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上册期中语文试卷及答案(新高考)

合集下载

浙江省“七彩阳光”新高考研究联盟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答案

浙江省“七彩阳光”新高考研究联盟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答案

学年第一学期浙江“七彩阳光”新高考研究联盟期中联考高一年级语文学科参考答案1.( 分) 项“也折射了美国和西方国家疫情逐渐向好”; 项强加因果; 项“这家电商平台防控宣传到位,销售到位”错。

.( 分) 已然变未然.( 分)①完善防控机制,落实防控措施;②及时召开发布会,介绍秋冬季传染病多病共防情况;③并发出节假日出行、旅游、健康等提示;④各大景区严格按照“限量、预约、错峰”的要求,采取门票预约机制。

.( 分)①首先写西方各大媒体对中国黄金周人们出行的报道;②然后写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对中国经济的预期。

③进而写黄金周带来的象征意义和实质内涵。

④最后提出疫情时代的中国治理已成为全球的典范。

.( 分)①内容上,通过写我看到其他“通讯员”伤员想到了小通讯员,暗示“我”对小通讯员的关心、牵挂和惦念。

②结构上,为下文在包扎所里再次遇见受重伤的通讯员做铺垫。

③暗示通讯员的牺牲,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答出第①点得 分,后两点任意答一点得 分).( 分)①第一次“啊”:新媳妇认出重伤员就是通讯员时吃惊的心理,表现了她对通讯员的关心和挂念。

②第二处“啊”:通讯员的英勇行为给新媳妇带来强烈的震撼,表现了她的痛惜、歉疚、崇敬的心理。

(每点 分).( 分)①百合花图案的被子是联系着人物之间的关系一条重要线索,故事的后两部分都是围绕“借被子”“盖被子”而展开的;②百合花纯洁美丽象征着新媳妇的美貌和洁白无瑕的美好心灵;③新媳妇把自己唯一的嫁妆绣有百合花图案的被子盖在牺牲的小通讯员身上,象征了军民之间纯洁的感情。

(每点 分).( 分)示例:出身平凡的您,不惜牺牲自己换取乡亲的安全,您是千万个为民族解放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烈的缩影。

(经历、品德 分)今天,您的追求变成了现实,你们的英勇事迹将永远铭记在人民心中。

(寄托哀思 分)作为当代青年,我们一定会继承和发扬您的大无畏精神,永葆国家和人民的安宁!(激励生者 分). 惑,糊涂. 而:表承接 之:代词,代雕刻的东西/复制代词,这些,这类 也:表判断/表感叹语气 者:代词,……的东西/放在主语后引出判断. 应该是“一句话后面的停顿为句,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为读”。

2023新高考I卷语文试题含答案【图片版】

2023新高考I卷语文试题含答案【图片版】

2023新高考I卷语文试题含答案【图片版】2023新高考I卷语文试题含答案【图片版】小编带来了2023新高考I卷语文试题含答案,语文教学以典范的古今书面语言作品为教学媒介,以启迪并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新高考I卷语文试题含答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2023新高考I卷语文试题2023新高考I卷语文试题答案高考顺利的祝福语1、考试就像赛跑,临场发挥是运气加实力,正确报考是技巧,天热心不要燥急,安安心心把他找,名牌学校等你来,众里夺魁赛刘翔。

2、鲜花纷纷绽笑颜,捷报翩翩最灿烂。

绽在心头芬芳绕,合家共同甜蜜笑。

金榜题名无限好,不负十年多辛劳。

继续扬帆勤钻研,书写明天新诗篇。

3、鹏程万里今朝始,宏图大展正当时,十年寒窗奋展翅,豪情凌云遂壮志,书山勤磨剑锋利,学海苦游花香袭,祝君高考题金榜,前程似锦福迢递!4、轻嗅花香心灿烂,手捧捷报乐无限。

十年磨剑放光芒,今朝实现好梦想。

勇攀书山云深处,探求学海乐无数。

志向高远再远航,明朝学成是栋梁。

愿你前途一片光明。

5、考场归来笑满面,捷报到来绽笑颜。

喜气盈门合家欢,再入名校长才干。

十年梦想放光芒,锦绣前程伴花香。

继续努力扬征帆,长风破浪达彼岸。

愿你的未来更加美好。

6、开门,开门,阿里巴巴打开梦想大门,为你的勇敢和聪慧。

开门,开门,哆啦a梦打开成功大门,为你的坚强和执着。

祝你高考成功,打开人生辉煌之门,成就未来之梦。

7、校园里寂静无声,教室里聚精会神。

老师的脚步轻轻,学生的笔儿不停。

十年辛苦此时博,只愿金榜题名慰双亲。

全国高考日到了,愿你超常发挥创佳绩,成绩傲人开心笑!8、我知道,高考的日子里,虽然清苦,却很充实。

只希望你在记住课本的同时不要忘了我,我会在你背后默默的为你祝福,默默的等待你的佳音!9、高考到,眼直跳,心境紧张上下跳;一路走,一路想,脑海徘徊是试题;街边景,喧闹声,独自沉寂幻想中;迈开步,大声喊,紧张疲劳渐渐跑。

10、有志不怕年纪小,英雄不惧出身低。

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新高考)(含解析)

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新高考)(含解析)

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新高考)(含解析)绝密★启用前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新高考)(答案解析版)语文1.D【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横观现实有助于研究历史”错误,无中生有。

文章只在第二段引用李大钊的话“纵观人间的过去者便是历史,横观人间的现在者便是社会”时提到“横观现实”这一概念,“也就是说,要洞察现实的社会,就不能不研究过去的历史。

”但其中并没有提到“横观现实”与“历史研究”的关系。

2.C【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而想象力丰富与否决定了诗歌作品的质量”错误,由材料二第二段“单纯考察想象力是否‘丰富’,并不能决定文学作品的价值,重要的还是想象力的质量的高下”可知,想象力是否丰富不是诗歌作品价值的决定因素,想象力质量的高下影响诗歌的价值。

故选C。

3.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C.《登太白峰》臆造人物、虚构境地,借助离奇的想象写作,属于艺术想象力。

故选C。

①用假想比附事实;②生造出所谓“隐”的人和事来。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根据文中“他可以有深入而巧妙的推论,但必须时刻保持充分的自制力,以防止将事实纳入假想的框架。

《红楼梦》研究中曾有过‘索隐派’,他们借助离奇的想象,抓住书中的只言片语或某一个人物、情节,跟清代史事相比附,测字猜谜式地从中‘索’出所‘隐’的人和事来。

这是需要我们注意的”可知,“索隐派”用假想比附事实,生造出所谓“隐”的人和事来。

能够将诗性的幻想和具体生存的真实性作扭结一体的游走。

如昌耀的《峨日朵雪峰之侧》就是将深刻体验到的生命、理念、立场、情感,倾注、融贯到精心选择的生命意象中,通过丰富的想象,雕铸成一幅幅真实而顽强的生命图画;郭沫若的《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作者面对浩渺无边的大海,那惊天的激浪和着时代的洪流一起撞击着他的胸怀。

这首对于力的赞歌,正是那种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象征。

【新高考Ⅱ卷】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真题语文试卷(含答案)

【新高考Ⅱ卷】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真题语文试卷(含答案)

【新高考Ⅱ卷】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真题试卷语文试卷本试卷共9页。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土星5号火箭升空了!它一点一点上升,庞大的身躯稳健有力.阿姆斯特朗、柯林斯和奥尔德林被巨大的推力紧紧摁在座位上。

火箭在他们身下持续上升,各级火箭按照预定程序点火,第一级火箭、逃逸塔、第二级火箭一一分离。

绕地球轨道飞行一周后,宇航员检查了火箭和飞船状况。

第三级火箭再次点火,把飞船推向更远的高空。

当地球被甩到身后,就是船箭分离的时候:第三级火箭前端打开,哥伦比亚号从顶端弹出。

鹰号(登月舱)在火箭顶端继续待命,这艘小飞船外形奇特,像一只蜷缩着的蜘蛛。

哥伦比亚号的驾驶员柯林斯,让飞船慢慢转身。

“哥伦比亚”与“鹰”对接成功。

宇航员告别土星5号的最后一级火箭,乘坐合成一体的两艘小飞船继续飞行。

终于抵达月球上空。

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驾驶鹰号离开,向着月球越飞越近。

柯林斯驾驶着哥伦比亚号孤独地环绕月球飞行。

此时此刻,那些远在地球上的人,不管是朋友还是陌生人,都时刻关注着、期待着……预定着陆区在哪儿?宇航员们全力搜寻。

但是意外忽然发生:当他们发现着陆区,鹰号已经飞过了头!数英里一闪而过,舷窗外的月球变得崎岖不平。

家园远在万里之外,更无法奢望什么援手。

此时此刻,他们能做的,只有保持镇定,平稳驾驶,继续飞行。

看到了,就在不远处,那里平整而干净!鹰号慢慢减速、缓缓下降。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西四旗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西四旗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鄂尔多斯市西四旗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联考试卷高三语文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中国的小说起源于说书,并不是什么高雅的事物。

高雅的人当时都去写诗了。

所以,小说自古以来地位低微,是“小道”“小技”,就连小说的作者本人,都羞于提及自己的写作,这就直接导致包括四大名著在内的白话小说,作者几乎都是存疑的。

现在普遍认为《红楼梦》是曹雪芹写的,但也有人认为证据不足,作者有可能是曹雪芹的父亲,或者别人;很多人认为《三国演义》是罗贯中写的,但也有人认为不是。

《水浒传》《西游记》也都遇到了类似的问题。

这些著名的小说,到现在都没弄清真正的作者是谁,就在于小说在古代是没有地位的,即便有人写了,也很少把作者的真实姓名署上去——说书、演戏、写小说,是茶余饭后的消遣,不仅不能望重士林,甚至还会损及自己的声名。

这种局面现在已经彻底改观,文学界近年独领风骚的多半是小说家,但不等于说小说就成了多优雅的文体了。

说到底,小说还是俗物,也是和俗生活紧密相连的。

小说贴近日常生活的末梢,既描写人生中吃喝玩乐、喜怒哀乐的场景,也记录个体的经历、遭遇和命运。

一个没有俗生活之经验的人,往往写不好小说。

曹雪芹如果没有大户人家的生活经验和成长记忆,他是写不出《红楼梦》的。

因此,小说不应该拒绝俗事、俗生活,相反,只有以俗生活为底子,作家才能把一种人生写结实了。

古人云,“话须通俗方传远,语必关风始动人”,这话说的就是小说,而非诗歌。

2024年新高考全国Ⅰ卷 语文试卷 (含答案)

2024年新高考全国Ⅰ卷 语文试卷 (含答案)

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Ⅰ卷)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现代文阅读 1(本题共 5 小题,19 分)材料一:(四五)中国由劣势到平衡到优势,日本由优势到平衡到劣势,中国由防御到相持到反攻,日本由进攻到保守到退却——这就是中日战争的过程,中日战争的必然趋势。

(四六)于是问题和结论是:中国会亡吗?答复:不会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

中国能够速胜吗?答复:不能速胜,必须是持久战。

这个结论是正确的吗?我以为是正确的。

(四七)讲到这里,亡国论和妥协论者又将跑出来说:由劣势到平衡,需要有同日本相等的军力和经济力;由平衡到优势,需要有超过日本的军力和经济力;然而这是不可能的,因此上述结论是不正确的。

(四八)这就是所谓“唯武器论”,是战争问题中的机械论,是主观地和片面地看问题的意见。

我们的意见与此相反,不但看到武器,而且看到人力。

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

力量对比不但是军力和经济力的对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对比。

军力和经济力是要人去掌握的。

如果中国人的大多数、日本人的大多数、世界各国人的大多数是站在抗日战争方面的话,那末,日本少数人强制地掌握着的军力和经济力,还能算是优势吗?它不是优势,那末,掌握比较劣势的军力和经济力的中国,不就成了优势吗?没有疑义,中国只要坚持抗战和坚持统一战线,其军力和经济力是能够逐渐地加强的。

而我们的敌人,经过长期战争和内外矛盾的削弱,其军力和经济力又必然要起相反的变化。

在这种情况下,难道中国也不能变成优势吗?还不止此,目前我们不能把别国的军力和经济力大量地公开地算作自己方面的力量,难道将来也不能吗?如果日本的敌人不止中国一个,如果将来有一国或几国以其相当大量的军力和经济力公开地防御或攻击日本,公开地援助我们,那末,优势不更在我们一方面吗?日本是小国,其战争是退步的和野蛮的,其国际地位将益处于孤立;中国是大国,其战争是进步的和正义的,其国际地位将益处于多助。

全国甲卷新高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全国甲卷新高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全国甲卷新高考语文试卷(含答案)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专业课原理概述部分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5分)1. 下列哪位诗人被誉为“诗仙”?A. 杜甫B. 李白C. 白居易D. 王之涣2. 《红楼梦》的作者是谁?A. 曹雪芹B. 吴承恩C. 罗贯中D. 施耐庵3. 下列哪个成语出自《左传》?A. 画龙点睛B. 亡羊补牢C. 退避三舍D. 纸上得来终觉浅4.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出自哪篇文章?A. 《论语》B. 《庄子》C. 《孟子》D. 《荀子》5. 下列哪个朝代不属于中国历史上的“五代十国”时期?A. 后梁B. 后唐C. 后晋D. 北宋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5分)1.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2024-2025学年苏教版高一语文上册期中监测试卷及答案

2024-2025学年苏教版高一语文上册期中监测试卷及答案

2024-2025学年苏教版高一语文上册期中监测试卷班级: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一、单选题(每题3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潦水(liáo)浸渍(zì)窈窕(yáo)逸兴遄飞(chuán)B. 猗郁(yī)訾詈(zǐ)涸辙(hé)瓮牖绳枢(yǒu)C. 遒劲(qiú)逋慢(bū)踬仆(zhì)咫尺天涯(zhǐ)D. 侘傺(chì)惘然(wǎng)骖騑(fēi)落木萧萧(luò)答案:B解析:A项“窈窕”的“窈”应读“yǎo”;C项“逋慢”的“逋”应读“bū”,但选项中的“bū”与正确读音相符,可能是题目设计时的疏忽,故排除;D项“落木萧萧”的“落”应读“luò”,但此选项读音正确,但不符合“全都正确”的要求。

B 项全部正确。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他性格内向,不善言辞,在辩论会上总是默不作声,但据理力争的态度却令人印象深刻。

B. 听到父亲离世的消息,他如丧考妣,悲痛欲绝。

C. 这位老人虽然年事已高,但仍旧精神矍铄,每天还坚持读书看报。

D. 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人们众志成城,共同抵御,最终战胜了困难。

答案:A解析:A项“据理力争”指依据道理,竭力维护自己方面的权益、观点等,与“默不作声”相矛盾;B项“如丧考妣”意为好像死了父母一样地伤心和着急,用于此处形容听到父亲离世的消息后的悲痛心情,恰当;C项“精神矍铄”形容老人有精神,老当益壮,与语境相符;D项“众志成城”意为万众一心,像坚固的城墙一样不可摧毁,比喻团结一致,力量无比强大,符合语境。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随着科技的发展,智能手机的功能越来越强大,但耗电量也越来越高,这让消费者不得不一边给手机充电一边使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上册期中语文试卷(新高考)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分数: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古诗是古人心声的真实记录,是展现先民人生态度的可靠文本,正如清人叶燮所说:“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故每诗以人见,人又以诗见。

”读诗就是读人,阅读那些长篇短什,古人音容笑貌如在目前,这是我们了解前人心态的最佳途径。

清人沈德潜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

”中国古人评价文学家时有一个优良传统,就是人品与文品并重。

经过历代读者集体选择,凡是公认的大诗人,往往都是具备“第一等襟抱”的人物,其作品必然也是第一等真诗,从中可以感受真实心跳和脉搏,从而沦肌浃髓地领会传统文化精神。

从《诗经》《楚辞》到明清诗词,都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如果兼顾作品的经典意义、阅读难度等因素,唐诗宋词应是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

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到底有什么价值?我们先来看唐诗宋词到底写的是什么内容。

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最古老的纲领,就是“诗言志”。

到了西晋,陆机在《文赋》中又提出“诗缘情”。

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关系,但是初唐孔颖达在《左传正义》中说得很清楚:“情志一也”。

情志就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包括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也包括对万事万物的价值判断。

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离,因为诗词中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观和基本价值观。

比如喜怒哀乐,比如对真善美的追求,比如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保家卫国英雄行为的赞美,唐宋人如此,现代人也如此。

所以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可以传递到今天,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

当然,唐诗宋词对于现代人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教育作用。

且举李、杜、苏、辛为例。

李白热情讴歌现实世界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其诗中蕴含强大精神力量。

杜甫诗中充满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热爱天地万物的仁爱精神,是儒家思想积极因素的艺术表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形象凸现。

苏轼在词史上首先打破晚唐以来词专写艳情的局限,他不但大量写作抒情述志、咏史怀古等题材,使词从音乐歌词向抒情诗转变,在以柔声曼调为主的传统词乐中增添高昂雄壮的因素。

到了南宋,以辛弃疾为首的爱国词人把爱国主义主题变成当时词坛的主旋律,他们继承苏轼词中始露端倪的豪放词风,并以慷慨激昂和沉郁悲凉两种倾向充实了豪放风格。

总的来说,李、杜、苏、辛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且具有提升读者人格境界的熏陶作用。

阅读唐诗宋词的典范作品,可以在审美享受中不知不觉受到人格境界的感染,这个过程就像杜甫所描写的成都郊外的那场春雨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材料二:在如何阅读和鉴赏唐宋词的问题上,我很认同清末民初词论家况周颐的一席话:“读词之法,取前人名句意境绝佳者,将此意境缔构于吾想望中,然后澄思渺虑,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

”这样,便能臻于“吾性灵与(词人之性灵)相浃而俱化”的境地(《蕙风词话》卷一)。

照我看来,这种读词之法所重视与强调的,即是读者须与古代词人进行有关人生体验的“交流”与“对话”,如此才能达到两代人之间的精神沟通和心灵契合。

此话如何理解?首先,从唐宋词人来说,尽管他们早已长眠地下,但其凝聚和贮存在那些不朽词篇中的人生体验却至今犹保持着顽强的生命活力。

美国优秀作家福克纳曾说:“艺术家的宗旨,无非是要用艺术手段把活动——也即是生活——抓住,使之固定不动;而到一百年之后有陌生人来看时,照样又会活动——既然是生活,就会活动。

”虽然唐宋词人在主观上或许并无此种意愿,但在客观上他们又通过写词而把其生命活动和人生体验“抓住”并“固定”了下来;而当后之读者重读这些词篇时,词人的歌哭啼笑,词人的音容笑貌,以及他们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就都会得到复活和浮现。

从这个意义上说,古老的唐宋词其实不老,尤其是它所贮存的丰厚人生意蕴则更保持着“常绿”的状态。

故而读词实际就是在人生体验方面向前代词人“讨教”“求援”的过程,也是在古代先行者中间寻觅精神知音和良师益友的文化活动。

这时,读者处于“受众”的地位,他们必须澄思渺虑,静静地倾听和深深地思索发自唐宋词人的种种心声。

其次,在此同时,读者在阅读和欣赏唐宋词时,却又会依据自身特定的人生阅历和生活经验对原作的意蕴作出多种多样的诠释和解读,并将自己的独特感悟融入到对原作之“词境”与“词心”的理解之中,这就会进而扩展和拓深原词的思想意蕴。

读者在读词过程中并不是处于被动的状态,他们可以且肯定会将其自身的某些人生体验反射给唐宋词篇,缘此就形成了读者与前代词人之间的跨时代“交流”与“对话”。

而惟有这样的读词之法——读者尽可能地调动自身的人生经验和艺术想象力,“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这才能真正把词读深读透。

1.下列对唐宋诗词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唐宋诗词成为我们首选阅读对象,其阅读价值高于《诗经》《楚辞》和明清诗词。

B.唐宋诗词体现的普通人价值观,多是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保家卫国行为的赞美。

C.李、杜、苏、辛的作品是唐宋诗词中的典范,风格各异但都具有深远的教育作用。

D.唐宋词人为贮存丰厚的人生意蕴,将体验“抓住”并融入诗歌创作中传递给读者。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凡是能写出第一等真诗的诗人,他必然有第一等襟抱,也必然有第一等学识。

B.作者认为,陆机提出“诗缘情”否定了中国古典诗歌“诗言志”的古老纲领。

C.古典诗歌的典范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且能提升读者的人格境界。

D.当代人阅读优秀古典诗歌能够从中汲取精神力量,两则材料对此均有所论及。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要想了解一位诗人的襟怀抱负,最佳途径就是阅读他的诗歌,因为读诗就是读人。

B.古代诗歌之所以具有现实价值,是因为它们表达了古今共有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C.读者须与古代诗人进行有关人生体验的“交流”与“对话”,才能把诗读深读透。

D.唐宋诗词的内容与现代读者没有距离,在这一点上,两则材料的观点是不一致的。

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论证了现代人与古代诗词之间的关系,但论证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说明不同之处。

(4分)5.下面材料对王国维读词的评析,体现了况周颐的“读词之法”,请对此简要说明。

(6分)王国维读李璟词时,对《摊破浣溪沙》中“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两句大加赞赏,认为“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人间词话》)。

他选择这首词中意境绝佳的两句进行鉴赏,不仅读出了萧瑟秋景衬托下女主角哀怨的心境,还因自己多愁善感的性格,得出了词中深寓忧患意识的结论。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看戏侯发山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事情发生在1951年的秋天。

故事的主人公是我的老乡,所以我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绝对没有添油加醋的成分。

听说郑州有唱大戏的,三个孩子嚷嚷着要去看戏。

小玉不到7岁,小香5岁,嘉康3岁。

看着这三个不谙世事的孩子,老张愁死了,甚至后悔把他们从西安的幼儿所接回来。

老张重重叹了口气,无奈地说:“孩子们,咱这里到郑州七八十里,远着呢,咋去?”嘉康扬着脸,天真地说:“姥爷,咱坐妈妈的汽车去。

”小玉嘟囔道:“咱妈把汽车卖了。

”说到这里,小玉的小嘴撅得能拴头驴。

小香歪着小脑袋想了想,说:“姥爷,咱坐火车去。

”那时,巩县有到郑州的火车,基本上都是货车,老百姓去外地,没钱坐客车,都是扒火车。

铁路就从家门口过,每次路过的火车的车厢上,全都坐满了人,好像车厢是个磁铁,把他们牢牢地吸在上面。

有一次,小玉问姥爷:“姥爷,火车跑来跑去,都去哪里啊?”老张说:“往东到郑州,往西到洛阳。

”“姥爷,哪里是东啊?”“日头出来的地方就是东。

落山的地方就是西。

”现在听说小香要扒火车出门,老张说:“就你们小屁孩?甭想。

”那一年老张的娘病了,老张到郑州买药,结果,车到许昌才停。

几天后等老张把药拿回来,娘已经死了。

邻居老周哥,从郑州回来,车到巩县不停,跳车时,一条大腿给摔断了,因没钱医治至今还瘸着。

忽然,小香“哇”地一声哭了。

老张忙拉过小香:“小香,好好的,哭啥呢?不看戏就不看戏呗?有恁委屈?”小香止住哭泣,说:“姥爷,我,我想回家。

”老张没好气地说:“你妈把房子都卖了,哪还有家?”闺女真憨,好不容易在西安买了一套房子,却把房子卖了。

小香不知道姥爷为什么生气了,哼唧道:“姥爷,我,我想妈妈。

”小香这一说不当紧,嘉康的嘴一咧:“姥爷,我也想妈。

”说罢,咧着小嘴哭起来。

几乎是同时,小香和小玉也哭起来。

一时间,老张束手无策。

说实话,他也想闺女。

可是,闺女在哪里,他也不知道。

不过,道听途说了不少消息,今天这个说在新乡,明天那个说在广州,还有的说在武汉。

你说说,一个女娃,三十岁不到,出去疯啥呢?就你中,就你能?看着三个孩子一个个哭得跟没娘孩子似的,老张眼角的泪也止不住流起来。

老张这么一哭,三个孩子倒吸溜着鼻子,不哭了。

小玉到底年龄大一些,说:“姥爷,俺不想妈了,俺也不去郑州看戏了。

”小香说:“姥爷,您不哭,俺不坐火车了。

”说罢,小香哭得更厉害了。

第二天早上,老张一觉醒来,忽然发现三个孩子不见了!他回过神来,才明白他们离家出走了。

老张急忙起来寻找,先是在村里,后来到县城……那时候,没有交通工具,没有通讯工具,可以想象寻人的艰难。

老张用脚步丈量着巩县的每一寸土地,见人就打听,遇到水井就趴在井口看……就在老张在巩县疯一般找三个孩子的时候,他们已经到了郑州的街头。

头天晚上老张扯起呼噜后,三个孩子就溜出了家门。

他们不敢扒火车,害怕迷路,顺着铁路走。

小香说:“姐,到郑州能找到妈妈吗?”小玉说:“只要有唱戏的,找不到,也能打听到。

”天黑漆漆的,路边的秋虫此起彼伏,还有不知名的夜鸟,冷不丁地怪叫一声,小香带着哭腔说道:“姐,我害怕。

”嘉康“哇”地一声哭起来。

小玉也害怕,但谁让她是姐姐呢,她说:“不怕,小香,咱唱吧。

”“中。

”小香哽咽道。

嘉康记不住词,跟着两个姐姐也哼起来:“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不如男,男子打仗到边关,女子纺织在家园……”妈妈在家的时候,三个孩子经常听她唱这一段。

这一走,就是一个晚上。

他们的鞋子已经全都磨烂了,脚趾头都从里面露出来。

脸上花花搭搭的,是汗水、泪水和尘土的混合物。

小玉背着嘉康,小香搀扶着小玉,一步一趔趄。

好心人还是多。

以为他们是叫花子,有的给块馍,有的给碗水……在路人的指点下,他们来到了演出的地方。

幸好,小孩子是免票的。

他们挤过人群,站在观众席的最前边。

台上演出的是豫剧《花木兰》:“为从军比古人我好说好讲,为从军设妙计女扮男装,为从军与爹爹俺比剑较量,胆量好,武艺强,喜坏了高堂,他二老因此上才把心来放……”三个孩子看傻了,高兴得跟着现场观众一起拍巴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