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透室制度-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标准流程

合集下载

艾滋病职业暴露处置要求和流程图

艾滋病职业暴露处置要求和流程图
医疗机构:本单位艾滋病职业暴露的应急处置,留存 血样的采送,负责暴露者的随访和定期检测。
艾滋病职业暴露 管理要求和处置流程
双桥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防保科 2017.5.15
医疗机构艾滋病职业暴露处置流程
医务人员发生艾滋病职业暴露
立即局部伤口冲洗消毒处理, 并1小时内报告医院
医院启动应急预案,对职业暴 露进行核实评估
确定为艾滋病职业暴露,填写“个案登记表”,2小时内报告成华区疾控中心,同时采集暴露源和暴露者暴露后 24小时内血样,填写采送样记录并对暴露者血样进行HIV检测(无检测能力的医院在416医院检测),完成单
➢ 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 员的身体时,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 裙。
➢ 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 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
操作规范 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中,要保证充足的
光线,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划 伤。
防护措施
医务人员接触病源物质时,应当采取以下防护措施:
➢ 医务人员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 作时必须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 时进行手消毒。
➢ 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 医务人员的面部时,医务人员应当戴手套、具有防渗透性 能的口罩、防护眼镜;
提高重视、加强管理
2015年7月,为规范职业暴露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处理程序, 并为艾滋病职业暴露诊断提供依据,国家卫计委制定了 《职业暴露感染艾滋病病毒处理程序规定》(国卫办疾控 发〔2015〕38号)。
2016年6月,成都市卫计委和成都市公安局联合下发《关 于做好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预防和处置工作的通知》(成 卫计办〔2016〕117号)。

血透室职业防护

血透室职业防护

血透室职业防护(一)标准预防认定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黏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其基本特点为:l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2强调双向防护,既防止疾病从病人传至医务人员,又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传至病人。

3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包括接触隔离、空气隔离和微粒隔离。

(二)标准预防的措施l洗手: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品时,不论其是否戴手套,都必须洗手:遇有下述情况必须立即洗手:摘除手套后;(接触病人前后)可能污染环境或传染其他人时。

2戴手套:接触病人的上述物质及其污染物品时,接触病人黏膜和非完整皮肤前均应戴手套;对病人既接触清洁部位,又接触污染部位时应更换手套。

3上述物质有可能发生喷溅时,应戴眼口罩,并穿防护衣。

以防止医护人员皮肤、黏膜和衣服的污染。

4被上述物质污染的医疗用品和仪器设备应及时处理!重复使用的医疗仪器设备应进行清洁和适当消毒。

5污染的床单及时处理,防止接触病人的皮肤与黏膜,以防污染衣物及微生物传播。

6锐利器具和针头应小心处理,以防刺伤。

7医护人员进行各项医疗操作,清洁及环境表面消毒时.应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

8污染环境或不能保持环境卫生的病人应隔离。

(三)医护人员的防护要求1.基本防护:防护对象;在医疗机构中从事诊疗活动的所有医、护、技人员。

着装要求:工作服、工作帽、医用口罩、工作鞋。

2.加强防护:防护对象;进行体液或可疑污染物操作的医护人员,传染病流行期的发热门诊的工作人员;SARS病区的工作人员;转运疑似或临床诊断传染病的医护人员和司机。

着装要求:在基本防护的基础上,可按危险程度使用以防护用品;隔离衣:进入传染病区时;防护镜:有体液或其他污染物喷溅的操作时:外科口罩:进入传染病区时:手套;操作人员皮肤破损或接触体液或破损皮肤黏膜的操作时:面罩:有可能被病人的体液喷溅时:鞋套:进入传染病区时。

血透室制度-血液净化室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的标准规范

血透室制度-血液净化室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的标准规范

血液净化室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的标准规范
一、报告制度:
1、血液净化室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立即报告医院
防保科或护理部。

2、填写“医务人员工作中意外伤害时间报告”,事件经过
的书面材料。

检查报告。

3、上述人员接报后立即进入现场对职业暴露的情况进行
调查和登记。

4、逐级上报区、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二、处理措施:
如不慎被锐器刺伤,应立即采取相应保护措施,清创,对创面进行严格消毒处理;并进行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检查和随访。

1)、皮肤针刺伤或切割伤:应当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大量流动水冲洗污染的伤口,冲洗后用75%乙醇、0.5%碘伏或其他消毒剂消毒伤口。

2)、皮肤污染:立即用液体皂和大量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并用适当的手消毒剂消毒。

3)、粘膜污染:用大量流动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污染部位。

4)、衣物污染:尽快脱掉污染衣物,进行消毒处理。

5)、污染泼溅事故时,应立即进行消毒隔离处理。

6)、被HBV阳性病人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刺伤,应立即在24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高价球蛋白,同时进行血液乙肝标志物检
查,阴性者皮下注射乙肝疫苗10μg、5μg、5μg(按0,1月,6月间隔)。

7)、联系区疾病控制中心采取相应的预防接种。

三、报告流程:
详见《医务人员锐器伤报告和处置流程》。

【实用】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预防-应急预案

【实用】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预防-应急预案

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预防、处理及报告程序一、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从事诊疗、护理等工作过程中意外被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者艾滋病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或者粘膜,或者被含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被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情况。

二、艾滋病病毒职业防护医务人员应当遵照标准预防原则,对所有病人的血液、体液及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均视为具有传染性的病源物质,医务人员接触这些物质时,应当采取以下防护措施:(一)医务人员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二)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的面部时,医务人员应当戴手套、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防护眼镜;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时,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

(三)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

(四)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和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五)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或者利用针头处理设备进行安全处置,也可以使用只有安全性能的注射器、输液器等医用锐器,以防刺伤。

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

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三、医务人员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处理程序如下:(一)局部处理措施:1.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2.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3.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75%酒精或者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二)当事医务人员立即报告科主任及护士长,并填写“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登记表”,同时在发生职业暴露后及时完成自身和源患者的血清学检查,并及时将以上“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登记表”和血清学检查报告交医院院感科备案。

HIV职业暴露处置

HIV职业暴露处置

03
报告暴露:及时向医院或相 关部门报告暴露情况,以便 采取后续措施
02
消毒伤口:使用碘酒或酒精 消毒伤口,防止病毒侵入
04
预防性用药:根据医生建议, 使用抗病毒药物进行预防性 治疗,降低感染风险
暴露后的评估与检测
暴露评估:评估 暴露的严重程度 和感染风险
01
暴露检测:对暴 露者进行HIV抗 体检测
感染风险
暴露风险评估与管理
评估风险:对可能发生 HIV职业暴露的工作环境 进行评估,确定暴露风险 等级
管理措施:对预防措施进 行管理,确保其有效性, 如定期检查防护设备、更 新培训内容等
制定措施:根据评估结果, 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如 使用防护设备、加强培训 等
监测与改进:对预防措施 进行监测,及时发现问题 并进行改进,以降低HIV 职业暴露的风险。
暴露途径:包括针刺、切割、接触污染的 器械、接触污染的体液等。
暴露后果:职业暴露可能导致HIV感染, 对医护人员、实验室工作人员等造成身体 和心理上的伤害。
暴露途径与风险
暴露途径: 血液、体液、
性接触等
风险人群: 医护人员、 警察、消防
员等
暴露风险: 职业暴露可 能导致HIV
感染
暴露后果: 感染HIV可 能导致严重 健康问题
暴露后的心理支持与关怀
提供心理辅导: 帮助暴露者缓 解焦虑、恐惧 等负面情绪
建立支持网络: 为暴露者提供 同事、亲友、 专业心理医生 等支持
关注暴露者心 理健康:定期 进行心理评估, 及时发现并解 决心理问题
提供职业康复 支持:帮助暴 露者尽快恢复 工作状态,减 轻心理负担
THANK YOU
汇报人:刀客特万
HIV职业暴露处置

hiv职业暴露应急处置流程

hiv职业暴露应急处置流程

hiv职业暴露应急处置流程
1. 接触源评估:立即评估接触源,包括其 HIV 感染情况和病
毒载量。

根据接触源的情况,可以确定职业暴露的风险程度。

2. 先进化验:检测接触源的 HIV 感染情况。

若接触源已知感
染 HIV,进一步检测病毒载量和药物耐药情况,以选择合适
的预防措施。

3. 暴露现场处理:立即清洗伤口或粘膜,使用肥皂和清水进行彻底清洁,也可以使用消毒剂。

注意不要破损皮肤和粘膜。

4. 立即就医:立即寻求医疗帮助,并告知医生暴露事件的详细情况。

医生将评估职业暴露风险,决定是否需要进行预防措施。

5. 暴露后暴露药物预防(PEP):根据医生的建议,可能需要
开始使用暴露后暴露药物预防。

PEP 是一种在较短的时间内开始使用抗逆转录治疗药物,以减少职业暴露感染的风险。

6. 随访和血液检测:在职业暴露事件后进行随访,并进行多次血液检测,以排除或发现 HIV 感染。

这些检测通常在暴露后
6 周、3 个月和 6 个月进行。

7. 心理支持:给予职业暴露者必要的心理支持,提供信息和咨询,以应对潜在的焦虑和压力。

请注意,以上流程仅供参考,具体的应急处置措施应根据当地的政策和指导方针进行。

在暴露事件发生后,建议与专业的卫
生保健人员、HIV 职业暴露管理小组或相关机构咨询,并按照他们的建议行事。

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处理制度

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处理制度

厦门市第三医院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报告与处置制度为了做好艾滋病职业安全防护工作,给广大医务人员和其他相关人员提供安全保障,制定职业暴露感染艾滋病的报告制度。

一、职业暴露职业暴露是指实验室、医护、预防保健人员以及有关的监管工作人员在从事艾滋病防治及相关工作的过程中,意外被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艾滋病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破损的皮肤或非胃肠道黏膜,或被含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而具有被艾滋病病毒感染的可能性的情况。

二、职业暴露后的预防处理及预防用药原则1、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黏膜。

2、如有伤口,应当轻轻由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避免挤压伤口局部,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水和流动水冲洗。

3、受伤部位的消毒:伤口应用消毒液(如75%酒精或0.5%碘伏)浸泡或涂抹消毒,并包扎伤口。

被暴露的黏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4、暴露后预防用药原则:根据事故发生者的职业暴露情况,由有关专家进行风险评估,确定用药的必要性、预防药物和用药程序,并向防疫站的安全药品储备点领取药品。

暴露后预防用药时间越早越好,最好在意外事故发生后4小时之内,最迟不超过24小时。

高危的职业性暴露后1—2周,仍应给以预防用药。

三、职业暴露的报告1、事故发生者应尽快将事故的情况和处理过程向科室负责人汇报,并立即报告(班内时间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7197518;班外时间报告院总值班7022320)。

2、医院感染管理科立即将事故情况和处理措施报告主管领导,并请有关专家进行鉴定及检测HIV抗体。

3、事故发生者填写艾滋病职业暴露人员个案登记表,经科室负责人审核后及时送往医院感染管理科。

4、在整个处理过程中,对事故涉及的职业暴露者均应注意做好保密工作。

每一个得到信息的科室或个人均应严守保密。

四、医务人员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医院应在暴露的第4周、第8周、第12周及6个月时对艾滋病病毒抗体进行检测,对服用药物的毒性进行监控和处理,观察和记录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早期症状。

艾滋病职业暴露处理程序及预防20160923

艾滋病职业暴露处理程序及预防20160923
预防性服药的毒副作用检测:全血、肝功能、肾功能等。
51
咨询与关怀
在职业暴露发生后以及处理的每个阶段,要及时对暴露者
提供咨询、心理辅导与关怀。
在每次性交时使用安全套; 育龄妇女暂缓怀孕;
孕妇要权衡利弊,决定是否终止妊娠;
哺乳期女性应将母乳喂养改用人工喂养; 避免与他人有血液或感染性体液接触或交换; 定期进行HIV抗体检测的意义。 今后如何预防HIV职业暴露等。
30
职业暴露感染艾滋病 病毒处理程序规定
31
2004-2014年,全国累计报告艾滋病职业暴露8339例。
主要呈现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艾滋病职业暴露总体趋势平稳,自2008年起每
年报告例数均在900例左右。
二是发生场所以医疗机构和公安司法机构为主。 三是经过及时处置和预防性用药(约77.4%的暴露 者经评估后服用了抗病毒药物),尚没有报告暴露者在规 定的随访期内感染艾滋病的病例。
防止锐器伤的措施
• 抽血
• 应从容不迫 • 如患者抵抗或慌 张,可寻求帮助 • 使用真空采血系统
防止锐器伤的措施
• 锐器盒规范使用 • Christian Medical College Hospital,1998年 大锐器盒改为小的锐器盒,锐器伤由42.1%下 降到18.8% • 美国Vanderbilt大学的研究显示,通过改进 锐器盒,锐器伤减少了2/3 (P=0.002)。虽 然锐器盒的成本增加了,但是通过减少锐器 伤每年可以为医院节约62000美元。
例数
职责分工
处置机构:负责艾滋病职业暴露应急处置 指定单位:鞍山市疾控中心和鞍山市传染病医院、 县(市)区疾控 暴露人员所在单位: 1、按时上报暴露事件 2、暴露后应急处理 3、积极配合疾控部门调查工作及时上报个案调 查表 4、保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标准流程
定义:
本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等工作过程中意外被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者被艾滋病病毒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破损的皮肤或非胃肠道粘膜、或被含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体液污染的针头及其他锐器物刺破皮肤,而具有被感染HIV的可能性的情况。

一、预防原则:
医务人员预防HIV感染的防护措施应当遵照“标准预防原则”即对所有病人的血液、体液及被污染的物品均应视为具有传染性的病原物质,医务人员接触这些物质时必须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

二、职业暴露评价——暴露源评价和暴露级别评价
(一)暴露源的评价
分为0级(阴性)、1级(轻度)、2级(重度)和暴露源不明4级。

阴性(0级):指暴露源HIV阴性,
暴露源1级:指暴露源阳性,但HIV滴度低(处于无症状阶段、CD4计数高),
暴露源2级:指暴露源阳性,且滴度高(处于有症状阶段、CD4计数低)。

暴露源不明:不能确定暴露源是否为HIV阳性者。

(二)暴露级别评价
分为0级、1级暴露、2级暴露、3级暴露。

0级暴露:指污染物仅污染完整的皮肤,
1级暴露:指污染物污染粘膜或可能有破损的皮肤,且暴露量少、时间短。

2级暴露:指污染物污染粘膜或可能有破损的皮肤,但量多,时间长;或皮肤有刺、割伤,但仅表皮擦伤,浅刺伤。

3级暴露:指皮肤的刺、割伤,且伤口较深,刺、割表面有可见血液。

(三)HIV职业暴露后应根据暴露评价,给予暴露者相应的药物预防。

暴露源级别和暴露级别均为0级:不必服用药物。

暴露源级别和暴露级别在1—2级范围:采用基本用药程序。

暴露级别为3级:不论其暴露源级别应使用强化用药程序。

对暴露源级别不明的:给予基本用药程序。

三、医务人员发生HIV职业暴露后,应当立即实施以下局部处理措施。

(一)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二)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三)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75%乙醇或者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包括眼睛)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四、艾滋病(HIV)病毒职业暴露后的处理原则
(一)医务人员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应立即做局部处理、同时报告医防科,做好职业暴露调查个案登记、暴露评价等处理工作。

经核实后应在事故发生4小时内报告区CDC。

(二)医务人员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科室应进行职业暴露的登记(时间、地点及经过、暴露方式、暴露的具体部位及损伤程度、暴露源及暴露级别的评价,处理方法及处理经过)。

(三)医院承担员工职业暴露后抗病毒药物和其它相关费用。

五、注意事项
(一)临床医生对HIV高危人群(性病、吸毒者、严重全身性皮肤疾病、不明原因反复感染不愈等)及孕产妇、手术输血病员等应主动提供HIV检测。

(二)凡发生职业暴露后,若暴露源高度疑似HIV阳性可能,应立即请暴露源和暴露者作HIV抗体检测(可予免费),并留置电话、居住地址。

检验科应按急诊要求2小时内出具报告。

(三)如暴露源HIV抗体阳性或暴露源级别不清或无法找到暴露源情况下,应立即启动工作程序,作暴露评价,同时电告区CDC性艾科,及时向暴露者提供咨询服务,并在暴露者自愿要求
的基础上,尽早予以预防性用药。

(四)为保护医务人员的职业健康,凡本院初检HIV阳性的病例,检验科应立即通知医防科,医防科应在第一时间通知科室主任。

夜间、节假日由检验科即刻通知总值班处理(均请记录备案)。

(五)强调医务人员规范操作和自我防护。

(六)对事故涉及的暴露者应做好保密工作,任何人不得向无关人员提供任何相关情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