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风和降水 教案(浙教版八年级上)(2)
2019-2020学年八年级科学上册 2.4 风和降水教案 浙教版.doc

2019-2020学年八年级科学上册 2.4 风和降水教案浙教版[教学目标]认知目标1.了解风是怎样形成的。
2.知道风向、风速的表示方法和度量单位。
3.学会用风向标、风速仪测定风向和风速,了解目测风向、风速的方法。
4.了解风对人类活动和动物行为的影响。
技能目标学会观测风向和风速。
情感目标最大限度的突出对测量方法的探究。
培养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风的形成,风向的表示方法。
难点:风的方向的认知。
[教材分析和教学思路]风是一个重要的天气要素。
可反映出天气形势的分布与变化。
本节内容着重于让学生理解风的形成,风向、风速的表示方法,学会观测风向、风速,利用目测的方法估计风向、风速。
通过感受风到思考:“风是怎样形成的?”近而介绍风的两个基本要素风向和风速,在学习过程中紧紧联系生活如何判断风向及风速,使这节课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教学准备]气球、小风车、纸飞机、电风扇、风向标、风速仪[教学过程]一.风是怎样形成的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风,先来感受一下风实验:一个充气气球产生风的现象问:为什么有风?(充气气球内的气压〉外界的气压)通过实验能否得出风的形成与什么有关?分析:气压与高度的关系。
同一高度、不同区域的气压一定相同吗?高压区?低压区?提问:第68页图2-31,高压区和低压区之间的空气会如何运动? (气压高处指向气压低处的——股力量,推动空气形成风)类比:水流动的方向?直接原因是什么?空气流动的方向?直接原因是什么? (气压差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气压差异越大,风就越大,如果两地的气压相等,风就平息了)小结:风是怎样形成的?——空气的水平运动。
(二)风向和风速’ .播放一段天气预报的录音。
找出与风有关的信息。
风向和风极(风速)是测量风的两个基本要素1、风向A、定义:风吹来的方向。
B、方位:8种风向C、符号:短线段表示如东风表示为:练习:根据符号确定风向实验:图2—42。
机头方向即风向。
D、测量仪器:风向标-----箭头的方向即风向。
2.4《风和降水》优秀教案(第1课时)

第4节风和降水【内容来源】八年级浙教版上册第二章【主题】第四节风和降水【课时】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风是怎样形成的,知道风向、风速的表示方法和度量单位。
学会用风向标、风速仪测定风向和风速,了解目测风向、风速的方法。
了解风对人类活动和动物行为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生活现象分析,学生能做出自己的判断,培养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对风的认识,学生体会到科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认识到科学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二、重点难点重点:风的观测,风的形成,目测风向、风速难点:风的形成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提问:刮风下雨是经常出现的天气现象,你知道风和降水是如何形成的吗?过渡: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做个小活动。
(二)新课教学活动1:请你扇动书本,你会感到有风吗?打开电风扇,站在附近你会感到有风吗?思考:风是怎样产生的呢?总结:风是空气的水平运动,同一高度的两地,气压高低不同。
风是从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的。
活动2:把充满气体的气球充气口松开,会感到气球内的空气一涌而出,这是为什么?过渡:我们如何来表述风?风的两个基本要素:风向和风速。
思考: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方法可以判断风向?又是如何测定的呢?活动2:如图所示,折一架纸飞机,中间用铅笔穿过,使纸飞机可以在水平面内自由转动。
用手握住铅笔,将纸飞机放在开的风扇前。
观察纸飞机的机头和尾翼的指向。
教师讲解:风向测定仪器:风向标结构:观测风向的仪器叫风向标,由箭头、水平杆和尾翼三部分组成,下有四个方向的方位标。
教师提问:根据纸飞机的指向,说说气象观测中,风向是风向标的箭头指向还是箭尾的指向?总结:风向分类,天气观测和预报中常使用 8 种风向。
风速概念:单位时间内空气流动的距离。
常用的单位有:米/秒、千米/时等. 提问:风速又是如何测量的?学生回答:风速仪教师讲解:原理:利用风杯在风作用下的旋转,并以每秒旋转次数来折算出风速。
旋转动力转化为电流,则风速值直接在刻度板上读出。
2016年秋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第二章第4节风和降水5篇

2016年秋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第二章第4节风和降水5篇第一篇:2016年秋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第二章第4节风和降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①了解风是怎样形成的。
②知道风向、风速的表示方法和量度单位。
③学会用风向标、风速仪测定风向和风速,掌握目测风向、风速的方法。
④了解风对人类活动和动物行为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①根据已有的知识推测未知的知识。
②通过体验和感受体会风的特点。
③通过对已有测量工具的研究和探索,大胆改进创新。
④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展现学习智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让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待周围的事物并能设计实验方案证实自己的猜测。
②培养学生大胆设计,细心实践的科学态度,形成严谨的科学精神。
2学情分析风是一个重要的天气要素。
近地面的风向和风速与水平气压梯度力、地球自转偏向力和摩擦力有密切关系。
风也可以反映出天气形势的分布与变化。
本节内容着重于让学生理解风向、风速的表示方法,学会观测风向、风速,特别是要掌握利用目测的方法估计风向、风速。
学生对风的理解比较抽象,需通过具体的活动感知。
3重点难点重点:风向、风速的表示方法和观测方法。
难点:与指南针等已学工具相结合,目测、估计风向和风速。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①了解风是怎样形成的。
②知道风向、风速的表示方法和量度单位。
③学会用风向标、风速仪测定风向和风速,掌握目测风向、风速的方法。
④了解风对人类活动和动物行为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①根据已有的知识推测未知的知识。
②通过体验和感受体会风的特点。
③通过对已有测量工具的研究和探索,大胆改进创新。
④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展现学习智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让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待周围的事物并能设计实验方案证实自己的猜测。
②培养学生大胆设计,细心实践的科学态度,形成严谨的科学精神。
4.1.2学时重点~重点:风向、风速的表示方法和观测方法。
4.1.3学时难点~ 难点:与指南针等已学工具相结合,目测、估计风向和风速。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2.4 风和降水 学案

风和降水【学习目标】1.了解风的形成和性质。
2.知道风速风向的测量。
【学习重难点】1.准确理解空气的湿度、相对湿度及其区别。
2.理解降水量、降雨形成的条件。
【学习过程】一、新知学习1.风是空气的_____运动,在同一水平面上,风是从_____气压区流向_____气压区。
2.观测风向和风速的工具分别是风向标和_____。
3.空气中水汽的多少往往是相对的,气温的高低不同,空气中所含的水汽量也不同。
一般来说,温度越高,水汽含量就_____。
空气中的相对湿度就越大。
4.水珠和冰晶随着温度的降低和水汽的增多逐渐增大,最终形成_____、_____或冰雹降落到地表、形成降水。
5.降水量表示一定时间内降落到地面的水层深度,用_____来计量。
气象观测中,常用_____收集雨水。
6.降水形成的机理是:空气上升、_____、水汽凝结、水滴增大、降水形成。
7._____指的是风吹来的方向。
天气观测和预报中常用的8种风向(东风、南风、西风、北风、东南风、西南风、西北风、东北风)。
二、达标检测1.我们把从东南方向吹向西北方向的风称为()A.东南风B.西北风C.东南—西北风D.西北—东南风2.云飘在空中而不降水,这可能是由于()A.空气中的水汽不足B.气温不够高C.云中凝结的水珠还不够大D.云的上升运动太快3.产生风的主要原因是()A.海拔高低的差异B.气压高低的差异C.气温高低的差异D.空气湿度的差异4.测量风的两个基本要素是()A.风向和风能B.风力和风向C.风级和风速D.风向和风速5.某人面对北方站着,风从他的背面吹来,则此风为()A.查看卫星云图B.听天气预报C.浏览气象网站D.阅读空气质量日报6.某同学以一定的速度向东跑,他感到无风,则此时()A.无风B.吹西风,风速与跑速相同C.吹东风,风速与跑速相同D.吹西风,风速比跑速小7.人类的下列活动中利用风来进行的是()A.气球探测B.帆船运动C.高空跳伞D.滑雪活动。
2.4 风和降水 教案4(浙教版八上)

授课内容风教学目标认知目标1.了解风是怎样形成的。
2.知道风向、风速的表示方法和度量单位。
3.学会用风向标、风速仪测定风向和风速。
4.了解风对人类活动和动物的影响。
技能目标:学会通过实验来解决理论问题,进一步去解释现实问题。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课堂参与能力和实践活动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风是一种重要的天气要素。
可反映出天气形势的分布与变化。
学习本节内容对下面教材天气及气候的学习起着基础的作用。
本节课紧密联系生活,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掌握好本节内容,对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有重要的意义。
学情分析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科学内容,对科学的学习有较强的兴趣,而学生对风也有较多的认识,但还不能形成概念。
本节课主要与学生互动为主,让学生联系实际,充分根据已有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风的形成,风向的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风的方向的认知。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实验探索+问题解决的方式。
教学用具气球一个、纸飞机一个、铅笔一根、ppt课件、视频教学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及时间教师行为学生行为教学意图导入风的形成(12’)1、猜谜语:生来本无影,来去却有声。
夏天无它热,冬天有它冷。
2、展示“气球”并提问:当松开气球的充气口时,会有什么现象?后演示实验。
3、进一步提问:把充满气体的气球充气口松开,会感到气球内的空气一涌而出,这是为什么?并给予适当提示。
4、追加提问:为什么气体会从压强高的向压强低的流动呢?1、一步步引导学生提出风的形成过程,并通过图示展示,让学生自行提出风的概念。
5、ppt动画展示风的形成过程。
学生饶有兴趣,猜谜:风变小,有气出来,放气时有声音。
气球内外压强不同,内高外低风是空气从高压到低压的水平运动。
看,巩固让学生集中精神,把心思转移至课堂。
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一连串的提问,激趣,引起学生思考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自我归纳能力,增强自主推理能力。
以生动的形式加深学生记忆。
八年级科学上册2_4降水第2课时教学设计新版浙教版

《降水》教材内容浙江教育出版社八年级科学上册第二章第四节教学预备多媒体课件、烧杯、表面皿、冰块、热水教材分析本节课教学内容是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第二章第六节,通过前面对的温度和湿度学习安排这一内容来分析空气中水汽凝结、降水的形成进程内容安排逻辑性很强。
这一节要紧学习空气中水汽凝结的缘故、降水的形成进程、测量降水量。
本教学设计特点:1.依照凝华、凝结的知识和生活体会,说说云或雾是如何形成的?培育学生的推理能力。
2.针对学生对抽象事物明白得的局限性,采纳化抽象为具体的思想,以实验为基础,从实验现象入手慢慢深切,帮忙学生加深知识的明白得;3.若是想让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有哪些方式?让学生自己试探并结合已学知识可知若是想让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有两种方式:增加水汽或降低温度。
能够培育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教学目标认知目标 1.明白得空气中水汽凝结的缘故。
2.了解降水的形成进程。
技术目标 1.学会测量降水量。
2.能依照对自然的观看提出探讨的问题,并设计实验,有打算有步骤地进行实验,对实验现象和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置,对提出的探讨问题进行总结。
情感目标1.培育学生关切自然、钟爱科学、关注生活的态度。
2.体验通过实验探讨取得知识的乐趣和成绩感,学会合作。
教学重、难点重点是凝结与降水的形成,湿度与降水的关系。
难点是相对湿度与水汽凝结和降水。
教学进程课题一、承上提问湿度等对降水阻碍引入一样来讲,温度越高,相对湿度越大,成云降水的可能性也越大,那么水蒸气是怎么变成小水珠降下来的呢?1.实验水汽凝结实验在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水,在另一容器内盛满冰,盖在烧杯上。
烧杯中的空气发生了什么转变?现象(1)盛冰容器底部的表面显现小水珠。
(2)烧杯内的空气显现了雾——即发生水汽凝结。
2.试探烧杯中的雾是如何产生的?这些小水珠是怎么来的?答:烧杯中的水汽化,变成水蒸气,当受冷后,变成了小水滴悬浮在烧杯中的空气中,而形成了雾。
当上升的雾和水气碰着冷的表面皿底部时,凝结成水珠附在其上。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教学案:第二章 2.4 2.5 风和降水、天气预报

第八讲——风和降水、天气预报知识梳理:一、风的形成1、风是空气的____________,风总是从___________流向______________。
在同一水平高度上,如果两个地方的气压不一样,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就会形成风。
测量风的两个基本要素是_______和________。
2、风向(1)风向是指________________。
天气观测和预报中常使用8种风向,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风向的表示:用一短线段表示。
例如:(3)风向的测量:测量风向的仪器是___________,风向是指它们尖端指向。
(4)日常生活中,帮助我们判定风向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风速(1)风速是指单位时间内空气流动的距离。
常用的度量单位有_______、________等。
(2)风速常用________表示。
风级一般分为0~12级,每级风的名称、风速及在陆地上产生的风效都会有所不同。
(3)气象观测中,测风速的仪器是____________。
二、空气的湿度1、空气的湿度(1)不论是阴雨还是晴天,冬天还是夏天,室内还是室外,海洋还是沙漠,任何地方的空气中都含有_________。
(2)湿度的定义:空气中水汽的_________叫湿度。
(3)空气的湿度一般用____________表示。
(4)相对湿度表示空气中水汽的多少,常用百分比表示。
(5)空气的温度越高,空气的__________越大。
2、相对湿度的测量(1)测量湿度的仪器称为湿度计,常用的有_________________、毛发湿度计、自动感应湿度计。
(2)干湿球湿度计的结构与使用结构:由一支干球温度计和一支湿球温度计组成。
使用方法:先读出_______________的读数,再读出_________________的读数,然后计算它们的温差,最后通过查相对湿度表,得出相对湿度。
2.4风和降水教学设计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

浙教版八上科学§2.4风和降水教学设计课题 2.4 风和降水单元二学科科学年级八上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浙教版八上第二章《天气和气候》的第4节内容,教材主要由风、空气温度和降水等内容组成,重点介绍了风的成因、风向、风速、空气温度和降水的形成和降水量的测量等知识。
学生前面已学习过的大气压强、物态变化能及气温等相关知识,这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所以本节内容是气压和气温知识点的延伸,更是后续学习天气预报等内容的起知识铺垫作用,所以本节课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和地位。
本节课拟用2课时完成教学,第1课时主要介绍风,介绍风的形成和风的基本要素;第2课时主要介绍空气湿度、降水的形成和降水量的测量等。
学习目标科学观念:知道观测湿度的常用仪器,学会测量空气的湿度;知道降水的成因;了解降水量的测量方法;科学思维:会使用相对湿度表,并利用干湿球湿度计测量空气相对湿度;探究实践:通过实验了解空气湿度与天气的关系,理解降水的形成原因;态度责任:形成积极动手和参与实践的习惯,学会关心身边的事物,并用联系的观点看待周围的事物。
重点使用干湿球温度计、温度查算表算湿度值;降水的形成;湿度与降水的关系;难点相对湿度的查算;降水的形成。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复习:1、风形成的条件是什么?2、风的基本要素有哪些?3、什么是风向,怎样测定?4、测定风速的仪器是什么?5、天气的基本要素有哪些?过渡:风向和风速可用风向标和风速仪来测量,湿度和降水是怎样测量的?导入新课讲授新讨论交流:我们知道空气成分中含有水蒸气,你能举例说明空气中有水蒸气吗?一、空气的湿度1、水蒸气是空气重要组成成分之一;任何地方的空气中都含有水汽。
2、空气的湿度:(1)空气湿度是表示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和潮湿程度的物理量;(2)一定体积的空气中,含有的水汽越少,则空气越干燥;含有的水汽越多,则空气越潮湿。
(3)地面湿度,一般指离地面1.5米高度上百叶箱中测的空气湿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4(1) 风和降水[教学目标]认知目标1.了解风是怎样形成的。
2.知道风向、风速的表示方法和度量单位。
3.学会用风向标、风速仪测定风向和风速,了解目测风向、风速的方法。
4.了解风对人类活动和动物行为的影响。
技能目标学会观测风向和风速。
情感目标最大限度的突出对测量方法的探究。
培养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风的形成,风向的表示方法。
难点:风的方向的认知。
[教材分析和教学思路]风是一个重要的天气要素。
可反映出天气形势的分布与变化。
本节内容着重于让学生理解风的形成,风向、风速的表示方法,学会观测风向、风速,利用目测的方法估计风向、风速。
通过感受风到思考:“风是怎样形成的?”近而介绍风的两个基本要素风向和风速,在学习过程中紧紧联系生活如何判断风向及风速,使这节课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教学准备]气球、小风车、纸飞机、电风扇、风向标、风速仪[教学过程]一.风是怎样形成的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风,先来感受一下风实验:一个充气气球产生风的现象问:为什么有风?(充气气球内的气压〉外界的气压)通过实验能否得出风的形成与什么有关?分析:气压与高度的关系。
同一高度、不同区域的气压一定相同吗?高压区?低压区?提问:第68页图2-31,高压区和低压区之间的空气会如何运动? (气压高处指向气压低处的——股力量,推动空气形成风)类比:水流动的方向?直接原因是什么?空气流动的方向?直接原因是什么? (气压差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气压差异越大,风就越大,如果两地的气压相等,风就平息了) 小结:风是怎样形成的?——空气的水平运动。
(二)风向和风速’.播放一段天气预报的录音。
找出与风有关的信息。
风向和风极(风速)是测量风的两个基本要素1、风向A、定义:风吹来的方向。
B、方位:8种风向C、符号:短线段表示如东风表示为: o--练习:根据符号确定风向实验:图2—42。
机头方向即风向。
D、测量仪器:风向标-----箭头的方向即风向。
风向箭头指在哪个方向,就表示当时刮什么方向的风。
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方法判定风向 (旗的飘向,烟的飘向,树叶的摇摆方向)2.风速:用风级表示A、定义:单位时问内空气流动的距离。
B、单位:米/秒、千米/时。
C、测量仪器:风速仪。
介绍书上的风速仪是靠测量上面风杯的转速来测定的。
D、读表第75页了解目测风级的方法及不同风级对人类和自然的影响E、应用:用目测的方法测当地当时的风速。
3、延伸:风是一种自然能源,我们应该如何利用风为人类造福?思考题:1.风也是一种资源。
利用风能可以进行发电、行船、运动、风媒花、风车磨麦、带来湿润或干燥等活动。
2.大风会对人类和动物产生危害,如刮倒建筑物、毁坏农作物、形成风暴潮、倾覆船只等。
注:思考题是开放性问题,要让学生积极地思考,理解风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深刻影响。
课外补充资料:风的形成:俗语说“热极生风”,是有道理的。
当阳光晒热了地面,由于地表性质(比热)不同,受热不匀,各地空气的温度就有高有低。
气温高的地方,空气会膨胀,密度会减小,气压会降低;气温低的地方,空气会收缩,密度会增大,气压会升高。
所以同一高度的不问地方的气压会有差异,就产生了由气压高处指向气压低处的一股力量,推动空气形成风。
风速:我国气象台统一规定用2分钟的平均风速。
有时也根据需要计算1分钟或10分钟的平均风速。
作业布置:必做题:作业本§2、5选做题:目测当天的风向、风速第5节风一、形成原因:两地间存在气压差,高压区→低压区二、风的两个基本要素1、风向定义:风吹来的方向表示:方位:8种例东风○——仪器:风向标2、风速:定义:单位时间内空气流动的距离单位:米/秒千米/时表示:风级仪器:风速仪2.4(2) 风和降水【教学目标】:认知目标:1、理解空气湿度及其与气温之间的关系。
2、知道观测湿度的常用仪器,学会测量空气湿度。
3、了解空气湿度与天气的关系。
4、理解空气中水汽凝结的原因。
5、了解降水的形成过程。
技能目标:学会测量降水量。
情感目标:1、知道湿度大小与人体舒适感的关系。
2、了解一些天气谚语的含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理解空气湿度的含义、干湿球湿度计的工作原理、降水的过程。
【教学准备】:干湿球湿度计、烧杯、表面皿、冰块【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引入:我们常听到“风雨交加”、“暴风骤雨”、“和风细雨”等成语吧,风和雨、雪总是联系到一起。
出示:暴雨和大雪的图片设问:为什么会降水呢?空气的湿度问:在水循环中,陆地上的水就是通过降水的形式得到补充的,降水过程说明空气中存在什么呢?学生回答:水分。
问:水分是以什么状态存在于空气中的呢?学生回答:气态。
讲述:水蒸气是无色无气味的气体,所以我们平时是看不到空气中的水汽的。
其实不论是阴雨天还是晴天,冬天还是夏天,室内还是室外,湿润的海洋上还是干燥的沙漠地,任何地方的空气中都含有水汽。
如冰的饮料瓶外会凝结水珠、打开冰箱会看到白雾等现象都说明了空气中存在水分。
讲述:我们用湿度来表示空气中水汽的多少。
而空气的湿度一般用相对湿度来表示。
相对湿度表示空气中水汽的丰富程度,常用百分比来表示。
问:是不是任何时候空气中的水汽的多少都是一样的呢?学生猜测演示实验:在3只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水,水温分别是25℃、45℃、65℃。
拿玻璃片靠近烧杯口,学生观察玻璃片上出现了什么?三个烧杯口有什么不同?现象:温度越高的水上方的玻璃片上凝结的水珠越多。
问:为什么玻璃上会出现水珠?水珠的多少说明了什么?解释:水温越高,烧杯口空气温度越高,水面蒸发的水也越多,空气含有的水汽就越多,在玻璃上凝结的水珠也就越多。
结论:气温的高低不同,空气中所含有的水汽数量也不同。
温度越高,空气中所能含有的水汽就越多。
可见,空气总能含有的水汽在一定温度下是有限的,温度不同,空气中同样水汽量的相对湿度是不同的。
讲述:我们常要测定空气中的相对湿度,观测湿度的仪器称为湿度计。
湿度计有毛发湿度计、自动感应湿度计、干湿球湿度计等。
其中干湿球湿度计是最常用的湿度计。
出示:干湿球湿度计的实物或图片结构:一支干球温度计和一支湿球温度计组成,湿球温度计的球部有湿棉纱包着。
原理:空气中的相对湿度越小,湿棉纱布中的水蒸发得越快,带走得热量就越多,湿球温度计上得读数就越小。
干湿球温度计上得读数差值,能反映出空气中水汽得丰富程度。
测量方法:先读出干球温度计刻度,再读出湿球温度计刻度,然后计算它们的温度差,最后通过查相对湿度表,得出相对湿度。
阅读:78页的相对湿度表问:为什么要有两支不同的温度计呢?你们知道它的工作原理吗?解释:空气中的相对湿度越小,湿棉纱布中的水蒸发越快,带走的热量越多,湿球温度计上的读数就越小。
讨论:同时,空气的相对湿度不同,人的感受也不同。
根据自身的经验,说一说空气相对湿度的大小与人的舒适度的关系。
学生讨论:相对湿度小,使人感到干燥,皮肤发生干裂;相对湿度大,在冬季会感到特别寒冷,夏季会感到特别闷热。
讲述:空气湿度是形成降水的基本条件,空气湿度越大,空气中的水汽就越丰富,成云、降水的可能性就越大。
许多天气谚语就是根据湿度来判断天气变化趋势的,如“蜻蜓低飞,不雨也阴”,“燕子高飞晴天吿,低飞雨天报”等,你们知道其中包含的道理吗?思考:“蜻蜓低飞,不雨也阴”,“燕子高飞晴天吿,低飞雨天报”所包含的科学道理。
学生发言、总结:因为大雨前空气中的湿度较大,蜻蜓的翅膀变软不能高飞,昆虫大多飞得很低,燕子也就低飞觅食。
降水问:你们知道什么是降水吗?学生回答:雨、雪、冰雹等。
讲述:降水是指空气中的水以液态或固态的形式降落到地表,它包括雨、雪、冰雹等形式,最常见的降水是降雨。
演示实验:图2-44,在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水,在表面皿内盛满冰,盖在烧杯上,烧杯中的空气发生了什么变化?现象:表面皿的下面凝结了很多水珠。
问:为什么表面皿下会出现水珠?学生解释:水蒸发到空气中,空气中的水汽遇冷放热液化成液态水。
问:由此可知,空气中的水汽变成雨、雪、冰雹等需要什么条件呢?学生回答:气温降低讲述:空气中的水汽在一定的条件下会凝结出细小的水珠或冰晶,这就是我们肉眼看到的云和雾。
问:是不是气温降低了空气中的水汽就一定能凝结成水珠呢?还要具备什么条件呢?学生猜测,教师提示与湿度的关系讲述:当空气的相对湿度达到100%时,空气中就再也不能容纳更多的水汽了,这时,气温降低,空气容纳水汽的能力也会随之降低,空气容纳水汽的能力也随之降低,空气中的水汽就会附着在微小的灰尘颗粒上形成细小的水珠,就发生了水汽凝结。
讨论:观察图2-45,根据凝华、凝结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说说云和降雨是怎样形成的。
学生回答:热带雨——凝结成云,水滴增大成雨滴。
中纬度雨——凝华、熔化,水滴增大成雨滴。
设问:水汽凝结或凝华成云后是不是一定会形成降水呢?解释:空气中凝结的水珠或凝华的冰晶很小,形成云以后就漂浮在空气中,此时并不一定相成降水。
水珠和冰晶随着温度的降低和水汽的增多逐渐增大,最终形成雨滴、雪或冰雹降落到地表,形成降水。
思考:为什么降水有时候是雨,有时候是雪或冰雹?学生回答解释:(雨、雪略)冰雹大多出现在夏天。
因夏天在局部地区内向上天空流动剧烈,将下落的冰晶又抬升,反复多次后,颗粒变得非常大,最后在下落到地面时,还未完全熔化即称之为冰雹。
讨论:降水对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有什么意义?学生讨论回答:补充陆地上的淡水、是人类用水的主要来源、使植物获得水等等。
讲述:一个地方降水的多少用降雨量来表示,它表示一定时间内地面积水的深度,用毫米来度量。
气象观测中常用雨量筒收集雨水。
雨量筒是一个直径20厘米的金属圆筒。
筒高58厘米,分为上下两节,下节高35厘米,里面装有一个储水瓶。
把储水瓶中的水倒进特制的量杯,就可以知道今日的降雨量(水深)。
雪和冰雹等融化后可用同样的方法测量。
讨论:降水过多或过少会产生什么后果?学生回答:过多——水灾……过少——干旱……材料1:1992年夏,受9216号强热带风暴和天文大潮的作用,8月末9月初,我国东部沿海发生了1949年以来影响范围最广,损失最严重的一次风暴潮灾。
闽、浙、沪、苏、鲁、冀、津、辽等省市沿海地区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高潮位。
据统计,仅闽、浙、苏、鲁、冀、津6省市受灾人口2000多万,毁坏海塘1170km,受灾农田193.3万hm2,死亡193人,直接经济损失90多亿元。
闽江发生50年一遇的特大洪水,十里庵站洪峰流量27500m3/s,竹岐站洪峰流量30300m3/s。
闽江流域遭受较严重水灾。
钱塘江上游出现1949年以来第2位大洪水,兰溪站洪峰流量12l00m3/s,沿江县市受灾较重。
此外,大渡河、湘江、信江、漓江及黄河中上游部分地区也发生了较大洪水,造成了较严重的洪涝灾害。
材料2:去年六月二十九日“出梅”以来,温州市就以高温晴热天气为主,降雨量只有二点五毫米(历年平均降雨为七十五毫米),高于或等于三十五摄氏度的高温天气就有十九天,超过历年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