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书笔记
马列原著读书笔记

马列原著读书笔记
马列原著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们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认识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指导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在阅读马列原著的过程中,我获得了许多感悟和收获。
首先,马列原著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通过阅读原著,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阶级观、矛盾观等基本原理,这些原理对于我们认识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指导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马列原著让我更加深入地认识到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在阅读原著的过程中,我更加深入地认识到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规律性,这对于我们认识社会现象、把握社会发展的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马列原著对于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通过阅读原著,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人的本质和价值所在,这对于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马列原著对于我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在阅读原著的过程中,我不仅深入理解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还更加深入地认识到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和人的本质和价值所在。
这些感悟和收获将对我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
名著读书笔记1500字

名著读书笔记1500字篇一: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书笔记1500字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书笔记这是马克思写于1945年,并于1988年经恩格斯修改后作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的附录首次公开发表。
《提纲》是在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的欧洲,无产阶级已经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舞台,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也日益激烈,无产阶级为了取得革命斗争的胜利,迫切需要建立科学的世界观。
而当时流行于工人运动中的各种空想社会主义理论,也越来越暴露出其历史的、阶级的局限性,并日益蜕化变质,根本不能适应日益发展的工人运动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哲学就算是为了适应这个需要,在总结工人运动经验和人类思想成果的基础上诞生的。
当时,费尔巴哈突破了黑格尔哲学体系,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使唯物主义在德国先进分子中占了优势。
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仍然是资产阶级的世界观,仍然存在着机械性和不彻底性的缺陷,特别是它否定革命实践的作用,因而不能作为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斗争的思想武器。
为了给无产阶级提供正确的理论指导,必须批判和改造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创造崭新的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实践的观点是贯穿《提纲》的一条红线。
马克思针对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轻视、否认或曲解实践的情况,强调实践的伟大意义,第一次鲜明地把实践作为历史发展和哲学理论的基础,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提纲》中,无论是对旧唯物主义的批判,还是对新哲学的阐述,都是以实践的观点为基础。
一、批判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揭示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观点1、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就哲学的显著特征。
首先批判旧唯物主义消极、直观的反映论,阐明辩证唯物主义能动、革命的反映论。
其次批判威信主义夸大主观能动性的错误,正确地说明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最后批判了费尔巴哈的时间观,阐述了实践的科学含义及其伟大意义。
2、实践是检验思维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提纲第一、二条中,马克思从总的方面阐明了科学实践观,并以实践观点基础,批判了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同时把唯物论和辩证法都建立在实践观点基础之上,正确地说明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这样就为辩证唯物主义奠定了基础。
马列原著读书笔记

马列原著读书笔记《马列原著读书笔记》马列主义是一种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为基础的思想体系,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进行深刻分析,并提出了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模型。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伟大的马列主义思想家为我们留下了许多重要的著作。
本文将以马列原著为中心,结合个人理解和感悟,进行读书笔记的整理和总结。
一、《共产党宣言》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直指资本主义的矛盾与危机,展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革命斗争的纲领。
他们指出,无产阶级的解放不能靠现存的国家机器,而必须通过革命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这一思想对后来的社会主义革命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资本论》《资本论》是马克思的重要著作之一,全面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和内在矛盾。
在这本著作中,马克思详细研究了商品、货币、资本等经济范畴,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剥削本质,并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基础。
三、《列宁选集》列宁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继承者和发展者,他的著作对于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列宁选集》中收录了列宁的重要文章和演讲,其中尤以《帝国主义论》、《国家与革命》等著作为经典。
这些著作深入分析了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的新特点以及无产阶级革命的策略和道路。
四、《斯大林选集》斯大林是苏联共产党和国家的杰出领导人,他对马列主义的发展和应用做出了重要贡献。
《斯大林选集》中收录了他的重要著作和演讲,包括《论列宁主义基本问题》、《论苏联宪法修正案》等。
这些思想对于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加强无产阶级专政具有指导意义。
五、《毛泽东选集》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建设的伟大领导者,他的著作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毛泽东选集》中收录了毛泽东的许多著作,其中《矛盾论》、《实践论》等被广泛引用和研究。
毛泽东思想对于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有着重要意义。
六、《恩格斯选集》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创作者之一,他与马克思合作撰写了《共产党宣言》等重要著作。
2021马克思靠谱读书笔记(通用5篇)

2021马克思靠谱读书笔记(通用5篇)2021马克思靠谱读书笔记(通用5篇)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让我们好好写份读书笔记,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
那么读书笔记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2021马克思靠谱读书笔记800字(通用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马克思靠谱读书笔记1首先我想谈谈信仰马克思主义与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我认为,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研究宗教不同,马克思主义不仅仅是我们的研究对象,还是我们的信仰。
研究宗教不一定非要信仰,或者说为了更客观地研究宗教等问题,为了得出更科学的结论,置身事外的非信仰状态更理想。
但是,研究马克思主义不同,研究马克思主义与信仰马克思主义不矛盾。
研究马克思主义首先要信仰马克思主义,相信马克思主义是真理,信仰共产主义;但同时,这种信仰是“我知道我相信”的理性信仰,是建立在前人和自己的研究基础之上的,不是非理性的盲目迷信。
盲目迷信就可能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与坚持马克思主义反而背道而驰。
边阅读,边思考。
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主要途径就是阅读。
但是马克思一生著述太多,卷帙浩繁。
有人说如果马克思有什么缺点的话,写得东西太多算是一个缺点。
文字多,如何阅读便成为一个问题。
地毯式通读当然是全面、也是必要的,并且,一些经典篇目是要反复熟读、精读的。
在熟悉经典篇目的基础上,我个人更倾向于专题式阅读,带着问题进行阅读。
这样阅读效率会高些,大脑也处于活跃状态,有所期待会更容易激发灵感、获取有用信息。
当然,阅读与发现问题是互动的循环,通过阅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动力将阅读导向深入,很难说先有阅读还是先发现问题,这似乎是个“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
精一点,兼其他。
这其实也就是博与专的关系。
我个人认为研究马克思主义要具有广博的视野。
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所决定的。
这又涉及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是什么、也就是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问题。
这个问题很难回答,理论界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界定一直存在分歧,目前存在的理解和判断有这样两大类:第一类是从外延角度,把马克思主义分为原本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引申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书笔记(5篇)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书笔记(5篇)第一篇: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书笔记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书笔记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书笔记(一)在英国伦敦郊外的海格特公墓,安葬着一代伟人卡尔·马克思。
墓地上,马克思的青铜头像端放在花岗岩墓碑上方,墓碑正面刻着青年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这一'墓志铭'诠释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本质,也宣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使命。
近百年来,马克思主义无论是在中国的传播中,还是在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都体现了'解释'中国的理论指导意义,体现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改变'中国的实践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将永葆其青春活力,马克思还活在当代世界。
《活着的马克思》作为通俗理论读物,力图通过对马克思的革命生涯、思想理论和伟大人格,向广大读者再现'真实的马克思、睿智的马克思、崇高的马克思',深化对马克思主义'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内涵的理解,提升掌握和运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自觉和自信,增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信念。
《活着的马克思》开始就以'历史的巨人'为题,对马克思诞生的时代、马克思勤奋好学的青少年生活、为真理而奋斗的毕生经历、实现人类思想伟大革命的实践和理论过程等内容作了叙述,再现了恩格斯所言的马克思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的意蕴。
如果想到《活着的马克思》主要作者程建宁将军已是80多岁的老人,从1951年抗美援朝参加空军以来,60余年坚持不懈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就可以清楚,《活着的马克思》所说所言,实际上会聚了他们对马克思生平事迹的真情,蕴含了作者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
我读《活着的马克思》后,首先感受到的就是,只有马克思主义真信者才能为之。
《活着的马克思》接着以'天才的头脑'为题,集中以马克思(包括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的九篇经典著作为线索,对马克思的思想精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作了阐释。
马克思原著读书笔记

马克思原著读书笔记【篇一: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书笔记】《德意志意识形态》 .................................................................................................... . (1)《共产党宣言》 .................................................................................................... (4)《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 (6)《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8)《论我国革命》 .................................................................................................... . (10)《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1845年11月——1846年8月)意识形态这里指一种荒谬绝伦的诡辩术,是人们冥思苦想、瞎编乱造出来的东西,是脱离实际、没有任何生动内容的幻想。
(一)写作意图和背景1. 揭露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史观2. 彻底清算自己从前的哲学信仰3. 系统阐述唯物主义历史观(二)本书主要贡献第1卷,主要阐述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原理,批判费尔巴哈等人的哲学观点。
第2卷,批判“真正的社会主义”的各种各样的代表性思想。
本书最伟大的贡献是对唯物主义历史观第一次作了全面阐述,完成了第一个伟大发现,把社会主义学说奠定在科学理论的基础上。
(三)主要内容用唯物主义历史观对人类社会发展史进行科学论述1. 对唯物史观前提的科学阐述。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书笔记(范本)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书笔记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书笔记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书笔记(一)在英国伦敦郊外的海格特公墓,安葬着一代伟人卡尔·马克思。
墓地上,马克思的青铜头像端放在花岗岩墓碑上方,墓碑正面刻着青年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这一"墓志铭"诠释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本质,也宣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使命。
近百年来,马克思主义无论是在中国的传播中,还是在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都体现了"解释"中国的理论指导意义,体现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改变"中国的实践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将永葆其青春活力,马克思还活在当代世界。
《活着的马克思》作为通俗理论读物,力图通过对马克思的革命生涯、思想理论和伟大人格,向广大读者再现"真实的马克思、睿智的马克思、崇高的马克思",深化对马克思主义"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内涵的理解,提升掌握和运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自觉和自信,增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信念。
《活着的马克思》开始就以"历史的巨人"为题,对马克思诞生的时代、马克思勤奋好学的青少年生活、为真理而奋斗的毕生经历、实现人类思想伟大革命的实践和理论过程等内容作了叙述,再现了恩格斯所言的马克思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的意蕴。
如果想到《活着的马克思》主要作者程建宁将军已是80多岁的老人,从1951年抗美援朝参加空军以来,60余年坚持不懈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就可以清楚,《活着的马克思》所说所言,实际上会聚了他们对马克思生平事迹的真情,蕴含了作者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
关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后感【八篇】

关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后感【八篇】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然后将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叫做读后感。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后感【八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后感马克思·恩格斯在这部著作中,对鲍威尔等人的"自我意识"哲学思想进行了全面的揭露和深刻的批判。
鲍威尔一伙反对黑格尔主义的正统派,并自称批判地克服了黑格尔哲学的局限性,主张自我意识即"精神"就是一切,在它之外没有任何东西;"自我意识"是世界的创造者,世界是它的以太头脑的幻影和它的臆想的结果。
他们把历史的发展归结为普通的自我意识同实体的对立。
但是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这种哲学仍然是在黑格尔哲学范围内兜圈子。
马克思具体揭示了鲍威尔如何片面的发展了黑格尔哲学。
马克思认为,黑格尔哲学体系中有三个因素:斯宾诺莎的实体、费希特的自我意识以及前两个因素在黑格尔那里的必然的矛盾的统一的绝对精神。
施特劳斯和鲍威尔在自己的批判中都超出了黑格尔哲学的范围,但同时又都停留在黑格尔思辨的范围内,不管是哪一个都只是代表了黑格尔体系的一个方面。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鲍威尔的"自我意识"哲学对黑格尔哲学的发展并不是积极意义上的发展,而是抹杀了黑格尔哲学中的积极因素,是黑格尔哲学庸俗化、漫画化,进一步推到荒谬绝伦的地步。
马克思指出,黑格尔哲学有双重不彻底性:其一是他宣布绝对精神的定在,同时又不肯宣布现实的哲学家就是绝对精神。
黑格尔反对把自我意识和个人意识混为一谈,反对哲学家本人就是绝对精神。
其二是黑格尔仅仅在表面上把作为绝对精神的绝对精神变成历史的创造者。
就是说,黑格尔认为历史是绝对精神的历史,群众要绝对听从绝对精神的摆布。
而鲍威尔的"自我意识"哲学则克服了黑格尔哲学的这双重不彻底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意志意识形态》 (1)《共产党宣言》 (4)《<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6)《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8)《论我国革命》 (10)《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 恩格斯(1845年11月——1846年8月)意识形态这里指一种荒谬绝伦的诡辩术,是人们冥思苦想、瞎编乱造出来的东西,是脱离实际、没有任何生动内容的幻想。
(一)写作意图和背景1.揭露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史观2.彻底清算自己从前的哲学信仰3.系统阐述唯物主义历史观(二)本书主要贡献第1卷,主要阐述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原理,批判费尔巴哈等人的哲学观点。
第2卷,批判“真正的社会主义”的各种各样的代表性思想。
本书最伟大的贡献是对唯物主义历史观第一次作了全面阐述,完成了第一个伟大发现,把社会主义学说奠定在科学理论的基础上。
(三)主要内容用唯物主义历史观对人类社会发展史进行科学论述1.对唯物史观前提的科学阐述。
人类历史的现实前提(基础)是:现实的个人;他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
这是对唯物史观前提的全面而完整的概括,包含三层意思:1、唯物史观的前提是一些现实的个人。
“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第5页),而不是“自我意识”、“类”、“唯一者”。
2、这些现实的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
人的本性是由物质生产的发展所决定的。
“可以根据意识、宗教或随便别的什么来区别人和动物。
一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时候,这一步是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
人们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同时间接地生产着自己的物质生活本身。
”(第6页)3、人的活动不能离开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
这些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得到的现成的和由他们的活动所创造出来的。
人们是在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下从事着创造历史的活动的。
所以“任何历史记载都应当从这些自然基础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由于人们的活动而发生的变更出发。
”(第6页)总之,唯物史观的前提是现实的人,他们的活动及其物质生活条件三者的统一。
2.阐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原理。
人们是自己的观念、思想等等的生产者“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1程”。
这是说,意识、思维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不能把意识、思维与社会生活割裂开来。
马克思和恩格斯正是通过对意识的产生和发展,对唯心主义精神统治世界观念的考察和揭露,从而得出结论:“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质和考察历史的基本方法。
3.再次阐述人类历史的前提是物质资料生产,并考察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四个方面的因素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包含着四个方面的因素:第一个因素是生活资料生产本身。
这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第二个因素是为满足新的需要而进行的物质资料的再生产;第三个因素是人口的生产活动,即人口的繁衍;第四个因素是社会关系的生产再次阐述关于意识的产生和本质的思想,并分析了社会分工及其后果。
指出了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和革命根源,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4.共产主义实现的基本条件:世界历史和高度发展的生产力。
生产力越发展,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被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和民族间的分工消灭得越彻底,历史越成为世界历史。
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是物质的、可以通过经验证明的活动。
无产阶级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存在。
共产主义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
每个个人的解放程度是与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一致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阐述了私有制条件下的社会分工造成了人的本质的异化的观点之后,提出要消灭这种异化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第一,由于异化所导致的阶级分化和阶级斗争的激化,进而导致无产阶级革命;第二,普遍交往的建立和发展。
而这两方面都必须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为基础。
(四)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阐述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区别1.人类的物质生产是整个历史发展的出发点。
2.人们在生产中结成的物质关系是整个社会历史的基础。
3.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实践是社会历史发展及社会意识诸形式产生、发展的动力。
4.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历史的每一阶段发展和特殊的性质。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
”5.一定的生产力和积极参与反抗旧社会活动的革命群众是社会革命的物质因素。
(五)思考题1.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前提和出发点是什么?2.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原理包括哪些内容?3.如何理解“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4.试述《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关于人的学说?5.试述《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是如何阐述共产主义学说的?附: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关系1.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是社会意识的根源;社会意识是第二性的,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1)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前提和基础。
人们必须先进行物质生产,在此基础上才能进行精神生产。
(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内容和形式。
有什么样的社会,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与之相适应。
2(3)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
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归根到底都是同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相适应的,社会存在发生了变化,社会意识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
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1)从质的方面看,不同性质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着不同性质的作用。
(2)从量的方面看,无论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什么性质的作用,都有程度深浅、范围大小、时间久暂、作用方式、反馈方式的不同。
二、怎样理解“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要点提示:首先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事物的本质的原理,阐明所谓“人的本质”就是指人区别于其他一切事物的根本属性。
人与包括动物在内的其他事物的根本区别,不在于人的自然属性,而在于人的社会性。
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究竟表现在哪里呢?恩格斯指出:“人类社会和动物界的本质区别在于,动物顶多只能采集,而人类则能生产。
”(《马克思恩格斯书信选集》,第336页)这就是说,能够进行生产的,能够通过能动地改造自然界取得物质生活资料以满足自身的需要,是人的根本。
而在生产劳动的基础上,人就必然会产生一种新的、动物所没有的属性,这就是人的社会性。
第三,人所具有的社会关系是在物质生产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多层次的复杂结构的总和,它决定着人的本质。
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是极其复杂的,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思想关系等多方面的内容。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人们的社会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最基本的经济关系,即人与人之间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生产关系。
人们之间其它政治的、思想的社会关系,都建立在这种客观物质关系的基础上,并直接或间接地被这种物质关系所制约。
这种政治的、思想的关系,反过来对生产关系产生巨大的反作用。
这样一来,在人们的周围就形成了一个多层次的社会关系的复杂结构。
马克思主义认为,正是这一社会关系复杂结构的总和,确定着现实社会中任何一个人的本质。
综上所述,所谓“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基本含义就是:人的本质并不是先天自然形成的,也不是后天主观自生的,而是由建立在客观物质生产基础上的,复杂的现实社会关系的总和所决定的;只有从分析社会关系出发,才能科学地认识人的本质,才能真正弄清人的本质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精神实质三、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首先,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次,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再次,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
因此,“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因为人类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物质生产、物质生产方式规定了社会的性质以及进一步发展的方向,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因此物质生产是理解人类社会历史的关键性因素。
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了时间、物质生产在社会历史中的意义,使它能够把社会中物质关系、经济关系用其他关系区分开来。
科学阐明人们社会存在对意识、实践对理论的决定作用。
由于实践规定了包括社会精神生活在内的全部社会生活的本质,所以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3《共产党宣言》马克思& 恩格斯(1848年)(一)《宣言》的七篇序言1.指出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即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问题.2.阐明了《宣言》的性质和任务.《宣言》是共产党的一个“周详的理论和实践的党纲”,是世界各国“千百万工人公认的共同纲领”。
“《共产党宣言》的任务,是宣告现代资产阶级所有制必然灭亡。
”3.阐明了《宣言》的基本思想。
一条主线: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最终动因。
三层含义: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及其上层建筑;第二,全部人类社会文明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第三,无产阶级所进行的阶级斗争,不仅要消灭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而且要使社会永远摆脱任何剥削和压迫,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
4.根据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新鲜经验,提出了对《宣言》的重要修改和补充。
5.提出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经济落后国家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制度而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设想。
6.论证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7.论述了论述了无产阶级在革命斗争中坚持独立自主和实行无产阶级国际联合的关系(二)《宣言》的引言1.写作的历史背景2.写作的目的(三)《宣言》的正文四1.《资产者和无产者》。
马、恩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深刻分析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产生、发展及其相互斗争的过程,正确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科学阐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这是一个不依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但是资本主义的灭亡并不等于自行消灭,它必须通过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才能实现。
所以,无产阶级必须采取革命手段,夺取政权,打碎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并逐步消灭阶级和阶级差别,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
这就是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
2.《无产者和共产党人》。
马克思和恩格斯揭示了无产阶级要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就必须有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为此,马克思、恩格斯阐明了共产党的性质、特点和纲领,严正驳斥了资产阶级对共产党人和共产主义的种种责难(教育、自由、家庭等),论述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思想。
3.《社会主义的和共产主义的文献》。
在本章中,马、恩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分析了当时各种社会主义流派产生的社会原因和历史背景,指出了它们的实质和危害,揭露和批判了各种假社会主义,并对空想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进行了客观的分析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