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教育政策发展历程.pptx
合集下载
教育政策法规第二章5ppt课件

对经费的规定: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 改革的决定》所规定的“中央和地方政府教育拨款 的增长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并使按在校 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的原则,切实 保证教师工资和生均公用经费逐年有所增长。
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 占国民生产总值 的比例,本世纪末达到百分之四,达到发展中国家 八十年代的平均水平。
教育大跃进 三个条例:《高教六十条》、《中学五十条》、 《小学四十条》
三、社会主义教育遭受破坏期: 1966-1976
文化大革命:1966年 五七指示,教育大革命,两个估 计。
工农兵学员、工(军)宣队;贫下中农管理学校委员 会。白卷英雄。红宝书。知青上山下乡(老三届与新 三届),67-72年,达到715万人多。
性质:
是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 化教育。
任务:
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 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目标:
有计划有步骤地实行普及教育、加强中等教育和高等教 育、注重技术教育、加强劳动者的业余教育和在职干部 教育,给青年知识分子和旧知识分子以革命的政治教育 ,以适应革命工作和国家建设工作的广泛需要。
3.法规建设:
1986年4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是 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第一部专 项教育法律。
1995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教 育法》,是教育总政策的法律体现,是制定各种专 项法规及各类教育政策的法律依据。
改革思路:实现四个现代化,科学技术是关键,基 础在教育。为了完成党的十四大确定的90年代的要 主任务,必须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 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课件)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 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2014 年09月29日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1、实行原因
(2)旧中国,许多少数民族长期遭受统治阶级的压迫和歧视,几乎完全被排除在国家 政治生活外,加之地处边陲,交通闭塞,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
由于历史上的原因,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兴衰、分合、 流徙,以及源远流长的支系繁杂、社会发展程度悬殊......加以在旧中国 统治者对国内各少数民族采取歧视否认态度,长期存在着民族压迫制度, 因而中国许多少数民族是长期埋没无闻的。
下平等联合进行革命,到平等联合建立统一的人民共和国,没有经过民族分离。基于此,
李维汉建议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黄铸《民族区域自治的由来》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2、法律基础(建国前)
(1)“建立蒙、回民族自治区”。
——1941年《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2)“对内蒙的基本方针,在目前是实行区域自治”。
第
十 三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课
目录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
概念解析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 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 重要内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是在统一的祖国大家庭里,在 国家的统一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为基础,建立相应 的自治机关,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自主地管理本民族、 本地区的内部事务,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利。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1、实行原因
(2)旧中国,许多少数民族长期遭受统治阶级的压迫和歧视,几乎完全被排除在国家 政治生活外,加之地处边陲,交通闭塞,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
由于历史上的原因,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兴衰、分合、 流徙,以及源远流长的支系繁杂、社会发展程度悬殊......加以在旧中国 统治者对国内各少数民族采取歧视否认态度,长期存在着民族压迫制度, 因而中国许多少数民族是长期埋没无闻的。
下平等联合进行革命,到平等联合建立统一的人民共和国,没有经过民族分离。基于此,
李维汉建议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黄铸《民族区域自治的由来》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2、法律基础(建国前)
(1)“建立蒙、回民族自治区”。
——1941年《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2)“对内蒙的基本方针,在目前是实行区域自治”。
第
十 三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课
目录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
概念解析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 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 重要内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是在统一的祖国大家庭里,在 国家的统一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为基础,建立相应 的自治机关,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自主地管理本民族、 本地区的内部事务,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利。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课件4: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机构 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
五个省级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宁夏回族自治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 西藏自治区
195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
1958年广西壮 族自治区 ▲ 民族区域自治示意图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 背景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全面恢复和落实党的民族 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以健康发展。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背景
(1)中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
形成:在中华文明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 特点:分布上——交错杂居
文化上——兼收并蓄 经济上——相互依存 情感上——相互亲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你 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
▲中华民族分布图 中华民族由56个民 族组成。在长期的 历史发展过程中, 逐渐形成了交错杂 居、多元一体格局。
2.1918年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改策,深化民族团 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 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被写入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 赋予民族工作新的内涵和重大历史使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思想在民族工作领域的具体体现。党和国家努力创造各族人民 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让各族人民在中华民族大家庭 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实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伟 大目标。
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深刻阐述了中
国各民族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血肉关系。
(3)1997年,中共十五大明确把民族区城自治
制度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 政治制度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 区城白治法》书影
高中历史教学课件: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第二条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 治区、自治州、自治县。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 的部分。
.......... 第十五条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 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政府对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和上一级国家行政机关 负责并报告工作,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对本级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负责并报告工作。各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政府都是国务院统 一领导下的国家行政机关,都服从国务院。
——《2019年西藏自治区经济发展来自告》三、中共十八大以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2012——现在)
1、十八大以来:“两个共同”、“五个认同” 2、十九大(2017年):提出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意义)
◆④1954年宪法对民族区域自治作了更明确的规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被确立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1制95度8.。10
1955.10 1965.09
1947.05 1958.03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1978—2012):
(1)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以基本法律 的形式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固定下来,标志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此纳入法 制轨道。
(2)根据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民族自治地方进行了有关自治条例和单 行条例的制定工作。
(3)1990年,中共中央提出了“三个离不开”,深刻阐述了中国各民族休 戚相关、命运与共的血肉关系。 (4)民族区域自治在我国政治生活中的地位日益提高:1997年十五大,明确 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制度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2001年2月28日修正 )
材料一:历届全国人大代表的少数民族代表比例都高于少数民族人口比例。全国55个 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全国人大代表,人口超过100万的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全国 人大常委会委员;在155个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中,都有实行区域自治 民族的公民担任主任或者副主任。各少数民族与汉族以平等地位参与国家事务和地方 事务管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效地保障了各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教育政策发展历程附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教育政策 发展历程
老师:吴明海
民族教育政策的形成和发展历程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民族教育政策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教育政策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民族教育政策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民族教育 政策(上)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民族教育 政策(下) 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教育政策发展的 成就
3、 1962年,中央批转了西北地区民族工作会 议和全国民族工作会议报告。
(三)教材及课程方面的政策
1、 1957年12月,国务院批准了关于少数民族创制 和改革文字的方案。
2、 1957年3月17日,李维汉在政协全国委员会邀 请广西籍人士协商建立广西壮族自治区会议上 的发言。
4、 1958年一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关于汉语拼 音方案的决议》
2、从1956年起,中央核拨经费采取块块拨款的 办法,因而少数民族教育补助费不单列项下 达,但拨给各地的教育事业费中仍包含这 笔经费在内。
第三节 “文化大革命” 时期的民族教育政策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民族教育政策
(一)关于民族教育质量方面的政策 (二)关于民族教育管理体制方面的政策 (三)关于民族教育教材及课程方面的政策 (四)关于民族教育师资方面的政策 (五)关于民族教育经费方面的政策
3、采取待遇从优的政策。《培养少数民族干部 试行方案》规定凡考入高等学校的少数民族学 生一律享受公费待遇。
4、1951年通过了《少数民族学生待遇暂行办 法》。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及中等学校学生的 公费制也一律改为人民助学金制。
第二节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时期的民族教育政策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民族教育政策
1、第一次全国民族教育会议明确提出“少数 民族各级学校的学制应遵照中央人民政府 政务院《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结合情 况有步骤地实行改革和建立”。
老师:吴明海
民族教育政策的形成和发展历程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民族教育政策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教育政策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民族教育政策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民族教育 政策(上)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民族教育 政策(下) 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教育政策发展的 成就
3、 1962年,中央批转了西北地区民族工作会 议和全国民族工作会议报告。
(三)教材及课程方面的政策
1、 1957年12月,国务院批准了关于少数民族创制 和改革文字的方案。
2、 1957年3月17日,李维汉在政协全国委员会邀 请广西籍人士协商建立广西壮族自治区会议上 的发言。
4、 1958年一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关于汉语拼 音方案的决议》
2、从1956年起,中央核拨经费采取块块拨款的 办法,因而少数民族教育补助费不单列项下 达,但拨给各地的教育事业费中仍包含这 笔经费在内。
第三节 “文化大革命” 时期的民族教育政策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民族教育政策
(一)关于民族教育质量方面的政策 (二)关于民族教育管理体制方面的政策 (三)关于民族教育教材及课程方面的政策 (四)关于民族教育师资方面的政策 (五)关于民族教育经费方面的政策
3、采取待遇从优的政策。《培养少数民族干部 试行方案》规定凡考入高等学校的少数民族学 生一律享受公费待遇。
4、1951年通过了《少数民族学生待遇暂行办 法》。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及中等学校学生的 公费制也一律改为人民助学金制。
第二节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时期的民族教育政策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民族教育政策
1、第一次全国民族教育会议明确提出“少数 民族各级学校的学制应遵照中央人民政府 政务院《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结合情 况有步骤地实行改革和建立”。
民族理论与政策的幻灯片

04
国际视野下的民族政策
国际民族问题的现状与挑战
01
02
03
民族分离主义活动
一些地区的民族分离主义 运动引发了持续的冲突和 动荡,对地区和平稳定构 成威胁。
民族宗教问题交织
一些地区的民族问题与宗 教问题相互交织,增加了 解决民族问题的复杂性和 难度。
跨国民族问题
跨国民族问题成为国际社 会关注的焦点,涉及到国 家间关系、领土争端和移 民权益等问题。
民族理论与政策的幻灯片
• 民族理论概述 • 民族政策的基本原则 • 中国的民族政策与实践 • 国际视野下的民族政策 • 民族政策的未来发展与展望
01
民族理论概述
民族的定义与特征
总结词
民族是具有共同或同类的语言、文化、风俗,相互之间认同 的群体。
详细描述
民族通常具有共同或同类的语言、文化、风俗,是一个具有 共同或同类的历史、地域和心理素质的群体。民族特征包括 民族认同、民族语言、民族文化、民族历史等。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鼓励 少数民族文化创新,推动少数民族文化繁 荣发展。
积极参与国际民族事务,加强与世界各国 在民族问题上的交流与合作。
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前景望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各民族应紧 密团结在一起,共同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
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 和语言文字,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 益。
民族政策的创新与发展路径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创新民族工作机制
制定和完善民族法律法规,为民族政策的 实施提供法律保障。
加强民族工作机构建设,提高民族工作专 业化水平,推动民族工作创新发展。
民族教育新师大版培训课件ppt

பைடு நூலகம்
CHAPTER 04
新师大版教材应用与实践
教材在教学中的应用
01
02
03
教材作为教学基础
新师大版培训课件是教师 进行民族教育的重要依据 ,为教师提供了系统的教 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辅助教师备课
教师可以通过教材了解教 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 建议,更好地进行课程设 计和教学准备。
提供教学资源
教材中包含丰富的图片、 案例、练习等教学资源, 有助于教师丰富教学内容 和形式。
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 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 质。
教材的内容与结构
内容全面
教材内容涵盖了民族教育领域 的各个方面,包括民族文化、 民族语言、民族历史、民族经
济等。
结构清晰
教材结构严谨,层次分明,便 于教师和学生系统地学习和掌 握知识。
模块化设计
教材采用模块化设计,可根据 不同地区和学校的实际情况进 行选择和组合,具有灵活性和 适应性。
民族教育的历史与发展
总结词
民族教育的历史与发展
详细描述
民族教育起源于西方,随着殖民扩张和民族独立运动的发展而逐渐普及。在现代,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民族 教育在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未来,民族教育将更加注重跨 文化交流与融合,以适应多元化社会的需求。
CHAPTER 02
民族教育新师大版培训 课件
汇报人:可编辑
2023-12-23
CONTENTS 目录
• 民族教育概述 • 新师大版教材介绍 • 民族教育教学方法 • 新师大版教材应用与实践 • 民族教育新师大版培训课程设计 • 新师大版教材的未来发展与展望
CHAPTER 04
新师大版教材应用与实践
教材在教学中的应用
01
02
03
教材作为教学基础
新师大版培训课件是教师 进行民族教育的重要依据 ,为教师提供了系统的教 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辅助教师备课
教师可以通过教材了解教 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 建议,更好地进行课程设 计和教学准备。
提供教学资源
教材中包含丰富的图片、 案例、练习等教学资源, 有助于教师丰富教学内容 和形式。
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 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 质。
教材的内容与结构
内容全面
教材内容涵盖了民族教育领域 的各个方面,包括民族文化、 民族语言、民族历史、民族经
济等。
结构清晰
教材结构严谨,层次分明,便 于教师和学生系统地学习和掌 握知识。
模块化设计
教材采用模块化设计,可根据 不同地区和学校的实际情况进 行选择和组合,具有灵活性和 适应性。
民族教育的历史与发展
总结词
民族教育的历史与发展
详细描述
民族教育起源于西方,随着殖民扩张和民族独立运动的发展而逐渐普及。在现代,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民族 教育在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未来,民族教育将更加注重跨 文化交流与融合,以适应多元化社会的需求。
CHAPTER 02
民族教育新师大版培训 课件
汇报人:可编辑
2023-12-23
CONTENTS 目录
• 民族教育概述 • 新师大版教材介绍 • 民族教育教学方法 • 新师大版教材应用与实践 • 民族教育新师大版培训课程设计 • 新师大版教材的未来发展与展望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课件--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2.[教材内容改编]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 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 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表明新时代党和国家 处理民族问题时 A.促进各民族全方位的一致
√B.凸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C.确保少数民族的高度自治 D.重视基层民主制度的建立
导练 对点训练提能
1.[教材内容改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全面恢复和落实党的民族政
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以健康发展。下列史实与之相关的是
①党和国家要求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
作主题 ②中共中央提出“三个离不开” ③内蒙古自治区成立 ④《反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族共同体
时空坐标
知识点一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知识点二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及完善
知识点一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 建立
导学 教材自主梳理
1.背景 (1)中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分布上交错居住、文化上兼收并蓄、 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 成 多元一体 格局。 (2)在旧中国,许多少数民族几乎完全被排除在国家政治生活之外,经济 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 (3)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民族问题,逐步明确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民族 区域自治,作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 (1)背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全面恢复和落实党的民族政 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以健康发展。
(2)历程
时间
概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正式颁布实施,根据宪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1962年8月,根据中央批转的《关于民族工 作会议的报告》,教育部发出《关于高等 学校优先录取少数民族学生的通知》。
3、 1964年,高等学校招考新生又规定,少数 民族聚居地区的少数民族考生报考高等学 校,可以申请免试外国语。
(六)教育经费方面的政策
1、1956年9月,国务院发出《关于少数民族 教育事业费的指示》。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教育政策 发展历程
老师:吴明海
民族教育政策的形成和发展历程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民族教育政策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教育政策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民族教育政策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民族教育 政策(上)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民族教育 政策(下) 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教育政策发展的 成就
3、 1962年,中央批转了西北地区民族工作会 议和全国民族工作会议报告。
(三)教材及课程方面的政策
1、 1957年12月,国务院批准了关于少数民族创制 和改革文字的方案。
2、 1957年3月17日,李维汉在政协全国委员会邀 请广西籍人士协商建立广西壮族自治区会议上 的发言。
4、 1958年一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关于汉语拼 音方案的决议》
(五)师资方面的政策
1、第一次全国民族教育会议通过的《培养少 数民族师资的试行方案》提出了培养少数 民族师资的具体措施。
(六)招生及学生待遇方面的政策
1、1955年教育部发出《关于放宽少数民族学生 报考年龄的问题给广西省教育厅的函》。
2、1951年高等学校招考新生规定“兄弟民族学 生考试成绩虽差,得从宽录取”1953年至1961 年间,改为“同等成绩、优先录取”。
5、1954年7月,教育部《关于甘肃临潭初中增设藏文课程 的问题给西北教育局的批复》提出:“民族学校必须设 置民族语文课程。
(四)教育经费方面的政策
1、1953年教育部发出《关于少数民族教育补 助费使用范围的指示》,指出不得以有此 项“专款”而取消或减少民族学校在一般 教育事业费中应享有的份额,只有在学校教 育上因民族特点而产生的必需开支,超过了 一般教育事业费的范围或标准时,其超过部 分始得由少数民族教育补助费项下开支,并 具体规定了这项经费的使用范围。
2、从1956年起,中央核拨经费采取块块拨款的 办法,因而少数民族教育补助费不单列项下 达,但拨给各地的教育事业费中仍包含这 笔经费在内。
第三节 “文化大革命” 时期的民族教育政策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民族教育政策
(一)关于民族教育质量方面的政策 (二)关于民族教育管理体制方面的政策 (三)关于民族教育教材及课程方面的政策 (四)关于民族教育师资方面的政策 (五)关于民族教育经费方面的政策
第一节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民族教 育政策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民族教育政策
(一)关于民族教育质量方面的政策 (二)关于民族教育管理体制方面的政策 (三)关于民族教育教材及课程方面的政策 (四)关于民族教育经费方面的政策 (五)关于民族教育师资方面的政策 (六)关于民族教育招生及学生待遇方面的
政策
(一)教育质量方面的政策
(一)关于民族教育质量方面的政策 (二)关于民族教育管理体制方面的政策 (三)关于民族教育教材及课程方面的政策 (四)关于民族教育师资方面的政策 (五)关于民族教育招生方面的政策 (六)关于民族教育经费方面的政策
(一)教育质量方面的政策
1、 1956年6月,教育部在北京召开第二次全国 民族教育会议。
5、 1959年9月,文化部、教育部、国家民族事务 委员会联合召开全国少数民族出版工作会议。
(四)师资方面的政策
1、 1956年教育部发出《关于内地支援边疆地 区小学师资问题的通知》。
(五)招生方面的政策
1、 1957年高等学校招生中规定,用少数民族 语文教学的高等学校或班级,可用少数民族 语文单独进行招生考试。
3、采取待遇从优的政策。《培养少数民族干部 试行方案》规定凡考入高等学校的少数民族学 生一律享受公费待遇。
4、1951年通过了《少数民族学生待遇暂行办 法》。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及中等学校学生的 公费制也一律改为人民助学金制。
第二节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时期的民族教育政策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民族教育政策
2、在会议精神的指引下,民族教育得到进一步 的发展。
(二)教育管理体制方面的政策
1、 1958年以后,一些地方不适当地批判民族 工作“特殊论”和少数民族“落后论”, 刮起了“民族融和风”,出现了民族教育 忽视民族特点的倾向。
2、 1961年后经过调整,重申了我国民族政策, 民族教育政策得到恢复和进一步发展。
1、第一次全国民族教育会议明确提出“少数 民族各级学校的学制应遵照中央人民政府 政务院《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结合情 况有步骤地实行改革和建立”。
2、1952年4月,政务院发出《关于建立民族 教育行政机构的决定》,根据这一决定,教 育部增设民族教育司
(三)教材及课程方面的政策
1、1950年颁布的《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试行方案》中提出 了双语教学政策。
2、1951年11月23日,政务院第112次会议批准的《关于第 一次全国民族教育会议的报告》对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 政策与双语教学政策进行了专门规范。
3、195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 要》规定:“各民族自治区自治机关得采用各民族自己 的语言文字,以发展各民族的文化教育事业。”
4、1953年2月,教育部在《关于兄弟民族应用何种语言教学 的意见》中强调,少数民族学校,应使用本民族语文教 学。
1、1949年《共同纲领》规定:“人民政府应 帮助各少数民族的人民大众发展其政治、 经济、文化教育的建设事业”。
2、1950年11月24日政务院批准的《培养少数 民族干部试行方案》,确定了培养少数民族 干部的方针。
3、1951年召开第一次民族教育工作会议,会 议首次确定了少数民族教育的方针任务。Βιβλιοθήκη (二)教育体制管理方面政策
(一)教育质量方面的政策
1、1972年,毛泽东针对当时许多地区违反民族 政策的情况指出,“政策问题多年不抓了, 特别是民族政策。”
3、 1964年,高等学校招考新生又规定,少数 民族聚居地区的少数民族考生报考高等学 校,可以申请免试外国语。
(六)教育经费方面的政策
1、1956年9月,国务院发出《关于少数民族 教育事业费的指示》。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教育政策 发展历程
老师:吴明海
民族教育政策的形成和发展历程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民族教育政策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教育政策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民族教育政策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民族教育 政策(上)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民族教育 政策(下) 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教育政策发展的 成就
3、 1962年,中央批转了西北地区民族工作会 议和全国民族工作会议报告。
(三)教材及课程方面的政策
1、 1957年12月,国务院批准了关于少数民族创制 和改革文字的方案。
2、 1957年3月17日,李维汉在政协全国委员会邀 请广西籍人士协商建立广西壮族自治区会议上 的发言。
4、 1958年一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关于汉语拼 音方案的决议》
(五)师资方面的政策
1、第一次全国民族教育会议通过的《培养少 数民族师资的试行方案》提出了培养少数 民族师资的具体措施。
(六)招生及学生待遇方面的政策
1、1955年教育部发出《关于放宽少数民族学生 报考年龄的问题给广西省教育厅的函》。
2、1951年高等学校招考新生规定“兄弟民族学 生考试成绩虽差,得从宽录取”1953年至1961 年间,改为“同等成绩、优先录取”。
5、1954年7月,教育部《关于甘肃临潭初中增设藏文课程 的问题给西北教育局的批复》提出:“民族学校必须设 置民族语文课程。
(四)教育经费方面的政策
1、1953年教育部发出《关于少数民族教育补 助费使用范围的指示》,指出不得以有此 项“专款”而取消或减少民族学校在一般 教育事业费中应享有的份额,只有在学校教 育上因民族特点而产生的必需开支,超过了 一般教育事业费的范围或标准时,其超过部 分始得由少数民族教育补助费项下开支,并 具体规定了这项经费的使用范围。
2、从1956年起,中央核拨经费采取块块拨款的 办法,因而少数民族教育补助费不单列项下 达,但拨给各地的教育事业费中仍包含这 笔经费在内。
第三节 “文化大革命” 时期的民族教育政策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民族教育政策
(一)关于民族教育质量方面的政策 (二)关于民族教育管理体制方面的政策 (三)关于民族教育教材及课程方面的政策 (四)关于民族教育师资方面的政策 (五)关于民族教育经费方面的政策
第一节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民族教 育政策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民族教育政策
(一)关于民族教育质量方面的政策 (二)关于民族教育管理体制方面的政策 (三)关于民族教育教材及课程方面的政策 (四)关于民族教育经费方面的政策 (五)关于民族教育师资方面的政策 (六)关于民族教育招生及学生待遇方面的
政策
(一)教育质量方面的政策
(一)关于民族教育质量方面的政策 (二)关于民族教育管理体制方面的政策 (三)关于民族教育教材及课程方面的政策 (四)关于民族教育师资方面的政策 (五)关于民族教育招生方面的政策 (六)关于民族教育经费方面的政策
(一)教育质量方面的政策
1、 1956年6月,教育部在北京召开第二次全国 民族教育会议。
5、 1959年9月,文化部、教育部、国家民族事务 委员会联合召开全国少数民族出版工作会议。
(四)师资方面的政策
1、 1956年教育部发出《关于内地支援边疆地 区小学师资问题的通知》。
(五)招生方面的政策
1、 1957年高等学校招生中规定,用少数民族 语文教学的高等学校或班级,可用少数民族 语文单独进行招生考试。
3、采取待遇从优的政策。《培养少数民族干部 试行方案》规定凡考入高等学校的少数民族学 生一律享受公费待遇。
4、1951年通过了《少数民族学生待遇暂行办 法》。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及中等学校学生的 公费制也一律改为人民助学金制。
第二节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时期的民族教育政策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民族教育政策
2、在会议精神的指引下,民族教育得到进一步 的发展。
(二)教育管理体制方面的政策
1、 1958年以后,一些地方不适当地批判民族 工作“特殊论”和少数民族“落后论”, 刮起了“民族融和风”,出现了民族教育 忽视民族特点的倾向。
2、 1961年后经过调整,重申了我国民族政策, 民族教育政策得到恢复和进一步发展。
1、第一次全国民族教育会议明确提出“少数 民族各级学校的学制应遵照中央人民政府 政务院《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结合情 况有步骤地实行改革和建立”。
2、1952年4月,政务院发出《关于建立民族 教育行政机构的决定》,根据这一决定,教 育部增设民族教育司
(三)教材及课程方面的政策
1、1950年颁布的《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试行方案》中提出 了双语教学政策。
2、1951年11月23日,政务院第112次会议批准的《关于第 一次全国民族教育会议的报告》对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 政策与双语教学政策进行了专门规范。
3、195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 要》规定:“各民族自治区自治机关得采用各民族自己 的语言文字,以发展各民族的文化教育事业。”
4、1953年2月,教育部在《关于兄弟民族应用何种语言教学 的意见》中强调,少数民族学校,应使用本民族语文教 学。
1、1949年《共同纲领》规定:“人民政府应 帮助各少数民族的人民大众发展其政治、 经济、文化教育的建设事业”。
2、1950年11月24日政务院批准的《培养少数 民族干部试行方案》,确定了培养少数民族 干部的方针。
3、1951年召开第一次民族教育工作会议,会 议首次确定了少数民族教育的方针任务。Βιβλιοθήκη (二)教育体制管理方面政策
(一)教育质量方面的政策
1、1972年,毛泽东针对当时许多地区违反民族 政策的情况指出,“政策问题多年不抓了, 特别是民族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