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阅读练习含答案修订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同步练习题-部编版(含答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同步练习题-部编版(含答案)一、选择题1.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通过环境描写,为读者展现了桃花源美丽、和平、安宁的景象。
B.作者描写桃花源接待渔人的一些细节,表现了他们的淳朴、热情。
C.“不足为外人道”反映了桃花源人非常谦虚,不希望渔人再来打扰的心理。
D.“桃花源”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但在当时的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
2.下列各句中的划线词,不能用“都”解释的是()A.男女衣着,悉如外人B.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C.问所从来,具答之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3.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A.武陵人/捕鱼为业B.问/今是何世C.忽逢/桃花林D.后遂无问/津者4.选出对下列病句修改有误的一项()A.我国自行设计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具有覆盖范围广、受地面影响小、定位准确及时。
修改:在“准确及时”后加上“的特点”。
B.11月10日,“奋斗者”号到达万米深度,证明我们有能力挑战深渊,中国具备对全球最深的海洋科考和探索的能力。
修改:将“科考”和“探索”互换位置。
C.连花清瘟胶囊的主要成分是由连翘、金银花、板蓝根组成的,因此毒副作用比许多西药制剂小。
修改:删去“由”和“组成的”。
D.这次会议规定每一位发言者的发言时间最多不能超过30分钟。
修改:将“每一位”删去。
5.下列句子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A.“你在昨天的饭里放什么了?”小茹皱眉问道,“我从昨天到现在肚子一直不舒服。
”B.客人来访时小娟正在打扫房子,客人说:“家母有你这么一个懂事的女儿,真是好福气。
”C.小华在作文竞赛中获得一等奖,他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这是我应得的。
”D.小琴对妈妈说:“这是我做的饭菜,您尝尝。
”妈妈笑道:“能尝到你做的饭菜,真棒!”二、句子默写6.(1)文中突出桃花源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3)表明渔人“欲穷其林”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4)表明桃花源中人热情好客的句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综合性学习7.所谓“国学”,简而言之,就是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固有的或传统的学术文化。
《桃花源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桃花源记》阅读练习及答案(三)阅读《桃花源记》(节选),完成10-12题。
(共7分)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甲】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乙】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丙】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10.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A.便舍船舍生取义四舍五入锲而不舍B.才通人指通豫南通情达理融会贯通C.具答之百废具兴别具匠心交通工具D.扶向路寻向所志所向披靡欣欣向荣11.翻译文中三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甲】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翻译:黄发的老人和垂下头发的小孩,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理解:住在桃花源里,人们因为环境优美、生活富足而心情舒畅,这也是陶渊明所向往的田园生活。
【乙】遂与外人间隔。
翻译:于是桃花源中的人们就同外界的人断绝了来往。
理解:桃花源之所以与世隔绝,是因为桃花源人的祖先为躲避战乱来到这里后,就再也没有出去过。
【丙】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翻译:到了郡城,渔人去拜见了太守,报告了自己的这番经历。
理解:渔人希望太守能派人探个究竟,所以向太守报告了自己发现桃花源的经过,以及村中的生活情状。
12.上文描绘的世外桃源是陶渊明心中的理想社会。
阅读下面三则链接材料,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不同材料中的理想社会各有怎样的特点。
汪曾祺桃花源记阅读参考答案3篇

汪曾祺桃花源记阅读参考答案3篇篇一:汪曾祺桃花源记阅读答案1.“无怀氏之民的风度”在文中是什么意思?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2.文章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3.文章第二段和第五段分别提到了“这位同志真是太天真了”“这些同志也真是天真”,请分析作者说这两句话的原因.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4.第八段引用了作者写的一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请联系全文进行探究.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1.淳朴自由,随意自然,率性而为,不受外物的束缚.2.以小雨渲染一种澄澈清新、宁静幽雅的氛围,笼罩全文,首尾照应,使文章结构更加完整.3.这两句话表现了作者对他们委婉的批评.先有《桃花源记》,然后有桃花源,桃花源是后人根据《桃花源记》附会出来的.所以“秦人洞”里面的情形也肯定不像《桃花源记》里所描绘的那样,我们不能拘泥于古文.4.表达了作者游览桃花源后的高兴的心情.因为动乱的年代已经过去了,现在可以到处游览,能“安坐吃擂茶”,也可以随意写文章,不必再提心吊胆地过日子了.篇二:汪曾祺桃花源记阅读汽车开进桃花源,车中一眼看见一棵桃树上还开着花。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桃花源记》阅读答案1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2分)(1)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 )(2)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1)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小题3】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写这些想像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4分)答案【小题1】(1)原来的,从前的;(2)计划,打算。
【小题1】(1)捕鱼的人对此感到很诧异。
(他)继续向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2)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
【小题1】陶渊明描绘桃花源这样一种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的社会,与当时社会现实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他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郭沫若写牛郎织女的幸福生活,也表现出诗人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憎恶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
《桃花源记》阅读练习及答案精选十二篇

《桃花源记》阅读练习及答案精选十二篇篇1:《桃花源记》阅读练习及答案桃花源记①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③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泰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乃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④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⑤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1.在文中横线上补写原句。
2.解释下列划线词在句中的童思。
①阡陌交通()②便要还家()3.代汉语解释下列语句。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4.用原文语句作答。
①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作者生活的时代,赋役繁重,战乱纷起,但文中描绘的却是另外一番图景,这寄寓了他什么样的愿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精选15篇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桃花源记》阅读答案精选15篇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我们都可能会接触到阅读答案,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更快速地掌握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
一份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称之为好阅读答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桃花源记》阅读答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1文言文阅读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以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的意义。
(1)欲穷其林穷:___________________(2)便要还家要:___________________(3)处处志之志:___________________(4)欣然规往规:___________________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B.问所从来,具答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C.其中往来种作太守即遣人随其往D.便扶向路寻向所志3.请将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阅读思考,简要回答:(1)文中的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社会,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这在文中也有暗示,请找出相应的一两处语句。
《桃花源记》阅读练习(含答案)

《桃花源记》阅读练习。
1.本文的行文线索是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
2.描写桃花林美丽景色的句子是: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3.渔人发现桃花源的经过是: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4.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甚异之;文中描写桃源人精神状态的语句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描写桃花源生活环境的语句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描写桃源人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语句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5.表现村人热情待客的句子:,;说明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的句子是:。
6.文中写桃源人“见渔人,乃大惊”,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7.桃花源人“皆叹惋”的原因?8分别概括文章二,三段的段意,并给第二段分层。
9.文中“不足为外人道也”表达了桃园人怎样的意愿?10、作者描绘这样一个与世隔绝、美好的社会,意图是什么?11、联系全文思考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12文章结尾写“处处志之、寻向所志”,后来却又为何“遂迷,不复得路”?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暗示桃花源是找不到的13、文章既然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最后又交待了“南阳刘子骥”,是否多于?为什么?阅读练习答案5.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与外人间隔。
6.为了显示桃花源与世隔绝之久远7.为陶渊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
为桃源外的人痛苦生活而叹惋。
8 (二)渔人进入桃花源及见到的景象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1)继续渔人发现桃花源的经过2)继续桃源人的幸福美好生活(三)渔人在桃花源的生活经历9不希望受到外人的骚扰或侵袭,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
10、一是表达自己对黑暗社会的不满,二世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生活在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和乐富足、宁静纯朴的理想社会,三同时也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
11、生活在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和乐富足、宁静纯朴的理想社会12、暗示桃花源是找不到的13、不多余,这样写是为桃花源的令人向往和不可寻觅作渲染,增强表达效果。
桃花源记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桃花源记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篇一」富弼,字彦国,河南人。
初,母韩有娠,梦旌旗鹤雁降其庭,云有天赦,已而生弼。
少笃学,有大度,范仲淹见而奇之,曰:“王佐才也。
”以其文示王曾、晏殊,殊妻以女。
仁宗复制科,仲淹谓弼:“子当以是进。
”举茂材异等,授将作监丞、签书河阳判官。
通判绛州,迁直集贤院。
康定元年,日食正旦,弼请罢宴彻乐,就馆赐北使酒食。
执政不可,弼曰:“万一契丹行之,为朝廷羞。
”后闻契丹果罢宴,帝深悔之。
时禁臣僚越职言事,弼因论日食,极言应天变莫若通下情,遂除其禁。
庆历二年,为知制诰,纠察在京刑狱。
会契丹屯兵境上,遣其臣萧英、刘六符来求关南地。
朝廷择报聘者,皆以其情叵测,莫敢行,夷简①因是荐弼。
欧阳修引颜真卿使李希烈事,请留之,不报。
弼即入对,叩头曰:“主忧臣辱,臣不敢爱其死。
”帝为动色,先以为接伴。
英等入境,中使迎劳之,英托疾不拜。
弼曰:“昔使北,病卧车中,闻命辄起。
今中使至而君不拜,何也?”英矍然起拜。
河朔大水,民流就食。
弼劝所部民出粟,益以官廪,得公私庐舍十余万区,散处其人,以便薪水。
官吏自前资、待缺、寄居者,皆赋以禄,使即民所聚,选老弱病瘠者廪之,仍书其劳,约他日为奏请受赏。
率五日,辄遣人持酒肉饭糗慰藉,出于至诚,人人为尽力。
山林陂泽之利可资以生者,听流民擅取。
死者为大冢葬之,目曰“丛冢”。
明年,麦大熟,民各以远近受粮归,凡活五十余万人,募为兵者万计。
帝闻之,遣使褒劳,拜礼部侍郎。
弼曰:“此守臣职也。
”辞不受。
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蒸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
自弼立法简便周尽,天下传以为式。
弼为相,守典故,行故事,而傅以公议,无容心于其间。
当是时,百官任职,天下无事。
六年三月,以母忧去位,诏为罢春宴。
故事,执政遭丧皆起复。
帝虚位五起之,弼谓此金革变礼,不可施于平世,卒不从命。
英宗立,召为枢密使。
后请老,加拜司空,进封韩国公致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桃花源记阅读练习含答
案修订版
IBMT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T5AB-IBMT08-IBMT2C-ZZT18】
《桃花源记》阅读练习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归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1.本文的行文线索是。
2.描写桃花林美丽景色的句子是:。
3.渔人发现桃花源的经过是:。
4.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文中描写桃源人精神状态的语句是:;描写桃花源生活环境的语句
是:;描写桃源人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语句是:。
5.表现村人热情待客的句子:,;说明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的句子是:。
6.文中写桃源人“见渔人,乃大惊”,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7.桃花源人“皆叹惋”的原因
8分别概括文章二,三段的段意,并给第二段分层。
9.文中“不足为外人道也”表达了桃园人怎样的意愿
10、作者描绘这样一个与世隔绝、美好的社会,意图是什么
11、联系全文思考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
12文章结尾写“处处志之、寻向所志”,后来却又为何“遂迷,不复得路”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13、文章既然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最后又交待了“南阳刘子骥”,是否多于为什么
14、翻译下列语句
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2)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3)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4)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5)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阅读练习答案
1.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
2.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3.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4.甚异之;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与外人间隔。
6.为了显示桃花源与世隔绝之久远
7.为陶渊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
为桃源外的人痛苦生活而叹惋。
8 (二)渔人进入桃花源及见到的景象
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
1)继续渔人发现桃花源的经过
2)继续桃源人的幸福美好生活
(三)渔人在桃花源的生活经历
9不希望受到外人的骚扰或侵袭,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
10、一是表达自己对黑暗社会的不满,二世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生活在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和乐富足、宁静纯朴的理想社会,三同时也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
11、生活在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和乐富足、宁静纯朴的理想社会
12、暗示桃花源是找不到的
13、不多余,这样写是为桃花源的令人向往和不可寻觅作渲染,增强表达效果
14.略
字词练习答案
二.1.豁然开朗2.落英缤纷3.世外桃源4.不足为外人道5怡然自乐6.无人问津三.1.如此:这样,像这样2.交通:交错相通,邮电运输事业的总称3.仿佛:隐隐约约,好像4.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表条件关系连词5.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没有出入的境地6.妻子:妻子和子女,男子的配偶6:鲜美:鲜嫩美丽,味道好7:不值得,数量不够,不充足四.然:词尾…的样子,穷:形容词作动词,前:名词做状语,异:意动用法五.1.寻:寻找,不久2.遂:终于,于是3.舍:舍弃,房屋4.为:作为,介词不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