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花江流域的民族兴衰

合集下载

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赫哲族的形成

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赫哲族的形成

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赫哲族的形成导读:就爱阅读网友为您分享以下“赫哲族的形成”资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对的支持!野人女真南迁与赫哲族的形成○都永浩赫哲族是从肃慎、挹娄人中居北的部分以及勿吉、靺鞨中的黑水部分、元代黑龙江中下游流域的生女真和明代野人女真中衍变而来。

赫哲族先民与满族先民历史上属于一个宽泛的民族学涵义的人们共同体,未形成严格意义上的民族认同意识。

这个人们共同体在历史上经常出现分化、组合现象,与周边民族有着密切的交融关系。

始于明初的松花江下游流域的野人女真南迁,为黑龙江中下游流域的野人女真形成为赫哲族留出了地理空间和认同意识形成的基础。

一、野人女真南迁为赫哲族的形成留出了地理空间金亡后,早已入居中原和元初签括入关的女真人,总体数量虽然大大超过留居东北地区的女真人,但是他们长期与汉族杂居,元明将其归为汉人,因而除少数融入蒙古等族外,绝大部分都已融入汉族之中,风俗、语言完全汉化,连姓氏也大都采用了汉姓①。

后来关内女真人的活动很少见于记载。

元代的女真人主要分布于辽东地区、松花江流域、合兰府地区(绥芬河流域及朝鲜半岛北部东海沿岸)、黑龙江中下游流域②,但后来形成为满族的核心是分布于松花江下游及黑龙江中下游流域的女真人。

元代称辽阳行省北部及东部滨水而居、以渔猎为生的女真人为女直水达达(又作水达达女直)、打鱼水达达女直,简称水达达。

明代称水兀狄哈、水野人或江夷。

分布区域十分广阔,西起嫩江流域以东、松花江下游以东、东抵乌苏里江及合兰府、北至黑龙江下游两岸地区③。

总体而言,元代女真人处于发展低潮,关内及辽东女真人逐渐融合于其他民族中,黑龙江中下游流域和松花江中下流域成为女真人的主要分布区。

这部分女真人与建立金朝的女真人没有直接的承继关系,发展水平处于较低的阶段。

松花江中下游以北的生女真略事耕种;从生女真人向东,可木(今松花江口以东额图附近之科木)至乌苏里江口的女真人则“少事耕种”;松花江中上游的女真人“稍类开原旧俗”④。

《松花江上》:一曲哀歌动地天

《松花江上》:一曲哀歌动地天

深重的民族创痛激发歌生松花江是流贯东北的大江。

但是《松花江上》这首歌曲却不是诞生在东北,而是远离松花江数千里外的西安。

这又是怎么回事呢?1931年美丽富饶的东北三省被日军侵占,我国东北三千多万同胞惨遭涂炭,陷于水深火热之中,一批批东北人背井离乡,这仅仅是个开始。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8年抗战,东北沦陷了整整14年。

但我们中华民族是个不屈的民族,是打不垮的民族。

爱国音乐家张寒晖即是这个伟大民族中的优秀一员。

在他短暂而光辉的一生中,四处奔波流离。

他1902年出生于河北定县,在那里度过了苦难的童年与少年时代。

1922年,张寒晖离乡赴北平国立艺专戏剧系,同年10月,他加入共青团,不久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因积极参加革命活动而受到北洋军阀政府的通缉,一度被迫回乡。

1928年,他再次入北平艺专,毕业后留校任教,但因与校方的教育思想难以调和而被革职。

此后几年,他一直在河北定县和西安民众教育馆,从事民众教育、大众艺术等样一首歌,它的威力恐怕远远超过了两个师,因为它的出现影响了整个抗战的局势,这首歌就是《松花江上》。

它在日本侵略军大举侵华的紧要关头,唱出了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民众乃至全国人民的悲愤情怀,唤醒了民族之魂,点燃了中华大地的抗日烽火。

1936年11月、12月,西安事变爆发前后,西安全城到处可以听到《松花江上》的歌声。

后来这首歌曲迅速传遍全国,在当时起到了唤醒民众的作用。

12月11日,蒋介石在“攘外必先安内”的思想驱使下,亲临西安督促张学良、杨虎城“剿共”。

西安爱国青年学生们自发组织起来前往临潼请愿,要求蒋介石起兵抗日。

行至十里铺,张学良奉命驱车赶来,劝导学生勿去临潼,怕有危险。

学生们激愤高昂地高唱起《松花江上》,悲壮的歌声令人断肠。

张学良闻听此曲大为感动,他沉痛地说:“请大家相信我,我是要抗日的……我在一周之内,用事实来答复你们。

”张学良含泪而返,于次日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兵谏蒋介石抗日。

张学良怀着天真的正义亲自陪送蒋介石回南京,从此被扣押。

松花江的由来阅读感想

松花江的由来阅读感想

松花江的由来阅读感想
从古至今,人类所创造的文明,都离不开水的滋润。

河流伴随着生息与繁衍,孕育着生命与文明。

松花江,可以称为东北地区的“母亲河”,是中国七大河之一。

其名字源于满语“松阿里乌拉”,意为天河,而依傍这片流域而生的族群和文化,犹如这条奔流不息的河流,洋溢着生命的鲜活与力量。

文章从社会现实的角度出发,对松花江流域的地理历史、人文水文、生态环境等方面进行挖掘和记录,深入解读所蕴含的人文内涵和文化意义;更挖掘到松花江流域最具有代表性的自然符号,并加以人文主义视角的解读,进行联系与融合,是其具有创新性的制作理念。

在叙事方式上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展现了松花江流域所孕育出的辽阔瑰丽的自然风光和多样灵动的生物样态,更凸显了在这片土地上生长的人们和处于同一生态环境中的其他物种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

河流的秘密,在于互通互联。

生于“天河”之境的东北人,来自不同的民族,来自不同的村落或城市,从事着不同的职业,有着不同的爱好追求,但在松花江的孕育之下,他们承接了同样的血脉。

在一片冰天雪地之中汇聚了一条永远不会封冻的大河,那就是涌动的热血与奔放的豪情,而这正是松花江所蕴藏的独有的地域情怀。

《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读书报告

《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读书报告

《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读书报告作者:慈改改来源:《博览群书·教育》2014年第11期《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一书,是我国民俗学历史上一步里程碑式的伟大巨作,它开启了我国民族志田野民族调查指向上之路。

并在同时代的民族志创作时代成为出类拔萃制作,引领了学术创新之路。

凌纯声先生这部浩瀚巨著,是在1930年与商承祖先生等人同赴依兰、抚远一带,进行了实地考察当地赫哲族的生活状况与社会情况之后写成的(此行历时三个月)。

赫哲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少的民族,大都分布在我国东北三江流域,即松花江、黑龙江和乌苏里江。

今天提到赫哲族,人们自然马上就会想到那首优美动听的民族歌曲《乌苏里船歌》,和称他们为“穿鱼皮衣的民族”。

在70年前,鲜为人知的赫哲族能够被世人所熟知,就主要得益于凌纯声发表的这部民族学名著《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

凌纯声是正式使用“赫哲族”族称的第一位民族学家,从而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进行民族识别、确认“赫哲”为正式民族族称起到了重要影响。

赫哲族是一个典型的“逐水草而居”的渔猎民族。

在那样一个时代,“靠山吃山,水吃水。

”赫哲族人们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伟大的智慧去向大自然索取他们生存生活的必需品。

从而形成了今天别具特色的民族特征、形成了区别于它者的独特的“符号”特征。

《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一书,全书共分四大章节,将主要内容分四部分:第一:东北的古代民族与赫哲族第二:赫哲文化第三:赫哲语言第四:附录、赫哲故事。

此外还有图片332幅。

下面将各部分的内容简要介绍如下:第一部分“东北的古代民族与赫哲族”,这部分主要在于论述今之通古斯不属于古代东胡。

开门见山作者就直接抛出自己观点,下面为证明自己所说非假,发挥极致的详细论述了当时所能见到的大量外国文献,同时还有大量外国学者有关赫哲族研究的主要论著。

可见凌纯声在做调查之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能够对外国人所做的研究了如指掌。

他从大到小,从宏观到微观的方法剢层剥离的方法,论证通古斯不是东胡民族,而为东夷的一种;之后又转入描述东北各民族名称的起源及其转变。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精选5篇)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精选5篇)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精选5篇)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纸的发明和改进、华佗和张仲景的成就,从而培养学生正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纸的发明对人类文明史做出哪些贡献?"培养学生从特定的历史条件去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秦汉时期文化的繁荣昌盛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和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和非凡的创造力。

(四)教材重难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1)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2)地动仪2、难点:涉及到科技名词和物理学原理,而初一学生没有学习物理,对于利用物体惯性来对地震波进行远距离测量的原理难以理解,因此是本课的难点。

3、解决办法(1)这一课的重点问题学生比较熟悉,可学生熟悉的只是一些零碎的知识点,教师应引导学生参与,形成完整的概念。

(2)采用直观教学法,利用幻灯、挂图等帮助学生理解有关内容。

(3)地动仪的构造原理和一些专门的科技名词,以教师讲述为主,但必须做到概念准确。

(4)用归纳法,让学生多做、多读、多讲,最后在教师的帮助下,概括秦汉时期的科技成就。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请同学们一起读本课的引言,然后教师概述)我们已经学过的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方面的情况,这个时期,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正是文化大发展的有利条件。

从18、19课,我们都来学习秦汉时期的文化。

2、讲授新课(提问)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什么?(板书)(一)、纸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板书)1、从竹简到纸的发明前面我们讲过甲骨文。

后来人们又把文字写在竹木简、帛上。

帛是丝织品,比竹木简轻得多,可又太贵了。

使学生了解纸的发明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接着出示两个问题让学生思考:1)纸是怎样发明的?2)纸的出现对人类有哪些贡献?(板书)2、蔡伦改进造纸术公元105年蔡伦改进了造纸术。

后来为了纪念蔡伦的功绩,人们把这种纸叫做"蔡侯纸"。

第4讲唐宋时期的民族迁徙与民族融合(2课时)

第4讲唐宋时期的民族迁徙与民族融合(2课时)



第一节 从“胡越一家”到安史之 乱 一、唐代前期的民族迁徙与民族构成
西晋之乱后,南北朝对峙,北方中原地区少数民族政权轮番 更迭,形成多民族冲突、融合共处的状况。《旧唐书· 高祖本 纪》载唐初:“胡越一家,自古未有。” 多民族融合对唐代政 治及社会生活的影响,主要有如下几个表现: 首先,唐王朝对兄弟民族之政策比较开放,且比较成功。岑 仲勉《隋唐史》总结:1.不强迫同化。2.不掠取俘虏分散为奴 婢。3.不使杂处通婚。4.不排斥各族不同之宗教。 其次,李唐王朝在用人上,对各族人员不分彼此,同样信任。 如陈寅恪所言:“李氏据帝位,主其轴心,其他诸族入则为相, 出则为将。” 其三,唐朝的政治思想比较宽松。容纳百家,并蓄兼收,不 但传统的佛、儒、道思想受到同样尊重,而且对于自西域传 入的景教、 祆 教、摩尼教和伊斯兰教等,也听任它们在国 内传布。 其四,对传统礼教的突破。如保留了鲜卑族“母权制时代的 遗风”。 其五,对世俗民风的转移。 如胡服、胡乐。
契丹人与契丹军队

兴盛
930年(天显六年),契丹东丹(原渤海国)王耶律倍 南逃后唐,耶律德光统一了契丹。947年(会同七年)正月 十日,契丹攻克后晋首都东京,灭后晋。二月,以晋国称大 辽,改年号为“大同”。统和二十二年(1004年),萧太后 与圣宗亲率大军深入宋境前锋抵达澶州(今河南濮阳),与 宋朝订立澶渊之盟,并与西夏结好,从而形成辽、宋、西夏 三足鼎立的政治割据局面。 亡国 1114年(天庆四年)春,女真部完颜阿骨打正式起兵 反辽。天祚帝亲征,但被女真打败,与此同时辽朝国内也发 生叛乱。1116年(天庆六年)五月女真就借机占领了东京和 沈州,1117年(天庆七年)攻占春州。1125年(保大五年) 二月,天祚帝在应州被俘,被降为海滨王。 西辽 辽朝即将灭亡之际,契丹贵族耶律大石率众向北进入漠 北地区的可敦城,依靠回鹘的支持,又向西发展,征服了今 天中亚的广大地区。1132年,耶律大石称帝,建立西辽政权 (即黑契丹),又称“哈喇契丹”,成为当时中亚地区的强国。 1218年哲别攻破西辽,西辽遂亡于蒙古帝国。

感谢党

感谢党

感谢党每当看到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时候,每当听到激越的《义勇军进行曲》徐徐奏响的时候,每当看到那漂亮的国徽的时候,一种振奋,一种激昂,一种骄傲,一种自豪的心情便会油然而生。

一个名字在我的脑海浮现,且日渐深刻,那就是“中国共产党”。

在我还在上幼儿园的时候,从爸爸妈妈、老师的嘴里知道了吴勤烈士、陈铁军阿姨的事迹。

中国共产党面对敌人的屠刀,威武不屈的形象,在我幼小的心灵里深深地扎下了根。

在我上小学的时候,我又从书本上读到革命先辈为了人民的幸福、民族的解放和祖国的美好明天,前仆后继,英勇奋斗的可歌可泣的故事:黄继光为了革命的胜利,用他的血肉之躯堵枪眼,用生命换来了战斗的胜利;年仅十五岁的刘胡兰从容不迫地走向敌人的铡刀,奉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战斗英雄董存瑞为了开辟祖国解放的胜利道路,舍身炸掉敌人的碉堡。

从这些烈士们的身上我认识到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也明白了为什么高高飘扬的国旗这样鲜艳?为什么冉冉升起的朝阳这样鲜红?因为这是血染的风采。

在我高中的时候,我知道了1998年夏,正当我国人民沿着改革开放的道路勇往前进的时候,我国长江,嫩江,松花江流域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大洪水,给国家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损失。

这要是在旧中国,不知又将有多少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

热案而在当今的新中国,“洪水无情人有情”。

从共产党到广大人民群众,从公安干警、武警官兵到人民解放军,一双双热情的手,一颗颗炽热的心,纷纷涌向抗洪救灾第一线;一批批赈灾款,一车车救灾物资,寄托着海内外同胞的情意,满载着各族人民的心愿,源源不断地送往灾区。

受灾群众眼含热泪,无限感激地说:“天大地大,不如党的恩情大;千好万好,不如社会主义好!”历史证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其他制度不能比拟的!只有中国共产党,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在我大学的时候,我知道了今天中国共产党,满怀豪情地迎来了90岁的生日。

90年的时间对于人类历史的长河来说,只不过是短暂的一瞬,可是对于中华民族来说却是天翻地覆的90年。

小镇乌拉街——松花江3000年历史文化缩影

小镇乌拉街——松花江3000年历史文化缩影

小镇乌拉街——松花江3000年历史文化缩影松花江,大东北最重要的母亲河。

它以长白山天池为正源源头,其干流独特的走向——东南西北转西南东北入大海,所流经地域生活的不同历史人群,曾赋予它不同的名字。

从辽朝开始,将这条大水从源头直到入海,统称为“混同江”。

直到东北最古老的族群——肃慎氏后裔建立的清朝统驭时期,始终视松花江为东北亚最大河流,黑龙江、乌苏里江等均为其支流。

从这个意义上,今天视为第六大水系的松花江,在古代中华版图为第四大水系。

(清末至日伪时期,随着列强对东北的殖民侵略,松花江干流的上游段与中下游段曾被称为“第二松花江”与“第一松花江”这种有着殖民色彩的称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虽几经明文公布废止,至今仍有人在使用。

)河流是文明的母体,东北文明与松花江密不可分是毋庸置疑的。

从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族群或政权对其不同称谓以及态度,亦可见东北民族与历史的复杂性。

对其复杂性的探究,从古至今,都是东北史研究中一个重要课题。

这个课题,在学术界仍论争不断,对普通读者来说,诸如肃慎、秽貊、东胡等族系的含义以及民族间的关系大多一头雾水。

相当多的人知道这条江满语名“松花里乌拉”,视为满族的发祥地,往往忽视它在东北民族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也曾是其他族群的故乡和多民族交融的演兵场。

任何一条伟大河流涵养的民族与创造的历史从来不是单一的,松花江亦不例外。

它独特的地理位置与特别的自然流向,亦是东北民族史备显独特与复杂的一个重要前提。

立足其最具代表性的某一历史现场,追溯其在不同历史时期可能有的真实面貌,无疑是认识松花江的捷径。

最具代表性的历史现场,乌拉街无疑是最不可忽视的一个典型。

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乌拉街——是松花江历史与文化的缩影。

因此,乌拉街所在乌拉街镇,2008年获得“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荣名,2017年国家住建部公示全国第二批特色小镇,乌拉街镇又位列其中。

乌拉街,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长期以来,它存在本身,不仅是乌拉街人,也是我市太多人心中分量很重的情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LOGO
鲜卑人是东胡后裔中继乌桓之后迅速崛起的民族集 团,而且也是居住在松花江北源嫩江右岸,后来进 入中原建立显赫王朝的民族集团。 东汉初年,活动于今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的鲜卑 仍为匈奴役属。随着北匈奴势力衰耗,鲜卑开始连 年出兵攻击北匈奴。公元85年,鲜卑与南匈奴、丁 零及西域各族共击北匈奴,迫使其中逃循。公元87 年,鲜卑再次大败北匈奴,斩杀优留单于。公元91 年,东汉政府和南匈奴对北匈奴进行了致命打击, 北匈奴西迁。鲜卑趁势占据了漠北地区,留在漠北 的匈奴十余万落并入鲜卑。鲜卑自此强盛起来。
LOGO
东胡· 乌桓· 鲜卑
东胡人被匈奴冒顿单于击破后,其部众散 为三支:第一支被虏入匈奴,其中也包括 他们的牲畜和家产。东胡的另一部分人, 即为乌桓。历史上也称乌丸,只是译音不 同而已。还有一部分,在杯击败后,向北 逃,逃至大兴安岭的鲜卑山,后来便以鲜 卑为号,史称鲜卑人。
LOGO
乌桓与东汉和平相处了近百年后来,乌桓 人和鲜卑人以及匈奴联合起来寇边,知道 东汉末年,三国时代,一直难得安宁。直 到乌桓、鲜卑人归附曹操,乌桓大致分成 两部分:一部分居华北北部和大凌河流域, 另一部分仍居松嫩两江西南部的干旱草原。 后来留守生活于嫩江右岸各地的鲜卑人、 乌桓人分化杂居于新南下的室韦诸部之间。
东汉时代以后,肃慎的后续者----挹娄,重新走上历 史的前台,但其实两者曾经共存过。 有马不乘,但以为财产而已。无牛羊,多畜猪,食其 肉,衣其皮,绩毛以为布。有树名雒常,若中国有圣帝代 立,则其木生皮可衣。无井灶,作瓦鬲,受四五升以食。 坐则箕踞,以足挟肉而啖之。得冻肉,坐其上令暖。土无 盐铁,烧木作炭,灌取汁二食之。 北朝的北魏时代,人们在《魏书· 勿吉传》中,肃慎 的后继者挹娄改称勿吉时,其传文中仍“无牛羊”的记载。 肃慎----挹娄-----勿吉人,养猪是他们的传统,而在松 嫩两江的西部、西南部,由东胡到鲜卑,养牛羊是他们的 特征。
LOGO
松花江流域的古代先民
在中国历史文献中生活在松花江流域的古代先民 们被称为东北夷,也称东夷.东北夷由三大民族群 体构成:一是生活在长白山北、松花江南源、牡丹 江流域和松花江下游及更北更东达海的肃慎人; 二是生活在嫩江右岸及山地草原的东胡人;三是 生活在松嫩两江会合处南北的夫余人。 肃慎族人生活在嫩江以东,松花江上游、下游及 牡丹江、乌苏里江、黑龙江中下游及东可达海的 地区。四千多年前,肃慎族人便和中原发生了联 系: 帝舜有虞氏二十五年(约前2231),息慎(肃 慎)氏来朝,贡弓矢。
LOGO
LOGO
LOGO
LOGO
古人类活动遗址的发现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951年8月,在榆树县大于乡周家村周家油坊屯松 花江右岸的二级阶地上,采集到人类头骨化石碎片 和胫骨化石。后来命名为“榆树人”。1977年10 月,又在这一带发现有石器、盘状石核、尖状器 等,以及各种动物化石37种400余件。经碳同位素 测定,为距今4~7万年前旧石器时代古人类遗存。 20世纪以来,从松花江流域已经发掘出来的石器、 骨器和人类骨骼化石来看,松花江流域古人类活 动的记录,要早于河套人、山顶洞人。 它说明松花江流域的先民们——中华民族的一个 分支,很早就在这里生活繁衍了。
LOGO
居住在嫩江右岸的东胡
“唐虞山上有山戎、猃狁、荤粥,居于北蛮,随 畜牧而转移。” ----《史记· 匈奴列传》 在唐虞时代,山戎是游牧民族,经过漫长的岁 月,到成周--春秋时期,山戎已向农耕转化,这种 转换是不包括东胡在内的。山戎被灭后,东胡南下。 “东胡,在大泽东。夷人在东胡东。” ----《山海经· 海内西经》
松花江流域的民族兴衰
11级历史3班 邓玉彤 110710087
LOGO
简介
松花江女真语“松啊察里乌拉”,汉译 “天河”,有南北两源,正源为长白山天 池,全长1900公里(从北源大兴安岭伊勒 呼里山麓算起则为2309公里),河长和水 资源总量均位居中国第三。松花江径流总 量759亿立方米,超过了黄河的径流总量; 流域面积为55.72万平方公里,占东北三省 总面积近70%,超过珠江流域面积,位居长 江、黄河之后。
LOGO
氵岁或秽,原为渔猎部落;貘或貉,原为 游猎或游牧部落。二部落或民族融合混同 后,多称氵岁貘,成为从游牧、渔猎向农 业迈进的民族。 氵岁貘人生活的地域很广阔,到西汉 末年之际,其中心地是松嫩平原南部,其 他住在北流松花江流域各支流地带,以及 相邻的丘陵、台地及山林中。
LOGO
被松花江儿女挹娄的崛起
LOGO
水系组成
根据历史原因和地理学关于江河的理论,松花江被认定为 黑龙江的一条支流。 松花江江源的三种不同说法: 说法一,松花江的正源是直接流出于长白山天池的二道白 河。 说法二,大兴安岭的伊勒呼里山南麓嫩江上游之南瓮河, 为其正源。 说法三,松花江有南北二源,其南源同第一种说法,北源 同第二种说法,南北二源回合后为松花江干流,注入黑龙 江。 目前,采用第三种说法者比较普遍。
西面者正北方,稷慎大麈。秽人前儿,前儿若弥 猴,立行,声似小儿。 ----《逸周书》 氵岁与貘,他们是上周时代居住在东北中部, 北流松花江及嫩江中下游与二江汇合处一带的氵 岁族和貘族的总称。他们是由两个相近族群混合 而成的,有着相同语言、相同风俗的民族共同体。 氵岁也称秽,后来演变成夫余,主要居于松嫩两江 汇合地及其周围的地区;貘,也称貉,主要居于松花 江上游及南源各支流地区。
LOGO
流域图
LOGO
雾凇
冬季的松花江,气候严寒,有时会降至摄 氏零下三十度,结冰期长达五个月。但是 在松花江吉林市段却不结冰,因为通过吉 林市丰满水电站的江水水温略高所致。这 一段夹带暖流的江面,不断冒起团团蒸汽, 凝结在岸边的柳丝、松叶上,形成一簇簇、 一串串晶莹似玉的冰花,十里长堤顿时成 了玲珑剔透、玉树银枝的世界。这就是中 国四大自然奇观之一的“雾凇”。
LOGO
LOGO
“南有大汉,北有强胡。胡者,天之骄子 也。” -------《汉书》 对于东胡人居住的地域,历来史家存 有争议。但从石板墓葬出土,从大兴安岭 到松花江及到宁城、赤峰一带均有分布来 看,说明了东湖任的地域相当广阔。被匈 奴所灭后,东湖任退回嫩江右岸的大兴安 岭中南地区。
LOGO
松嫩两江地域的氵岁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