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社会政策与人的需要及社会问题

4社会政策与人的需要及社会问题
4社会政策与人的需要及社会问题

第四章社会政策与人的需要及社会问题

在当代社会中,政府之所以要制定和实施各项社会政策,其最基本的目的是要满足人们的各种需要,并解决各种社会问题。因此,从某种角度看,社会政策是对个人、群体、社区的各种需要的制度性回应,是对社会问题采取的应对措施。社会政策分析的内容之一,是要分析政策的需要基础以及社会政策与社会问题之间的关系。确定在特定范围内,哪些人面临什么样的问题,他们有何需要,是政策决策者进行社会政策的基础,也是提供政策执行方案以及对方案进行评估的基础。本章将主要讨论个人需要和社会需求的概念及其对社会政策的导向作用、社会问题的基本性质和特征及其与社会政策的关系、当代社会问题的主要方面以及社会政策在解决社会问题中的作用和有限性。

第一节社会政策与人的需要

当代社会政策的基本目标之一是要为不能通过其他途径来满足自身基本需要的人提供福利性的帮助。因此,不论从理论上还是在社会政策实践中,社会成员的基本需要都是社会政策行动的基础。从理论上看,满足人的基本需要是社会政策的出发点,从实践上看,各项社会政策行动的范围、水平和实施方式都要从人们的实际需要出发。然而,人的需要是复杂的,既有基本的需要,也有高层次的需要;既有个人需要,也有集体的需要和社会的需要。因此,在进行社会政策分析时首先要对人的需要做出仔细的分析和明确的界定。

一、个人需要与社会政策

1、个人需要及其社会意义

对人类需要(need )的研究涉及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都离不开对人的需要的分析,社会政策的形成以及执行,所依据的也是政策受益人口的需要假设。因此,研究社会政策离不开对人类需要的研究。广义的需要概念涉及整个生物界,可以指植物、动物、个人及人类社会的一种摄取状态,以此保证主体的牛存和发展。社会政策中的需要概念是相对狭义的概念,指个人及社会的需要,即个体和社会为了维系其生存并求得发展而必须设法满足的摄取状态。

人的需要首先表现在个人的需要,即人类个体在其生活中具有的各种需要。与其他生物一样,每个人首先具有各种基本的生理性需要。但与其他生物不同的是,人一方面具有更高层次的需要,另一方面,人的需要,尤其是较高层次的需要具有社会性的意义。因此从这一角度看,个人的需要在不同程度反映了社会的需要,是社会需要在个体层次上的表现,或说是个体层次上的社会需要。因为,第一,社会的整体需求往往通过众多的个体表达出来,表现为个体的需要,但这种需要的满足,从功能上来说,不仅维系了个体的生存,电维系了社会整体的整合。第二,个人需要的产生也是社会性的。个人的需要没有纯粹自然性质的,往往需要用社会的标准来衡量,并以社会性需要的形式表达出来。第兰,个人需要的满足往往以社会的途径来实现,即便是传统的以家庭、邻里、社区为主要需要满足手段的那些需要,也因为在社会关系中表达并得到解决而带有社会的性质。所以,个人的需要实际上

不是单个人的需要,即使表现为个体的需要,也不能因此而忽视其社会的性质。归根到底,个人需要应该是社会成员的社会需要。具体地说,社会政策中所讲个人需要的内容和层次有哪些呢?不同的学派对此有不同的看法。社会行政的观点认为,个人的社会需要是个人或人群中发生的各种间题,如贫困、失业、住房不足或居住环境不良、儿童和老年依赖、健康问题、越轨等等,其中儿童及老年间题也被认为是贫困或疾病所带来的问题。《贝弗里奇报告》中所提到的“五大病害”,即“匾乏”、“懒惰”、“疾病”、“无知”和“肮脏”,就是这种观点的表现。这实际上是以社会问题来界定个人的需要。经济学的观点认为,所谓需要其实就是人们的“偏好”与“要求”,可以由货币来支付购买。因此,需要就是以购买力为基础的对某些产品与服务的要求。所谓需要是与特定的目标相联系的,并必须以某种策略去达到。在这里,“需要”和“想要”是不同的,后者更多地带有个体卞观的色彩。应该说,个人的需要就内容而言,与人类的生物、情绪、社会和精神层面都有关系。

2.人的需要与需求

人的需要与需求是两个密切联系,又有一定差异的概念。在许多社会科学文献中使用这两个概念时并没有做出严格的区分和界定。但在社会政策研究中对这两个概念做出区分是有实质性意义的。从一般意义上看,需求(demand )是指在特定条件下人们现实的、可以指望得到满足的需要。从抽象的意义上看,每个人都会有很多需要但是其中只有那些有望在现实条件下得到满足的需要才会对人的行为产生实质性的影响。经济学中更经常地采用需求的概念。经济学中一般是按“有支付能力”来定义现实的需求,而没有支付能力的,即不具备满足条件的需要一般不具备经济学意义。例如,每个人要达到较高的生活水平都可能需要有高级小轿车、高级住宅等物品,但只有那些有现实或潜在支付能力的人才会对这些商品产生实际的或潜在的需求,也才会进入经济学的视野。相比之下,社会政策主要关注入们的基本需要,而这种基本需要的满足不应该受其本人支付能力的限制:如果本人没有能力满足基本需要,则应该得到社会的帮助。

3.个人需要的基本类型

英国学者布莱德萧对需要概念的分类,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个人需要。他认为存在着四种需要:第一,规范性需要。这种需要是业已建立起来的标准与实际存在的状况比较之下所产生的。就是说,只要个人或团体的现状未能达到理想中的期望标准,那么需要就会产生。贫困线实际上就是这样的一种标准,它使我们认定处于贫困线之下的人有特定的消除贫困的需要。第二,感觉的需要。这是侧重于由个人表达引起个人的感觉与经验的需要,与前而提到的“想要”关系密切。感觉的需要实际上是个人与环境互动的结果,所以,如果个人的信息不全,真正的需要会有所偏差而不能正确表达出来。第二,表达的需要。这是感觉的需要转化为实际行动的结果,即在行动上表现为“要求”。弱势群体的示威请愿活动所表达的就是这类需要。第四,比较的需要。当一些人所获得的产品和服务少于同类的其他人时,就会产生需要的感觉。所有的需要或多或少地都带有主观的性质,即便是规范性需要,所建立的标准也是人为的,因而也是社会的、文化的。

4.个人的基本需要及其刚性与弹性

马斯洛把人类的需要按其对人的生命的意义,从低到高进行了排列,共有七个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知的需要、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在人的各种需要中,有些需要是基本的,这些需要往往被认为具有普遍性,对任何人都是一样的,如“生存”、“健康”和“自主”等等,这类需要被界定为人类的基本需要。从社会政策的角度看,所谓“基本需要”,是指在特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每个人都必须得到满足的需要,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没有满足其基本需要,他/她就没有达到“人”的最低生活状态。社会政策最基本的目标是要满足人的基本需要,在当代社会,个人在收人维持、健康、就业、住房、教育与个人社会服务方面的最低的需要标准一般被认为是人的基本需要。

5.满足个人基本需要的方式

从古到今,人们以各种方式满足个人的基本需要。这里首要的原则是,每个人首先自己应该通过劳动来满足自己包括基本需要在内的各种需要。但是当因个人能力的限制面无法满足自己基本需要的时候,就需要他人的帮助。在传统社会中,满足人类基本需要的主要途径是家庭和家族、亲友、邻里以及民间慈善团体.包括宗教慈善组织;在古老的印度哲学与亚述、巴比伦、埃及、希腊和罗马的法典中,都可以发现宗教与慈善有密切的联系。在中国,唐朝的佛教和稍晚的道教也曾致力于慈善事业。家庭、邻里与民间慈善团体的确能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人们的基本需要,但这些群体与组织常常本身也缺乏足够的资源,而且,它们在提供服务和满足人们需要的制度化方面也有欠缺。此外,市场机制也是满足人们需要的一个途径。如私立医院、私立学校、商业保险、私人养老院,等等。然而,虽然对社会中上层的社会成员而言,市场机制在满足他们需要的过程中起到了十分有效的作用,但对无收入或低收人的人们而言,市场机制的局限性就十分明显。

前面几种满足人们需要的途径都缺乏专业性。并且市场机制还常常是以营利为目的。这样,非营利机构和专业团体就显示了其价值。这种途径是在市场和国家之外的一种服务提供方式,许多个人的需要都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得到满足。但在社会整体层面上,由于这种途径缺乏统一性,并且过分强调了服务的“专业性”,因而往往会影响受益者的人数,并造成地区差异。

6.社会政策在满足个人基本需要中的作用

社会政策是当代社会中满足人们基本需要的主流方式。按凯瑟琳?琼斯的观点,社会政策是国家/政府应对社会问题,为满足人们的需要而进行的资源配置。满足个人的基本需要在当代社会中已经成为了社会成员的社会权利,而不仅仅是慈善的对象了。因此,不管哪种“主义”的社会政策,都在不同程度上肯定政府在满足人们需要方面的责任。建立在民主社会主义理念基础的福利国家制度更是用国家福利的方式,试图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需要。当代几乎所有的国家都针对人们的基本需要,形成了相应的社会保障政策、公共卫生及医疗服务政策、公共住房政策、公共教育政策、劳动就业政策和公共服务政策体系。还有一个问题是社会政策在满足个人需要中的有效性与局限性。应该说,社会政策在满足个人需要方面有很好的效果。社会保障政策利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等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社会成员的基本收人;公共卫生及医疗服务政策在治疗和预防疾病方面也满足了

人们的健康需要;同样的,住房需要的满足通过公共住房政策来实现,而人们的教育、就业以及个人社会服务方面的需要,也是通过相关政策来满足的。说一种社会政策是有效的,实际上是说这种社会政策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并因此产生良好的社会效果。社会政策由于能有效地调动社会资源,在全社会的范围内针对人们的种种需要进行有效的资源配置,解决人们面临的社会问题,因此,在满足个人需要方而,社会政策表现出较高的有效性。但另一方面,社会政策在满足个人需要方面的局限性也是十分明显的。主要表现在:第一,社会政策满足的是人们的基本需要,尽管在过去几十年里社会政策已经在一些国家发展到力图满足人们的更高级的需要,但远不是全部的需要。对此问题,社会政策的研究者和实践者中都有不同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社会政策只应该满足人们最基木的需要,而另外一种观点则认为社会政策应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逐步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需要。但在现实社会中,个人的需要在内容和层次上都是很复杂的,任何一项社会政策都不可能满足人们的所有需要。第二,在现实的社会政策实践中,即使是基本需要也无法完全通过社会政策来满足。也就是说,迄今为止各国的社会政策实践都只是部分地满足人们的基本需要。过去多年里一些发达国家尽管实施了高水平的社会政策,但并没有消除贫困,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社会政策的局限性。第三,社会政策总是表现出非个性化特征。个人需要是千差万别的,而社会政策却具有一般化的性质,因此很难满足个性化的特殊需要。总之,社会政策在满足个人需要方面是有效的,但也有局限性。

二、社会需要与社会政策

1.什么是社会需要

所谓“社会需要”,也可以表述为“社会的需要”,是指社会整体的需要。传统功能主义和观代功能主义都强调社会是一个如有机体一样的系统,该系统的某些特定的需要必须得到满足。

就社会需要的内容和层次看,首先是社会的整合,这是社会最低层次的需要。社会整合实际上就是一个社会的各个部分之间保持联系的状态。在传统社会中,社会保待联结主要是通过情感和宗教;工业化之后的现代社会则主要通过劳动分工来实现社会的整合,但按涂尔干和帕森斯的观点看,社会分化基础上的整合还必须有一种团结的集体所具有的共同情感做保证。追求秩序是社会需要的第二个层次。有序的社会是人们在行动上具有一致性的社会。社会稳定是构成社会需要的第三个层次。现代社会是分化的社会,社会阶层之间和不同的社会群体、职业、种族之间如果发生紧张关系,就会影响社会稳定。社会需要的第四个层次是发展,包括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经济发展主要是“物”的发展,主要解决物质资料的扩大再生产;社会发展主要以满足社会成员的生存、享受、发展的需要为中心。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社会的发展;而社会发展也为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证。

2.社会需要与社会政策的关系

按照功能主义理论,当代社会对社会政策具有功能性的需要,而社会政策在满足这种社会需要方而是有效的。现代社会政策产生于工业革命之后,在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一方面传统社会中的道德和价值体系失去了调节和控制人们欲望和行为的能力,另一方面,社会结构也产生了根本变化,不同阶层和利益群体之间的冲突现象时有发生。社会的整合、秩序、稳定和发展因此都受到影响。政

府通过实施社会政策而干预市场经济,用资源再分配的形式,部分地消除了工业化带来的消极后果。尤其是在实行“福利国家”社会政策的国家中,社会政策在满足社会需要方面的确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具体地说,社会政策满足社会需要的有效性表现在:第一,由于国家往往是政策的主体,合理的社会政策规划和实施在满足个人基本需要的基础上,能有效调节社会成员之间的社会关系,从而满足社会的整合需要;第二,社会政策已经成为社会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有效组成部分,能够规范社会成员的社会行动,从而满足社会的秩序需要;第三,社会政策递过资源的再分配,缩小了不同利益群体和地区之间的差别,社会成员之间的社会距离由于社会政策的实施而有缩小的倾向,有效地消除了社会紧张状态,从而满足了社会稳定的需要;第四,通过规划和落实社会政策,可以有效地调节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之间的不平衡问题,使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进行,使人类社会日益接近既追求效率也追求公平的社会目标,从而满足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社会政策在满足社会整体需要中,发掸了社会政策作为社会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的功能――社会控制的功能。社会政策在满足社会需要过程中也有局限性。首先,通过社会政策而调节人们的社会关系,总是会影响到原来的利益格局。西方中产阶级总是批评民主社会主义取向的社会政策,认为高福利的社会政策力图使穷人变富,实际上是培养了“专业乞丐”。因此社会政策的社会整合作用有可能是有限的。其次,社会成员行动上的一致性并不能仅仅由于某种社会政策的存在而成为现实,社会秩序的实现还需要其他社会控制制度的配合才是可能的。再次,由于社会政策并不能完全控制个人的社会风脸,所以,在现代高度分工合作、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中,很容易由个人风险引发社会系统风险,影响社会稳定。最后,社会政策试图通过对市场经济的于预面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协同发展。但就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人们有许多争论。自由主义一派认为市场机制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机制,个人与社会的需要都能在市场上得到满足;推行积极的社会政策必然导致公共部门的扩大,从而产生新的社会问题,影响经济的发展。西方有的学者还认为,作为政策主体的政府本身也有问题。因此,社会政策在满足社会整体需要的过程中,总是有其局限性的。

三、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对社会政策的导向作用

].个人需要对社会政策的导向作用

社会政策是对特定需要的回应,所以,各种需要对社会政策具有导向的作用。需要的导向作用首先表现在个人需要方面。由于社会成员具有多层次的众多的个人需要,为避免在社会风险面前社会成员的生活受到负而影响,社会政策以组织化、制度化的原则为社会成员提供保障机制。具体来说,个人需要对社会政策的导向作用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满足个人需要的方向(内容)。人类的某些基本需要一直就是社会政策的满足对象,而且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类需要的认识也在发生变化,社会政策的满足对象因此也在发生变化,其应对的范围有不断扩大的可能。可以说,当代社会政策不再仅仅满足人们的基本需要,对那些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出现的人们的个人需要,社会政策也要试图满足。因为社会发展的目标是为全体社会成员创造幸福生活的可能。第二,满足程度。虽然社会政

策不可能完全满足人类的需要,但社会个体对社会政策的满意程度却是社会政策规划和落实的基础。在社会政治经济条件许可的范围内,社会政策满足个人需要的程度会随着社会个体对社会政策满意度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第三,满足方式。满足个人需要的社会政策手段也建立在个人需要的基础之上。与多层次的个人需要相对应的是多层次的政策体系;与发展性的个人需要相对应的是新的政策领域和新的政策手段。

2.社会需要对社会政策的导向作用

需要对社会政策的导向作用还表现在社会需要方面。与个人需要一样,社会政策在满足内容、满足程度和方式上,都以社会需要{整合、有序、稳定和发展)为政策规划和落实的基础。社会政策对整体社会需要的回应,实际上是试图控制社会风险的发生。社会风险与个人风险是密切关联的,在很多情况下社会风险是由个人风险引发的,所以,当社会政策满足了社会个体的需要以后,就能有效地避免社会风险。但社会毕竟不是个体的机械总和,社会相对于组成社会体系的个体而言,具有其独立的性质。因此社会政策对个人需要的满足并不能完全保证社会风险得到有效克服,社会整体需要对社会政策的导向作用也因此更加明显。社会需要的政策导向作用由于强调“社会本位”,还有与个人需要的导向作用发生对立的可能。比如说,任何社会的整合、稳定与发层都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条件,如果一个社会特别强调社会的经济发展,政府社会开支就可能受到影响,并进面可能在一定时期内影响到一些群体的福利。在社会分化的条件下,社会政策的需要导向表现出高度的复杂性。所谓社会分化,是指劳动分工的专门化、专业化,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社会成员在地位、职业、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差异化现象。社会分化可以表现在水平方向上,如地区、种族、性别、宗教等;也可以表现在垂直方向上,如教育、年龄、职业、地位阶层等等。社会人在当代社会中,在所有这些维度上都表现出高度的分化现象。除了一些基本的人类需要(生理和安全的需要)在所有不同的人口那里都有一致的要求以外,较高层次的个人需要在不同的人那里必然有不同的表达。不同的人群实际上是不同的利益群体,社会政策要满足不同利益群体的不同需要,这本身就表现出在社会分化条件下需要导向的复杂性。

第二节当代社会问题与社会政策

社会政策行动从一开始就具有解决社会问题的意义。在过去一百多年的历史中,各国政府都采用社会政策行动去解决各种社会问题。在当代社会中,社会政策的重要性与社会问题的增多和复杂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进行社会政策分析时应该深人了解社会问题及其对社会政策的影响。

一、社会问题含义与特点

1.社会问题的基本含义

对什么是社会问题,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国内有学者对这些关于社会问题的理论解释进行了整理,认为在社会问题的解释上存在着下列不同的观点。

社会病态论,认为社会问题是违背社会道德的现象,社会群体的道德病态或社会本身的道德不健康状态就是社会问题。所谓社会问题就是社会变迁导致的社会失控现象。

文化失调论认为,在社会变迁过程中,相互关联的各部分的文化变化速度的不同导致社会整体的混乱现象,这种现象即为社会问题。亚文化论可视为其中的一支。

越轨论:社会行为与社会目标和制度化手段,或说社会期待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差距,就是社会问题。

冲突理论,认为社会问题是价值矛盾和冲突造就的社会后果。另外,奥斯T?塔克和里查德?昆尼也从冲突论角度研究了犯罪问题。他们认为社会中的冲突现象不仅表现在价值方面,也表现在权力和利益方面,冲突的结果可以体现为社会问题。

人格论和心理失调论: 有的学者用心理学概念解释社会问题,形成了人格论和心理失调论,把社会问题视为人格或心理失调的外在表现。标签理论―这是另一种具有较大影响的理论,它较为重视社会问题的主观定义取向,有时也被称为越轨的社会反应理论。特定的社会群体能把规则用于特定的人,使他们被贴上越轨标签而成为“局外人”。标签论的核心观点是:社会间题是社会的主观定义,即人们对某些人、某些行为、某些现象所作的主观性社会反应。帕里罗等认为,界定社会问题要考虑四个因素,即一种社会现象是否给社会和个体成员造成了严重的损害;是否触犯了社会中某些权力阶层的价值标准;是否能持续存在;针对这些现象是否有一系列的解决方案。在这样的社会问题界定中,这些学者既重视问题的客观性质,认为某种特定的社会条件是社会问题的必要条件,同时也强调主观的一面,认为价值在社会问题的界定中起到重要作用。并且,针对特定社会现象的集体行动也成为社会问题的构成要素。综合而言,社会问题可以被认为是对社会成员和社会整体造成负面影响、社会主流价值不能接受因而需要采取集体行动进行干预的社会现象。在社会政策领域内,社会问题应该是众多的个人或社会整体的某种需要得不到满足的一种社会状况,而社会政策就是试图用集体的行动去改变这种状况。

2.社会问题的特点

一般来说,社会问题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客观性。在社会科学领域占主流地位的实证主义依然认为,社会间题就是某种特定的社会状况/社会条件,依然把社会现象作为社会问题的必要条件。所谓的客观性主要是指社会问题的存在是一种客观的现象,它独立于人们的意志之外,其产生与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人们可以减轻社会问题的危害程度,却不能彻底地解决社会问题。同时,对于社会问题的认识只能在社会间题产生之后,而不可能在此之前。第二,主观性。社会事实本身不会成为社会问题,只有在特定的利益群体和权力阶层就社会事实做出社会反应以后,社会事实才能形成为社会问题。福勒和麦尔斯的价值冲突论以及默顿功能主义的社会越轨论在界定社会问题的时候都注意了社会间题的主观的一面,并引人了主观定义的视角。主观性还表现在社会问题的文化性上,不同文化背景中人们在价值、道德、宗教信仰、思维方式等方面都有差异,对社会问题的认识和界定也因此而不同。第三,社会性。社会问题的社会性可以表现在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的社会性、杜会问题的内容和形式的社会性、社会问题后果的社会性、社会问题责任的社会性以及解决社会问题方法和过程的社会性等方面。社会问题的社会性使社会问题区别于个体性的现象。第四,过程性。过程性的含义一是其历史性。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同,也由于人们对社会问题的评判标准不同,在特定的历史阶段上,

会存在特定的社会问题。所以,引人时间维度,可以发现社会问题是历史的、变化的。历史性的另一含义表现在社会问题的认称过程上。这与社会问题的主观性特点有关。社会问题的形成和界定,是在不同的社会群体,尤其是在特定社会事态中的人群、拥有话语权的社会群体,如媒体和学者群体以及国家(政府)三者之间进行问题认称的过程中实现的。另外,社会问题还有一些其他的特点,如普遍性、持久性、群体性等。

二、当代社会问题的主要方面

当代社会问题的范围十分广泛。一般说来当代各国都共同面临以下一些社会问题。

1.社会不平等问题

社会不平等及其所带来的贫困及其他各种社会间题是严重困扰当代各国的社会问题之一。在当代社会中,社会不平等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权力和其他各种资源分配中的制度性差异,而导致各类不同的人在社会财富分配中所占有份额的不同,以及各个群体的声望及社会地位的不同。适度的社会不平等可以在激励人们劳动积极性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但不平等程度过大,尤其是当不平等的分配与人们的表现和贡献并不直接相关时,其负面的影响就会表现得更加突出。在当代社会中,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穷国与富国之间在财富拥有量方而的差距正在日益扩大。

社会不平等会带来很多的负面的社会后果。首先,由于财富的不平等分配,导致一部分人难以合理分享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成果,严重时还会导致一部分人长期处于贫困状况。在当代各国的贫困问题都在不同程度上与社会不平等有关。尤其是许多发展中国家中严重贫困问题既与其国内的不平等有关,也与国际之间财富分配的不平等有密切的关联。其次,严重的社会不平等还会导致社会中犯罪增多和社会不稳定,严重时会导致一个社会内部或国际之间出现严重的政治冲突,甚至战争。为此,当代各国政府和社会都在不同程度上注意通过各种方法去控制社会不平等,而社会政策行动是其中重要的途径之一。

2.贫困问题

与社会不平等有关的另一重要社会问题是贫困间题。在当代社会,尽管各国在经济发展方面已取得重要的进展,但贫困问题依然严重存在,并严重阻碍着各国的社会发展和部分社会成员合理分享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成果。关于贫困问题的基本理论与当代各国的贫困问题,在本书后面的章节将有专门的论述。

3.人口老龄化与老年人问题

老年人问题是指老年人的特殊需要得不到满足,因而引起社会反应,并需要采取集体行动予以回应的过程。随着一个社会步人老年型人口阶段,老年人问题也随之产生和发展,并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老年人的收人保障问题;第二,健康保障问题;第三.生活质量问题,包括生理状况、心理状况和人际关系等方面内容;第四,老年人的家庭照顾和精神需要的满足问题;第五,社会参与和社会融合问题。就老年问题的成因,很多学者都认为人口老化木身不会构成问题,真正的原因既有客观的社会前提,也有主观的观念变化。就客观条件面言,新的分配机制使

老年人的收人与年轻人的收人相比有较大差距,老年入的经济独立性能力降低,对社会风险的抵抗能力也随之降低。就主观认识而言,人们对老年人观念的改变是老年问题形成的原因之一。传统社会中老年人被认为是智慧和经验的化身,而在现时代的人们的观念中,老年人已经失去了知识的权威地位,由此产生了对老年人的社会排斥和对老年人的特殊需要不加理会的状况,从面形成老年人间题。中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而且,老年人人口比重有不断上升的趋势。

4.环境、资源与生态恶化的问题

环境、资源与生态问题在当代社会中是一个值得特别关注的问题。我们生活在其中的地球的环境正在恶化,资源正在枯竭,自给自足的生态系统正在失去原有的自然平衡。这一切都与人口压力有直接的关系。人口的增长意味着对环境破坏的加剧和对自然资源的要求不断地扩大和提高,结果是整个生态系统原有平衡的打破,引发了极其严重的生态问题。环境、资源与生态系统的变换之所以是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是因为这种变化使整个社会的发展遇到了极其严峻的挑战。任何发展的最终目的都是人本身的发展,如果发展是以牺牲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资源和生态系统为代价的,那么人类就应该反思这样的发展。

5.犯罪与其他越轨行为同题

犯罪问题是各国长期面临的严重社会问题之一。除了犯罪行为以外,吸毒、色情等其他一些问题也长期困扰着当代各国。犯罪或其他趋轨行为固然有其个人行为方面的原因,但从社会的角度看,这些间题也是社会问题。一个社会的犯罪率和其他越轨行为的发生率与其经济和社会状况有密切的关联,控制犯罪和越轨行为除了要采取加强法治行动去加以打击以外,还需要通过社会性的行动去消除或降低产生犯罪和越轨行为的社会根源。

6.社会歧视的问题

所谓社会歧视,是指社会中的某些个人和群体因其性别、种族、出生地域以及其他一些先天或后天的特点而在经济、政治和社会活动中受到不公平的对待。社会歧视不仅会使被歧视者难以获得与其他人一样的发展机会,并因此在实际生活中和心理上产生负面的后果,面且还会造成社会的分化,并带来社会冲突、犯罪和其他各种社会问题。在当代社会中,社会歧视既表现为各种制度性的歧视,也表现为人们的个人偏见,面个人的偏见常常是植根于社会文化之中。因此,社会歧视是一种社会问题,需要通过社会性的行动而加以消除。

7.健康与疾病问题

健康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在当代社会中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环境的恶化、生活节奏加快和新疾病的流行等因素仍然严重影响着当代人的健康。并月‘由于社会不平等、贫困和卫生服务资源的分配不合理等原因,当代社会中仍有大量人在受到疾病的困扰时难以得到必要的医疗服务。在当代社会中,个人的健康有赖于自然与社会环境的改善,以及全社会卫生服务体系的健全,因此需要通过公共性的行动来加强疾病控制和普及医疗卫生服务。

8.居住环境中的问题

良好的居住条件既是人们的基本需要,也是提高生活质鱼的关键。但在当代社会中,尤其是在都市化的环境中仍然有许多人难以满足基本的居住条件。在当代大都市中,由于城市人口的膨胀、住房价格的昂贵以及贫困等原因面造就了许多无家可归者和棚户区。居住环境中的间题既严重影响着部分人的生活质量,同时也是产生其他各种社会间题的根源。为此,各国都通过公共性的行动来加以解决或缓解。

9.其他各种社会间题

当代人面临的社会问题还有很多,如婚姻家庭中的各种问题,儿童与青少年成长中涉及的各种问题,残疾人、移民和其他一些特殊群体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以及由于战争、民族和宗教冲突面导致的各种问题,等等。

三、社会政策在解决社会问题中的作用

当代各国都以各种方式积极地解决社会问题,其中社会政策是重要的方法和途径之一。社会政策本身就是针对社会问题而形成并展开的活动过程,在社会问题的解决中发挥着作用。

1.社会政策在解决社会问题中的积极作用

社会政策在解决社会问题中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这可以从下述几个方面来看:第一,社会政策能及时地回应社会问题向社会发出的挑战,就是说,作为社会政策的主体,国家或政府能够在社会问题出现的情况下,采取社会政策措施积极地干预社会过程,从而解决问题。第二,从社会政策的过程来看,最初的对社会问题的分析和界定、政策模型的选择,随后的决策、实施以及评估和反馈,都有一整套科学的程序,加上公民参与、民主讨论机制的作用,社会政策的科学性得到了更有力的保证,从而使社会政策在解决社会问题的过程中,能够发挥其针对性和有效性。第三,社会政策一般都采取立法的形式被相对地固定下来,具有法律的权威性、严肃性和强制性。更为重要的是,政策文本一般都严格规定了具体的政策事项,如应对的问题、适用人群的范围、经费来源、实施机构以及人员安排等,使具有法律意义的社会政策又具备了操作性。这样,社会政策在社会问题的解决过程中的作用就得到了保证。第四,社会政策是为应对社会问题,满足人们的社会需要而进行的社会资源的重新配置,能够进行广泛的社会动员,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并开发新的社会资源,以适应社会的需要,从而保证其有效性。第五,国家和政府是社会政策的主体。目前中国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如失业、下岗问题、养老问题、“三农”问题等,都是政府关心并决心解决的问题。围绕这些问题而进行的政策立法,其主体是国家、政府。即使在服务传递环节上存在着“外包”情况,但政府的政策主体地位没有改变,这也是社会政策在解决社会问题过程中能够发挥作用的原因之一。

2.社会政策在解决社会问题中的局限

社会政策在解决社会间题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即社会政策不能解决所有的社会问题,或仅仅依靠社会政策有时难以解决某个社会问题。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样性的,主要包括以下一些方面:首先是政策选择。所谓政策选择是指国家或政府有针对性地选择某些社会问题,而不是全部的社会问题作为应对的对象。社会政策是应对社会问题的,但由于资源有限,或出于对社会问题解决的优

先次序考虑,政策主体有时候只能首先集中解决最急迫的问题,而难以同时解决所有的社会问题。因此,政策的覆盖面常常是有限的,在某一时空中大量的社会问题有可能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和解决。其次,问题的分析和界定本身可能存在的偏差。由于不同的人对同一问题可能有不同的看法、理解、分析和界定,有时候政策分析人员和决策人员由干其所处的地位或知识的限制而不能正确地界定问题,因面导致政策在开始的时候就存在偏差,并因此最终难以解决社会问题。再次,决策模型本身的问题。任何决策模型其实都是一种研究的视角,面从任何一个单一的视角上看待的整体性的社会问题,都可能看不到问题的全貌。就此形成的社会政策只能解决问题的一部分,面不是问题的全部。

中国老年人的现状、问题及政策建议

中国老年人的现状、问题及政策建议——“中国城乡老年人口一次性抽样调查”总报告 责任编辑:省老年学学会发布日期:2008-12-21 中国老年人的现状、问题及政策建议 ──“中国城乡老年人口一次性抽样调查”总报告 为全面反映老年人的生活状况、了解存在的问题,给制定老龄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根据国务院领导批示,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中国老龄协会委托其所属的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从2000年下半年开始,承担并启动了由民政部申报的“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一次性抽样调查”项目。这是第一次由国家拨专款并以政府名义进行的全国性老年人口状况调查。调查得到各级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获得了丰资料。 本次调查涉及全国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的160个市(县)、640个街道(乡)、2000个居委会(村)。调查时点为2000年12月1日,调查对象是抽样围城乡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调查问卷分城市问卷、农村问卷和城乡社区问卷。调查容主要涉及老年人口的基本生活状况、经济供养、医疗保健、社区服务、精神文化生活、社会活动、老龄基层组织和工作等情况。调查采用分层配额系统随机抽样方法(2),共获得有效样本量20225份(3),其中城市10171份,农村10084份。获得社区问卷160份,其中城市80份,农村80份。 一、老年人的基本状况

本次调查显示: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中,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从总体上看,老年人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及自身的素质都发生了显著变化,老年人在社会发展中得到了实惠,主要表现在: 1、老年人的经济收入增加 近十几年,在国家经济实力增强的基础上,全国人民的生活迈人了小康阶段,老年人的生活水平也显著提高,经济收入大幅度增加。根据2000年调查(4),城市老年人的年平均收入达到8496元,较1992年的(5)2053元增长了3.1倍;农村老年人达到2232元,较1992年的832元增长了1.7倍。 2、老年人家庭生活条件改善 2000年,老年人的家庭生活设施较1992年有了显著增加。在城市,老年人家庭生活设施拥有率1992年达到50%的有自来水、电视机、电风扇和洗衣机等4种;2000年增加到8种,其中,自来水拥有率从1992年的92.0%增加到2000年的93.4%,电视机从88.2%增加到95.2%,电风扇从77.3%增加到78.3%,洗衣机从51.5%增加到70.6%。除了上述4种外,还增加了煤气、、电冰箱和室厕所,煤气拥有率从49.9%上升到77.4%,从7.6%上升到71.1%,电冰箱从46.6%上升到65.9%,室厕所从38.0%上升到68.9%。 在农村,老年人家庭生活设施拥有率达到50%的有电视机和电风扇2种,其中,电视机拥有率从1992年的47.4%上升到2000年的76.0%,电风扇从44.3%上升到52.1%。同时,自来水拥有率大幅度增长,从0.9%上升到39.2%。

2017中级社会工作法规和政策真题与答案解析

2017年中级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真题及答案 1、根据《民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发展的意见》,成立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专职工作人员中取得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或社会工作专业本科以上学历的应达到()以上。 A.1/3 B.1/4 C.1/5 D.1/6 正确答案:A 解析:改进登记方式。在改进登记方式方面,成立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除要求应当符合《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规定的条件外,还要求专职工作人员中应有1/3以上取得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或社会工作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章程中应明确社会工作服务宗旨、范围和方式。故选A。 2、某市拟通过政府购买方式为失独老人开展社会工作服务,在当地只有一家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符合条件。根据《民政部、财务部关于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指导意见》,若该市民政部门采取单一来源采购方式组织采购,则应事先向社会公示并经过同级()部门批准。 A.财政 B.审计 C.急件 D.发展改革正确答案:A 解析:购买程序,对只能从唯一服务提供机构购买的,向社会公示并经同级财政部门批准后,可以采取单一来源采购方式组织采购。 3、根据《社会救助暂行办法》,承担最低生活保障申请受理、调查审核职责的是() A.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

B.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 C.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 D.县级人民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 正确答案:D 4、根据《特困人员认定办法》,下列已依法办理特困人员供养的人员中,应当及时终止供养的是() A.小华,16周岁,品学兼优,刚刚考入某市重点中学 B.小丽,19周岁,肢体残疾,刚刚到某福利企业就业 C.老王,65周岁,因盗窃罪被判缓刑2年 D.老李,70周岁,经过康复治疗恢复了生活自理能力 正确答案:A 5、张某一家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张某儿子最近参加工作,民政部门终止了张某一家的低保待遇。张某认为,虽然儿子已就业,但是家庭收入仍然很低,应继续享受低保待遇。根据《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张某依法可以() A.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B.申请复查,如对复查结果不服,可越级上访 C.申请仲裁,如对仲裁裁决不服,可依法提起行政诉讼 D.申请行政复议,如对复议决定不服,可依法提起行政诉讼 正确答案:D 6、根据《城乡医疗救助基金管理办法》,城乡医疗救助基金年终结余资金可以结转下年度继续使用。基金累计结余一般应不超过() A.当年筹集资金总额的20%

社会政策与法1

社会政策与法规 第一章:社会政策与法规的特别、目标及体系 1、什么是社会政策?社会政策与社会福利和社会工作的关系如何? 2、社会政策有哪些特点? 3、什么是社会需要?个人和社会整体有哪些基本的需要? 4、社会政策在满足社会需要方面能发挥哪些作用? 5、结合我国情况分析当代社会中有哪些社会问题?社会政策在解决社会问题方面发挥哪 些作用? 6、社会政策的基本目标是什么? 7、社会政策有哪些基本功能? 8、简述社会政策体系中的基本内容? 9、分析当代国外社会政策的发展基本趋势? 10、分析当代中国社会政策的发展基本趋势? 第二章:社会政策的运行 1、社会政策的主题是什么?其不同特征是什么? 2、影响社会政策制定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3、社会政策制定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4、社会政策实施的程序是什么?它与资源配置存在怎样的关系? 5、社会政策调整的原因和内容有哪些? 6、社会政策评估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7、社会工作者在社会政策制定与实施过程中可承担哪些主要角色? 8、试比较政策倡导者、服务提供者和行政传递着角色的异同? 9、社会工作者在社会政策制定与实施过程中发挥其角色的作用的基本方式与途径是什么? 10、社会工作者在社会政策制定与实施过程中发挥的作用的基本方式与途径是什么应遵盾哪些基本原则? 第三章:我国社会救助政策法规 1、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确立的依据是什么? 2、申请和审批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的程序有哪些? 3、农村五保供养的对象和形式是什么? 4、申请和审批农村五保的程序有哪些? 5、城乡医疗救助的对象和形式是什么? 6、申请和审批城乡医疗救助程序有哪些? 7、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保障面积与保障形式是什么? 8、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保障住房的申请和审核程序有哪些? 9、法律援助对象和范围是什么? 10、法律援助的申请与审查程序有哪些 11、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对象与内容是什么? 12、加强流浪未成年人工作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13、灾害应急救助的内容与程序有哪些? 14、灾民生活救助的内容与程序有哪些? 15、灾后重建的内容与程序有哪些? 第四章:我国特定人群的政策法规 1、简述老年人合法权益的主要内容? 2、保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一般性方式方法和具体方式方法? 3、简述妇女权益保障的主要内容?

社会政策的特点、目标及体系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社会政策的特点、目标及体系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单选题(本大题14小题.每题1.0分,共14.0分。请从以下每一道考题下面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并在答题卡上将相应题号的相应字母所属的方框涂黑。) 第1题 下列哪项制度不属于我国社会政策法规体系范畴:( ) A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B 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C 省人大选举规程 D 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 【正确答案】:C 【本题分数】:1.0分 【答案解析】 [提示] 不属于我国社会政策法规体系范畴的是省人大选举规程。 第2题 联合国人权委员会制定的《人权公约》已经被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所接受,并成为各国人权保护的基本指导准则。这说明:( )。 A 公共政策是面向社会公众的,是与社会公共事务有关的政策,而不是处理政府或组织内部事务的 B 公共政策是政府在社会保障和其他一些社会福利事务方面承担责任的行动 C 公共政策具有价值性,涉及价值选择问题,其价值选择一方面受社会主导价值倾向的左右,另一方面也受各种社会群体利益和态度以及社会舆论等方面的影响 D 公共政策的制定者不仅仅是政府,其他社会公共权威机构也可以基于公共利益来制定公共政策 【正确答案】:D 【本题分数】:1.0分 【答案解析】 [提示] 公共政策的制定方不仅仅是政府,其他社会公共权威机构也可以基于公共利益来制定公共政策。 第3题

当前我国社会政策的基本目标是( )。 A 解决社会问题和维护社会稳定 B 满足社会成员的基本需要,提高生活质量 C 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整合和社会进步 D 兼顾社会中各地区、各阶层和各类人群的利益 【正确答案】:B 【本题分数】:1.0分 【答案解析】 [提示]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社会政策的基本目标是满足社会成员的基本需要,提高生活质量。 第4题 20世纪70年代,针对我国人口增长过快的现状,党中央向全国党员和共青团员发出了实行计划生育的倡议。20世纪80年代后,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为核心的计划生育政策出台。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我国制定了《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用法律来调节人口增长。这一现象说明:( )。 A 在当代社会中,政府政策往往要靠法律来进行实施 B 社会政策和法规关系密切,成熟的社会政策最后要由法规来确认和保证实施 C 针对一些社会问题,要先制定社会政策,然后才能转变为法规 D 通过社会政策或者法规都能够更有效地满足社会需要 【正确答案】:B 【本题分数】:1.0分 【答案解析】 [提示] 社会政策和法规关系密切,成熟的社会政策最后要由法规来确认和保证实施。 第5题 关于社会政策的功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社会政策在经济方面的功能首先体现在再分配功能方面:通过政府的税收、社会保障和福利供应来降低市场性的初次分配中出现的不平等 B 社会政策通过满足社会成员在就业、收入、住房、教育与健康等方面的基本需要来满足社会成员的基本需要

(完整版)社会政策复习

单项选择题 1.工业社会的社会政策主要是在()时期形成的 A.19 世纪初期; B.19 世纪末20 世纪初; C.20 世纪中期; D.18 世纪 2.对政策文本中的歧义性语言、非大众化的专业术语以及一些模糊性语言作出具体的解释是()。 A.语义解释 B.操作化解释 C.狭义解释 D.扩张解释 3.李普斯基认为,影响政策实施的一个重要因素是() A.政策之间的不协调性 B.行政系统之间的复杂性 C.基层官僚的生存策略 D.政治家之间的利益分肥 4.一些政策方案可能存在着程度不同的风险,必须对各个备选方案的风险强弱程度、防范措施的准备程度进行分析评估,从中选择风险最小的政策方案,这是()。 A.价值标准 B.成本-效益标准 C.可行性标准 D.风险标准

5.储蓄保险型保健计划是国家通过立法强制雇员和雇主双方缴费,以雇员的名义建立保健储蓄账户,用于支付个人及家庭医疗费用的医疗保险制度。()是这一类型的代表。 A.美国 B.德国 C.英国 D.新加坡 6.狭义社会福利服务是针对特殊群体()的专业服务和生活照料。 A.社会需求 B.个人生活需求 C.公共需求 D.社会发展 7.下列关于社会救助的观点不正确的是()。 A.社会救助的对象是普遍性的 B.社会救助的标准是低层次的 C.社会救助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国家统一的财政拨款 D.社会救助水平受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8.1.90年代,在教育制度改革的过程中,中国逐步建立了()的教育经费体制。 A.以教育税费为主,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为补充 B.以非义务阶段学杂费为主,社会捐资集资办学为辅 C.以教育税费为主,社会捐资集资办学为补充 D.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以教育税费、非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校办产业收入、社会 捐资集资和教育基金等为补充 A.计划配置就业 9.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城市就业政策是()。

社会政策与社会工作的关系

试论社会政策与社会工作的关系 (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摘要: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以及老年人口规模的日益膨胀,尤其是高龄老年人口的快速增长,全社会对老龄问题更为关注。其中老年人口的养老问题是老龄化时代中国政府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首要老年人问题。本文旨在探析老年人养老问题及老年基本生活保障政策与社区照顾的关系。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养老问题社会政策社区照顾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截至2000年中国65岁及其以上人口为8811万人,占总人口的6.96%,这标志着在2000年前后中国正式进入老龄化国家行列。联合国相关机构认为,在2020年到2040年期间,中国老龄化人口将从11.5%急剧升至21.4%。李浩等预计在2020年中国的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17%,80岁及以上老年人VI将达 到3067万人,占老年人口的12.37%。①与瑞典、El本、英国、德国、法国等发达国家在进 人老龄化社会时,人均GDP已经1—3万美元相比,②中国面临着“老龄社会”来临带来的“未 富先老”的巨大养老压力。 养老问题,包括经济供养和日常照顾服务问题,是老龄化时代中国政府血药面对和解决的首要问题。③从社会发展来看,家庭养老不仅体现了待机之间经济上的互惠互助,更重要 的是体现了供养双方精神上的互相慰藉,在家庭中,由于长期共同生活而形成的融洽的亲情关系,是任何其他社会关系所无法代替的,这是家庭养老的优点所在。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现代化,人口流动的加剧,人的个人意识增强,传统大家庭的观念逐渐淡化,老年人的家庭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目前家庭规模日趋缩小,核心家庭、空巢家庭、老年人家庭日益增多,传统的家庭养老已逐渐不适应人口老龄化发展的需要,传统的家庭养老已经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正是在此背景下,借助于包括正规服务、社区志愿者及社会支持网络等社区资源在内的城市社区照顾养老模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与积极尝试,成为继传统的家庭养老与现代机构养老之外的第三种养老模式。 “本文将城市老年人的“社区照顾”界定为:在国家宏观指导和政策扶持下,以社区为依托,为满足日常生活自理有困难的城市老年人的日常牛活照顾需求而提供的养老服务,包括建立和发展老年福利设施、开展居家照顾、H问托老服务等一系列的照顺项目。包含两层涵义:①不使受助者脱离他所生活所熟悉的社区,在本社区内进行服务;②动员社区力量,运用社会人际资源(包括正规照顾资源与非正规照顾资源)RP社区支持体系开展服务.终极目标是协力让受助者尽量维持在社区内,过最大程度的独立自主的生活。 ① 李浩:《浅谈养老机构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中国民政)2007年第4期 ② 屠瑾:《社会保障基金的危机与治理》,《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③ 关信平:《社会政策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343页

社会政策概论教学大纲

《社会政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0502106 英文名称:An Introduction to Social Policy 一、课程说明 1. 课程类别 学科基础课程 2. 适用专业及课程性质 必修:社会工作专业 3. 课程目的 社会政策是党和政府在特定时间为实现或服务于一定的社会工作和管理的目标所采取的政府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政策、策略、法规、措施、办法、方法、规章、条例等的总称,是国家对社会公共事务实行有效管理的重要手段。开设本课程的目的是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使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具有比较系统的社会政策方面的理论知识,并初步学会运用这些知识分析和研究我国社会政策实际运行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从而达到该专业学生在社会工作和管理方面所应具备的能力。 4. 学分与学时 学分为2.学时为40 5. 建议先修课程 社会学原理、社会工作导论、法学概论、形势与政策 6. 推荐教材或参考书目 推荐教材: 《社会政策概论》.关信平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 参考书目: 《社会政策导论》.杨伟民编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7. 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程在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方法包括理论讲授、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社会调查等方法,不但要注重课堂讲授,而且要注重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切实做到学以致用。同时借助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活动,增大信息传输量,以调动大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的。 8. 考核及成绩评定 考核方式:考试 成绩评定:(1)平时成绩占30% ,形式有:考勤、课堂讨论、课后作业、社会调查报告、平时测验等。(2)考试成绩占70%,形式有:开卷考试与闭卷考试。 9. 课外自学要求 (1)根据授课教师开列的相关书目进行课外阅读。 (2)按照授课教师的布置完成课外作业。 (3)利用课外时间进行社会调查,并按时提交调查报告。 二、课程教学基本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社会政策概述 基本内容: 第一节社会政策的基本概念与特点 一、社会政策的基本含义 二、社会政策的特点 三、社会政策与社会工作的关系

社会工作综合能力社会政策与法规

第九章社会政策与法规 第一节社会政策及其目标与功能 社会政策对社会工作者来说是一种间接的工作方法。 社会政策是近代工业化的产物,最早可以追溯到1601年英国的《伊丽莎白济贫法》。 19世纪80年代后期,德国制定实施了大量的社会保险法案,标志着政府大规模介入社会福利领域的开始。 一、社会政策的含义和特征 政府在一定社会价值的指导下,为达到某种社会性的目标而采取的社会性行动的总和。 【特征】: 1、社会性的目标 社会政策最基本的目标是满足社会成员的各种基本需要,其次是解决社会问题、保持社会稳定和提高社会生活质量。 2、社会性的价值 体现社会公平和社会关照的价值,政府通过社会政策去维护社会公平,调节收入分配,关照困难群体,使全体人民能够共享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成果。 3、基本需要原则 基本内容:向广大社会成员,尤其是为其中的困难群体提供各种社会服务,以满足人们的基 4、福利性的原则(区别经济政策) 是指与商业性运行原则相对的概念,其基本含义是不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而是在公共资金的支持下,按照人们的实际需要,尤其是贫弱群体的特殊需要去分配财富和提供服务。 5、社会服务与社会管理相结合 社会政策是社会服务与社会管理相结合的政策体系。 6、社会目标与经济目标协调

二、社会政策的目标 1、满足社会成员的基本需要,提高社会生活质量 政府应该确立以需要为导向的社会政策目标,在制定社会政策的过程中认真研究社会成员的需要,并以此为基础确定社会福利的水平、结构和具体项目。 2、解决社会问题,维护社会稳定 3、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整合与社会进步。 【历年真题】(单选) 社会政策是( c )。 a.政府的文件 b.人们对政府的要求 c.政府所采取的社会性行动的总和 d.社会的规定 三、社会政策的功能 (一)社会功能 1、收入再分配功能 解决劳动者通过工作,在市场里获得初次分配时出现的不平等问题,弥补困难群体在市场性分配中的不利地位,构建平等、公平、和谐的阶级和阶层关系。 2、社会投资和社会建设功能 通过公共投入的方式去增大人力资本和发展各项事业。 3、社会控制功能 控制人的不良行为和各种社会问题发生及其危害的制度与机制。 社会控制除了采取法律规范和社会教化的形式外,还可以通过合理的社会政策让所有的社会成员都获得基本的生活保障和满足各种基本的需要,从而防止和降低社会中越轨行为的发生。 (二)经济功能 1、人力资本投资功能 政府通过实施积极的社会政策,投资于教育与健康等领域,使全社会的人力资本总量大大提高,从而提升整个国家的经济竞争力。

社会政策与法规

第一章社会政策的基本范畴 1、社会政策的定义:政府或其他组织在一定社会价值的指导下,为了达到其社会目标而采取的各种福利性社会服务行动的总和。 2、社会政策的实质:政府在社会福利事务领域中的干预行动。 3、社会政策的主要领域:社会保障政策、公共医疗卫生政策、公共住房政策、公共教育政策、劳动就业政策、社会福利服务政策、针对专门人群的社会政策体系、社会政策的其他内容(越轨行为者的行为矫正、家庭政策、社区发展政策) 4、社会政策与社会保护的区别和关系 社会保护是指由政府或其他社会组织建立各种保护性的制度和措施,以避免或减弱某些社会群体在社会经济变迁(包括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制度和结构变化)过程中所受到的利益损害。分为与预防性(原则:基本权利保护、增能)和治疗性(原则:补偿、社会关照)两种。 关系:既相互关联,又不完全相同的概念。社会保护概念被提出阶段,从实践上看,社会保护是社会政策体系中的一小部分。目前,社会保护从内涵上看已经不再局限于对贫弱群体的保护,而是强调对所有社会成员的保护,并且不再是基本生活的保障和最基本权利的保护,而是要提高生活质量,并强调平等权、发展权等较高层次的决定。从外延上看,社会保护已从传统的社会保障领域扩展到医疗卫生、教育、就业、住房等各个方面。因此社会保护与社会政策在内涵和外延上越来越接近。 5、1601年《伊丽莎白济贫法》的内容及其评价 首次以国家行政命令、社会政策、地方财力和征集税款的方式筹集资金、组织和提供不同类型的福利服务在满足贫困者的需要。对后来的社会福利发展影响最大。该法规定教区应负责供养区内得不到亲属供养的无依贫民。该法在实施救济的过程中建议应对不同类型的贫民采取不同的救济方法来满足他们的基本需要,体力健全的贫民需要送入劳动工场,对不能工作的贫民送入救济院或者施以院外救济,为失依儿童安排学徒训练机会。 这种做法意味着政府已经开始着手为有需要的人提供福利服务以满足他们的基本需求,但当时这种救助的主要目的是社会控制多与改善穷人的生活状况。因此济贫法严格规定受惠人的资格,所提供的援助极为有限,并以短期性为主。同时受惠者还将以付出个人的尊严和自主权作代价,并且还会受到耻辱烙印带来的负面影响。但无论如何,此项济贫法奠定了300年来英国政府社会福利政策的基础,并为其他国家所效仿。 6、《新济贫法》的规定及评价 1834年《新济贫法》所规定的设救济院进行收容的简单办法根本不能解决失业问题,私人慈善事业也力量微薄,无法应付成千累万事业家庭的需要。在此情形下,英国政府在德国之后也于1911年通过了“国民保险”法案,试图用社会保险的方法来解决失业问题等社会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20世纪初期的这种改革为后来的《贝弗里奇报告》和福利国家铺平了道路。 7、《贝弗里奇报告》 五大毒害:匮乏、疾病、无知、肮脏和懒惰。 社会保障体系是否能成功的三个基本条件:第一,由政府建立一个家庭津贴系统,对第一个儿童以下的每名儿童,每周予以津贴;第二,引入一个综合的健康和康复服务,为全体人民提供免费的卫生和康复服务;第三,由政府承担起维持充分就业的责任,借兴办公共工程,维持人民的全面就业。 8、美国《社会保险法案》标志着美国的社会福利体制从过去以私人福利为主的模式向强调更多的政府开支的公共政策模式转变;从地方社会福利模式为主向联邦政府承担更多责任的模式转变。它标志着美国是以一种新的、创造性的方式形成了政府在社会福利方面的责任意

国家对老年人的政策.doc

我国老年人健康保健服务相关政策与制度 2.1 我国现有的老年人相关政策1996年8月,劳动部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73号)对老年人群体各方面权益通过了法律上的确认,此外,在我国宪法、民法通则、婚姻法、继承法等法律、法规中对老年人合法权益保障均相应规定。200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决定》出台(中发〔2000〕13号),对老龄工作的重大意义,老龄工作总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老龄工作要点作了阐述。同年,民政部、国家计委等11部委发出《关于加快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意见》,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社会福利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确定了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社会福利机构的优惠政策。财政部、税务总局发出《关于对老年服务机构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0〕97号)中,确定了福利性、非赢利性的老年服务机构的税收优惠政策。 2005年,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会同中宣部、全国总工会等21个中央、国务院有关机构及人民团体联合发出《关于加强老年人优待工作的意见》(全国老龄办发〔2005〕46号),这是我国第一个专门就老年人优待工作出台的文件,也是继《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决定》之后的又一部老龄工作国家级政策性文件。《意见》提出,全社会应为老年人提供养老优待;对老年人提供医疗保健优待,城市“三无”老人、农村“五保”老人和城乡贫困老年人要按规定纳入医疗救助范围,医疗机构应为老年 人就医提供方便和优先优惠服务,如减免老年人普通门诊挂号费和贫困老年人家庭病床出诊费、提供免费体检等;提供生活服务优待,采取多种措施,方便老年人日常生活;提供维权服务优待;提供文体休闲优待,努力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等。同年,国家民政部出台的《关于支持社会力量兴办社会福利机构的意见》;随后,结合我国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趋势,制定了《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2006~2010年)》,对“十一五”期间老龄工作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基本原则与主要任务做了具体要求,指出老年人的社会保障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各级党委、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健全、完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社会救助、社区服务、住房保障、老年教育、法律援助等社会保障制度和措施,构建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各方面的承受能力相适应的老年社会保障体系。 2006年2月,全国老龄委办公室经过一年多的调查研究,以全国老龄委名义出台了《关于加强基层老龄工作的意见》(全国老龄委发〔2006〕2号),提出在城市要认真落实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各项政策,努力解决老年人的养老、医疗问题;在农村,要继续巩固家庭养老功能,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探索建立适合当地特点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要积极推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的实施;要加大对城乡贫困老年人社会救助和医疗救助力度,切实保障贫困老年人的基本生活等。2006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中华人民

发展型社会政策对我国社会政策建设的启示

发展型社会政策对我国社会政策建设的启示 魏亚萍魏亚丽 2012-10-25 14:53:28 来源:《新疆社会科学》(乌鲁木齐)2009年3期【英文标题】The Enlightenment of Developmental Social Policy to Social Policy in China 【作者简介】魏亚萍,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科学院讲师,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博士生(北京100022); 魏亚丽,新疆医科大学语言文化学院讲师(新疆乌鲁木齐830011)。 【内容提要】文章在梳理了有关西方发展型社会政策的理论观点及政策实践后,认为发展型社会政策的理论与实践为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并对重构新的社会发展政策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视角。 【关键词】社会政策/发展/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C91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30(2009)03-0094-04 社会政策是国家或政府为实现社会公正、福利等特定的社会目标而制定的,是各种法律、条例、措施和办法的总称。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面对改革和发展中出现的众多社会问题,我国应该积极地发展与国情相适应的社会政策,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和谐社会建设实践需要怎样的思路来设计我国社会政策的具体制度和机制,这是亟须解决的问题。

一、发展型社会政策的主要理论观点 1.发展型社会政策产生的背景 凯恩斯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说过:“人类的政治问题是要把经济效益、社会公平和个人自由这三样东西结合起来。”①随着社会的发展,世界各国的社会政策体系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从选择强调“公平”的普惠式福利政策引致政府沉重的福利负担而受到批判,到选择强调“效益”的福利私有化道路作为修正,“市场调节”作为主流思想一路凯歌,遍及全球。但人们很快就发现,市场并没有如许多政策制定者最初所设想的那样,成为解决福利困境的灵丹妙药。面对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剧烈变化、不断加深的贫富分化等诸多社会问题,各国政府以及学者们在探索新的福利政策的同时,重新反思了以往的社会福利政策,终于认识到公平、效率和自由这三样东西尽管都是美好的,而片面追求其中任何一种东西都会产生不“美”的结果。于是社会政策研究者尝试突破这种二元思维模式,寻找新的改革思路,其中以吉登斯的“第三条道路”和梅志里的“发展型社会政策模式”为代表。 2.吉登斯的“第三条道路” 吉登斯认为,西方福利制度需要进行巨大的改革,将把消极的福利观转变为积极的福利观,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培养个人对自己负责的精神和独立意识上,发挥社会各种组织和机构的作用,使它们对福利制度有更积极的贡献。原来的福利国家将被改革为“社会投资国家”,“社会投资国家的主要原则是: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在人力资本上投资,而最好不要直接提供经济资助”②。这样社会上也

社会工作政策与法规

第一讲社会政策基本概念 第一部分:学习目标 1、了解我国社会政策的发展; 2、理解我国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的一般性原理。包括社会政策的特点、目标、功能及基本运行方式; 3、掌握社会政策的运行机制,如社会政策的构成要素、社会政策制定过程以及社会工作者在社会政策过程中的作用; 4、了解社工专业人才建设的法规与政策; 5、理解社工专业人才队伍中长期规划,包括主要任务、政策目标、重点工程以及政府购买社工服务的政策。 第二部分:内容辅导 一、社会政策 (一)基本含义 从属于公共政策(公共政策是指政府或政党为了维护经济与社会正常的运行与发展、处理公共事务和解决社会问题而制定的行动方案和行为准则的总和),是指政府为实现其目标而采取的社会行动的总和。 (二)主要内容 社会政策涵盖了社会的各个领域(主要包括社会保障政策如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医疗卫生政策,劳动就业政策,公共教育政策,住房保障政策,特殊人群权利保护政策,公益慈善事业发展政策等);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政策也是在不断地发展着的,如司法矫治便是新兴的社会政策。 (三)特点 1.目标的社会性; 2.体现社会共同利益的价值; 3.满足社会成员尤其是困难群体的基本需要; 4.社会服务与社会管理相结合; 5.坚持福利性; 6.社会目标与经济目标相协调。 (四)基本目标

1.满足民生需要; 2.保护人权; 3.维护社会公平; 4.解决社会问题; 5.促进社会和谐。 (五)主要功能 1.经济功能【人力资本投资、调节经济运行、激励劳动积极性】; 2.社会功能【收入再分配、社会建设、社会控制】; 3.政治功能【社会管理、调节利益矛盾、增强执政基础、维护社会稳定】。 (六)基本原则 1、公平与效率相结合; 2.以人为本、尊重人权; 3.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4.社会保护; 5.政府与民间相结合。 二、社会政策的构成要素 (一)社会政策的主体 类型:1.直接主体(立法机关、行政机关、执政党);2.间接主体(利益集团、公民、其他党派)。 特点:1.主动性;2.多元性;3.权威性。 角色:1.政策制定者;2.政策实施者;3.政策评估者;4.政策调整者;5资源提供者。 (二)社会政策的对象 类型:1.普遍性对象——全体公民;2.选择性对象——部分公民。 特点:1.被动性;2.差异性;3.连带性。 角色:1.政策诉求者;2.政策接受者;3.信息提供者。 (三)社会政策的资源:人力、物力、财力。 (四)资源调动方式 1.政府公共财政对社会各项事业的投入; 2.各类社会力量对社会服务和公益事业的投入;

社会政策概论

关信平:社会政策概论(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一章社会政策的基本范畴 第一节政策和公共政策 一、政策 (一)政策的基本特征 1、政策是制度化的行动体系 2、政策具有明确目的性和方向性 3、政策具有明确的行动内容 4、政策是规则体系与行动体系的结合 (二)政策概念的定义 1、多元视角 孙光之《政策科学》:“政策是国家和政党为了实现一定的总目标而确定的行动准则,它表现为对人们的利益进行分配和调节的政治措施和复杂过程。” 林金德之《政策研究方法论》:“政策是管理部门为了使社会或社会的一个区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而提出的法令、措施、条例、计划、方案、规则或项目。” 张金马之《政策科学导论》中认为:“政策是党和政府用以规范、引导有关机关团体和个人行为的准则或指南。其表现形式有法律、规章、行政命令、政府首脑的书面或口头声明和指示以及行动计划与策略等。 陈振明之《政策科学》:“政策是国家机关、政党及其他政策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或服务于一定社会政策、经济、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为或规定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方法、条例等的总称。” 《辞海》:“党和国家为实现一定时期的路线而制定的一系列行动准则。” 2、定义 “政策是指政府、政党或其他组织为实现其目标而制定的各种规则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和。” 理解: (1)政策的主体可以是社会中的各种组织,但政府和政党的政策体系在社会中的影响最大。 (2)政策的目标是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以及围绕组织的目标而有序地处理各项日常事务。 (3)政策包含了规则体系和各种具体的行动。 (三)政策与制度的关系 1、什么是制度 制度指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并能够体现在人们的行为模式和社会关系模式之中的有关规则的复合体。 由有关的规则集合构成的制度可以分为两类,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前者指由比较明确地表达出来的一系列规则构成的,而且有相应的奖惩措施来保障其更有可能得到遵守的制度。后者往往是由没有那么明确地表达出来的规则构成的。 2、制度与政策的关系 相通之处: (1)都包含有规则的要素。 (2)绝大部分政策都是在既定的制度基础上制定和实施的。 (3)政策行动可以建立一套新的制度或改变现有制度。 不同之处:

我国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的特点、内容和体系及社会政策的发展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我国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的特点、内容和体系及社会政策的发展考试试题及答案 解析 一、单选题(本大题18小题.每题1.0分,共18.0分。请从以下每一道考题下面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并在答题卡上将相应题号的相应字母所属的方框涂黑。) 第1题 在欧美国家中,最早通过法令规定星期日为休息日,并限制童工、女工工作时间的国家是( )。 A.英国 B.法国 C.德国 D.美国 【正确答案】:C 【本题分数】:1.0分 【答案解析】 [解析] 德国于1889年颁布了《伤残和养老金保险法》,规定70岁以上的人可以获得养老金,伤残者可以获得伤残救济金,此外,还以法令规定了工人星期日休息,并限制童工、女工的最长工作时间。 第2题 我国社会政策正从过去的“城乡二元社会政策结构”转向“( )的社会政策模式”。 A.城乡一体化 B.城乡差别 C.全国统一 D.东西部统一 【正确答案】:A 【本题分数】:1.0分 【答案解析】 [解析] 我国社会政策正在从过去的“城乡二元社会政策结构”转向“城乡一体化的社会政策模式”。通过不断加强农村社会服务体系建设而缩小城乡之间福利水平的差距;建立起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在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和社会福利服

务等方面的制度协调;将城市中外来劳动者和失地农民等纳入到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中,逐步建立起城乡统一的社会政策体系。 第3题 政府侧重向社会宣布政府的政策方向、原则及内容,其形式通常是以( )方式发布。 A.通知 B.意见 C.白皮书 D.公告 【正确答案】:C 【本题分数】:1.0分 【答案解析】 [解析] 党和政府的政策文件形式多样化,但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一类是党和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以政策文件的形式向其下级组织下达政策指令,要求下级组织按照上级政府或其职能部门的要求办理某类公共事务,或者为下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工作提供指导原则。此类文件常常以“通知”、“意见”等文件方式下发,有时候也以对下级上报请示文件的“批复”等信函的方式下发。另外一类则更侧重向社会宣布政府的政策方向、原则及内容,其形式常常是以“白皮书”等方式发布。还有一类政策文件既针对其下属组织及部门,又面向社会,这类文件常常是以“决定”、“公告”等方式发布。 第4题 下列各项属于我国现阶段社会工作的法规体系的是( )。 A.地方性法规 B.地方行政法规 C.地方规范性文件 D.中央与地方联合发布的规范性文件 【正确答案】:A 【本题分数】:1.0分 【答案解析】

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知识整理

第一章 1、特点:①政府满足群众基本需要提供服务的行动②社会性(社会目标与社会价值)③社会服务与社会管理结合的政策体系④福利性⑤社会目标与经济目标相协调。 2、社会政策以满足社会整体需要为其基本目标之一。 3、社会问题:客观性;主观性;社会性;过程性。各国共同面临社会问题:①社会不平等贫困②老龄③犯罪④歧视⑤健康与疾病⑥居住环境及其它。 4、目标:①满足成员基本需要,提高生活质量②解决社会问题与维护社会稳定③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整合与社会进步。 5、功能:①经济功能*人力资本投资*调节经济运行*激励劳动者积极性②社会功能*再分配*社会投资与社会建设*社会控制③政治功能*社会管理*调节群体利益矛盾*增强执政党执政基础与维护政治稳定。 6、原则:①兼顾公平与效率②以人为本、尊重人权③社会保护④政府与民间相结合。 7、我国社发展趋势:①经济增长模式②公众对社会公平的关注度③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发展。 8、我国发展社的基本趋势:①进一步重视②确立新的目标体系③优化基本原则④加强在各个领域中的行动。第二章社会政策的运行 1、狭义的社会政策运行机制就是指社会服务的具体传递方式,主要包括:①资金的筹措方式②社会服务的提 供方式③政府与民间组织在社会服务体系中的分工合作关系。 2、政府作为社会政策主体的特点:权威性;严肃性;复杂性;变化性;*角色:政策制定者;实施者;管理者教育者; 资源提供者。 3:非营利性;自治性;开放性;可塑性。角色:参与与实施者;合作伙伴;政策咨询者;社会服务的提供者。 4:①确定实施的具体细节与主要步骤②对社会政策具体项目的规划③社会政策各个具体行动的实施程序④对特定问题与复杂情境的特殊说明或规定。 5:①确定基本的服务方式②确定社会服务的组织方式③确定资金的分配与使用方式④建立各种规范与机制,以提高服务质量。

《社会政策》期末复习题

2013秋《社会政策》期末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工业社会的社会政策主要是在()时期形成的 A.19世纪初期; B.19世纪末20世纪初; C.20世纪中期; D.18世纪 2.对政策文本中的歧义性语言、非大众化的专业术语以及一些模糊性语言作出具体的解释是(A)。 A.语义解释 B.操作化解释 C.狭义解释 D.扩张解释 3.李普斯基认为,影响政策实施的一个重要因素是() A.政策之间的不协调性 B.行政系统之间的复杂性 C.基层官僚的生存策略 D.政治家之间的利益分肥 4.一些政策方案可能存在着程度不同的风险,必须对各个备选方案的风险强弱程度、防范措施的准备程度进行分析评估,从中选择风险最小的政策方案,这是(D)。 A.价值标准 B.成本-效益标准 C.可行性标准 D.风险标准 5.储蓄保险型保健计划是国家通过立法强制雇员和雇主双方缴费,以雇员的名义建立保健储蓄账户,用于支付个人及家庭医疗费用的医疗保险制度。(D)是这一类型的代表。 A.美国 B.德国

C.英国 D.新加坡 6. 狭义社会福利服务是针对特殊群体(B)的专业服务和生活照料。 A.社会需求 B.个人生活需求 C.公共需求 D.社会发展 7.下列关于社会救助的观点不正确的是(A)。 A.社会救助的对象是普遍性的 B.社会救助的标准是低层次的 C.社会救助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国家统一的财政拨款 D.社会救助水平受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8.1990年代,在教育制度改革的过程中,中国逐步建立了(D)的教育经费体制。 A.以教育税费为主,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为补充 B.以非义务阶段学杂费为主,社会捐资集资办学为辅 C.以教育税费为主,社会捐资集资办学为补充 D.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以教育税费、非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校办产业收入、社会捐资集资和教育基金等为补充 9.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城市就业政策是(C)。 A.计划配置就业 B.全员就业 C.市场主导、政府支持 D.就业终身制 10.(),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了《全国基本建设工作会议汇报提纲》,正式宣布将实行住房商品化的政策,提出个人可以新建、购买、拥有住房。 A.1979年 B.1980年 C.1982年 D.1988年

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考试真题及标准答案

2009年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考试真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60题,每题1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 1.社会政策评估能够采取不同的方法。对某一个体的社会政策项目或社会政策实施机构进行深入细致的描述和分析,这种方法属于()。 A.比较分析 B.结果评估 C.个案评估 D.制度分析 【答案解析】c。本题考核的是社会政策评估所采纳的方法。选项A比较分析的目的是通过比较使研究者改善有关社会政策 的制定和推行实践。选项B不属于社会政策评估方法。选项D制度分析是对总体制度环境的分析。选项C个案评估是透过单一的研究对象来加深研究者对社会政策情境、具体实践过程和特定效果的深入理解。故选项C正确。

2.今后三年各级政府将投入8500亿元人民币用于医疗卫生事业。这体现了政府在该领域的()角色。 A.政策参与者 B.政策评估家C.资源提供者 D.政策治理者 【答案解析】c。本题考核的是政府在社会政策过程中的角色。具体表现为:(1)政策制定者;政策制定要紧通过政府各级权力部门来完成。(2)政策实施者;政策的实施一般须由政府不同具体职能部门和不同层级的政府部门来实现。(3)资源提供者;这一角色要紧体现在政府为实施社会政策提供资金上的保证。(4)政策治理者;社会政策的实施过程也是政府对政策本身进行治理的过程。(5)政策教育者;政府作为社会政策的主体,通过制定和实施社会政策来实现对公众进行政策目标和内容的宣传教育。据此得知本题正确选项为C。 3.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收入是认定都市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的要紧依据。以下应当计算为家庭收入的项目是()。 A.继承的遗产和同意的赠与 B.优抚对象享受的抚恤金 C.因公负伤职工的护理费D.单位代缴的住房公积金 【答案解析】A。本题考核的是确定都市低保对象的关键依据,即家庭成员收入。家庭成员收人指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的全部货币收人和实物收入,包括法定赡养人、扶养人或者抚养人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