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三语文课堂小练习一附答案

合集下载

2020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0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0届⾼三第⼀次模拟考试语⽂试题及答案解析成功⽆捷径,想着点⼦去找捷径的朋友,注定不会有收获。

认认真真,勤勤恳恳,⼀步⼀个脚印,懂得坚持的朋友才会是最后的赢家。

下⾯给⼤家带来⼀些关于2020届⾼三第⼀次模拟考试语⽂试题及答案解析,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试卷试题⼀、现代⽂阅读(36分)(⼀)论述类⽂本阅读(本题共3⼩题,9分)阅读下⾯的⽂字,完成下⾯⼩题。

⼈⼯智能机器⼈写的诗、画的画、作的曲并不能被称作艺术品,因为艺术是创作者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其主观情感的呈现,⽽艺术活动更多是⼀种创造的过程,它充满感性⾊彩,⼈类艺术创造最⼤的特征就是情感化。

⽽⼈⼯智能是理性的,它整套艺术⽣产逻辑基于数据,即便⼈⼯智能的⽂艺创作开始加⼊情感激发和随机化模块,但创作的内容仍然是从⼤量作品中提取、分解、组合⽽成,这种重组⽅式不能称为情感化的艺术创作。

⼈⼯智能⽬前没有可能创造与⼈类智⼒相当或者超过⼈类智⼒的作品,因为极具个⼈⾊彩的创造性活动是⽆法复制的。

⼈类对⼈⼯智能⽂艺创作能⼒的抗拒和排斥,⼀⽅⾯基于主观情感上的“⼀时难以接受”,因为在⼈⼯智能时代,⽂学艺术可能会是⼈⼯智能机器⼈留给⼈类的最后⼀⽚施展才华的乐园;另⼀⽅⾯,⼈⼯智能在⽂艺⽅⾯的“造诣”,尚处在“低幼”阶段,离⼈类的⽂艺创作⽔平还差很远,并且在相当长⼀段时间内,仍然难以跟⼈类匹敌。

以微软机器⼈“⼩冰”的绘画作品为例,乍⼀看,颇具“艺术⾊彩”,但仔细观察会发现那些作品仍然难以摆脱元素堆砌的痕迹。

就像“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这个主题,⼩冰所画的内容基本上都在“建筑”“⼈”“家具”这⼏个模棱两可的元素上来回重复。

⽽即便是输⼊“城市”这个关键词,⼩冰依旧会把城市跟椅⼦、时钟这类元素联系到⼀起,画作也不算完整,甚⾄过于抽象。

⼈⼯智能对于⼈类⽣存现实基础的改变,迫使⼈们不得不重新思考艺术与现实的关系、作家和艺术家在艺术活动中的地位、艺术存在的意义及其终极⾛向等⼀系列问题。

高三语文下册课堂训练题(附答案与解析)

高三语文下册课堂训练题(附答案与解析)

高三语文下册课堂训练题(附答案与解析)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4题背在背上的井谢云在俯首弯腰、面向井口时,倏地想起故园那口睽违已久也淡忘已久的井来。

在汉语里,“井”实在是个美丽的字眼儿。

对井的系念和牵挂,也是农业中国的一份朴素、挚切而恤久的感情。

井田制、庭院经济乃至村落文化,莫不得益于井水的沾濡和滋润。

也许正因如此,汉语里才有“饮水思源”、“吃水不忘挖井人”之类说法;也许正因如此,人们才把迫不得已到外地谋生叫做“离乡背井”。

而那些漂泊海外、流落异域的人,在远行前,也总要包藏一撮“乡井土”带在身边。

在游子心中,一口故国的井,甚或只是故国井中的一点泥土,庶几便是故国的全部,是别井去乡前所有悲欢苦乐生活的全部。

在诗人墨客笔下,“井”也一直是个惯常的意象,沉重、凄寂而哀怨。

因为它总与乡愁和怀旧有关,与故国的纷纭人事和已然远逝的岁月有关。

台岛诗人有诗《乡愁》,起笔便是“故国那口井/竟住到我的心中来了”。

井,实在是乡愁的最恰切的象征。

故国的那口井,在滋润了游子的往昔生活时,也一定在他心底孕下了怀念的根须。

那根须,柔弱而坚韧,撩拨得他一夜夜做梦:梦见那幽邃的井水,梦见那缠绕在井旁的丝丝缕缕。

那时侯,天涯夜凉,家国路遥,而一滴故国井水的温意,便仿佛一剂灵丹妙药,能释解他沉病痛疾般的乡愁,也能慰藉、安妥他焦渴烦躁的灵魂。

这真是再美好不过的理念,纯粹中国式的理念。

我便是在这样的理念中,梦幻般回到那井边的。

它就在故园屋后,沉稳、静谧,一如许多年前那样。

井旁也照例是一圈树以及一些叫不出名字的灌丛、藤蔓,牵牵绊绊地拥簇着那井。

井是深幽的,四壁用大小不一的石块砌了,零乱中显出整饬。

石间罅隙里,还浸生着喜湿爱水的苔萍、青草,一年四季都绿茵茵的。

或许便是因了这井边的竹树灌藤和井壁的葱郁苍翠,那水格外清澈甘冽,入口还有微微的回甜。

和北方不同,故园的井没有护栏,水便长年累月地敞豁着、明朗着,映照着日月、天空、树木和汲水人的倒影。

也没有辘轳,只一根竹竿,或带了桠杈的树枝,随意地斜倚在井旁竹树上,乡人谓之"井竿"。

2020年高三新课标I卷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0年高三新课标I卷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0年高三新课标I卷语文试题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经过近百年的发展,中国考古学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学科体系,而通过与其他学科交叉形成的各种专门考古也有很大的进展。

儒学考古就是其中之一。

儒、佛、道是中国古代的三大思想文化体系,而其中占主导地位的无疑是儒学。

考古学界素有以石窟寺研究为主流的中国佛教考古,其集大成者为宿白先生的《中国石窟寺研究》;而道教考古则是自张勋燎/白彬先生写成《中国道教考古》后,初步建成了比较完整的考古体系。

在中国佛教考古、中国道教考古的映照之下,“中国儒学考古”的提法已呼之欲出。

近30年来中国儒学研究进展神速,《儒藏》和《中国儒学史》代表着儒学研究的最高成就。

不断出土的战国楚简为早期儒学研究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材料,也刺激了学界对儒学的关注。

目前,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国的意义日渐受到全社会的重视,而作为传统文化主要组成部分的儒学,自然不应被忽略。

在中国儒学和中国考古均有很大发展的新形势下,很有必要提出“中国儒学考古”,以填补学科空白。

中国儒学考古是中国考古学的一个分支,是中国考古学与中国儒学的交叉学科,是对儒学研究的必要补充。

中国儒学考古的研究对象是与儒学相关的遗迹、遗物等,例如孔子肖像、孔子及其弟子的事迹图、曲阜鲁城及各种文化遗物、孔庙、书院等都是研究重点。

元代祭孔礼器的发现也对儒学考古颇有助益。

包头市曾出土一件西周风格的元代青铜豆,器内刻有“雪堂总统置古铜祭器,奉施古丰宣圣庙内,永远供养”字样。

元代加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所以宣圣庙即孔庙。

用佛教禅师管理孔庙,反映了元代对儒学的态度及当时佛儒之间的关系。

根据儒学发展的历史,可将中国儒学考古划分为五个时代:前儒期、形成期、发展期、革新期和后儒期。

前儒期为孔子之前,主要是探索礼、仁等核心理念的历史渊源。

形成期为孔子至董仲舒之前,重心是孔子及其弟子之学。

2020高三语文课堂小练习一附答案[2020年最新]

2020高三语文课堂小练习一附答案[2020年最新]

2020高三语文课堂小练习一附答案一、语言文字应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清人张潮在《幽梦影》中说:“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

”这段话的意思是,在人生的不同阶段,读书的境界________。

少年时读书,是从字面上理解;中年时读书,是用人生的历练去理解;老年时读书,是用全部人生去理解。

客观地说,读书的境界与年龄________,即使也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老年人的理解不一定肤浅,年轻人的理解不一定深刻。

关键是要结合人生去读书,感同身受、________,深深体会蕴藏在文字后面的历史真实、科学道理、人性善良和审美情韵。

这样的读书,乐趣更大,境界更高。

读书可以帮助保持平和宁静的心态,宁静才能致远。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表明读书可以帮助培育良好的气质风度。

一个人的气质风度和相貌是不一样的,( )。

更重要的是,一个人书读多了,________,就会提升精神品格,这样更容易养成健康的人格。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但也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老年人的理解不一定深刻,年轻人的理解不一定肤浅。

B.而且也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老年人的理解不一定深刻,年轻人的理解不一定肤浅。

C.但也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老年人的理解不一定肤浅,年轻人的理解不一定深刻。

D.而且也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老年人的理解不一定肤浅,年轻人的理解不一定深刻。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相貌可以遗传,气质风度也是可以遗传,读书是可以培养气质风度的沃土B.气质风度可以遗传,而读书是培养气质风度的沃土,相貌只能靠后天培养C.相貌、气质风度可以遗传,也可以靠后天培养,而读书是培养气质风度的沃土D.相貌可以遗传,气质风度只能靠后天培养,而读书是培养气质风度的沃土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截然不同休戚与共触类旁通明尚夙达B.截然不同息息相关融会贯通明尚夙达C.截然相反休戚与共融会贯通振聋发聩D.截然相反息息相关触类旁通振聋发聩4.下面是一封自主招生的自荐信,其中有五处语言表达不得体,请找出并加以修改。

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卷1-答案

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卷1-答案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Ⅰ卷语文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1.【答案】C【解析】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比阅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A项,“把家庭伦理规范置于比社会伦理制度更重要的位置”错误;从第三段“‘孝’成为一种家庭伦理规范,并进而成为社会的伦理制度”中可见,“社会伦理制度”在家庭伦理规范之上。

B项,“‘孝’是中国古代社会特有的家庭伦理”表述有误,“古代社会特有的”不准确。

根据最后一段“现代社会中的家庭伦理会突化,‘孝’的内涵也会随之变化。

例如‘四世同堂’‘养儿防老’,就因家庭作为生产单位的逐渐消失而失去意义,又如‘二十四孝’中的某些形式已没有必要提倡,但作为‘孝’之核心理念的‘仁爱’仍有家庭伦理之意义,在家庭不再是生产单位的情况下,保障家庭良好的生活状态,将主要由社会保障体系来承担,但‘孝’的‘仁爱’精神则不会改变”可见,现代社会中,“孝”仍有其家庭伦理意义;C项,正确,原文第四段有“在孔子儒家思想中,‘孝’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有一个不断扩大的过程”;D项,“传统‘孝’的形式在现代社会无提倡的必要”错误,根据最后一段“‘孝’的内涵也会随之变化。

例如‘四世同堂’‘养儿防老’,就因家庭作为生产单位的逐渐消失而失去意义,又如‘二十四孝’中的某些形式已没有必要提倡”可见,是“某些形式”,而不是所有“传统‘孝’的形式”。

故选C。

【考查能力】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2.【答案】A【解析】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A项,“目的是论证中国古今经典中对‘孝’的理解诠释是一致的”错误,“《孝经》中有孔子的一段话:‘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是说明孝道是天地常规通则,目的是为了论证“‘孝’无疑是家庭伦理中最重要的观念”,而“《郭店楚简•成之闻之》中说:‘天登大常,以理人伦,制为君臣之义,作为父子之亲,分为夫妇之辨’”是论证“孝”成为社会伦理制度的哲理根据。

2019-2020年高考语文课堂基础复习题2(附答案解析)

2019-2020年高考语文课堂基础复习题2(附答案解析)

2019-2020年高考语文课堂基础复习题2(附答案解析)(一)基础知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提.防堤.岸缇.骑金榜题.名醍.醐灌顶B.凋.零啁.啾倜.傥雕.虫小技未雨绸.缪C.怯.懦惬.意堆砌.扶老挈.幼锲.而不舍D.朱萸.揶揄.墙隅.滥竽.充数尔虞.我诈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仿佛昨天才踏进校门,谁料倏忽之间,高中三年已经过去,吉光片羽....,无处寻觅,真令人唏嘘不已。

B.“表现”在美国大概是万能的,作秀在咱们中国似乎也是万能的,作秀现象铺天盖地,作秀之说甚嚣尘上....。

C.泸州老窖以“1573年始酿”为招牌,结合其一贯的传媒优势势大力沉地撞击市场,在去年的媒体上一鸣惊人....,掀起了一股飓风。

D.迅速反映现实生活,高奏时代主旋律,为人民群众提供最好的精神食粮,这是文艺工作者责无旁贷....的职责。

3、下列语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政府部门招商就合理吗?如果技术监督、环境保护、税务审计等部门把招来的投资用于制造假冒伪劣、污染环境、漏税逃税,那该怎么管理?B.圣彼得堡接近北极圈,由于每天晚上十二点钟太阳还在天上,使我们每天在那里的游览时间都能增加好几个小时。

C.新年伊始,“勇气”号火星车和它的孪生兄弟“机遇”号火星车先后成功登陆火星,人类开始探索这颗“红色星球”的活动又活跃起来了。

D.二十世纪以来,毛笔逐渐淡出中国人的生活。

如今,在中国,设置毛笔课的学校越来越少,而且毛笔书法教育远不如日本普及。

(二)语言运用题1、给下面这则新闻拟写一个标题(不超过12字)。

卫生部4月30日发出公告,决定撤销全国牙病防治指导组,同时将在疾病预防控制局成立口腔卫生处,负责全国牙病防治管理工作。

据介绍,全国牙防组是1988年经卫生部批准成立的牙病防治组织。

牙防组自成立以来,在改善大众口腔健康状况、提高群众自我口腔保健水平、监测口腔疾病发展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全国卷I,含答案)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全国卷I,含答案)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全国卷I,含答案)第一卷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A.行.伍(háng)名宿.(sù)恶贯满盈.(yíng)厉兵秣.马(mù)B.倾轧.(zhá)不啻.(chì)补苴罅.漏(xià)荆钗.布裙(chāi)C.巨擘.(bò)河蚌.(bàng)得不偿.失(cháng)莘莘..学子(shēn)D.解剖.(pāo)羁.绊(jī)火中取栗.(lì)感慨系.之(xì)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现在我们单位职工上下班或步行、或骑车,为的是倡导绿色、低碳生活。

尤为可喜的是,始作俑者....是我们新来的局长。

B.几年前,学界几乎没有人不对他的学说大加挞伐,可现在当他被尊奉为人师之后,移.樽就教...的人简直要踏破他家的门槛。

C.他是当今少数几位声名卓著的电视剧编剧之一,这不光是因为他善于编故事,更重要的原因是他写的剧本声情并茂....,情节曲折。

D.旁边一位中学生摸样的青年诚恳地说:“叔叔,这些都是名人的作品,您就买一幅吧,挂在客厅里不仅美观大气,还可附庸风雅....。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大师的这段经历非常重要,但流传的说法不一,而所有的当事人、知情人都已去世。

我们斟酌以后拟采用大师儿子所讲的为准。

B.我们说话写文章,在把零散的的词语串成一个个可以用来传递信息、完成交际任务的句子的时候,是需要遵循一定的语法规律的。

C.这个法律职业培训基地由省司法厅和南海大学合作建立,是全国首家有效联合政府行政职能和高校教育资源而成立的培训机构。

D.近期发热患儿增多,我院己进入门诊超负荷状态,为使就诊更有序,决定采取分时段挂号,如果由此给您带来不便,敬请谅解。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近几十年来,,,,,,。

2020 届高考实战模拟全国卷语文试卷( 一)答案

2020 届高考实战模拟全国卷语文试卷( 一)答案

参考答案2020届高考实战3套卷全国卷(一)语文答案及解析(1~5题,7题,10~12题,14题,17~19题,每小题3分)一、现代文阅读1.答案】A解析】说法绝对。

根据第一段可知,历史剧创作者有史诗胸怀,也不一定能达到史诗高度。

2.答案】B解析】文中举伏尔泰《中国孤儿》主要不是来说明伏尔泰对“中国历史”有正确认知,而是为了说明创作要对作品的背景历史和文化形态有所了解。

3.答案】D解析】创作的历史剧要让观众满意,创作者需要对历史有正确的认知,也需要用美学和文学的方式来创作,但不能说“美学和文学的方式”比“对历史有正确的认知”更重要。

4.答案】B解析】曲解文意。

由材料二“传统的光学望远镜需要使用口径非常大的光学镜面来观测宇宙中的物体”可知,光学望远镜仍然可以用来观测宇宙中的物体。

5.答案】D解析】由材料三可知,中国科学家还参与了“已获数据的理论建模工作”。

6.答案】(6分)①材料一侧重介绍黑洞的相关知识及人类对黑洞的认识过程。

②材料二侧重介绍科学家利用视界望远镜拍摄到黑洞“照片”的方法和过程。

③材料三侧重介绍中国科学家对人类首张黑洞“照片”问世做出的积极贡献。

解析】本题要求分析“报道的侧重点”,即要求概括出每则材料的主要信息,找出每则材料的侧重点。

仔细阅读每则材料,抓住关键词句,进行精准概括即可。

7.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分折和鉴赏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这句话并不是表现孙玉厚的懦弱,而是表现老人的开明和对儿子的尊重、信任,所以“反衬”的说法不成立。

8.答案】(6分)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如开头一段中概括地写“春天”和“大面积地解冻了”,就是为了交代改革开放初期农村“生产责任制”改革大面积推广的社会环境。

②衬托人物心理,表现人物个性。

如月夜景物描写,表现了主人公期待砖窑点火的兴奋与激动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③寄予深刻寓意,预示创业成功。

如结尾处写点火场景,就暗含一种成功的寓意,“希望”与“升起”令人回味,留给读者无限想象的空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高三语文课堂小练习一附答案
一、语言文字应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
清人张潮在《幽梦影》中说:“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

”这段话的意思是,在人生的不同阶段,读书的境界________。

少年时读书,是从字面上理解;中年时读书,是用人生的历练去理解;老年时读书,是用全部人生去理解。

客观地说,读书的境界与年龄________,即使也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老年人的理解不一定肤浅,年轻人的理解不一定深刻。

关键是要结合人生去读书,感同身受、________,深深体会蕴藏在文字后面的历史真实、科学道理、人性善良和审美情韵。

这样的读书,乐趣更大,境界更高。

读书可以帮助保持平和宁静的心态,宁静才能致远。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表明读书可以帮助培育良好的气质风度。

一个人的气质风度和相貌是不一样的,( )。

更重要的是,一个人书读多了,________,就会提升精神品格,这样更容易养成健康的人格。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但也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老年人的理解不一定深刻,年轻人的理解不一定肤浅。

B.而且也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老年人的理解不一定深刻,年轻人的理解不一定肤浅。

C.但也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老年人的理解不一定肤浅,年轻人的理解不一定深刻。

D.而且也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老年人的理解不一定肤浅,年轻人的理解不一定深刻。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相貌可以遗传,气质风度也是可以遗传,读书是可以培养气质风度的沃土
B.气质风度可以遗传,而读书是培养气质风度的沃土,相貌只能靠后天培养
C.相貌、气质风度可以遗传,也可以靠后天培养,而读书是培养气质风度的沃土
D.相貌可以遗传,气质风度只能靠后天培养,而读书是培养气质风度的沃土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截然不同休戚与共触类旁通明尚夙达
B.截然不同息息相关融会贯通明尚夙达
C.截然相反休戚与共融会贯通振聋发聩
D.截然相反息息相关触类旁通振聋发聩
4.下面是一封自主招生的自荐信,其中有五处语言表达不得体,请找出并加以修改。

(5分)
××大学招生办:
我是××学校高三(六)班学生王海。

鄙人学习成绩优秀,综合素质突出,喜好文学,八斗之才,曾在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并有多篇大作发表在省级文学刊物上。

盼望能得到你校文学院的垂怜。

××中学王海
2018年6月20日答:(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图是“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主要路径”框架图,请把图中的内容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75个字。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文化知识(3分)
6.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表”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特殊文体,专门用于官吏向上级或向帝王陈述请求或建议。

B.“爵”即爵位,是古代君主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C.“记室”是古代官名。

按东汉官制,太尉属官有记室令史,太守、都尉属官有记室史。

后世诸王、三公及大将军幕府也设置记室参军,元以后废除。

旧时也用作秘书的代称。

D.古代对一些有特殊地位的人的死用专用词来表示,如天子死叫“崩”,诸侯死叫“薨”,大夫死叫“卒”,士死叫“不禄”,庶人死叫“死”。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庄子·逍遥游》中,作者在彻底否定了“有所待”的万物和现实中的高人之后,才提出自己的观点——“无所待”才是真正的“逍遥游”,并列举了“无所待”状态下三类人的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左传·曹刿论战》中反映战前政治准备,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解析]解答本题要结合上下文的意思。

横线处的病句连接前后文,前面说“读书的境界与年龄有联系”,后面却说“关键是要结合人生去读书”,前后的意思发生了变化,故前面要使用转折连词,B、D两项中的“而且”是表示递进,故排除;从上文来看,老年人的理解相对来说要更为深刻,年轻人的理解相对肤浅,转折之后,就变成“老年人的理解不一定深刻,年轻人的理解不一定肤浅”,故选A项。

C项的内容正好表达反了。

[答案]A
2.[解析]A项,与前文“一个人的气质风度和相貌是不一样的”不对应。

B、C两项不合逻辑,相貌应该是遗传的,气质风度是后天培养的。

[答案]D
3.[解析]截然不同:事物之间,界限分明,全然不一样。

截然相反:完全相反。

结合语境,相应的空缺处宜用“截然不同”。

息息相关:彼此的关系非常密切。

休戚与共:有幸福共同享受,有祸患共同抵挡。

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同。

结合语境,相应的空缺处宜用“息息相关”。

触类旁通:掌握了解某一事物的变化、趋势及规律,从而类推了解同类的其他事物的变化、趋势及规律。

融会贯通:各方面的知识或道理融合贯穿起来,从而得到系统透彻的理解。

结合语境,相应的空缺处宜用“融会贯通”。

明尚夙达:明智的人贵在事先估计事物发展的趋势。

振聋发聩: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

结合语境,相应的空缺处宜用“明尚夙达”。

[答案]B
4.[解析]自荐信是自我推销采用的一种形式,推荐自己适合担任某项工作或从事某种活动,以便对方接受的一种专用信件。

因此自荐信用语要得体。

本题的自荐信有多处用语不当的地方,(1)“鄙人”,〈书〉知识浅陋的人,谦辞,对人称自己。

自荐信的用语不要过度谦卑,可改为“本人”。

(2)“八斗之才”不能自称,可改为“功底扎实”。

(3)“大作”称人作品的敬辞,可改为“作品”。

(4)“你校”显得疏远,可改为表敬辞的“贵校”。

(5)“垂怜”赐予怜悯;给予同情;显得太卑微,可改为“垂青”“垂爱”或“青睐”。

[答案](1)“鄙人”改为“本人”(2)“八斗之才”改为“功底扎实”(3)“大作”改为“作品”(4)“你校”改为“贵校”(5)“垂怜”改为“垂青”“垂爱”或“青睐”
5.[解析]答题时要注意先确定叙述顺序、不能遗漏方框里的词语、注意箭头走向、适当增补字词以便衔接连贯、控制字数等。

由图可知,核心素养是通过课程来实现的,课程的实施需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者合作,且主要由学校教育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

[答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必须通过课程来实现,而课程的实施需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形成合力,当然主要由学校教育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

6.[解析]A项,“向上级”错,“表”只能用于官吏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

[答案]A
7.[解析]易错字:(1)至,功;(2)狱,察
[答案](1)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