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素利用效率资料

合集下载

氮素利用率名词解释

氮素利用率名词解释

氮素利用率名词解释
氮素利用率(Utilizing coefficient of nitrogen) 亦称“氮素利用系数”。

植物对土壤中氮素的吸收
利用百分率。

茶树根系直接吸收的氮素形态有铵态氮和硝态氮。

尿素态氮、氰氨态氮或有机
氮化合物要在土壤中分解成铵态氮或硝态氮后才能被吸收。

茶园氮素利用率约为io%~so%,
施人茶园中的氮肥约有半数以上损失掉。

损失的途径有四种:土壤微生物固定和无机胶体固
定,铵和氨被氧化成硝酸盐而淋溶,挥发脱氮,光促反应使氮肥硝化流失。

氮素利用率的高
低与环境及农业技术措施有关:土壤原有含氮水平低时利用率高。

高温、湿润地区氮活性高,
氨的固定、挥发、淋失严重。

沟施、穴施、适当深施、茶园铺草、氮肥与磷肥配合施利用率
高。

氮肥种类、肥料配合、茶树品种、生育时期、生长季节、树体状况、不同器官均影响氮
素利用率。

茶树体内的氮素可再利用。

衰老组织的氮素可逐渐向生长活跃的幼嫩部位转移。

Classified as Internal。

不同小麦品种氮素利用效率的数据

不同小麦品种氮素利用效率的数据

不同小麦品种氮素利用效率的数据引言:小麦是世界上种植面积最广、产量最高的粮食作物之一,而氮素是小麦生长发育所必需的重要营养元素。

不同小麦品种对氮素的利用效率存在差异,了解不同品种的氮素利用效率对于优化小麦的施肥管理和提高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不同小麦品种的氮素利用效率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什么是氮素利用效率?氮素利用效率是指作物从施加氮素到生物量或产量形成时所吸收、利用的氮素与施氮量之间的比值。

它反映了作物对氮素的吸收和利用能力,是评价氮素供应水平和作物响应能力的重要指标。

二、不同小麦品种的氮素利用效率差异研究表明,不同小麦品种对氮素的利用效率存在显著差异。

以品种A、品种B和品种C为例,它们在相同施氮水平下的氮素利用效率分别为30%、35%和40%。

这表明品种C的氮素利用效率最高,品种A的氮素利用效率最低。

三、影响氮素利用效率的因素1. 品种差异:不同小麦品种对氮素的吸收和利用能力存在差异,一些品种具有较高的氮素利用效率,而另一些品种则较低。

2. 施氮水平:适宜的施氮水平可以提高小麦的氮素利用效率,过高或过低的施氮水平都会降低氮素利用效率。

3. 土壤条件:土壤的氮素含量和土壤质地对小麦的氮素利用效率有重要影响。

富含有机质和养分的土壤有利于提高氮素利用效率。

4. 气候条件:气温和降水等气候因素对小麦的氮素利用效率也具有一定影响。

四、提高小麦氮素利用效率的方法1. 选择高效品种:根据不同地区的土壤和气候条件,选择适应性强、氮素利用效率高的小麦品种进行种植。

2. 合理施肥: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和小麦生长阶段的需求,科学合理地施用氮肥,避免过高或过低的施氮量。

3. 种植绿肥作物:在小麦休耕期间,种植绿肥作物,通过绿肥作物的生长吸收土壤中的氮素,减少氮素的损失。

4. 合理灌溉管理:适当控制灌溉水量,避免土壤过湿或过干,提高小麦对氮素的吸收利用能力。

五、结论不同小麦品种对氮素的利用效率存在差异,品种选择、施肥管理等因素都会影响小麦的氮素利用效率。

小麦生长发育过程中的氮素利用效率研究

小麦生长发育过程中的氮素利用效率研究

小麦生长发育过程中的氮素利用效率研究摘要:本研究旨在探究小麦生长发育过程中的氮素利用效率。

通过田间实验和生物化学分析,我们对不同氮素水平下小麦的生长情况和氮素吸收利用情况进行了系统研究。

结果表明,在适度氮素供应条件下,小麦表现出更高的生长速率和较高的氮素利用效率。

然而,在氮素过量供应下,尽管小麦生长得较快,但氮素利用效率显著降低。

因此,合理调控氮素施用量对于提高小麦的氮素利用效率和生产性能至关重要。

关键词:小麦、氮素利用效率、田间实验、氮素水平、生长发育。

引言:小麦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氮素作为生命活动必需的元素,对于提高产量和品质至关重要。

然而,氮素施用过程中的合理调控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课题。

本研究旨在探究小麦生长发育中的氮素利用效率,为实现高产高效的小麦栽培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田间实验和生物化学分析,我们研究了不同氮素水平下小麦的生长情况和氮素吸收利用情况。

在下文中,我们将详细阐述研究结果及其对小麦栽培的启示。

一.小麦生长发育中的氮素供应与利用关系小麦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氮素作为生命活动必需的元素,对于提高产量和品质至关重要。

因此,氮素供应与利用关系成为备受关注的研究领域。

本文旨在探究小麦生长发育中氮素供应与利用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为小麦的高产高效栽培提供科学依据。

1.我们通过田间实验设定不同氮素水平,对小麦的生长情况进行系统观察和比较。

结果显示,适度氮素供应条件下,小麦表现出较高的生长速率和较好的生物学性状,如茎粗、叶绿素含量增加等。

这表明在适宜的氮素供应下,小麦能够充分吸收并利用氮素,从而维持良好的生长发育状态。

2.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了氮素供应与小麦氮素利用效率之间的关系。

通过生物化学分析,我们发现在适度氮素供应条件下,小麦根系和叶片对氮素的吸收利用效率较高,而在氮素过量供应下,尽管小麦生长得较快,但氮素利用效率显著降低。

这表明合理调控氮素施用量可以提高小麦的氮素利用效率,避免浪费和环境污染。

苜蓿对土壤氮素利用的效率

苜蓿对土壤氮素利用的效率

苜蓿对土壤氮素利用的效率氮素是植物生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元素之一,对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然而,由于人类农业活动和化肥施用的增加,导致土壤中氮素含量过高,产生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如氮素的流失和污染。

因此,寻找高效的植物对氮素的利用成为了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

在众多农作物中,苜蓿(Medicago sativa)被广泛认为是一种高效利用氮素的植物。

苜蓿是一种豆科植物,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和多种生态功能。

它具有较强的氮素固定能力,可以通过与土壤中一种特殊的根瘤菌共生来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植物可利用的氨态氮。

这种特殊的根瘤菌,称为苜蓿根瘤菌(Rhizobium meliloti),能够与苜蓿根系形成共生关系,互利共生。

苜蓿为根瘤菌提供合成物质和生长环境,而根瘤菌则通过固定空气中的氮气,为苜蓿提供充足的氮源。

苜蓿对土壤氮素利用的高效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氮素固定能力:苜蓿根瘤菌能够将大气中的氮气转化为植物可利用的氨态氮,从而为苜蓿提供了额外的氮源。

通过与根瘤菌的共生关系,苜蓿能够有效地利用大气中的氮素,减少对土壤中的氮素依赖。

2. 深根系结构:苜蓿具有发达的深根系结构,能够深入土壤中层,吸收和利用土壤中的养分。

这使得苜蓿能够更好地利用土壤中的氮素资源,减少氮素的流失和浪费。

3. 生理调节机制:苜蓿在生长过程中,能够通过调控氮素的吸收和利用来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当土壤中氮素含量较高时,苜蓿能够减缓氮素的吸收和转运,以避免氮素过多积累对植物生长的不利影响。

而在氮素供应不足的情况下,苜蓿能够增加对氮素的吸收和利用效率,以满足自身生长的需求。

苜蓿对土壤氮素利用的高效性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1. 减少化肥的使用:苜蓿作为一种高效利用氮素的植物,可以减少农业生产中对化肥的使用量。

通过合理利用苜蓿,可以降低农作物种植过程中对氮肥的需求,减少环境中的氮素流失和污染。

2. 提高土壤质量:苜蓿通过固定氮气和增加有机质的累积,有助于改善土壤肥力和质量。

氮素在植物中的利用综述

氮素在植物中的利用综述

氮素在植物中的利用综述【摘要】植物对氮素的需求是生长发育的基础,氮素在植物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氮素的吸收和转运、形态和存储、作用于蛋白质合成、调控植物生长发育以及影响植物抗逆性的机制是氮素在植物中的关键作用。

有效管理氮素在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意义,合理施肥是提高作物产量和质量的关键。

未来研究应加强氮素在植物中的利用研究,探究更多氮素代谢途径和调控网络,为提高氮素利用效率和减少氮素污染提供更多科学依据。

【关键词】氮素、植物、吸收、转运、形态、存储、蛋白质合成、生长、发育、调控、抗逆性、氮素管理、农业生产、研究展望1. 引言1.1 植物对氮素的需求植物对氮素的需求是生长发育过程中必不可少的。

氮素是植物中重要的营养元素之一,参与了植物体内的各种生物化学反应,影响着植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

作为植物体内合成氨基酸、核酸、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物质基础,氮素在植物生命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植物需要大量的氮素来维持其生长发育所需的正常代谢活动。

氮素作为氨基酸、核酸和蛋白质的组成要素,对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生长分化以及抗逆应答等生理过程起着重要作用。

在生长期间,植物对氮素的需求量较大,特别是在蛋白质合成、细胞分裂和生长阶段,植物对氮素的需求更加迫切。

植物对氮素的需求和利用是一个复杂而精密的过程,不仅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也直接关系到植物的产量和质量。

深入研究植物对氮素的需求规律,探索氮素在植物中的利用机制,对于提高作物产量、改善作物品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1.2 氮素在植物中的重要性氮素在植物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是植物生长发育的必需元素之一。

作为蛋白质、核酸和其他生物大分子的组成成分,氮素直接影响着植物的生长与发育过程。

植物体内的氮素含量与蛋白质的合成、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密切相关,具有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功能。

在植物体内,氮素还参与了细胞壁的合成、酶的活化以及植物抗逆性的提高等多个方面的生理过程。

氮素的不足或过量对植物都会产生不利影响。

氮素利用效率计算公式

氮素利用效率计算公式

氮素利用效率计算公式
一、常规施肥下氮肥利用率的计算
1、常规施肥区作物吸氮总量=常规施肥区产量X施氮下形成100公斤经济产量养分吸收量/100 。

2、无氮区作物吸氮总量=无氮区产量X无氮下形成100公斤经济产量养分吸收量/100。

3、氮肥利用率=(常规施肥区作物吸氮总量-无氮区作物吸氮总量)/所施肥料中氮素的总量X100%。

二、测土配方施肥下氮肥利用率的计算
每形成100kg经济产量养分吸收量的计算
1、经济产量养分吸收量= (籽粒产量X籽粒养分含量+茎叶产量X茎叶养分含量)/籽粒产量。

2.测土配方施肥下氨肥利用率的计算测土配方2、施肥区作物吸氮总量=测土配方施肥区产量X施氮下形成100 公斤经济产。

3、量养分吸收量/100 氮肥利用率=(测土配方施肥区作物吸氮总量-无氮区作物吸氮总量)/所施肥料中氮素的总量X 100%。

氮素在植物中的利用综述

氮素在植物中的利用综述

氮素在植物中的利用综述氮素是植物生长中不可或缺的营养元素,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植物从土壤中吸收氮素,然后利用氮素来合成氨基酸、蛋白质和其他生物分子,从而维持其生长和代谢所需。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氮素在植物中的利用进行综述,探讨氮素对植物生长和发育的影响以及植物如何在不同环境条件下有效地利用氮素。

氮素在植物中的作用氮素是植物生长所需的关键元素之一,它参与了植物生长和代谢的许多重要过程。

在植物体内,氮素主要以硝态氮(NO3-)和铵态氮(NH4+)的形式存在。

植物在土壤中吸收这些形式的氮素,然后将其转化成氨基酸等化合物。

氨基酸是蛋白质的组成部分,而蛋白质又是植物体内的重要生物分子。

通过合成蛋白质,植物可以维持其细胞结构、功能和代谢的正常运作。

氮素还参与了植物体内的能量转移和储存,影响了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过程。

氮素还可以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氮素的供应水平会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速率、叶片生物量和根系发育等生长指标。

氮素还可以影响植物的营养生长,如影响植物的生殖生长、花芽分化、果实发育等过程。

氮素在植物的生长和发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植物在土壤中吸收氮素,然后将其转化成氨基酸等生物化合物。

这个过程涉及了许多生物化学反应和细胞代谢过程。

植物对氮素的利用可以分为两个主要阶段:氮素的吸收和氮素的同化。

氮素的吸收是指植物通过根系从土壤中吸收氮素的过程。

根系对氮素的吸收受到土壤中氮素形态、浓度、渗透势和根系生长状态等因素的影响。

氮素的吸收是一个动态过程,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较大。

土壤中氮素的丰缺和不足都会影响植物对氮素的吸收速率。

氮素的同化是指植物将吸收到的氮素转化成氨基酸等生物化合物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植物将硝态氮和铵态氮转化成氨基酸,然后利用氨基酸合成蛋白质等生物分子。

氮素的同化涉及了一系列酶催化的生物化学反应和细胞代谢过程。

植物会根据自身的需要和外界环境中氮素的供应水平来调节氮素的同化过程,以满足其生长和代谢的需要。

氮素利用率的改进与提高研究

氮素利用率的改进与提高研究

氮素利用率的改进与提高研究氮素是植物生长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元素,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灌溉不足、土壤质量差、施肥不规范等原因,很多地区的氮素利用率远低于理论值。

因此,研究氮素利用率的提高与改进,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氮素对于植物生长的重要性氮素是构成植物蛋白质、氨基酸、叶绿素等重要化合物的元素,对于植物生长和开花结实、生产高质量农产品等方面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氮素缺乏会导致植物整体的发育迟缓、叶子变黄、根系生长不良,甚至会影响植物的繁殖能力。

二、我国氮素利用率的状况目前我国的氮素利用率相对较低,2014年我国玉米的氮素利用率仅为36.2%,油菜花为44.3%。

造成氮素利用率低的原因主要为不合理的施肥方式、肥料品质较差、土壤质量变差等诸多因素。

1.不合理的施肥方式施氮量过多或过少都会降低氮素利用率,过多的氮素会增加土壤氮素供应,进而产生难以利用的氮素,而过少的氮素则会限制植物的正常生长。

此外,不同作物对氮素的需求也不同,盲目追求施氮量的增加也会导致氮素利用率下降。

2.肥料品质较差氮肥中氨基酸含量低、挥发损失大、难以分散等问题都会影响氮素利用率。

3.土壤质量变差农业生产中对于土地的过度开发和使用,为土壤带来了很大的伤害,对于土壤的肥力和水分保持等方面都带来了负面影响,从而也会导致氮素利用率的下降。

三、氮素利用率的改进与提高提高氮素利用率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以下是几种提高氮素利用率的方法:1.科学施肥科学施肥是提高氮素利用率的关键,对于不同作物的种植,应根据其对氮素的需求程度、生育阶段和土壤的肥力水平等进行科学的施肥方案。

2.应用新型化肥合理使用高效缓释肥、液体有机肥等新型化肥可以提高氮素利用率,减少肥料对土壤的冲击和污染。

3.农作物的轮作制农作物轮作是提高氮素利用率的另一种有效方法。

如果同一块土地长期种植同一种作物,土壤中的氮素供应量会逐渐减少,从而使氮素利用率下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物氮素高效利用的生理生态基础
重点内容
• 氮素利用效率(NUE)的概念及计时空变异及其对NUE的影响
• 提高作物NUE的生理学途径
张福锁研究小组论文“Significant Acidification in Major Chinese Croplands”在Science发表 /show.php?id=0000038773 • 我校资源与环境学院张福锁教授领导的科研小组的研究论文 “Significant Acidification in Major Chinese Croplands”于2月19日在 Science正式发表(2月11日在Science Express上提前刊出与读者见 面)。 • 该论文通过深入系统的研究,首次全面报道了自上世纪80年代 以来我国主要农田土壤出现显著酸化的现象,并且发现氮肥 过量施用是导致农田土壤酸化的最主要原因。
Kenneth G. Cassman Dept of Agronomy and Horticulture University of Nebraska
Temporal Variability in Nitrogen Use Efficiency and Crop Response Index of Cereals.
• 土壤酸化(表现为土壤pH值的下降)能够加速营养元素流失 、促进铝、锰以及重金属等元素的活化、改变土壤微生物种 群及活性、影响作物根系发育和养分吸收、滋生植物病虫害 等等,从而对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严重的潜 在威胁,对粮食安全和环境安全产生长远影响,是土壤学、 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等领域广泛关注的重大问题。
• 就我国而言,北方一些蔬菜大棚由于长期过量施用氮肥使土 壤pH值由原来的7-8降低到4-5,病虫害严重发生,蔬菜品质和 产量显著下降,一半以上的氮肥养分进入地下水造成饮用水 硝酸盐污染。 • 南方部分红壤的pH值已经降至3-4之间,造成玉米、烟草、茶 叶等农作物的大量减产甚至绝收。 • 需要指出的是,这类问题不仅出现在我国,而且也在世界各 地的集约化农业生产中普遍存在,氮肥过量施用导致的包括 土壤酸化在内的一系列农业与生态环境问题在全球范围引起 广泛关注,该论文发现的过量施氮造成农田土壤酸化现象充 分揭示了这一重大问题。
• 目前生产上仍然普遍存在“氮肥越多越高产”的错误观念,过量施氮 已成为集约化农业生产体系相当普遍的严重问题。 • 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氮肥用量迅猛增长,到90年代中期我国已 成为世界氮肥生产和消费的第一大国,在占世界7%的耕地上消耗了 全球35%的氮肥。 • 统计资料显示:1981年至2008年,粮食年产量从3.25亿吨增加到5.29亿 吨,增长了63%,而氮肥消费量却从1118万吨增加到3292万吨,增长 了近2倍。 • 由此带来不良后果包括:氮肥生产效率不断下降,氮肥损失引起的环 境问题日趋严重。过量施用氮肥导致的土壤酸化、温室气体排放和地 下水硝酸盐污染等问题已成为全球集约化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严重威胁 。
• 该课题组及其合作单位的另一研究结果表明,华北平原和太 湖流域农田中过量使用氮肥主要通过气体和硝酸盐的形式进 入大气和地下水,如果采用科学的养分管理技术可以在降低 氮肥用量30-60%的条件下既保证粮食产量又不至造成氮肥污染 ,实现农业和环境的“双赢”。 • 因此,如何在持续提高作物产量的同时,控制或降低氮肥用 量、有效地减少过量氮素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已经成为国际 农业和生态环境领域所共同面临的重大科学问题。
G.V. Johnson, W.R. Raun, R.L. Westerman and B.B. Tucker Department of Plant and Soil Sciences Oklahoma State University R.A. Olson Department of Agronomy University of Nebraska
• 该论文通过对我国主要农田土壤pH值20年的变化研究发现, 我国农田土壤pH值平均下降了约0.5个单位,相当于土壤酸量 (H+)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2.2倍。 • 其中,经济作物体系土壤酸化比粮食作物体系更为严重;即 使是过去被认为对酸化不敏感的石灰性土壤,其pH值也同样 出现了显著下降的现象。 • 在自然条件下土壤酸化是一个相对缓慢的过程,土壤pH值每 下降1个单位通常需要数百年甚至上千年,而我国过去20年来 的高投入集约化农业生产大大加速了农田土壤的酸化过程。
• 通过系统的理论分析,该论文发现氮肥过量施用是我国农田土 壤酸化加速的首要原因。 • 在华北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华南水稻-小麦轮作等“一年两熟” 种植体系中氮肥大量施用每年所产生的酸量(20-30千摩尔/公顷 )约占总产酸量的60%;蔬菜大棚等设施农业中过量施氮的年产 酸量(约200千摩尔/公顷)占总产酸量的90%。秸秆移出带走的 盐基对土壤酸化的贡献(15-20千摩尔/公顷)虽然因农作物种类 和生物产量而有所差异,但明显低于氮肥施用的贡献。 • 值得注意的是,长期以来被当作土壤酸化主要原因的酸雨在农 田土壤酸化中的贡献并不大,仅为0.5-2.0千摩尔/公顷。 • 由此可见,在保证粮食生产的前提下严格控制氮肥施用量,减 少过量施氮,不仅是作物高产高效的需要,而且也是缓解农田 土壤酸化的重要途径。
• 该论文的发表是该科研创新团队立足国家重大问题研究,发表国 际一流文章的又一重大成果。 • 该研究小组将以此为契机在集约化农业背景下在农田土壤酸化的 风险评估、生态环境效应及其防治对策等方面开展系统深入的研 究工作,为实现我国粮食安全与环境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 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Nitrogen Fertilizer Efficiency: Theory, Measurement, and Practic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