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儿童情况调研报告
流动儿童状况调研报告

流动儿童状况调研报告流动儿童是指因家庭经济困难、父母离异、外出务工等原因而流动在外的未成年人。
他们面临着诸多的困境和挑战,正常的成长与发展受到了较大的影响。
为了了解流动儿童的状况,我们开展了一次调研。
调研对象为流动儿童及其家庭成员,共计访问了100个家庭。
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我们对流动儿童的生活状况、教育问题以及心理健康等方面进行了全面了解。
调研结果显示,首先,流动儿童的居住条件普遍较差。
绝大多数流动儿童居住在简陋的窝棚、杂乱的出租屋或是工地搭建的临时住所中,缺乏基本的生活条件和环境安全保障。
其次,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十分突出。
由于流动性大、学校转换频繁等原因,大多数流动儿童没有稳定的学校和学习环境,影响了他们的正常上学。
同时,由于家庭经济困难、缺乏家庭支持等原因,他们也面临着学业能力较弱、辍学率较高的问题。
再次,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引起关注。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不少流动儿童因为家庭问题、长时间分离、在新环境中适应困难等原因,导致了心理压力和焦虑感的增加。
然而,他们对于心理健康的关注和支持却较为薄弱。
最后,流动儿童的生活需求得不到充分满足。
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大多数流动儿童的衣食住行都存在问题。
他们往往缺少正常的饮食、合适的衣物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影响了他们的身体健康。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向相关部门提出了以下建议:一是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
对于无法提供固定住所的流动儿童家庭,可在城市规划中设置合适的过渡性居住点,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条件和环境安全。
二是加强教育扶持政策,保障流动儿童的教育权益。
相关部门应提供更多的资助政策和教育资源,帮助流动儿童稳定学业,提高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
三是加强心理健康服务,保护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
相关部门应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提供咨询和帮助服务,帮助流动儿童有效应对心理困扰。
四是加强社会保障体系,满足流动儿童的基本生活需求。
相关部门应加大对流动儿童的补助力度,确保他们的饮食、衣物和其他生活需求得到充分满足。
关于流动儿童计划免疫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范文(精选多篇)

关于流动儿童计划免疫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范文(精选多篇)第一篇:关于流动儿童计划免疫情况的调研报告计划免疫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最有效的手段。
随着经济的发展,流动人口的增加,流动人口儿童的计划免疫已经成为金坛市疾病预防控制的突出问题。
为摸全市流动人口儿童计划免疫工作的现状,为行政部门提供对策建议,金坛市妇儿委成员单金坛卫生局组织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相关人员、各镇卫生院防疫人员及各行政村乡村医生对全市流动人口儿童计划免疫现状进行了调查。
一、对象及方法1.对象金坛市所辖7镇1区,157个行政村围内的所有0~7岁的流动儿童,主要是外地户口流入且居住本地满2个月以上者。
2.方法医卫组召开专题会议制订了详细的调查方案,并责成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计划免疫管理科召集各镇卫生院防疫医生进行培训,使他们熟悉调查方案。
各镇防疫医生再对各行政村的村医生进行培训。
从12月18日至22日,各镇卫生院防疫医生组织辖区各行政村乡村医生开展逐户调查,重点调查流动人口聚集的地方如市场、窑场、垃圾场周围、废品收购场所和出租屋,并将调查内容详细记录在调查表上。
调查内容:金坛市流动人口的基本,包括流动儿童的姓名、家长姓名、性别、出生日期、原籍住址、现住址、流动类型、流动日期、是否建证和建卡、疫苗接种史等。
为确保调查质量,调查期间,在每个镇,医卫组指定1名政协委员和2名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业人员组成督查组督导检查。
二、结果表1金坛市流动人口儿童登记情况年龄(周岁)市内省内省外小计0~121514996621~82524236832~62356233~361713175244~211562534305~5682593326~32561787~37162881合计1571105233936012.流动儿童的建卡(有登记、有记录)情况共有2351名流动儿童建卡,建卡率为65.29%(2351/3601)。
表2金坛市流动儿童建卡情况地区建卡数未建卡数合计建卡率(%)市内415797.45省内834271110575.48省外1364975233958.32合计23511250360165.293.流动儿童的接种情况(免费接种的疫苗)本次调查登记的1~7周岁流动儿童为2939人,卡介苗接种率为62.30%(1831/2939),第一剂糖丸接种率为63.80%(1875/2939),第二剂糖丸接种率为63.35%(1862/2939),第三剂糖丸接种率为61.72%(1814/2939),18-24月龄儿童糖丸加强接种率为:45.66%(1030/2256),第一针百白破疫苗接种率为63.79%(1875/2939),第二针百白破疫苗接种率63.32%(1861/2939),第三针百白破疫苗接种率为61.51%(1808/2939),18-24月龄儿童百白破疫苗加强接种率为42.64%(962/2256),麻苗接种率为57.64%(1694/2939),第一针乙肝疫苗接种率为62.78%(1845/2939),第二针乙肝疫苗接种率为61.52%(1808/2939),第三针乙肝疫苗接种率为58.01%(1705/2939),第一针乙脑疫苗接种率为44.30%(1302/2939),第二针乙脑疫苗接种率为37.80%(1111/2939),乙脑疫苗第一针加强接种率为18.26%(412/2256),乙脑疫苗第二针加强接种率为:1.8%(20/1109),第一针流脑疫苗接种率为37.29%(1096/2939),第二针流脑疫苗接种率31.03%(912/2939),流脑疫苗加强接种率为9.92%(110/1109)。
流动儿童情况调研报告

流动儿童情况调研报告一、研究背景流动儿童,是指随着父母从一个地方迁移到另一个地方(通常是在城市间流动),或在一个地方定居的流动人口中的未成年儿童。
由于其特殊的身份,流动儿童在教育、医疗、安全等方面面临许多困境和挑战。
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流动儿童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因此了解他们的生存现状,针对性地开展相关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次调研的目的,就是为了深入了解流动儿童在城市化进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在具体的调查中,我们以深圳市民乐社区的流动儿童为例,开展了一系列数据收集和分析工作。
二、数据收集与分析1. 调查对象本次调查的对象为,来自深圳市民乐社区的流动儿童及其家长。
我们共向该社区的400位流动儿童及其家长发放了调查问卷,并对其中的320份有效问卷进行了数据收集与分析。
2. 调查内容本次调查问卷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基本情况•调查对象的年龄、性别、民族、教育水平等基本信息;•因何原因来到深圳以及在深圳的居住时间等信息。
2)生活状况•调查对象父母的职业和收入情况;•家庭成员的医疗、住房及日常生活条件等。
3)教育状况•调查对象的学校类型及就读情况;•对于没有在正规学校就读的儿童,其受教育情况如何。
3. 数据分析1)样本基本情况经过统计分析,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年龄段人数占比0-6岁37 11.56%7-12岁99 30.94%13-18岁184 57.5%性别人数占比男172 53.75%女148 46.25%根据表格数据呈现出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到调查对象主要集中在13-18岁的儿童,其次是7-12岁的儿童。
在性别上,男女比例大体持平。
2)生活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流动儿童的父母多数从事于生产性工作,收入相对较低,家庭条件也相对较差。
其中,以服务业和建筑业为主要就业行业。
同时,大部分流动儿童在深圳的居住环境比较差,缺少基本的医疗、住房和日常生活条件。
以下为详细数据:父母职业人数占比生产性工作282 88.13%服务业54 16.88%建筑业46 14.38%家庭月收入人数占比2000元以下89 27.81%2001-5000元159 49.69%5001-8000元45 14.06%8000元以上27 8.44%3)教育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流动儿童在深圳并未入学,且未拥有任何学籍。
流动儿童社会实践报告

一、前言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其中不乏大量的流动儿童。
流动儿童是指跟随父母或其他亲属从农村迁移到城市生活的儿童。
他们面临着诸多困境,如教育、生活、心理等方面的问题。
为了深入了解流动儿童的生活状况,我们组织了一次流动儿童社会实践调查活动。
以下是我们对此次社会实践的总结报告。
二、实践背景近年来,流动儿童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流动儿童已超过2000万。
这些儿童在城市生活中面临着诸多困境,如教育资源匮乏、心理健康问题、家庭关爱不足等。
为了解流动儿童的实际需求,我们决定开展此次社会实践调查。
三、实践目的1. 了解流动儿童的生活状况,关注他们的教育、生活、心理等方面的问题。
2. 通过调查,为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和志愿者提供有益的参考意见,促进流动儿童问题的解决。
3. 增强社会对流动儿童的关爱,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四、实践内容1. 调查对象:某城市流动儿童学校的学生及其家长。
2. 调查方法:问卷调查、访谈、实地观察等。
3. 调查内容:(1)流动儿童的家庭背景、生活状况、教育情况。
(2)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人际交往能力。
(3)流动儿童对城市生活的适应情况。
(4)流动儿童家庭、学校和社会对他们的关爱程度。
五、实践过程1. 制定调查方案:明确调查目的、内容、方法等。
2. 招募志愿者:招募具有爱心、责任心和社会实践经验的志愿者。
3. 进行培训:对志愿者进行问卷调查、访谈等方面的培训。
4. 开展调查:分组对流动儿童学校的学生及其家长进行问卷调查、访谈。
5. 数据整理与分析: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撰写调查报告。
六、实践结果1. 家庭背景:调查结果显示,流动儿童家庭普遍来自农村,父母主要从事建筑、家政等劳动密集型工作。
2. 生活状况:流动儿童的生活条件相对较差,居住环境拥挤,生活费用紧张。
3. 教育情况:流动儿童的教育资源匮乏,部分学生无法享受到与城市儿童同等的教育机会。
关于留守流动儿童生存发展状况的调研报告_调研报告_

关于留守流动儿童生存发展状况的调研报告为全面了解全区留守流动儿童的生存发展状况,准确把握他们的实际需求,近期,连云港市连云区妇儿工委办公室通过召开座谈会、深入相关单位了解等方式,开展了对连云区留守流动儿童生存发展状况的调研,具体情况如下。
一、留守流动儿童的基本状况连云区现辖8个街道和一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现有户籍人口13.17万人。
据调查,全区目前有留守儿童315人,流动儿童3390人。
在留守流动儿童中,学龄前儿童占53%,小学、初中和高中生分别占20%、11%、16%。
从分布看,我区的留守儿童主要分布在板桥和宿城街道。
流动儿童主要分布在墟沟和海州湾街道。
留守儿童中父母双方至少有一方在外打工的有68人,约占留守儿童总数的86%;父母双方均在外打工11人,约占留守儿童总数的14%。
留守儿童主要和祖辈生活在一起的约占42.7%,和其他亲戚生活在一起的约占 5.7%,寄养在朋友家里的约占1.2%。
二、留守流动儿童面临的主出问题1、家庭教育缺失。
留守儿童的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在外工作,留在家中的单亲也忙于家务或农活,疏于对孩子的关爱,与孩子的沟通少、交流少,无法关心到子女各方面的发展情况。
从调研结果看出,大多数留守儿童与他们的祖父母和外祖父母一起生活,绝大多数留守儿童是隔代监护,这些长辈平时对孩子物质上给予的多,精神上关注的少,难以与孩子进行沟通,“代沟”问题更加明显。
而流动儿童虽然和父母在一起生活,但父母往往忙于生计,也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真正能够和子女进行谈心交流的父母较少,因而导致留守流动儿童在家庭教育方面的缺失。
2、情感相对缺失。
由于外出务工父母常年与子女分离,联系较少造成亲情缺失,这种情感上的空白是监护人无法替代的。
大多数留守儿童不希望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且年龄越大越表现出对家庭完整和父母关怀的强烈要求。
3、学习令人堪忧。
一方面,由于留守流动儿童的父母把有限的收入投入到孩子的教育中,使得他们对孩子的学习期望过高。
流动儿童情况调研报告

流动儿童情况调研报告流淌儿童因为户籍咨询题无法享受与都市同龄儿童同等的教育机会,本文将介绍流淌儿童事情调研报告。
流淌儿童事情调研报告(1)背景:流淌儿童是流淌人口中特殊群体,有着其独特的成长性,体现着深远的社会变迁意义,对流淌儿童全面细致的调研研究,聆听他们的真实想法,反映他们真实的生存和教育条件,可以引起更多人对流淌儿童咨询题的关注和重视,从而促进流淌儿童的生存、爱护、进展和参与各项权利的平等实现。
为准确了解和掌握我市流淌儿童的生存、教育和进展中所面临的突出咨询题与迫切需求,保障我市流淌儿童的合法权益,**市妇儿工委对全市流淌儿童状况开展了专题调研。
调研经过基层工作汇报、发放调研咨询卷、与流淌儿童面对面访谈等形式,对全市流淌儿童的数量和基本特征进行全面的了解,探索和探讨流淌儿童生存进展中所面临的咨询题,并提出解决咨询题的建议。
一、全市流淌儿童的基本事情全市户口别在**的0-16周岁在校学生24497人,流淌儿童较为集中的地区为后巷镇,共有流淌儿童4708人,流淌儿童来自全国各地的农村,随家庭流淌,在**多属长期居住,而非短期滞留。
流淌儿童中,男女各占58.3%和41.7%。
大多数流淌儿童认为来到**后,日子环境、教学条件比老家要好,与视力故乡学校的老师相比,**的老师教学办法更为恰当,对学生更负责,学校的治理也比较规范。
在调研中我们还发觉流淌儿童在学习、品格、性格、心理健康等方面与**本地儿童相比存在一定差异。
表现出普遍日子质量低,学习成绩差,存在道德认识含糊,品格偏差、心理异常,学习动力别脚的现象。
但是,并别是所有的流淌儿童基本上咨询题儿童,流淌日子并且也教会了孩子们独立日子的能力,许多流淌儿童表现出果断、顽强、独立自主、乐于助人的优良品质,他们在同伴群体的帮助下欢乐而健康地成长着,也有许多品学兼优的好孩子。
因此,我们既别能过分渲染,把流淌儿童看成是咨询题儿童、悲伤儿童,造成这部分儿童的心理压力,又别能藐视这一群体中潜在的或已产生的一些咨询题,对他们采取漠别关怀的态度。
流动儿童基本现状调研汇报

流动儿童基本现状调研汇报流动儿童基本现状调研汇报一、调研背景流动儿童是指随着父母或监护人迁移工作、生活而频繁流动的儿童群体,是我国城市社区管理面临的重要问题。
流动儿童的发展环境较为复杂,包括身体健康、教育、心理和社会适应等多个方面,非常需要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针对流动儿童的现状问题,本班的同学们做了一次基本现状的调查及分析。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共发放了200份问卷,回收179份。
问卷设计的内容包括流动儿童的基本情况、健康状况、教育状况、生活状况等多个方面。
同时,我们还采访了一些专业人士(社区工作者、研究人员、教育工作者等),了解他们对于流动儿童问题的看法和建议。
三、调研结果1.基本情况:调研数据显示,流动儿童的平均年龄为9岁,男女比例基本平衡。
流动儿童的家庭在经济收入方面普遍较低,有40%以下的家庭月收入只有3000元人民币。
父母的文化程度也普遍较低,两者中有一方的文化程度不高达到59%。
2.健康状况:多数流动儿童身体健康状况较好,但有近三分之一的儿童出现过一些较为严重的疾病。
同时,我们也了解到,由于流动性的影响,这些儿童基本没有固定的医生进行预防及治疗。
3.教育状况:我们发现流动儿童的学习环境较为复杂。
约四分之三的学生在提高中表现不太理想。
由于是流动的原因,该儿童的学校种类较为单一,平均教育程度偏低。
4.生活理状况:生活理状况方面,我们发现部分家庭因为生活费用问题,只能在较不安全的地方居住。
工人外出打工,时间长没有照顾孩子的,依靠亲戚、老师,朋友等。
四、问题原因分析1.流动儿童的身份和社会地位没有稳定,包括就医和教育补贴问题在内的公共福利政策不足,导致他们在生活、学习、健康等多个方面的福利权利得不到保障。
2.大多数流动儿童在长期流动的过程中,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环境等方面都面临着较大的问题,很难得到有效的学习和个人发展机会。
3.一些家庭经济状况偏低而缺乏关注,缺少对流动儿童进行有效的教育和培训,也给他们未来的成长带来难以解决的问题。
流动儿童调查报告

流动儿童调查报告流动儿童调查报告无法享受与城市同龄儿童同等的教育机会,也被排斥于乡村正式的教育体系之外的儿童称之为流动儿童。
本文将介绍流动儿童调查报告。
流动儿童调查报告(1)随着**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外来人口涌入我区,**区流动儿童的数量急剧上升,据统计,2015年,**区现有学龄儿童10.77万人,流动儿童已达到11万名,数量已经超过本地户籍儿童。
依法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解决好他们的生活、就医、就学等问题,对于提高全民素质、增强城市活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都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2009年,常州市被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确定为“受人口流动影响的儿童保护”项目试点城市。
2012年,**区被国务院妇儿工委办和联合国儿基会“受人口流动影响的儿童保护”项目确定为深度试点单位。
三年来,**区坚持高标定位,针对流动儿童教育、管护这个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经历了积极探索、有序推进、健康发展的过程,大力实施“流动儿童关爱工程”,促进流动儿童健康、快乐成长。
一、四年来项目工作目标:“受人口流动影响的儿童保护”项目工作开展以来,针对我区流动儿童的实际情况,我区相关职能部门在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领导下,通过不断研究、探讨、总结流动儿童管理的经验,制订切合我区实际的政策,落实各相关部门的管理和服务责任,积极发挥职能作用,努力推进流动儿童保护项目工作的全面开展。
三年来,我们积极落实项目工作目标——建立健全流动儿童信息采集协作机制,全面开展流动儿童信息登记;推进全体流动儿童平等享受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进程;为流动儿童融入城市、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社会环境。
二、主要措施及取得的成效:(一)建立健全流动儿童服务管理工作机制,提高服务成效一是组织显张力。
成立了由32个部门参与的项目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协调小组,各地同步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具体负责流动儿童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督查指导,保障了流动儿童工作的全面开展。
二是工作聚合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流动儿童情况调研报告流动儿童因为户籍问题无法享受与城市同龄儿童同等的教育机会,本文将介绍流动儿童情况调研报告。
流动儿童情况调研报告(1)背景:流动儿童是流动人口中特殊群体,有着其独特的成长性,体现着深远的社会变迁意义,对流动儿童全面细致的调研研究,倾听他们的真实想法,反映他们真实的生存和教育条件,能够引起更多人对流动儿童问题的关注和重视,从而促进流动儿童的生存、保护、发展和参与各项权利的平等实现。
为准确了解和掌握我市流动儿童的生存、教育和发展中所面临的突出问题与迫切需求,保障我市流动儿童的合法权益,**市妇儿工委对全市流动儿童状况开展了专题调研。
调研通过基层工作汇报、发放调研问卷、与流动儿童面对面访谈等形式,对全市流动儿童的数量和基本特征进行全面的了解,探究和探讨流动儿童生存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一、全市流动儿童的基本情况全市户口不在**的0-16周岁在校学生24497人,流动儿童较为集中的地区为后巷镇,共有流动儿童4708人,流动儿童来自全国各地的农村,随家庭流动,在**多属长期居住,而非短期滞留。
流动儿童中,男女各占%和%。
大多数流动儿童认为来到**后,生活环境、教学条件比老家要好,与家乡学校的老师相比,**的老师教学方法更为恰当,对学生更负责,学校的管理也比较规范。
在调研中我们还发现流动儿童在学习、品行、性格、心理健康等方面与**本地儿童相比存在一定差异。
表现出普遍生活质量低,学习成绩差,存在道德认识模糊,品行偏差、心理异常,学习动力不足的现象。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流动儿童都是问题儿童,流动生活同时也教会了孩子们独立生活的能力,许多流动儿童表现出果断、坚韧、独立自主、乐于助人的优良品质,他们在同伴群体的帮助下快乐而健康地成长着,也有许多品学兼优的好孩子。
所以,我们既不能过分渲染,把流动儿童看成是问题儿童、可怜儿童,造成这部分儿童的心理压力,又不能轻视这一群体中潜在的或已产生的一些问题,对他们采取漠不关心的态度。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教育问题1、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缺失。
流动儿童的父母大多是工人或小商贩,因忙于生计,疏于对孩子的关爱,无法关心到子女各方面的发展情况。
重养轻教,平时只能给予孩子生存所需物质上的满足,精神上关注的很少。
教育子女方法简单粗暴,缺乏辅导孩子学习的能力,致使流动儿童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导。
2、流动儿童行为习惯较差。
在学习上,流动儿童学习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作业不规范、书写潦草。
在个人卫生上,调研显示有10%以上的流动儿童不能坚持每天刷牙洗脸。
在生活习惯上,流动儿童日常生活生活秩序混乱,没有科学的安全防范意识。
在饮食上,不注重合理的饮食规律和健康的饮食卫生,身体各项发育指标不理想;在人际交往方面,有些流动儿童见到老师和长辈不予理睬;同学之间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争得面红耳赤,互不相让,甚至大动干戈。
3、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
主要表现在性格缺陷、行为障碍、情绪障碍、社会适应障碍、学习障碍五方面,其中又以性格缺陷、行为障碍最为突出。
与普通儿童相比,流动儿童在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情绪消极,在性格上表现为任性、冷漠、内向和孤独。
甚至还有一部分孩子由于对不良社会行为和生活方式缺乏认知能力,受外来不良社会因素影响成为了问题孩子。
(二)家庭问题1.流动儿童的学习环境简陋。
调研数据显示,有%的流动儿童在家没有自己的学习书桌,只能趴在饭桌、小椅子上学习,或在床上写作业。
在如此狭小的空间中,家里一旦来了客人,学生就根本找不到可以写作业的地方,有的连睡觉也无法保证。
2.流动儿童家务负担繁重。
大多数流动儿童在课余时间都要帮父母做家务。
调研发现,流动儿童已成为家中的重要劳动力,他们承担了许多家务活,以便父母能全身心地去外面挣钱。
像准备全家人的一日三餐、洗全家人的衣服等,都是尚未成年的他们必须承担的家庭责任。
还有许多孩子在课余时间帮父母做工、打杂,晚睡早起。
3.流动儿童课余生活单一。
因家长工作时间比较长,与本地儿童放学后可参加兴趣小组或各种学习班,玩电脑、上网等活动相比,流动儿童生活的社区很少有公共休息场地,他们每天放学之后只能写作业或者做家务。
数据显示,只有%的流动儿童参加过兴趣班的学习。
4.流动儿童常常被家长当成出气筒任意打骂。
流动人口在外打工,常常会面临雇主的无理要求,还要承担家庭经济负担、当地人歧视等巨大压力。
回到家中,只要孩子稍有不听话或者表现不好,很容易就会被家长暴打以发泄心中怨气。
不少家长对孩子学业要求过高,坚持认为不打不成器,只要孩子学习成绩稍有下降,就会遭到家长的打骂。
三、产生原因1、家庭教育意识淡薄。
家庭教育是伴随孩子的终身教育,家庭教育直接影响孩子行为、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
特别是06岁是人生行为习惯、性格形成的关键期,在这个时期父母外出务工,由于收入普遍不高,居无定所,错过对孩子教育的黄金期,对孩子影响极大;有的父母平时与子女缺少沟通,疏于管教,造成亲情淡漠,孩子缺乏安全感;有的父母教育方法不当,存在用钱补偿感情的心理,认为孩子有吃有穿有玩就行了,物质上满足,事实上成为孩子学习、身心发展的旁观者;以生活照顾为主,且知识、能力上也承担不了对孩子的品德培养、学习辅导等任务,使家庭道德教育处于真空状态。
2、学校教育资源不足。
进城务工人员将子女的教育寄希望于学校教育,而学校教育由于教学任务重,学生多,而且还在呈增长趋势。
有的班级四、五十人,教师没有精力,心有余力不足,对流动儿童的心理关爱难以顾及,与家长的沟通难以实现,很难为流动儿童提供个性化、针对性的教育,在学习上、生活上难以给流动儿童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对那些有问题的流动儿童难以管理。
再加上流动儿童特殊群体是近年来才出现的,有的学校人数比例小,没引起重视;有的学校虽人数比例较大,但缺乏有效的措施。
3、社会对流动儿童关注不够。
社会教育资源缺乏,不能有效地弥补流动儿童家庭教育关怀的不足;对一些娱乐场所不能有效管理,在互联网、电视、电影、录像、影碟、书刊等文化传播媒体中,有的为了追逐市场卖点,牟取暴利,渗入不少庸俗、低劣、暴力、色情等腐蚀内容,对缺少亲情关爱、性格孤僻、苦闷无聊的流动儿童具有腐蚀性和诱惑力,也使一些流动儿童沉迷其中而不能自拔。
四、解决措施(一)加大政府在应对流动人口问题中的主导作用。
政府应根据流动人口的工作性质、稳定情况和聚居地特征,制定有针对性的管理办法。
用市场和政府两个层面的行为引导流动人口的流向。
对城市容纳能力的正确分析和评估的基础上,进行科学规划和部署,切实安排好流动人口的社区生活、包括居住、医疗、教育等工作。
在流动人口相对集中的社区,主动邀请流动人口参与社区管理。
这样一方面可以发挥其积极主动性,增强主人翁意识,另一方面可以使社区服务更具针对性。
(二)充分发挥职能部门在流动儿童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一是要完善流动儿童信息采集。
在全面实施外来人口居住证制度的基础上建立流动儿童信息动态管理机制,公安、教育、卫生等部门要各司其职,共同协作,把流动儿童登记工作纳入居住证制度,统一采集、统一管理。
二是要提升流动儿童公共服务水平。
在流动儿童已同等享受九年义务教育、计划免疫接种、儿童保健服务待遇的基础上,重点推进流动儿童同等享受新农合、居民医疗保险、医疗慈善救助等工作。
三是提高流动儿童及其家长素质。
妇联等单位通过组建流动儿童家教讲师团,创建流动儿童示范家长学校、新市民家长学校,多层面、全方位地向流动儿童家长普及科学家教知识。
同时根据流动儿童需求组织相关专家编写有特色《流动儿童安全自护手册》为流动儿童在**的生活、学习提供帮助。
流动儿童情况调研报告(2)随着**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外来人口涌入我区,**区流动儿童的数量急剧上升,据统计,2015年,**区现有学龄儿童万人,流动儿童已达到11万名,数量已经超过本地户籍儿童。
依法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解决好他们的生活、就医、就学等问题,对于提高全民素质、增强城市活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都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2009年,常州市被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确定为受人口流动影响的儿童保护项目试点城市。
2012年,**区被国务院妇儿工委办和联合国儿基会受人口流动影响的儿童保护项目确定为深度试点单位。
三年来,**区坚持高标定位,针对流动儿童教育、管护这个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经历了积极探索、有序推进、健康发展的过程,大力实施流动儿童关爱工程,促进流动儿童健康、快乐成长。
一、四年来项目工作目标:受人口流动影响的儿童保护项目工作开展以来,针对我区流动儿童的实际情况,我区相关职能部门在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领导下,通过不断研究、探讨、总结流动儿童管理的经验,制订切合我区实际的政策,落实各相关部门的管理和服务责任,积极发挥职能作用,努力推进流动儿童保护项目工作的全面开展。
三年来,我们积极落实项目工作目标建立健全流动儿童信息采集协作机制,全面开展流动儿童信息登记;推进全体流动儿童平等享受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进程;为流动儿童融入城市、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社会环境。
二、主要措施及取得的成效:(一)建立健全流动儿童服务管理工作机制,提高服务成效一是组织显张力。
成立了由32个部门参与的项目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协调小组,各地同步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具体负责流动儿童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督查指导,保障了流动儿童工作的全面开展。
二是工作聚合力。
政府多次召集公安、教育、卫生、妇联等主要责任部门共同探讨项目实施工作,形成了《**区关于进一步加强流动儿童登记和服务工作的通知》,建立健全流动儿童登记管理服务工作机制,推动流动儿童工作的深入开展。
(二)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保障流动儿童平等发展一是实现流动儿童信息常态化管理和综合化使用。
我区按照科学宣传、分类采集、综合汇总的要求,做好流动儿童信息采集和登记工作。
03岁流动儿童信息由妇联、卫计部门分别在村、社区、世代服务中心、防疫站等地逐户采集;46岁流动儿童信息在幼儿园集中采集;716岁流动儿童信息在中小学统一采集;公安部门负责信息全面汇总、集中核对、统一录入微机系统,纳入全市流动人口信息采集子系统,实现信息共享。
从2012年1月至今,全区共登记16周岁以下儿童信息40万人。
信息系统涵盖流动儿童基本情况、受教育、计划免疫、是否有重大疾病四部分信息,集信息登记、权益保护、救助服务、部门管理、信息研判等使用功能于一体化,实现了流动儿童的入园入学、亲子早教、计划免疫和健康服务以及困难儿童生活帮扶等全面服务。
二是保障流动儿童公办入学,共享优质教育。
全区流动儿童义务教育普及率100%,教育部门每年尽可能多的吸收流动儿童进入公办学校就读,现我区公办小学有44802名流动儿童在读、公办初中有15737名流动儿童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