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河油田深层稠油掺稀降黏技术
塔河油田掺稀开发配套工艺技术新进展

塔河油田掺稀开发配套工艺技术新进展塔河油田作为中国最大的陆上油田之一,一直以来都是国内油田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油田开发的不断深入和技术的不断革新,塔河油田掺稀开发配套工艺技术也在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本文将从掺稀开发的概念、技术原理、应用场景和新进展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掺稀开发的概念和技术原理掺稀开发是指通过向油层中注入外部水或其他物质,以降低油层的粘度和提高原油采收率的一种开发方式。
掺稀开发技术的本质是改变原油的流体性质,使其更易于从油层中采集。
在塔河油田的开发中,掺稀开发技术被广泛应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掺稀开发技术的原理是通过向油层中注入掺稀剂,改变原油的粘度和渗透性,提高原油的流动性,从而增加采收率。
掺稀剂一般包括水、轻质烃类物质、聚合物等,通过调控掺稀剂的类型和浓度,可以有效地改善原油的流体性质,降低地层阻力,提高采油速度,增加采油率。
二、掺稀开发技术的应用场景在塔河油田的实际开发中,掺稀开发技术主要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1. 高粘度原油开发:塔河油田产出的原油中大部分属于高粘度原油,直接开采难度较大。
通过掺稀开发技术,可以将高粘度原油稀释成流动性较好的原油,在提高采收率的同时降低了开采难度。
2. 混合油藏开发:塔河油田中存在多种类型的油藏,有些油藏中既包含高粘度原油,又包含轻质原油。
通过掺稀开发技术,可以实现混合油藏的有效开发,提高整体采油率。
3. 深部高渗透油藏开发:塔河油田中存在一些深部高渗透油藏,采油效果较好。
通过掺稀开发技术,可以进一步提高深部高渗透油藏的采收率,延长油田的生产周期。
1. 高效掺稀剂注入技术:注入掺稀剂是掺稀开发技术的核心环节之一,如何实现掺稀剂的高效注入成为了油田工程技术人员面临的一大挑战。
新型的高效掺稀剂注入技术可以实现掺稀剂的快速、精准注入,提高了掺稀剂的利用率,降低了注入成本。
2. 智能掺稀剂调配技术:掺稀剂配方的优化对掺稀开发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新型的智能掺稀剂调配技术可以根据不同油藏的地质特征和开发需求,实时调整掺稀剂的配方,提高了掺稀开发技术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塔河油田稠油井开井、掺稀工艺

杂原 子及镍 、铁等金 属 ,因此 稠油不 能简单地 称为碳 氢化合 输 送 更 有 利 。 物 。稠油 中蜡的含量 一般 比较 低 ,大 约为5 % ,但我 国一些稠 通 过近 几年 的研 究和应用 ,综合考虑塔河油 田 目前 的技术 油 的含蜡量 却 比较 高 。塔河稠 油高黏 的主要 原 因是 沥青质含 条件和可 利用 资源 ,掺 稀油井 筒降粘是 目前解 决塔河油 田深 量高 ,H / c 原子 比低 ,胶质与沥青质质 量比低,N 、s 、0 杂 原 层稠油开采 问题 比较 有效 的方法 。 子含量高;  ̄ N N i 、V 金 属元素含量高 。 掺稀 油有两种 方式 :① 正掺反 采 ,从 油管注 入稀 油与地 1 . 5稠油具有复杂 的流变性质 层 稠 油 混 合 , 从 环 空 产 出混 合 液 ;② 反 掺 正 采 ,从 环 空 注 入 不 同 温 度 下 稠 油 表 现 为 不 同 的 流 变 行 为 。 例 如 温 度 较 低 稀油 与地层混 合 ,从油管产 出混合产 液 。塔 河油 田稠油属 于 时 ,稠 油一般表 现 出非 牛顿流体 性质 ;随着温度 的增加 ,表 高粘 、高 盐、高硫 、含蜡 的重质原 油 ,且 高含硫化 氢腐蚀 气 现 出假 塑性非 牛顿流体 性质 的稠 油将会 逐渐表 现 出牛顿 流体 体 。为 了防止套 高腐蚀 ,保护套 管 ,便 于后期作业 。塔 河油
性 质 。 田掺稀油方式 为反掺正采 。 1 . 6同一稠油油藏 ,稠 油性质在纵 向和横 向上有很大差别 3 塔河油田稠油井开井排 液初 期防凝管操作及掺稀判 断依 我 国的稠油油藏埋 深一般在3 0 0  ̄6 0 0 0 m 。超深层稠油 油 据 藏塔河油 田埋深在5 4 0 0 m 以下 ,稠油粘度从南至北逐渐 升高, 塔 河 油 田油 质 从 东 南 往 西 北 方 向油 质 逐 渐 由稀 变 稠 ,其 纵 向上 分 异 严 重 ,稠 油 粘 度 在 2 0 0 0 m P a・s ~1 8 0 0 0 0 0 m P a・S 中1 2 区 的2 、4 d , 区块油质特 稠 ,其 形态 为煤渣 块 ,在 开井初 ( 5 O℃)。 期 ,在重力分 异下 ,相对重 的压井液 沉入地层 ,相对 轻 的稠 2 稠 油 的降 粘 原 理 及 降 粘 技 术 油 浮 入 井 筒 ,稠 油 容 易 堵 死 油 管 通道 ,造 成 油 管凝 管 。 2 . 1 降粘 原 理 稠 油凝管 是一 直困扰着 现场 的难题 ,处理 难度 大 、周期 稠 油是一种 由可溶沥青粒子组成 的胶体 ,稠油 的高粘度主 长 、费用 高 ,且严 重影 响生产 。所 以开井 排液控制 措施 来消 要 由可溶 沥青粒 子相互 缠结 引的。流变 性测量标 明 ,稠 油粘 减 稠 油凝 管 是 非 常 必 要 的 。
塔河油田掺稀开发配套工艺技术新进展

塔河油田掺稀开发配套工艺技术新进展随着油田原油采集难度的加大和油井原油产量逐渐降低,塔河油田采用掺稀开发技术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采油方式。
掺稀开发技术通过在原油中加入一定比例的轻质烃类物质,来达到增加原油流动性、降低油井地面水平井筒液压力、提高采油效率的目的。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掺稀开发技术也在不断进步和完善,下面就来介绍一下塔河油田掺稀开发配套工艺技术的新进展。
一、掺稀剂的选择更加多样化早期掺稀开发技术主要使用甲烷、乙烷等天然气,或重质烃类物质作为掺稀剂,但这些掺稀剂净化和稳定性较差,不利于长期储存和使用。
而现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创新,掺稀剂的选择更加多样化,液化天然气、低芳烃溶剂、沥青、煤层气等不同种类的化学品已经成为掺稀剂的新选择。
二、掺稀剂的性质更加优异随着掺稀剂的选择更加多样化,其性质也得到了较大程度的优化和改善。
比如液化天然气因为其高纯度、低黏度、高可燃性等特点,使得其稀释效果达到了更好的效果;而低芳烃溶剂则因为其稳定性高,不易挥发和泄漏,并且容易与油井原油配合,推动了掺稀开发技术的新进展。
三、配套工艺的改进更加完善为了更好地适合新型的掺稀剂,塔河油田的配套工艺也在不断改进和完善。
现代化的采集设备、先进的分离技术和高效的过程管控技术,都是配套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新工艺和技术不仅可以提高掺稀剂和原油的混合效率,还能够帮助实现更好的掺稀效果,从而提高油田开采效率。
总之,随着掺稀开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塔河油田的掺稀开发配套工艺技术也在不断更新换代。
我们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掺稀开发技术的新突破和进展,将会给油田开采带来更大的推动和变革。
塔河油田超稠油集输处理关键技术研究

29塔河油田稠油油藏已经进去了规模化开发阶段,尤其是相关区块的超稠油油藏由于具有储层埋藏深(5800~6700m)、温度高(130~145℃)、粘度大(70MPa·s~1100000MPa·s(60℃),)高含H 2S(平均单井H 2S浓度5615lmg/m 3,最高120000mg/m 3);地层水总矿化度大平均为200346mg/l,因此其集输处理过程难度很大。
鉴于此,通过技术攻关逐步形成了塔河油田独具特色的超稠油集输与处理技术系列,分别是掺稀降粘集输工艺技术、高含H 2S稠油气提法脱硫技术、超稠油脱水处理技术。
下面依次对这几项技术进行阐述。
一、掺稀降粘集输工艺技术掺稀油降粘输送工艺技术是针对塔河油田超稠油油藏降粘技术合理和经济最优的工艺。
油气混输工艺形成了“混输泵站——计接转(掺稀)站——联合站”三级布站模式;掺稀降粘形成了“联合站稀油集中混配,泵对泵长距离中压输油,掺稀站高压集中掺稀”的工艺系统;井口掺稀加热下艺采用三管集输流程,有效实现了塔河油田超稠油掺稀降粘输送。
1.技术组成。
超稠油掺稀降粘集输工艺示主要是:联合站稀油集中混配,泵对泵长距离中压输油,掺稀站高压集中掺稀(站场功能合建、 高压流量自控仪、突出高压掺稀),井口掺稀加热三管集输,“混输泵站——计接转(掺稀)站——联合站”三级布站模式。
2.工艺原理。
掺稀输送方法就是将原油稀释,降低原油的粘度,以混合物的形式进行输送的一种方法。
常规的稀释方法是,在原油进入管道之前,先将原油与一些低粘液态碳氢化合物混合在一起,这样就可以降低原油的输送粘度。
常用作稀释介质的有:凝析油、含蜡原油、炼油厂中间产品(如石脑油等)以及其它轻油。
3.技术指标。
根据塔河油田原油物性及掺稀室内实验结果选择稠油掺稀集输工艺参数。
设计的技术参数主要有掺稀比例、掺稀温度、掺稀方式、掺稀地面工艺等。
掺稀油量少,降粘效果不好;掺稀油量多,则会相对降低原油产量。
塔河油田碳酸盐岩油藏稠油井筒降粘工艺技术研究的开题报告

塔河油田碳酸盐岩油藏稠油井筒降粘工艺技术研究的开题报告开题报告题目:塔河油田碳酸盐岩油藏稠油井筒降粘工艺技术研究一、研究背景和意义塔河油田是我国重要的稠油资源基地之一,主要发育在寒武系和奥陶系碳酸盐岩层系中。
该油田储量丰富,但由于地质条件的限制,许多油井存在井筒降粘问题,导致原油无法正常提取,给油田开发带来了很大困扰。
因此,对于塔河油田碳酸盐岩油藏稠油井筒的降粘技术研究,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和应用价值。
二、研究内容和目标本研究主要针对塔河油田的碳酸盐岩油藏稠油井筒降粘技术进行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分析塔河油田碳酸盐岩油藏井筒降粘的原因和特点,明确研究目标。
2.调研国内外井筒降粘技术研究现状和进展,了解其应用范围、效果和不足之处。
3.设计井筒降粘的实验方案,选取适当的稠度原油和井筒模拟物,探究不同的降粘剂、浓度、加入时间等对井筒降粘效果的影响。
4.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归纳,总结出最佳的井筒降粘工艺技术,为油田开发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三、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本研究采用实验研究和数据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具体技术路线如下:1.调研国内外井筒降粘技术现状和进展。
2.分析原油的物性特征和井筒降粘的原因。
3.设计井筒降粘的实验方案,建立井筒模拟装置,选取适当的降粘剂、浓度、加入时间等。
4.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统计,确定最佳的井筒降粘条件。
5.总结研究结果,并提出进一步的研究思路和建议。
四、预期成果本研究预期将形成具有指导意义的井筒降粘工艺技术,使得在塔河油田碳酸盐岩油藏开发过程中,减少井筒降粘问题的出现,提升原油的开采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经济效益。
五、研究进度计划本研究将在两年内完成,具体工作计划如下:第一年:完成对国内外井筒降粘技术现状和进展的调研,分析原油的物性特征和井筒降粘的原因,设计井筒降粘的实验方案。
第二年: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和总结,确定最佳的井筒降粘条件,并总结研究结果,提出进一步的研究思路和建议。
塔河油田超稠油物性特征及集输降黏试验

塔河油田超稠油物性特征及集输降黏试验吴永焕【摘要】针对塔河油田稠油物性特征进行的试验表明,稠油区块在集输温度小于100 ℃的情况下,大部分油井原油流动性差,基本不具流动性.分别进行了超稠油掺轻油降黏试验、掺稀油降黏试验及化学降黏试验.对超稠油(90 ℃时黏度5×104 mPa·s以下)掺入轻油,在稠油∶轻油=1∶0.33的比例情况下,降黏效果非常明显,原油70 ℃时黏度由52×104 mPa·s降低到3 374 mPa·s,对后续脱水非常有利;目前所筛选的化学降黏药剂,对该区黏度较小的超稠油具有较好的分散性,能够起到一定的降黏作用;对于黏度更大的原油,需要掺入一定比例的稀油,才能使黏度降低到5×104 mPa·s(50 ℃)以下,达到较好的乳化降黏效果.【期刊名称】《油气田地面工程》【年(卷),期】2010(029)012【总页数】2页(P31-32)【关键词】塔河油田;超稠油;降黏试验;稠油脱水【作者】吴永焕【作者单位】河南油田设计院【正文语种】中文对塔河北部12区12口单井油样及混合油样进行了黏温测试。
从这12口单井原油黏温测试结果来看,该区仅TK1237和TK1238井的原油在50℃时黏度小于10 000 mPa·s,属于普通稠油。
其他10口油井原油在50℃时黏度大于50 000 mPa·s,属于超稠油。
在温度100℃时,有6口油井原油黏度小于10 000 mPa·s。
这表明在集输温度小于100℃的情况下,该区大部分油井原油流动性差,基本不具流动性。
(1)超稠油掺轻油降黏试验。
利用塔河轻烃回收和原油稳定轻油资源进行降黏。
将超重稠油切成片状,慢慢加入轻油里进行搅拌、溶化,测试黏度。
试验使用的轻油密度为0.682。
主要进行了3口单井 (TK1229、TK1242、TK1059)原油掺轻油降黏试验,结果见表1和表2。
塔河油田掺稀开发配套工艺技术新进展

塔河油田掺稀开发配套工艺技术新进展塔河油田位于中国辽宁省东北部,是中国第一个大型陆上油田,也是中国石油开发的一个标志性油田,被誉为“东北石油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石油勘探和开发的不断深入,塔河油田掺稀开发技术也在不断提升,取得了一系列的新进展,这些新的技术和工艺,对于提高油田开采效率、降低成本、延缓油田衰竭有着重要的意义。
掺稀开发技术是指在原油中掺入轻质烃类物质,以降低原油的粘度,提高流体性能,从而方便原油的开采和输送。
在塔河油田,由于原油粘度较大,采油难度较大,因此掺稀开发技术在这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随着掺稀开发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和工艺被引入到塔河油田掺稀开发中,这些新进展为油田的高效、稳定、可持续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下面将介绍一些关键的新技术和工艺。
首先要提及的是新型掺稀剂的应用。
掺稀剂的种类繁多,传统的掺稀剂主要是苯、甲醇等,但这些传统的掺稀剂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和环境污染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近年来新型的环保型掺稀剂逐渐被引入到了塔河油田的掺稀开发中。
这些新型的掺稀剂不仅具有更好的掺稀效果,而且还对环境友好,安全性更高,进一步提升了油田的开发水平。
其次是新型掺稀剂的注入工艺。
传统的掺稀剂注入工艺多采用一次性大量注入的方式,存在着掺稀剂浪费的问题。
而近年来,随着注入工艺的不断革新,逐步引入了分层分级注入技术,使得掺稀剂可以更加均匀地分布在地层中,提高了掺稀剂的利用率,降低了油田开采成本。
再次是掺稀开发监测技术的新进展。
为了实现对掺稀开发过程的全面监测,传统的监测技术已经不能满足需求。
近年来,随着无损检测技术的不断成熟,油田监测技术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通过超声波、磁共振等技术,可以对掺稀开发过程进行全面、精准的监测,实时掌握地层情况和掺稀剂的分布情况,为油田开采提供了更为精细的数据支持。
最后要提及的是掺稀开发工艺的智能化。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成熟,掺稀开发工艺的智能化已经成为了趋势。
塔河油田超稠油混合掺稀降黏实验研究

在掺稀 油时掺 入少量混合芳烃可提 高掺稀 降黏 效果。 实验 结果表 明, 在静 态下混合 芳烃 对塔
河超稠 油有 良好 的溶解能力 , 掺入混合 芳烃能够显著降低 超稠 油黏度 , 降黏效 果好 于单一掺 且
原 油黏 度 。
2 实验 结果 讨论
2 1 超 稠 油平 均溶 解速 度 .
大 提高 了在静 态工 况 下与 稠油 混合 均匀 程r 能 改善超 稠 油掺稀 降 黏 的效 果 。
将 1g 稠油 做 成 圆球 状 , 铁 丝悬 挂 静 置 在 超 用
5 L的混合芳烃溶液中, Om 溶液用超级恒温槽加热,
稀油效果 , 同时 叉可 节 约 稀 油 资 源 。
关键词 : 超稠油 ; 混合芳烃 ; 油; 稀降黏 ; 解速度 ; 稀 掺 溶 塔河油 田
中 图分 类 号 :E 4 T 35 文 献 标 识 码 : A
引 言
塔河油 田超稠油在油藏温度和地层压力条件
油 紧张 的状 况 以及 提 高超 稠 油 掺 稀 降 黏 效果 具 有
心塞 、 超级 恒 温 水 浴 , 测定 装 置 见 图 1所 示 。在 三
口烧 瓶 中加入 溶剂 5 L, 温 3 i , 取 1 0m 恒 0mn后 称 g
稠油区块的正常开发 , 通过掺入混合芳烃来提高掺
稀 降黏效 果并 减少 稀油 的用 量 , 对解 决塔 河油 田稀
收稿 日期:0 0 19 改回 日期 : 10 2 2 1 12 ; 2 12 3 0
原类— —丽 号 油型 -— 堑幕- 二 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8. 1
备注
稀油为 S86 井 井口 油样
掺入比例
不掺稀油 φ(油 S86) ∶φ(油 S71) = 4∶6 φ(油 S86) ∶φ(油 S71) = 3∶7
表 2 S71井稠油在不同掺稀比例下的黏温数据
20
13 300 40 000
30
2 720 18 600
40 71 000 1 320 3 950
在计算表观黏度时也应该考虑到剪切速率的影响.
修正后的流变方程为
μ
=
αμυc 1
式中 :μ为表观黏度 , m Pa·s;α, c为待定系数 , 由实
验确定 ;μl为修正后的黏度 , m Pa·s; υ为剪切速率 ,
s- 1.
2. 1. 6 溶解气的影响 溶解气的影响表征为
μ 0
= AμBp ,
式中 : A = 4. 404 4 × ( RS + 17. 793 5) - 0. 515 ; B =
2009年 5月 第 24卷第 3期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Journal of Xi′an Shiyou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文章编号 : 16732064X (2009) 0320084204
M ay 2009 Vol. 24 No. 3
2 稠油掺稀降黏室内实验研究
2. 1 塔河油田稠油黏度影响因素研究 2. 1. 1 稠油特性的影响 文献 [ 5 ]研究结果表明 ,
收稿日期 : 2008203211 作者简介 : 张荣军 (19682) ,男 ,副教授 ,博士 ,主要从事油气田开发工程方面的研究. E2mail: rjzhang888@163. com.
稠油开采是自 20世纪 40年代以来国际稠油界 最重大的石油科学攻关课题之一 [ 1 ]. 稠油的开采主 要表现为两大难题 :一是由于稠油在油层中不流动 或流动性差 ,原油流入井筒困难 ;二是原油可以流入 井筒 ,但仅靠油藏的压力和温度原油难以流出地 面 [ 2 ]. 因此 ,稠油开采的技术攻关都是围绕这两大 难题展开的.
塔河油田深层稠油掺稀降黏技术
张荣军 1 ,李海军 2 ,任月玲 3
(1. 西安石油大学 石油工程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65; 2. 西北油田公司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3. 华北油田 ,河北 任丘 062550)
摘要 :针对塔河油田超深层稠油储层地质特点和稠油性质 ,进行了稠油掺稀降黏室内实验和现场试 验. 室内实验分析了塔河油田稠油黏度的影响因素 (稠油特性 、温度 、压力 、含水 、流动状态 、溶解 气 、矿化度 ). 讨论了塔河油田稠油掺稀降黏的原理及降黏规律 ,并采用 2口井的稀油对 3口井的稠 油进行定温条件下不同掺稀比例的稠油降黏实验. 实验结果表明 :掺稀比例和稠 、稀油黏度差等因 素都会影响降黏的效果. 当稠油与稀油以体积比 1∶1混合后 ,稠油黏度下降幅度较大 ,降黏率一般 大于 95%. 现场试验表明 ,各种掺稀降黏工艺管柱及工艺均能适用于塔河油田不同开采方式 、不同 含水情况下油井的正常生产 ,工艺的普适性较好. 塔河油田深层稠油油藏掺稀降黏效果明显 ,投入 产出比为 1∶7. 关键词 :塔河油田 ;深层稠油 ;掺稀降黏 中图分类号 : TE357 文献标识码 : A
150
75. 0 150
50. 0 150
38. 0 150
100. 0 150
64. 5 150
黏度 降黏率 / (mPa·s) / %
385 000
-
14 800 96. 2
26 500 93. 1
30 000 92. 5
13 000 96. 9
17 200 95. 6
备注
稀油为 TK615 井
( 1 )不同原油同一温度下对应的黏度差随着温 度的降低而增大. 在 90 ℃时黏度差很小几乎为 0, 70 ℃时最大黏度差为 4 000 mPa· s,温度为 40 ℃ 高达 64 000 m Pa·s.
(2)塔河油田稠油黏温曲线存在一个拐点区 域 ,温度低于这个区域 ,黏度随着温度降低急剧增 高 ,拐点范围在 55~65 ℃间. 原油黏度在低温度段 对温度最为敏感.
99. 85
备注
稀油为 S86井 井口 油样
表 1—表 4数据示出 : ①相同温度条件下 ,不同 掺稀比例的降黏率不同 ,在一定范围内 ,掺入稀油越
多 ,其降黏率越大 ;另外所掺稀油的密度越小 ,降黏 率越高 ; ②掺稀降黏效果与掺入稀油的性质有关 ,如 TK623井 , 掺入 S86 井稀油后 的降 黏效 果比掺 入 T615井稀油样的降黏效果好 ,同样 ,在稀油样和掺 入比例相同的条件下 ,对不同油井的降黏效果也不 一样 ; ③稠油黏度越高 ,掺入稀油后降黏率越大 ,这 说明掺稀油对高黏稠油井更适合.
对于塔河油田来说 ,稠油油藏埋藏深 ,现有的稠 油热采工艺不适应该类油藏的开发要求. 而且塔河 油田超深层稠油油田是新开发的油田 ,由于原油性 质的非均质性 ,油井自喷期短 ,上产规模大 ,时间短 , 采油工艺技术尚未配套 ,稠油开采及开发和上产的 难度很大 ,国内外也尚无成熟的工艺技术借鉴. 因 此 ,寻找适合塔河油田超深层稠油的井筒降黏和举 升配套工艺技术是超深层稠油油田开发的当务之 急. 本文针对塔河油田的稠油特性进行掺稀降黏室 内试验 ,并对该工艺进行现场试验 ,设计出一套适合 于塔河深层稠油油藏开发的新工艺 ,期望解决深井
由此可见 ,掺稀油降黏具有以下积极的作用 : (1)降低原油黏度 ,易于流动 ,同时降低摩阻压 力损失 ; ( 2 )低密度稀油与地层稠油混合后的混合液密 度小于原稠油密度 ,可降低井筒静压损失 ,从而提高 产量或降低井底流压. 2. 2. 2 降黏规律 (1)轻油掺入后可起到稠油降黏降凝作用 , 但 对于含蜡量高和凝固点较低而胶质 、沥青质含量较
(3)塔河油田开采稠油时井筒温度应保持在 60 ℃以上.
中受压力因素的影响 ,原油黏度降低 ;随着压力的增 加混合物黏度逐渐升高 ,但从实验结果来看 ,升高的 幅度不大. 2. 1. 4 含水的影响 图 3 是常压下 S48 井的原油 黏度与含水率关系的室内实验图. 从图 3可以看出 , 随着含水的增加 ,原油乳化逐渐严重 ,混合物黏度逐 渐升高. 当含水到达一定值后 ,混合物黏度开始下 降. 这主要是因为在低含水区混合物处于油包水乳 化状态 ,当含水到达一定程度后 ,混合物转相为水包 油状态. 而温度对不同含水时混合物黏度具有相同 的影响规律 ,都是温度升高黏度降低. 塔河油区的稠 油在井筒内流动时具有以下特点 :
高的高黏原油 ,其降凝降黏作用较差. (2)所掺轻油的相对密度和黏度越小 ,降凝降
黏效果也越好 ; 掺入量越大 ,降凝降黏作用也越显 著.
(3)一般来说 ,稠油与轻油混合温度越低 ,降黏 效果越好. 混合温度应高于混合油的凝固点 3 ~5 ℃,等于或低于混合油凝固点时 ,降黏效果反而变 差.
(4)在低温下掺入轻油后可改变稠油的流型 , 使其从屈服假塑性体或塑性体转变为牛顿流体. 2. 2. 3 掺稀油室内实验评价 实验室内采用 S86、 TK615两口井的稀油 ,对 TK451、S71、TK623三口井 进行定温条件下 、不同掺稀比例的降黏实验 ,取样位 置均在井口. 实验结果见表 1—表 4.
(1)在一定含水范围内 ,随着含水的上升原油 黏度上升 ,且随着温度降低 ,上升的幅度增大.
(2)在低含水期乳化液的黏度变化较小 ,随含 水率的增加乳化液的黏度逐渐增加 ,当含水率增加 到一定值时 ,黏度达到最大值后 ,随后随含水率的增 加 ,乳化液的黏度变小.
图 1 6区典型油井黏温曲线
2. 1. 3 压力的影响 原油从井底流到地面的过程 中 ,压力逐渐降低. 图 2是不同压力下的原油黏温曲 线对比图. 由图 2可看出 :随着压力的降低原油黏度
— 86 —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活动 )对原油的黏度影响很大. 这种影响表现为产 出液中的高 、低矿化度水与原油乳化后的影响. 目前 理论与实验的结果都说明 ,各地区的差异性很大. 2. 2 掺稀油室内实验研究 2. 2. 1 降黏原理 国内外研究表明 [ 526 ] ,稠油是一 种由可溶沥青粒子组成的胶体 ,沥青粒子相互缠结 在由软沥青组成的溶剂中. 因此 ,稠油的高黏度主要 是由于可溶沥青粒子相互缠结引起的. 流变性测量 表明 ,稠油黏度随沥青浓度的增加急剧增加. 掺入稀 油 ,其作用在于减少了沥青的质量分数 ,从而减少了 可溶沥青粒子相互缠结的程度.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张荣军等 :塔河油田深层稠油掺稀降黏技术
— 85 —
稠油中重金属元素镍 、钒的含量是影响原油黏度的 主要因素. 原油中的胶质与沥青质含量 、原油及流体 的酸碱性以及原油中的含蜡量对降黏效果有较大的 影响. 当原油中沥青质含量高 (相对于含胶质 ) 、流 体呈碱性以及原油含蜡量低时 ,降黏效果好. 2. 1. 2 温度的影响 塔河油田奥陶系稠油黏度具 有普遍的温度敏感性. 随着温度的升高原油黏度急 剧降低. 图 1黏温曲线是对几口井的油样作黏温实 验得出的结果. 黏温曲线有以下几个特点 :
井口 油样
表 4 在 30 ℃时 TK623井稠油在不同掺稀比例下的黏温数据
编号
温度 /℃
1 30
2 30
3 30
4 30
稀稠油体积 /mL 稀油 稠油
-
150
100
100
75
150
100
150
黏度 降黏率 / (mPa·s) / %
385 000
-
360
99. 90
887. 5 99. 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