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导游基础知识--安徽地理特征

合集下载

安徽地理——精选推荐

安徽地理——精选推荐

安徽地理⼀、安徽省⾃然地理总体特征(⼀)安徽省的位置特征1、经纬度位置:安徽地跨115°54′E—119°37′E,29°41′N—34°38′N。

⼤部分地区属于亚热带湿润地区,淮河以北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地区。

2:相邻位置:安徽东邻江苏、浙江、北接⼭东,西连河南、湖北,南毗江西。

3:区位特征:安徽省位于东部季风区,中部经济地带,华东腹地,接北联南,承东启西。

⽆论⾃然地理还是区域地理都具有明显的过渡性。

(⼆)、⽓候特征安徽省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地处29°41′N—34°38′N,⼤部分地区年均温14—17℃;由于东距海洋较近,⼤部分地区年均降⽔量在800—1700mm;由于重要地理分界线“淮河”从北部通过,因此淮河以北属于温带季风⽓候,淮河以南属于亚热带季风⽓候。

在中国⽓候⼤背景下,除具有⾬热同期、⼤陆性季风⽓候显著的特征外,还因其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都适中,具有⽓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春暖、夏热、秋凉、冬冷)、过渡性明显的特点。

(三)地形特征1、地形类型:安徽地形多样,平原(占44.7%)、⼭地(占27.8%)、丘陵(占27.5%)兼备。

2、主要地形区:淮北平原、江淮丘陵、长江沿岸平原、⼤别⼭区(主峰⽩马尖海拔1774m)、皖南⼭区(主峰莲花峰海拔1873m,全省最⾼点)。

(四)、河流、湖泊特征1、长江:长江下游⾃西南向东北斜贯安徽中南部,长401⽶,号称“⼋百⾥皖江”,流域⾯积6.6万平⽅千⽶,占全省总⾯积47.5%。

长江流域⽔系发达,⽀流、湖泊多,⽔⽹密度⾼,航运意义⼤。

较⼤⽀流有皖河、青⼷江,较⼤的湖泊有龙感湖、武昌湖、泊湖等。

2、淮河:淮河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区,流经安徽北部过江苏洪泽湖⼊江⼊海,安徽段长270千⽶,流域⾯积6.7万平⽅千⽶,占全省总⾯积48%。

流域内⽔系发达、⽀流众多,较⼤⽀流有浍河、涡河、西淝河、颍河、淠河、史河等,北岸⽀流⽐南岸多⽽长,为不对称⽔系。

安徽地理知识

安徽地理知识

安徽地理知识安徽,这片位于中国华东地区的土地,拥有着独特而丰富的地理风貌。

安徽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地处长江、淮河中下游,东连江苏、浙江,西接湖北、河南,南邻江西,北靠山东。

这样的位置使得安徽成为了连接中国东部和中部地区的重要纽带。

从地形上看,安徽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地形地貌多样。

大别山区位于安徽西部,山峦起伏,峰岭峻峭,是安徽重要的山脉之一。

皖南山区更是风景如画,有着众多的名山,如黄山、九华山等。

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于世,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

其山峰峻峭,云雾缭绕,仿佛人间仙境。

九华山则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山间寺庙众多,香火旺盛。

在安徽的北部,是广袤的淮北平原。

这里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是重要的粮食产区。

淮河贯穿其中,为农业灌溉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

而在长江沿岸,则是肥沃的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一部分,这里水网交织,物产丰富,农业发达。

安徽的气候也有着明显的地域差异。

淮河以北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季较为寒冷,夏季炎热多雨。

淮河以南则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雨水充沛。

这种气候差异也影响了当地的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安徽的水资源丰富,除了淮河、长江两大水系,还有众多的湖泊和河流。

巢湖是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湖水清澈,周边风景优美,是重要的旅游胜地和渔业基地。

此外,还有新安江、秋浦河等众多河流,为安徽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水资源。

安徽的矿产资源也较为丰富,有煤、铁、铜、硫等多种矿产。

淮南和淮北是重要的煤炭产区,为华东地区的能源供应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交通方面,安徽拥有发达的铁路、公路和水运网络。

京沪铁路、京九铁路等重要铁路干线贯穿全境,高速公路四通八达,长江黄金水道也为安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便利的运输条件。

安徽的地理环境还孕育了丰富的生物资源。

在山区,有着种类繁多的珍稀动植物,如金钱豹、白冠长尾雉等。

在平原和水域,也有着丰富的农作物和水产资源。

总之,安徽的地理环境丰富多样,既有着壮丽的山川,又有着广袤的平原和丰富的水资源。

安徽省 - 地理表现

安徽省 - 地理表现

地形地貌安徽省地形地貌呈现多样性。

长江和淮河自西向东横贯全境,全省大致可分为五个自然区域:(1)淮北平原。

(2)江淮丘陵。

(3)皖西大别山区。

(4)沿江平原。

(5)皖南山区。

主要山脉有大别山、黄山、九华山、天柱山,最高峰黄山莲花峰海拔1860米。

长江流经安徽南部,境内全长416公里,淮河流经安徽北部,在境内全长430公里,新安江为钱塘江正源,境内干流长240公里。

长江水系湖泊众多,较大的有巢湖、龙感湖、南漪湖。

其中巢湖面积800平方公里,为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

水文状况安徽省的地理位置在东经114.9度至119.8度与北纬29.4度至34.6度之间。

主要河流分属淮河、长江、钱塘江三大水系。

北部宿县地区境内,有一小部属废黄河,一小部属沂沭泗流域的复兴河水系。

总面积13.94万平方公里,其中淮河水系6.69万平方公里(包括废黄河470平方公里、复兴河163平方公里),长江水系6.6万平方公里,钱塘江水系6500平方公里。

其水文特征变化明显。

夏季普遍水源充足,为丰水期。

冬春季水量明显减少。

对当地的经济有着直接的影响。

季风气候典型安徽地处南暖温带与北亚热带过渡地区,以亚热带季风气候类型为主,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所以大陆性气候不明显。

除少数年份外,一般寒期和酷热期较短促。

全省年降水量在750─1700毫米之间,有南多北少,山区多、平原丘陵少等特点。

淮北一般在900毫米以下,江南、沿江西部和大别山区在1200毫米以上,1000毫米的等雨量线横贯江淮丘陵中部。

山区降水一般随高度增加,黄山光明顶年平均雨量达2300毫米。

从全国降水量分布图上看,安徽省雨量比较适中,一般年份都能满足农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

光热水资源丰富且雨热同季,并具明显的时空分布差异,加上多样的土地类型和丰富的森林、动植物和水产资源,适应农林牧渔业的多样化发展。

全省年平均气温在14-17℃之间,平均日照1800-2500小时,平均无霜期200-250天,平均降水量800-1800毫米。

安徽导游词概况介绍

安徽导游词概况介绍

安徽导游词概况介绍安徽,简称皖,是中国的一个省份,位于中国东部,背靠黄山山脉,东邻江苏,南接浙江,西连江西,北接河南,是中国的中部和东部地区的重要枢纽。

安徽省地理位置优越,自然环境优美,拥有丰富的人文历史和自然景观资源,因而成为了一个备受游客喜爱的旅游目的地。

安徽省主要分为合肥、芜湖、蚌埠、淮南、马鞍山、淮北、铜陵、安庆、黄山、阜阳、宿州、滁州、六安、宣城、池州15个地级行政单位。

下面将从安徽省的人文历史、自然景观、特色风俗、美食等几个方面来进行介绍。

一、人文历史安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省份,早在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安徽境内就有人类活动的痕迹。

安徽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不仅是楚、汉政权的诞生地,也是宋、元、明、清等历史时期的中心之一。

安徽有着丰富的人文资源,遗存着许多历史文化古迹,如黄山、庐山、徽州古建筑群等,这些古迹代表了安徽丰富的人文历史。

黄山是安徽省最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也是中国最著名的山脉之一。

黄山以其独特的山水景色而闻名于世,它被誉为“奇山天下第一”。

黄山以其陡峭的山峰、奇特的云海、幽静的松林和清澈的泉水而吸引着无数的游客。

在黄山上,游客可以欣赏到壮丽的日出和日落,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

庐山是中国最著名的名山之一,也是中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之一。

庐山以其秀丽的山水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而闻名于世。

庐山有着丰富的植物资源,是中国重要的森林保护区之一,也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世界自然遗产。

在庐山上,游客可以欣赏到壮丽的风景,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

安徽还有许多其他的历史文化古迹,如池州的九华山、合肥的庙会、徽州的古建筑群、安庆的天目山等。

这些古迹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吸引着众多的游客。

二、自然景观安徽省既有雄伟壮丽的山脉,也有秀丽多样的水域,享有“山邑”、“水城”的美誉。

安徽省的自然景观丰富多样,有黄山、庐山等著名的名山,也有长江、淮河等大江大河。

黄山是安徽省著名的旅游景点,以其陡峭的山峰、奇特的云海、幽静的松林和清澈的泉水而闻名于世。

导游证《地方导游基础知识》第十二章辅导:安徽省基本概况

导游证《地方导游基础知识》第十二章辅导:安徽省基本概况

导游证《地方导游基础知识》第十二章辅导:安徽省基本概况安徽,简称皖,始建于清康熙六年(1667年),省名以当时安庆、徽州两府的首字组成。

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至1937年日军侵占安庆之前,安庆一直作为安徽省会。

1952年,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合肥成为安徽省省会。

【地理环境】安徽地处长江、淮河中下游,华东腹地,居中靠东、襟江通海,东连江苏、浙江,西接湖北、河南,南邻江西,北靠山东,东西宽约450千米,南北长约570千米,总面积13.94万平方千米,占全国总面积的l.45%,居第22位。

安徽地跨长江、淮河、新安江三大流域,称为江淮大地。

长江流经安徽境内416千米,淮河流经省内约430千米,新安江流经省内242千米。

长江、淮河横贯东西,将全省分为淮北、江淮、江南三大自然区域。

境内巢湖是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面积约800平方千米。

【气候特征】安徽地处暖温带与亚热带过渡地区,以淮河为分界线,北部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南部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主要特征是:气候温和,日照充足,季风明显,四季分明。

全年无霜期200一250天,全年平均气温为14C~17C,1月平均气温为-1℃一4℃,7月平均气温为28℃~29℃,全年平均降水量773~1670毫米,有南多北少,山区多、平原丘陵少的特点。

夏季降水丰沛,占年降水量的40%一60%。

【行政区划】截至2017年4月,安徽有16个地级市、55个县、6个县级市和44个县级区。

【历史沿革】安徽省是中国史前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在繁昌县人字洞发现了距今约250万年的人类活动遗址;在和县龙潭洞发现了40万-30万年前1日石器时代的“和县猿人”遗址;在蚌埠发现的距今约7000年的双墩遗址,是当前淮河中游地区已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是淮河流域早期文明的有力证据。

这些文化遗址表明,远古时期已有人类生息繁衍在安徽这块土地上。

夏商周时期,安徽分属不同的部落和诸侯国。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一前476年),分属宋国、楚国、蔡国、徐国。

安徽本土地理知识点

安徽本土地理知识点

安徽本土地理知识点安徽,位于中国东部,是长江流经的省份之一,拥有丰富的地理知识。

以下是一些安徽本土的地理知识点:1. 地理位置:安徽省位于中国东部,东临江苏,南接江西,西靠湖北,北濒河南,是华东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地形地貌:安徽地形多样,以丘陵和山地为主。

黄山是安徽最著名的山脉,也是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遗产,以其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著称。

3. 河流水系: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流经安徽南部,为该省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

此外,淮河也是安徽的重要河流,流经安徽北部。

4. 气候特征:安徽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

夏季炎热潮湿,冬季寒冷干燥。

5. 自然资源:安徽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煤炭、铁矿、铜矿等。

同时,森林资源丰富,拥有多个国家级森林公园。

6. 农业特色:安徽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大省,主要农作物有水稻、小麦、玉米等。

茶叶也是安徽的特产,其中以黄山毛峰、六安瓜片等最为著名。

7. 历史文化:安徽历史悠久,是徽文化的发源地。

徽派建筑、徽剧、徽菜等都是安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8. 旅游资源:除了黄山,安徽还有许多其他著名的旅游景点,如九华山、天柱山、皖南古村落等,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

9. 经济发展:近年来,安徽经济发展迅速,特别是在合肥、芜湖等城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成为推动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10. 交通网络:安徽交通发达,拥有完善的公路、铁路和航空网络。

合肥新桥国际机场是安徽重要的航空枢纽。

安徽的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为该省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安徽地理相关内容整理

安徽地理相关内容整理

安徽地理相关内容整理安徽位于中国东部中部,是一个内陆省份。

安徽东邻江苏、浙江两省,南接江西,西靠湖北,北连河南。

安徽省的总面积为139,600平方公里。

这里有着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地理资源,下面就来看看安徽的地理相关内容。

一、地形地貌特点安徽省地势自南向北逐渐由中山区、山地区、丘陵区、平原区依次过渡。

安徽省境内山地和丘陵占总面积的52.5%,平原占38.3%,山地地势高,丘陵波动起伏,平原土地肥沃,河流纵横交错。

安徽境内最高峰为黄山,高度为1864米。

二、气候环境特点安徽的气候类型以亚热带湿润气候为主,同时部分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

夏季炎热潮湿,冬季寒冷干燥。

年降水量在700~2000毫米之间,气候适宜,春夏秋三季是旅游的好时节。

三、水系概况安徽省水系发达,拥有大小河流1800多条,其中长江流经安徽省长达600多公里。

安徽省境内还有徽河、江淮水系等多条重要河流。

同时,安徽还有多个大型水库、湖泊和水利工程,水资源丰富。

四、动植物资源安徽省的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具有重要的生态、文化和科研价值。

安徽省是中国四大茶叶产区之一,有着丰富的森林资源、田园风光、野生动植物等景观。

此外安徽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民俗文化,如黄山、徽州古城等文化景点颇多。

五、产业分布安徽省是现代化农业发展重要的省份之一,以种植业、畜牧业和渔业为主。

此外,安徽省的工业发达,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其中以制药、电子信息、标准化制造、新能源、生物医药等产业为特色。

六、总体发展情况安徽省近些年来经济社会持续稳健发展,形成了经济发展主轴以产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生态文明建设为主。

同时,安徽省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加大对经济发展中的污染治理企业的处罚力度。

作为一个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历史的兼备的地方,安徽在地理上有着丰富多彩的资源与特色。

未来,安徽将着力在生态建设、旅游发展、新产业培育、城镇建设等方面探索发展新路径,为全国综合实力排名进入前列的省份之一。

安徽的地理特征

安徽的地理特征

安徽的地理特征安徽地理特征安徽位于中国东部中部,地处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之间,是中国的内陆省份。

安徽地理特征多样,包括山地、平原、湖泊和河流等。

下面将从地形、气候、水系和资源等方面详细介绍安徽的地理特征。

一、地形安徽的地形复杂多样,大致可分为山地、丘陵和平原。

黄山脉是安徽最著名的山脉之一,也是中国的名山之一。

黄山脉被誉为中国最美的山脉之一,以险、奇、幽、秀著称。

另外,大别山、皖南山区等山脉也分布在安徽境内。

安徽的山地景观吸引着大量的游客。

除了山地之外,安徽还有丘陵和平原地区。

安徽的丘陵地区主要分布在淮河流域和孩儿山之间,地势较为平缓。

而平原地区主要位于淮河流域,是安徽重要的农业产区之一。

二、气候安徽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

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少雨。

全省年平均气温在14℃至17℃之间,夏季平均气温在24℃至30℃之间,冬季平均气温在0℃至8℃之间。

由于气候条件的适宜,安徽是农业发达的省份之一。

三、水系安徽是长江和淮河的分界线。

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流经安徽的东部。

安徽境内有长江两大支流——富春江和钱塘江。

淮河是中国重要的河流之一,全长约1,000多公里,在安徽境内形成了丰富的水资源和湿地生态系统。

此外,安徽还有一些湖泊,如莲花湖、滁州湖等,为当地的生态环境增添了亮丽的色彩。

四、资源安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首先是煤炭资源,安徽是中国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之一,储量丰富。

其次是矿产资源,如铁矿、铜矿、铅锌矿等。

此外,安徽还富含石膏、硫、石灰石和大理石等非金属矿产资源。

农业资源也十分丰富,主要种植水稻、小麦、棉花等农作物,是中国重要的粮食和棉花产区之一。

综上所述,安徽的地理特征独具魅力。

其丰富多样的地形,包括山地、丘陵和平原,为安徽带来了独特的景观。

亚热带季风气候使得安徽四季分明,适宜农业生产。

多条重要的河流和湖泊丰富了安徽的水资源,为当地的生态环境提供了保障。

丰富的自然资源,尤其是煤炭和矿产资源,为安徽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流、湖泊
安徽省河流、湖泊众多,水系发达
河流众多,水系发达
一 、
自北向南:淮河中游水系、长江下游水系、新安江水系


三大干流:主要支流30多条,湖泊总数达500多个,其中大型

湖泊12个(主要分布长江、淮河两岸)

淡水水域面积居全国各省市区的前列
河流、湖泊
安徽省河流、湖泊众多,水系发达
1. 长 江 下 游 水 系
行政区划
二、面积
总面积:约14万平方千米。居华东第3位,全国第22位 三大自然地理区: 淮北(皖北)、江淮(皖中)、江南(皖南)
行政区划
三、人口
• 截至2012年年底,全省户籍人口约6876万人,居全国第八。 常住人口约5950。
• 省内人口分布密度:(大 小) 淮北平原、沿江圩区、江淮丘陵、皖南山区、皖西山区

貌 、
皖 南 范围:省境南部,池州、铜陵、芜湖、宣城部分地区,黄山市 山


北部低山丘陵带:东至-青阳南-泾县南一带以北,丘陵为主,低山次之,喀斯特

地貌普遍发育 中部低山中山带:以皖南山区为核心,著名山脉:黄山、九华山、牯牛降,省内
植被保存最好,珍贵动植物保留最多
屯溪盆地:休(宁)屯(溪)盆地,黄山、天目山、白际山之间,山间菱形盆地
一 、
安徽段:进口:江西湖口 出口:和县乌江

南岸:

主要支流:黄湓河、秋浦河、九华河、漳河、青弋江、水阳江

主要湖泊:升金湖、南漪湖、石臼湖

北岸:
主要支流:华阳河、皖河、裕溪河、滁河
主要湖泊:龙感湖、黄大湖、泊湖、武昌湖、破罡湖、菜子湖、
白荡湖、巢湖
河流、湖泊
安徽省河流、湖泊众多,水系发达
2. 淮 河 中 游 水 系

源头:河南省桐柏山


安徽段:长约430千米

进口:三河尖以下 出口:明光市红山头泄入洪泽湖 淮河(小三峡):峡山口(凤台)、荆山峡(怀远)、浮山峡(五河)


北部支流多而长,流势平缓,河床淤积,易受洪涝 南岸支流多源于大别山,河短湍急,水力资源丰富,大型水库
河流、湖泊
安徽省河流、湖泊众多,水系发达
故道(砀山、萧县北部):皖梨、苹果、泡桐生产基地
➢河间平原:淮河左岸多条大致平行的支流沉积形成倾斜平原 ➢沿淮湖泊洼地平原:以滩地、水面为主的洼地平原 ➢淮北丘陵:淮北平原东北部,濉河以北
二、地 貌
五个地貌单元:淮北平原、江淮丘陵、皖西大别山区、沿江平原、皖南山区



、 气


范围:安徽中部、淮河中游平原以南,六安、合肥、滁州、巢
(含丘陵、台地)
南部低山中山带:省境东南边缘,皖浙、皖赣边界线上,山丘群集区
东北部丘陵带:皖赣铁路两侧及以东宁国、广德、宣城、溪部分地区,丘陵为主
三、气候


气候带:暖温带与亚热带的过渡地带
、 气
淮河以北: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 淮河以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气候特点:气温温和,雨量适中,雨热同期,四季分明, 降水年际变化大,灾害较频繁
3. 新 安 江 水 系
一 、
源头:休宁县西南怀玉山主峰六股尖北麓

出口:歙县街口(省界),注入千岛湖


钱塘江的正源地处山区,多峡谷急流,水系发达

河流、湖泊
二、主要河流与湖泊
·安徽段:长约416公里千米,人称“八 百里皖江”。沿岸平原广布多支流、湖泊
·江心洲40多个,铜陵张家洲面积最大, 无为萝卜洲最小
第一章 安 徽 概 况
地理 特征
第一节
主要内容
第一节 地理特征
行政区划:位置;面积;人口;行政区划
地貌和气候:地貌;气候 河流和湖泊:三大水系;主要河流湖泊;著名水利工程
行政区划
一、位置
华东腹地 长江下游,距离东海约300公里
东经:114°54′-119°37′,北纬:29°41′34°38′
毗邻六省: 北部:山东省 东部:江苏省 南部:浙江省 江西省 西部:湖北省 河南省

安庆、池州、铜陵、巢湖、合肥、芜湖、宣城、马鞍山、滁州等

市部分地区

沿江西部丘陵湖沼平原:铜陵以西长江两岸,平原为主,多湖泊、山丘
巢湖盆地:由巢湖、环湖平原和四周丘陵台地组成
沿江东部水网圩区平原:铜陵以下沿江平原。低平原、多河流、湖泊
二、地 貌
五个地貌单元:淮北平原、江淮丘陵、皖西大别山区、沿江平原、皖南山区
行政区划
四、行政区划
• 安徽省省会为合肥市,全省下辖16个市,105个县(市、 区),其中6县级市,45市辖区,56县
第一节:行政区划
五、少数民族
• 基本属于汉族聚居区,汉族占总人口的99.5%。 • 少数民族分布特点“大分散,小聚居”。 • 第六次人口普查,少数民族约40万。
一、基本特点

二、地 貌
五个地貌单元:淮北平原、江淮丘陵、皖西大别山区、沿江平原、皖南山区

貌 、 气


范围:淮河以北、淮河以南沿淮湖泊洼地。亳州、阜阳、宿州、淮北、淮南、

蚌埠的全部地区、六安部分地区


四部分(地貌差异):黄泛平原、河间平原、沿淮湖泊洼地平原、淮北丘陵 ➢黄泛平原:黄河泛滥形成,位于宿州、阜阳、亳州、淮北四市的北部。黄河
1.长 江
·水情变化明显,有春汛、雨汛。
·含沙量低,终年不冻,通航条件优越
河流、湖泊




地势:西南高、东北低。淮北以北:华北平原;江淮之间:西部—高山
、 气 候
东部—丘陵;长江两岸:长江中下游平原;皖南山区:山地丘陵


大别山、黄山、九华山、天柱山
最高峰: 黄山莲花峰
1864米



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300多条,湖
要 泊500多个。
河 长江、淮河、新安江和五大淡水湖之一巢湖
中山密集区——山高、谷深、水急 北部:金寨、霍山、舒城中北部
低山丘陵区——盆地、深谷、大型水库(梅山、响洪甸、佛子 岭、磨子潭、龙河口)
南部:桐城西部、潜山、太湖、宿松北部
低山为主,偶见中山(天柱山)
二、地 貌
五个地貌单元:淮北平原、江淮丘陵、皖西大别山区、沿江平原、皖南山区

貌 、 气
沿
江பைடு நூலகம்
范围:省境中南部长江两岸(长江中下游平原重要组成部分)

湖部分地区

地貌组成:丘陵、台地、河谷平原
江淮分水岭:银屏山、褒禅山、太湖山、冶父山
二、地 貌
五个地貌单元:淮北平原、江淮丘陵、皖西大别山区、沿江平原、皖南山区

貌 、 气

西
范围:江淮之间西部,安庆、六安部分地区

皖山丘群集区:皖西大别山区、皖南山区

地面平均高度:皖西>皖南

山 区
中部:金寨、霍山、舒城、桐城、岳西、潜山太湖间的腹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