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高效利用氮素的生理机制及有效途径

合集下载

水稻生长过程中氮素代谢的研究

水稻生长过程中氮素代谢的研究

水稻生长过程中氮素代谢的研究水稻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全球范围内受到广泛关注。

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长,如何增加水稻产量,提高水稻品质已成为当今农业科技研究的热点问题。

氮素作为水稻生长过程中的关键元素之一,在水稻的生长和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研究水稻生长过程中氮素代谢的机制对于促进水稻产量和品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水稻生长过程中氮素的吸收与转化在水稻生长过程中,氮素的吸收和利用是影响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关键因素。

水稻的根系和叶片是其氮素吸收的主要器官。

水稻根系中的氮素主要以氨和硝酸盐的形式存在,它们通过根系进入植物体内,并在植物体内经历一系列的代谢转化过程。

水稻叶片中的氮素主要以硝酸盐的形式存在,它们通过叶片的氮素代谢途径进入植物的细胞中。

在植物体内,氨和硝酸盐会被氨基转移酶和亚硝酸还原酶转化为氨基酸和氮气等物质。

水稻通过这些代谢途径将氮素固定在细胞中,为植物的生长和发育提供必要的营养物质。

2. 水稻生长过程中氮素代谢途径的调控水稻生长过程中的氮素代谢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涉及到多种代谢途径和调节机制。

在水稻的氮素代谢中,植物体内的氮素浓度和氮素来源是影响代谢途径和调节机制的关键因素。

在低氮环境中,水稻通过降低可溶性蛋白的降解和增加氨基酸的合成来提高氮素的利用效率。

同时,水稻还可以通过提高根系的吸收能力和利用深层土壤中的氮素来适应低氮情况。

相反,在高氮环境中,水稻会提高蛋白质的合成速率和可溶性蛋白的降解速率,以尽可能地利用植物体内的氮素。

此外,水稻还可以通过调节植株内部的激素含量和核酸合成速率来适应高氮条件。

3. 水稻生长过程中氮素代谢的意义水稻生长过程中的氮素代谢在控制水稻的生长和发育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氮素的吸收和转化是影响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关键因素。

因此,只有通过深入研究氮素代谢的机制,才能有效地管理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其次,氮素的代谢还能影响水稻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水稻氮代谢途径研究

水稻氮代谢途径研究

水稻氮代谢途径研究一、前言水稻作为世界上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我国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在提高水稻产量和质量上,氮素营养的应用一直是一个重点研究方向。

氮素在水稻中的代谢途径是十分复杂的,它涉及到了多个环节,因此深入研究水稻氮代谢途径对于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氮素在水稻中的吸收与转化氮素是植物体内的一个重要元素,它是生物体合成蛋白质和核酸的关键成分。

水稻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氮素供应,其中包括氨态氮和硝态氮。

在水稻中,氮素的吸收、转化和利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1、氮素的吸收水稻的氮素吸收主要是通过根部进行的。

氮素在土壤中以不同的形态存在,包括氨态氮、硝态氮、腐殖质氮等形式。

水稻主要吸收氨态氮和硝态氮,其中氨态氮的吸收速度通常比硝态氮快。

2、氮素的转化水稻根系吸收的氮素需要经过转化才能合成氨基酸等化合物,从而进入植物生理代谢过程。

在水稻中,氮素的转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过程:(1)氨基酸的合成:水稻通过合成氨基酸来转移氮素。

在氮素供应充足的情况下,水稻可以合成大量的氨基酸。

(2)核苷酸的合成:水稻根据需要将合成的氨基酸与核糖、磷酸等化合物结合在一起合成核苷酸。

(3)蛋白质的合成:水稻利用核苷酸、氨基酸等合成蛋白质,以便于在生命活动中起到养分供应和酶催化等重要作用。

3、氮素的利用水稻在合成蛋白质、核酸等化合物时,需要利用吸收的氮素。

而水稻中氮素的利用效率通常比较低,因此氮素的施用量也需要适当控制。

针对氮素利用效率低的问题,围绕着水稻氮代谢途径的研究,研究人员提出了多种方法以提升氮素利用效率。

三、影响水稻氮代谢途径的因素水稻氮代谢途径的研究不仅涉及到氮素在植物内部的代谢过程,还涉及到一系列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

1、光照和温度光照和温度对水稻氮代谢途径的影响可以通过影响水稻生长的能力来表现出来。

在较低的光照和温度条件下,水稻对氮素的需求量通常较低。

而在高温、光照充足的情况下,水稻对氮素的需求量会增加,而且氮素吸收和转化速度也会加快。

水稻高效利用氮素的生理机制及有效途径

水稻高效利用氮素的生理机制及有效途径
维普资讯
中 国 水 稻 科 学 ( ieeJ RieS i ,2 0 ,1 ( ) 2 1 2 4 Chns c c) 0 2 6 3 : 6 ~ 6
2 1 6
水 稻 高 效 利 用 氮 素 的 生 理 机 制及 有 效 途 径
江 立 庚 曹 ] 星 ( 京 业大 . 了 南 农 学农 部 生 调 重 开 实 业 作物 长 控 点 放 验室, 苏南 1 9) 江 京2 0 05
摘 要 : 阐述 了水 稻高效 吸收 和利 用 氮素 的 生理 机 制 , 析 了水 稻 高效 利 用 氮 素 的遗 传 潜 力和 改 良途径 以及农 田资 源 分 管理 技术 对 氮素效 率 的影 响 , 并提 出 了需要 研究 的重要 课题 。 关键 词 : 水稻 ;氮 素利用 效 率 ;氮素 吸收效 率 ;生理 机制 ;有效 途 径
2 氮素 高效 吸 收 的生 理机 制
土 壤 中 氮 素 和 施 人 稻 田 中 的 氮 素 经 根 系 吸 收 才 能 进 人 稻 株 体 内 。无 疑 , 系 的形 态 、 布 和 生 理 生 化 特 性 对 氮 素 吸 根 分
收 产 生 明 显 影 响 。吸氮 能 力 强 的 水 稻 在 形 态 上 表 现 为根 系 长
Phy i o i a e h nim nd A p o c s f fce t Nir e tlz ton i c sol g c lM c a s a pr a he or Ef ii n t og n U iia i n Rie
JA G L — e g,CA e— ig I N ig n O W ix n ( y L b r tr yC o o h R g l t n Ke a o a oy o rp Gr wt e u ai ,Mii r y Ag iu tr , n ig Ag i l r l iest ,Na j g 2 0 9 , h n o ns y o rc l e Na jn rc t a v ri t u uu Un y ni 全 世 界 氮 肥 使 用 总 量 为 3 . 9 1 , 9 9 9117 3 4 × 0t19/ 20 0 0年 度 增 加 至 8 . O 0 t 氮 肥 使 用量 增 长 1 1 。 仅 7 3 ×1 , 6 不

植物氮的高效利用

植物氮的高效利用

植物氮的高效利用氮是植物生长所必须的大量元素之一。

土壤中氮素的丰缺和供给状况直接影响着植物的生长水平。

高效利用氮素对植物生长有着重要意义。

一、氮素高效利用的生理生态机制氮素的利用效率从两方面来衡量。

一方面是指植株在同等的供氮水平下吸氮量的大小;一方面是指对已吸收的氮素利用率的高低,即单位吸收氮素所生成的干物质的多少。

总的来说氮素的利用效率从氮的高效吸收生理机制和氮的高效利用生理机制两方面来衡量。

氮素的高效吸收主要在于根系对养分的吸收功能以及地上部物质的反馈作用。

土壤中的氮素需经过植物根系才能进入植物体内。

根系发达、生长量、分布密度、有效吸收面积较大、根系扎入土层较深的植物,能够利用深层土壤氮素,减少硝态氮淋洗损失; 另外高吸收效率的品种会产生形态的变化而提高吸收氮素的能力。

根吸收功能的发挥还与根系活力有关。

根系活力衡量指标主要有根对TTC 还原强度、根对α-萘胺的氧化强度、根系伤流量,以及活跃吸收面积等。

反馈作用中,根部吸收的氮素绝大部分在叶片中同化。

同化氮素的酶活性越强地上部光合产物积累的越多。

这些光合产物通过韧皮部运输到根部为根系吸收氮素提供了能量来源,从而有利于根系对氮素的吸收。

植物中氮的高效利用与几个生理机制密切相关。

1)氮代谢过程中的关键酶氮素同化的氨基酸是植物中重要的氮素运输载体;2)氮素转运能力促进茎叶氮素向籽粒的转运,减少氮素在非经济产物中的残留;遇氮素逆境时,可将衰老叶片的氮素再分配到生长点去,维持植株正常生长,并且避免生育后期的氨挥发损失;3)液泡中硝酸盐的再利用成熟植物细胞液泡中硝酸盐浓度较高,使之高程度再利用,不仅可以提高植物氮素利用效率,而且可以降低植物体内硝酸盐含量。

二、氮高效品种的培育C4作物比C3作物氮利用率高主要是由氮营养基因控制的遗传差异引起的。

同种作物内基因型的改善可提高氮利用率。

因此,通过培育氮高效利用品种或选育新品种来适应低氮水平是氮高效利用的根本途径。

作物氮素吸收利用过程

作物氮素吸收利用过程

作物氮素吸收利用过程
作物氮素吸收利用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氮素吸收:作物通过根系吸收土壤中的氮素。

氮素以氨基酸或无机硝酸盐的形式存在于土壤中,通过根毛吸收器与土壤接触并进入根部。

2. 氮素转运:吸收到的氮素会通过根部细胞的细胞膜和细胞间隙转移到茎、叶等地方。

转运主要通过被动扩散和活动转运两种方式进行。

3. 氮素吸收利用:转运到茎、叶等部位的氮素,会参与植物的生理代谢和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质,如合成蛋白质、核酸等。

4. 氮素分配:作物通过根部系统吸收的氮素会被分配到各个器官。

一般来说,新生器官对氮素的需求较高,所以在植物生长过程中会有较高的氮素分配到新器官的趋势。

5. 氮素再利用与储存:作物在生长过程中会有部分氮素无法被完全利用,这部分氮素会被再吸收并重新利用。

另外,一部分氮素也会被储存在作物的根系和茎、叶等地方,以备后续需要。

总的来说,作物氮素的吸收利用过程包括吸收、转运、利用、分配和再利用与储存等多个环节,这些环节相互作用并共同参与作物的生长发育过程。

水稻高产与养分高效利用栽培技术

水稻高产与养分高效利用栽培技术

水稻高产与养分高效利用栽培技术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提高水稻产量和养分利用效率是农民和相关研究人员一直关注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针对水稻的高产与养分高效利用,我们可以从栽培技术方面进行改进和优化。

首先,要选择合适的品种。

不同品种在产量和养分利用效率方面存在差异。

一般来说,采用高产优质抗病虫害的品种,可以有效提高水稻的产量。

此外,根据不同地区和水稻生态特点选择适宜的品种,也能提高养分利用效率。

例如,在低氮土壤上种植耐氮品种或具有氮素高效吸收利用能力的品种,可以减少氮肥的施用量,提高养分利用率。

其次,要科学施肥。

施肥是提高水稻产量和养分利用效率的重要环节。

合理施肥可以增加土壤肥力,提供水稻生长所需的养分。

首先,要进行土壤肥力分析,了解土壤养分状况,合理确定施肥方案。

其次,要根据不同生长阶段的需求,科学施用氮、磷、钾等必需元素。

例如,在拔节至抽穗期,水稻对氮素需求量较大,可以适当增加氮肥用量。

此外,还可以采取措施增施有机肥和秸秆还田,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和养分供给能力。

此外,要加强水管理。

水稻是水生作物,适宜的水分对其生长发育至关重要。

合理的灌溉和水田管理,能够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养分利用效率。

在菇岭期要注意保持适宜的田水深度,不仅能提供充足的水分,还可以促进养分的吸收和利用。

同时,还要合理控制灌溉水量,避免排水过多造成养分流失,以及增加肥料的施用量。

在水田管理中,可以采取保持水分保持土壤湿度,减少水分蒸发的措施,有助于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养分利用效率。

另外,合理的田间管理也是提高水稻产量和养分利用效率的重要手段。

在整个生长期内,及时进行田间管理,保持田间通风透光、松土、除草、轻耕等措施,能够有效提高光合作用效率,促进养分吸收和转运。

此外,要及时发现和防治病虫害,保证水稻正常生长发育,减少养分的损耗。

综上所述,水稻高产与养分高效利用栽培技术包括选择合适的品种、科学施肥、加强水管理和合理的田间管理。

水稻所需营养元素

水稻所需营养元素

水稻所需营养元素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吸收大量的营养元素。

合理供给水稻所需的营养元素,能够提高产量和品质,保障粮食安全。

下面将详细介绍水稻所需的主要营养元素。

一、氮素氮素是水稻生长发育过程中最为重要的营养元素之一。

它是构成蛋白质和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基本组成元素,对水稻的生长具有重要影响。

水稻吸收氮素的主要形式是硝态氮和铵态氮。

硝态氮适宜供应能促进水稻的生长和光合作用,而铵态氮则有助于提高水稻的抗逆性。

不同生育期对氮素的需求量有所不同,但整个生育期内都需要适量的氮素供应。

二、磷素磷素是构成核酸、磷脂和ATP等重要生物分子的必需元素,对水稻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磷素对水稻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促进根系生长和发育、提高开花结实率、增加稻谷产量和改善品质。

在水稻生长过程中,磷素主要以磷酸盐的形式吸收和利用。

三、钾素钾素对水稻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它参与水稻的光合作用、调节渗透调节物质和离子平衡,提高水稻的抗逆性和抗病虫害能力。

适宜的钾素供应能够增加水稻的产量和品质,提高稻谷的充实度和食味品质。

水稻吸收钾素的主要形式是离子态钾。

四、钙素钙素是水稻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

它参与细胞壁的形成和维持细胞膜的完整性,对水稻的根系生长和发育、抗逆性和抗病虫害能力具有重要影响。

缺乏钙素会导致水稻倒伏、叶片发生脱绿病等病害,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

五、镁素镁素是水稻生长发育中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

它是叶绿素的中心原子,参与光合作用和能量转化过程。

镁素对水稻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缺乏镁素会导致叶片出现黄化斑点,影响光合作用和产量。

六、硅素硅素是水稻生长发育中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

它参与构建水稻细胞壁,增加细胞膜的稳定性和抗病虫害能力。

适量的硅素供应能够提高水稻的抗逆性和抗病虫害能力,促进水稻的生长和发育。

七、微量元素水稻还需要少量的微量元素来维持正常生长发育。

水稻对氮素的利用研究(1)PPT课件

水稻对氮素的利用研究(1)PPT课件

-
15
Kirk和Kronzucker运用微型氧气感受器对稻 田根际进行监测发现,水稻移栽三周后周围氧气 浓度可达到空气中氧气饱和度的20%,而这些O2 能够满足水稻根际硝化微生物的生活需要,所以 根际存在的部分无机氮是硝化微生物进行硝化作 用形成的NO3-。N追踪实验表明,水稻可吸收的 氮中有30%是NO3-,所以水田中水稻吸收无机氮 的形态不仅有NH4+,还有很大一部分是NO3-。
-
16
1)水稻对铵态氮吸收的生理特性
前人研究表明对于在营养条件下的根系报道的并不 多与硝态氮营养条件相比我们发现在纯NH4+存在的条件 下根系一般为主根比较发达但是侧根比较少。Wang等对 水稻铵态氮的吸收的生理特征进行了研究,利用13N标记
铵态氮来测定水稻对铵态氮的吸收动力学参数。根系中 的72%~92%的(13N-NH4+)被运输到了液泡中,30min内一
水稻对氮素的利用及氮高效品种研究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 20162225 赵晗舒
-
1
1.土壤-植株体系中氮素去向 2.我国稻田氮肥施用现状 3.中国水稻种植区域分布及氮肥利用率 4.我国水稻氮肥施用的问题 5.水稻一生的氮素需求特征 6.氮高效品种的定义 7.氮素高效利用品种的筛选 8.氮高效品种的生理基础 9.水稻氮素吸收与产量的关系 10.研究的目的意义
-
11
6)西北干燥区单季稻稻作区及氮肥利用率
该区位于大兴安岭以西和长城,祁连山与青藏高原 以北。稻田土壤较贫瘠,多为灰漠土,草甸土,粉砂土, 盐碱土。本区出产的稻米品质优良,种植制度为一年一 季稻。氮肥利用率为20%~35%。
-
12
4.我国水稻氮肥施用的问题
1)氮肥用量过高. 2)氮磷钾三要素施用不合理,中 量和微量元素肥料施用量不足. 3)化肥种类比较单一. 4)有机肥与无机肥比例失衡,有 机肥开发利用不足且质量下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 t 修改稿收到日期 t # % % $ F % + F , % % # % % $ F $ # F # ( & 第一作者简介 t 江立庚 ! 男" 副教授 " 在读博士研究生 & $ & * ’ ;( "
氮素和土壤氮素作为一个整体" 将氮素利用效率分解为农学
+ " / 4 效率和吸收效率 3 前者以肥料氮素利用效率为 & 作者认为 "
示& 目前" 国内外评价水稻氮素吸收与利用的指标及计算方 法有多种 " 名称也亟待统一与规范 &具代表性的方法有两种 " 一是从农民或农场主关心的肥料生产力! 即肥料氮素利用效 出发" 将肥料氮素利用效率分解为生理效率6 吸收效率及 率(
’ " * 4 二是将肥料 空白试验产量与肥料氮素施用量比值三部分 3 %
*
中心" 适宜于肥料或施肥技术的比较研究" 当对水稻F 土壤系 统的氮素利用效率进行评价时 " 后者更为适用 &
氮肥在化肥中的比率还呈明 显 增 加 趋 势 " 如此 " $ & + $ $ & + #年 度世界化肥 >1 ) 12#H 为 $ 1% z * + 1% z ’ $ " $ & & & # % % %年 H # ’
稻多为分蘖少的大穗型品种! 这也充分说明减少无效分蘖是 提高水稻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重要途径 -
含氮化合物! 占叶片总氮量的 3 叶片可溶性蛋白质 4 5以 上! + 7 7 , 的4 以上 羧化酶又是二氧化碳同化的重要调节 6 5 8/ 0 1 2 在光照充足条件下往往成为二氧化碳同化的限制因 酶!
7 < , 稻 群 体 质 量 好 坏 的 综 合 指 标+ 国内外培育的超级 -近年来!
能存在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根系吸收的氮素极大部分运输至 地上部还原和同化! 叶片中氮素还原和同化作用的酶活力越
) , 高! 其根系吸收氮素的能力越强 + 二是 / 0 1 2羧化酶在碳氮 代谢中具有双重功能 因为 ! / 0 1 2羧化酶是水稻体内重要的
B ! 7 4 ! 7 C ! 3 6 P3 : , 且差异范围较大 + 例如 ! 我国不同类 是普遍存在的 ! -
: 氮素高效利用的生理机制
作物氮素利用效率往往与其体内的氮素营养水平呈负 即体内含氮率高时 ! 氮素利用效率下降 -与大豆和小麦 相关 ! 等其他 ; 作物相比! 水稻的氮素利用效率较高! 原因之一就 : < , 是水稻体内的含氮率低 + 对于收获指数相近的水稻品种 ! 茎 其 氮 素 利 用 效 率 往 往 较 高! 稻谷中含氮量下 秆 含 氮 率 低 时! 降6 氮素利用效率 ! 即每 7>氮 素 生 产 的 稻 谷 ? 可以 = 7 5! @ ! > + 7 4 , 提高 7 但是 由于环境对稻谷含氮率的影响 通过传 6> A ! ! > 统育种手段降低稻谷含氮率以提高水稻氮素利用效率可能
3 $ 4 度则为 $ 1% z , & 1% z # * &在水稻生产 中" $ & / % 5$ & & ’年 的 我国早籼稻和粳稻化肥 ! 主要是氮肥 ( 施用量平均年 $ ’年间 " 3 # 4 增长率分别为 + 而同期水稻单产的年平均增 z % 0和 / z / 0 " 长 率低于 * 据估计 亚洲 0& " # % # ’年的水稻产量将比 $ & & $年
3 C 3
中国水稻科学? @ 第7 C卷 第 :期 ? 3 6 6 3年 B月 @ Y Z [ \ ] ^ ] _‘ [ a ] b a [
同 的 水 稻 品 种! 其" 相 差 较 小! 而 &# 差 异 达 极 显 著 水 平 ! #$ % * 表明水稻根 系 对 ’() 的 亲 和 力 在 氮 素 高 效 吸 收 中 发 挥 重 要 作用
中国水稻科学! ( "# % % # "$ * ! , ( t # * $ 5# * ( U Y ^ _ L a L <Z ^ c L = c ^
# * $
水稻高效利用氮素的生理机制及有效途径
江立庚 曹卫星
南京农业大学 农业部作物生长调控重点开放实验室 "江苏 南京 # ! $ % % & ’ (
) * + , . / . 0 1 2 / 34 1 * 2 5 , 62 5 789 9 : . 2 1 * 4 ,; . : < ; ; 1 4 5 = >= : . 0 4 5?= / @ 2 = . 55A 1 4
这两部分根系在数量和活性上的变化对水稻植株从土壤 此" 或肥料中吸收氮素的比率产生重要影响 &尽管侧生根系在重 量 上 只 占 根 系 的 很 小 一 部 分" 但其长度却占根系总长度的 培育分枝发达的细小根系是提高氮素效 ’ % 0以上&这表明" 率的重要途径 & 水稻根系不仅直接影响其氮素吸收" 而且还可影响土壤 氮 素 状 况& 这 主 要 表 现 在 以 下 两 个 方 面t 一是根系在吸收
# 生产上 " 一般每 $* 量 的增长明显下降 & # % 5 6 稻田施纯氮 $ # 施用量高的地区如苏南则高达 * $ ( %x " % % 5+ ’ %x 0 0 * 6 &过
量施用氮肥不仅降低了氮素的利用效率" 造成能源的巨大浪 费" 而且提高了作物的生产成本" 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更重要的是 " 已经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因此 " 作物的氮素 利用效率已经引起了科学工作者的广泛兴趣并开展了大量 的研究工作 &本文就提高水稻氮素吸收和利用效率的若干理 论问题进行评述与讨论 &
# 氮素高效吸收的生理机制
土壤中氮素和施入稻田中的氮素经根系吸收才能进入 根系的形态 6 分布和生理生化特性对氮素吸 稻株体内 &无疑 " 收产生明显影响 &吸氮能力强的水稻在形态上表现为根系长 度6 体积6 分布密度和有效吸收面积较大% 在生理生化特性上 表 现 为 根 系 氧 化 能 力 强" 脱 氢 酶 活 力6 细胞色素氧化酶活力 伤 流 液 中 氨 基 酸 含 量 高" 种 类 多% 在吸氮 强 及 87 )含 量 高 " 的动 力 学 方 面 表 现 为 吸 氮 米 氏 常 数 较 小" 即 对 >{(8 的 亲 和
9 , 7 : ! 7 ) , 再循环加快 + 部+ -当植株受到低氮胁迫时 ! -水稻地上部
不同品种对氮素反应的差异很大-据此! 可将水稻品种 和 劣 势 种 ? 分 为 优 势 种 ? D 0 E F G H I G> F G #E J $ D #@ H K L F G H I G 优势种又可细分为高效种? 和低效种 ! @ > F G #E J $ D #@ F L L H M H F K N
7 3 , 子+ -根系吸氮能力强有利于提高叶片中 / 0 1 2羧化酶的含 量! 从而促进二氧化碳同化作用和地上部干物质生产-地上
) 氮素利用效率的基因型差异与改良途径
部的旺盛生长又通过反馈作用促进根系对氮素的吸收 -植物 根系吸收的矿质养分在植物体内可以不断循环和再循环 -对 氮而言! 以氨基酸的形式在地上部和根系间进行循环和再循 即 经 过 韧 皮 部 从 地 上 部 进 入 根 系! 又经木质部回到地上 环!
$ 水稻高效利用氮素的两种机制与评价方法
水稻高效利用氮素有两种机制t 一是在较低有效养分条 二是用较少的氮素生产较多的干物 件 下 吸 收 较 多 的 氮 素%
( 4 质3 前者常用氮素吸收效率表示 " 后者常用氮素利用效率表 &
8 根际 9 >{( 和分泌氧 气 时 " {值的变化会影响土壤中氮素的 矿质化作 用 & 当 根 系 快 速 吸 收 >{(8 时 " 根际 9 {值可下降 $ 8 个单位 反过来对 吸收产生抑制作用 5# " & 二是水稻根 >{(
F "G F C 8>D E 8H I4 B 0 4 5 0 J 5 0
! "‘^ "dO "dO i j j k l "U ( KL MN O P Q R O S Q R MQ TU R Q VW R Q XS YZ L [ \ ] O S ^ Q _ _ ^ a S R MQ Tb [ R ^ c \ ] S \ R L _ e ^ _ [b [ R ^ c \ ] S \ R O ] f _ ^ g L R a ^ S M _ e ^ _ [h Y ^ _ O
随 着 作 物 学 和 化 肥 工 业 的 发 展" 作 物 施 氮 量 迅 速 增 长& " $ & & & $ & + $ $ & + #年 度 全 世 界 氮 肥 使 用 总 量 为 , , z ( & .$ %= * 年度增加至 氮肥使用量增长 不仅 " # % % % / + z , % .$ %= $ * $ 0&
系具有刺激土壤微生物固氮的能力" 其固氮量约为 ’ % 5$ % % # 3 , 4 ! ( &不同水稻品种刺激土壤生物固氮的能力不 x 0 * 6 92 $ % 4 其氮素吸收效率也不同 3 水稻根系吸收 >{(8 的速率可 同" & 用 3其吸氮的动力学参数 F 1 * 2 4 / , 34 5 = 4 5动 力 学 方 程 表 示 " 和 K6( 在品种间存在差异&据杨肖娥研究" 吸氮能力不 ! : 62 J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