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氮肥利用率的措施

合集下载

肥料利用率

肥料利用率

肥料利用率氮肥利用率是指作物对氮肥中氮素吸收的数量占施用氮素数量的百分数。

国内外资料表明,氮肥利用率一般为30%~60%,水田为20%~50%,旱地为40%~60%。

因此,施入土壤中的氮素,除一部分为微生物所固定外,很大部分通过多种途径损失了。

提高氮肥利用率,经济合理施用氮肥,成了生产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采取以下措施,可以减少氮素损失。

第一,控制氮肥的施用量,根据土壤氮养分情况和作物状况合理施肥。

目前配方施肥已逐步推广,通过各种估算氮肥施用量的方法可定产定肥,避免盲目施肥的损失。

第二,平衡施肥,氮肥配合磷、钾肥、有机肥等施用,可显著提高氮肥利用率。

第三,改变氮肥的形状,粒度大的氮肥与土壤的接触界面小,养分释放慢,肥效长,如大颗粒尿素和碳铵等,能减少氮损失,提高其利用率。

第四,制成包膜、长效性肥料施用,如硫衣尿素,长效碳铵等。

第五,施用化学保氮剂,如硝化抑制剂、脲酶抑制剂等。

第六,注意施肥方法。

铵态氮肥和尿素等深施,可减少氮损失。

第七,注意施用氮肥时的土壤水分条件,水分太少,施用氮肥为当季作物利用的少,水分过多,会造成氮素损失和作物的疯长。

磷肥的利用率与氮肥、钾肥比较起来低得多。

在我国,不论是大田试验或盆栽,其中包括用放射性同位素的试验结果都表明,磷肥的利用率大体在10~25%的范围。

根据各省849个试验结果的统计,水稻的磷肥利用率变化幅度为8~20%,平均为14%;小麦为6~26%,平均为10%;玉米10~23%,平均为18%;棉花4~32%,平均为6%;紫云英9~34%,平均为20%。

一般说,谷类和棉花的利用率较低,而豆科和绿肥的利用率较高。

磷肥利用率低的主要原因有两点:第一个原因是由于磷肥在土壤中的固定,不论水溶性、枸溶性和难溶性磷肥都存在这个问题。

第二个原因是磷在土壤中的运动很弱。

这个原因实际上是第一个原因的结果。

运动性小导致利用率低的原因是因为养分必须与根系接触才能被作物真正吸收,这就涉及到生物有效性的问题。

我国氮肥利用率低的主要原因及提高途径

我国氮肥利用率低的主要原因及提高途径

文章标题:我国氮肥利用率低的主要原因及提高途径一、引言在我国农业生产中,氮肥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农业投入品,然而我国在氮肥利用方面存在着较低的利用率。

本文将深入探讨我国氮肥利用率低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一些提高氮肥利用率的途径。

二、我国氮肥利用率低的主要原因1. 土壤肥力质量不佳我国的土壤肥力质量普遍不高,一方面是由于土壤质地的问题,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土壤中养分比例不合理。

这些问题导致了氮肥在土壤中的吸收利用率大大降低。

2. 水肥管理不当在我国的农业生产中,存在着水肥管理不当的问题。

农民在施肥时往往没有进行合理的配水,导致氮肥在土壤中的流失现象较为严重,从而影响了氮肥的利用效率。

3. 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不足在我国的农业生产中,存在着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不足的问题。

一些农民缺乏对氮肥的正确使用方法和管理技巧,导致氮肥的浪费和流失现象较为严重。

4. 缺乏专业化管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缺乏专业化管理氮肥的机构,导致了农业生产中的氮肥管理和使用环节出现了混乱和浪费的现象。

5. 生产方式不合理在我国的农业生产中,一些农民仍采用传统的生产方式,对氮肥的使用和管理存在较多问题,影响了氮肥的利用效率。

三、提高氮肥利用率的途径1. 加强土壤改良我国需要加大对土壤改良工作的投入力度,提高土壤肥力质量,为氮肥的吸收利用创造良好的条件。

2. 合理施肥农民在施肥时需要合理搭配水肥,进行科学的施肥方案,在保证作物需肥需水的情况下,减少氮肥的流失。

3. 推广高新技术政府需要加大对氮肥利用技术的推广力度,提高农民对氮肥利用的认识,并指导农民利用现代化的氮肥利用技术。

4. 加强管理政府需要加大对氮肥管理的监督力度,同时农民也需要加强对氮肥的管理和使用,减少氮肥的浪费现象。

5. 推动农业产业化政府需要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扶持力度,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氮肥的利用效率。

四、总结和回顾通过对我国氮肥利用率低的主要原因和提高氮肥利用率的途径的深入探讨,我认为我国在改善氮肥利用率方面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但通过加强管理、推广技术和改良土壤等途径,完全有可能提高我国的氮肥利用率。

我国氮肥利用率低的主要原因及提高途径

我国氮肥利用率低的主要原因及提高途径

我国氮肥利用率低的主要原因及提高途径我国氮肥利用率低的主要原因及提高途径1. 引言在我国现代化农业发展中,氮肥作为一种重要的农业生产要素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长期以来我国氮肥利用率较低,这不仅导致了资源浪费,还对环境产生了负面影响。

提高氮肥利用率成为了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

2. 主要原因2.1 肥料施用不科学我国农民传统的施肥方式往往过度依赖于化学肥料,而且施肥量大、频次高,导致了氮肥的浪费。

一些农民对于施肥技术不够了解,不能根据土壤条件和作物需求合理施肥。

2.2 农业规模化程度不高在我国农业中,农田面积小、农户分散的情况较为普遍。

这导致了施肥、灌溉等农业生产操作的不规范,进一步影响了氮肥的利用率。

2.3 缺乏科学技术支持农业科技的水平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效率和氮肥利用率。

然而,我国农业科技水平相对滞后,导致了一些科学技术手段在农业生产中无法充分应用,从而限制了氮肥利用率的提高。

3. 提高途径3.1 推广科学施肥技术针对我国农民施肥方式不科学的问题,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大力推广科学施肥技术,教育农民合理施肥的知识和方法,引导他们根据土壤条件和作物需求进行施肥,从而减少氮肥的浪费。

3.2 加强农业规模化经营加强农田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生产的集约性和规模化程度,能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氮肥的利用率。

政府可以通过推进土地流转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建设等措施来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

3.3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够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为农民提供更好的技术支持。

政府应该加大对农业科研的投入,鼓励科技人员深入农田,探索适合我国实际的农业科技创新路径,从而提高氮肥的利用率。

4. 个人观点和理解我认为提高氮肥利用率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在解决氮肥利用率低的问题上,政府、农民和科技人员都有着重要的角色和责任。

政府应该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推动农民科学施肥,加强农田规模化经营,并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

农民应该增强科学施肥的意识,学习施肥技术,根据土壤和作物需求合理施肥。

提高氮肥利用率的途径有哪些,氮肥属于哪种肥料

提高氮肥利用率的途径有哪些,氮肥属于哪种肥料

提高氮肥利用率的途径有哪些,氮肥属于哪种肥料回答1、合理分配:氮肥应用在增产效果好的土壤上,根据试验结果证明,一般在地下水质好、基础产量较低的贫瘠低产型土壤上利用率较高。

2、深施覆土:深施结合覆土可以增加土壤对铵离子的吸附,减少挥发,对铵态氮肥有显着的增产效果,施肥深度应结合作物品种特性与施肥量灵活掌握。

3、因土施肥:施用氮肥必须充分考虑土壤的供肥保肥特性,土层深厚,保肥力强的地块以基肥为主,一次追肥。

一、提高氮肥利用率的途径有哪些1、合理分配氮肥一定要使用在增产效果好的土壤上,根据试验结果表明,一般在地下水质好、基础产量较低的贫瘠低产型土壤上氮肥的利用率就会比较高,而且增产效果也会很明显。

2、深施覆土(1)深施结合覆土能增加土壤对铵离子的吸附,减少挥发,对铵态氮肥有非常明显的增产效果,施肥深度一定要结合作物品种特性与施肥量灵活掌握。

(2)化肥用量少、作物根系分布较浅的,主要以中层浅施(深6-12cm)较好。

(3)化肥用量大、作物根系发达、入土深、分部广的应要以底层深施(深12-15cm)为宜。

3、因土施肥(1)使用氮肥一定要充分考虑土壤的供肥保肥特性,一般土层深厚,保肥力强的地块主要以基肥为主,进行一次追肥。

(2)保肥力差的风沙土、漏沙土,一定要坚持少量多次的原则,采取分次施肥。

4、氮磷化肥配合施用(1)作物正常生长发育,要求氮磷钾等多种营养元素的协调供应。

(2)可以根据土壤氮磷均缺的状况,注意氮磷化肥的配合。

(3)同时土壤如果缺微量元素,也要根据不同作物和土壤注意施用微量元素。

二、氮肥属于哪种肥料1、氮肥属于一种大量元素肥料,含量占生物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上的元素被称为大量元素,主要包括氮、磷、硫、磷、钾、氧等元素,其中氮、磷、钾是植物整个生长过程中不能缺少的营养元素。

2、氮肥是指以氮元素为主要成分,可在土壤上使用,能给植物提供氮素营养的单元肥料。

氮肥根据含氮基团可以分为铵态氮肥、氨态氮肥、硝态氮肥、硝铵态氮肥、氰氨态氮肥以及酰胺态氮肥等。

氮磷钾利用效率

氮磷钾利用效率

氮磷钾利用效率
氮磷钾利用效率是指农作物对氮、磷、钾肥料的吸收利用效果的高低。

提高氮磷
钾利用效率对于节约肥料成本、减少环境污染、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氮磷钾的利用效率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土壤性质、施肥水平、施肥方式、作物
品种等。

以下是一些可以提高氮磷钾利用效率的方法:
1. 合理施肥: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和作物需求,科学调配氮磷钾肥料的种类和比例,避免过量或不足施肥。

施肥时间和施肥方式也需要根据作物的生长周期和生理需
要进行合理安排。

2. 种植优良品种:选择对氮磷钾肥料响应性较好的品种,提高养分的吸收和利用
能力。

3. 土壤改良和管理:适时进行土壤调理和改良,提高土壤的肥力和团粒结构,增
加氮磷钾的保持和供应能力。

合理管理水分,避免过湿或过干对养分利用的影响。

4. 施用有机肥料:有机肥料中含有丰富的氮磷钾养分,能够改善土壤肥力,并且
有利于提高氮磷钾的利用效率。

5. 肥料配方施用:根据作物对氮磷钾的需求,配制合理的肥料配方,提高养分的
利用效率。

6. 生物技术应用: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如基因改良,提高作物对氮磷钾肥料
的吸收利用能力。

综上所述,通过合理施肥、科学管理土壤、选择适宜的品种以及采用生物技术等
方法,可以提高氮磷钾的利用效率,实现农业生产的高效和可持续发展。

《土壤肥料》课件——4.2.5氮肥利用率

《土壤肥料》课件——4.2.5氮肥利用率

硝态 氮肥
• 旱地追肥,少量多次
酰胺 态氮

• 水田、旱地,深施(覆土)
2 提高氮肥利用率的途径 采用合理的施氮技术
确定适宜施氮量 选择适宜的施氮时期
2 提高氮肥利用率的途径 采用合理的施氮技术
确定适宜施氮量 选择适宜的施氮时期 采用氮肥深施覆土技术
表施和深施氮肥的利用率和肥效比较

施肥方式 表施 深施
氮肥利用率 30%~50% 50%~80%
肥效 10~20天 30~40天
2 提高氮肥利用率的途径 重视平衡施肥
与有机肥配合施用 氮、磷、钾配合施用
2 提高氮肥利用率的途径 使用脲酶抑制剂和硝化抑制剂
脲酶抑制剂延缓尿素水解、减少氨挥发损失 硝化抑制剂抑制氨态氮向硝态氮的转化,减少淋溶损失
1 氮肥利用率定义及其影响因素 2 提高氮肥利用率的途径
1 氮肥利用率定义及其影响因素 氮肥利用率及其影响因素
定义:指当季作物从所施氮肥中吸收的氮素数量占该氮肥中氮素总量的百分率。


• 差值法

• 15N示踪法

1 氮肥利用率定义及其影响因素
氮肥利用率及其影响因素
影响因素:土壤类型和性质、气候条件、作物种类和品种、栽培技术、施肥技术等。
施用长效氮肥等新型肥料,加强水肥综合管理
施用新型肥料以及加强水肥综合管理
2 提高氮肥利用率的途径 因作物施氮(根据作物种类、品种特性施氮)
• 双子叶植物>单子叶植物

• 豆科作物>非豆科作物

• 叶菜类作物>瓜果类和根菜类

• 高产品种>低产品种
• 营养最大效率期>其它时期

氮肥的高效施用技术

氮肥的高效施用技术

氮肥的高效施用技术氮肥在作物生产过程上由于对作物产量的调控能力最强,因此使用量最大、使用最频繁。

氮肥施入土壤后的转化比较复杂,涉及化学、生物化学等许多过程。

不同形态氮素的相互转化造成了肥料氮在土壤中较易发生挥发、逸散、流失,不仅造成经济上的损失,而且还可能污染大气和水体。

因此,氮肥的合理高效施用就愈显重要。

一、氮肥的合理分配氮肥的合理分配主要依据土壤条件、作物氮素营养特性及氮肥本身的特性来确定。

1.土壤条件土壤酸、碱性是选用氮肥的重要依据。

碱性土壤应选用酸性和生理酸性肥料。

这样有利于通过施肥改善作物生长的土壤环境,也有利于土壤中多种营养元素对作物有效性的提高。

盐碱土上应注意避免施用能大量增加土壤盐分的肥料,以免对作物生长造成不良影响。

在低洼、淹水等易出现强还原性的土壤上,不应分配硫酸铵等含硫肥料,以防止硫化氢等有害物质的生成,在水田中也不宜分配硝态氮肥,以防止氮随水流失或反硝化脱氮损失。

2.作物营养特性不同作物种类对氮肥的需要数量是大不相同的。

一般来说,叶菜类尤其是绿叶菜类、桑、茶、水稻、小麦、高粱、玉米等作物需氮较多,应多分配氮肥。

而大豆、花生等豆科作物,由于有根瘤,可以进行共生固氮,只需在生长初期施用少量氮肥。

甘薯、马铃薯、甜菜、甘蔗等淀粉和糖类作物一般只在生长初期需要充足的氮素供应,形成适当大小的营养体,以增强光合作用,而在生长发育后期,氮素供应过多则会影响淀粉和糖分的积累,反而降低产量和品质。

同种作物的不同品种之间也存在着类似的差异。

耐肥品种,一般产量较高,需氮量也较大;耐瘠品种,需氮量较小,产量往往也较低。

二、氮肥施用量的确定生产、科研实践证明: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氮肥的利用率和增产效果逐渐下降。

据统计,1993~1994年度我国平均每公顷农田消耗氮肥(以N计)高达188kg,比同期世界平均消耗50.3kg的水平高出3.7倍。

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由于过量施用氮肥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环境质量破坏,已达到非常严重的地步,恢复和重建其良好生态系统将要付出极其沉重的代价。

提高氮肥利用率的途径

提高氮肥利用率的途径

提高氮肥利用率的途径摘要氮肥的有效应用对植株生长具有重要意义,介绍提高氮肥利用率的一些途径,以为农业生产提供参考。

关键词氮肥;利用率;途径;方法随着氮肥施用量的不断增加,氮肥利用率在逐渐降低,进而影响氮肥资源利用、施肥安全和土壤环境安全,乃至农作物产品安全。

提高氮肥利用率,科学施用氮肥已成为农业施肥的重要问题。

氮肥施用过程中,氮素损失的途径主要有铵态氮的挥发、硝态氮下渗、土壤晶格固定、反硝化过程中的脱氮等,可通过以下途径提高氮肥利用率。

(1)深施。

深施氮肥可以减少氮素挥发,促进作物根系吸收,利于加强土壤微生物活动促进固态氮的转化[1]。

施用深度一般为土表下6~15 cm。

追施与底施有所不同,追施深度宜在6 cm以下,底施深度宜在10 cm以下。

(2)分期施用。

分期施用氮肥可以减少渗漏和固定,便于根据作物生育时期对氮的需求供应氮素,利于提高氮肥利用率[2]。

分期施肥,原则上可分为底肥和追肥。

底肥中的氮肥用量一般占氮肥总用量的30%~60%。

除水田不宜用硝态氮肥作底肥外,多种氮肥均可做底肥。

氮肥追施量一般占氮肥总用量的40%~70%。

氮肥一般追施1~3次。

追肥时期因作物而不同,一般在作物出现拔节、分枝、花荚形成、蕾铃形成、茎叶显著伸长等现象,即作物生育中、前期和作物出现孕穗、花铃期、茎叶快速生长、果实膨大等现象,即作物生育中、后期追施。

若一次性追施,宜在作物需肥高峰前期施用,即在需肥高峰临界期追施。

(3)配合磷、钾肥施用。

氮、磷、钾是作物生长发育必需的大量营养元素,某种元素的丰缺可影响到对其他元素的吸收利用。

三要素之间具有相互协调促进的作用。

氮肥配合磷、钾肥施用,可以以磷促氮、以钾促氮,提高氮肥的利用率。

磷、钾肥一般作底肥,某些作物也可作追肥施用。

(4)配合有机肥施用。

有机肥中的有机质可以分解为腐殖质和腐殖酸,可促进土壤团粒结构和土壤胶体形成,增强土壤保肥保水性能,提高土壤肥力,促进氮素利用。

有机肥一般作底肥施用,也可在苗期追施,而在苗期追施最好与化学肥料相结合追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提高氮肥利用率的措施
氮肥是农业生产中最常用的肥料之一,但是由于氮肥的利用率较低,会导致浪费和环境污染。

因此,提高氮肥利用率是农业生产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本文将介绍几种提高氮肥利用率的措施。

1.合理施肥
合理施肥是提高氮肥利用率的关键。

在施肥时,应根据土壤类型、作物品种、生长期和气候条件等因素,科学地确定施肥量和施肥时间。

一般来说,氮肥的施用量应根据作物需求和土壤供应能力来确定,不宜过量施肥。

同时,应注意施肥时间,避免在雨季或高温季节施肥,以免造成氮肥的流失和挥发。

2.利用有机肥料
有机肥料中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和微生物,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和提高土壤肥力,从而提高氮肥利用率。

有机肥料可以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保水能力和保肥能力,有利于氮肥的吸收和利用。

同时,有机肥料中的微生物可以促进土壤中的氮素转化和固定,提高氮肥的利用效率。

3.采用复合肥料
复合肥料是将多种营养元素混合在一起的肥料,可以提高氮肥的利
用率。

复合肥料中含有多种营养元素,可以满足作物生长的多种需求,从而减少氮肥的浪费。

同时,复合肥料中的其他元素可以促进氮肥的吸收和利用,提高氮肥的利用效率。

4.采用微生物肥料
微生物肥料是一种利用微生物代谢产物作为肥料的肥料,可以提高氮肥的利用率。

微生物肥料中含有多种微生物,可以促进土壤中的氮素转化和固定,从而提高氮肥的利用效率。

同时,微生物肥料中的微生物可以分解有机物质,释放出氮素,为作物提供养分。

5.采用节水灌溉技术
节水灌溉技术可以减少土壤中的水分流失和蒸发,从而减少氮肥的流失和挥发。

采用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可以将水分直接送到作物根部,减少水分的流失和蒸发,从而减少氮肥的流失和挥发。

同时,节水灌溉技术可以提高土壤中的水分利用效率,为作物提供养分。

提高氮肥利用率是农业生产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通过合理施肥、利用有机肥料、采用复合肥料、采用微生物肥料和采用节水灌溉技术等措施,可以有效地提高氮肥的利用率,减少浪费和环境污染,为农业生产做出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