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类学中的影视艺术风格表现研究
信仰的力量——浅析人类学纪录片《虎日》

Yi Shu Jiao Liu·艺术交流信仰的力量———浅析人类学纪录片《虎日》高歌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摘要:中国云南的宁蒗县在90年代大量的毒品泛滥,使当地人民深受其害。
危难之时,彝族人民集民族之智使用半个世纪以前的一种战争时期的宣誓仪式来进行戒毒。
结果令人意想不到,有高达64%的人成功戒毒并且在几年之内都没有复吸。
人类学片《虎日》就记录了彝族人民再一次举行祭祀仪式的过程。
本文以《虎日》为例,结合影视人类学的传播,展开对影视人类学片的定义以及《虎日》这一案例的传播意义与价值延展进行讨论。
比较电影纪录片与影视人类学片的区别,讨论影视人类学片的客观性与真实性。
以《虎日》为例,讨论影视人类学片是如何呈现研究成果的,它的传播意义与学术研究之外的价值延展。
关键词:影视人类学人类学片《虎日》中图分类号:J9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19)12-0183-03一、影视人类学与人类学纪录片“影视人类学是以影像与影视手段表现人类学原理,记录、展示和诠释一个族群的文化或尝试建立比较文化的学问”①。
影视人类学这一名词最早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的西方社会。
随着它的载体,即胶片与摄影技术,而向东方发展。
影视人类学是由人类学与影视技术组成,可以说影视就是人类学传达的一种手段。
起初影视人类学录像因为胶片的价格昂贵,所以仅仅是作为田野调查与写作的补充手段,但是随着摄影技术这个载体的不断发展,新时代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录像设备的普及与便宜使影视人类学得到了更好的发展,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
影视人类学涉及的方面很多,不仅仅是田野调查的记录方面,有时也包括对于视觉再现的人类学研究,像《虎日》这一人类学片就相对完整的展现了彝族祭祀仪式。
影视人类学的研究素材不仅仅局限于人类学的相关事件,比如博物馆中的文物还原模拟,也来自所有文化的各种视觉再现形式。
所以总的来说,影视人类学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它以更易于传播的方式,更加综合的记录手段,将人类学的学术性与媒体的传播手段相结合,使我们更好地认识别人的世界与自己的世界,认识我们人类自己。
基于人类学中的影视艺术风格表现研究

基于人类学中的影视艺术风格表现研究人类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文化、历史、社会和生物的学科。
影视艺术则是通过电影、电视等媒介,通过表现人类生活、价值观和思想的一种艺术形式。
人类学与影视艺术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影视艺术既是一种文化产品,也是反映和形塑文化的重要载体。
在影视艺术中,表现风格是非常重要的元素,它能够直接影响观众的情感反应和接受程度。
因此,本文将从人类学的角度,来深入探讨影视艺术中的表现风格。
同时,影视艺术也反映了人类历史和文化发展的进程。
历史上各个时期的文化、风俗、习惯等都被反映在影视艺术中,成为了研究人类历史和文化的一种资料。
另外,影视艺术还能够促进文化的交流和传播,这也为跨文化研究提供了资料和手段。
影视艺术中的表现风格是指制作人员在表现故事情节、情感、意境等方面所采用的技巧和手法。
不同的表现风格能够产生不同的情感效果和文化价值。
1.艺术风格艺术风格是一种抽象的表现形式,主要表现在影片的导演、摄影、美术、音乐等方面。
艺术风格反映了艺术家的个性和审美情趣,同时也受制作时代、地域、文化等因素影响。
例如,希区柯克的影片艺术风格以精细的镜头构图、布景设计、音乐以及节奏感强的剪辑手法著称。
而伍迪·艾伦的影片则更多表现了他的幽默、荒诞和对生活的哲学思考。
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反映了导演不同的审美和个性。
2.情感风格情感风格是指影片中所表现的情感色彩和情感效果,主要包括影片的情感氛围、人物形象和情感矛盾等。
表现情感风格的关键在于角色刻画的真实性与情感表达的明确性。
例如,宫崎骏的动画电影一贯以情感深厚著称。
宫崎骏的作品从人物性格塑造、情感线索处理、动画效果等各个方面,都体现了他对于真实、纯真、率真等基本情感的追求。
这样的情感风格,可以引发观众极强的情感共鸣。
3.题材风格题材风格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表现形式。
不同的题材需要采取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刻画出不同的文化价值和情感效果。
例如,历史类影片需要考虑历史真实性,体现出对历史的尊重和重视。
影视人类学

影视人类学影视人类学:珍贵的文化观察与传承影视人类学是研究电影和电视对于人类文化和社会影响的学科,通过观察和分析影视作品,揭示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
电影和电视作为现代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反映了社会现象,又塑造着社会观念。
影视人类学通过深度解读电影和电视作品,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角度来探索和理解人类文化。
影视作品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不仅通过镜头语言传递信息,更通过影像和音频元素渗透到观众的感知中。
观众通过解码这些符号,与作品互动,进而产生共鸣和理解。
例如,古装剧是中国影视作品中的一种重要类型,借助历史的背景和传统文化元素,表达了对于家族、忠诚、传统道德等价值观念的关注。
通过深入分析古装剧中的剧情、角色和场景等元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些价值观背后的文化内涵。
另外,影视作为一种群体文化活动,也能够促进社会和谐与跨文化交流。
例如,国际大片的传播让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观众可以一同分享故事,促进彼此之间的理解和交流。
同时,通过观察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影视作品,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观念,进一步扩展我们的视野。
影视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本分析、观众参与观察和社会实践。
文本分析是通过对影视作品的剧本、故事结构、对白等进行深入研究,揭示作品背后的社会和文化内涵。
观众参与观察是通过观察观众在观影过程中的反应和反馈,了解作品对于观众认知和情感的引发。
社会实践是指通过对影视产业链的研究,从创作、制作、宣传和观众反馈等方面,分析影视作品在社会中的实际影响。
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影视作品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如《红楼梦》、《西游记》等经典著作,被改编为电视剧或电影多次呈现给观众。
这些作品不仅将中国古代文化带入现代,还成为了观众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窗口。
同时,电影和电视也能够唤起观众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激发民众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
影视人类学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电影和电视作品,还能够提供有益的文化参考,促进社会和谐与多元文化交流。
影视人类学研究的路径———评《影视人类学理论探究》

关 键 词 :影 视 ;影 视 人 类 学 ;视 觉 人类 学 ;路 径
中图分类号 :C 9 1 2 . 4
文献标 志码 : A
文章编 号 : 1 0 0 4— 3 9 0 X ( 2 0 1 3 )0 3— 0 0 3 6— 0 4
Re s e a r c h App r o a c he s o f Vi s u a l An t hr o p o l o g y:
The o r i e s o f Vi s u a l An t h r o p o l o g y Re v i e w
v i s u a l s e ns e .T he r e f o r e,i t h o pe s mo r e r e s e a r c h e r s t o p a r t i c i p a t e .
Ke y wo r ds :mo v i e a n d t e l e v i s i o n;v i s u a l a n t h r o p o l o g y;v i s u a l s e n s e a n t h r o p o l o y ;r g e s e a r c h a p p r o a c h e s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I SS N 1 0 0 4 —3 90 X :CN 5 3—1 0 4 4 /S
D O I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4—3 9 0 X( S ). 2 0 1 3 . 0 3 . 0 0 8
影 视 人 类 学研 究 的路 径
评 《 影 视人 类 学理 论探 究 》
人类学纪录片艺术表达手法

人类学纪录片艺术表达手法
人类学纪录片以展现人类的多样性、复杂性和独特性为核心,通过艺术的手法,将人类学的知识和理论转化为富有感染力和洞察力的影像语言。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人类学纪录片艺术表达手法:
1.叙事结构:人类学纪录片通常采用丰富的叙事结构,从多个角度呈现主题,增加观众的
观影体验。
例如,非线性叙事、多线索交织等手法,可以更好地吸引观众,引导他们深入思考。
2.视觉风格:视觉冲击力是纪录片的重要元素,人类学纪录片也不例外。
通过高清摄影、
精细的灯光和色彩调整,以及独特的镜头运用,如近距离特写或空中拍摄,可以展示人类生活的细腻与宏大。
3.音乐与声效:音乐和声效能够为纪录片营造氛围、增强情感。
人类学纪录片中,原生态
的音乐和声效是常见的元素,它们帮助呈现不同文化的独特韵味,增强纪录片的真实感和感染力。
4.交互与参与:在某些情况下,人类学纪录片鼓励观众参与和交互。
例如,通过现场采访、
观众投票或线上互动,纪录片制作人与观众之间建立了更紧密的联系,同时也使观众有机会深入了解和体验纪录片的主题。
5.跨媒介整合:随着技术的发展,人类学纪录片也越来越多地采用跨媒介整合的方式。
例
如,结合动画、图表、文字等元素,解释复杂的人类学理论或现象。
通过这些艺术表达手法,人类学纪录片能够更生动、更深入地展现人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引导观众思考人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探析人类学影片的拍摄方式

&TV JOURNAL |RADIO2016.10视听研究一、什么是人类学影片探析人类学影片拍摄的方式,首先要明确什么是人类学影片,它与其他类型的影片在形式、功能等方面有什么样的区别。
从“人类学影片”这个名称上看,它包含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即人类学和影片,两者相互结合密不可分。
人类学,英文名称Anthropology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人类学指对人类体质和体型结构及其发展规律,以及对不同种族的起源、分布演变、形成的自然过程进行研究的科学。
广义人类学则包容极为宽泛,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包括体质人类学、文化人类学、社会人类学几个大的方面,以及众多的分支学科。
”①而人类学影片则属于影视人类学的范畴。
“影视人类学是以人类学研究中影视手段的应用方式及其表现形式为研究对象,探讨影视手段在人类文化研究中的功能性质、应用规律,以及人类学片的特征、分类和制作方法的人类学分支学科。
”②从这个定义中,我们可以发现三个重点:一是人类学理论指导,这是人类学影片的前提条件,失去了人类学的理论支撑,就不可能拍出真正的人类学影片,也就失去了人类学影片的人类学本质。
二是人类学研究的方法和影视学手段,也就是说人类学影片是的出发点是人类学,影片是为人类学研究所运用的方法,影视学的诸多表现手法是和人类学研究中文字表述相同的表述手段,而非真正目的,人类学影片所蕴藏的人类学目的才是其真正的存在价值。
三是成果的形象化表述,这一点更加明确地提出了人类学影片中“影片”作为人类学研究成果存在,是人类学形象化的表述方式。
二、人类学影片的特征一个事物的特征,体现着它与其他事物的不同之处。
人类学影片既不同于人类学的文字表达方式,也不同于大多数的影视创作作品,它的特征也正是和人类学中书面文字的表达方式以及其他类型影片的相互比较中产生的。
(一)形象的直观性在对研究对象的文字表述中,由于文字表达的局限性,会产生理解的局限。
首先,取决于表述者的主观表达,表述者对于研究对象的观察是否全面细致和深入,对于文字的表述是否准确详尽,都直接影响着对于研究对象的表达效果。
基于人类学中的影视艺术风格表现研究

基于人类学中的影视艺术风格表现研究影视艺术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以其独特的视觉艺术形式和故事情节,深刻展现了社会生活和文化内涵。
在人类学的研究中,对于影视艺术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社会文化,探讨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特点。
本文将基于人类学的视角,探讨影视艺术中的风格表现。
首先,影视艺术的风格表现可以反映不同文化的特点。
各个文化的艺术风格和审美观念不同,这也直接影响了影视艺术的表现方式和风格特点。
例如,在西方电影中常见的用镜头、音效和表演来刻画主角内心世界的手法,在亚洲电影中较为少见,亚洲电影更强调情感表达、仪式感和象征性意义的表现方式。
同时,不同地域和民族的影视艺术在对于色彩、形态、节奏等方面的表现也会有所不同。
其中,某些地区的电影极强调自然主义和真实感,让观众更加身临其境;而某些地区的电影则更加注重幻想、寓意和审美。
其次,影视艺术的风格表现也受到社会和历史背景的影响。
在不同历史时期,影视艺术的表现方式和风格会随之发生变化。
例如,二十世纪初期的无声电影时代,由于技术限制和语言障碍,电影的表现形式更加注重画面表现和动作表演,演员的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变得更加突出。
进入电影声音时代,电影焦点开始转移到对话和音效的表现上。
1960年代的新浪潮电影运动则强调电影对于现实和人性的反思,出现了许多反传统、反商业的电影作品。
最后,影视艺术的风格表现也受到个人和创作者的影响。
每个电影人都有自己的审美风格和创作风格,这也会在他们的作品中得到充分体现。
例如,导演张艺谋的电影作品在画面上追求大气磅礴和美感,同时注重细节和构图;而导演李安的电影则更加注重故事深度和情感层次的表达。
演员的表演方式和风格也会影响影片的整体表现效果,有些演员注重内心戏的刻画,有些则注重动作和形态的表现。
综上所述,影视艺术的风格表现是多方面因素的综合表现。
在人类学的研究中,我们可以通过对电影中不同文化、历史、个体影响因素的分析和比较,更好地理解和解读不同影片的表现方式和艺术特色。
当代中国影视人类学的学科建构与学术实践

当代中国影视人类学的学科建构与学术实践当代中国影视人类学的学科建构与学术实践引言自从人类学在19世纪末以来逐渐作为学科建构出现以来,影视人类学作为一个交叉学科正在逐渐发展成熟。
影视人类学作为以人类学的视角研究影视作品与观众关系的学科,通过对观众的观看经验与文化背景进行考察,旨在深入了解影视对观众的影响与文化意义。
因此,当代中国影视人类学既要关注影视作品的制作与传播,也要关注观众的观看方式与文化共享。
一、学科建构和理论框架当代中国影视人类学的学科建构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对影视作品进行研究和对观众进行研究。
在对影视作品的研究中,可以结合传播学、文化研究等相关学科,对电影、电视剧等影视作品的创作、制作、传播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同时,对观众进行研究时,可以从社会人类学、心理学等学科的角度出发,考察观众的观看经验、消费行为等方面。
总体来说,学科的建构需要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
在理论框架方面,当代中国影视人类学可以借鉴西方的一些成熟理论,如叙事理论、文化研究理论等。
叙事理论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影视作品中的故事结构、角色形象等元素,探讨影视作品的叙事方式对观众的影响。
文化研究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影视作品所承载的文化价值观,并研究观众对这些文化价值观的接受与回应。
二、学术实践与研究内容1. 影视作品的制作与传播当代中国影视人类学在研究影视作品的制作与传播方面,可以进行深入的实证研究。
我们可以分析不同类型的影视作品的创作背后的动机与目的,以及影视作品在不同媒体平台的传播策略。
通过对影视作品创作和传播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影视产业的发展和文化创新的方式。
2. 观众的观看方式与文化共享当代中国影视人类学在研究观众的观看方式与文化共享方面,可以通过定量和定性的研究方法,进行观众群体的调查和访谈。
我们可以了解观众在观看影视作品时的情感体验、意义构建和信息获取方式等。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观众群体的演变,探讨中国社会与文化变迁的一些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人类学中的影视艺术风格表现研究
作者:李兴韩雨欣赵晶
来源:《艺术科技》2019年第11期
摘要:文章从人类学的视角,对《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进行解读,阐释电影人类学艺术风格。
电影中人类学与现代影视技术、影视表现技巧的高度结合,使其以特有的艺术表现价值,呈现对于生存和人性的选择思考。
关键词:人类学;现代影视技术;《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1 人类学释义及其电影艺术风格
千百年来,囿于科技的发展速度,人类知识与认知能力增长缓慢,历史遵循着稳定的法则,世界的改变尚在人类的认知范围内。
如今,雷·库兹韦尔在《机器之心》中描述的类似便携电脑、无线网络、自动驾驶等大胆预测全部真实出现在了我们的生活中。
对未来更加惊人的预测则会基于人类在智能大幅提高的水平之下对自身历史的重新认识和解读。
“为了挣脱过去的桎梏,我们开始研读历史,这使我们能看清不同的前进方向,并开始注意到科技带来的无限可能。
”这意味着科技的进步使得传统影视业进入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中,[1]在荧屏上构建的虚拟世界愈发令人向往。
后人类主义时代,科幻电影中的桥段还未完全实现,人类只能以现有的研究方法来满足对自身永无止境的探索,人类学正是一门通过科学方法来解答关于自身一系列问题的学科。
“人类学既然是一门综合性研究人的科学,它的研究方法也在随着其研究领域的纵深不断发展,人类学研究方法的精髓在于其宏观性和比较性。
它是随着近代科学和进化论理论的发展开始突飞猛进的。
”进入后现代人类学时期,[2]人类学研究特点中体现出一个重要的研究理念:“或隐或显地注重文化艺术主体对文化模式的解读、认知以及对文化象征意义的阐释,强调研究中主位阐释与客位阐释的互动,挖掘个体人格与心灵在文化艺术创造与认知过程中的情感、想象、幻想的生成转换过程,以及各种‘有意味的形式’折射出的艺术心理图式。
”这一研究理念的出现为人类学在影视领域成为一种独特艺术风格带来契机。
[3]
2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的风格表现
2.1 技术和艺术结合呈现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作为一部荣获多项国际大奖的3D电影,充分展现了李安导演在人类学领域的深刻领悟。
电影中对人性的深度探讨和视觉技术的完美运用,主要得益于技术和艺术的高度结合。
由于科技和泛娱乐化工业的发展,电影呈现出一种大众化的审美趋势,并以其独到的题材、体裁和表现力,把这个地球上的所有事物甚至是出现于未来社会人类还没触碰的事物,感性地呈现在观众眼前,把抽象化为形象,使无知化为有知,化冷漠为感动。
影片中少年派和一只虎在遇难后艰难漂流了近一年时间,227天中,他们经历了敌对、驯化、依赖、信任的完整过程且建立起一种超乎寻常的关系,并在最后共同重回陆地,获得新生。
派和理查德·帕克在茫茫大海上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生存挑战,接受了来自大自然的洗礼和精神的救赎。
旅途中,最危险的并不是肆虐无情的狂风暴雨和食不果腹的求生困境,而是一次次精神上的对立冲突,让派在宗教的神性和现实的人性中艰难抉择。
美轮美奂的食人岛、海上闪动的生物光和无数海洋生物共同营造的漂流盛景,又有多少是派对现实的虚拟具象化幻想。
充满奇幻色彩的场景设定让人忘却流年且有力地推动了剧情的发展,每一帧的变换都严丝合缝地与主人公的情感波动和冒险经历相结合。
电影,尤其是3D电影,以其无所不能的表演与多样化的表达特性,将这些难以理解或困于表达的感受,以清晰可见的视觉形态呈现出来。
大量的电影在泛娱乐化的表现基础上将这一深刻的人类学意义上的终极关怀进行了酣畅淋漓的表现,其无尽的想象力和无限夸张的表现力以及各类型的表现形式等,形成了多元化的电影风貌。
2.2 主题及剧情的表现形式
(1)叙事体系下的剧情架构。
一些电影以其特有的非主流的价值观念改变了成年人对电影的理解方式,影片中各种表现形式成为展现其艺术风格的重要途径,也可以判断出一部影片内涵价值是否承载着直击人心的要义。
动画作为电影体系中的一员,其视觉符号更为灵活,在对其叙事体系的建构、解构和重构的过程中,其符号再现可以夸张、变形、抽象与演绎,也可以虚拟仿真、叙述与记录。
[4]在这方面,电影的表现形式和动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这个电影故事的叙述风格有别于普通电影,从成年派向一名外国作家讲述少年时期海上遇险的故事开始讲起,准备移民的派一家关闭动物园,和动物一同搭上货船。
夜里的暴风雨一瞬间吞噬了货船。
在经历救生筏上幸存者相互厮杀以后,派却奇迹似的活了下来。
老虎理查德·帕克躲在舱布盖下成了派的冒险同伴,凶残的老虎成为派在求生途中最大的变数。
然而在学习共存的过程中,派使出浑身解数来喂饱它,而它也逐渐成为派的精神支柱。
在走投无路的时候,他们漂到了一座有很多食物和淡水的无人岛,然而白日里的天堂岛屿到了夜晚就会成为杀机四伏的食人岛。
白天和黑夜的明显分界,弱肉强食的恐怖经历让派与老虎只得再次出发,在历经艰险获救后,理查德·帕克却毫无留恋地消失在丛林中。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作为一部彰显人类学内涵的经典之作,采用的嵌套式叙事风格和架空设定充分发挥了3D电影表现内容所具有的抽象概念、虚拟角色的能力,使得电影在追求高级视觉体验的同时,蕴含着对人性的思考。
(2)逻辑体系下的剧情重塑。
奇幻的故事剧情和视觉效果只是美丽的外衣,越残酷就越接近真实。
派向他人讲述了第一版故事,遭到质疑后立即说出了第二个泯灭人性的故事:拥挤的救生艇上并不是动物,而是一群为了生存、相互厮杀的人类,派成了唯一的幸存者。
整部电影从头到尾看似情节舒缓,主题部分看似只是在讲一个在海上漂流的故事,实际上充满了各种暗示、表征、意象。
影片建立了一套完整的逻辑体系,阐述了“人性”“神性”“动物性”这3个隐性主题。
以人和动物相互交织、此起彼伏的剧情为隐藏线索,突破了主体剧情和其他剧情之间的界限。
片中多次出现的動物、文化、宗教要素则分别凸显动物性、人性和神性。
各个配角的人物性格和动作细节与船上动物的遭遇均可逐一对应:水手大喊的“斑马斑马”显示了其身份,霸蛮粗俗的厨师像极了凶残成性的鬣狗,而在最后,派则像舱布盖下冲出的老虎一样爆发了动
物性。
剧情的事实是在电影整体逻辑下,观者需要依靠自己的知识结构及经验和联想,进行自我重组和还原。
它所展现的复合信息带有严密的逻辑性,较之以一般逻辑推理感受所得结论,更直接,更逼真,更具感染力,将赤裸裸的人性和欲望展现在观众眼前,引起其双重思考。
3 结语
漂流期间无尽的孤独与绝望令派快要放弃自我信仰,但敌不过猛虎在侧。
幼年扎根于心中的自我牺牲、救赎世人的观念让他正面应对未知的艰险,重新思考自己与老虎的现实关系;他逐渐学会压抑自身动物性,在漂流期间学会与老虎的相处之道。
最终,老虎毫不留恋地奔向丛林,派心中的动物性随之烟消云散。
由此可见,动物性让派在危机中存活,但本能的人性让他在动物性残忍的厮杀之中脱离。
动物性和理性平衡的过程贯穿整部影片,成为导演对人性思索的最佳解读。
对于人类学来说,人终究是一个复杂的个体,人性是使人的主观和责任意识在现实中得到实践和升华的重要因素。
人类学和影视思维的融会贯通,提高了电影的科学性和严密性程度。
电影中的各种隐喻和映射都通过人类学的探讨、剖析和解读完整地呈现在观众面前,从而引起共鸣。
现代影视技术和表现技巧的发展和变化,其实是和当代电影的变化发展共同进退的。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基础上,技术与艺术同行;在探求影片主题对于人生的深刻教益上,人类学与影视艺术价值共存。
参考文献:
[1] 尤瓦尔·赫拉利(以色列).未来简史[M].林俊宏,译.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7.
[2] 王海龙.视觉人类学新编[M].上海文艺出版社,2016.
[3] 黄泽.人类学艺术研究的历程与特质[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12-17.
[4] 孙玉成,龚念,李东勋.动画——视觉人类学的影像新场域[J].民族艺术研究,2015(4):17-22.
作者简介:李兴(1973—),男,天津人,硕士,天津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动画创作与理论研究。
通讯作者:赵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