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中地理教学:高中地理案例教学试探精编版
高中地理探究式教学教案案例

高中地理探究式教学教案案例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理解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了解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教学内容
1. 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3. 探究式学习案例分析。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
重点: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四、教具和多媒体资源
1. 黑板。
2. 投影仪。
3. 教学软件。
五、教学方法
1. 激活学生的前知:通过提问、复习等方式激活学生的前知,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准备。
2. 教学策略:采用探究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
3. 学生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实践能力。
六、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与地理环境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讲授新课:通过讲解、演示、案例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和原则,以及探究式学习的意义和方法。
3. 巩固练习:提供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 归纳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
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探索研究

80 0 ) 30 0 ( 疆 生 产建 设 兵 团农 十二 师 高 级 中学 , 新 乌鲁 木 齐
摘
要 : 程标准的提 出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 程改革 实验的 实施 为地理教 学提 出了新 目标、 新课 新要 求. 案例教
学法从 真正意义上 实现 了以学生为主体 ,以学生为本、 以培养学生的 自主学习能力、 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
2 0矩 01
赣 南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u a fGa n n N r lU iest o r lo n a oma n vri n y
No 3 .
第 三期
・
Jn .0 0 u e2 1
中学 理 科教 学研 究 ・
高 中地 理新 课 程 案 例 教 学 探 索 研 究
出发 ,教师创 设新情 景 , 出新 问题 , 学生 运用获 得 的知识 与能力 解决 问题 . 提 让 ] 2 地 理案 例教学 主要环 节及 注意 的 问题
地理案例化教学一般有以下几个基本环节 :1 ( 准备贴近生活实际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案例. 兴趣是 ) “
最好 的老师 ” 通 过一些 最贴 近学 生的实 际生 活 或社 会 热点 的案例 为 出发 点 展 开教 学 , 而 激 发学 生学 习 , 进 地理 的兴趣 ; ) ( 自由发言讨 论 , 2 培养综 合 能力 . 堂上 学生 对 案例 可 以进行 激 烈 的讨 论 ,争论 分 析 ,自由畅 课
的 问题 ; 结合 问卷调查结果 ,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进行 了数据 统计 和教 学分析 , 明案例教 学的教学模式 可以调 动 对 说 学生的主动性 , 达到较好 的教 学效 果. 关键词 : 中地理 ; 高 新课改 ; 案例教 学; 问卷调查 ; 教学效果
《2024年基于问题式教学的高中地理教学案例设计——以人教版《地理1》为例》范文

《基于问题式教学的高中地理教学案例设计——以人教版《地理1》为例》篇一一、引言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问题式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
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
本文以人教版《地理1》为例,设计一个基于问题式教学的地理教学案例,以期为高中地理教学提供参考。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地理1》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和地理信息分析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问题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国际视野和人文关怀。
三、教学内容与步骤(一)教学内容以人教版《地理1》中的“人口”章节为例,设计教学案例。
(二)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5分钟)通过引导学生回顾前一天的知识点,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主题——人口地理。
提出“什么是人口?”以及“人口地理对我们的生活有何影响?”的问题,为新课学习做铺垫。
2. 自主学习与讨论(15分钟)教师发放课前准备好的相关阅读材料,如“世界人口分布图”、“中国人口统计数据”等。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探讨人口的定义、人口的数量与增长等问题。
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鼓励学生相互讨论,提出问题并尝试回答。
3. 问题探究与讲解(15分钟)教师针对学生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讨论结果进行归纳总结,然后进一步提出问题:“世界各地区人口分布有何规律?”“我国的人口政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如何?”等。
教师利用图表、动画等多媒体教学资源进行讲解和示范,引导学生逐步掌握问题的解决方法和知识要点。
4. 小组合作学习与展示(20分钟)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选取一个探究题目(如:分析某一国家或地区的人口特征及发展趋势)。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资料收集、数据分析、绘制图表等小组合作学习活动。
2022最新完整版高中地理教案5篇

2022最新完整版高中地理教案5篇2022最新完整版高中地理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水资源的概念,理解世界与中国水资源的分布规律,并能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加以说明。
②了解水资源在数量、质量上对经济活动规模、效益的影响,理解科技进步促进水资源利用的进步。
③理解从开源和节流两个方面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过程与方法①立足水资源的“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办”问题,以人水关系为主线,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合作探究,同时注重激励发展性评价。
②重视地理素养培养,联系社会实际与乡土地理,突出地理图象与案例的讨论分析研究,合作探究水资源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及人文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并尝试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考和对策。
③有效运用多媒体辅助地理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对水资源及其合理利用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②引导学生关注中国、家乡的水资源问题,增强忧患意识,形成科学的资源观。
③通过学习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关爱环境的社会责任感教学重难点1.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2.在不同的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1、按学习小组分7人一组,共10组。
2、利用网络、杂志和书籍等搜集关于水资源的内容,对水资源的概念、作用、分布有大概的了解。
3、预习教材内容,明确课本活动和案例的要求,准备以小组集体讨论的方式,试得出答案。
4、搜集城市水资源状况,在讲课时适当引用。
5、准备好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
(二)导入新课以中国正在发生的春旱对农业生产的巨大影响说明水资源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
带出新课: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三)教学过程第一部分水资源及其分布1、设问,引发思考。
我们知道,从宇宙中拍摄的地球照片是蔚蓝色的,因为水体总面积占全球总面积的71%。
从这一点上看,水,似乎是“使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而事实上并不是这样,这是为什么呢?2、了解学生对水资源的理解。
高中地理课程教学设计案例5篇

高中地理课程教学设计案例5篇高中地理课程教学设计案例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2.使学生理解四季的形成和划分。
能力目标会画图表示并说明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教学重点】1.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2.阅读和画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
【教学难点】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教学过程】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自转与公转两种运动的叠加自转产生的赤道平面与公转产生的黄道平面形成的夹角(目前:23°26′),即黄赤交角.2.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①范围:23°26′N―23°26′S②周期:一个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③过程:利用数学的正弦图来直观展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过程,并抓住二分二至关键点。
这样可以判断任意日期太阳直射点所处纬度及移动方向(向南或向北),并举例说明。
④二分二至: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夏至日,6月22日前后,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冬至日,12月12日前后.⑤易混淆的概念:回归年与恒星年(比较法)3.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①赤道:一年四季昼夜平分(或等长).②直射点在哪个(南或北)半球,哪个半球就昼长夜短,另一半球昼短夜长.(归纳演绎法)即:1)若直射点在北半球,越往北,昼越长,夜越短,北极四周出现极昼现象,南极四周出现极夜现象;2)若直射点在南半球,越往南,昼越长,夜越短,南极四周出现极昼现象,北极四周出现极夜现象.3)夏至日,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北半球一年中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以北到处出现极昼现象而南半球一年中昼最短,夜最长,南极圈以北到处出现极夜现象.4)冬至日,直射点在南回归线上,南半球一年中昼最长,夜最短,南极圈以南到处出现极昼现象而北半球一年中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以北到处出现极夜现象.③春分日和秋分日:1)全球各地昼夜平分(或等长);2)晨昏线经过南北两极,并与经线圈重合.4.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①太阳高度,即太阳高度角,就是太阳光线与地平线(或面)的夹角(H),(注:不要理解成太阳离头顶有多高)其取值范围:0°≤H≤90°.正午太阳高度,即某地正午时的太阳高度,一天中的太阳高度,主要用它来度量某地天中的太阳高度,若一天中的太阳高度都很小,那一天的太阳高度一定比这还小.②规律:1)空间变化规律: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方)递减.比如:假如太阳直射点在3°N,那么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就是由3°N向南北两侧(方)递减.2)时间变化规律: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改变.因为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所以它的空间变化规律也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改变.(归纳演绎法)③H对地表影响:(利用人教版地图册P16右下图,并解说)1)太阳高度(H)越大,太阳对地表辐射的强度就越大,地表能量就越多,温度就越高;2)太阳高度(H)越小,太阳对地表辐射的强度就越小,地表能量就越少,温度就越低.5.四季的划分①天文四季:1)夏季,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的季节,也是获得太阳辐射最多的季节;2)冬季,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最低的季节,也是获得太阳辐射最少的季节;3)春季和秋季是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②北温带国家(气候统计)上的四季春季:3、4、5月份;夏季:6、7、8月份;秋季:9、10、11月份;冬季:12、1、2月份.③易混淆的概念:季节、节气与二分二至日,比如夏季、夏至与夏至日,冬季、冬至与冬至日等等.(比较法)6.五带的划分①以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为分界线,把地球分成五个温度带自北向南分别为北寒带,北温带,热带,南温带,南寒带.②学生讨论:1)若黄赤交角变小,北寒带,南寒带,热带变小;南温带,北温带变大.2)若黄赤交角变大,北寒带,南寒带,热带变大;南温带,.北温带变小.③易混淆的数据:五带的划分的分界线的纬度23°26′和66°34′,与低纬、中纬、高纬度的分界线的纬度30°和60°.(比较法)高中地理课程教学设计案例2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从容说课本节内容较为系统、详细地分析了影响农业区位的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
4.2地貌的观察地貌观察的顺序和内容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同步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4.鼓励学生将地貌观察的方法和技巧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培养他们学以致用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展示黄土高原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关注地貌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2.提出问题:“你们对黄土高原有什么了解?为什么黄土高原的地貌如此独特?”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地理观察观念,懂得地貌观察不仅是一种科学方法,更是一种人生态度。
3.通过对地貌观察活动的参与,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4.使学生感受到地理学科的实用性和趣味性,激发他们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展示黄土高原的壮丽景色,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地貌的神奇与美丽。
2.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探讨黄土高原的形成、演变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3.引导学生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4.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培养他们敢于质疑、善于思考的品质。
(三)小组合作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成员共同完成一项地貌观察任务。
2.鼓励小组成员之间积极沟通、协作,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2.设计具体的地理情境,如模拟黄土高原的降雨过程,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地貌观察的重要性。
3.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如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等,激发学生对地貌观察的兴趣和热情。
4.创设互动交流平台,让学生分享自己收集到的地貌观察资料,增进彼此的了解和交流。
(二)问题导向
1.设计一系列关于地貌观察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地貌观察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高中地理实践教学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地理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为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和实践能力,我校地理教研组结合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开展了一系列的实践教学活动。
本案例以“走进黄河”为主题,通过实地考察、问卷调查、访谈等形式,让学生深入了解黄河的地理特征、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对黄河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黄河的地理位置、流经省份、流域面积等基本概况;掌握河流的地理特征,如河流形态、水文特征、水系结构等;了解黄河的生态环境状况及人类活动对黄河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地考察、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观察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对黄河的热爱和保护意识,培养学生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价值观。
三、教学内容1. 黄河的基本概况2. 黄河的地理特征3. 黄河的生态环境4. 人类活动对黄河的影响四、教学过程(一)准备阶段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分组,每组5-6人,确定组长。
2. 教师向学生介绍本次实践活动的主题、目的、内容和方法。
3. 学生查阅资料,了解黄河的基本概况、地理特征、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对黄河的影响。
(二)实践阶段1. 实地考察(1)选择黄河流经的某个省份作为考察地点,如河南省。
(2)分组进行实地考察,观察黄河的河流形态、水文特征、水系结构等。
(3)记录考察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如河流水质、植被状况、人类活动等。
2. 问卷调查(1)设计调查问卷,内容包括黄河的地理特征、生态环境、人类活动等方面。
(2)在考察地点发放问卷,邀请当地居民填写。
(3)收集问卷,整理分析数据。
3. 访谈(1)邀请当地居民、专家、学者等访谈对象。
(2)围绕黄河的地理特征、生态环境、人类活动等方面进行访谈。
(3)记录访谈内容,整理分析。
(三)总结阶段1. 各小组汇报实践成果,包括实地考察、问卷调查、访谈等。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黄河的地理特征、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对黄河的影响。
高中地理教研教学教案5篇

高中地理教研教学教案5篇高中地理教研教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和表现。
2.通过日常经历体验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关性,说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形成。
二、能力目标1.通过读图、析图理解地球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和表现;三、情感目标树立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是统一的整体等观念。
认识陆地环境的复杂多样和规律性,树立科学的环境观。
教学重难点正确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能够用整体性原理解释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同学们你们学过地理学吗?学过,初高中都学过!你们还没学过地理学!你们只学了第一章行星地球属于地球概论学,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属于气象气候学,第三章地球上的水属于水文学,第四章地地表形态的塑造属于地质地貌学。
今天要学的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才真正进入了地理学的殿堂。
地理学(geography)是关于地球及其特征、居民和现象的学问。
它是讨论地球表层各圈层相互作用关系,及其空间差异与变化过程的学科体系,主要包括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大部分。
自然地理环境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组成。
这些要素并非简单地汇集在一起,或偶然地在空间上结合起来,而是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请大家阅读教材P92阅读材料“生物循环”,思考生物循环的概念、一般过程及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作用?略。
(一般了解即可)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及无机盐合成为贮藏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糖类),并且释放出氧,同时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又成为动物的食物。
植物和动物的有机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环境中。
这种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称为生物循环。
生物循环促使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不断地迁移运动,能量不断地流动、转化,从而把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高中地理教学:高中地理案例教学试探精编版
高中地理教学论文:高中地理案例教学试探
【摘要】案例教学是以案例为研究对象,以问题为导向,以探究为基础的课堂教学方式。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明确案例选取原则,正确运用案例教学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决策能力和创新能力,满足时代对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案例教学;地理教学;运用
案例教学,即在教师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采用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锻炼能力的方法。
这里的案例是指教师在教育实践中,收集的典型人物、事件、或人物和事件的有机结合体。
研究性学习中,案例教学是一种较好的学习方法。
一、选编地理教学案例
地理教学案例,具备最一般的地理知识,包含最基本的地理原理,能较好地体现地理事物的规律性和地理特征。
案例内容可以广泛存在的多种多样的地理情境。
显示方式可以是文字的、图像的、数据的、景观的等多种形式。
一般而言,地理教学案例应具有如下特征:来源于真实的地理事件,地理教学案例的首要前提是有客观的存在性;有助于促进教学过程的顺畅进行,地理案例,必然能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体现教学互补,师生互
动的原则,达到优化教学过程的目的;服务于教学目标,案例提供的地理背景材料,易于让学生进入某种问题的特定情境之中,实现思维与情境的交流沟通,不仅可以获得地理知识,也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选编案例是实施案例教学的基础和前提。
鉴于教学案例的特征,地理教学案例的选编以体现以下原则为前提:1.客观性。
案例的材料来自于客观存在的地理事实,源于自然和社会的存在性。
2.典型性。
案例必须具有鲜明的地理特征,并能反映地理规律。
必须符合地理知识的教学要求,能为地理知识的教学目标服务。
3.时代性。
富有时代感的地理案例,具有鲜活生动的特色,能充分显示地理教学的强大生命力。
4.教学性。
案例本身能为教学目标服务,案例表达方式也要符合教学需要。
二、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案例教学实施方式多种多样,限于教学内容和课时,一般采用小组讨论和课堂辩论等方式。
地理案例小组讨论较常见,其基本步骤可分三个:1.介绍背景情况,拟订讨论题目;2.进行必要引导,活跃学生思维,进行讨论;3.认真做好总结,把握“讲评关”。
案例呈现时间要恰当。
教师可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规律,在新授课、复习课、活动课或社会实践等不同的课型中的恰当时段呈现案例。
讨论分析案例是案例教学中最主要的部分。
教师在呈现案例时应营造分析案例的气氛。
如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朗读描绘案例;用循循善诱的语言,启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头脑中不断呈现、叠加、联系、比较、扩大或缩小、分
析和综合;提取和重组案例中提供的信息。
师生应共同分析,剥去案例中的非本质细节,揭示内部特征及其与教学内容的必然联系,把案例中的内容与相应一条或几条教学内容联系起来,重点把握案例的核心部分。
(一)用案例提出地理问题
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对案例中的问题情景有意识地安排一些省略、空白或者令人感到奇怪之处,这些留着给学生们去挖掘:“这种省略可能是某一事件的原因,可能是从所给资料中得出的结论,也可能是用来解释所给资料的一个假设”。
在地理新教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内容中我们可以引入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英国及其盟军严密封锁大西洋与地中海之间的唯一通道——直布罗陀海峡,然而英国舰艇屡次遭受德军潜艇的袭击,致使英军蒙受了极大的损失。
提出为什么德军潜艇能够神出鬼没地出入地中海呢?这案例的运用,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思考的欲望,主动地寻找结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
(二)用案例分析、解决地理问题
地理案例来源于现实实际,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地理知识及经验剖析案例,把握案例的关键,创造性地评价案例,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解决地理问题。
在地理新教材《大气环境保护》中有内容以有关《京都议定书》的一则案例来说明的学习。
讨论:对于“大气保温气体使全球变暖”这一论题,目前存在两种不同的看法:一是支持大气保温效应增强的观点,二是反对大气保温效应增强的观点(观点列举略)。
你的看法如何呢?简述理由。
全球气候变暖案例
是大气环境遭破坏的一种表现,要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分析大气污染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并提出自己的治理方案,通过案例拓展,培养学生了创新思维以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用案例论证地理原理与规律
地理原理的学习可通过对具体地理案例的层层分析,逐步归纳,总结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地理原理与规律。
也可通过地理案例教学,为地理原理提供例证或验证,便于加深对抽象地理原理的理解。
在地理新教材《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中分析意大利新工业区时,可以选择温州乡镇企业加以探讨。
这一案例生动论证了新工业区原理,又培养了学生热爱自己家乡的情感。
(四)用案例理论联系实际
地理案例往往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和时代感,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增强观察生活、联系实际的意识,进一步了解地理学科知识的社会功能与教育价值,充分认识到地理学科知识是终身发展和社会生存不可缺少的基础知识。
在地理新教材《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中关于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让学生结合日常生活尤其是在旅行中的感受。
从潍坊到北京再从北京到乌鲁木齐(坐火车)沿途所看见哪些不同地理现象?登山过程中从山脚到山顶有什么不同的感受?通过联系实际,综合分析,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实现质的飞跃。
三、地理案例教学的意义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是学习的情境创设者,教学方向的指导者,学生分析研究的组织者,案例学习的点评者,真正起到学生学习促进者的作用。
学生是案例情境的体验者,案例分析、讨论的研究者,真正起到学习过程的主体参与者作用。
案例教学的开展对“教”与“学”都有重要意义。
(一)提高了教师的素质。
教师进行探索性教学,指导学生学习方法,进行创造性教学,向研究型教师转化。
(二)推动学生地理思维。
学生抓住案例的核心内容,探索地理的本质特征,训练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
以案例分析的多元结果,拓展学生思维的广阔性,促进学生地理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
(三)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案例教学,学生有更大的自由发挥空间,更多的信息传输、情感交流和意向沟通,有利用形成一个和谐的教学环境。
(四)体现教与学的统一。
师生互动,教学同步。
学生进入问题情境,使用案例是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探究性案例,对思考问题有很大的发挥余地,能很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总之,在实施新课程标准背景下,让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已成为地理课教学的首要重任。
案例教学法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将地理课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卫作辉,王建春.整合教法和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J].中学教育,19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