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智力障碍_定义的新演化_以_功能_支持_与_生活质量_为导向的新趋势
智力残疾教育康复

我国智力残疾分级标准
一级智力残疾(极重度): IQ 值在 20 - 2 5 以 下 , 适 应 行 为 ( adaptiue behaviour)极差; 具体表现: (1)面容明显呆滞; (2)终生生活全部需要他人照料; ( 3 )运动感觉功能极差,通过训练, 只有下肢、手及颌部的运动有反应。
2002年分类系统
(1)多元的分类系统 (2)可以依据智力、适应行为、需要支 持的程度、病源、心理健康等维度分类
基本理论模式
1、智力 2、适应行为 3、参与、互动、 社会角色 4、健康
支持
个人功能
5、情境
五个诊断维度
维度一:智力 (1)在评量智力功能限制时,也要考虑 其它四个维度 (2)智力功能的限制指个体在标准化智 力测验上的表现,至少低于平均数两 个标准差以下,而且要考虑测量的标 准误,以及使用工具的优点和限制
将智力商数与适应行为障碍程 度作为分类的标准
每当智力商数降低一个标准差,同时 适应行为障碍也降低一个等级(如减 少一个标准分),从而将智力障碍分 为轻度、中度、重度和极重度四个等 级
在病因上,将智力障碍分为 临床类和非临床类
临床类涉及到中枢神经系统的病理原因
非临床类缺乏生理病症或临床实验证据, 而智力上的轻度障碍大多归因于社会经 济条件不利
四级智力残疾(轻度)
IQ值在50-70之间,适应行为低于一般人 水平,具有相当的实用技能; 具体表现: ( 1 )如能自理生活,能承担一般家务劳动 和工作,但缺乏技巧和创造性; ( 2 )一般在指导下能适应社会,经过特别 教育可获得一定的阅读和计算能力,对周 围环境有较好的辨别能力,能比较恰当地 与人交往。
(1)个体目前功能的限制,表现在和 个体相同年龄的同伴团体和相似文化 背景的典型环境 (2)准确的鉴定,考虑文化、语言的 不同以及沟通、感观、动作和行为方 面的差异
《特殊教育概论》智力障碍儿童

智力障碍概述 智力障碍的鉴定与分类
智力障碍的分类
我国的分类
智力障碍儿童的教育
第 12 页 竢实扬华,自强不息
智力障碍概述 智力障碍的出现率
智力障碍的出现率
世界卫生组织估计, 智力障碍的出现率为1 %—3%,全世界大约 有1.93亿智力障碍人士。
智力障碍儿童的教育
据美国教育部统计 2011年,6—21岁年 龄段智力障碍儿童的 出现率为0.6%。
第 14 页 竢实扬华,自强不息
智力障碍概述 智力障碍儿童的特征
认知特征
2. 注意 智力障碍儿童注意的发展水平普遍较低,难
以完成从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的转变。
4. 思维 智力障碍儿童的思维直观具体,缺乏分析、
综合、抽象与概括能力。
智力障碍儿童的教育
1. 感知 (1) 感觉特征 智力障碍儿童的绝对感受性较低。 (2) 知觉特征 智力障碍儿童知觉速度缓慢。
第 19 页 竢实扬华,自强不息
智力障碍概述
智力障碍儿童的教育 课程
特殊教育学校
特殊教育学校接受中度、重度和极重度的智力障碍学生 就读,包括一般性课程和选择性课程。
2. 选择性课程 选择性课程是学校根据当
地的区域环境、学校特点、学 生的潜能开发需要而设计的可 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1. 一般性课程 一般性课程为必修课,体现
非特异性的智力障碍——因资料 不足无法归入任何类别。
智力障碍儿童的教育
轻度智力障碍——能够参加工作,能 够维持较好的社会关系并对社会有所贡献。
重度智力障碍——需要持续不断的支 持性服务。
其他智力障碍——因伴有其他缺陷造成 使用正常手段来评定迟滞水平极为困难或 根本不可能。
第 11 页 竢实扬华,自强不息
智力障碍儿童的教育与教学复习重点

智障复习重点?第一章智力障碍概述一、智力障碍的定义●我国的定义①1987年:智力残疾,是指人的智力活动才能明显低于一般人的程度,并显示出适应行为的障碍。
②2022年:智力残疾,是指智力显著低于一般人程度,并伴有适应行为的障碍。
此类残疾是由于神经系统构造、功能障碍,使个体活动和参与受到限制,需要环境提供间歇、有限、广泛、全面的支持。
●美国的定义① AAMD〔1983〕第八版:智力障碍是指一般的智力功能明显低于平均程度,同时存在适应行为方面的障碍,并发生在发育时期。
②AAMR〔1992〕第九版:智力障碍是指个表达有的功能存在真实的局限,其特点是智力功能明显低于平均程度,同时伴有以下各项适当的适应技能中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局限:交往、自我照顾、居家生活、社会技能、社区运用、自我管理、卫生平安、实用的学科技能、休闲生活和工作;智力障碍发生在18岁以前。
③ AAMR〔2002〕第十版:智力障碍是一种障碍,其特征是在智力功能以及适应性行为两个方面有显著限制,表如今概念性、社会性和理论性适应技能方面的落后;障碍发生在18岁以前。
二、智力障碍出现率:3%三、智力障碍分类⑴级别①轻度〔四级〕②中度〔三级〕③重度〔二级〕④极重度〔一级〕⑵支持程度①间歇的:零星的、视需要而定〔失业、生病〕②有限的:经常性、短时间〔语言沟通、人际关系、学习数学、短期就业训练〕③广泛的:持续性、经常性〔在工作、居家生活中需要得到长期的支持效劳〕④全面的:持久性、需求度高〔各种环境,或终身需要〕四、智力障碍教育开展历史⑴起源伊塔德:第一个采用个别教育的方法对特殊儿童进展教育,在课程设计上以儿童的需求为中心,被誉为“特殊教育之父〞。
⑵开展塞甘:1837年,在法国巴黎创立智力障碍儿童教育学校,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智力障碍教育专门机构之一。
1846年,出版?智力障碍以及其他障碍儿童的精神治疗、卫生保健和教育?,这是最早的有关智力障碍儿童教育训练的论著。
近五年我国智力障碍儿童发展及教育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近五年我国智力障碍儿童发展及教育的研究现状及趋势近五年来,我国智力障碍儿童的发展及教育研究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对儿童发展的重视,智力障碍儿童的教育问题成为一个热点话题。
本文将从智力障碍儿童的定义、发展现状、教育策略以及研究趋势等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智力障碍儿童是指智商低于正常水平的儿童,其智力发育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分类,智力障碍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和极重度四个级别。
近五年来,我国对于智力障碍儿童的定义和分类进行了更加细致的研究和界定,以便更好地进行相关教育干预。
其次,智力障碍儿童的发展现状值得关注。
近年来,我国针对智力障碍儿童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广泛的调研和分析。
研究发现,智力障碍儿童在语言、认知、社交交往等方面的发展存在差异。
其中,语言障碍是较为突出的问题之一,有一部分智力障碍儿童存在语言发育迟缓、语言表达能力不足等情况。
另外,他们往往在社交能力和自理能力上也有较大差距,需要更多的支持和教育资源。
针对智力障碍儿童的教育策略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近年来,我国智力障碍儿童的教育理念逐渐转变,强调个性化和多元化的教育方式。
例如,我国提倡智力障碍儿童与正常儿童一起接受教育,促进他们的社交能力的提升。
同时,教育专家们也倡导采用游戏化、激励性的教学方法,通过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智力障碍儿童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此外,家庭教育也被重视,通过父母与孩子的互动,促进智力障碍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自理能力的提高。
未来的研究趋势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研究者将更加关注智力障碍儿童的早期干预和教育。
早期干预是提高智力障碍儿童发展水平的关键环节,为他们提供早期的干预和教育将大大改善他们的发展前景。
其次,研究者将更加关注智力障碍儿童的社交发展和自理能力的培养。
培养智力障碍儿童的社交能力和自理能力是他们融入社会、独立生活的基础。
最后,智力障碍儿童的教育策略将更加注重个性化和差异化。
不同级别和类型的智力障碍儿童需要量身定制的教育方案,以满足他们个性化的需求。
智力障碍儿童的教育与教学复习重点

《智障复习重点》第一章智力障碍概述一、智力障碍的定义●我国的定义①1987年:智力残疾,是指人的智力活动能力明显低于一般人的水平,并显示出适应行为的障碍。
②2006年:智力残疾,是指智力显著低于一般人水平,并伴有适应行为的障碍。
此类残疾是由于神经系统结构、功能障碍,使个体活动和参与受到限制,需要环境提供间歇、有限、广泛、全面的支持。
●美国的定义① AAMD(1983)第八版:智力障碍是指一般的智力功能明显低于平均水平,同时存在适应行为方面的障碍,并发生在发育时期。
②AAMR(1992)第九版:智力障碍是指个体现有的功能存在真实的局限,其特点是智力功能明显低于平均水平,同时伴有下列各项适当的适应技能中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局限:交往、自我照顾、居家生活、社会技能、社区运用、自我管理、卫生安全、实用的学科技能、休闲生活和工作;智力障碍发生在18岁以前。
③ AAMR(2002)第十版:智力障碍是一种障碍,其特征是在智力功能以及适应性行为两个方面有显著限制,表现在概念性、社会性和实践性适应技能方面的落后;障碍发生在18岁以前。
二、智力障碍出现率:3%三、智力障碍分类⑴级别①轻度(四级)②中度(三级)③重度(二级)④极重度(一级)⑵支持程度①间歇的:零星的、视需要而定(失业、生病)②有限的:经常性、短时间(语言沟通、人际关系、学习数学、短期就业训练)③广泛的:持续性、经常性(在工作、居家生活中需要得到长期的支持服务)④全面的:持久性、需求度高(各种环境,或终身需要)四、智力障碍教育发展历史⑴起源伊塔德:第一个采用个别教育的方法对特殊儿童进行教育,在课程设计上以儿童的需求为中心,被誉为“特殊教育之父”。
⑵发展塞甘:1837年,在法国巴黎创立智力障碍儿童教育学校,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智力障碍教育专门机构之一。
1846年,出版《智力障碍以及其他障碍儿童的精神治疗、卫生保健和教育》,这是最早的有关智力障碍儿童教育训练的论著。
《智力障碍儿童心理学》课件

第二章 关于智力落后儿童的心理发展问题
二、智力落后儿童发展异常的根本原因 大脑受损形成的异常特征 三、改进环境和教育是促进智力落后儿童心 理发展的根本途径(思考题)
第二章 关于智力落后儿童的心理发展问题
皮层功能减退,条件反射难以建立和巩固; 积极的内抑制受到破坏,难以辨别各种不同的刺激; 大脑皮层细胞功能削弱,难以维持神经反应过程的 必要紧张度; 两个信号系统不能保持正常的相互关系; 神经反应过程缺少必要的灵活性。
第一章
绪论
塞甘(1866) 呆傻是一种特别的头颅脊柱上神经元有 异的疾病,是由孕期和婴儿期的营养缺乏而 导致的。 阿尔兰(1877) 白痴是指由于出生前或心智官能发展前 神经中枢营养不良或疾病所引起的智能不足 或极度愚蠢的现象。
第一章
绪论
特德高尔德: 1.智力落后是一种由于大脑的不完全发展在 初生或出生早期产生的智力缺损状况,其后 果是个体不能履行其作为社会一员的各种职 责。 1908 2.智力落后是一种智力发展不完全的状态, 它导致个体不能使自己以保持监督、控制或 外部支持的独立存在的方式去适应其同龄人 的正常环境1937
在心理学中,发展是指从出生到成熟直 至衰老的生命全程中,个体生理与心理 随年龄增加而变化的过程。
第二章 关于智力落后儿童的心理发展问 题
第一节 智力落后儿童发展的几个观点 一、道德缺陷论 朗布洛佐的先天犯罪论 二、意志和注意缺陷论 塞甘 三、发展到顶论 四、维果斯基的观点
成人 22微秒 72%
一年级学生 辅助学校一 年级学生 57% 0%
44微秒
100%
95%
55%
第三章 智力落后儿童认识活动的特点
第二节 智力落后儿童的记忆特点 一、什么是记忆 二、智力落后儿童的记忆特点 (一)识记缓慢,保持差,再现不完整 (二)识记材料的处理存在困难 (三)记忆目的性欠缺,有意识记差 (四)意义识记差,机械识记相对较好
智力障碍—认识智力障碍(残障社会工作课件)

5、 与学员交流时,你千万不要吝啬夸奖,我们应该给 他们真挚的夸奖与鼓励。他们只要完成一件事情哪怕一个 动作,你都要及时的给予表扬,这样他们会非常高兴,会 大大提高做事情的兴趣,你的工作也就会须利进行了,( 表扬可以适度夸张一些)。 6、 面对学员的错误行为,一定要给予严正的批评,明 确指出错误所在,并告诉他正确的做法,不能对他们的错 误视而不见或轻描淡写的放过,这时不能让你的同情心诱 导你的思想和行为。 7、 如果不知该怎样做,要随时向中心老师询问,切不 可擅自做出不合适的决定。
பைடு நூலகம்
发生于产后
生物医学:重大脑伤、营养不良、退化性癫痫异常、中毒 社会:缺少适当刺激、家庭贫穷、慢性疾病、机构安置 行为:孩童受虐待/受忽略、家庭暴力 教育:延迟诊断、不适当的早期介入、不适当的特殊教育服务
、不适当的家庭支持
智力障碍的成因
智能障碍的原因主要有三类:①各种原因引起的大脑发育迟滞 ;②脑部器质性病变;③环境剥夺或学习缺乏。
12、 当你看见学生不知道做什么,而漫无目的四处游荡时 ,应尽可能地为他找一些活动或教他一些简单有趣的事情, 尽量减少他们的不正当行为表现。
13、 当学员有不适当行为或提出无理的要求时,不要一味 地牵就,而要坚持你原则,帮助他们建立是非的概念。 14、 请你尊重智障学员的隐私权,在未征得老师和学生本 人的同意,请勿翻看他们的笔记本、相片或进入他们的宿舍 。
预防
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最好手段是在孕妈妈生产前终止 妊娠。孕妇产前预防内容如下:
1.遗传咨询
孕妇年龄愈大,风险率愈高。标准型唐氏综合征的再发风 险率为1%。易位型患儿的双亲应进行核型分析,以便发现 平衡易位携带者:如母方为D/G易位,则每一胎都有10%的 风险率;如父方为D/G易位,则风险率为4%。绝大多数G/G 易位病例均为散发,父母亲核型大多正常,但亦有发现 21/21易位携带者,其下一代100%罹患本病。
智力障碍定义的演变过程

智力障碍定义的演变过程
智力障碍的定义经历了一段演变的过程,以下是一些重要的发展阶段:
1. 传统定义:早期,智力障碍通常被定义为智力水平显著低于平均水平,通常使用智商测试(如韦氏智力量表)来评估智力。
2. 美国智力障碍协会(AAIDD)定义:1992 年,美国智力障碍协会发布了一个新的定义,将智力障碍定义为在智力功能和适应行为方面存在显著限制。
这个定义强调了智力障碍不仅包括智力水平的低下,还包括适应日常生活、社会交往和独立生活等方面的困难。
3. 2013 年《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定义:随着对智力障碍认识的不断深入,2013 年发布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对智力障碍的定义进行了更新。
DSM-5 将智力障碍定义为智力功能显著低于平均水平,以及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广泛支持来满足其基本需求和参与社会活动。
4. 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定义:2006 年,联合国通过了《残疾人权利公约》,其中对智力障碍的定义强调了个人在与他人互动、沟通、学习和参与社会方面存在持续的障碍。
总的来说,智力障碍的定义逐渐从单纯关注智力水平的低下,转向更全面地考虑个体在适应生活和社会方面的困难。
这些演变反映了对智力障碍的认识不断深化,以及对个体的需求和权益的关注不断增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Key words ! !
mental retardation ! function ! support ! quality of life
该研究系全国教育科学 十五规划 ( 教育部 ) 重点课题∀ 特殊教育社区化问题研究# 的理论研究部分。 得到重庆市高校 重点 实验室 重庆市特殊儿童心理诊断与教育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 资助。
智力障碍 定义的新演化 许家成
21 由原来的四个维 度 ( 即智力功能与 适应技能、 心理与情 绪、 身体健康、 环境四个方面 ) , 变为 五个维度 ( 智能、 适应能力、 参与与互动角色、 身心健康、 相 关背景五个方 面) 。其中适应能 力由原来的十项适 应技能领域 ( 沟通、 自我照 顾、 居家 生活、 社区使用、 社交技能、 安全与健 康、 自我引导、 休闲娱乐、 功能学科和工作 ) 改 为 概念的、 实践 的和社会技能三 方面 , 增加 了 参与、 互动和社会角色 这一新维度。然而 2002 年系统的理论模式中保留了 1992 年系统 的中 支持 和 功能 这两个核心概念 , 更加强 调从五个方面对 智力障碍者提供 支持以实现 个人功能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 1992 系统与 2002 系统之间的内在连续性 , 即 支 持 与 功 能 的取向。
关键词 ! ! 智力障碍 ! 功能 ! 支持 ! 生活质量
On the evolvement of the new definition of mental retardationThe new tendency oriented by function, support and quality of life
Starting from the initiative Chinese definition for mental retardation, the paper makes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changing processes about the definition of mental retardation in China for 1992- 2002. It also makes a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the 1992 and the 2002 systems of definition for mental retardation, provided by American Association on Mental Retardation ( AAMR) . The find ing is that the ten year changing process shows a seeming inherent consistency , i. e. the internal co herence among three concepts: function, support and quality of life. Furthermore, the paper empha sises new emergent tendency in special education for mental retardation groups and relative services in the new century in a belief that it will deeply affect the direction of special education in China.
1992 年美国智力障碍协会 ( AAMR) 对智力 障碍的定义做了重要修改。新的定义表述为 : 所谓智力障碍是指 现有功能上的 重大限制。 其特征是显著低于一般的智力功能 , 同时影响 以下互为相关的 至少两个或更多 的适应技能 领域, 如: 沟通、 自 我照顾、 居 家 生活、 社 交技 能、 社区 使用、 自我引导、 健康与安全、 功能学 科、 休闲与工作。智能障 碍发生于 18 周岁以 前 该定义包含了四个 基本维度 : 智力功能和 适应技能 ; 心理、 情 绪方面; 健康和身 体方面 ; 环境方面。 根据 1992 年系统的理论基础, 可以称其为 功能性定义 , 其基本模式为 :
∀中国特殊教育# 2003 年第 4 期 ( 总第 40 期 )
! ! !
Chinese 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 Bimonthly) No. 4, 2003( Serial No. 40)
智力障碍 定义的新演化
以 功能 、支持 与 生活质量 为导向的新趋势
许家成 ! ( 重庆师范大学 , 400047) 摘要 ! ! 本文从我国使用的智力障碍定义的来源 , 分析了从 1992 年到 2002 年
二、 支持与支持系统
在 1992 年系统与 2002 年系统均采用了支 持的概念, 从而使其成为这两个定义的核心理 论。 ( 一) 关于支持的概念 所谓支持是指一些资源与策略 , 可以增进 一个人 ( 不论残障与否) 的利益, 帮助他从整合 的工作与生活环境中获得资源、 信息和关系 , 进而使一 个人的独立性、 生产性、 社区整合性 与满足感都得到提 高。支持的概 念可以表述 为对被支持者的一种程度不断递减的 协助过 程 。在 支持过程中 , 智力障碍者 的主动性得 到尊重 , 潜能转化为能力和适应 技能, 增进了 他们与社会环境之间的整合性; 支持的结果在 于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即在 支持 的概念中 包含中 生活质量 的内涵。 ( 二) 支持系统 我们可 以将为智力障 碍者提供 的支持划 分为自然支持和社会支持两个系统。所谓 自 然支持系统 是指由智力障碍者的父母、 亲属、 邻居、 同伴、 同事 等形成的对智力障碍者在生 活、 学习和工作方面提供的不需 付费、 非专业
我们从以上表述可以看出, 2002 年系统在 1992 年 系统 的基础 上做了 一些重 要的 调整。
而持续的支持。所谓 社会支 持系统 是指由 政府、 机 构和各 类专业 人员 ( 教师、 医学和其他的康复专业人 员, 如物理治疗、 言语治疗等) 为智力障碍者提 供的从制定政策法 规到康复技术 方面的各类 支持。社会支持系 统需要投入较高 的社会经 济成本。 在运用上述两个支持系统时, 我们应该首 先借助和开发自然支持系统, 然后再寻求社会 支持系统。这是我 们在运用支持时 的一个重 要原则。 ( 三) 支持的实践模式 : 我们利用支持概念 , 在社区环境中营建关 于智力残疾人生活、 教育和就业的支持模式。 1、 营建智力残 疾人及其 家庭的支 持性生 活。智力残疾人及 其家庭的支持性 生活是在 正常的社区生活条 件下实现的。在 社区生活 中, 智力 残疾人 不但 需要 得到 社区 成员 的接 纳, 而 且得到他们的积极支持。智力残疾人不 再需要在从他们赖以生存的家庭和社区中 剥 离 出来, 送进专门的机构, 而是在现实社区环 境中通过有效的支持 , 过上一种与正常人相当 的常态生活。 2、 提供智力残疾人的支持性教育。在支持 的社区环境中, 智力残疾人不再由单纯的特殊 教育学校或残疾人康复中心 ( 站) 这样的机构 模式为他们提供教育 , 他们可以被尽可能地安 置在正常化的教育 环境中接受适 合其身心特 点和发展水平的有效教育 ( 个别化教育 ) 。 3、 实施智力残疾人的支持性就业。当智力 残疾人完成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 从儿童成长 为成年人时 , 我们可以借助支持和支持系统将 他们尽可能地安置在正常的工作环境中 , 与正 常人一道工 作, 通过有效、 持续地支持维持这 项工作 , 并在工作得到应有的劳动报酬和正常 的晋升。
19921 年的定义与 1983 年的定义比较有以 下重 要 区别 : 原 来 的 智力 适 应 能 力, 只 成为 1992 系统理论模式中一方面的因素, 与之相对 的是环境因素, 环境包括了家庭、 社区和学校。 1992 系统的理论模式认为 , 一个人的功能状况 取决于一个人的 能力与环境之间 的互动的结 果。一个能力方面比较弱的人, 可以通过改变 环境和提供辅具等, 实现 与常人一样的功能。 并且, 一个人的功能还可以通过得到支持而实 现。 1992 年定义的 另一重要变化就 是用支持 程度替代原来根据残疾程度的分类 : 间歇的支 持: 视需要而定的短暂支持; 有限的支持 : 在某 些方面经 常性的短期支持; 广泛 的支持: 在某
种环境中经 常持续的支持; 全面的 支持: 在多 种环境中都需要提供的持续性支持 ( 甚至终生 需要) 。并且一个智力障碍者需要支持程度并 不等同于他的残疾程度。 功能 和 支持 成为 1992 年系统的核心 概念之一。 1992 年系统对近 十年来的国际 智力障碍 研究产生了积极广泛的影响, 新近出版的关于 智力障碍的国际文献和专 著大多使用了 1992 年系统提出的 理论模式和分 类系统。 1992 年 系统也对我国智力 残疾儿童的特 殊教育实践 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 三) 智力障碍定义 2002 年新系统 2001 年美国智力 障碍协会的技 术核心组 对 1992 年系统做了新的修订和调整。新的定 义于 2002 年 5 月发布。根据有关文献, 新的智 力障碍定义保留了 1992 系统的以下方面: 继续 使用 智力障碍 ( mental retardation) 这一术语; 1992 系统的功 能性取向、 强调支持 ; 智力障碍 的诊断标准保留了智力测验、 适应行为和发病 年龄三个方面; 保留了按支持强度建立分类系 统的方式。 2002 系统从以下 5 个 方面对智力 障碍进 行了表述: 智能 ; 适应技能 ( 概念的、 实践的、 社 会的技能) ; 参与、 互动和社会角色 ; 身体健康、 心理健康和病因学 ; 相关背景 ( 环境、 文化和机 会) 。2002 的系统的理论模式可以简要的概括 为以下方式:
以来的智力障碍定义的演化过程, 比较了美国智力障碍协会 ( AAMR) 智力障 碍定义 1992 系统与 2002 系统之间联系与区别 , 认为 1992 年以来的 10 年关于 智力障碍的定义演变过程中, 智力障碍的定义的内涵中保持了一个值得注意 的连续性, 这就是 功能 、 支持 和 生活质量 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本文 通过阐述这三个概念以及关系, 表达了 21 世纪国际智力障碍特殊教育及相 关服务中的一种值得注意的趋势, 认为这种趋势也将对我国特殊教育走向产 生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