镭的发现

合集下载

居里夫人发现镭的故事

居里夫人发现镭的故事

居里夫人发现镭的故事居里夫人是一个杰出的科学家,她的一生都致力于科学研究。

她和丈夫皮埃尔·居里一起发现了镭元素,这个发现对于人类的科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居里夫人的科研生涯始于她对物理学的浓厚兴趣。

她在巴黎索邦大学学习物理学,并在那里遇到了她的未来丈夫皮埃尔·居里。

两人志同道合,开始了共同的科研工作。

他们在实验室里辛勤工作,希望能够发现一种能够治疗癌症的元素。

经过多年的努力,他们终于在1898年发现了镭元素。

当时,他们正在研究矿石中的放射性物质,通过不断地提纯和提取,最终从镭矿石中分离出了镭元素。

这个发现引起了科学界的轰动,因为镭元素的放射性质使其成为了一种重要的医学和工业用途。

镭元素的发现使居里夫人成为了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女性,她因此获得了1903年的物理学诺贝尔奖。

这个成就不仅仅是对她个人的认可,更是对女性在科学领域的重要突破。

居里夫人的发现也为后人的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她的成就激励着更多的女性投身于科学事业。

然而,镭元素的发现也给居里夫人带来了巨大的健康风险。

她长期接触镭元素,最终导致了严重的放射性疾病,最终于1934年因白血病去世。

她的牺牲成为了科学界的一则悲壮故事,也让人们更加重视放射性物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居里夫人发现镭的故事,是科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她的成就不仅仅是个人的荣耀,更是对人类科学发展的巨大贡献。

她的故事激励着世界上更多的科学家,不断探索未知的领域,为人类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居里夫人的故事告诉我们,科学无国界,男女平等,只要有才华和勇气,就能够做出不朽的贡献。

【镭是哪一年谁发现的】居里夫人发现镭的艰辛故事

【镭是哪一年谁发现的】居里夫人发现镭的艰辛故事

【镭是哪一年谁发现的】居里夫人发现镭的艰辛故事1902年,比埃尔·居里、玛丽·居里夫妇由于一项划时代的科学发现而闻名于世,成了妇孺皆知的学术界巨人。

居里夫妇开始投入发现镭的工作是非常偶然的。

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发现铀盐矿物能放射出一种奇妙的射线,这种射线尽管看不见,但它能穿过普通光线所不能穿透的黑纸片,而使照相底片感光。

但贝克勒尔虽然发现了这种射线,却无法解开铀盐为什么会放出这种射线的谜。

这便引起了居里夫人的极大兴趣,她决定将自己全部精力投入到这块待垦的科学园地。

她在丈夫比埃尔原来工作过的学校借到一个又寒冷又潮湿的小工作间当实验室,很快投入了这项科学研究。

实验室里的居里夫妇经过几个星期的认真探索,居里夫人发现奇妙的射线是原子的特性,是铀元素的一种性质。

铀的放射强度同所用铀的数量成正比,与外界环境无关。

既然如此,居里夫人就联想到铀能放出这种射线,为什么别的元素就不能放出同样的射线呢?于是她决定检查所有已知的化学元素是否都能放出射线。

结果,她发现钍也具有这样的性质,于是居里夫人把这种现象叫做放射性。

她除了检查单质元素外,还进一步检查复杂的矿物。

当她检查沥青铀矿时,发现这种矿物的放射性强度比铀或钍还要大。

于是居里夫人敏感地意识到,沥青铀矿里可能含有一种放射性很强的新元素。

由于这个问题的重要性,比埃尔放下自己的研究,跟居里夫人一起探求新元素。

居里夫妇经过反复测试验证,认真分析,终于1897年7月认定了新元素的存在,他们把它命名为钋。

同年12月,他们又从沥青铀矿中发现一种放射性更强、能自动放射出光亮的元素,居里夫妇把这种新元素定名为“镭”。

它的拉丁文原意就是放射。

居里夫妇为了向科学界证实自己的新发现,决定从沥青铀矿中提炼出镭来。

但是这需要大量的沥青铀矿,而这种极贵重的矿苗,他们是买不起的。

于是他们请人帮忙,弄到了一些沥青铀矿的残渣,打算从这些残渣里提炼出镭来。

1899年,两位科学家进行了分工:比埃尔继续研究镭的特性,玛丽从矿渣中提取纯镭盐。

居里夫人发现镭故事(5篇)

居里夫人发现镭故事(5篇)

居里夫人发现镭故事(5篇)居里夫人发现镭故事篇1里夫人从理论上推测到了新元素镭的存在,但是巴黎大学的董事会却拒绝为她提供她所需要的实验室、实验设备和助理人员,因为她无法用事实来证明这一点。

无奈之下,坚强不屈的居里夫人只好把校内一个无人使用、四面透风漏雨的破棚子当成“实验室”。

然后,她把从矿上收集到的沥青矿渣用麻袋运回,便开始了伟大的发现之旅。

当然了,实验室里的“设备”简陋得无与伦比,一口煮饭用的大铁锅、一根粗棒子以及一些必要的试剂和试管便是居里夫人全部的实验家当。

而用那根粗棍子不停搅拌锅中煮沸的沥青液体,便是她的整个实验过程。

她期待着自己石破天惊的那一刻,所以在整整四年中均不辞劳苦地工作着。

最初两年,这位日后震惊全世界的化学家干的其实是粗笨的化工厂的活儿,接下来的两年,才是她试验的初衷——分析沥青溶解后的分离物,也就是镭。

经过一千多个日日夜夜的辛苦劳作,“实验室”外面那8吨堆得像小山似的矿渣终于变成了此刻她面前器皿中的这一小点液体。

居里夫人满怀期望地等待着,等待着这些液体结成一小块晶体(镭)的时刻。

可是等啊等啊,半小时、一小时过去了,原本激动不已的她感觉越来越沉重——玻璃器皿中的液体,她4年来的汗水和8吨沥青矿渣的最后结果,居然只是一小团污迹!夜深人静的时候,疲倦至极又失望之至的居里夫人回到了家,她躺在床上,无论如何都不能入睡,她不甘心,她想找出自己失败的原因。

“只要能找出自己为什么失败,我就不会对失败这么在意了。

可是到底为什么呢?为什么它只是一团污迹,而不是一小块白色或无色的晶体呢?那才是我想要的镭啊!”居里夫人一边想,一边自言自语着。

忽然她眼睛一亮:既然谁都没有见过镭,凭什么自己这么肯定镭是白色或无色的晶体呢?没准儿,那一小团“污迹”正是自己最想要的东西啊!想到这里,居里夫人翻身下床,以最快的速度朝实验室跑去。

结果还没等开门,她便从“实验室”的墙缝里看到了自己伟大的“发现”——白天器皿中那毫不起眼的污迹,此刻正在黑夜中散发着耀眼的光芒!“镭!”居里夫人惊喜地叫了出来。

居里夫人发明镭的故事

居里夫人发明镭的故事

居里夫人发明镭的故事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亨利•贝克勒发现了元素放射线。

但是,他只是发现了这种光线的存在,至于它的真面目,还是个谜。

这引起了居里夫人极大的兴趣,她认为,这是个绝好的研究课题,就同丈夫彼埃尔商量。

“这个课题选得很好,”彼埃尔说,“贝克勒线前年才发现,我想可能还没有人研究。

如果发现这种射线的性质和来源,可以写出一篇出色的论文。

不过,这是件艰巨的事情,困难也很多。

”“我知道,”玛丽微笑着说,“不过不要紧,有你这样一位尊敬的老师合作,就一定会成功!”要研究放射性元素,需要一间宽敞的实验室。

彼埃尔东奔西跑,最后才在他原来工作过的理化学校借到一间又寒冷又潮湿的小工作间。

实验仪器很少,屋顶漏雨,墙壁透风,条件实在太糟了。

但是居里夫人毫不在乎,专心做她的实验。

在研究过程中,她发现,能放射出那奇怪光线的不只有铀,还有钍。

她把这些光线称为“放射线”。

居里夫人在进一步的研究中发现,可能还有一种物质能够放射光线。

这种光线要比铀放射的光线强得多。

她认为,这种新的物质,也就是还未被发现的新元素,只是极少量地存在于矿物之中。

她把它定名为“镭”,在拉丁文中,它的原意就是“放射”。

彼埃尔也同意这种见解,可是当时有很多科学家并不相信。

他们认为这可能是实验出了错误,有的人还说:“如果真有那种元素,请提取出来,让我们瞧瞧!”为了得到镭,居里夫妇必须从沥青铀矿中分离出镭来。

他们怎样才能得到足够的沥青铀矿呢?这种矿很稀少,矿中铀的含量极少,价格又很昂贵,他们根本买不起。

后来,他们得到了奥地利政府赠送的一吨已提取过铀的沥青矿的残渣,开始了提取纯镭的实验。

在一间简陋的窝棚里,居里夫人要把上千公斤的沥青矿残渣,一锅锅地煮沸,还要用棍子在锅里不停地搅拌;要搬动很大的蒸馏瓶,把滚烫的溶液倒进倒出。

就这样,经过三年零九个月锲而不舍的工作,1902年,居里夫妇终于从矿渣中提炼出0.1克镭盐,接着又初步测定了镭的原子量。

1906年,彼埃尔•居里在一场意外的车祸中丧生。

镭的发现—学前教育科学故事

镭的发现—学前教育科学故事

镭的发现—学前教育科学故事
1897年居里夫人已完成了高校学业,取得了数学、物理两个硕士学位,正在选择写博士论文的题目。

一天她正在试验室里翻阅近来的争论报告,突然发觉贝克勒尔关于铀的放射性的报告。

她再一查全部的文件,并没有这方面的其次个报告。

好一个最新的、独一无二的题目,这是一块还没有人涉足的新大陆。

居里夫人那双深蓝色的眼睛盯着这份报告的标题足有十几分钟,然后微微抬起光明的很宽的额头,将报告合上,轻轻地但很坚决地说了一句:“就是它了!”
居里夫人这个刚从高校毕业不久的青年女子,何以敢选这个划时代的争论课题呢?原来她身上有两样难得的品质,一是专心,二是坚韧。

居里夫人原名玛丽·斯可罗多夫斯卡,诞生于波兰一个书香门第之家,从小受到极好的家庭教育,把握了波兰文、俄文、德文、法文,宠爱文学、数学、物理、爱好极广,共性极强,要干什么事必定干成,正干什么事情绝不分心。

她有一个哥哥,两个姐姐,家里经常是一片歌声、读书声、说笑声。

可是玛丽只要是想读书人,便一人坐在桌旁,双肘支着桌面,两手捂住耳朵,一会儿便进入书内。

接着她的双手自然地离开耳朵,这时无论什么样的吵闹就再也不能使她这个姿势和神志转变一下了。

有一次几个孩子惊奇,便在她身旁左右叠起两层椅了,上面再横搭一把椅子,把她盖进了一个小木楼里。

玛丽全然不知,直到她看完这本书一起
身,椅子轰然落地。

这时躲在一边的大哥哥姐姐们等着她骂、叫或者兴奋地笑,可是她却像一个大人一样地捡起书,看了他们一眼,说了声:“真无聊!”。

发现镭的故事简短概括200字

发现镭的故事简短概括200字

发现镭的故事简短概括
就像是在海滩上捡到一个贝壳,别人也许仅仅是把蚂蚁下而已,可居里夫人却要研究一下这贝壳是怎样生、怎样长,怎样冲到海滩上来的。

别人剥瓜,他寻塘,别人摘叶,爬滚根,是他提出了放射性这个词。

两年后,他发现了坡,接着发现了镭。

为了提炼纯净的镭,居里夫妇搞到一吨可能含镭的工业废渣。

他们在院子里吃起了一口大锅,一锅一锅的进行冶炼,然后再送到化验室溶解沉淀。

分析化学室只是一个废弃的破棚子,经过三年用九个月,他们终于从成吨的矿渣中提炼出了0.1克镭,它真的有极美丽的颜色,在幽暗的瀑布棚里发出略带蓝色的荧光,这点美丽的淡蓝色的荧光融入了一个女子美丽的生命和不屈的信念。

居里夫人的性格里天生有一种更可贵的东西。

他坚定、刚毅、顽强,有远大执着的追求。

这种可贵的性格与高远的追求,使居里夫人几乎在完成这项伟大自然发现的同时,也完成了对人生意义的发现。

在发现镭之后的不断研究中,居里夫人也在不停的变化着,在工作所有成效的同时,镭射线也在无声的侵蚀着他的机体。

她美丽健康的容貌在悄悄的隐退,逐渐变得眼花耳鸣,浑身乏力。

皮埃尔不幸早逝,社会对女性的歧视更加重了她生活和思想上的负担,但她什么也不管,只是默默的工作。

她从一个漂亮的小姑娘,一个端庄坚毅的女学者,变成科学教科书里的新名词,放射线,变成物理学的一个新的脊梁单
位,居里变成一条条科学定律,她变成了科学史上一块永远的里程碑。

居里夫人发现镭的故事简短概括 居里夫人发现镭的故事感悟

居里夫人发现镭的故事简短概括 居里夫人发现镭的故事感悟

居里夫人发现镭的故事简短概括居里夫人发现镭的故事感悟我们难道读了个假居里夫人吗?她和丈夫发现了比铀放射性强100倍的放射性元素“镭”,获得了诺贝尔奖。

实际上镭是她最先发现的,而诺贝尔奖提名里却没有她,最后还是丈夫皮埃尔·居里为她争取来的。

她和丈夫为了科研,有一段令人羡慕的科研爱情,曾两度摘得诺贝尔奖的桂冠。

可是居里夫人的丈夫很早就死了,居里夫人因为一段新恋情差点被赶出法国。

她却为法国做了五件事,让法国人刮目相看,终于为她平反。

01玛丽·斯克沃多夫斯卡出生于波兰一个教师家庭。

22岁的玛丽和朋友到了一家农业博物馆的实验基地,这里有趣的物理和化学实验,在她的心中埋下了一颗科研的种子。

她24岁时,在姐姐的帮助下,成功考入巴黎大学物理系。

玛丽学习很刻苦,每天她会早早来到教室,坐在第一排离老师最近的位置。

在大学期间的她承包了所有奖学金,常令同学羡慕,老师惊异。

29岁那年,玛丽以第一名的成绩,通过了巴黎理化学校的职称考试,获得了留校任教的资格。

但是玛丽的梦想一直是进研究室工作。

在一位老乡的介绍下,她进入了皮埃尔·居里的研究室,并和35岁已经盛名在外的皮埃尔·居里相识。

初识后,两人都互生好感,皮埃尔经常送玛丽书,跟她探讨科研问题。

一番相处下来,玛丽很敬仰皮埃尔·居里的科研热情,皮埃尔·居里也佩服玛丽对于科研的执着。

颇有相见恨晚之感。

在相识一年后,27岁的玛丽和36岁的皮埃尔就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从此玛丽被称为“居里夫人”,加入了法国籍。

婚后,她们买了两辆自行车,骑行去度蜜月。

新婚后的居里夫妇骑自行车去旅行皮埃尔·居里得知妻子在研究放射性物质,于是帮她改良了仪器,并加入了她的实验。

两年后,居里夫妇宣布,他们发现了放射性很强的物质——“镭”。

这个宣布发布后,科学界顿时炸锅了。

大家让居里夫人夫妇拿出镭,一饱眼福。

可是此时居里夫人也只是发现,并没有提炼出纯镭。

居里夫人发现镭的故事

居里夫人发现镭的故事

居里夫人发现镭的故事居里夫人,波兰裔法国物理学家,是世界著名的女科学家之一。

她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女性,也是第一个获得两次诺贝尔奖的人。

居里夫人的一生充满了传奇和辉煌,她的发现和成就对科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19世纪末,放射性物质成为了科学界的热门话题。

当时,人们对放射性现象知之甚少,许多科学家都投入到了这一领域的研究中。

居里夫人也被放射性所吸引,她和丈夫皮埃尔·居里一起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

经过多年的努力,他们终于在1898年发现了一种新元素——镭。

镭是一种放射性元素,它具有极强的放射性,可以发出强烈的辐射。

居里夫人对镭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她发现镭具有很强的放射性,可以使空气电离,产生电子和正离子。

这一发现对当时的科学界来说是一次巨大的突破,也为居里夫人赢得了诺贝尔奖。

居里夫人的发现不仅在科学上具有重大意义,也对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镭被广泛用于治疗癌症,它的放射性可以摧毁癌细胞,成为了当时癌症治疗的重要手段。

然而,人们也逐渐意识到了镭的危险性,过度接触镭会导致放射性疾病,甚至致命。

这一发现引起了人们对放射性物质的重视,也促进了放射性安全的研究和应用。

居里夫人的发现镭的故事,不仅展现了她卓越的科学才华,也启示了人们对科学的探索精神。

她和丈夫一起投入到了科学研究中,不畏艰辛,不断探索,最终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她的故事激励着无数的科学家,也为世界科学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总之,居里夫人发现镭的故事,是科学史上的一个重要篇章。

她的发现不仅对科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她的故事激励着人们不断探索未知,勇攀科学高峰,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居里夫人的故事永远激励着我们,让我们铭记她的成就,也让我们继续前行,探索未知的领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镭的发现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世界科学事业收获了重要的成果。

镭元素的发现和相对论的产生,就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

这里介绍一下镭的发现。

镭,是一种化学元素。

它能放射出人们看不见的射线,不用借助外力,就能自然发光发热,含有很大的能量。

镭的发现,引起科学和哲学的巨大变革,为人类探索原子世界的奥秘打开了大门。

由于镭能用来治疗难以治愈的癌症,也给人类的健康带来了福音。

所以,镭被誉为“伟大的革命者”。

发现镭元素的,是一位杰出的女科学家。

她原名叫玛丽·斯可罗多夫斯卡,也就是后来为世人所熟知的居里夫人。

居里夫人1867年11月7日生于波兰。

1895年在巴黎求学时,和法国科学家彼埃尔·居里结婚。

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亨利·贝克勒发现了元素放射线。

但是,他只是发现了这种光线的存在,至于它的真面目,还是个谜。

这引起了居里夫人极大的兴趣,激起了她童年时就具有的探险家的好奇心和勇气。

她认为,这是个绝好的研究课题,就同丈夫彼埃尔商量。

“这个课题选得很好,”彼埃尔说,“贝克勒线前年才发现,我想可能还没有人研究。

如果发现这种射线的性质和来源,可以写出一篇出色的论文。

不过,这是件艰巨的事情,困难也很多。


“我知道,”玛丽微笑着说,“不过不要紧,有你这样一位尊敬的老师合作,就一定会成功!”要研究放射性元素,需要一间宽敞的实验室。

彼埃尔东奔西跑,最后才在他原来工作过的理化学校借到一间又寒冷又潮湿的小工作间。

实验仪器很少,屋顶漏雨,墙壁透风,条件实在太糟了。

但是居里夫人毫不在乎,专心做她的实验。

在研究过程中,她发现,能放射出那奇怪光线的不只有铀,还有钍。

她把这些光线称为“放射线”。

居里夫人在进一步的研究中发现,可能还有一种物质能够放射光线。

这种光线要比铀放射的光线强得多。

她认为,这种新的物质,也就是还未被发现的新元素,只是极少量地存在于矿物之中。

她把它定名为“镭”,在拉丁文中,它的原意就是“放射”。

彼埃尔也同意这种见解,可是当时有很多科学家并不相信。

他们认为这可能是实验出了错误,有的人还说:“如果真有那种元素,请提取出来,让我们瞧瞧!”
为了得到镭,居里夫妇必须从沥青铀矿中分离出镭来。

他们怎样才能得到足够的沥青铀矿呢?这种矿很稀少,矿中铀的含量极少,价格又很昂贵,他们根本买不起。

后来,他们得到了奥地利政府赠送的一吨已提取过铀的沥青矿的残渣,开始了提取纯镭的实验。

在一间简陋的窝棚里,居里夫人要把上千公斤的沥青矿残渣,一锅锅地煮沸,还要用棍子在锅里不停地搅拌;要搬动很大的蒸馏瓶,把滚烫的溶液倒进倒出。

就这样,经过3
年零9个月锲而不舍的工作,1902年,居里夫妇终于从矿渣中提炼出0.1克镭盐,接着又初步测定了镭的原子量。

1906年,彼埃尔·居里在一场意外的车祸中丧生。

居里夫人极为哀痛,但这并没有动摇她献身科学的意志,她决心把与丈夫共同开拓的科学事业进行下去。

1910年,居里夫人成功地分离出金属镭,分析出镭元素的各种性质,精确地测定了它的原子量。

同年,居里夫人出版了她的名著《论放射性》,并出席了国际放射学理事会。

会上制定了以居里名字命名的放射性单位,同时采用了居里夫人提出的镭的国际标准。

居里夫人曾两次获得诺贝尔奖。

她是巴黎大学第一位女教授,是法国科学院第一位女院士,同时还被聘为其他15个国家的科学院院士。

在她的一生中,共接受过7个国家24
次奖金和奖章,担任了25个国家的104个荣誉职位。

但居里夫人从不追求名利。

她把献身科学,造福人类作为自己的终生宗旨。

居里夫人和她的丈夫决定放弃炼制镭的专利权。

她认为,那是违背科学精神的。

她曾经对一位美国女记者说:“镭不应该使任何人发财。

镭是化学元素,应该属于全世界。

”这位记者问她:“如果世界上所有的东西任你选挑,你最愿意要什么?”她回答:“我很想有一克纯镭来进行科学研究。

我买不起它,它太贵了!”原来,居里夫人在丈夫死后,把他们几年艰苦劳动所得,价值百万法郎的镭,送给了巴黎大学实验室。

这位记者深为感动。

她回到美国后,写了大量文章,介绍居里夫妇,并号召美国人民开展捐献运动,赠给居里夫人一克纯镭。

1921年5月,美国哈定总统在首都华盛顿亲自把这克镭转赠给居里夫人。

在赠送仪式的前一天晚上,居里夫人又坚持要求修改赠送证书上的文字内容,再次声明:“美国赠送我的这一克镭,应该永远属于科学,而绝不能成为我个人的私产。


居里夫人晚年在镭学研究院工作,亲自指导来自外国的青年科学家从事研究工作。

在她培养的许多优秀科学家中,有中国的放射化学创始人郑大章和物理学家施士元教授。

由于长期受到放射性物质的严重损害,居里夫人患了白血病,于1934年7月4日逝世。

与居里夫人有着崇高真挚友谊的相对论创立者爱因斯坦,在悼念她时说:“她一生中最伟大的科学功绩──证明放射性元素的存在,并把它们分离出来──所以能取得,不仅是靠着大胆的直觉,而且也靠着在难以想象的极端困难情况下工作的热忱和顽强。

这样的困难,在实验科学的历史中是罕见的。

给我们的启示
一、镭的发现过程让我们知道:平时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目的是使我们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打牢科学发展的思想基础,做到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首先要看是否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从而减少工作的盲目性。

确立科学发展观,对于我们更好地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对于提高工作水平和驾驭全局的能力,实现我们的预期目标至关重要。

二.对科学必须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

学习科学最重要的是付诸实践,把科学探究方法体现到各项工作中去。

从实际出发是落实科学研究的基础和前提,脱离了实际就不可能科学。

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一是要把学习作为大学生活的启动点和切入点,努力做好学生的本职工作,即能与当前各自的学习计划相结合。

二是联系实际,抓住一切学习时间,尽可能的去学。

从居里夫人的身上找取那些探究精神和不懈努力的精神。

三.居里夫人的性格、科学态度与科学发现给我们的启示。

居里夫人之所以广为人们敬重,是因为科学家有其特殊的品格,诸如崇尚科学、为科学献身、学识、良知、反对伪科学等等。

科学家的成就以及他们取得的重大发现,和科学家的性格有着密切的关系。

事实表明,科学家的发现不是偶然的,它存在着一些必然的因素,从科学家本身来看,客观上他们必须要有渊博的知识和超人的智慧,主观上他们有坚韧、善于怀疑、善于思考等的性格。

科学发现在现实中的巨大作用马克思指出,“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

一方面,科学的新发现和科学的进步会对人类的物质生活带来深刻的变革。

通过新的科学发现,不断的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使得人们可以更好的驾御自然。

另一方面,科学发现以及科学理论的进步给人们的精神生活也带来了巨大的改变,使得人们的思想从封闭走向了开放。

四.从镭的发现过程联系当今的科学创造,不难发现共同点。

当代,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中的竟争,突出地表现为科学教育和科学技术的竞争,而科学教育和科学技术的竞争则又集中地表现为开发科学创透能力、·造就新型科技人才的竞争。

因此,深刻理解现代科学创造的基本特点和新型科技人才应当具备的创造素养,是加速科学仓暖能力的开发,造就新型科技人才,推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客观需要。

创造与科学创造创造是指首创和始造,或创立和建造。

这就与镭的发现存在共鸣之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