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地质学复习资料
构造地质学复习资料

构造地质学复习资料构造地质学Structural Geology第⼀节构造地质学的内涵、构造尺度以及构造变形场1. 构造地质学的内涵地质学的基础学科之⼀,主要研究组成类地⾏星(地球、⽔星、⽕星、⾦星)及其卫星的岩⽯、岩层以及岩体在⼒的作⽤下形成的各种变形(deformation)的构造样式(structural style)、组合型式(structural group patterns)和形成过程(process),以及作⽤⼒的⽅式(mechanism)和⽅向(direction);2.构造尺度(tectonic scale):主要指构造的规模1)巨型构造、⼤型构造、中型构造、⼩型构造、微型构造、超微构造2)显微构造学、构造地质学、⼤地构造学、板块构造学、全球构造学等构造地质学⼀般以露头-区域尺度上的中、⼩型构造为主要研究对象巨型构造(megatectonics):⼭系和区域性地貌的构造单元⼤型构造(macrostructure):区域构造单元中的次级构造单元如川东褶皱带中型构造(mesoscopic structure):⼀个地段上的褶皱和断层,在1:5万或更⼤⽐例尺上可见其全貌⼩型构造(minor structure):出露于露头和⼿标本上的构造微型构造(microstructure):偏光显微镜下显⽰的构造超微构造(ultrastructure):电⼦显微镜下显⽰的构造3.构造变形场(tectonic deformation field):某⼀主导构造应⼒作⽤形成的形变及其在空间上的分布。
1) 伸展构造(extensional tectonics):⽔平拉伸形成的构造。
如裂⾕、地堑-地垒、盆岭构造、变质核杂岩等。
2)压缩构造(compressional tectonics):⽔平挤压形成的构造。
如褶皱、逆冲推覆构造等。
3)⾛滑构造(strike-slip tectonics):沿直⽴剪切⾯⽔平滑动、位移形成的构造。
构造地质学复习资料

构造地质学复习资料1.绪论1.构造变形的场的基本类型:伸展构造,压缩构造,升降构造,走滑构造,滑动构造,旋转构造。
(伸、缩、升降、减、滑、旋)。
2.朱志澄将构造层次分为:表构造层次、浅构造层次、中构造层次、深构造层次。
其中表、浅构造层次为脆性破裂域,中深构造层次为塑形流变域。
2.沉积岩岩层构造1.构造的类型、成因、规模、和形态千差万别,但是从几何学看,基本可以归纳为:面状构造和线状构造。
2.面状构造的三大产状要素:走向、倾向、倾角。
(1)走向:1.走向线:倾斜平面与水平面的交线.2.走向:走向线两端所指的方向(相差180°)(2)倾向:1.倾斜线:倾斜平面上与走向线垂直的线。
2.倾向:倾斜线(下端)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所指的方向。
(3)倾角:倾斜平面与水平面的交角。
(4)视倾斜线:当剖面与岩层的走向斜交时,岩层与该剖面的交迹线。
(5)视倾角(假倾角):视倾斜线与其在水面上的投影线间的夹角。
(真倾角总是大于假倾角)3.沉积岩层的原生构造(1)原生构造:沉积、成岩过程中所形成的构造。
(2)次生构造:成岩之后,遭受地质作用变化后的构造。
(3)层理:由于岩石成分、构造和颜色的突变或者渐变所显示出来的一种成层构造。
4.原生构造鉴定岩层的顶低面(1)递变层理(韵律层理、粒序层理)递变层理的特点是:在一个单层中,从底面到顶面粒度由粗到细。
(下粗上细)(2)层面暴露标志:泥裂、雨痕泥裂:在剖面上呈“V”字型,开口示顶、尖端示底。
雨痕:凹面示顶,凸面示底。
5.倾斜岩层倾斜岩层露头界线复杂,表现为与地形等高线交切关系,并显示出一定的规律性,即在经过山脊和河谷时,均呈“V”字形态展布,即“V”字形法则。
相反相同(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反,露头线与等高线同向弯曲)相同相反(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一致,岩层倾角>地面坡角,露头线与等高线反向弯曲。
)相同相同(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一致,岩层倾角<地面坡角,露头线与等高线同向弯曲。
构造地质学复习资料

构造地质学复习资料构造地质学复习资料一.绪论1构造尺度:巨型,大型,中型,小型,微型,超微型。
2构造变形场根本类型伸展构造压缩构造升降构造走滑构造滑动构造旋转构造形成原因水平拉伸或垂上升起导致的水平拉升水平挤压岩石圈或地幔垂想运动顺直立剪切面水平滑动或位移重力失稳而导致的重力滑动陆块绕轴转动形成现象裂谷,地堑地垒,盆地构造皱褶,逆冲推覆高山和盆地的形成原因走滑断层和走滑断裂大型平缓正断层 3构造的层次划分:表层,浅层,中层和深层构造层次二.产状和沉积构造 1面状构造的产状:倾向,倾角〔倾向:垂直于岩层的走向线在倾斜面上做垂线〔倾斜线〕,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叫倾向线,倾向线从高向低所指的方向叫倾向。
倾角: 岩层的倾斜线及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之间的夹角就是岩层的倾角, 又称真倾角〕。
2线状构造的产状:倾伏角,侧伏角〔倾伏向: 某一线段在空间的沿倾斜方向的延伸方向,即某一倾斜直线在向下倾斜方位上的水平投影线所指示的方向,用方位角或象限角表示。
倾伏角:指直线的倾斜角度,即直线与其水平投影线间所夹之锐角。
侧伏角:当线状构造包含在某一倾斜平面内时,此线与该平面走向线间所夹之锐角即为此线在该面上的侧伏角。
侧伏向:就是构成上述侧伏角的走向线的那一端的方位〕。
3原生构造类型可表示表示地层的方向交错层理顶部被截切,下部收敛递变层理从底到顶粒度由粗到细波痕可以看做当时的顶部泥裂“v〞字形开口方向指示顶部雨痕凹坑可以指示顶部生物标识穹起纹层的凸出方向示顶 4软沉积变形〔沉积物还未充分固结成岩时发生的形变〕 5地层的接触关系:整合:产状一致时间上连续的两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平行不整合:上、下两套地层的岩层产状平行一致, 但上、下两套地层之间发生过沉积间断, 缺失了局部时代的地层,接触面为古侵蚀面;角度不整合:不整合面上下俩套地层间既缺失局部地层彼此产状又不相同,上覆地层底部常有底砾岩,底面常与不整合面根本平行。
三.应力分析和应变 1、概念应力:单位面积上的内力张应力:使物体受拉伸的正应力压应力:使物体受压缩的正应力剪应力;平行于截面dF上的力应变;指物体在该时刻的形态与某一早先的形态之间的差异剪应变;原来互相直交的俩条直线变形后所改变的角度。
构造地质学复习资料

构造地质学一、名词解释1、构造层(1)答案中出现“一套地层组合(或建造)及其组成的构造”。
(2)指出构造层由角度不整合限定。
2、隔槽式褶皱是由一系列平行线状延伸的紧闭向斜和开阔平缓背斜相间排列而成的一组褶皱。
简单的说就是向斜窄,背斜宽。
其背斜形状似箱子,又称箱状褶皱。
是过渡型活动区的一种典型的褶皱类型。
隔档式褶皱是由一系列平行的背斜和向斜相间组合而成的一组褶皱。
四川盆地东部的一系列北北东向褶皱就是这类褶皱的典型实例。
3、糜棱岩(1)指出这是韧性剪切带内特征的动力变质岩。
(2)指出以下4个特点中的任何一个或者全部特点。
4个特点:①与原岩相比,粒度显著减小;②具增强的面理和(或)线理;③发育于狭窄的强应变带内;④岩石中至少有一种主要的造岩矿物发生了明显的塑性变形。
4、地垒(1)指出是正断层的组合形式之一。
(2)指出两组倾向相背(或相反)的正断层构成的构造组合,或者画出地垒示意图。
5、逆冲双重构造(1)指出这是逆冲推覆构造带内的构造组合形式之一。
(2)由顶板逆冲断层、底板逆冲断层和夹于其间的一套叠瓦式逆冲断层和断夹块构成的构造组合。
二、应用题1、下面的三幅图都是地质图,请分别判断图中为层的性质(每图5分,共15分)。
2、下图是某地的三幅地质剖面图,请分别判断图中断层的性质(每图5分,共15分)。
(1)(a)图-逆断层,(b)图-正断层,(C)图-逆断层,每答对一个图得5分。
3、下面的两幅图都是某地的构造图,已知地面基本水平,请分别判断图中断层的性质(每图(1)(a)图-左行平移断层,(b)图-右行平移断层,每答对一个图得5分。
(2)如果仅回答平移断层得1分,每答一个平移断层得1分。
三、问答题断层的野外识别标志有哪些?(1)地貌标志、构造标志、地层标志、岩浆活动和矿化标志、岩相和厚度突变带。
(2)对每一种标志作以简单解释。
客观题考试试卷问题1单选(2分)平面上纵向长度与横向宽度之比大于10的褶皱称为o线性褶皱匏式背斜构造盆地等轴褶皱等斜褶皱问题2单选(2分)直立倾伏褶皱是轴面近直立、近水平的褶皱。
构造地质学复习资料【精选文档】

名词解释1. 拉分盆地:走滑断层系中拉伸形成的断陷盆地,其短边为正断层,长边为走滑断层.2. 断弯褶皱:逆冲岩层在爬升断坡过程中引起的褶皱作用。
3. 应变椭球体:为了形象的描述岩石的应变形态,常设想在变形前后岩石中有一个半径为1的单位球体,均匀变形后成为一个托球,以这个椭球体的形态和方位来表示岩石的应变状态,这个椭球体即应变椭球体。
4。
应力场:物体内各点的应力状态在物体占据的空间内组成的总体.构造应力场:由构造作用造成的应力场.5. 应力莫尔圆:在应力分析中,一种重要的图解方法,能完整的代表一点的应力状态. 6。
窗棂构造:强硬层组成的形似一排棂柱的半圆柱状大型浅状构造。
7。
拉伸线理:拉长的岩石碎屑、砾石、鲕粒、矿物颗粒或集合体近于平行排列而显示的线状构造。
矿物生长线理:由针状、柱状或板状矿物顺其长轴定向排列而成。
8. 构造序列:不同时期的构造群按其发育的顺序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9. 构造置换:岩石中的一种构造在后期变形中或通过递进变形过程被另一种构造所代替的想象.10。
剪节理:由剪应力产生的破裂面。
11. 均匀变形:物体内各点的应变特征相同的变形.12. 劈理的域构造:岩石中劈理域和微劈石相间的平行排列构造.13。
S-C组构:韧性剪切带内常发育两种面理:a。
剪切带内面理(s)b。
糜棱岩面理(c)随着剪应变加大,剪切带内面理(s)逐渐接近以致平行于糜棱岩面理(c).14。
花状构造:剖面上一条走滑断层自下而上成花状撒开。
15. 石香肠构造:不同力学性质互层的岩系受到垂直或近垂直岩层挤压时形成的。
16。
褶皱枢纽:同一褶皱面上最大弯曲点的连线。
脊线:同一褶皱面上沿着脊形最高点的连线。
17。
断展褶皱作用:与下伏逆冲的断坡密切相关,不过褶皱形成于逆冲断层终端,是在断坡形成同时或近于同时发生的。
18. 位错蠕变:高温下的变形机制,当温度T〉0。
3Tm(Tm为熔融温度)时,恢复作用显得重要起来,位错可以比较自由的扩展且从一个滑移面攀移到另一个滑移面.19。
构造地质学复习资料

构造地质学复习资料⼀、判断题1、对称波痕的波峰尖端指向岩层的顶⾯。
对2、对称浪成波痕的波峰尖端指向岩层的底⾯。
错3、泥裂在剖⾯上⼀般成“V”字形,其“V”字形尖端指向岩层顶⾯。
错4、斜层理由⼀组或多组与主层⾯斜交的细层组成,其细层的收敛⽅向指向岩层的底⾯⽅向。
对5、斜层理由⼀组或多组与主层⾯斜交的细层组成,其细层的收敛⽅向指向岩层的顶⾯⽅向。
错6、粒级层理⼜称递变层理,其特点是在⼀单层内,从底到顶粒度由粗逐渐变细。
对7、⾬痕的凹坑或瘤状印模的圆弧形顶端总是指向岩层底⾯。
对断层运动⽅向1、在断层旁侧发育的压性结构⾯(如褶皱轴⾯)与断层所构成的锐⾓指⽰断层对盘的运动⽅向。
对2、在断层旁侧发育的张性结构⾯(如⽻状张节理)与断层的锐夹⾓指⽰对盘的运动⽅向。
错3、在断层旁侧发育的⽻状剪节理与断层所构成的锐⾓指⽰断层对盘的运动⽅向。
错4、牵引褶皱的弧形顶端指⽰断层对盘运动⽅向。
错5、牵引褶皱的弧形顶端指⽰断层本盘运动⽅向。
对6、同沉积断层的上盘常发育逆牵引构造,逆牵引构造⼀般构造背斜,其弧形顶端指⽰断层本盘的运动⽅向。
错褶皱1、同沉积褶皱是在岩层形成后受⼒变形⽽形成的。
错2、同沉积断层是在岩层形成后受⼒断裂⽽形成的。
错3、在多层岩层受到顺层挤压引起的纵弯褶皱作⽤过程中,背斜中各相邻岩层的下层相对向背斜的转折端滑动。
错4、在多层岩层受到顺层挤压引起的纵弯褶皱作⽤过程中,背斜中各相邻岩层的上层相对向背斜的转折端滑动。
对V字形法则1、当岩层倾向与地⾯坡向相同,且岩层倾⾓⼤于地⾯坡度⾓时,岩层界线与地形等⾼线的弯曲⽅向相反。
对2、当岩层倾向与地⾯坡向相反,岩层界线与地形等⾼线的弯曲⽅向相反。
错3、当岩层倾向与地⾯坡向相同,且岩层倾⾓⼩于地⾯坡度倾⾓时,岩层界线与地形等⾼线的弯曲⽅向相反。
错4、当岩层倾向与地⾯坡向相反时,岩层出露线与地形等⾼线的弯曲⽅向相同。
对5、当岩层倾向与地⾯坡向相同,且岩层倾⾓⼤于地⾯坡度⾓时,岩层界线与地形等⾼线的弯曲⽅向相反。
构造地质学资料(期末必过)

构造地质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构造应力场:地壳一定范围内某一瞬间的应力状态。
2、盐丘:由于盐岩和石膏向上流动并挤入围岩,使上覆岩层发生拱曲隆起而形成的一种构造。
3、底劈构造:由变形复杂的高塑性层(如岩盐、石膏和泥质岩类等)为核心,刺穿变形较弱的上覆脆性岩层的一种构造。
一般分为底劈核、核上构造、核下构造三个部分。
(4分)4、飞来峰:当逆冲断层和推覆构造发育区遭受强烈侵蚀切割,将四周外来岩体剥掉,在原地岩块上残留小片孤零零的外来岩体,称为飞来峰。
(4分)5、构造窗:当逆冲断层和推覆构造发育区遭受强烈侵蚀切割,将部分外来岩体剥掉而露出下伏原地岩块,表现为在一片外来岩块中露出一小片由断层圈闭的原地岩块,称为构造窗。
(4分)6、窗棂构造:是强硬岩层组成的形似一排棂柱的半园柱状大型线理构造。
(4分)7、石香肠构造:不同力学性质互层的岩系受到垂直或近于垂直岩层的挤压时,软弱层被压向两侧塑性流动,夹在其中的硬岩层不易塑性变形而被拉伸,以致拉断,形成剖面上形态各异、平面上呈平行排列的长条形岩块,即为石香肠。
(4分)8、破劈理:指岩石中一组密集的剪破裂面,裂面定向与岩石中矿物的定向排列无关。
间距一般为数毫米至数厘米。
(4分)9、流劈理:为变质岩和强烈变形岩石中最常见的一种次生透入性面状构造,它是由片状、板状或扁园状矿物或几何体平行排列构成,具有使岩石分裂成无数薄片的性能。
(4分)10、递进变形:在变形过程中,物体从初始状态变化到最终状态的过程是一个由许许多多次微量应变的逐次叠加过程,这种变形的发展过程称为递进变形。
(4分)11、柱状节理:为玄武岩中常见的一种原生破裂构造,总是垂直于溶岩的流动层面,在平缓的玄武岩内,若干走向不同的这种节理将岩石切割成无数个竖立的多边柱状体;其形成与熔岩流冷凝收缩有关,横断面为六边形、四边形、五边形及七边形等多种形态。
(4分)12、枕状构造:枕状构造是水下基性熔岩表面具有的一种原生构造。
构造地质学复习要点

1、简述正断层的组合形式2、简述伸展构造类型3、剪节理的特征4、张节理的特征5、简述不整合的形成过程6、简述平行不整合的特征及构造意义7、简述角度不整合的特征及构造意义8、简述兰姆赛的褶皱几何分类9、简述逆冲断层的构造样式(组合形式)10、简述安德森模式11、简述断层的层次性12、简述流劈理的成因13、简述走滑断层的样式(组合形式)14、简述顺层断层的特点与标志15、简述同沉积断层的主要特点一、名词解释第一章绪论1. 地质构造指组成地壳的岩层或岩体在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下发生变形和变位,如褶皱、节理、断层、劈理以及各种线理和面理构造等。
2. 构造地质学研究地质构造的一门分支学科,主要研究由内动力地质作用形成的各种地质构造。
3. 构造尺度在对地质构造进行观察研究时,可按规模大小划分为许多级别,称为构造尺度。
4. 岩层的产状岩层的空间产出状态,常采用岩层面的走向、倾向和倾角三个要素的数值来表示5. 走向岩层面与水平面相交的线叫走向线。
走向线两端所指的方向即岩层的走向。
6. 倾向层面上与走向垂直并沿斜面向下所引的直线叫真倾斜线,倾斜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所指的方向,就是岩层的真倾向,简称倾向。
7. 倾角层面上真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的夹角。
8. “V”字形法则倾斜岩层露头界线分布形态较复杂,表现为与地形等高线呈交切关系,并有一定规律,即当其横过沟谷或山脊时,均呈“V”字形态,根据岩层产状、地面坡向和坡度角不同,“V”字形形态也有所不同,这种规律称为“V”字形法则。
9. 整合接触上、下地层在沉积层序上没有间断,岩性或所含化石都是一致的或递变的,其产状基本一致,它们是连续沉积形成的。
10. 不整合接触上、下地层间层序有间断,先后沉积的地层间缺失了某些地层。
11. 角度不整合上、下地层间既缺失地层,产状又不相同。
12. 平行不整合上、下地层间既缺失地层,但产状基本相同。
13. 背斜岩层向上弯曲,其核心部位的岩层时代较老,两侧岩层较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101构造地质学的研究内容1. 几何学:几何形态、组合形式2. 运动学:发展、演化、变形过程3. 动力学:形成机制、动力来源102构造地质学的研究方法1.比较构造学方法:通过比较、鉴别、分类,找出共性、个性和变化规律,从而探讨成因机制。
2.构造解析方法:分解研究,综合分析。
3.地球动力学方法:在地球总体动力学背景下(包括重力、地幔对流,转动惯性力、星际引力等)研究构造变形的过程、成因机制。
4多学科综合交叉研究:(1) 地质、地球化学与地球物理结合;(2) 数学、力学与计算机结合:数值模拟;(3) 物理与力学结合:物理模拟;(4) 综合考虑造山带与盆地系统:盆山耦合第二章201底层接触关系的类型及其地质意义1、整合(conformity):指上、下两套地层产状一致、时代连续的接触关系,反映连续沉积。
2、不整合接触:指上、下两套地层之间有明显沉积间断(即地层缺失)的接触关系。
反映了地壳构造运动,即地壳经过下降、上升、再下降、再上升、再下降的演化过程,包括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1)平行不整合或假整合(disconformity):上、下两套地层产状一致,但有沉积间断。
(2)角度不整合(unconformity):上、下两套地层产状不一致,并有沉积间断。
不整合研究意义(1)认识地壳运动(2)地层学—地层划分和对比依据之一(3)了解古地理、古环境、古气候(4)找矿意义—铁、锰、磷、铝土矿;热液型金属矿床;石油、天然气藏202有哪些原生构造标志可以确定沉积岩层的顶和底面?⒈斜层理:向底面收敛(与底面交角变小)2、递变层理•下粗上细,顶底面之间粒级突变。
•逆递变层理:下细上粗,但顶面与上一底面之间为粒级渐变。
3、波痕(对称波痕)•尖棱状波峰指示顶面方向4、层面暴露标志:泥裂、雨痕5、冲刷面•冲刷面附近常保留下伏地层的砾石6、古生物化石的生长和埋藏状态203倾斜岩层在地表露头的界线形态—“V”字形法则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反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同,但岩层倾角较小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同,但岩层倾角较大直立岩层的露头形态第三章301应力摩尔圆的地质意义:表示法线与主应力方向成α角度的任一斜截面上的正应力和剪应力第四章重点第五章502影响岩石变形的因素:1、围压(静岩压力)•作用:增加岩石的韧性,提高岩石的强度极限和弹性极限。
•原因:高围压使岩石的质点彼此接近,增强了内聚力。
2、温度•作用:强度降低,弹性减弱,韧性增强。
•原因:增高温度,使岩石质点的热运动增强,减弱了质点之间的联系能力。
3、孔隙流体(1)流体(溶液)•作用:弹性极限和强度下降,韧性增强。
•原因:(1) 溶液分子进入晶格,使矿物分子之间的凝聚力下降―“水致弱化”现象;(2) 溶液有利于重结晶作用的发生,容易发生塑性变形。
(2)孔隙流体压力•作用:使岩石容易发生破裂,强度下降。
•原因:使岩石的有效正应力(σ-p)下降,从而使岩石的剪切强度降低。
4、时间因素(1)应变速率(快速施力与缓慢施力)对岩石变形的影响:•快速施力:脆性,强度较高。
•缓慢施力:塑性,强度下降。
(2)蠕变:保持应力不变,随时间延长,变形继续缓慢增加的现象。
分三阶段:第一期:过渡蠕变,撤除应力,应变回零第二期:平稳蠕变,撤除应力,保留部分永久变形第三期:加速蠕变,直至破裂温度、压力促进蠕变(3)松驰:应变保持不变时,应力随时间逐渐下降的现象。
分两阶段:•应力迅速减小.•应力缓慢减小,至某一极限。
•温度促进松驰。
5、岩石力学性质的各向异性•原因:岩石成分和结构的不同岩石中层理、早期形成的破裂等503库仑剪破裂准则:岩石的抗剪能力与剪应力、正应力有关:τ =τo + μσ(μ= tanυ)τ—极限剪应力τo-内聚力(当σ=0时岩石的抗剪强度)μ-内摩擦系数υ-内摩擦角第八章8011、核部:组成褶皱中心部分的岩层。
背斜的核是最老的地层,向斜的核是最新的地层。
2、翼部:褶皱两侧的岩层3、拐点:岩层上凹与下凹分界点4、转折端:一翼到另一翼的过渡部位5、枢纽:同一层面上最大弯曲点的连线。
6、轴面:各褶皱层面上枢纽连成的面(平面或曲面)。
7、轴迹:轴面与任何方向露头面的交线,亦即露头面上褶皱岩层最大弯曲点的连线。
8、脊线与槽线:同一层面上高程最高(低)点的连线。
802褶皱的几何类型和里卡德产状分类(1)按剖面上两翼和轴面的产状直立褶皱:轴面直立,两翼倾向相反,倾角近相等。
斜歪褶皱:轴面倾斜,两翼倾向相反,倾角不等。
倒转皱褶:轴面倾斜,一翼地层正常,一翼地层倒转。
平卧褶皱:轴面近于水平。
翻卷褶皱:轴面弯曲的平卧褶皱。
(2)根据褶皱的对称性对称褶皱:轴面与包络垂直,两翼长度和厚度基本相等。
不对称褶皱:轴面与包络面斜交,两翼长度和厚度不相等。
(3)根据褶皱的翼间角:(4)根据褶皱面的弯曲形态:1圆弧状褶皱2尖棱状褶皱3箱状褶皱4扇形褶皱5挠曲(5)根据褶皱中各层弯曲形态的相互关系:协调褶皱不协调褶皱802-2里卡德分类:按轴面倾角、枢纽侧伏角或倾伏角1.直立水平褶皱(I):轴面近直立(80-90°),枢纽近水平(0-10°)2.直立倾伏褶皱(II):轴面近直立(80-90°),枢纽倾伏角10-80°3.倾竖褶皱(III): 轴面和枢纽近直立(轴面倾角和枢纽倾伏角均为80-90°)4.斜歪水平褶皱(IV):轴面倾斜(10-80°), 枢纽近水平(0-10°)5.平卧褶皱(V): 轴面和枢纽近水平(轴面倾角和枢纽倾伏角均为0-10°)6.斜歪倾伏褶皱(VI):轴面倾斜(倾角10-80°),枢纽倾伏(倾伏角10-80°),但二者倾向和倾角不一致7.斜卧褶皱(VII):轴面倾角和枢纽倾伏角为10-80°,二者倾斜基本一致,倾斜角度大致相等。
803褶皱等倾斜线分类的要点依据:褶皱岩层等倾斜线等倾斜线:褶皱层的上、下褶皱面倾角相等的切点的连线。
三类五型:I类: 等倾斜线向内呈收敛状,内弧曲率比外弧大, 外弧倾斜度也总是小于内弧. IA型: 等倾斜线向内弧呈强烈收敛,各线长短差别极大,内弧曲率远比外弧大,为典型的顶薄褶皱。
IB型: 等倾斜线向内弧收敛, 与褶皱面垂直, 各线长短大致相等, 褶皱层真厚度不变, 内弧曲率大于外弧, 为典型的平行褶皱。
IC型: 等倾斜线向内弧轻微收敛, 转折端等倾斜线比两翼附近略长, 反映两翼厚度有变薄的趋势,内弧曲率略大于外弧, 是平行褶皱向II类相似褶皱过渡的型式。
II类:等倾斜线互相平行且等长, 褶皱层的内弧和外弧的曲率相等, 即相邻褶皱面倾斜度基本一致,为典型的相似褶皱。
III类: 等倾斜线向外弧收敛, 向内弧撒开呈倒扇状, 即外弧曲率大于内弧, 为典型的顶厚褶皱。
第九章901褶皱作用机制可分为哪些类型?纵弯褶皱作用横弯褶皱作用剪切褶皱作用柔流褶皱作用902简述纵弯褶皱作用主要特征,横弯褶皱作用有哪些特点。
纵弯褶皱作用的基本特点:顺层挤压(水平应力)单层变形外拉、内压中间存在中和面。
横弯褶皱作用的基本特点:⑴岩层总体处于拉伸应变状态,无中和面。
⑵常形成顶薄褶皱。
⑶在翼部可发生弯流作用,形成轴面向外倾倒的小褶皱。
第十章1001剪节理与张节理的基本特征1、剪节理特征:由剪应力形成的破裂面(1)产状稳定,延伸较远;(2)平直光滑,节理面有擦痕,未被矿物充填时闭合,如被充填,则脉宽均匀,脉壁平直;(3)穿过砾石和胶结物;(4)常为X型,等间距;(5)主剪裂面常由次级羽状微裂面组成,与主裂面交角约10°~15°(=υ/2),夹角示本盘运动方向;(6)三种尾端:折尾、菱形结环、分叉。
2、张节理—由张应力产生的破裂面(1)产状不稳,延伸短,常侧列;(2)节理面粗糙,无擦痕;(3)常绕砾、粗砂,即使切过,切面也粗糙;(4)多开口(张开),如充填,则脉宽变化大,不平直;(5)为不规则树枝状、网格状;也可追踪X节理呈追踪张节理,或形成共轭雁列张节理,或呈放射状或同心状(与上拱作用有关)。
(6)尾端:树枝状、多级分叉、杏仁状结环、各种不规则状等。
1002如何利用共轭剪节理的赤平投影分析三个主应力产状。
(1)剪节理常为X型共轭剪节理;(2)在脆性条件下,最大主压应力方向与锐夹角的平分线一致;(3)也可以出现与角平分线方向一致的情况。
1003节理分期配套的主要依据有哪些?节理分期的依据:(1)节理组交切关系,错开关系,限制关系(注意与错开区分),互切(共轭)关系,追踪、利用和改造关系(2)借助其它地质体•同心圆状节理•共轭剪节理•南北向节理节理配套的依据:1利用共轭节理的组合关系,剪切关系(擦痕、羽列),尾端:折尾、菱形结环互切关系,追踪关系、雁列排列关系2根据节理发育特征及其与地质构造关系第十一章1101断层的几何要素和分类1断层面/断层线/断层(裂)带2断盘(上盘与下盘、上升盘与下降盘)3位移滑距(总滑距、走向滑距、倾斜滑距、水平滑距)断距(地层断距、铅直地层断距、水平地层断距)落差:倾斜滑距的垂直分量1102断层形成的Anderson模式地壳形成断层的应力状态:σ1、σ2、σ3相互垂直,其中一个垂直于水平面,另外两个在水平面上;地表或近地表的脆性断层为剪裂面,σ1与两个剪裂面(锐角)平分线一致,σ3与两个剪裂面(钝角)平分线一致,σ1所在的盘向锐角角顶方向滑动。
1103识别断层的主要标志1、地貌标志:①断层崖②断层三角面③山脊被错断④串珠状湖泊洼地、泉水的带状分布⑤水系-河流急转⑥山岭和平原的突变2、构造标志①地质界线的中断②构造强化:产状突变、节理带、劈理带、小褶皱、挤压破碎、擦痕、构造透镜体④断层岩:断层带或断层两盘岩石在断层活动中被改造形成的具有特征结构、构造和矿物成分的岩石3、地层标志—地层的重复与缺失4、岩浆活动和矿化作用:如硅化、蚀变、热液活动的线状分布,如卡林型金矿5、岩相和厚度标志1104作为重点第十二章1201伸展构造及其主要类型伸展构造:在区域性水平拉伸(引张)作用下形成的一套正断层组合的构造系统。
一、伸展构造型式:1、地堑、地垒2、阶梯状断层、箕状构造、盆岭构造3、断陷盆地4、裂谷5、剥离断层(变质核杂岩)6、岩墙群1202概述大陆裂谷的主要地质特点(1)为地堑系,发育在区域隆起轴部,反映岩石圈的伸展作用;(2)沉积作用:巨厚的磨拉石碎屑岩,伴蒸发岩、火山熔岩和火山碎屑岩;(3)浅源地震和火山带,地球物理特征:负重力异常,或负背景上的正异常、负磁异常,边界平行于重力梯度带(及磁异常带),热流高;(4)两类岩浆岩共生:大陆溢流玄武岩:主要是拉斑玄武岩,也有碱性玄武岩及深成侵入岩;双峰系列火山岩:拉斑玄武岩—流纹岩,或碱性玄武岩-响岩或粗面岩层)(5)深部结构:下地幔上涌,地壳变薄,裂谷垫(异常地幔,波速低)1203同沉积断层:同沉积断层称为生长断层,实在沉积盆地形成发育过程中控制盆地不断沉降、沉积,盆地外侧不断隆起的断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