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生理(血液)

合集下载

人类和动物的心血管生理学

人类和动物的心血管生理学

人类和动物的心血管生理学人类和动物都是生命的形式,和动物一样,我们的身体也需要血液为我们供应能量和氧气。

因此,心血管系统对于我们的生命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人类和动物的心血管生理学,讨论他们的相似点和差异点。

心血管系统是人体最重要的系统之一,由心脏、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组成。

心脏是心血管系统的中心,它向全身脏器供血,并将二氧化碳输送到卫生间排出体外。

和人类一样,动物的心血管系统也由心脏、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组成。

人类的心脏位于胸部中央,有四个腔室,分别是左右心房和左右心室。

和人类不同的是,一些动物如鱼的心脏只有两个腔室,分别是心房和心室。

这些动物需要通过吸氧来满足身体的能量需求。

心脏收缩和松弛的作用导致心脏在整个心血管系统中的循环。

这个过程叫做心脏的收缩和松弛。

当心脏收缩时,心脏内的血液被推入动脉,然后进入血管系统,为身体供血。

当心脏松弛时,血液通过静脉回到心脏。

人类和动物的心脏收缩和松弛循环的时间和频率也有所不同。

人类的心律大约是60-100个心跳每分钟。

然而,小型哺乳动物的心律可以达到200个心跳每分钟,而象只有30-40个心跳每分钟。

正常心脏循环是非常重要的,但有时心脏可能会发生问题,如心脏瓣膜疾病。

这种疾病会导致心脏收缩时发生漏瓣或瓣膜狭窄等问题。

因此,人类和动物都需要进行心血管检查以确保健康的心血管系统。

总之,在人类和动物的生理学中,心血管系统是重要的。

它为我们的身体供应氧气和能量,维持身体机能的正常运转。

虽然人类和动物的心血管系统有些不同,但它们的作用和意义相似,都是生命名贵的保证。

【医学资料】心血管系统

【医学资料】心血管系统
包括体循环、肺循环、 淋巴回流。 ❖ 血液循环功能:完成体内的物质运输,运输代谢
原料和代谢产物,使机体新陈代谢能不断进行; ❖ 心脏功能:具有循环功能、内分泌功能。心钠素、
生物活性多肽
.
.
.
.
二、循环生理
❖ (一) 心脏的生理活动 ❖ (二) 血管的生理活动 ❖ (三)微循环、组织液、淋巴液 ❖ (四)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 (五) 器官循环的特点
心的传.导系统
.
.
.
❖ 6.心包:保护心脏
❖ 包在心外面的锥形纤维囊。心包壁由浆膜和 纤维膜组成。
❖ 浆膜:分壁层和脏层,脏层构成心外膜。两 层之间为心包腔,腔内有少量浆液(心包液) 起润滑作用,减少摩擦。
❖ 纤维膜:为一层坚韧的结缔组织膜,在心基 部与出入心脏的大血管的外膜相连,在心尖 部附着于胸骨的背侧壁,外面有心包,由于心肌收缩、瓣膜
启闭、血流加速和减速对心血管壁的加压和 减压作用,以及形成的涡流等因素引起的机 械振动而产生的声响。 ❖ (1) 第一心音 发生在心缩期,音调较低,持 续时间长,属浊音,在心尖搏动处听得最清 楚。产生因素:①心室收缩时,房室瓣闭合 运动和腱索张力增加时所发生的振动,以及 心室内压增加血液冲击瓣膜叶片和腱索所引 起的弹性振动;②心室射出的血液冲击主动 脉壁及肺动脉壁所引起. 的振动;③心室肌收 缩所引起的心室壁振动。
❖ 肝静脉,脾胰大小肠的静脉血——门静脉— —肝毛细血管——肝静脉。
.
❖(三) 胎儿血液循环的特点
❖ 胎儿在母体子宫内发育时,肺、消化器官不起 作用,其所需要的全部营养物质和氧都是通过 胎盘由母体提供,胎儿血液循环的特点:
❖ 1、心脏的房中隔上有一卵圆孔,使左、右心房 相互相通,但由于孔的左侧有一瓣膜。且右心 房的大力高于左心房,故右心房的血液只能向 左心房流。

03生理学-血液

03生理学-血液

NaCl溶液
等渗溶液
高渗溶液
低渗溶液
等渗性缺水
高渗性缺水
低渗性缺水
第二节
水和钠代谢紊乱病人的护理
水、钠失衡
135 145
等渗(钠)性缺水
(急性缺水)最常见 水钠成比例丧失 血清钠135-150 渗透压290-310 急性缺水 消化液急性丧失
体液大量丧失 急性肠梗阻、烧伤早期
低渗(钠)性缺水 (慢性缺水)

RBC叠连
红细胞的破坏 红细胞的平均寿命120 d。 衰老红细胞变形能力弱,脆性增加。 ①血流湍急处收机械冲击而破损——血管内破坏; ②滞留在肝、脾、骨髓的血管或血窦的狭窄处, 被巨噬细胞吞噬——血管外破坏。 脾脏功能亢进使得红细胞破坏增多可引起脾性贫 血。
红细胞生成调节 1.促红细胞生成素 (erythropoietin, EPO): 缺氧→肾→EPO→骨髓→刺激骨髓中红细胞 系统的定向干细胞生成原始红细胞,加速决血红 蛋白合成,并促进网织红细胞和成熟红细胞进入 血液,从而保持血液中红细胞数量的相对稳定。 负反馈。 2.雄激素(androgen): 促进红细胞的生成。 ①直接刺激骨髓,促进幼红细胞分裂繁殖和血红蛋 白合成; ②促进肾分泌EPO; ③促进蛋白质合成。
血气分析三步法(案例)
• • • • 例1.病人的pH为6.80,PCO2为60mmHg,PO2为45mmHg。 第一步:pH值小于7.35,提示为酸中毒; 第二步:PCO2和pH值异向改变,表明为呼吸性; 第三步:PCO2增加20mmHg,pH值应降低2×0.08(±0.02)即 为7.24±0.02,但病人实际pH值低于此值,说明存在代谢因 素,而且代谢因素使病人的pH值更偏酸。 • 结论:此病人为原发性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酸中毒。 • • • • • 例2.病人的pH为7.50,PCO2为50mmHg,PO2为100mmHg。 第一步:pH值大于7.45,提示为碱中毒; 第二步:PCO2和pH值同向改变,表明为代谢性; 第三步:不用,因该病人不是呼吸性酸碱平衡紊乱。 结论:此病人为代谢性碱中毒。

心血管系统的解剖和生理学

心血管系统的解剖和生理学

心血管系统的解剖和生理学心血管系统是人体重要的生命系统之一,负责输送氧和营养物质到身体各个部位,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

本文将从解剖和生理学两个方面来探讨心血管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一、解剖学1.心脏心脏是心血管系统的核心器官,位于胸腔中央略偏左的位置。

它由左、右两个心房和左、右两个心室组成。

心脏内部有心瓣膜,主要包括三尖瓣、二尖瓣、主动脉瓣和肺动脉瓣,这些瓣膜的作用是控制血液的流动方向。

2.血管血管是心血管系统的管道,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三种类型。

动脉将氧合血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器官,静脉则将含有代谢废物的静脉血回输到心脏。

毛细血管是动脉和静脉之间的细小管道,负责氧气和养分的交换。

3.主要血管(1)主动脉:起源于心室,将氧合血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

(2)肺动脉:起源于右心室,将二氧化碳生成的静脉血输送到肺部进行气体交换。

(3)上下腔静脉:将全身的静脉血回输至心脏。

二、生理学1.心脏收缩与舒张心脏的工作循环包括舒张期和收缩期。

在舒张期,心脏充满了静脉血,心房和心室放松,此时心瓣膜开放,血液通过肺动脉和主动脉进入肺部和全身。

而在收缩期,心脏肌肉收缩,心瓣膜关闭,防止血液逆流,将氧合血推送到全身。

2.心电图心电图是通过检测心脏电活动来评估心脏功能的方法。

它反映了心脏在收缩和舒张过程中的电信号变化,通过图形化的方式展示为波形图。

心电图的主要指标包括心率、心律和心室肥厚等,对于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3.血压调节血压是指血液对血管壁产生的压力。

血压的调节涉及到多个因素,如心输出量、血液容量和外周血管阻力等。

通过调节血管收缩和舒张、心脏收缩力和心率的变化,人体可以维持正常的血压水平。

4.血液循环血液循环是指血液在心血管系统中的循环路径。

在心脏的驱动下,氧合血从左心室通过主动脉进入全身组织,经过毛细血管进行氧气和养分交换,然后通过静脉回流至右心房,最后经过肺循环重新进行气体交换,循环往复。

三、心血管系统的意义心血管系统的正常运行对于保持人体生理功能的稳定至关重要。

血液循环

血液循环

(2)邻近未兴奋部位细胞膜的兴奋性
心肌细胞的兴奋传导是沿着细胞膜的兴奋扩散 的过程,只有邻近未兴奋部位膜的兴奋性正常,兴奋
才能正常地传导通过。 邻近部位膜兴奋性
处绝对不应期 处相对不应期
Na+通道状态
失活状态 部分失活状态 (0期慢、小)
(二)兴奋性
心肌属于可兴奋组织,具有兴奋性。其兴奋性 高低也可用阈值来衡量。 兴奋性∝1/阈值 1.决定和影响兴性的因素 心肌细胞的兴奋包括两个过程: 当刺激心肌时→从静息电位去极化达到阈电位; 激活Na+通道→从而产生0期去极化→发生动作电位。 凡能影响这两个过程的因素,都可影响心肌的 兴奋性。心肌兴奋性的标志是出现动作电位,可用 刺激阈值判断其兴奋性高低。
3期小结:
慢Ca2+通道失活 + IK 通道通透性↑ ↓ K+外流 ↓ 快速复极化 至RP水平 (3期)
33 期 期 泵 ○ 按任意键显示动画2
4期(恢复期): 因膜内[Na+]和[Ca2+] 升高,而
膜外 [K+] 升高→激活离子泵→泵出 Na+ 和 Ca2+, 泵入 K+→恢复正常离子分布。
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构成 去极化 AP上升支
功能:产生和传导心脏自动节律性兴奋
3、根据心肌细胞AP的去极化速度将心肌分为:
快反应细胞:主要由快钠通道激活. 慢反应细胞:主要由慢钙通道激活.
①快反应自律细胞: 0期去极速率快,4期有自动去极化。 ②快反应非自律细胞: 0期去极速率快,4期无自动去极化。 ③慢反应自律细胞: O期去极速率慢, 4期有自动去极化。 ④慢反应非自律细胞: O期去极速率慢,其4期无自动去极化。
(1)、浦肯野细胞动作电位

血液循环1-心脏生理

血液循环1-心脏生理

一、心脏的位置和形态
心脏被心包包裹,斜位于胸腔纵隔内,约2/3在中线左侧,1/3在中线右侧(图3—14)。
心脏近似前后略扁的圆锥体,尖向左前下方,底向右后上方。近心底处有一环形的沟,称冠状沟(sulcus coronarius),是心脏外面心房和心室的分界,沟内有心壁的血管和脂肪组织填充。心脏外形可分为心底、心尖、胸肋面和隔面(图3—15,图3—16)。
兴奋性的特点
02
动作电位时程加大,不应期相应延长,绝对不应期一直延长至舒张期开始以后,此期间任何刺激都不能引起心肌发生兴奋
03
期间收缩与代偿间歇
04
在心肌正常节律的有效不应期结束后,人为的刺激或窦房结以外的其它部位兴奋,使心室可产生一次正常节律以外的收缩,称为期外收缩或期前收缩。
05
在一次期外收缩之后。往往出现一次较长的心室舒张期,称为代偿间歇。
(二)自动节律性
窦房结细胞的动作电位及其机制
正常起搏点和潜在起搏点
定义:心肌能自动地、按一定节律发生兴奋的能力。人心脏内特殊传到系统(房室结地结区除外)的细胞均具有自律性。
窦房结动作电位的幅值小,由0期、3期和4期组成。0期的电位值为70mV,钙离子内流引起;3期复极化为钾离子外流;4期电位不稳定,当复极化达到-60mV~-65mV时,就会自动的出现缓慢的去极化。当达到阈电位时(-40mV),激活钙离子通道,钙离子内流,导致0期去极化。
(三)、心电图
ECG: 将引导电极置于身体一定部位,记录整个心动周期中心电变化的波形图。
1、正常心电图的 波形及生理意义 名 称 时间(S) 幅度(mV) 意 义
P波 0.06~0.11 0.05~0.25 两心房兴奋
1
Q波 室中隔兴奋

血液循环(循环系统的结构、心脏生理、血管生理、心血管系统的调节)

血液循环(循环系统的结构、心脏生理、血管生理、心血管系统的调节)

3、兴奋性
心肌细胞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
A绝对不应期(0~-55mv)和 有效不应期(0~-60mv)
B相对不应期(-60~-80mv)
C超常期
4、收缩性
特点:
A依赖Ca2+ B受细胞外液Ca2+影响较大 C功能合胞体,服从“全或无”定律 D不发生强直收缩 E在一定范围内收缩力随前负荷的增加而增大
(心房肌与心室肌没有自律性)
正常起博点和异位起博点 形成原理—舒张期自动除极 窦房结细胞的自律性
2、传导性
A原理:局部电流学说
B特点:功能合胞体
C各组织的传导速度: 心房内传导:结间束、房间束 1.7m/s 房室交界传导: 0.1s延搁 (房室延搁) 心室内传导:浦肯野纤维 4m/s
心房肌 1m/s
2、支配血管的传出神经
A交感缩血管神经(NE,与α1受体结合导致血管收缩;与β2受体结合导致血管
舒张。不同组织交感神经纤维分布的密度是不同的,皮肤最密,冠状血管和脑较少。 因此,交感缩血管神经对脑的影响最小,对皮肤的影响最大;同一器官中,动脉中缩 血管纤维的密度高于静脉,微动脉中密度最高,但是毛细血管前括约肌中分布很少, 结果是引起器官血流阻力增大,血流量减少,毛细血管前、后阻力的比例增大,毛细 血管平均压降低,有利于组织液回流,容量血管收缩,静脉回流量增加。)
B交感舒血管神经(交感胆碱能[ACh]神经纤维,对应的是M 受体,支配的脏
器有骨骼肌、心脏、肺、肾和子宫,平时没有紧张性活动,应激时发挥作用。)
C副交感舒血管神经(ACh,M受体,血管舒张,因只支配脑、肝、生殖器等
器官,对整体血液循环的外周阻力影响很小。)
3、心血管中枢
心血管中枢位于延髓,包括心 血管运动区和心血管抑制区。 延髓心血管中枢接受来自外周 压力感受器发来的信息,来调 节心血管活动以保持稳态。

心血管生理学

心血管生理学

心血管生理学心血管系统是人体最重要的生命维持系统之一,负责输送氧气和养分到各个组织器官,并将代谢废物排出体外。

心血管生理学研究的是心脏和血管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作用关系。

本文将从心血管系统的基本结构、心脏收缩与舒张的调节、血管阻力的控制、心血管循环中常见的调节机制以及心血管疾病的生理学机制等方面,阐述心血管生理学的相关知识。

一、心血管系统的基本结构心血管系统包括心脏和血管两部分。

心脏是一颗位于胸腔中的肌肉器官,由左右两个心房和左右两个心室组成。

它通过收缩和舒张的运动,推动血液在血管中流动。

血管分为动脉、静脉和微血管三种类型。

动脉将氧气和养分丰富的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各个组织器官,而静脉则将含有二氧化碳和代谢废物的血液返回心脏。

微血管连接动脉和静脉,是气体交换和物质交换的场所。

二、心脏收缩与舒张的调节心脏的收缩与舒张是由心脏起搏控制中枢发出的电信号所驱动的。

这个起搏控制中枢位于心脏的右心房上部,称为窦房结。

窦房结的电信号会按照特定的频率传导到心室肌细胞,引起心肌细胞的收缩。

在心脏收缩时,电信号会先通过心房,引起心房肌的收缩,然后传到心室肌,引起心室肌的收缩。

而在心脏舒张时,电信号停止传导,心肌细胞恢复到舒张状态。

三、血管阻力的控制血管阻力是指血液流过血管时遇到的阻碍,它直接影响到血液流动的速度和压力。

血管阻力由多个因素决定,包括血管的直径、血液的黏稠度和血管壁的弹性等。

在血管阻力的控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血管的直径。

血管的直径可以通过血管壁的平滑肌调节,在平滑肌收缩时血管收缩,血管直径变小,血管阻力增加;而在平滑肌松弛时血管扩张,血管直径变大,血管阻力减小。

四、心血管循环中的常见调节机制在心血管循环过程中,体内有一些重要的调节机制能够保持血液流动的平衡和稳定。

其中,自律性调节机制是心脏自身通过调节收缩节律来控制心率。

体液动力学调节机制通过调节心脏的收缩力和血管的阻力来控制心输出量和血压。

荷尔蒙调节机制则通过激素的分泌和作用来调节心血管系统功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机体的内环境
一、内环境的概念
体 液 分 布 及 其 物 质 交 换 示 意 图
二、血液对内环境稳定的意义
➢内环境的稳定性是细胞进行生命活动的 必要条件。内环境的成分和各种理化性 质之所以能保持相对稳定,有赖于各器 官系统在神经-体液调节下的相互协调 活动的结果。
➢ 血液在不停地循环流动之中,不仅具有运输 各种物质的功能,而且在维持内环境稳定方 面起着重要作用:
➢ (1)在组织与各内脏器官之间运输各种物质, 从而维持内环境稳定。
➢ (2)血液对内环境某些理化因素的变化具有 一定的缓冲作用。
➢ (3)血液可以反映内环境理化性质的微小变 化,为维持内环境稳定的调节系统提供必
➢ 要的反馈信息。
第二节 血液组成和理化特性
一、 血液的基本组成
血液:正常血液为红色粘稠的液体。它由 血浆和悬浮在血浆内的有形成分组成。
(1)非蛋白含氮化合物 包括尿素、尿酸、肌酐、氨基酸、 胆红
素和氨等。 (2)血浆中不含氮的有机物,
如葡萄糖、甘油三脂、磷酸、胆固醇和 游离脂肪酸等, (3)血浆中微量的活性物质
主要包括,酶类、激素和维生素等。
四、血液的理化特性
➢(一)血色、血味
➢动物血液呈红色,颜色随红细胞中血红 蛋白的含氧量而变化;
➢等渗溶液:与细胞和血浆渗透压相等的 溶液。
➢高渗溶液:大于细胞和血浆渗透压的溶 液。
➢低渗溶液:小于细胞和血浆渗透压的溶 液。
➢等张溶液:血细胞悬浮于其中,其形态 和大小不发生改变的溶液。
(五)血液的酸碱度
➢动物的血液呈弱碱性,pH在7.35~ 7.45之间。
➢生命活动能够耐受的血液pH最大范围 约为6.9~7.8。
正 常 红 细 胞 形 态
正常红细胞形态
四百年前人的红细胞
镰 刀 型 贫 血 的 红 细 胞
➢红细胞的细胞质内充满大量的血红蛋白 (Hb),
➢主要作用:携带氧和二氧化碳
血红蛋白
➢ 单位容积红细胞数、 血红蛋白含量同时 或其中之一显著减 少而低于正常值, 都称为贫血
(二)红细胞的生理特性与功能
➢血液中因含有氯化钠而呈咸味;
➢因含有挥发性脂肪酸而具有特殊的血腥 味,肉食动物腥味更甚。
(二)血液的密度
➢健康动物血液的相对密度在1.050~ 1.060之间 ,密度的大小决定于所含的 血细胞数量和血浆蛋白的浓度。
(三)血液的粘滞性
➢ 血液流动时,由于内部分子间相互摩 擦产生阻力,表现出流动缓慢和粘着的 特性,叫做粘滞性。
➢(一)无机盐 ➢主要的阳离子有Na+、K+、Ca2+、
Mg2+ ; ➢主SO要42的- 阴。离子有Cl-、HCO3-、HPO4-和 ➢主要的微量元素有铜、锌、铁、锰、碘、
钴等,
➢无机离子的主要生理功能是: ➢ (1)维持血浆晶体渗透压。 ➢ (2)维持体液的酸碱平衡。 ➢ (3)维持组织细胞的兴奋性。
血浆 血液
血细胞
水 90~92% 血浆蛋白
无机盐
小分子物质 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抗凝血剂:能够防止血液凝固的物质称为 抗凝血剂。
常用的抗凝血剂有草酸盐、柠檬酸盐 和肝素等。
血浆与血清的区别
血清:血液不作抗凝处理,所凝固的血块不久 紧缩,析出的淡黄色清亮液体。
血浆:抗凝剂处理过的血液经离心沉淀后,上 层液体部分。
➢其大小主要取决于红细胞数量和血浆蛋 白浓度。
➢血液的粘滞性对血液的流动阻力和速度 影响极大。
➢血液的粘滞性也是形成血压的因素 之一。
Hale Waihona Puke (四)血浆的渗透压晶体渗透压:晶体物质、电解质构成。 99.5%
胶体渗透压:血浆蛋白构成。0.5% 作用:有利于血管中保留水分。
附注:等渗溶液、高渗溶液、低渗溶液、 等张溶液
➢一次失血 <10% 不影响健康 <20% 影响正常活动,恢复慢 >33% 危及生命
三、血液的化学成分
血浆
水 (90—92%)
无机盐和小分子有机物
溶质 (8—10%)
(2---3%)
血浆蛋白 (5—8%)

清蛋白(白蛋白) α-球蛋白
➢ 球蛋白
β-球蛋白

纤维蛋白原
γ-球蛋白
三、血液的化学成分
(二)有机物
1、血浆蛋白
➢ 清蛋白:主要由肝脏合成,数量大, 分子量小 1. 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 (75%) 2. 构成组织蛋白的原料 3. 作为运输载体 ( 水溶性低的物质 )
➢ 球蛋白: 1. 免疫性抗体 2. 运输载体 ( 脂类、脂溶性维生素等 )
➢ 纤维蛋白原: 参与血凝
2、血浆中其他有机物
1、血液中的缓冲物质
➢主要依赖于血液中的缓冲对 ➢缓冲对通常是由弱酸和碱性弱酸盐这一
对物质所组成。 ➢主要的缓冲对有:NaHCO3/H2CO3、
Na2HPO4/NaH2PO4、 Na-蛋白质/H蛋白质
2、机体其他器官的酸碱调节
➢动物体的呼吸活动和肾的排泄,共同参 与酸碱调节。
➢通过呼吸活动排出CO2以调节血浆中的 H2CO3浓度;
第二章 血液
➢知识目标:
➢了解血细胞的种类、结构特点与功能
➢掌握血液的组成、理化特性和功能
➢理解血液的凝固过程和机制
➢技能目标:
➢能熟练掌握家禽血液采集的方法(详见 实验实训指导)
➢能了解红细胞的特性之一:渗透脆性 (详见实验实训指导)
➢能了解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及影响血凝 的一些因素(详见实验实训指导)
➢肾脏在尿的生成过程中,既可排泄酸性 物质,又可回收NaHCO3,有利于保持 两者的正常比值。
第三节 血细胞生理
一、 红细胞 (RBC)
(一) 红细胞的数量和形态
➢数量是血细胞中最多的一种,可因品 种、年龄、性别、生理状态和生活环 境而有所不同。约6.5~13.0×1012个 /L 。
➢哺乳类动物成熟的RBC为无细胞核、 双面内凹的圆盘形(骆驼和鹿的为椭 圆形)。
血清与血浆的主要区别在于:血浆是血液中未 经凝固的液体部分,含有可溶性的纤维蛋白 原;血清中不含有一种叫做纤维蛋白原的血 浆蛋白成分 。
白细胞和 血小板
血浆 红细胞
二、血 量
➢ 循环血量: ➢ 储备血量: 肝、脾、肺及皮下
成年家畜的血量约为其体重的5%-9% 牛和羊为体重的6%-7% 幼畜血量较多,可达其体重10%以上
1 、红细胞的生 理特性
(1)红细胞膜的 通透性:
红细胞膜对各种 物质的通透具 有选择性。
红细胞膜的结构
(2)红细胞的渗透脆性:
➢溶血:RBC在低渗溶液中因吸水而膨胀 破裂,释放出血红蛋白的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