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丝现象解析

粉丝现象解析
粉丝现象解析

粉丝现象解析

自2005年《超级女声》在社会上掀起了一翻追星浪潮,时至今日选秀节目层出不穷,花样百出。不管是拥有众多实力唱将的《中国好声音》,帅哥美女云集的“快男超女”,还是大牌评委的《中国梦之声》……总而言之,选秀节目很火!一个选秀节目不仅是草根“跃龙门”的基点,也是评委明星事业上升另一个高峰的良机!这些与粉丝都有密切联系,选秀活动的目的不是造星,而是造就一批热衷于传媒的受众。在传媒的新时代,粉丝不再被动接受地媒体,他们组成了一个粉丝团,成为了一个小群体。

群体是具有特定的共同目标和共同归属感存在着互动关系的复数个体的集体合①。粉丝团就是一个群体,团队的每一个成员都因为共同的兴趣爱好走在一起,他们有共同的目标—喜欢着同一个明星,或者说痴迷地追着聚光灯下的璀璨明星;他们都在冰冷的混泥土建筑下寻找一种精神寄托,并希望别人认可自己的观点,大家加入粉丝团可以遇到相同兴趣的爱好者,从而找到共同归属感。这样的群体通常会有一个群或者贴吧,讨论参加的活动,为自己喜欢的明星欢呼造势。在共同的聚居地,他们分享资讯,交流感情,这时候就需要一个“领头羊”,组织大家有序地参加各种明星活动,比如明星的见面会、演唱会、发布会……

群体规范在群体传播的作用包括:1.协调成员的活动、规定成员角色和职责以促进群体活动;2.通过规范的共有保证群体的整体合作;3.通过指示共同的行为方式以维持群体的自我同一性;4.为成员提供的安全的个人依据②。用群体规范的知识很好地解释了上述现象,其中“领头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他(她)会掌握明星的最新动向,及时地告诉大家活动的时间地点,然后组织大家有序地参与活动。这样一来受益者不仅是一方,粉丝可以更准更快地了解明星的最新动向,也会给明星带来更可观的收入,甚至对于商家、传媒者都有巨大的好处。

然而,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群体传播在形成群体意识和群体结构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而这种意识和结构一旦形成,又反过来成为群体活动的框架,对个人的态度和行为产生制约”③。粉丝就属于一种从众现象,“从众可以说是人的一种天性,人必须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那他就不能不遵从群众的规范,不得不受群体压力的制约,久而久之自然形成心理上的从众倾向”④。人们从众的直接原因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担心遭到来自群体的惩罚,二是想得到正确行事的

指导⑤。假设一个人的周围都喜欢一个明星,久而久之他也会成为某星的粉丝。原因就是他不想受到周围朋友的排挤与冷落:或者说他的思想也会受影响,觉得既然有这么多人喜欢他,那么他一定是很优秀等等。正如同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阿西所做的实验一样,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能很轻易地说出正确答案,当前面所有人说出了与自己相反的答案时,人们就会去怀疑自己的想法。群众压力也会用在粉丝中。在一个粉丝团里,当对明星的支持程度未达到目标时,“领头羊”就会用过激的言语来刺激粉丝,大家迫于无奈干了自己不喜欢的事;又或者是有时候受群众压力影响发表了与内心真实想法相反的观点,当周围的人都喜欢一个人的话,迫于压力你当事人也会把不喜欢说成喜欢;再或者改变一个人的态度,就去年罗志样粉丝与某位知名影星在网上下战书一事来说,作为旁观者会觉得粉丝就是脑残,而作为粉丝肯定会认为这种做法相当正确!

现如今,粉丝作为受众从传统的“被动接受者”演变为“主动者”。这与新媒体出现有必然的联系,很多传媒业者发现了“粉丝消费”带来的巨大收益,他们开始关注受众的审美心理,根据人们的需求打造包装一个“明星产品”,使之粉丝称为他们忠实的拥护者,从而使利益最大化。目前中国的“粉丝消费”是一块巨大的肥肉,许多国外影星将事业扩展到中国大陆,中国人口众多,追星程度达到痴迷状态,这真的好吗?

我觉得喜欢明星是完全可以的,追星也是可以的。但要疯狂地追逐一个明星、超过自己经济范围大量地购买明星产品、为别人不喜欢自己的偶像去抨击他人等等不理智行为时无法接受的。每个人都有选择权利,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明星,可以选择追星或者是默默地支持。无论哪一种方式,一定要理智。

参考文献:

①摘自传播学课堂笔记

②摘自传播学课堂笔记

③选自百度文库

④出自李彬的《传播学引论》第九章效果分析(下):态度改变

⑤出自李彬的《传播学引论》,内容有节选

郝沙沙广告2班 32013060032

塞曼效应

1-3 塞曼效应 实验目的和要求: 了解塞曼效应的重要意义和原理;学习调节光路,学习使用高分辨气压扫描式法布里- 珀罗标准具(F-P)和光谱测量技术;观测和研究Hg 放电灯的546.1nm 光谱线在外磁场作用下的塞曼分裂现象和谱线的超精细结构;根据实验结果研究原子能级结构,获得有关分裂能级的参量。 教学内容: 1.计算Hg 灯546.1nm 光谱线在磁场作用下分裂的各子谱线的条数、偏振方向、波数变化,和相对强度,作出能级分裂图和光谱分裂示意图。 2.调节光路的准直和共轴,调节F-P 标准具的平行度;观察F-P 标准具产生的等倾干涉圆 环随F-P 内空气折射率的变化;通过气压扫描,用光电倍增管扫描测量546.1nm 光谱 线的强度随气压的变化,要求达到高分辨率,观测到超精细结构。 3.加垂直观测方向的磁场,观察F-P 后干涉圆环的分裂、分裂环的相对强度和偏振状态;用气压扫描测量546.1nm 谱线分裂出的9 条光谱,测量不同偏振状态下的光谱。4.分析塞曼分裂谱,计算各分裂子谱线的波数差和相对强度,并与理论值作比较,求荷质比;从塞曼分裂谱中分析得到原子能级的J 量子数和g 因子。 实验过程中可能涉及的问题(有的问题可用于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有的可放在实验室说明牌上作提示,有的可在实验过程中予以引导,有的可安排为报告中要回答的问题,有的可作为进一步探索的问题。不同的学生可有不同的要求。) 塞曼效应是如何产生的?原子在外磁场下的能级分裂由哪些因素决定?根据你的理 论计算,在1T 磁场的作用下,Hg546.1nm光谱线分裂成几条谱线?分裂谱线的偏振态为什么不同?分裂谱线的相对强度是多少?分裂谱线的波数差为多少cm-1? 本实验通过什么方法分辨测量这么窄的光谱分裂?F-P 的自由光谱范围如何定义,在实验中有什么作用?用气压扫描式F-P 标准具实现高分辨光谱测量的实验条件有哪些(光路,平行度,准直,光电倍增管前加小孔光阑… )?随着F-P 内气压即空气折射率的变化,为什么可以观测到分 裂谱线重复出现?如何把实验测量结果中光强随气压的变化,标定转化为,光强随谱线波数的变化?此种标定的前提条件是什么?如何尽量减少相邻谱线的互相影响?如果谱线的裂距和强度与理论计算有偏差,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实验装置说明: 1.光源及磁场:Hg 灯与电源(注意Hg 灯上高压的安全),电磁铁与电源(注意电磁铁发热效应,Hg 灯为何需置于磁场中心?) 2.光谱测量:透镜、偏振片和干涉滤光片(各起什么作用?);气压扫描式F-P 标准具、成像透镜和带小孔光阑的光电倍增管(各起什么作用,如何调节,观察到的光学 现象?) 3.控制和数据采集:气压扫描控制器(注意在升压状态下测量), 光电倍增管电源系统(注意屏蔽背景光后加高压使用),计算机数据采集(实验测量的是什么物理量?) 实验的主要内容和问题: 1.Hg 灯置于电磁铁中央,在垂直磁场方向观测光谱(平行磁场方向的塞曼分裂光谱会有什么不同?测量方案上有何不同?) 2.调节整体光路,使Hg 灯像、等倾干涉圆环的中心、以及观测点的中心达到准直、共心、共轴。(为什么有这些要求?如何逐步调节并判断?)

塞曼效应72764

塞曼效应 一 实验目的 1.通过观察塞曼效应现象,了解塞曼效应是由于电子的轨道磁矩与自旋磁矩共同受到外磁场作用而产生的。证实了原子具有磁矩和空间取向量子化的现象,进一步认识原子的内部结构。并把实验结果和理论进行比较。 2.掌握法布里—珀罗标准具的原理和使用,了解使用CCD 及多媒体计算机进行实验图象测量的方法。 19世纪伟大的物理学家法拉第研究电磁场对光的影响,发现了磁场能改变偏振光的偏振方向。1896年荷兰物理学家塞曼(Pieter Zeeman )根据法拉第的想法,探测磁场对谱线的影响,发现钠双线在磁场中的分裂。 洛仑兹根据跟据经典电子论解释了分裂为三条的正常塞曼效应。由于研究这个效应,塞曼和洛仑兹共同获得了1902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这一重要研究成就,有力的支持了光的电磁理论,使我们对物质的光谱、原子和分子的结构有了更多的了解。至今塞曼效应仍是研究原子能级结构的重要方法之一。 二 实验原理 当发光的光源置于足够强的外磁场中时,由于磁场的作用,使每条光谱线分裂成波长很靠近的几条偏振化的谱线,分裂的条数随能级的类别而不同,这种现象称为塞曼效应。 正常塞曼效应谱线分裂为三条,而且两边的两条与中间的频率差正好等于mc eB π4/,可用经典理论给予很好的 解释。但实际上大多数谱线的分裂多于三条,谱线的裂矩是mc eB π4/的简单分数倍,称反常塞曼效应, 它不能用经典理论解释,只有量子理论才能得到满意的解释。 1. 原子的总磁矩与总动量距的关系 塞曼效应的产生是由于原子的总磁矩(轨道磁矩和自旋磁矩)受外磁场作用的结果。在忽略核磁矩的情况下,原子中电子的轨道磁矩L μ和自旋磁矩S μ合成原子的总磁矩μ,与电子的轨道角动量L P ,自旋 角动量 S P 合成总角动量J P 之间的关系,可用矢量图1来计算。 已知: L μ=L P m e )2/( L P π2h = )1(+L L (1) S S P m e )/(=μ s S P π 2h = )1(+S S (2) 式中L ,S 分别表示轨道量子数和自旋量子数,e ,m 分别为电子的电荷和质量。 由于L μ和L P 的比值不同于S μ和S P 的比值,因此,原子的总磁矩μ不在总角动量J P 的延长线上, 因此 μ 绕 J P 的延长线旋进。μ 只在 J P 方向上分量J μ对外的平均效果不为零,在进行矢量迭加运算后, 得到有效 J μ为:

塞曼效应实验报告

近代物理实验报告 塞曼效应实验 学院 班级 姓名 学号 时间 2014年3月16日

塞曼效应实验实验报告 【摘要】: 本实验通过塞曼效应仪与一些观察装置观察汞(Hg)546.1nm谱线(3S1→3P2跃迁)的塞曼分裂,从理论上解释、分析实验现象,而后给出横效应塞满分裂线的波数增量,最后得出荷质比。 【关键词】:塞曼效应、汞546.1nm、横效应、塞满分裂线、荷质比 【引言】: 塞曼效应是原子的光谱线在外磁场中出现分裂的现象,是1896年由荷兰物理学家塞曼发现的。首先他发现,原子光谱线在外磁场发生了分裂;随后洛仑兹在理论上解释了谱线分裂成3条的原因,这种现象称为“塞曼效应”。在后来进一步研究发现,很多原子的光谱在磁场中的分裂情况有别于前面的分裂情况,更为复杂,称为反常塞曼效应。 塞曼效应的发现使人们对物质光谱、原子、分子有更多了解,塞曼效应证实了原子磁矩的空间量子化,为研究原子结构提供了重要途径,被认为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物理学最重要的发现之一。利用塞曼效应可以测量电子的荷质比。在天体物理中,塞曼效应可以用来测量天体的磁场。本实验采取Fabry-Perot(以下简称F-P)标准具观察Hg的546.1nm谱线的塞曼效应,同时利用塞满效应测量电子的荷质比。 【正文】: 一、塞曼分裂谱线与原谱线关系 1、磁矩在外磁场中受到的作用 (1)原子总磁矩在外磁场中受到力矩的作用: 其效果是磁矩绕磁场方向旋进,也就是总角动量(P J)绕磁场方向旋进。 (2)磁矩在外磁场中的磁能:

由于或在磁场中的取向量子化,所以其在磁场方向分量也量子化: ∴原子受磁场作用而旋进引起的附加能量 M为磁量子数 g为朗道因子,表征原子总磁矩和总角动量的关系,g随耦合类型不同(LS耦合和jj耦合)有两种解法。在LS耦合下: 其中: L为总轨道角动量量子数 S为总自旋角动量量子数 J为总角动量量子数 M只能取J,J-1,J-2 …… -J(共2J+1)个值,即ΔE有(2J+1)个可能值。 无外磁场时的一个能级,在外磁场作用下将分裂成(2J+1)个能级,其分裂的能级是等间隔的,且能级间隔 2、塞曼分裂谱线与原谱线关系: (1) 基本出发点:

Zeeman效应的理论解释

Zeeman 效应的理论解释 摘要: 关于塞曼效应的解释,可以采用经典理论、半经典半量子理论和量子理 论等多种方法进行解释.但是经典理论解释不涉及能量性质问题,也就未能反映原子内部客观本质,所以此法不宜采用.半经典半量子理论和量子理论解释塞曼效应,都反映了能量是量子化的,塞曼效应是原子能级在磁场作用下分裂,引起不同能级间(按选择定则)跃迁而发射不同频率的谱线.直接反映了原子内部本质. 关键词:经典理论,半经典半量子理论,量子理论,反常塞曼效应 1.引言:原子处在恒定外磁场中,它的光谱线常常发生复杂的分裂,且谱线间的 裂距正比于磁场强度,且谱线各分量有特殊的偏振和方向特性,这就是光谱的塞曼效应.根据谱线的分裂情况又可分为以下两种:相应于单态谱线在外磁场中的分裂称为正常塞曼效应;相应于非单态谱线在外磁场中的分裂称为反常塞曼效应. 2.塞曼效应的经典理论解释到量子理论解释 下面用经典理论,半经典半量子理论和量子理论三种方法对塞曼效应进行解释,并讨论其异同及结果的含义. 2.1.塞曼效应的经典理论 在氢原子或类氢原子中,核外电子处在磁感应强度为B 的均匀静磁场中,当它处在r 轨道时,受原子核对它的作用力为2 0=-F m r ω,这里 2 2 02 +z=0-(- )=0 d z eB dx dt m dt ω

是它在r 轨道上的固有圆频率,设电子绕核运动的速率v c ,即0eB m ω 时,并且 辐射阻尼力可略去,这时电子运动状态和它沿磁场方向和垂直于磁场方向发生的辐射的频率和偏振状态可求出. 根据电子运动过程中受核作用和磁场的作用可知,电子的运动方程为 2 2 02=-+(-e )B d r dr m m r dt dt ω? (1.1) 以电子的平衡点为原点取笛卡儿坐标系,使z 轴沿B 的方向,则上式的三个分量应为 2 2 02+x-(- )=0d x eB dy dt m dt ω (1.2) 22 02 +y-(- )=0d y eB dx dt m dt ω (1.3) 22 02 +z=0d z dt ω (1.4) 对(1.2)、(1.3)两式,我们求得下列形式的解 -=i t x ae ω (1.5) -y='i t a e ω (1.6) 式中'a ,a 是任意常数,ω为待定常数,下面先求ω,现将(1.5)和(1.6)代入(1.2)和(1.3)两式得 220(-)a+(-a')=0ieB m ωωω (1.7) 220(-)a'+=0 ieB m ω ωω (1.8) 由(1.7)和(1.8)得 2222 0(-)=(-) ieB m ωωω (1.9) 所以

塞曼效应实验讲义

塞曼效应讲义 教学方式及时间安排 讲解与实际操作,讲解35-45分钟,操作指导20分钟,学生动手操作120分钟,共200 分钟,4个学时。 一、实验的目的: 1.过观查塞曼效应现象,了解塞曼效应是由于电子的轨道磁矩与自旋磁矩共同受到外磁 场作用而产生的。证实了原子具有磁矩和空间取向量子化的现象,进一步认识原子的内部结 构。并把实验结果和理论进行比较。 2.掌握法布里—珀罗标准具的原理和使用,了解使用CCD 及多媒体计算机进行实验图 象测量的方法。 19世纪伟大的物理学家法拉第研究电磁场对光的影响,发现了磁场能改变偏振光的偏 振方向。1896年荷兰物理学家塞曼(Pieter Zeeman )根据法拉第的想法,探测磁场对谱线 的影响,发现钠双线在磁场中的分裂。 洛仑兹跟据经典电子论解释了分裂为三条的正常塞 曼效应。由于研究这个效应,塞曼和洛仑兹共同获得了1902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这 一重要研究成就,有力的支持了光的电磁理论,使我们对物质的光谱、原子和分子的结构有 了更多的了解。至今塞曼效应仍是研究能级结构的重要方法之一。 一、塞曼效应的原理 当发光的光源置于足够强的外磁场中时,由于磁场的作用,使每条光谱线分裂成波长很 靠近的几条偏振化的谱线,分裂的条数随能级的类别而不同,这种现象称为塞曼效应。 正常塞曼效应谱线分裂为三条,而且两边的两条与中间的频率差正好等于eB/4πmc ,可用经 典理论给予很好的解释。但实际上大多数谱线的分裂多于三条,谱线的裂矩是eB/4πmc 的 简单分数倍,称反常塞曼效应,它不能用经典理论解释,只有量子理论才能得到满意的解释。 1.原子的总磁矩与总动量距的关系 塞曼效应的产生是由于原子的总磁矩(轨道磁矩和自旋磁矩)受外磁场作用的结果。在 忽略核磁矩的情况下,原子中电子的轨道磁矩μL 和自旋磁矩μS 合成原子的总磁矩μ,与电子 的轨道角动量P L ,自旋角动量P S 合成总角动量P J 之间的关系,可用矢量图1来计算。 已知: μL =(e /2m )P L P L = π 2h )1(+L L (1) μS =(e/m )p s P S =π2h )1(+S S (2) 式中L, S 分别表示轨道量子数和自旋量子数,e, m 分别为电子的电荷和质量。 由于μL 和P L 的比值不同于μS 和P S 的比值,因此,原子的总磁矩μ不在总角动量P J 的延 长线上,因此μ绕P J 的延线旋进。μ只在P J 方向上分量μJ 对外的平均效果不为零,在进行矢 量迭加运算后,得到有效μJ 为: J μ=g m e 2P J (3) 其中g 为朗德因子,对于LS 耦合情况下 g=1+ )1(2)1()1()1(++++-+J J S S L L J J (4)

塞曼效应参考版

塞曼效应 学号:********* 姓名:*** 实验日期:2010/10/18 指导老师:*** 【摘要】本实验采用光栅摄谱仪摄谱的方法,观察了汞原子光谱在磁场中分裂情况和分 裂后各分支谱线的偏振特性,测量了各分支谱分裂前后的波长差,与理论值做比较,从而验证了塞曼效应。 【关键词】塞曼效应选择定则洛伦兹常量光栅摄谱仪 1.引言 1896年,荷兰物理学家塞曼(Peter Zeeman)发现,当把光源放在足够强的磁场内时,光源发出的光谱线变宽了。再仔细观察后才发现,每一条谱线分裂成几条谱线,而不是任何谱线的变宽,分裂的条数随能级的类别而不同。这种现象被称为塞曼效应。 塞曼效应一被发现,洛伦兹即根据“电子论”的半经典理论对此进行了解释,他认为这是由于原子内带电粒子在外磁场中受磁场力的作用,使粒子的振荡频率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取决于相对磁场的取向,而使辐射谱线分裂成三条线(横向塞曼效应)或二条线(纵向塞曼效应)。洛伦兹的这种理论很好的解释了这种后来被称为“正常塞曼效应”的现象。因此两人在1902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随着对塞曼效应更进一步研究,1898年普列斯顿提出谱线还可为4重分裂和6重分裂这样反常塞曼效应,洛伦兹的半经典理论此时无法完全解释这些分裂了。以后,很多物理学家纷纷试图创立新的理论来解释这个问题。直到1916年索未非与德拜应用玻尔的量子理论对正常的塞曼效应作出了解释。1921年,朗德在他的《论反常塞曼效应》一文中,首次引人了著名的朗德g因子,用于表示原子总磁矩与原子总角动量的比值,来反映原子能级在磁场作用下的能量改变。1925年乌伦贝克和古兹米特提出了电子自旋的概念,说明了在外磁场作用下,电子自旋同轨道运动相互作用引起旋进运动,产生附加能量,使谱线分裂,而反常塞曼效应则恰是从实验上证实了电子自旋的存在。至此,塞曼效应才有了一个完满的理论解释。1926年,海森堡和约旦引进电子自旋S,从量子力学的角度对反常塞曼效应作出了正确的定量计算。 本实验采用光栅摄谱仪的方法来研究塞曼效应。

塞曼效应的量子力学分析

2008届本科毕业论文塞曼效应的量子分析 姓名:韩丽芳 系别:物理与信息工程系 专业:物理学 学号:040311046 指导教师:胡昆明 2008年1月27日

目录 摘要与关键词.........................................................................................................II 0引言 (1) 1.塞曼效应的发现史 (1) 2.简单塞曼效应 (1) 3.塞曼效应的偏振特性 (4) 3.1塞曼效应的偏振特性的全面描述 (4) 3.2塞曼谱线偏振特性解释的理论前提 (4) 3.3对σ光偏振性的解 (6) 3.4对π光偏振性的解释 (6) 4.钠原子光谱与氢原子光谱的塞曼效应 (8) 4.1光谱的精细结 (8) 4.2塞曼效应 (9) 5.塞曼效应实验的一个应用 (10) 5.1基本原理 (10) 5.1.1 塞曼效应 (10) 5.1.2 量子数的性质 (11) 5.2应用 (11) 5.2.1 M和J值的确定 (11) 5.2.2 L、S和J值的确定 (11) 6.结语 (13) 参考文献 (13) 致谢 (13)

塞曼效应的量子力学分析 摘要 全面的解释塞曼效应须用量子理论,并须考虑电子电子自旋磁矩与轨道磁矩耦合为总磁矩,它们是空间量子化的,在外磁场作用下引起的附加能量不同,造成能级分裂。从而导致光谱线的分裂。正常塞曼效应是总自旋为零时原子能级和光谱线在磁场中的分裂;反常塞曼效应是总自旋不为零的原子能级和光谱线在磁场中的分裂。塞曼效应推动了科学的发展,是研究原子结构的重要途径之一。人们根据塞曼效应的观测结果,总结了许多经验规律,这些规律为量子理论的发展,探讨原子内部的结构,特别是电子自旋的发现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在天体物理中,塞曼效应被用来测量天体磁场及星际磁场。因此对塞曼效应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论文从其发现史、种类、偏振分析、量子分析及其具体实例等几个方面来研究。 我采取理论分析、数值计算和实际应用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重点对发光原子的能级和谱线在外磁场中的分裂的研究。 关键词 塞曼效应;简单塞曼效应;偏振态;自旋;原子光谱分裂 The Quantum Analysis of Zeeman Effect Abstract The comprehensive explanation zeeman effect must use the quantum theory, and must consider the electron electron spin magnetic moment and the orbital magnetic moment coupling is the total magnetic moment, they are the space quantization, causes the additional energy under the outside magnetic field function to be different, creates the level splitting.Thus causes the light spectral line the fission.The normal zeeman effect is always spins for the zero hour atomic energy level and the light spectral line in the magnetic field fission; The unusual zeeman effect is always does not spin for the zero atomic energy level and the light spectral line in the magnetic field fission.The zeeman effect impelled the science development, studies one of atomic structure important ways.The people according to the zeeman effect the observation result, summarized many experience rules, these rules for the quantum theory development, the discussion atom internal structure, specially the electron spin discovery have provided the important basis.In the heavenly body physics, the zeeman effect is used for to survey the heavenly body magnetic field and the interstellar magnetic field.Therefore has the extremely vital significance to the zeeman effect research.The present paper from its discovery history, the type, the polarization analysis, the quantum analysis and the concrete example and so on several aspects studies. I adopt the research technique which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the value computation and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unify.Key to illumination atom energy level and spectral line in outside magnetic field fission research. Keywords Zeeman effect; Simple zeeman effect; Polarization condition; Spinning; Atomic spectrum fission

塞曼效应

塞曼效应的量子力学分析 摘要 本论文将研究电子自旋磁矩与轨道磁矩耦合为总磁矩,在外磁场作用下引起的附加能量不同,造成能级分裂,从而导致光谱线的分裂的现象。正常塞曼效应是总自旋为零时原子能级和光谱线在磁场中的分裂;反常塞曼效应是总自旋不为零的原子能级和光谱线在磁场中的分裂。本文将主要以正常塞曼效应展开,主要讲述其发现史、种类、偏振分析、量子分析及其具体实例等几个方面来研究。 1塞曼效应的发现史 法拉第是一位伟大的实验物理学家,他的一生对人类作了许多的贡献,最重要的是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他坚持探索电与磁的关系,并对光与电磁之间的联系进行了许多探索。19世纪末研究电磁和光之间的相互作用竟成了一个热门。就在这个年代塞曼开始了他的科学生涯。1893年他从麦克斯韦纪念法拉第的文章中读到过一段话,了解到对磁和光之间的联系所作的实验成了法拉第最后的工作。于是塞曼坚持法拉第的研究。 塞曼认为法拉第之所以没有成功可能是因为议器不够完善,当时巳经有了很精密的光谱议和很强太的电磁铁,应该可以实现法拉第的思想。于是他就运用了当时分辨本领最高的光谱仪—美国物理学家罗兰发朗的凹面光栅和鲁姆科夫制造的电磁铁。电磁铁的磁极间燃烧氢氧焰,将石棉条沾上食盐,放在火焰中,用光谱议观察,可以看到钠的两根黄色 的特征谱线D,(5896埃)和D (5890埃)。 他一边观察光谱,一边给电磁铁通电,当电路接通时,他注意到两根D 线都明显地变宽。如果切断电流,光谱则恢复原状。变宽现象的出现和消失都是瞬时的。塞曼确证了这个现象以后,就想进一步去解释它。在各种理论中,他选择了洛仑兹的电磁理论。他将这个想法写信告诉洛仑兹教授,洛仑兹指出,如果这个理论用得正确,就应该有下列结果:从增宽的谱线边缘发出的光,沿磁力线方向观察应是圆偏振光;相反,如果从与磁力线成直角的方向观察,增宽了的钠谱线的边缘显示出是平面偏振光,与洛它兹的理论相符。就这样塞曼不仅发现了塞曼效应,他的实验还帮助了J.J汤姆生发现了电子和洛仑兹的电磁理论。 塞曼还根据洛仑兹理论的预计,在观测镉蓝线时,观祭到了光谱线的分裂现象:在垂直于磁场方向观察,谱线分裂成三根;平行于磁场方向观察,谱线分裂成二根,进一步证实了洛仑兹理论.但是,塞曼却没有注意更多种类的光谱线磁场分裂并不遵守洛伦兹理论。比如:钠黄线D1在磁场作用下沿垂直于磁场的方向分裂为4根,D2 剧分裂为6根;甚至有些谱线可分裂为9根、l1根等等。经典理是无法解释这些现象的,只有等到量子力学出现,特别是发现了电子自旋以后,才建立起完整的理论,得到了完善的解释。由于历史的原因,人们把符合经典理论的磁致分裂称为正常塞曼效应,不符合经典理论的称为反常塞曼效应。其实,正常塞曼效应只是反常塞曼效应中的一些特例。 2 简单塞曼效应 1896年,荷兰物理学家塞曼使用半径10英尺的凹形罗兰光栅观察磁场中的钠火焰的光谱,他发现钠的D谱线似乎出现了加宽的现象。这种加宽现象实际是谱线发生了分裂。

[整理]24塞曼效应

塞 曼 效 应 1. 实验目的 1.1. 掌握塞曼效应理论,测定电子的荷质比,确定能级的量子数和朗德因子,绘出跃迁的能级图。 1. 2. 掌握法布里—珀罗标准具的原理和使用。 1.3. 观察塞曼效应现象,并把实验结果和理论结果进行比较,同时了解使用CCD 及多媒体计 算进行实验图像测量的方法。 2. 实验仪器 研究塞曼效应的实验仪器包括:电磁铁,汞灯,会聚透镜,偏振片,透射干涉滤光片,法布里-珀罗标准具,望远镜,CCD 图像传感器及镜头,汞灯电源,磁铁电源,多媒体计算机和图像卡。将这些仪器按照图5-1组装后即可用于与实验。 图5-1 塞曼效应实验装置示意图 在本实验中,于电磁铁的两极之间放上一支水银辉光放电灯,用交流电源220v 通过自耦变压器接电灯变压器点燃放电管。自耦变压器用来调节放电管的电流强度。实验中把自耦变压器调节到75V 上。 电磁铁用直流稳压电源供电,电流与磁场的关系可用高斯计进行测量,使用电磁铁时要先接通冷却水,然后慢慢调节自耦变压器,使磁场电流缓慢达到5A 。注意磁场电流不准超过5A ,以免电磁铁电源烧坏。 多媒体计算机采用 Pentium-133以上机型,加装视频多媒体组件,工作于32 位 Windows 操作环境。视频多媒体组件的核心是多媒体图像采集卡,可将输入的 PAL 或NTSC 制视频信号解码并转换为数字信息,此信息可用于在计算机显示器上同步显示所输入的电视图像,并可作进一步的分析处理。本实验中用 CCD 作为光探测器,通过图像卡使 F- P 标准具的干涉花样成像在计算机显示器上,实验者可使用本实验专用的实时图像处理软件读取实验数据。 3. 实验原理 3.1. 塞曼效应简介 当光源放在足够强的磁场中时,所发出的光谱线都分裂成几条,条数随能级的类别而不同,而分裂后的谱线是偏振的,这种现象被称为塞曼效应。塞曼效应证实了原子具有磁距和空间取向量子化的现象。 塞曼效应分为正常塞曼效应和反常塞曼效应。正常塞曼效应是指那些谱线分裂为三条,而且两边的两条与中间的频率差正好等于 ,对于这种现象,经典理论可以给予很好的解释。4eB mc

塞曼效应

原子在外磁场中发光谱线发生分裂且偏振的现象称为塞曼效应; 历史上首先观测到并给予理论解释的是谱线一分为三的现象,后来又 发现了较三分裂现象更为复杂的难以解释的情况,因此称前者为正常或简单塞曼效应,后者为反常或复杂塞曼效应。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塞曼效应 外文名称:Zeeman effect 解释:原子的光谱线在外磁场中出现分裂 发现者:荷兰物理学家塞曼 发现时间:1896年 奖项:诺贝尔物理学奖 原理简介 荷兰物理学家塞曼在1896年发现把产生光谱的光源置于足够强的磁场中,磁场作用于发光体使光谱发生变化,一条谱线即会分裂成几条偏振化的谱线,这种现象称为塞曼效应。 塞曼效应是法拉第磁效致旋光效应之后发现的又一个磁光效应。 这个现象的发现是对光的电磁理论的有力支持,证实了原子具有磁矩和空间取向量子化,使人们对物质光谱、原子、分子有更多了解,特

别是由于及时得到洛仑兹的理论解释,更受到人们的重视,被誉为继X射线之后物理学最重要的发现之一。 1902年,塞曼与洛仑兹因这一发现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以表彰他们研究磁场对光的效应所作的特殊贡献)。 详细内容 塞曼效应,英文:Zeeman effect,是1896年由荷兰物理学家塞曼发现的.他发现,原子光谱线在外磁场发生了分裂。随后洛仑兹在理论上解释了谱线分裂成3条的原因。这种现象称为"塞曼效应"。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很多原子的光谱在磁场中的分裂情况非常复杂,称为反常塞曼效应。完整解释塞曼效应需要用到量子力学,电子的轨道磁矩和自旋磁矩耦合成总磁矩,并且空间取向是量子化的,磁场作用下的附加能量不同,引起能级分裂。在外磁场中,总自旋为零的原子表现出正常塞曼效应,总自旋不为零的原子表现出反常塞曼效应。塞曼效应是继1845年法拉第效应和1875年克尔效应之后发现的第三个磁场对光有影响的实例。塞曼效应证实了原子磁矩的空间量子化,为研究原子结构提供了重要途径,被认为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物理学最重要的发现之一。利用塞曼效应可以测量电子的荷质比。在天体物理中,塞曼效应可以用来测量天体的磁场。 理论发展

塞曼效应介绍

塞曼效应的简介 塞曼效应是1896年由荷兰物理学家塞曼发现的.他发现,原子光谱线在外磁场发生了分裂。随后洛仑兹在理论上解释了谱线分裂成3条的原因。这种现象称为“塞曼效应”。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很多原子的光谱在磁场中的分裂情况非常复杂,称为反常塞曼效应。完整解释塞曼效应需要用到量子力学,电子的轨道磁矩和自旋磁矩耦合成总磁矩,并且空间取向是量子化的,磁场作用下的附加能量不同,引起能级分裂。在外磁场中,总自旋为零的原子表现出正常塞曼效应,总自旋不为零的原子表现出反常塞曼效应。塞曼效应是继1845年法拉第效应和1875年克尔效应之后发现的第三个磁场对光有影响的实例。塞曼效应证实了原子磁矩的空间量子化,为研究原子结构提供了重要途径,被认为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物理学最重要的发现之一。利用塞曼效应可以测量电子的荷质比。在天体物理中,塞曼效应可以用来测量天体的磁场。 塞曼效应的发现 1896年,荷兰物理学家塞曼使用半径10英尺的凹形罗兰光栅观察磁场中的钠火焰的光谱,他发现钠的D谱线似乎出现了加宽的现象。这种加宽现象实际是谱线发生了分裂。随后不久,塞曼的老师、荷兰物理学家洛仑兹应用经典电磁理论对这种现象进行了解释。他认为,由于电子存在轨道磁矩,并且磁矩方向在空间的取向是量子化的,因此在磁场作用下能级发生分裂,谱线分裂成间隔相等的3条谱线。塞曼和洛仑兹因为这一发现共同获得了1902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1897年12月,普雷斯顿(T.supeston)报告称,在很多实验中观察到光谱线有时并非分裂成3条,间隔也不尽相同,人们把这种现象叫做为反常塞曼效应,将塞曼原来发现的现象叫做正常塞曼效应。反常塞曼效应的机制在其后二十余年时间里一直没能得到很好的解释,困扰了一大批物理学家。1925年,两名荷兰学生乌仑贝克(G.E.Uhlenbeck,1900--1974)和古兹米特(S.A.Goudsmit,1902--1978)提出了电子自旋假设,很好地解释了反常塞曼效应。 应用正常塞曼效应测量谱线分裂的频率间隔可以测出电子的荷质比。由此计算得到的荷质比数值与约瑟夫·汤姆生在阴极射线偏转实验中测得的电子荷质比数量级是相同的,二者互相印证,进一步证实了电子的存在。塞曼效应也可以用来测量天体的磁场。1908年美国天文学家海尔等人在威尔逊山天文台利用塞曼效应,首次测量到了太阳黑子的磁场。 塞曼效应的偏振特性 对于Δm=+1,原子在磁场方向的角动量减少了一个\hbar,由于原子和

塞曼效应

塞曼效应 塞曼效应是指原子在外磁场中发光谱线发生分裂且偏振的现象称为塞曼效应;历史上首先观测到并给予理论解释的是谱线一分为三的现象,后来又发现了较三分裂现象更为复杂的难以解释的情况,因此称前者为正常或简单塞曼效应,后者为反常或复杂塞曼效应。 原理简介 荷兰物理学家塞曼在1896年发现把产生光谱的光源置于足够强的磁场中,磁场作用于发光体使光谱发生变化,一条谱线即会分裂成几条偏振化的谱线,这种现象称为塞曼效应。 塞曼效应是法拉第磁效致旋光效应之后发现的又一个磁光效应。这个现象的发现是对光的电磁理论的有力支持,证实了原子具有磁矩和空间取向量子化,使人们对物质光谱、原子、分子有更多了解,特别是由于及时得到洛仑兹的理论解释,更受到人们的重视,被誉为继X射线之后物理学最重要的发现之一。 1902年,塞曼与洛仑兹因这一发现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以表彰他们研究磁场对光的效应所作的特殊贡献)。

详细内容 塞曼效应,英文:Zeeman effect,是1896年由荷兰物理学家塞曼发现的.他发现,原子光谱线在外磁场发生了分裂。随后洛仑兹在理论上解释了谱 线分裂成3条的原因。这种现 象称为“塞曼效应”。进一步 的研究发现,很多原子的光谱 在磁场中的分裂情况非常复 杂,称为反常塞曼效应。完整解释塞曼效应需要用到量子力学,电子的轨道磁矩和自旋磁矩耦合成总磁矩,并且空间取向是量子化的,磁场作用下的附加能量不同,引起能级分裂。在外磁场中,总自旋为零的原子表现出正常塞曼效应,总自旋不为零的原子表现出反常塞曼效应。塞曼效应是继1845年法拉第效应和1875年克尔效应之后发现的第三个磁场对光有影响的实例。塞曼效应证实了原子磁矩的空间量子化,为研究原子结构提供了重要途径,被认为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物理学最重要的发现之一。利用塞曼效应可以测量电子的荷质比。在天体物理中,塞曼效应可以用来测量天体的磁场。 理论发展 1896年,荷兰物理学家塞曼使 用半径10英尺的凹形罗兰光栅观察

理论解释塞曼效应

分类号 编号 本科生毕业论文 题目:理论解释塞曼效应 学院:物理学与信息科学学院 姓名:张恒 专业:物理学 学号:271040343 研究类型:研究综述 指导教师:郭小花 提交日期:2011年5月15日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本人所呈交的论文是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学位论文中凡是引用他人已经发表或未经发表的成果、数据、观点等均已明确注明出处。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 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年月日 论文指导教师签名:

目录 摘要 (2) 关键词 (2) Abstract (2) Key words (3) 引言 (4) 1.塞曼效应的实验现象 (4) 1.1正常塞曼效应的实验现象 (4) 1.2.反常塞曼效应的实验现象 (5) 2.塞曼效应的理论解释 (5) 2.1. 原子的总磁矩 (5) 2.2正常塞曼效应的理论解释 (7) 2.3 反常塞曼效应的理论解释 (8) 2.4塞曼效应谱线偏振成分的解释 (8) 2.4.1 角动量的变化 (8) 2.4.2 σ型偏振的解释 (9) 2.4.3 π型偏振性的解释 (11) 3 结束语 (11) 参考文献 (12) 致谢 (13) 理论解释塞曼效应

张恒 (天水师范学院物信学院甘肃天水 741001) 摘要:文章从塞曼效应现象切入,依据原子自旋角动量是否为0,将塞曼效应分为正常塞曼效应和反常塞曼效应,其中将总自选角动量为零的塞曼效应称为正常塞曼效应,将总自选不为零的塞曼效应称为反常塞曼效应。然后结合磁场对原子磁矩的作用和电子跃迁时须遵循跃迁选择定则解释了正常塞曼效应和反常塞曼效应谱线条数增多和谱线间距变化的现象,并考虑到原子辐射光子时须遵循角动量守恒定律对塞曼效应辐射成分偏振性做了相应的理论解释,从而较全面的对塞曼效应做了理论解释。 关键词:塞曼效应;原子磁矩;谱线分裂;偏振性 The theoretical interpretations to the zeeman effect phenomenon Ma Junliang (Colleage of Physics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Technology, Tianshui Normal University,Tianshui,Gansu ,741001,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start with the zeeman effect phenomenon , Based on whether atomic spin angular momentum is zero , zeeman effect will be divided into normal zeeman effect and abnormal zeeman effect , which total spin angular momentum is zero called normal zeeman effect, called another abnormal zeeman effect, Then according to the affect of magnetic field to magnetic moment of atoms, and electron transition must abided by the role of transition choice , to explain the phenomenon of spectrum line spacing multiplied and spectrum number change of normal zeeman effect and abnormal zeeman effect ,then considering the atoms Radiation photons must follow the conservation of angular momentum, explain the Radiation ingredients

塞曼效应

塞曼效应 姓名 班级 学号

目录 摘要与关键词………………………………………………II 1、塞曼效应简介 (1) 1.1塞曼效应的发现 (1) 1.2塞曼效应原理 (1) 1.3塞曼效应的偏振特性 (6) 2、塞曼效应测量电子荷质比 (7) 2.1实验目的 (7) 2.2实验原理 (7) 2.3实验内容 (11) 2.4实验数据处理 (11) 3、法布里—珀罗标准具 (12) 4、关于法布里- 珀罗标准具的研究 (14) 5、塞曼效应的应用 5.1正常塞曼效应与反常塞曼效应的比较 (18) 5.2材料科学中的塞曼效应 (21) 5.3塞曼效应在原子吸收分析中的应用 (23) 5.4 塞曼效应及其在物理学发展中的作用 (27)

塞曼效应 摘要 全面的解释塞曼效应须用量子理论,并须考虑电子电子自旋磁矩与轨道磁矩耦合为总磁矩,它们是空间量子化的,在外磁场作用下引起的附加能量不同,造成能级分裂。从而导致光谱线的分裂。正常塞曼效应是总自旋为零时原子能级和光谱线在磁场中的分裂;反常塞曼效应是总自旋不为零的原子能级和光谱线在磁场中的分裂。塞曼效应推动了科学的发展,是研究原子结构的重要途径之一。人们根据塞曼效应的观测结果,总结了许多经验规律,这些规律为量子理论的发展,探讨原子内部的结构,特别是电子自旋的发现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在天体物理中,塞曼效应被用来测量天体磁场及星际磁场。因此对塞曼效应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论文从其发现史、种类、偏振分析、量子分析及其具体实例等几个方面来研究。 关键词 塞曼效应;简单塞曼效应;偏振态;自旋;原子光谱分裂 1 塞曼效应简介 1.1塞曼效应的发现 1896年,荷兰物理学家塞曼使用半径10英尺的凹形罗兰光栅观察磁场中的钠火焰的光谱,他发现钠的D谱线似乎出现了加宽的现象。这种加宽现象实际是谱线发生了分裂。随后不久,塞曼的老师、荷兰物理学家洛仑兹应用经典电磁理论对这种现象进行了解释。他认为,由于电子存在轨道磁矩,并且磁矩方向在空间的取向是量子化的,因此在磁场作用下能级发生分裂,谱线分裂成间隔相等的3条谱线。塞曼和洛仑兹因为这一发现共同获得了1902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1897年12月,普雷斯顿(T.supeston)报告称,在很多实验中观察到光谱线有时并非分裂成3条,间隔也不尽相同,人们把这种现象叫做为反常塞曼效应,将塞曼原来发现的现象叫做正常塞曼效应。反常塞曼效应的机制在其后二十余年时间里一直没能得到很好的解释,困扰了一大批物理学家。1925年,两名荷兰学生乌仑贝克(G.E.Uhlenbeck,1900--1974)和古兹米特(S.A.Goudsmit,1902--1978)提出了电子自旋假设,很好地解释了反常塞曼效应。 应用正常塞曼效应测量谱线分裂的频率间隔可以测出电子的荷质比。由此计算得到的荷质比数值与约瑟夫·汤姆生在阴极射线偏转实验中测得的电子荷质比数量级是相同的,二者互相印证,进一步证实了电子的存在。 塞曼效应也可以用来测量天体的磁场。1908年美国天文学家海尔等人在威尔逊山天

塞曼效应的理论解释的解读

塞曼效应的理论解释 沈晓玲 (德州学院物电学院,山东德州253023) 摘要文章从塞曼效应现象切入,并将塞曼效应分为正常塞曼效应和反常塞曼效应。然后结合磁场对原子磁矩的作用和电子跃迁时须遵循跃迁选择定则解释了正常塞曼效应和反常塞曼效应谱线条数增多和谱线间距变化的现象。对于正常塞曼效应,还应用了经典理论方法进行了解释,从而较全面的解释了塞曼效应。最后,而对于塞曼效应实验的应用也进行了基本阐述。 关键词塞曼效应;原子磁矩;谱线分裂;实验应用 1绪论 塞曼效应,在原子物理学里是指原子的光谱线在外磁场中出现分裂的现象。塞曼效应是物理学史上一个著名的实验。1896年,荷兰物理学家塞曼把产生光谱的光源置于足够强的磁场中,磁场作用于发光体使光谱发生变化,一条谱线即会分裂成几条偏振化的谱线,分裂后的谱线成分是偏振的,且谱线间距以及谱线条数随外磁场的强度和能级的种类的不同而不同,这种现象称为塞曼效应。塞曼的老师,荷兰物理学家洛仑兹应用经典电磁理论对这种现象进行了解释。塞曼效应在物理学史上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我们把产生光谱的光源置于足够强的磁场中,磁场作用于发光体使光谱由一条谱线分裂成几条偏振化谱线的现象称为塞曼效应。塞曼效应分为正常塞曼效应和反常塞曼效应。正常塞曼效应,是指在没有外磁场时的一条谱线在较强的外磁场中将分裂为三条、裂距按波数计算正好等于一个洛伦兹单位的现象。反常塞曼效应,是指在外磁场很弱,电子自旋与轨道相互作用不能略去,光谱线分裂为多条且间距大于或小于一个洛伦兹单位的的现象。 2塞曼效应的实验现象 2.1 正常塞曼效应的实验现象 若将镉光源放在足够强的外磁场中,沿着垂直于磁场的方向去观察光源所发光谱,将会观察到三条谱线,其中一条与未加磁场时谱线所处位置一样。另外两条分居两边,并且观察到的三条谱线间距相等,三条谱线对应的光均为平面偏振光。中间的一条电矢量平行于外磁场,称作π线。两边的谱线电矢量垂直于外磁场,称为σ线。所以,可以如图2-1所示[1]。

塞曼效应实验分析报告

塞曼效应实验报告

————————————————————————————————作者:————————————————————————————————日期: 2

3 近代物理实验报告 塞曼效应实验 学 院 班 级 姓 名 学 号 时 间 2014年3月16日

4 塞曼效应实验 实验报告 【摘要】: 本实验通过塞曼效应仪与一些观察装置观察汞(Hg )546.1nm 谱线(3 S 1→3P 2跃迁)的塞曼分裂,从理论上解释、分析实验现象,而后给出横效应塞满分裂线的波数增量,最后得出荷质比。 【关键词】:塞曼效应、汞546.1nm 、横效应、塞满分裂线、荷质比 【引言】: 塞曼效应是原子的光谱线在外磁场中出现分裂的现象,是1896年由荷兰物理学家塞曼发现的。首先他发现,原子光谱线在外磁场发生了分裂;随后洛仑兹在理论上解释了谱线分裂成3条的原因,这种现象称为“塞曼效应”。在后来进一步研究发现,很多原子的光谱在磁场中的分裂情况有别于前面的分裂情况,更为复杂,称为反常塞曼效应。 塞曼效应的发现使人们对物质光谱、原子、分子有更多了解,塞曼效应证实了原子磁矩的空间量子化,为研究原子结构提供了重要途径,被认为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物理学最重要的发现之一。利用塞曼效应可以测量电子的荷质比。在天体物理中,塞曼效应可以用来测量天体的磁场。本实验采取Fabry-Perot (以下简称F-P )标准具观察Hg 的546.1nm 谱线的塞曼效应,同时利用塞满效应测量电子的荷质比。 【正文】: 一、塞曼分裂谱线与原谱线关系 1、磁矩在外磁场中受到的作用 (1)原子总磁矩 在外磁场中受到力矩的作用: 其效果是磁矩绕磁场方向旋进,也就是总角动量(P J )绕磁场方向旋进。 (2)磁矩 在外磁场中的磁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