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休历史悠久
介休与寒食文化

介休历史悠久,形成于夏,从周代开始已成为三晋重镇;一九九二年二月改设介休市,成为晋中旅游中心城市。
介休市人文荟萃,因晋国“功不言禄”的大臣介子推(公元前676年——公元前635年)携母归隐绵山,东汉大教育家郭林宗(公元128——169年)、北宋出将入相五十年的四朝元老文彦博(公元1006年——1097年)生长在介休,素有“三贤故里”之美称。
介休是晋商文化发祥地之一,也是忠孝文化的发源地。
忠孝文化在介休绵山的形成,主要源于忠孝两全的介子推、郭林宗、文彦博等介休十多位历史名人。
介子推跟随晋国公子重耳出国流亡19年,曾割股以啖君。
重耳返晋被立为君(即晋文公)之后封赏功臣,介子推功不言禄回到夏县老家。
公元前635年初春,介子推偕母来到介休(定阳县)小宋曲村姥姥家躲避。
晋文公得知后让邻居解张带路到介休寻找,介子推拒受封赏,又背着老母亲隐住绵山岩洞中草衣寒食。
晋文公迫使介子推出山以辅其政,带领众大臣来到绵山下,派人登山百般呼唤,不见介子推出林相见;这时,有的大臣向晋文公献计说:“介子推是位大孝子,如果三面点火留下一面,他一定会背着老母出来。
”结果奸臣孤偃、赵衰四面举火,正值春季风很大火越烧越旺,火着了三天三夜,堵住了介子推携母出山。
晋文公又派大臣再次登山寻找,有人从岩洞中找到半张破草席。
晋文公接过草席子细看,只见上面写到:“割肉奉君尽忠心,但愿主公赏清明;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照复清明。
”看后,晋文公悲痛万分追悔莫及,为纪念这位忠孝双全的贤臣,晋文公下令改绵山为介山,将定阳县改名为介休县。
并把焚山这日定为“寒食节”,下令全国严禁在三天内生火煮饭,只吃冷食。
介子推的故事生动感人,在中国流传了两千多年。
介子推割股奉君、功不言禄的高尚品格,已经成为我国人民一种可贵的忠孝文化财富。
叶剑英元帅在介子推的论述中,将介子推和屈原相提并论,提出了“南有屈原、北有介子”的观点。
现在,人们把清明节变成了对逝者的怀念,在清明节期间上坟扫墓,不仅包含了对介子推这位“清白”大臣、“明白”之士的怀念;而且也可以提醒我们,做人要做既清白又明白的人。
介休文化旅游的资料

介休文化旅游的资料介休,位于中国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古城。
以其独特的文化遗产和美丽的自然景观而闻名于世。
作为中国重要的文化旅游目的地之一,介休吸引着数以万计的游客前来探索和体验。
在介休的文化旅游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介休古城。
这座城市保存了大量的明清建筑,展现了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精髓。
游客可以在古城的狭窄街道上漫步,感受古老的氛围和独特的文化气息。
在这里,你可以欣赏到精美的木雕、石雕和铁艺,这些艺术品体现了当地人才华横溢的工艺技术。
介休还有众多的寺庙和庙宇,是佛教和道教的重要场所。
其中最著名的便是龙山寺和文庙。
龙山寺是介休最大的佛教寺庙,建于唐代,是一个宁静祥和的地方,供奉着观音菩萨和其他佛教圣像。
文庙则是介休的文化中心,是儒家学问的重要场所,也是学子求学和考试的地方。
除了文化遗产,介休还有壮丽的自然景观。
介休的周边地区有许多山脉和森林,提供了丰富的户外活动选择。
你可以选择徒步登山,探索山间的美景和奇特的岩石地貌;或者选择在森林中骑行,感受大自然的宁静与美丽。
无论你选择哪种活动,都能让你与自然亲近,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和魅力。
当然,介休的美食也是不能错过的。
这里有各种各样的特色小吃和地方菜肴,如介休烧饼、榆次豆腐脑、肉夹馍等,都是口味独特、美味可口的美食。
品尝当地的美食,不仅可以满足你的味蕾,还能了解当地的风味文化。
介休文化旅游是一次难忘的体验。
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古老文化的底蕴和传统艺术的魅力,欣赏到壮丽的自然景观,品尝到美味的食物。
无论你是喜欢历史文化还是自然风光,介休都能满足你的需求。
来介休,让我们一起探索这座古城的魅力吧!。
山西介休的历史故事

介休的历史故事介休历史悠久,国内史籍最早记载介休历史为周代鲁隐公五年(公元前718年)。
因史出春秋时期割股奉君的介子推、东汉时期博通典籍的郭林宗和北宋时期出将入相五十载的文彦博三位贤士名达,素有“三贤故里”之称。
总面积744平方公里,总人口37.25万人。
介休历史悠久,国内史籍最早记载介休历史为周代鲁隐公五年(公元前718)。
时,曲沃庄伯伐翼,晋翼侯奔随,随在今介休城东,当时为晋大夫士会食邑。
公元前636年,晋文公返国赏随臣,介子推不言录,与母隐居绵山。
晋文公焚林求贤,子推竟与母抱树而死。
后,介休即依介子推休于此而得名。
自公元前514年起,介休历史上先后东部建置邬县,西部建置平周邑,秦始皇设郡县,城区建置界休,以后改为界美、介休、平昌。
东魏时,定阳郡一度侨治境内。
北周时期,曾设置介休郡。
隋、唐时期一度设介休郡、介州。
邻县灵石公元590年建县前,一直为介休地域。
隋、唐时设介休郡、介州时,兼领平遥县。
孝义历史上曾几度并入介休县。
宋、元、明、清时期,介休县域和领属关系基本保持不变。
1992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下文,介休撤县改设县级市,行政区域不变,依旧隶属晋中行署。
现辖7镇3乡、232个行政村,5个街道办事处。
1、面积及方位介休市位于山西省中南部,太行山北侧。
地跨东径111°44′10〃—112°10′14〃、北纬36°50′01〃—37°11′04〃之间。
北起义安镇任家堡村,南至绵山顶端艾蒿坡;西起义棠镇圪塔头村,东至张兰镇南窑头村。
东北与平遥、汾阳接壤,西南与灵石相连,东南与沁源毗邻,西北与孝义相望。
东西最宽处38.5公里,南北纵长38公里,总面积744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0.47%。
2、地貌介休整个地势形态呈南高北低,海拔在740—2487米。
南部为山区,主峰有绵山、天峰山等,属太岳山脉,面积312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42.09%;中部为丘陵区,面积191.7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25.86%北部为平川区,面积为237.6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32.05%。
山西介休简介

山西介休简介介休市位于山西省中部,北部接忻州,南部毗邻太原,西部临朔州,是一座面积155.7平方公里的县级市,交通便利,高速路网发达,拥有山西的三大主要铁路路线交汇于此,被称为“延长脊”,是山西省十省通、京福晋台线的枢纽。
介休市历史悠久,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
它的地理位置使它长期充当着交通枢纽的角色,拥有千年之久的历史,古人就称它为“交邑”。
唐代介休县(今介休市)被称为“河西第一府”,是河西豪杰仕游的重要基地。
介休市具有丰富的文化遗存,现存三国著名兵法《孙子兵法》、明清时期青铜器等文物数以千计,重大考古发现包括洪武遗址(又称广武遗址)、洪武鼎遗址(又称广武鼎遗址)等,是中国重要的文物发掘和考古研究的中心地带。
介休是一个充满神秘和浪漫色彩的城市,也是一个神话和传说故事的源头。
这里凝聚着汉代荣耀的繁荣、祁连大草原的英勇、张良救郑玄的传奇,缅怀着拓跋氏于鹏池中宏图的辉煌,庆贺着穆家军攻克邯郸的勇敢,记住着秦应节在这里歌唱的伟大梦想。
在介休,把历史的记忆和现实的梦想串联成一条汇报青春和灿烂的彩虹。
介休有养育着中华文明伟大发祥地的耀眼仪式,也有推进文明进步的先锋改革。
现今,介休既是省会级经济地位重要的发展极,也是山西特色文化旅游度假之乡,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和传承的学习重地。
介休风景名胜,景点众多,景区类型繁多、地形多样,是一个泼墨山水的画卷,被誉为“山西的空中花园”。
介休自然条件优越,资源丰富,文化遗存殷实,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态资源,是一座集草原、矿产、农牧业、旅游景观等优势特色于一体,并具备现代企业工业化发展和旅游生态亲和力的创新型城市。
介休,一座流光溢彩、繁荣发展、文明进步、资源涌出、发展繁荣的城市。
现在,介休正在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推进和谐发展,走向文明进步,实现梦想成真的大路上。
介休

1 概述介休市是一个县级市,位于山西省中南部,太岳山北侧,汾河南畔。
距省会太原市139公里(直线距离110公里),是一座正在崛起的年轻的区域性中心城市,2012年成为山西省首批扩权县(市)之一。
全市总面积744平方公里,市区辖7镇3乡251个行政村5个街道办事处,人口共72万人,境内平川、丘陵、山区各占三分之一,从北向南梯次排列,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交替分明,日照充裕,气候温和,年均气温10.4℃,平均降水量477.2毫米。
介休市位于山西省中南部,太行山北侧。
地跨东径111°44′10″—112°10′14″、北纬36°50′01″—37°11′04″之间。
东西最宽处38.5公里,南北纵长38公里,总面积744平方公里,占山西省总面积的0.47%。
介休整个地势形态呈南高北低,海拔在740—2487米。
南部为山区,主峰有绵山、天峰山等,属太岳山脉,面积312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42.09%;中部为丘陵区,面积191.7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25.86%;北部为平川区,面积为237.6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32.05%。
[1]2 地理位置介休地处太原盆地和太岳山的结合部,太原盆地西南端,太丘山北侧,汾河南畔。
年平均气温10℃,降水量493毫米。
[2]3 旅游景区介休山河秀丽、景色宜人,是远近闻名的旅游胜地。
境内绵山如屏耸立,汾水似带环绕,名胜古迹星罗棋布。
绵山风景区是六大低山旅游风景区之一,以自然景观“奇、险、秀”,人文景观“古、巧、绝”著称,寺庙、道观大多建于悬崖壁之间,主景抱腹岩岩顶伸出,呈抱腹状,洞内可容万人,实属罕见。
自隋唐以来,绵山就是参拜、旅游的胜地,史载一九二六年,瑞典国王曾携家室登山礼佛。
96年以来,由民营企业三佳公司投资开发建设,到目前已完成投资5.6亿元,形成十大景区120多个景点的规模,从2000年开始,连续五个黄金周门票收入、旅游人数居全省主要景点榜首。
介休市其他

介休市其他介休市拥有悠久的历史,这里是山西省历史文化名城,当今已有3000多年悠久历史。
这里曾有大多数的古建筑和文物,已经成为现在的重要古文化历史资源。
介休市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位于山西省西部,靠近山西省东部,面临河谷,南北向横贯,三面环山,静谧宁静,古朴历史悠久。
介休市的历史文化确有盛名,拥有丰富的故事,是山西省传统文化的象征。
从历史上看,介休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所记载,也是历史上兴起了灿烂文化。
介休市拥有丰富的古文化资源,其中有一座庙宇,其历史文化价值十分珍贵。
它是介休法宝祠,建于清乾隆49年,占地面积约3.3万平方米,是一座以佛家教义为主的宗教建筑群。
该祠为三殿、十二翼,建筑规模宏大,庙宇寺堂矗立,大雄宝殿高耸,开门向天的苍穹,佛像青玉精雕,如今已成为教义中心。
介休市还拥有诸多传统文化,典型的有:宝塔文化、武侠文化、古典文学文化等。
宝塔文化自古就是一种古老的宗教文化,被称为“介休第一宗教”,它在介休风歌、舞蹈和民间艺术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武侠文化是介休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的源头可以追溯到介休地区春秋时期的文学文化中。
古典文学是介休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介休地区曾经出现过众多的古典文学名家,其中一些作品被誉为“中国经典文学”,为世人熟知。
介休市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也是一个深受游客喜爱的旅游胜地,这里有多处古建筑和文物,有著名的介休青石大街、介休海拔科技园有着美丽的自然景观,又有非常热闹的介休十月祭,它们都是介休最大的旅游热点,让游客可以一窥介休文明史的精彩内容,体验古代文明的足迹,感受古风民俗,传承古老文明,了解历史文化。
介休市是一座文化名城,它拥有众多的历史文化资源,介休人民也传承着古老的文明,传承着山西文化的灿烂光芒。
介休这座小城,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值得大家去参观、领略介休文化之美,体会介休的独特魅力。
介休市_精品文档

介休市介休市是中国山西省的一个县级市,位于太原市西部,东经111°55'至112°18',北纬37°01'至37°30'之间。
介休市总面积899.6平方公里,辖4个街道办事处、5个镇和3个乡,总人口约54万人。
作为山西省的重要地级市之一,介休市在经济、文化和旅游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介休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当时的介休县是著名的冀州之地,曾是曹操的治所。
随着历史的演进,介休的繁荣与沧桑并存,曾经历过多次战争和动荡。
如今,介休市已成为山西省的经济中心之一,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
介休市的经济以工业为主导,尤其以煤炭、电力和建材等行业为支柱。
市区内有多个煤矿,煤炭产量稳定且质量优良,为当地经济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同时,介休市还拥有一座大型火电站,为周边地区提供稳定的电力供应。
而建材产业方面,介休市拥有多家大型石材企业,以石材的开采和加工为主要业务,产品远销国内外。
除了传统的工业优势,介休市也在发展新兴产业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近年来,介休市积极推动电子商务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吸引了一大批创新型企业和项目落户。
这些举措为市区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在文化方面,介休市历史悠久,拥有丰富的历史和人文遗迹。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介休古城墙,是中国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墙之一。
古城墙高13米,周长约6公里,被誉为中国北方的“古代第一长城”,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
此外,介休市还有多座历史悠久的寺庙和古建筑,如观音寺、开元寺等,展示了丰富的宗教和文化传统。
除了文化遗产,介休市还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
市区西部有一片开阔的黄金地貌,被誉为“黄河故道的艺术长廊”。
这里有广袤的沙丘、奇特的地貌和丰富的植被,吸引了大量摄影师和户外爱好者前来探索。
同时,山西省最大的人工湖——介休水库也位于市区境内,是周边居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介休十大特色美食

介休十大特色美食介休是山西省辖县级市,由晋中市代管。
介休历史悠久,因春秋时期晋国名臣介子推休逝于此而得名。
因史出春秋时期割股奉君的介子推、东汉时期博通典籍的郭林宗、北宋时期出将入相五十载的文彦博,而有“三贤故里”之称,我国最大的纪念性人文节日——“寒食清明节”发源于介休。
介休绵山风景区是晋中首个国家5A级景区,以自然景观“奇、险、秀”,人文景观“古、巧、绝”著称。
介休还有着很多地方特色美食,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龙须面龙须面是因其细而出名,在介休这里对于龙须面的制作方式可谓是造诣颇深,手法,选料,制作过程等都是要点核心。
它采用的当地优质的面粉制作而成,在当地对于这种龙须面的吃饭也颇为讲究,其配料营养丰富,红白绿的色彩搭配十分诱人,味道鲜美,面条细滑,口感好,健脾养胃,助消化等效果都很不错。
2、贯馅糖介休灌馅糖是山西省晋中市介休市的特产。
“贯馅糖”又称“灌馅糖”,介休贯馅糖是具有1000多年历史的名食品,是糠粞、清红丝,核桃仁、绵白糖、桂花、玫瑰、芝麻作成的。
介休贯馅糖是介休“八珍”中的一珍,用料考究,鲜香可口,脆硬有度,甜而不腻,尤其是外面的那层芝麻,咬上一口便唇齿留香。
这是一款很适合送人的小吃,或者放在家里当做零食也是不错,它营养丰富,还能润肺化痰,补脑养肾呢,是老少男女都喜欢的一款零食。
3、油花花油花花是我们介休特有的迎新年习俗,每逢过年,每家每户都会做一些用于招待客人。
做油花花的面主要是白面,加入滚熟的麻油,为的是炸出来香脆;融入白糖、蜂蜜,为的是味道香甜;再打入几颗鸡蛋,为的是吃起来香酥。
面需和得软硬适中,表面抹一层油,盖严,置于温暖处饧(醒)半个钟头。
用擀面仗擀成条条形状,对折,切成手掌宽的块块;在对折的小块上,均匀地切六刀或八刀;然后将对折的两端沾捏在一起,平放在案板上,左一扭、右一扭,上四环、下四环,一朵面花便魔术般地出现了,然后就可以放入油锅,炸至金黄色。
4、银条菜古诗云:“春雨涟霡霂余,玉楼人喜午晴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介休历史悠久,国内史籍最早记载介休历史为周代鲁隐公五年(公元前718年)。
因史出春秋时期割股奉君的介子推、东汉时期博通典籍的郭林宗和北宋时期出将入相五十载的文彦博三位贤士名达,素有“三贤故里”之称。
春秋时期,晋太子被迫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
大家万分着急,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给太子,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他发现肉是介子推从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感激地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
即位后文公重赏了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
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去讨赏,可是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
他打好行装,同母亲悄悄地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寻找两个人谈何容易,于是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
晋文公见了,悲痛不已。
之后,从树洞里发现一封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 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这一天全国不准生火,只吃瓜果点心一类冷食,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
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召告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
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