带来宁静和快乐。
3.对人生的思考:苏轼在游览山川的过程中,思考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他认为人生就如同登山一样,需要攀登和克服困难,只有勇往直前,才能达到人生的巅峰。
同时,他也提出了追求自由和超越世俗的理念。
三、文章中的重要意象1.云海:云海是文章中的重要意象,象征着山中云雾的美丽和神秘。
苏轼形容云海如织,氤氲宛如仙境,使整个山水景色更加幻化和壮丽。
2.泉水:泉水是文章中的重要意象,象征着山中清澈的水源和生命的源泉。
苏轼对泉水的描绘充满诗意,赞美泉水的清澈和快乐之美,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和对生命的热爱。
3.石头:石头是文章中的重要意象,象征着山中坚毅和刚强的品格。
苏轼形容石头如奇山异石,有着令人惊叹的造型和神奇的力量,寓意着人生需要坚定的意志和勇气。
四、文章的主题思想1.对自然山水的赞美和赞叹:苏轼通过赞美褒禅山的山川美景,表达了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赞叹之情。
他认为自然山水是上天给予人们的最美好的礼物,需要人们去欣赏和珍惜。
2.对人生的思考和价值观的探索:苏轼通过游览褒禅山的经历,思考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完整归纳

1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完整归纳一、通假字1. 长乐王回深父。
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二、词类活用 1. 始舍.于其址。
舍: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
2. 名.之曰褒禅。
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呼。
3. 有泉侧.出。
侧:名词作状语,在一侧。
4.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深: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
5. 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穷: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穷尽,走到头。
6. 而其见.愈奇。
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7.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至: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
8. 火尚足以明.也。
明: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9. 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极:形容词作动词,尽情享受。
10.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险远:形容词用作名词,险远的地方。
11. 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 谬: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弄错,使……错。
● 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
● 名:名词作动词,说明白。
三、特殊句式(一)判断句①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者,……也:“者”表停顿语气,“也”表判断语气) 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者,……也)③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者,……也)④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因果判断句,“此”是主语,“所以”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原因”,“也”语气助词,表判断)⑤此余之所得也(此……也)(二)倒装句1.状语后置句①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②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2.定语后置①有穴窈然。
(三)省略句①有志矣,不随(之)以止也(省宾语)②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之)以怠。
(省宾语)③余于仆碑,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
(省宾语)④有碑仆(于)道(省介词)(四)文言固定句式①其孰能讥之乎?(难道……吗?)②何可胜道也哉! (哪里……呢!)③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游褒禅山记》文言知识整理

《游褒禅山记》文言知识整理(一)通假字1. 长乐王回深父。
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二)词类活用1.始舍于其址。
舍: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
2.名之曰褒禅。
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呼。
3.有泉侧出。
侧:名词作状语,在一侧。
4.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深: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
5.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穷: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穷尽,走到头。
6.而其见愈奇。
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7.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至: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
8.火尚足以明也。
明: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9.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极:形容词作动词,尽情享受。
10.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险远:形容词用作名词,险远的地方。
11.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谬: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弄错,使……错。
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
名:名词作动词,说明白。
(三)文言固定句式1.其孰能讥之乎?(难道……吗?)2.何可胜道也哉!(哪里……呢!)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这就是……的缘故。
)(四)省略句、判断句1.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之以怠。
(宾语)2.余于仆碑,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
(宾语)3.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六)状语后置句1.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七)重点翻译句1.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2.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八)多义词1. 乃①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副词,表示判断,可译为“是”“就是”)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竟,竟然,居然)③良乃入,具告沛公(于是)④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才)2. 道①有碑仆道(路,道路)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③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主张)④何可胜道也哉(说,讲)⑤策之不以其道(方法)3. 盖①日初出大如车盖(车盖)②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承接上文,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是因为”“是由于”等)③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超过,胜过)④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有“大概”的意思)4. 文①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文字)②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纹)③属予作文以记之(文章)④文过饰非(掩饰)5. 然①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如此,这样)②吴广以为然(对,正确)③有穴窈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④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但,但是)6. 其⑴始舍于其址。
游褒禅山记文言知识整理

《游褒禅山记》文言知识整理一)通假字1. 长乐王回深父。
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二)词类活用1.始舍于其址。
舍: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
2.名之曰褒禅。
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呼。
3.有泉侧出。
侧:名词作状语,从侧面。
4.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深: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
5.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穷: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穷尽,走到头。
6.而其见愈奇。
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7.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至: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
8.火尚足以明也。
明: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9.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极:形容词作动词,尽情享受。
10.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险远:形容词用作名词,险远的地方。
11.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谬: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弄错,使……错。
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
名:名词作动词,说明白。
(三)文言固定句式1.其孰能讥之乎?(难道……吗?)2.何可胜道也哉!(哪里……呢!)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这就是……的缘故。
)(四)省略句、判断句1.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之)以怠。
(省略宾语)2.余于仆碑,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
(省略宾语)3.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判断句)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判断句)(六)状语后置句1.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七)重点翻译句1.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2.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八)多义词1. 乃①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副词,表示判断,可译为“是”“就是”)②良乃入,具告沛公(于是)③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才)④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竟然)2. 道①有碑仆道(路,道路)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③何可胜道也哉(说,讲)④策之不以其道(方法)3. 盖①日初出大如车盖(车篷)②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原来)③英才盖世(超过,胜过)④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有“大概”的意思)4. 文①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文字)②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通“纹”,花纹)③属予作文以记之(文章)④文过饰非(掩饰)5. 然①何为其然也(如此,这样)②吴广以为然(对,正确)③有穴窈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④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但,但是)6. 其⑴始舍于其址。
游褒禅山记整理重点知识点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梳理:一、词类活用名作动1、始舍于其址。
舍:筑舍居住2、名之曰褒禅。
名:命名,称呼。
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名:说出名字名作状1、有泉侧出。
侧:从旁边形作名1、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深:深度。
2、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险远:危险僻远的地方。
形作动1、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穷:走到尽头2、火尚足以明也。
明:照明3、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极:享受尽动作名1、而其见愈奇。
见:见到的景象2、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至:到达的人使动用法1、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谬:使……谬误,把……弄错二、一词多义1道(1)有碑仆道。
路、道路(2)何可胜道也哉?说、讲2得(1)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能够(2)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往往有得收获,心得3 夫(1)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那,那种(2)夫夷以近,则游者众;表示要发议论,不译4 其①代词可以作第一、二、三人称代词;可以作指示代词(这,那);(1)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第三人称代词,它(2)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第一人称代词,自己(3)则或咎其欲出者。
指示代词,指代“欲出者”,译作“那”(4)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指示代词,指代“好游者”,译作“那些”②副词(1)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3)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还是”、“可要”。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我们还是回去吧)三、特殊句式介词结构后置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2、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判断句1、今所谓慧褒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2、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3、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4、所谓前洞也。
5、故非有至者不能至也。
6、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7、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完整版)《游褒禅山记》知识点完整归纳(可编辑修改word版)

《游褒禅ft记》知识点完整归纳一、通假字1. 长乐王回深父。
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二、词类活用1.始舍于其址。
舍: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
2.名之曰褒禅。
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呼。
3.有泉侧出。
侧:名词作状语,在一侧。
4.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深: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
5.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穷: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穷尽,走到头。
6.而其见愈奇。
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7.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至: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
8.火尚足以明也。
明: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9.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极:形容词作动词,尽情享受。
10.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险远:形容词用作名词,险远的地方。
11.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谬: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弄错,使……错。
●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
●名:名词作动词,说明白。
三、特殊句式(一)判断句①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者,……也:“者”表停顿语气,“也”表判断语气)②所谓华ft洞者,以其乃华ft之阳名之也。
(……者,……也)③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者,……也)④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因果判断句,“此”是主语,“所以”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原因”,“也”语气助词,表判断)⑤此余之所得也(此……也)(二)倒装句1.状语后置句①古人之观于天地、ft川、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②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2.定语后置①有穴窈然。
(三)省略句①有志矣,不随(之)以止也(省宾语)②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之)以怠。
(省宾语)③余于仆碑,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
(省宾语)④有碑仆(于)道(省介词)(四)文言固定句式①其孰能讥之乎?(难道……吗?)②何可胜道也哉!(哪里……呢!)③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这就是……的缘故。
)四、重点语句1.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选课件
11
而
1.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连词,表转折,然而
2.有怠而欲出者:连词,表并列 (表结果)
3.来而记之者已少:连词,表顺接
4.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连词,而且
5.夫夷以近:同“而”,表并列表递进
6.而世之奇伟……:连词,表顺接 表转折
难道
精选课件
3
总结文言虚词“其”的用法
• 1 代词 • (1)他 他们 它 • 例“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 (2)他的 他们的 它的 • 例:“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 (3)那 那些 • 例:“入之愈深,其进愈难” • “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 (4)活用为第一人称,我、自己 • 例“余亦悔其随之而精选不课件 得极夫游游山洞”与“做学问”趣比 游山洞 做学问
前洞夷以近游者众—— 学问平易处浅尝辄止者众
后洞险而远至者少—— 学问精深处获求不易故达成者少
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博大精深大学问
随之出者—— 在困难或非议面前止步者
游洞之力—— 求学之力
物(火把)—— 求学之客观条件
仆碑文字导致谬传—— 求精学选课应件 深思而慎取
3.拥火以入:连词,表目的 (连词,表修饰)
4.余之力尚足以入:同“而”,连词,表修饰
5.有志者,不随以止也:连词,表目的 (同上)
6.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连词,表目的 (连词,表修饰)
7.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连词,表目的
精选课件
10
其
1.距其院东五里:代词,那 2.其下平旷:代词,代华山 3.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前者助词,无实义:后者指示代词,那,那个 4.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2.古人之观于天地……: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3.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助词,的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此余之所得也:到,往 (助词,定语标志) 5.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助词,补语标志
精选课件
9
以
1.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因为,连词
2.由山以上五六里:同“而”,连词,表修饰
7
A.慧褒始舍于其址
筑舍定居,名用如动 B.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
穷也:深:形容词,很深;
二.判断 对重点词 语解释的 正误
穷:走到尽头,形用作动
C.火尚足以明也: 照明,形用作动
B.深:名词,深度
D.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动词:说出,说明 精选课件
8
之
1.而卒葬之:代词,那里
三.下列虚词 解释是否有误? 请指出来
• 2 语气词 • (1)表示反问的语气 • 例:“其孰能讥之乎?” • (2)表示测度、委婉的语气 • 例:“其皆出于此乎?” • (3)表示希望、劝勉的语气 • 例:“吾其还也”
精选课件
5
文言基础知识归纳
• 古今异义5个;
• 词类活用9个;
• 句式三种14句。
• 虚词“之”“以”
“其”的用法。
2
试解释下边各句中的“其”字: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那,指褒死时 距其院东五里 那 ,指禅院 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它,仆碑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它的,洞穴的/那些,指好游者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这 ,指褒禅山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自己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他们,指古人
其孰能讥之乎
精选课件
6
一.下列加横线的词语,古今意
义相同的一项是 古:数词
A.比起好游者尚能十一 今:十分之一
B.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古:不同寻常 今:程度副词
C.此所以 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表原因,译为:“因为……”或
所以
“……的缘故”
今:表结果
学者
古:治学的人, 求学的人 今:在学术上精选辛弃疾《青玉案》)
精选课件
13
感谢亲观看此幻灯片,此课件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谢谢配合!
7.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连词,表并列 表递进
8.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连词,表并列
精选课件
12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古今之 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 界。”
一“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 路。”(晏殊《蝶恋花》)
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柳永《凤栖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