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精武公园精武群雕人物简介
百年精武,强健一个民族的精神与体魄

百年精武,强健一个民族的精神与体魄作者:冯政来源:《经济》2013年第05期诞生于1910年的上海精武体育总会已经走过了100个年头,它是我国近现代史上第一个民间体育社团,它将中华民族的传统武艺与西方体育的概念和内容有机结合,"爱国、修身、正义、助人"的宗旨成为精武重要的文化内涵。
100年来的发展,精武已经成为我国最具有广泛性、最具有影响力的大众体育健身的社会形态。
--《1910-2010精武本纪·序言》人物介绍:颜建平,男,汉族,1954年9月生,江苏南通人,1972年11月毕业于上海交大附中,1976年10月入党。
曾任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学生党支部书记,上海市联运公司党委副书记。
1990年起,任上海市人民政府研究室党支部书记、四处处长;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人事处处长、区政处处长、督查室主任、办公厅副局级巡视员;闸北区区委常委、副区长;虹口区委副书记、区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等职。
2012年,任上海精武体育总会会长。
爱国、修身、正义、助人:精武精神,民族之魂"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历史,是人类的一面镜子。
今天的国人,对上海精武会的认识,大都来自香港电影公司拍摄的《霍元甲》、《陈真》、《精武门》等系列影视片,旧上海十里洋场,华洋武人精彩对决的场面,让观众在大饱眼福的同时,感受着中国功夫的厉害!难道,真实的精武会就是这样一班武人、这样一幅场景?让我们回到近百年前,回忆一段风云激荡的民国故事。
1919年,上海提篮桥倍开尔路73号(今虹口区惠民路、荆州路),上海精武体育会所在地。
适逢该会成立10周年之际,中华民国之父孙中山亲临于此,挥毫题词"尚武精神",并为即将出版的《精武本纪》作序--精武体育会成立既十年,其成绩甚多。
识者称为体魄修养术专门研究之学会,盖以振起从来体育之技击术,为务于强种保国有莫大之关系。
推而言之,则民族所以致力于世界平和之一基础!会中诸子为《精武本纪》既成索序于余,余嘉诸子之有先知毅力不同于流俗也。
上海精武体育总会历史遗迹寻踪

“万里长城永不倒,千里黄河水滔滔”,上世纪80年代初,电视剧《霍元甲》引发武术热潮,“霍元甲”“精武会”等名字传遍大江南北,成为一代人的记忆。
精武会在发展过程中,曾在上海不少地标落户,绝大多数建筑已在城市更新过程中消失了,寻踪精武体育会在上海的历史遗迹,可以感受前辈“筚路蓝缕”之艰辛。
精武体操会的创办1910年7月7日(农历六月初一),原籍天津静海县的爱国武术家霍元甲惊走英国大力士奥皮音,大涨民族志气的同时,在当年的闸北区创办了精武体操会,第一批入会共有七十三人。
奥皮音的擂台,设在当时的北四川路52号亚波罗影戏院(现为四川北路海宁路口的中行大楼)。
不过现在看到的大楼是1929年建造的,当时的亚波罗影戏院已无从寻觅。
1910年9月,霍元甲来沪仅六个月即突然离世,这么短的时间里,他还是在各方帮助下成立了精武体操会,地址在“旱桥西一里许之王家宅”,房子是旧式两厢一厅平房,土房瓦屋,外有院落,如今王家宅老精武体操会旧址已经消失了,不过静安区的老闸北地区仍有王家宅路。
霍元甲病后曾在新闸路中国红十字医院治疗,可惜未能挽回其生命。
精武体操会的壮大和繁荣1911年,精武会迁入万国商团中国义勇队所在地,称“第二会所”。
第二会所的租金由陈公哲、姚蟾伯负担,聘请商界名人袁恒之为会长,执事中有人典当衣物充当会务资金,还向社会公开募捐。
在第二会所,精武会逐步壮大。
1916年,陈公哲捐出提篮桥倍开尔路(今惠民路)宅地修建新校舍,主张武术与近代体育结合,提倡德、智、体并重,在中国武术界产生深远影响,精武会的壮大和繁荣也是从这里开始的,在这一年,“精武体操会”更名为“上海精武体育会”。
1919年,精武会租赁北四川路福德里民房数间及空地一块,成立精武第一分会。
1922年,筹建“中央大会堂”并于1923年7月建成使用。
1924年,位于倍开尔路的总会会所撤销,迁入四川北路横浜桥福德里。
传承百年的英武之风1946年,精武体育会收回福德里总会会所。
精武体育

上海精武体育会[编辑]1916年陈公哲与姚蟾伯(江苏吴县人)、卢炜昌(中山人)在上海成立精武体育会,4月6日迁入陈公哲捐赠的私宅作为新会馆。
他们是精武第一批学员,毕业于高级班。
是精武会的核心领导,有“精武三公司”之称。
1916年11月5日,孙中山先生亲自会见精武体育会的全体会员。
孙中山曾于1916年精武会举办6周年纪念会时,应其邀请亲临祝贺。
1919年,精武体育会在上海举行成立十周年纪念活动时,孙中山先生亲笔题赠“尚武精神”匾额,并担任该会的名誉会长,还为该会特刊《精武本纪》撰写了序文。
基本十套[编辑]精武体育会集合各家同源的观点,不争门户短长,熔各派武术。
先后聘请了黄河、长江、珠江流域各派武术名家于一堂。
编制了“精武基本十套”,成为精武武术的基本教材,即潭腿、功力拳、节拳、大战拳、套拳、接潭腿、单刀串枪、群羊棍、八卦刀、五虎枪。
学员“必须熟悉此十种方法及他技”。
定期(每年或二年)举行运动会,进行“精武基本十套的集体大会操表演。
其他[编辑]精武体育会不以门派区分,而是以地域区分。
分为黄河流域派、长江流域派及珠江流域派。
精武体育会促发了中华民国期间中国武林各派的联合,全国武术协会(National Martial Arts Institutes)由此创立。
抗战时期,精武体育会投身救亡运动,第二次国共内战时期和文革时期,精武体育会曾经停办,后恢复。
1990年12月17日,上海精武体育会改名为上海精武体育总会。
张园擂台与西洋力士[编辑]根据陈公哲的记载说:- 当年有西洋力士奥皮音来华在上海阿波罗影戏院表演大力戏,包括展露肌肉健美,表演举重、拉车,靠神力卖艺,就像马戏表演。
革命党人在报章宣传说西洋力士指中国人是东亚病夫。
于是同盟会会员陈其美、农劲荪和成立精武体操会的五金行经理陈公哲等人开会商讨,安排在上海静安寺路之张氏莼味园搭擂台,由当时在天津农劲荪所开药栈当伙计的霍元甲及武术教师刘振声主持,声称已经相约大力士奥皮音来比武,但奥皮音临时爽约,于是提议在来宾中找人比赛。
霍静虹:家传“迷踪拳” 不仅是杀招

运动起来说起天津,留给人们最深印象的人物形象,大概要数“津门大侠”霍元甲了。
当年一曲《万里长城永不倒》,让这位昔日武术名家成为中国人心中的民族英雄,“霍家迷踪拳”(现为霍氏练手拳)更是当年的一个热门词汇。
就在今年的全运会上,霍元甲玄孙女霍静虹,代表天津队拿下群众比赛健身气功团体赛冠军。
作为霍家这一代中唯一习武之人,霍静虹理所应当成为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霍氏练手拳代表性传承人。
如今,她也正着手汇编新的霍氏练手拳大纲,争取将霍元甲留下的“迷踪拳”发扬光大。
不过,在霍静虹的设想中,“迷踪拳”不再是克敌制胜的杀招,而是强身健体的工具,“这才符合时代的发展和需要”。
意外走上习武路据相关记载,大侠霍元甲有两子三女,分别是:霍东章,霍东阁、霍东清、霍东琳、霍东琴。
长子霍东章不习武术,次子霍东阁则武艺高强,16岁前往上海精武会任教,1924年在南洋泗水(现印尼东爪哇省省会泗水市)成立精武会南洋分会,他是霍元甲武术精神的继承人。
霍东阁生有三子:长子霍亚廷、次子霍文廷、老三霍文亮,而霍亚廷就是霍静虹的爷爷,因此霍静虹便是名副其实的霍元甲玄孙。
然而,据霍静虹介绍,霍家从她爷爷这辈开始,就已逐渐不再以习武为主了,“南洋那一支的族人,主要是行医、开药厂。
我的爷爷他们几兄弟,要么当工人,要么务农,也都基本没有习武,而且也并不爱好这个,家传武学基本快断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霍静虹能够与武术结缘,更多的是机缘巧合。
她5岁半时,因为哥哥身体不好,父亲便想送哥哥去体校练习武术套路,以提高身体素质,有时也就顺便带着她去,她自己看着挺喜欢,父亲也就让她跟着一块练。
结果三个月后,哥哥坚持不下来了,她倒是越练越起劲,后来还考到北体大武术系继续学习武术套路。
因此,霍静虹算是标准的“武术科班”出身,在很长的时间里,她虽说是在练武,但已经跟霍家家传武学没有一点关系。
38岁才练习“迷踪拳”为何霍大侠后人中习武的人这么少,而且家传武学近乎“失传”?霍静虹介绍,主要是源于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曾祖父霍东阁在国外,这样的海外关系对家里有很大影响,爷爷和五爷爷(霍亚廷和霍文廷)为了保护家人不受冲击,就不允许家人再练霍家拳了。
精武事迹材料

精武事迹材料精武事迹材料:精武事迹堪称中国武术史上的一段佳话,下面是我整理的一些材料,供您参考:精武体育会始建于1909年,由著名武术家霍元甲创建。
霍元甲对武术有着极高的热情和追求,并深知练武不仅仅是为了强身健体,更是为了振兴中华民族。
因此,他创立了精武体育会,旨在弘扬中国武术文化,培养武术人才。
精武体育会自成立以来就秉承“练好武艺,为国家争光”的宗旨,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武术人才。
这些人才不仅在国内比赛中屡获佳绩,还参加了许多国际比赛,并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了中国武术的独特魅力。
其中,霍元甲的功夫更是令人佩服。
他在练武过程中不辞辛苦,经常独自一人在深夜里苦练。
他对武术的热爱和对国家的责任感使他成为了中国武术界的传奇人物。
精武体育会不仅注重武术技击的训练,还注重提高学员的品德修养。
在精武体育会,学员们要遵守着严格的规章制度,并被要求以身作则,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
此举旨在通过武术培训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塑造优秀的社会人才。
此外,精武体育会还积极开展社会公益活动,为贫困地区的孩子提供免费武术培训机会,帮助他们结交朋友、锻炼身体、培养毅力和自信心。
这些活动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精武体育会的优秀成果得到了国家的高度认可。
霍元甲先生被誉为中国武术第一人,他的武术经历和贡献被列入中国武术的重要史志之一。
精武体育会的武术教学方法也被国家武术协会引用,并辅以更多现代科学理论,成为了中国武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精武体育会在中国武术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它通过培养优秀的武术人才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为中国武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精武体育馆挂牌引讨论

精武体育馆挂牌引讨论:缺少群众基础现状能否靠改名扭转1910年,武术大师霍元甲在上海创立了传授武术的团体——精武体育总会。
如今,为了复兴精武体育文化,上海市虹口体育馆于昨日正式更名精武体育馆。
更名后,体育馆的功能不改变,但将为精武精神传播和体育武术活动提供场地。
就现状来看,上海地区“拳脚有功夫”的市民数量非常有限。
从上世纪80年代恢复会员制至今,上海精武体育总会累计吸纳会员6000余人。
上海武术协会副主席、著名武术家王培锟表示,没有群众基础,武术的技艺和精神就将湮没。
另有声音认为,像精武体育馆挂牌这种由政府推动复兴精武精神的做法,其效果如何还有待观察。
为了传播精武精神,精武体育总会计划用5至10年时间,在虹口打造一个精武文化产业街区,并开展系列推广武术的活动,并为“精武”申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目前,精武总会已经完成一套时长4分钟的成人拳操,集合精武体育最有代表性的招式,达到强身健体的功效。
接下来还将编排一套适合青少年的精武操,向中小学推广,让这项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广泛传承。
全国125个拳种半数失传上海是百年精武文化的发祥地。
1910年,由爱国武术大师霍元甲在上海创立的精武体育总会,以“爱国、修身、正义、助人”为宗旨,曾经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典范。
1920年起,上海精武体育总会就着力拓展海外影响,至今已在3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有50多个精武体育会。
“将虹口体育馆更名,是传播精武体育文化的一种方式。
”虹口区人大常委会主任、上海精武体育总会会长颜建平昨日表示,传承精武文化除了应带动全民参与,传授民众强身健体的技能外,更重要的是让人们领悟“爱国、修身、正义、助人”的精神。
在昨日举行的“2013年精武体育文化高峰论坛”上,上海武术协会副主席王培锟表示,武术馆、协会及基地、体校等平台,都成为武术传播的主要渠道。
精武体育也已经纳入国家体育的范畴内进行推广。
但在中小学校,精武武术推广还不够深入。
统计数据显示,从上世纪80年代恢复会员制至今,上海精武体育总会累计吸纳会员6000余人,目前在各区辅导中心参与活动的市民人数大约8000人。
“功夫之王”马永贞对精武的诠释

d a n g ‘ a n b o a l n
口
东北 大学 沈
钟
马 永 贞是 中 国近 代 武 术 家 ,他 以 查 拳 和 弹 腿 功 夫名 扬 江 马兴同也参与贩马 , 马永贞借此机会与马兴 同一起贩马 , 就此踏人 湖。 在上 海他 以精 湛的 赛 马技 术 和 无 可 匹敌 的功 夫击 败 洋 上海 滩 走 人社 会 。 不久 , 马永 贞 开 始 了 自己独 自贩 马生 涯 , 独 自一 人 人, 成 为 当时 最 受 关 注的 风 云人 物 。 将内蒙古 、 察哈尔的良马贩运上海。 几年后他有 了积蓄 , 在上海买了 关键词 马永贞 闯荡上 海 打擂 扬 名 精 武 传 奇 房子 , 从 此 在上 海 定居 生 活 。 摘 要
二、 行侠仗义, 为 民除 害
一
名, 打败了前两届赛马冠军英国人史蒂夫。
3 . 击 败洋 力 士 、 大振 围威 。 1 8 7 5 年, 这 一 年从 欧 洲 来 了一 位 大力
天半夜 , 马永贞还在河边独 自练武 , 此时天气骤变 , 风刮得越 士 , 他到上海后公开 叫嚣 自己功夫无敌 , 无人能打败他。 消息传到马
无对手。一身精湛的武功让马永贞与人切磋时信心满满 , 和附近相 马永贞的赛马追风 , 随着 比赛号令 , 四蹄腾空 向前 飞奔。 在比赛过程 邻交手从无败绩。这使他对 自己的身手更加 自信 , 遇到不平之事都 中, 马永贞很好地掌握 比赛节奏和马奔跑的速度 , 让追风能够始终
能挺身而出维护正义。他在豪爽侠义的同时 , 人们不断对他 的功夫 紧咬对手不放 。在最后 冲刺阶段 , 马永贞给追风下达急速狂飙的暗 和义举大加赞扬 , 时间一长 , 马永贞那颗年轻 的心逐渐产生骄傲的 示 , 追 风彻底放开脚步 , 如一 阵旋风般第 一个 冲过终点 , 获得第一 情绪 , 这为他后来的人生折翼留下 了隐患。
真实的“精武门”:111年的英雄史诗

真实的“精武门”:111年的英雄史诗作者:来源:《新传奇》2021年第49期“爱国”二字贯穿了精武会111年的灵魂。
精武会会员们参与辛亥革命、投身五四运动、助力抗日战争……上海解放后,会员们又积极劳军,组织乒乓、健美、摔跤、体操、武术表演队慰问演出,不要报酬。
陈毅市长欣然题词:“劳军模范。
”自港剧《大侠霍元甲》开播以来,精武主题影视作品层出不穷,霍元甲、陈真的名字深入人心,精武英雄的爱国情怀感人至深。
“精武门”的原型,是成立于1910年的中国精武体操会(1916年更名为上海精武体育会,现称上海精武体育总会。
以下简称精武会)。
今年是精武会诞生111周年,这111年是并不亚于影视传奇的英雄史诗。
精武会并无“陈真”,但有太多真实的精武英雄在精武会的历史上,虽然“陈真”是一个虚构人物,但会中却有太多真实的热血英雄。
在不少历史关键时刻,都不乏精英会员的身影。
陈延年,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之一。
1918年12月,他加入了精武会。
1年后,他与弟弟陈乔年受精武会会长霍守华资助,赴法国勤工俭学。
1927年6月26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江苏省委书记的陈延年在上海虹口区恒丰里召开会议时被叛徒出卖。
敌人冲进来,陈延年等人奋力反抗,以桌椅、板凳为武器,与敌人英勇搏斗,终因寡不敌众被捕。
陈延年拒不下跪,被敌人乱刀砍死。
“爱国”二字,贯穿精武会111年的灵魂“万里长城永不倒,千里黄河水滔滔,江山秀丽叠彩峰岭,问我国家哪像染病?冲开血路,挥手上吧,要致力国家中兴。
岂让国土再遭践踏,这睡狮渐已醒。
”《大侠霍元甲》的主题曲《万里长城永不倒》家喻户晓,一直传唱至今。
这首歌的生命力关键在于“爱国”二字,这也是贯穿精武会111年的灵魂。
据了解,精武会源起1909年冬西洋大力士奥皮音的挑衅。
当时,此人在表演举重健美时蔑称华人为“东亚病夫”,并口出狂言要与华人较量。
同盟会骨干陈其美邀请津门武林宗师霍元甲赴上海滩应战。
霍元甲在《时报》上昭告天下:“世讥我国为病夫国,我即病夫国中一病夫,愿与天下健者一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武人物简介
霍元甲(1868-1910) (2)
农劲荪(1862-1953) (2)
陈其美(1878-1916) (2)
陈公哲(1890-1961) (2)
卢炜昌(1883-1943) (3)
陈铁生(1873-1940) (3)
陈士超(生卒年不详) (3)
霍东阁(1895-1956) (3)
符保卢(1914-1938) (3)
赵连和(1883-1945) (4)
陈子正(1878-1933) (4)
罗光玉(1889-1944) (4)
吴鉴泉(1870-1942) (4)
郑吉常(1913-2001) (4)
佟忠义(1879-1963) (4)
周士彬(1923-2007) (5)
徐致一(1892-1968) (5)
李汇亭(1858-1932) (5)
王怀琪(1892-1963) (5)
霍元甲(1868-1910)
字俊卿,汉族,清末著名爱国武术家,天津静海小南河(今属天津市西青区精武镇)人,出身迷踪世家。
父亲霍恩第以保镖为业,武艺高强,生有三个儿子:霍元卿、霍元甲、霍元栋。
霍元甲幼年体弱,在27岁以前基本上生活在故乡,28岁后到天津当上码头装卸工,后来在曾留学日本的同盟会会员农劲荪开设的怀庆药栈当帮工,农劲荪时常会给霍元甲讲述古今中外历史上的仁人志士,耳濡目染之下,霍元甲也逐渐由一介“莽夫”转变为有节有义的爱国青年。
1909年末,由农劲荪介绍到上海与西洋大力士奥皮音较量,双方相约到次年春比赛。
1910年4月,霍元甲来到上海,在张园设擂比武,轰动上海。
同年,在上海有识之士的牵头和资助下,霍元甲成为中国精武体操会(上海精武体育总会前身)首任武术总教练。
农劲荪(1862-1953)
名竹,字劲荪,原籍河北,满族,中国同盟会会员。
1910年参与筹建中国精武体操会(上海精武体育总会前身),任首届会长。
陈其美(1878-1916)
字英士,浙江湖州人。
中国同盟会会员,近代民主革命志士。
曾任沪军都督,上海讨袁总司令,淞沪司令长官。
上海精武体育总会的主要倡导者和组织者。
陈公哲(1890-1961)
广东香山(今中山)人,中国同盟会会员,精武会早期的核心领导成员之一,与卢炜昌、姚蟾伯合称“精武三公司”。
著作《精武五十年发展史》。
广东香山(今中山)人。
精武会早期的核心领导者之一,著作有《少林宗法》、《少林拳术图论》等。
陈铁生(1873-1940)
也作铁笙,字卓枚,广东新会人,“精武四杰”之一,精武体育会书刊主编人员,《中央精武杂志》的主要编纂者。
编著有《潭腿》、《达摩剑》、《五虎枪》等10余种精武书籍。
陈士超(生卒年不详)
广东香山(今中山)人,陈公哲胞妹。
组建上海精武女子体育会,1920年8月与陈公哲、罗啸璈、叶书田、黎惠生五人史称“精武五特使”下南洋,广泛宣传推广精武。
霍东阁(1895-1956)
天津静海小南河(今属天津市西青区精武镇)人,霍元甲的次子。
1919年赴南洋创办精武,推动精武事业在南洋的发展和壮大。
符保卢(1914-1938)
原名符保陆,字宝卢,吉林省滨江县(今属黑龙江哈尔滨)人,中国早期著名的撑杆跳高运动员,精武会员。
参加第十一届奥运会,成为中国选手晋级奥运会决赛圈的第一人。
后加入中美联合飞虎队,投身抗日战场。
字芝莲,河北景县人。
接替霍元甲担任上海精武体育会总教练,是精武四大名师之首。
陈子正(1878-1933)
又名陈纪平,河北雄县李林庄人,鹰爪翻子拳创始人。
曾任上海精武体育总会鹰爪拳教练,是精武四大名师之一。
被誉为“鹰爪王”。
罗光玉(1889-1944)
山东蓬莱人,1919年任上海精武体育总会螳螂拳总教练,他是精武四大名师之一。
吴鉴泉(1870-1942)
本名乌佳哈拉·爱绅,满族,河北大兴人,精武四大名师之一。
吴式太极拳创始人。
1928年任上海精武体育总会太极拳教练。
1933年创办了鉴泉太极拳社。
郑吉常(1913-2001)
广东中山县人,1940年任上海精武体育总会拳击总教练,被誉为“亚洲毒蛇”。
曾任上海拳击协会副主席。
佟忠义(1879-1963)
字良臣,满族,河北沧州人,著名武术家,与王子平并称为“沧州二杰”。
1937年任上海精武体育总会摔角教练。
主要著作有《中国摔角法》。
周士彬(1923-2007)
江苏宜兴人,曾任上海精武体育总会常务理事,上海市拳击、摔跤协会副主席和中国柔道协会副主席,1946年中、苏、意、葡、菲等七国选手参加的拳击赛中获得冠军。
号称“南拳王”。
徐致一(1892-1968)
浙江余姚人,著名太极拳拳家。
1933年第二届国术国考考评员。
中国武协第一、第二届委员,曾任解放后的上海精武体育会第一任会长。
著有《太极拳解说》、《太极拳(吴鉴泉)式》等著作。
李汇亭(1858-1932)
又名李恩聚,山东任城(今济宁)人,继承家学查拳,1910年受聘精武任教师,1928年代表精武体育会参加在南京举行的中国“第一届国术国考”获得优等,并获”老当益壮”银质奖,授予“中华勇士”勋章。
时年72岁。
王怀琪(1892-1963)
江苏吴县人,精武技击班的早期学员。
最先把精武的技击等体育项目带进了澄衷中学的体育教学,建立了“澄衷学校技击团”。
著作有《八段锦》、《十二路潭腿新教授法》、《对打潭腿全图》、《单练潭腿图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