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苗期氮素吸收利用效率差异及聚类分析(论文)

合集下载

不同年代冬小麦品种氮素吸收利用和产量对施氮水平的响应

不同年代冬小麦品种氮素吸收利用和产量对施氮水平的响应

在我国目前的粮食生产和消费结构中,小麦的生产量和 消费量占 国 内 粮 食 总 产 量 和 总 消 费 量 的 比 重 均 为 22% 左 右 [1]。大量施用 化 学 肥 料 特 别 是 氮 肥 是 确 保 我 国 稳 定 生 产 和提高粮食产量的关键措施。近年来,应用于农业生产中的 化学肥料日趋增多,而在农业生产中出现了应用不合理、肥料 利用率低等问题,如何提高肥料利用率和合理施用化肥对我 国农业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自 20世纪 50年代以来, 我国的小麦品种经历了约 8次更新和替换,小麦品种的更新 与改良都有效地探索了小麦的潜在生产力 。 [3] 随着我国城 镇化、人均耕地面积的减少,提高小麦单位面积产量并建立与 之相对应的高产高效栽培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试验于 2014年 10月至 2015年 6月在南京农业大学江 浦试验站(118°36′~118°38′E、32°01′~32°03′N)进行。试验 为大田试验,小区采用裂区设计,氮肥水平为主区,品种为副 区。每 个 品 种 设 置 3个 氮 水 平,施 肥 量 分 别 150kg/hm2 (N150)、225kg/hm2(N225)、375kg/hm2(N375),小 区 面 积 为 75m2(长 3.0m,宽 2.5m),3次重复。行距为 0.25m,播种 密度为 300万株 /hm2。施氮处理采用底施和拔节期或孕穗 期追施结合的方式。氮肥基肥和追肥施用比例为 1 期。 播 种 前 施 P2O5 60kg/hm2、K2O120kg/hm2,作为基肥一次性施入。3叶期定 苗,生育期间防止白粉病、条锈病、叶锈病的发生。
Donmez等对美国小麦品种更替的研究显示,小麦产量的 增加与单位面积穗数和穗粒数的增加显著相关,而与千粒质 量无显著相关性 。 [4] 小麦品种的更替提高了氮素吸收利用 效率[5]。随着品种 演 替,氮 素 的 转 运 能 力 逐 渐 增 强,植 株 体 内氮素的再分配利用效率提高 。 [6] 近年来,有关小麦高产栽 培的相关研究较多[7-8]。合理的氮肥用量是实现小麦高产优 质的重要栽培措施之一 。 [9-12] 氮素转运再分配能力决定了 籽粒的氮素含量 。 [13] 优化氮肥施用量有助于氮素向籽粒的 运输[14],促进小麦在抽穗后干物质及氮素积累[15],调控小麦 干物质的转运[16],从而提高小麦产量。前人关于小麦籽粒产

小麦氮素营养效率的生理机制及调控研究进展

小麦氮素营养效率的生理机制及调控研究进展

小麦氮素营养效率的生理机制及调控研究进展摘要:利用氮营养高效品种,挖掘作物高效吸收利用养分潜力是提高氮肥利用率的有效途径之一。

对近20年来国内外有关不同基因型小麦在氮营养吸收、运转和利用方面的差异及其可能机理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研究需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小麦;氮营养;吸收效率;利用效率施用化肥是提高农作物产量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化肥施用量大约以每年150万t(纯养分)的速度增加,至1998年已达4 085万t,占世界肥料消耗量的41.4%。

其中化学氮肥的用量为2 200多万t,全国约有14个省份的单位面积平均施氮量超过了国际上公认的上限225 kg/hm2。

然而氮肥的利用率平均只有35%左右,有些城郊蔬菜区和高产区则更低,仅为10%~20%,氮肥损失率在45%以上。

解决上述问题的技术途径无外乎2条:一是包括改进施肥技术、开发应用新型肥料在内的综合农艺措施,二是通过生物学途径挖掘作物营养的遗传潜力,育成和利用耐贫瘠氮高效的品种。

比较而言,后者似乎更具吸引力。

事实上,在过去的20多年间,植物生理学、植物营养学和植物遗传学界已经对有关的研究给予了较多关注。

小麦在氮营养吸收、运转和利用方面的差异及其可能机理的有关研究现状作一综述,旨在为小麦营养育种及其氮高效生理生化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1 不同小麦品种氮营养效率的差异作物氮营养效率是指单位供氮量(或施氮量)所能生产的作物籽粒产量。

在低氮条件下产量较高的品种称氮高效品种,而产量较低的品种称氮低效品种。

作物的氮营养效率在不同的作物之间存在明显差异。

Oaks等(1988)发现C3植物在液泡中所积累的NO-3不参与同化,并认为C4和C3植物氮效率差异的原因在于:①遗传差异,即受氮营养基因控制;②C4具较高的CO2固定效率;③氮代谢特点的差别。

在相同的土壤供氮条件下,C3植物比近似苗龄的C4植物对NO-3有较高的吸收速率和积累量,但C4植物对体内氮素的利用率远高于C3植物,因而在较低的外源氮素供给时,C4植物能获较高的产量(何新华,1993;Oaks,1994)。

不同小麦品种氮素利用效率的数据

不同小麦品种氮素利用效率的数据

不同小麦品种氮素利用效率的数据引言:小麦是世界上种植面积最广、产量最高的粮食作物之一,而氮素是小麦生长发育所必需的重要营养元素。

不同小麦品种对氮素的利用效率存在差异,了解不同品种的氮素利用效率对于优化小麦的施肥管理和提高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不同小麦品种的氮素利用效率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什么是氮素利用效率?氮素利用效率是指作物从施加氮素到生物量或产量形成时所吸收、利用的氮素与施氮量之间的比值。

它反映了作物对氮素的吸收和利用能力,是评价氮素供应水平和作物响应能力的重要指标。

二、不同小麦品种的氮素利用效率差异研究表明,不同小麦品种对氮素的利用效率存在显著差异。

以品种A、品种B和品种C为例,它们在相同施氮水平下的氮素利用效率分别为30%、35%和40%。

这表明品种C的氮素利用效率最高,品种A的氮素利用效率最低。

三、影响氮素利用效率的因素1. 品种差异:不同小麦品种对氮素的吸收和利用能力存在差异,一些品种具有较高的氮素利用效率,而另一些品种则较低。

2. 施氮水平:适宜的施氮水平可以提高小麦的氮素利用效率,过高或过低的施氮水平都会降低氮素利用效率。

3. 土壤条件:土壤的氮素含量和土壤质地对小麦的氮素利用效率有重要影响。

富含有机质和养分的土壤有利于提高氮素利用效率。

4. 气候条件:气温和降水等气候因素对小麦的氮素利用效率也具有一定影响。

四、提高小麦氮素利用效率的方法1. 选择高效品种:根据不同地区的土壤和气候条件,选择适应性强、氮素利用效率高的小麦品种进行种植。

2. 合理施肥: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和小麦生长阶段的需求,科学合理地施用氮肥,避免过高或过低的施氮量。

3. 种植绿肥作物:在小麦休耕期间,种植绿肥作物,通过绿肥作物的生长吸收土壤中的氮素,减少氮素的损失。

4. 合理灌溉管理:适当控制灌溉水量,避免土壤过湿或过干,提高小麦对氮素的吸收利用能力。

五、结论不同小麦品种对氮素的利用效率存在差异,品种选择、施肥管理等因素都会影响小麦的氮素利用效率。

不同小麦品种氮效率与氮吸收对氮素供应的响应及生理机制

不同小麦品种氮效率与氮吸收对氮素供应的响应及生理机制

8# 9# /0123456789:;<=>?@AB$ CDEF9GH9IJK<=6L MNOPQ LRSTG98UVWXYO’ Z[\]^ F9IJK$ 789:;<=>?_‘ abcQ deabcQ fg9hicjkl@9H:>? ( m:>? ( F:>?’ F9IJ K$ 9noH:>? p q )&*+$+% r 6_‘YsntuiQ ,,- vwxQ eyz{vwXYOG 0 ey ./$ |c}~! LRH:>? p "# 12!3 r 01$H6ey % z{vwXYOG &’( $F6fg,9|cQ ey ./$ 0 |cGz{vwXYO’ F9IJKfg9 )*+XYO$ -.:;/9no‘T0123’ 78<=>? 4 H9IJK6LMNOPQ LRSTG9 8UVWXYO/F9IJK7567’ :;<# <=# 9-.:;# 9VW# LR89 =>?@# !%%!0)$$" " "%%& 6 %20%3%&0%+# ABCD@# 41!"# =EFGH# 5 !"#$%&#"# ’&( )%**"#$%&(+&, $-.#+%/%,+)’/ 0")-’&+#0# %1 (+11"*"&2 3-"’2 4’*+"2+"# +& 2-"+* " &+2*%,"& "11+)+"&). ’&( &+2*%,"& 5$2’6" 2% &+2*%,"& #5$$/.7 65. 4789:*;<9:!* *=> 47?*@89$ * " $ ! ! AB =C*DC<9: *AE. 6F9:*G< *H>5/ I<C" !"##$%$ "& ’%(")"*+*,$-$. ’%(./0#10(2# 3).4$(5.1+* 62"7.)% %&!%%! *,$-$.*!8.)2-" !"##$%$ "& 9.&$ :/.$)/$*,$-$. ’%(./0#10(2# 3).4$(5.1+*62"7.)% %&!%%! *,$-$.* !8.)2- $ !"##$%$ "& ;$5"0(/$5 2)7 <)4.(")*$)1* ,$-$. ’%(./0#10(2# 3).4$(5.1+ * 62"7.)% %&!%%! *,$-$.*!8.)26 = >!8.)= ?= ’@@#= </"#’ * "%%& * 89 "26 7 3%&03!"’ :;#2*’)2 7>9 J7CK L<L8M* J78 NCFOF:CP<O JM<CJK* L7QKCFOF:CP<O L<M<R8J8MK* <9G 89SQR8 <PJCTCJC8K M8O<J* 8G JF . <KKCRCO<JCF9 <9G R8J<NFOCKR F; @78<J T<MC8JC8K @CJ7 GC;;8M89J 9CJMF:89" . 68;;CPC89PQ @8M8 KJ?GC8G ?9G8M OF@ <9G 7C:7 . K?LLOQ’ ,78 M8K?OJK K7F@8G J7<J ?9G8M OF@ . K?LLOQ*J78 GMQ R<KK F; MFFJ *O8<;*<9G KJ8R <K @8OO <K J78 <PP?R?O<J8G . <RF?9J C9 LO<9J @8M8 C9 J78 FMG8M F; 7C:7 . 8;;C* PC89PQ T<MC8JQ ( RCG . 8;;CPC89PQ T<MC8JQ ( OF@ . 8;;CPC89PQ T<MC8JQ’ ,78 T<MC8JQ @CJ7 7C:7 . ?LJ<U8 8;;CPC89PQ" VC )&*+$+% 6?9G8M OF@ . K?LLOQ 7<G J78 7C:78KJ MFFJ <PJCT8 <NKFMLJCF9 <M8< <9G ,,-*M8* G?PJCT8 <PJCTCJQ <9G J78 7C:78KJ O8<; 9CJM<J8 M8G?PJ<K8 <PJCTCJQ <9G ./$ 0 PF9J89J*@7CO8 J78 T<MC8JQ @CJ7 7C:7 . L7QKCFOF:CP<O 8;;CPC89PQ" 47CWC9 12!3 67<G 7C:78M 9CJMCJ8 M8G?PJ<K8 <9G :O?J<RC98 KQ9* J78J<K8 <PJCTCJC8K N?J OF@8M ./$ 0 PF9J89J <9G .X <PJCTCJQ C9 CJK O8<;’ ,78M8 @<K < KC:9C;CP<9J LFKCJCT8 PFMM8O<JCF9 N8J@889 9CJMF:89 ?K8 8;;CPC89PQ" .BE 6<9G 9CJMF:89 ?LJ<U8 C9G8W" .B> 6?9G8M OF@ . K?LLOQ’ ,78 NCFOF:CP<O JM<CJK*L7QKCFOF:CP<O L<M<R8J8MK*<9G 89SQR8 <PJCTCJC8K M8O<J8G JF 9CJMF:89 <K* KCRCO<JCF9 <9G R8J<NFOCKR F; J8KJ @78<J T<MC8JC8K @8M8 9FJ <O@<QK J78 K<R8 ?9G8M 7C:7 <9G OF@ . K?LLOQ’ <". 3%*(#7@78<J" A(.1./0* 2$51.40* =’ 6 -9CJMF:89 ?K8 8;;CPC89PQ-9CJMF:89 R8J<NFOCKR-L7QKCF* OF:CP<O L<M<R8J8MK’

不同小麦品种对氮素吸收利用差异及其分类研究

不同小麦品种对氮素吸收利用差异及其分类研究

收稿日期:2007-11-25基金项目: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2006BAD02A09);山东省资源节约型社会科技支撑体系专项(2006J Y06)作者简介:王树亮(1982-),男,山东潍坊人,在读硕士,主要从事植物矿物质营养的研究。

通讯作者:田奇卓(1953-),男,山东济宁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小麦栽培生理研究。

不同小麦品种对氮素吸收利用差异及其分类研究王树亮,田奇卓,李娜娜,谢连杰,裴艳婷,李 慧(山东农业大学,山东泰安 271018)摘要:采用山东省不同时期的30个主推小麦品种为材料,在高、低2种肥力条件下,研究了不同品种间氮素吸收和分配利用效率的差异,并对氮高效型品种进行了筛选。

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间整株和茎叶、颖壳、籽粒中氮含量存在极显著差异;高、低2种肥力下的最高值比最低值分别提高22 62%和42 58%,58 18%和78 67%,70 15%和59 92%,24 26%和42 64%;而且各器官的氮含量随着土壤肥力的提高而提高,各品种在高肥土壤中种植的平均氮含量分别比低肥提高12 47%,30 16%,9 83%,5 47%。

各品种在2种地力下的平均氮素分配比例:籽粒为72 13%和74 14%,茎叶为21 61%和18 70%,颖壳为6 25%和7 16%。

低肥地颖壳和籽粒的分配率分别比高肥地提高14 56%和2 79%,而茎叶则降低了13 47%。

采用类平均法聚类,筛选出烟农19号、鲁麦21号、山农8355和鲁麦15号4个氮素利用效率和氮素收获指数均较高的品种;同时还筛选出济麦20号、淄麦12、山农12、红蚰包4个高氮收获指数型品种和小偃6号、烟农15两个仅适于低肥种植的高氮收获指数型品种;鲁麦14和鲁麦22号2个高氮利用效率型品种。

关键词:小麦品种;氮素;吸收;利用效率;分类中图分类号:S51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091(2008)增刊-0213-07Study on the Difference of Nitrogen Uptake Efficiency andClassification in the Different Wheat VarietiesWANG Shu liang,TIAN Qi zhuo,LI Na na,XIE Lian jie,PEI Yan ting,LI Hui(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Taian 271018,C hina)Abstract:Under high and low fertility c onditions,30main wheat varieties in different periods were selected as mate rials in Shandong Province.The difference of nitrogen absorption allocation and utilization were researched in the different wheat varieties,and the nitrogen efficient varieties were select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difference of nitrogen con tent of whole plant,stem leaf,glume,and grain among the different wheat varieties were highly significant.In two fertil ities conditions,the max than the min increased 22 62%and 42 58%,58 18%and 78 67%,70 15%and 59 92%,24 26%and 42 64%,and the nitrogen content of various organs increased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soil fertility.Aver age nitrogen content of varieties in the high fertility planted was increased by 12 47%,30 16%,12 26%and 5 47%than in the low fertility.The average nitrogen distribution among varieties in two fertilities conditions:grain were 72 13%and 74 14%,stem leaf were 21 61%and 18 70%,glame were 6 25%and 7 16%.Distribution of glume and grain in the lo w fertility c onditions increased by 14 56%and 2 79%than in the high fertility conditions,but stem leaf decreased 13 47%.By the UPGMA of Clustering,Clustered Yannong19,Lumai21,Shannong 8355and Lumai15four higher NUE and higher UHI varieties.And clustered Jimai20,Zimai12,Shannong12,and Hongyoubao four higher UHI varieties and Xiaoyan6,Yannong15two higher NHI varieties planted suitable for low fertility.Lumai14and Lumai15were higher NUE varietiesKey words:Wheat varieties;Nitrogen;Absorption;Utilization efficiency;Classification 自新中国建立以来,山东省小麦品种经过了多次更替,小麦单产自1950年的41 7kg,提高到2006华北农学报 2008,23(增刊):213 219年的377 7kg,相比提高了805 8%[1],在促进单产提高的诸多因素中,有品种的改良,化肥投入量的增加,灌溉条件的改善,栽培技术的改进及病虫害的综合防治等,各种因素对单产贡献率的大小因条件的不同而异,但品种改良和化肥投入量的增加无疑是两个重要因素[2]。

小麦生长发育过程中的氮素利用效率研究

小麦生长发育过程中的氮素利用效率研究

小麦生长发育过程中的氮素利用效率研究摘要:本研究旨在探究小麦生长发育过程中的氮素利用效率。

通过田间实验和生物化学分析,我们对不同氮素水平下小麦的生长情况和氮素吸收利用情况进行了系统研究。

结果表明,在适度氮素供应条件下,小麦表现出更高的生长速率和较高的氮素利用效率。

然而,在氮素过量供应下,尽管小麦生长得较快,但氮素利用效率显著降低。

因此,合理调控氮素施用量对于提高小麦的氮素利用效率和生产性能至关重要。

关键词:小麦、氮素利用效率、田间实验、氮素水平、生长发育。

引言:小麦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氮素作为生命活动必需的元素,对于提高产量和品质至关重要。

然而,氮素施用过程中的合理调控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课题。

本研究旨在探究小麦生长发育中的氮素利用效率,为实现高产高效的小麦栽培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田间实验和生物化学分析,我们研究了不同氮素水平下小麦的生长情况和氮素吸收利用情况。

在下文中,我们将详细阐述研究结果及其对小麦栽培的启示。

一.小麦生长发育中的氮素供应与利用关系小麦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氮素作为生命活动必需的元素,对于提高产量和品质至关重要。

因此,氮素供应与利用关系成为备受关注的研究领域。

本文旨在探究小麦生长发育中氮素供应与利用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为小麦的高产高效栽培提供科学依据。

1.我们通过田间实验设定不同氮素水平,对小麦的生长情况进行系统观察和比较。

结果显示,适度氮素供应条件下,小麦表现出较高的生长速率和较好的生物学性状,如茎粗、叶绿素含量增加等。

这表明在适宜的氮素供应下,小麦能够充分吸收并利用氮素,从而维持良好的生长发育状态。

2.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了氮素供应与小麦氮素利用效率之间的关系。

通过生物化学分析,我们发现在适度氮素供应条件下,小麦根系和叶片对氮素的吸收利用效率较高,而在氮素过量供应下,尽管小麦生长得较快,但氮素利用效率显著降低。

这表明合理调控氮素施用量可以提高小麦的氮素利用效率,避免浪费和环境污染。

小麦氮素利用效率的研究进展及提高途径

小麦氮素利用效率的研究进展及提高途径

小麦氮素利用效率的研究进展及提高途径蒋明洋;李洪梅;马丰刚;苏丙华;徐炜;王西芝;张娟【摘要】根据目前国内外氮素利用效率研究的现状,从氮素利用效率的含义、小麦氮素吸收和利用生理特性进行了阐述,提出了提高小麦氮素利用效率的技术途径.【期刊名称】《农业科技通讯》【年(卷),期】2013(000)012【总页数】4页(P21-24)【关键词】小麦;氮素利用效率;生理机制【作者】蒋明洋;李洪梅;马丰刚;苏丙华;徐炜;王西芝;张娟【作者单位】山东省兖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兖州272100;山东省兖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兖州272100;山东省兖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兖州272100;山东省兖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兖州272100;山东省兖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兖州272100;山东省兖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兖州272100;山东省兖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兖州272100【正文语种】中文小麦是我国的第二大粮食作物和北方地区的主要作物,小麦的高产与稳产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问题。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为提高粮食单产,满足我国对粮食的需求,我国农业生产中的化肥投入量逐年迅速增加。

单位面积的化肥使用量居高不下,以年平均17.5%的速度增长,其中,氮肥占肥料施用总量的60%左右。

虽然氮肥用量不断增加,但是粮食的增加量并不随施肥量的增加而成正比的增加[1],而且也带来了氮肥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地下水资源的严重污染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2]。

因此,在面临着人口、资源和环境、粮食安全等多方面的压力下,提高粮食作物产量和化肥养分利用效率,实现高产高效,是我国农业科技亟待解决的难题,也是我国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3]。

Moll等[4]将氮效率(Nitrogen use efficiency)定义为籽粒产量(grain weight,Gw)/土壤供氮水平(N supply level,Ns)(Gw/Ns),且将氮效率分解为吸收效率和利用效率这两个构成因素:(1)吸收效率是成熟期地上部积累的总氮量(total N accumulated,Nt)与土壤供氮水平(Ns)的比值(Nt/Ns),(2)利用效率是Gw与Nt的比值(Gw/Nt),即氮效率等于吸收效率和利用效率的乘积。

氮素形态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分配和运转的影响

氮素形态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分配和运转的影响

氮素形态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分配和运转的影响
氮素是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重要养分元素,能够促进小麦的生长和干物质积累。

然而,不同形态的氮素对冬小麦的干物质积累、分配和运转均有不同的影响。

本文旨在探究不同
形态氮素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分配和运转的影响,并为冬小麦的施氮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从小麦干物质积累的角度来看,不同形态的氮素对干物质积累量和干物质积累速率均
有一定的影响。

氨态氮是小麦生长过程中易于吸收的一种氮素形态。

研究表明,适当的氨态氮供应可
以促进小麦干物质积累,提高干物质积累速率,从而增加小麦产量。

在施氮量相同时,氨
态氮与硝态氮相比能够更快地促进干物质积累,提高小麦发育速度。

但如果氨态氮供应过多,会导致小麦吸收不良,甚至出现氮素过高的现象,从而对小麦产量产生负面影响。

小麦的干物质分配关系着小麦的生长和发育。

不同形态的氮素对小麦的干物质分配有
一定的影响。

氨态氮的供应能够增加小麦的光合能力,增强根系对水分和营养元素的吸收能力,从
而提高小麦的干物质分配比例。

同时,氨态氮还能够提高小麦的籽粒产量和品质,促进小
麦的穗粒成熟。

小麦的干物质运转也与氮素形态有着一定的关系。

综上所述,不同形态的氮素对小麦的干物质积累、分配和运转有着不同的影响。

在施
氮时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形态的氮素,并通过科学的施肥管理,使小麦的干物质积累、分配和运转达到最佳的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ncreasing nitrogen ferti1izer use efficiency and reducing environmenta1 risks. In this PaPer ,44 wheat cu1tivars at the seed1ing stage for their Potentia1 of high nitrogen use efficiency were screened.【 Methods 】HydroPonic were standardized by the method of Subordinate function into interva1[ 0 , 1] ,and the standardized data were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with norma1( 5 mmo1 / L)and high( 45 mmo1 / L )nitrogen 1eve1s. Eva1uation indices
接受日期: 2014-01-24 收稿日期: 2013-10-28
ca1cu1ated into a dimension1ess integrated va1ues by objective weighting mensive va1ue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 ( 2012BAD20B05 , 2012BAD04B09 , 2013BAD07B08 ) 资助。 0551-65786447 ,E-mai1:gaohongjian2@ 163. com 通信作者 Te1:
和高氮条件下分别占供试品种总数的 4. 54% 、 54. 55% 、 40. 91% 和 13. 63% 、 38. 64 、 47. 73% 。 【 结论】 在正常供氮 和 “ 鉴 76 ” 为正常供氮和高氮条件下的氮高效型品种, 异, 可以作为小麦苗期氮效率评价指标; 初步确定 “ 扬麦 16 ”
using the shortest distance method and squared euc1idean distance method of c1ustering ana1ysis , 44 wheat cu1tivars were divided into different categories using their nitrogen use efficiency. 【 Results】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于综合值运用最短距离法、欧氏距离平方聚类分析方法, 将 44 个小麦品种划分成不同的氮效率类型。 【 结果】 在 两种供氮水平下, 不同小麦品种的茎叶干重、根干重、叶面积、茎叶氮累积量和根氮累积量存在显著性差异, 其变 合值在正常氮和高氮水平下分别在 0. 053 33. 7% 和 21. 5% 0. 920 和 0. 001 异系数分别在 27. 9% 32. 8% 之间, 可作为小麦苗期氮效率的评价指标。小麦苗期氮效率综 0. 853 之间, 其中 “ 鉴 76 ” 在正常氮和高氮条件下的
文章编号: 1008-505X ( 2014 ) 06-1349-09
Screening and cluster analysis of nitrogen use efficiency of different Wheat cultivars at the seedling stage
( School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Hefei 230036 ,China) DU Bao-jian,GAO Hong-jian ,CHANG Jiang,ZHANG Li-gan
in shoot dry weight( SDW) ,root dry weight( RDW ) ,1eaf area( LA ) ,shoot nitrogen accumu1ation( SNA )and
13. 63% ,38. 64 and 47. 73% high nitrogen condition. 【 Conclusions】The shoot nitrogen accumu1ation ,shoot dry
作者简介:杜保见 ( 1988 —) ,男,安徽阜阳人, 硕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植物营养高效利用方面的研究。E-mai1:dubaojian0720@ 126. com
1350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 卷
root nitrogen accumu1ation( RNA ) of the wheat cu1tivars between the two N suPP1y 1eve1s. The coefficients of the norma1 and high nitrogen 1eve1s, resPective1y. The integrated nitrogen use efficiency va1ues( INUEV)under the INUEV and the c1ustering ana1ysis( CA)of INUEV,the 44 wheat cu1tivars are divided into three categories which are high ,midd1e and 1ow nitrogen use efficiencies( NUE ) . The Yangmai16 and Jian76 be1ong to high NUE category under both norma1 and high nitrogen 1eve1s,and the Wanmai68 ,F6 0501 - 4 ,Jian62 and Annong1026 be1ong to high NUE wheat cu1tivars on1y under the high nitrogen 1eve1. The wheat cu1tivars with high ,midd1e and 1ow nitrogen use efficiencies in the norma1 nitrogen condition account for 4. 54% , 54. 55% and 40. 91% ,and root dry weight and 1eaf area can be used as indices to eva1uate the Potentia1s of weight,root nitrogen accumu1ation, INUEV of Jian76 wheat cu1tivar is greater than 80% under the both norma1 and high nitrogen 1eve1s. Based on the norma1 and high nitrogen 1eve1s at the seed1ing stage are 0. 053 - 0. 920 and 0. 001 - 0. 853 ,resPective1y. The variation( CV)of SDW,RDW,LA,SNA and RNA are between 27. 9% - 33. 7% and 21. 5% - 33. 7% under
agricu1tura1 Production. Screening and breeding croP cu1tivars with high nitrogen use efficiency is effective way of
Abstract: 【 Objectives 】Excessive aPP1ication of nitrogen ferti1izer 1ead to nitrogen 1oss and cost increase of
。受 “ 施肥越多, 产量越高” 观
2
念的影响, 小麦氮肥过量施用的现象较普遍。我国 仅为 28. 2% 平均利用率 小麦氮肥的平均投入量为 187 kg / hm ,
[ 2-3 ]
, 氮肥损失增加了农业成本和生态
环境风险。品种改良、氮肥配方施肥和农艺技术的 应用是提高小麦氮肥利用效率的有效途径, 而选育
[ 4-5 ] 氮高效作物品种是关键 。
[ 1]
44 个小麦品种 ( 系) 苗期氮素吸收与积累的差异性, 分析了在正常 ( 5 mmo1 / L) 和高氮 ( 45 mmo1 / L ) 供应 水平下, 不同小麦品种苗期茎叶干重、氮含量及氮 素累积量等参数指标, 计算氮效率综合值并以此进 行聚类分析, 划分不同氮营养效率小麦品种, 为研究 小麦氮素高效吸收利用机理提供基础材料。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4 , 20 (6) : 1349 - 1357 Journa1 of P1ant Nutrition and Ferti1izer
doi: 10. 11674 / zwyf. 2014. 0604
小麦苗期氮素吸收利用效率差异及聚类分析
杜保见,郜红建 ,常 江,章力干
( 安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安徽合肥 230036 ) 摘要: 【 目的】 氮肥过量施用, 不仅造成氮素大量流失, 还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 对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威胁。筛 选和培育氮高效小麦品种是提高氮肥利用率、降低环境污染风险的有效途径。本文通过对 44 个小麦品种苗期性 种 ( 系) 在正常氮 ( 5 mmo1 / L) 和高氮 ( 45 mmo1 / L) 条件下苗期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的差异。采用隶属函数法将评价 状的考察, 初步筛选出具有氮高效潜力的小麦品种。 【 方法】 利用循环营养液培养方法, 研究了安徽省 44 个小麦品
wheat cu1tivars at the seed1ing stage ;The Yangmai16 and Jian76 are Pre1iminary confirmed as the wheat cu1tivars with high nitrogen use efficiency in the norma1 and high nitrogen conditions,Wanmai68 ,F6 0501 -4 ,Jian62 and Annong1026 as cu1tivars with high nitrogen use efficiency in the high nitrogen conditions. Key Words: wheat; seed1ing stage; nitrogen uPtake efficiency; c1uster ana1ysis 小麦是我国三大粮食作物之一, 其产量的高低 对我国粮食安全有重要影响。氮素是限制小麦生长 和品质的重要因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