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后遗症的康复手法治疗论析

合集下载

中风后遗症的康复治疗方案

中风后遗症的康复治疗方案

中风后遗症中医药康复治疗方案中风造成的功能障碍一般来讲有肢体瘫痪、失语失忆、吞咽困难、心理障碍等,治疗这些中风后遗症应遵医嘱按疗程坚持用药,并配合功能康复锻炼、理疗、心理障碍康复进行综合治疗。

(一)药物治疗坚持服用汤药以促进脑血管病变区域侧支循环的形成和丰富,改善脑血流循环和脑缺氧状态;激活和修复受损脑细胞,清除脑组织代谢产物;清除自由基,建立脑组织功能代偿;同时对降低血粘度和高脂血症,对硬化动脉有软化作用,可以达到标本兼治和预防中风复发的双重目的。

中药汤药常分两型:气虚血瘀型方用补阳还五汤,中成药可用华佗再造丸、三七总甙片等;阳亢络阻型方用镇肝熄风汤,中成药可用太极通天口服液等。

(二)功能康复锻炼1、肌力、关节活动度训练:是增强肌力、调节肌张力、增加关节活动范围。

方法包括被动训练、主动锻炼、助力运动,个别不能活动的患者可采用意识锻炼。

2、平衡和步行训练:包括坐位、站位平衡,有支撑无支撑、静态、动态平衡等,患者平衡训练应根据瘫痪恢复的不同阶段和不同程度进行,当站立平衡后方可进行步行训练,训练应循序渐进,不能运动过度,以免造成新的伤害。

3、日常生活训练:个人洗漱,行走动作、更衣等。

作业疗法:患者有目的进行动作训练,尽可能恢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工作能力,如下棋、珠算、桌球、阅读、书写、刺绣等。

(三)理疗电疗、磁疗、高压氧治疗等,结合中医的针灸、推拿按摩。

针灸一般取穴百会、风俯、内庭、太冲。

上肢不遂加肩榆、曲池、手三里、外关;下肢不遂加环跳、阳陵泉、足三里、解溪、昆仑;口眼歪斜加地仓、颊车、合谷、四白;舌强语涩加廉泉、通里。

推拿疗法能通过手法的作用以舒筋通络、活血化瘀,并能保护关节功能,防止患侧肌肉的萎缩,亦是本病康复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法,其推拿要点手法以揉捏、扣拍、点按为主,并应掌握轻松柔和、舒适透热为度,切忌暴力损伤肌肉。

一般操作如下:1、患者取仰卧位,按摩者站在其右侧,用右手拇指按揉膻中、中脘、关元等穴。

中风后的恢复方法

中风后的恢复方法

中风后的恢复方法中风又称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引起中风的主要原因是大脑供血不足或大脑血管破裂。

据统计,中风是全球导致死亡的前三大疾病之一,而且中风所带来的后遗症和生活质量损失更是无法估计。

因此,对于患有中风的人群来说,早期的康复和恢复至关重要。

一、康复医疗的重要性对于患有中风的人群来说,康复医疗是非常必要的。

康复医疗的主要目的是恢复患者的生活能力,包括日常生活技能、语言和认知能力等。

在中风恢复康复医疗的过程中,需要形成一个多学科的团队,包括神经科医生、康复医师、营养师、语言治疗师等。

康复医疗的理念是「早期干预,全面治疗」。

因为中风发病后,身体的恢复速度是很快的,而早期干预不仅可以防止患者生命体征的不稳定,也可以尽快恢复患者的活动能力。

而全面治疗包括康复医疗、药物治疗、预防二次中风等,多种治疗的综合作用可以更好地促进中风患者的快速康复。

二、中风后的康复方法1.物理疗法物理疗法主要包括推拿、按摩、理疗、体育锻炼等。

该方法可以从调整神经系统、膜结构、筋骨肌肉等不同角度实现功能的恢复。

通常来说,物理疗法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医生会根据患者的身体状态,调整治疗的强度和时间。

2.语言康复中风可能会影响到患者的语言能力,包括口语表达、听力和理解等。

在此情况下,语言康复是非常必要的,可以帮助患者尽快恢复正常的语言能力。

语言康复的具体方法包括锻炼喉部肌肉、增加语言刺激等,通常来说需要长期、持续的训练。

3.营养饮食中风后患者的身体状况比较虚弱,需要注意合理的饮食,以帮助身体更快地恢复。

首先,需要避免高糖、高盐、高脂肪的饮食,这些食物会对患者的身体恢复带来不好的影响;其次,需要保持膳食均衡,多吃蔬果、全谷物等食物,让身体得到充分的营养。

4.药物治疗药物治疗主要是通过药物来控制脑血管的疾病进展,以避免产生二次发作。

常用的药物包括抗高血压药、抗血小板药等。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任何药物治疗前,都需要先进行医生的咨询和建议。

中风后遗症的康复方

中风后遗症的康复方

中风后遗症的康复方作者:汤铁城来源:《老友》2021年第11期脑出血、脑栓塞、脑血栓均可导致半身不遂、语言障碍等后遗症。

中医称之为“偏枯”,是“窍闭络阻”使人体气血精津升降出入障碍的恶果。

历代中医为此不懈寻求恢复生理功能和优化生命质量的康复手段,更强调早治不误。

本文列举数方,供患者参考。

中风后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不清、口角流涎、大便干结,或见遗尿与小便不禁,舌紫暗有瘀点、脉弦细涩等。

证属气血亏虚、瘀阻脑络。

宜益气活血、行瘀通络。

主以补阳还五汤(黄芪30~60克,赤芍、归尾、桃仁各9克,地龙、川芎各6克,红花5克),每日1剂,水煎2次合并过滤液,上、下午分服。

舌为心之苗窍,中风后舌强不语或语言不清、口眼歪斜、口流涎多,舌淡苔厚、脉多浮滑。

证属风痰壅盛、滞阻心窍。

宜祛风逐瘀、豁痰开窍。

主以神仙解语丹(制禹白附、石菖蒲、远志、天麻、羌活、胆星各30克,全蝎12克,木香15克,共研为末,做成蜜丸,每次服6克,每日2次,取薄荷10克、生姜2片煎汤送服)。

中风后半身不遂、肌肉酸痛、肩臂麻木,舌淡脉虚,以及其他体质虚弱的风湿痛患者。

证属血虚有寒、气虚络痹。

主以黄芪桂枝五物汤(黄芪15克,桂枝、白芍、生姜各9克,大枣5枚),每日1剂,用米酒酿与清水各半煎2次,合并过滤液,上、下午分服。

中风后经脉空虚,卫外不固,突发口眼歪斜、肌肤麻木、语言失利,舌淡脉虚。

证属卫弱气虚、风邪中络。

宜实卫调营、祛风通络。

主以大秦艽汤(秦艽15克,独活、白术、茯苓、生熟地各12克,羌活、防风、白芷、当归、黄芩各10克,石膏16克),每日1剂,水煎2次,合并过滤液,上、下午分服。

中风后头晕目眩、耳鸣目糊、心烦口苦、血压增高、眼底动脉硬化、舌红脉弦。

证属肝阳上亢、化火动风。

宜育阴制阳、清热息风。

主以天麻钩藤饮(天麻9克,钩藤12克,生石决、夜交藤、益母草各15克,怀牛膝、黄芩、茯神各9克,栀子6克,杜仲、桑寄生各10克)。

如上法用水煎服。

中医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方法

中医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方法

中医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方法作为较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中风患者不仅具有发病率、死亡率高的特点,而且患者的并发症较多,这对于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了较大影响,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

从中风后遗症类型来看,其不仅包含了语言障碍、行动不便,而且涉及口眼歪斜等多种情况,给患者本人及家庭带来较大负担。

临床实践中,西药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效果并不理想,这使得中医治疗手段的应用逐渐增多。

目前,针灸在中风后遗症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今天就给大家科普一下中风后遗症针灸治疗的那些事。

1、中风后遗症的基本情况中风又被人们成为脑卒中,作为一个全球性的健康问题,中风不仅会造成患者伤残,而且严重地影响着患者的生命安全。

在我国,每年新发的脑卒中病例高达150~200万,患者死亡率高达58~142/10万人。

目前我国幸存的中分患者近700万,其中超过75%的患者存在伤残问题。

这严重地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对国家的发展较大阻碍。

中风患者发生后遗症的概率较高。

肢体障碍、语言障碍是较为常见的后遗症类型,此外患者多有口眼歪斜、抑郁、吞咽障碍、尿失禁等问题。

在中医学领域,中风后遗症被归结为“大厥”和“偏枯”范畴,中医指出:脑络瘀滞会造成人体气血逆乱,这使得导致中风患者发生多种后遗症的重要原因。

在对患者进行治疗中,不仅要注意改善患者的气血额,而且要注意通络祛滞。

针灸治疗是中医治疗方法中的常用手段,在中医后遗症治疗中,其能通过活血化瘀、舒经通络,确保患者的气血畅通,这对于提升患者质量效果,改善患者病情具有积极作用。

2、中医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2.1吞咽功能障碍针灸治疗在中风患者中,发生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约为22%~65%。

在这些患者中,症状较强的患者有饮水呛咳问题,症状较严重的患者往往需要静脉注射补水或鼻饲。

吞咽功能障碍不仅会导致患者营养不良,而且会使得患者水电解质失衡,有的患者还会发生吸入性肺炎、脱水窒息等问题,严重地影响了患者的预后。

目前,采用针灸方法治疗吞咽功能障碍时,除醒脑开窍针刺法、通关利窍针刺法外,靳三针、腹针、舌针、头针等都是较为常用的治疗方式。

中风恢复期中医治疗

中风恢复期中医治疗

LOGO
中风恢复期后遗症期针灸治疗
醒脑开窍针法 -治疗脑卒中早期和恢复期
治 法:醒脑开窍,疏通经络。 穴 位:内关、人中、极泉、尺泽、 委中、 三 阴交、足三里。

LOGO
中风恢复期后遗症期针灸治疗
醒脑开窍针法 -治疗脑卒中早期和恢复期 针刺操作: 以针刺为主,补泻兼施。内关用捻转泻 法行针1-3分钟;三阴交,足三里用提 插补法;刺极泉在原穴位置下两寸心经上 取穴,避开腋毛,直刺进针,用提插泻法, 以患者上肢麻胀或抽动为度;尺泽、委中 直刺,提插泻法,以肢体抽动为度。
平刺入头皮,快速捻转,同时让病人活动患 肢,每次留针30分钟。每日或隔日一次。
两侧胸腔区 对侧血管舒缩区
LOGO
中风恢复期后遗症期注意事项

低盐低脂饮食。饮食宜清淡,富含营养, 多进食水果、蔬菜,以保持大便通畅。
LOGO
预防与调护 预防:
LOGO
中风偏瘫运动障碍的特点 偏瘫特有的异常运动模式:上肢的屈肌
和下肢的伸肌共同运动的肌痉挛模式。
两周后, 始恢复, 痉挛始现, 急性期, 无随意活 约两周内, 动,以共 患肢呈弛 同活动、 缓性瘫痪。 联合反应 锥体束休 为主 克所致。 第5周~3 个月,以 分离运动 为主,能 完成较难 的功能活 动,痉挛 明显减轻
风阳上扰(中经络)

LOGO
主症:平素头晕头痛、耳鸣目眩,突然发 生口眼歪斜,舌强语蹇或手足重滞,甚则 半身不遂等症,舌质红苔黄,脉弦 证机:肝火偏旺,阳亢化风,横穿络脉 治法:平肝潜阳,活血通络 代表方:天麻钩藤饮加减
阴虚风动证(中经络)

LOGO
主症:平素头晕耳鸣、腰酸,突然发生口 眼歪斜、言语不利,手指瞤动,甚或半身 不遂,舌质红,苔腻,脉弦细数 证机:肝肾阴虚,风阳内动,风痰瘀阻经 络 治法:滋阴潜阳,熄风通络 代表方:镇肝熄风汤加减

中风后康复的方法和生活质量改善技巧

中风后康复的方法和生活质量改善技巧

中风后康复的方法和生活质量改善技巧引言中风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它可能导致身体的部分或全部瘫痪,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很大困扰。

然而,通过康复的方法和生活质量改善技巧,中风患者可以重建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本文将为您介绍中风后的康复方法和生活质量改善技巧。

中风康复方法1.物理治疗:中风会导致肌肉瘫痪或肌肉无力,物理治疗可以通过运动和理疗帮助恢复肌肉功能。

常见的物理治疗方法包括按摩、热敷、电刺激和运动练习等。

物理治疗需要在专业康复师的指导下进行,可以在康复中心或医院进行。

2.言语治疗:中风患者可能会出现言语障碍或吞咽困难。

言语治疗专注于恢复和改善患者的言语和吞咽功能。

这包括通过重复练习和语音训练来提高发音和语言理解能力。

3.职业治疗:职业治疗帮助中风患者重新学习日常生活技能,例如穿衣、洗澡和烹饪等。

职业治疗师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帮助患者重建独立生活的能力。

4.心理治疗:中风对患者的心理健康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心理治疗可以帮助中风患者处理情绪问题,减轻焦虑和抑郁等心理症状。

心理治疗可以通过个人咨询、团体支持以及认知行为疗法等方式进行。

生活质量改善技巧1.饮食调整:中风后,饮食调整对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保持均衡的饮食,摄入足够的营养和纤维,避免高脂肪和高胆固醇的食物,可以帮助控制体重、保护心脑血管健康。

2.合理锻炼:合理的体育锻炼可以帮助中风患者恢复肌肉功能,同时提高心肺功能。

患者应该遵循医生或康复师的建议,选择适当的锻炼方式,如散步、游泳和瑜伽等。

3.物理辅助设备:中风患者可能需要借助物理辅助设备来帮助行走或完成日常任务。

步行器、轮椅、扶手等设备可以提供必要的支持和稳定性,提高患者的行动能力。

4.康复辅助工具:现代科技为中风康复带来了许多辅助工具,如声控设备、智能手环和移动应用程序等。

这些工具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康复进程,记录和监测日常生活活动,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

结论中风后的康复是一个艰难但至关重要的过程,它可以帮助患者重建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中风后的康复训练恢复肢体功能

中风后的康复训练恢复肢体功能

中风后的康复训练恢复肢体功能中风(脑卒中)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它会导致脑部供血不足,损害大脑功能,进而对身体的肢体功能造成严重影响。

为了帮助中风患者恢复肢体功能,康复训练成为一项重要的治疗手段。

本文将介绍中风后的康复训练,并探讨其对肢体功能恢复的作用。

一、康复训练的重要性及原则康复训练对中风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正确的训练方法,患者可以增强受损肢体的力量和灵活性,改善身体平衡和协调能力。

同时,康复训练还可以促进神经细胞再生和连接的重建,从而加速康复过程。

在进行中风后的康复训练时,需要遵循以下原则:1.个体化: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训练计划,包括训练内容、强度和时长等。

2.渐进性:从简单到复杂、从低强度到高强度的方式进行训练,逐渐提高训练难度和量。

3.全面性:综合考虑患者的各项功能,并进行综合训练,全面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

4.科学性:根据现代康复学理论和实践经验,结合医学和运动科学知识,制定科学的康复训练方案。

二、康复训练的具体方法1.物理治疗物理治疗是中风康复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采用各种物理手段促进受损肢体的功能恢复。

常见的物理治疗方法包括:- 运动治疗:通过主动和被动运动,练习肌肉力量和关节灵活性。

可以结合设备,如跑步机、引体向上器等进行辅助训练。

- 热疗和冷疗:使用热敷或冷敷来减轻疼痛、肌肉痉挛和炎症,促进血液循环和组织修复。

- 电疗:如电刺激、电疗仪等,通过电流刺激神经和肌肉,增强肌肉收缩和灵活性。

2.功能性训练功能性训练旨在恢复中风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所需的肢体功能,包括行走、上下楼梯、坐立转移等。

该训练方法具有实用性强、锻炼效果全面的特点。

常见的功能性训练包括:- 步态训练:通过正常步态的模仿和训练,帮助患者重建行走的能力。

可以辅助使用助行器等设备,在平地和不同地形上进行训练。

- 平衡训练:通过平衡练习,增强中风患者的身体平衡和稳定性,降低跌倒的风险。

可进行单脚站立、闭目平衡、移动平衡等训练。

中风后遗症的头针治疗

中风后遗症的头针治疗

中风后遗症的头针治疗【关键词】中风后遗症头针针灸疗法中风亦称脑卒中,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危急病。

中风在急性危险期后,常出现严重后遗症,重者生活不能自理,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精神痛苦,亦给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

笔者运用头针治疗中风后遗症,可使症状缓解,脑功能获得改善和恢复,有明显的康复治疗作用。

1 理论基础1.1 脏腑经络理论头针是在传统针灸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素问・脉要精微论》指出“头者,精明之府”,张介宾曰“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升于头”,《内经》云“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上属于脑”,说明头部与各脏腑器官均有密切关系。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曰: “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

”如足太阳膀胱经“上额、交巅……从巅入络脑”;手少阳三焦经“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足少阳胆经“上抵头角、下耳后”;足阳明胃经“循发际至额颅”;足厥阴肝经“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督脉“上至风府入属于脑,上巅”;阳跷脉绕头,“在项中两筋间入脑”;阳维脉绕头“会哑门、风府,复入风池”,亦通脑。

此外,十二经别和十二经筋中,分布于头部者亦多,如手少阳经别“指天,别于巅”;足太阳之筋“结于枕骨,上头下颜”;足少阴之筋“结于枕骨”;手阳明之筋“上左角,络头,下右颔”。

十二经别中的阳经经别在颈部合于本经,上达于头部;十二经别中的阴经经别在颈部合于其相表里的经脉上达于头。

头也是气街所在部位,通过气街的作用,经气内止于脑,构成了头皮与脑髓的紧密联系。

因此,分布于头的经别、经筋、经脉都直接或间接地与脑联系。

它们在生理上密切相关,病理上相互影响。

同时,头皮选区治疗脑源性疾病,距离最近,使针刺作用直趋病所,符合“近部选穴”原则。

1.2 现代医学理论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大脑神经细胞是不可再生的。

脑血管病患者虽然病灶处有一部分神经细胞已经死亡,但在病灶周围的神经细胞并没有完全死亡,大多数仍处于休眠状态,如何使这部分暂时失活的神经细胞恢复其正常功能是各种治疗方法的目的[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風後遺症的康復手法治療論析朱恩(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醫學博士)中風又稱腦卒中、腦血管意外等,是臨床常見病多發病。

其病死亡率致殘率均很高。

與心臟病、惡性腫瘤構成多數國家的三大致死疾病。

隨着醫學的發展,臨床診斷與搶救治療水準的提高,中風死亡率較以往明顯下降。

但在中國存活的中風患者中,約有四分之三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其中運動功能障礙發生率最高[1],這種中風後的功能障礙,稱為中風後遺症。

本病多因腦血管意外引起,如腦出血、腦血栓形成、腦栓塞、腦外傷等疾病遺留下來的後遺症。

主要病理改變多因出血或血流受阻,使受累腦組織發生缺血、壞死或軟化、水腫,而導致一系列後遺症狀。

臨床表現為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舌強、語言蹇澀、精神意識障礙等主要症狀。

這些症狀是直接影響中風患者生存品質的最主要原因。

推拿作為傳統的康復手段在治療中風後遺症中取得較好的療效,並具有獨特的優勢,因為推拿能明顯提高中風偏癱患者的肌力、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因此越來越受到重視。

1 中風後遺症的病因中風後遺症的致病原因複雜,總的來說都與血脂增高、血液黏稠度增高等疾病有不可分割的關係,概括有以下幾點:1、動脈粥樣硬化是中風後遺症最主要的原因,70%的中風後遺症患者患有動脈硬化,高脂血症是引起動脈硬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2、高血壓是中風後遺症最主要最常見的病症,腦出血患者93%有高血壓病史。

3、腦血管先天性異常是蛛網膜下腔出血和腦出血的常見原因。

4、心臟病,如:心內膜炎,有可能產生複壁血栓;心動過緩則可能引起腦供血不足。

5、代謝性症病中糖尿病與中風後遺症關係最密切,有30-40%中風後遺症患者兼有糖尿病。

中風後遺症的發病方式呈現急性、突發性,但病理過程則多是緩慢的,在這個病理變化過程中,中風後遺症的誘發因素促使這個變化過程突然升級,從而發生了中風後遺症,中風後遺症的誘因大致有:1、情緒不佳(生氣、激動);2、飲食不節(暴飲暴食、飲酒不當)。

3、過度勞累;用力過猛;超量運動;突然坐起和起床等體位改變。

4、氣候變化;妊娠;大便乾結;看電視過久;用腦不當等。

5、各種疾病因素,如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血友病、心臟病、血黏度高、心動過緩、血管硬化。

6、服藥不當,如降壓藥使用不妥。

2 腦中風有哪些後遺症腦中風病臨床最主要的表現,是神志障礙和運動、感覺以与語言障礙。

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除神志清醒外,其餘症狀依然會不同程度地存在。

這些症狀,稱為後遺症。

後遺症的輕重,因病人的體質和併發症而異。

腦中風常見的後遺症如下:2.1 麻木患側肢體,尤其是肢體的末端、如手指或腳趾、或偏癱側的面頰部皮膚有蟻爬感覺,或有針刺感,或表現為刺激反應遲鈍。

麻木常與天氣變化有關,天氣急劇轉變、潮濕悶熱,或下雨前後,天氣寒冷等情況下,麻木感覺尤其明顯。

2.2 嘴歪眼斜一側眼袋以下的面肌癱瘓。

表現為鼻唇溝變淺、口角下垂、露齒。

鼓頰和吹哨時,口角歪向健側、流口水、說話時更為明顯。

2.3 中樞性癱瘓中樞性癱瘓,又稱上運動神經元性癱瘓,或稱痙攣性癱瘓、硬癱。

是由於大腦皮層運動區錐體細胞与其發出的神經纖維—錐體束受損而產生。

由於上運動神經元受損,失去了對下運動神經元的抑制調控作用,使脊髓的反射功能「釋放」,產生隨意運動減弱或消失,臨床上主要表現為肌張力增高,腱反射亢進,出現病理反射,呈痙攣性癱瘓。

2.4 周圍性癱瘓周圍性癱瘓,又稱下運動神經元性癱瘓,或稱弛緩性癱瘓、軟癱。

是因脊髓前角細胞与腦幹運動神經核,与其發出的神經纖維—脊骸前根、脊神經、顱神經受損害產生的癱瘓。

由於下運動神經元受損,使其所支配的肌肉得不到應有的衝動興奮,臨床上表現為肌張力降低,反射減弱或消失,伴肌肉萎縮,無病理反射。

2.5 偏癱又叫半身不遂,是指一側上下肢、面肌和舌肌下部的運動障礙,它是急性腦血管病的一個常見症狀。

也是腦中風常見的後遺症。

輕度偏癱病人雖然尚能活動,但走路時,往往上肢屈曲,下肢伸直,癱瘓的下肢走一步劃半個圈,我們把這種特殊的走路姿勢,叫做偏癱步態。

病情嚴重者常臥床不起,喪失生活能力。

急性腦血管病人為甚麼會發生偏癱呢?主要是大腦半球皮層運動中樞受損的緣故。

人的大腦半球分工:右側大腦半球通過運動中樞管理着左側肢體運動;左側大腦半球,通過運動神經管理着右側肢體運動。

任何一側發生病變,都會導致對側偏癱。

兩側大腦半球最易發生病變的部位是內囊,因為這裏主要是由一個叫豆紋動脈的小血管供應血液,而豆紋動脈是從大腦中動脈垂直分出的,管徑小,壓力大,受血流衝擊時,容易破裂出血,所以,豆紋動脈又叫做出血動脈,是發生腦出血的好發部位;但當血壓下降,血流緩慢時,又容易形成血栓。

而內囊區神經纖維排列很緊密,上行和下行的纖維都從此處穿過,一旦受損,便產生對側偏癱、偏癱側身體感覺障礙和偏盲,即所謂的「三偏征」。

部分病人還可見患側肢體發紺、浮腫。

2.6 失語失語是腦血管病的一個常見症狀,主要表現為對語言的理解、表達能力喪失,是由於大腦皮層(優勢半球)的語言中樞損傷引起的。

語言中樞有兩個:一個叫語言運動中樞,位於主側半球的額下回後部。

這個中樞支配着人的說話,如果這個中樞損傷,會使患者喪失說話能力,不會說話。

但能理解別人說話的意思,常用手勢或點頭來回答問題。

根據病變的範圍,可表現為完全不能說話,稱完全性失語。

或只能講單字、單詞,說話不流利,稱為不完全性失語。

這種情況稱為運動性失語。

另一個語言中樞叫語言感覺中樞,位於主側半球顳上回後部。

此中樞可以使人能夠領悟別人說話的意思。

如果這個中樞受損,則引起患者不懂別人說話的內容,不理解問話。

但這種人語言運動中樞完好,仍會說話,而且有時說起話來快而流利,但會答非所問,這種情況叫感覺性失語。

在臨床上常會遇到有些中風病人,雖然都是同側偏癱。

但有的失語,有的卻不失語,這主要是語言中樞部位不同。

醫學上有個規律,習慣用右手寫字、拿東西的人叫右利手,其語言中樞在左側大腦半球,常常把其左側大腦半球稱為主側半球(優勢半球),如果其左側半球受損,就會發生右側偏癱和失語。

相反,如果習慣用左手,叫做左利手,語言中樞在右側大腦半球,我們稱其右側大腦半球為主側半球。

若其右側半球受損,左側肢體會發生偏癱和失語。

當「右利手」的人,發生左側偏癱時,不會失語;而「左利手」發生右側偏癱時,也不會出現失語。

在中風病中,最常見的是運動性失語,其次是感覺性失語。

如果兩者並存者叫做混合性失語。

這種病人自己不會說話,也不理解別人說話的意思,這是病變損与優勢半球的額葉、顳葉所致。

除上述情況,還有一種失語,叫做「命名性失語」。

其特點是:病人理解物品的性質和用途,就是叫不出名字。

如指着牙刷問病人「這是甚麼東西?」他會答「刷牙用的」。

拿着茶缸問病人「這叫甚麼名字?」他會說「喝水用的」。

病人心裏明白,就是叫不出名字,所以叫命名性失語。

命名性失語的中樞,在優勢半球顳葉後部和頂葉上部,當這個部位受損時,就會發生上述情況的失語。

2.7 失認失認是指病人認識能力的缺失,它包括視覺、聽覺、觸覺与對身體部位認識能力的缺失,是腦卒中的症狀之一。

2.7.1 視覺失認儘管病人的視力和推理能力正常,但不能通過視覺辨認或辨認不清他熟悉的事物。

視覺空間失認症,是指病人對地理空間喪失辨認能力,不能辨別方向,常會在一個熟悉的地方迷路。

病變主要涉与右側頂顳交界處皮質。

面孔失認症,病人對自己熟悉的面孔不能辨認,甚至連自己的親人和密友也認不出,但可以從說話的聲音中辨出。

在鏡子裏不能辨認自己。

本症常見於右側中央溝後部病變。

顏色失認症,雖無色盲,但病人不能認出過去熟悉的顏色。

表現為不認識顏色或顏色命名障礙。

此症常見於左側顳枕區病變。

2.7.2 聽覺失認表現為病人不能辨認熟悉的聲音如搖動鑰匙的聲音,水倒進容器的聲音,熟悉的歌曲,音樂等。

病變部位在雙側Heschl區破壞或此區與內側膝狀體之間的聯繫中斷。

2.7.3 觸覺失認(失實體覺)病人眼閉後不能依靠觸覺辨認熟悉的物品如鋼筆、牙膏、筷子等,病變部位在頂葉。

2.7.4 身體體位的失認(即印象障礙)見於右頂顳枕交界區廣泛病變。

包括:疾病感缺失:有嚴重癱瘓病人、拒絕承認偏癱的存在。

偏側軀體失認:病人不認為癱瘓的半身是自己的。

動覺性幻覺:病人感到肢體的體積、長度和重量發生改變或移位,或體會到癱瘓側有兩個上肢或兩個下肢。

2.8 失用失用,即運用不能,病人肢體無癱瘓,也無感覺障礙和共濟失調,但不能準確完成有目的的動作。

失用包括:2.8.1觀念運動性失用症。

病變在左頂葉下部。

臨床表現為病人不能執行一種他瞭解性質的有目的動作,尤其面部和上肢動作如前臂的屈伸、握拳、指的屈伸,手勢等。

2.8.2觀念性失用症。

病變為左頂葉或雙頂葉廣泛性損害,病人無意義地、混亂地執行一種動作,特別是複雜動作,如點火吸煙、把火柴塞進嘴巴而用紙煙當作火柴擦火柴盒。

2.8.3結構性失用。

可見於任何一側半球損害,病灶多在頂下小葉与頂葉後部,偶見於額葉,左側損害較右側多見,也可為雙側同時損害。

病人無個別動作的失用,但動作的空間排列失調。

例如,不能照樣模仿簡單的火柴排列,擺積木与畫圖,但卻能完全認識自己的錯誤。

2.8.4穿着失用症。

病變見於右側顳頂枕聯合區。

當雙側性時,失用更明顯。

病人穿衣不能、衣服裏外不分或將腿伸進袖子裏。

2.8.5口—面失用症。

病變由中央回下端蓋部前份或額下回後份病變引起。

表現為不能在命令下或模仿下執行口面部隨意運動,如吹口哨、示齒、舌向各方向伸出、舔唇等。

2.8.6肢體—運動性失用症。

病變由運動前區受損引起。

表現為不能實施快速或交替的動作,如用一個手指彈琴似地輕敲,本病常常只累与單側上肢与手指遠端。

中風後遺症多因腦血管意外引起,如腦出血、蛛網膜下腔出血、腦血栓形成、腦栓塞等疾病遺留下來的後遺症[2]。

要注意鑒別。

3 手法治療本病以早期治療為主,一般在中風後兩星期,適宜用推拿治療。

治則為舒筋通絡,行氣活血。

3.1 頭面頸項操作3.1.1取穴:百會、四神聰、運動區、感覺區,印堂、睛明、太陽、角孫、風池、風府、肩井。

3.1.2手法:按法、抹法、掃散法、拿法。

以指代針,用指甲背面在頭部穴的相關區進行刺激,主要是運動區和感覺區,並隨証選區,每區2~3分鐘。

再點按百會、四神聰、印堂等穴,每穴2分鐘;若口眼歪斜,點按人中、陽白、攢竹、頰車等穴。

對腦出血患者手法宜輕,不要晃動患者頭部。

腦部手術者禁用。

3.1.3操作:以指代針,用指甲背面在頭部穴的相關區進行刺激,主要是運動區和感覺區,並隨証選區,每區2~3分鐘。

再點按百會、四神聰、印堂等穴,每穴2分鐘;對腦出血患者手法宜輕,不要晃動患者頭部。

腦部手術者禁用。

患者坐位。

醫者站於患者前面,用抹法自印堂至太陽往返4-5次,同時配合按、揉睛明、太陽。

再用掃散法在頭側胆經循行部位自前上方掃向後下方,每側20-30次,配合按、揉角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