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基处理课设
土木工程地基处理课程设计

土木工程地基处理课程设计1. 引言地基是建筑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建筑物的承载能力、稳定性、耐久性等。
对于土木工程师来说,地基处理是非常重要的技能。
在本次课程设计中,我们将通过设计一个地基处理方案,来加深对于地基处理的理解和实践能力。
2. 问题背景与问题分析家乡的某个小区正在开发建设,由于地下水较多,导致建筑群的地基不够稳定,给项目带来了安全隐患。
我们被要求设计一个地基处理方案,来保证建筑群的稳定性。
首先,我们对该小区的地质条件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发现该地区的岩土层结构复杂,存在各种土层、岩层以及断层等。
此外,由于地下水较多,会对于建筑物的地基产生不利的影响,需要采取对应的地基处理措施。
因此,我们需要针对该地区的特殊地质条件,设计一个针对性的地基处理方案。
3. 地基处理方案设计3.1 孔隙水压力的控制在该地区,地下水含量较高,对于建筑物的地基会产生较大的水压,因此我们需要采取措施降低孔隙水压力,保证建筑物的稳定性。
我们采用了泄水孔和抽水井相结合的方式,将地下水引导到抽水井内,从而有效控制孔隙水位,并减少孔隙水的压力。
3.2 地基处理经过对地质条件的分析,我们设计了针对性地基处理方案:1.将地下水井进行井筒加固,加强井壁的稳定性,避免井筒失稳,对于地基产生不利影响。
2.采用钻孔灌注桩技术,在现场对于地基进行灌注加固,从而增强地基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3.应用钢钻加筋技术,增加地基的稳定性。
3.3 地基抗震处理受到地质条件和气象条件的影响,该地区常常发生地震,对于建筑物地基产生威胁。
因此,我们在地基处理的同时,对于抗震性进行了加强:1.采用锚索加固技术,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
2.在地下室和地下一层之间设置“桶形基础”,增加地基和建筑物之间的摩擦效应,进一步提高抗震性。
3.在进行地基处理的同时,加强建筑物本身的结构强度,从而增加抗震性。
4. 结论通过本次课程设计,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土木工程地基处理的相关技术和方法。
地基处理课程设计指导材料

地质工程专业地基处理课程设计要求一、课程设计的目的及任务地基处理是地质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包括理论课和课程设计,地基处理课程设计为综合性设计型实践,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在掌握了各种地基处理基本原理,并在其基本原理的指导下,完成地基处理设计的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和理解,熟悉地基处理设计的步骤和相关的设计内容,并学会用施工图表达设计思想。
二、课程设计的内容课程设计共包括两个部分:1.设计计算共包括十道计算题。
2.实例设计共包括四道设计题,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选做其中的二题。
三、课程设计的基本要求1.设计计算要求:写出计算步骤、公式过程及计算结果,最终确定答案。
2.实例设计要求:①论述地基土的工程地质特征,主要是场地的工程地质问题。
②根据场地的工程地质问题,至少选择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地基处理方法。
③对每一种地基处理方法进行设计与计算(以各种桩为例,包括:桩径、桩长、桩间距、复合地基承载力、沉降计算、工程量等)。
④对每一种地基处理方法的施工工艺与机具要求。
⑤设计出相应地的平面图和剖面图(A4纸)。
⑥对选择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地基处理方法进行适应性比较,最后推荐一种地基处理方法作为该场地地基处理方法。
四、课程设计的格式要求1.课程设计作业要求用手写,除了封面、目录及课程设计要求外。
手写时,要求字迹清晰,工整。
设计与计算应将设计与计算的过程写出,所有计算均保留小数点后两位数。
2.课程设计作业包括:封面、目录、《地基处理》课程设计基本要求、设计计算、实例设计。
3.封面包括:题目-《地基处理》课程设计;单位-西安科技大学地质与环境学院××级地质专业;时间等内容。
4.目录包括:《地基处理》课程设计的内容。
5.满足《地基处理》课程设计基本要求。
6.设计计算必须将原题写出,每一题应先写解,后写答。
7.实例设计必须将原题写出,每一题应按实例设计要求的六点写出。
平面图和剖面图可按不同的比例单独为一页。
任务书-地基处理课程设计

《地基处理》课程设计任务书一、课程设计资料1. 工程概况某工程为体育中心的地基加固工程,总占地面积34万m2,场地地基处理总面积约23万m2。
体育馆、游泳馆、商业用房等建筑采用桩基础,其它场地为体育场、各类球场、停车场、市民广场、道路及绿地等用地均采用地基处理方式。
加固范围主要为篮球场、排球场、网球场及室外体育广场等,拟建场地对差异沉降敏感度一般,对施工噪声影响要求不高。
根据本工程的规模和性质,该工程为二级工程,场地为二级基地,勘查等级为乙级。
2. 岩土工程勘察资料1)场地工程地质条件根据钻孔揭露,场地岩土层自上而下分述如下:(1)素填土:灰黄、褐红,呈湿,松散状,由粘性土或砂质粘性土组成,均质性差,局部地段夹少量碎石,回填时间为近6个月。
该层全场均有分布,层厚2.30-6.60m。
(2)淤泥:灰、深灰、灰黑色,呈饱和,流塑状,局部软塑状,主要由粘性土组成,含有机质,粘性好,韧性好,干强度高,属高压缩性土,摇震反应慢,局部地段混杂有中粗砂而表现为淤泥混砂。
该层工程性能差,全场区均有分布,但厚薄不均,层厚4.50~12.60m。
场地东侧分布有砾砂,深灰色为主,饱水,松散状,以石英粗砂为主,呈棱角状,均匀性较差,分选性一般,级配一般,具有一定的干强度。
(3)粉质粘土:灰、灰黄、褐黄色,湿,可塑状,主要由粘性土和石英砂组成,其中中粗砂含量约20-30%,干强度中等,韧性一般-中等,无摇震反应,稍有光泽,分布不均,厚薄不均,部分钻孔缺失。
厚度为0.40-4.90m。
(4)粗砂:呈灰黄、褐黄色,饱水,松散-稍密状,局部中密状,主要由石英砂组成,胶结型一般,呈棱角状,分选型一般,级配一半,均匀性较差,含泥约20%,厚度0.40-4.90m。
(5)残积砾质粘性土:浅黄、灰黄、褐黄、灰白色,呈湿,可塑状,主要由粘土和石英砂组成,为花岗岩风化残余,稍具原岩结构,无摇震反应,干强度低,韧性低,稍有光泽,遇水易崩解软化。
地基处理工程课程设计

地基处理工程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地基处理工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及分类,了解不同处理方法的适用范围和优缺点。
2. 使学生了解地基处理工程中的关键参数及其对工程质量的影响,如土的物理性质、承载力、沉降等。
3. 帮助学生掌握地基处理工程的设计原则和施工要点,提高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地基处理工程进行合理设计的能力,包括选型、计算和方案优化。
2. 提高学生分析工程案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会运用专业软件进行地基处理工程设计。
3. 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能够参与工程项目的招投标和施工现场管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土木工程专业的热爱,增强从事地基处理工程相关工作的信心和责任感。
2. 培养学生具备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职业道德,遵循工程规范,确保工程质量。
3.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使他们在地基处理工程实践中能够充分考虑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
本课程针对高年级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结合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明确以上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期望学生能够掌握地基处理工程的基本知识、具备实际工程设计能力,并形成正确的专业情感态度价值观。
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将围绕这些具体的学习成果展开。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目标,结合教材《地基处理技术与设计》进行选择和组织,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地基处理工程概述:介绍地基处理的基本概念、目的、分类及适用范围,对应教材第一章。
2. 地基处理方法及原理:详细讲解常见地基处理方法(如预压、夯实、置换等)的原理、工艺流程和优缺点,对应教材第二章。
3. 地基处理工程设计:阐述地基处理工程设计的原则、步骤和方法,包括地基处理方案选型、计算及优化,对应教材第三章。
4. 地基处理工程实例分析:分析典型工程案例,使学生了解实际工程中地基处理的设计和施工要点,对应教材第四章。
5. 地基处理新技术与发展趋势:介绍地基处理领域的新技术、新工艺及其发展趋势,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对应教材第五章。
地基处理技术教学设计

地基处理技术教学设计1. 前言地基处理技术是建筑工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它是保障建筑结构安全和工程质量的关键环节。
本文旨在探讨地基处理技术在建筑工程教学中的应用,为教学设计提供参考和思路。
2. 教学目标1.理解地基处理技术的作用和重要性;2.掌握不同类型地基处理方法的原理、适用范围和技术实现;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一建筑工程地基进行处理设计;4.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提高其地基处理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教学内容3.1. 地基处理技术原理和作用1.地基设计的基本原则和要求;2.地基处理技术的作用和意义;3.各种地基处理方法的工作原理。
3.2. 地基处理方法及其适用范围1.振动法处理地基的原理和适用范围;2.爆破法处理地基的原理和适用范围;3.地基加固法处理地基的原理和适用范围;4.地基换填法处理地基的原理和适用范围;5.钻孔灌注桩法处理地基的原理和适用范围。
3.3. 综合实例分析案例分析可以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同时也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1.以某一建筑工程实例为背景,进行地基处理设计;2.分析处理方案的优缺点,思考如何做出判断和选择。
4. 教学方法本教学设计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兼顾授课、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
1.授课环节:讲授地基处理技术原理和方法;2.案例分析:以工程实例为背景,分析和设计地基处理方案;3.实践操作:设立实验室,引导学生进行地基处理相关实验。
5. 实验设计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课程中设立实验环节,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基处理技术的原理和方法。
5.1. 实验设备1.地基处理振动机;2.构造模型;3.压缩试验机。
5.2. 实验流程1.模拟地基处理振动机的工作原理,设计并制作构造模型;2.进行压缩试验,分析实验结果。
6. 教学评估为了评估教学效果,我们将采取下列措施:1.学生课堂学习的考勤,以及本科目的考试成绩;2.对学生完成的课程设计作业进行评分;3.对实验操作过程中的表现和报告进行评分。
地基处理技术课程设计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地基处理技术课程设计班级:土木工程1202班姓名:学号:U2012154指导老师:章荣军2015年7月8日一、设计资料1.1 工程概况某六层住宅楼,建筑占地约800m2,建筑面积约5000m2。
1.2 基础形式与荷载条件拟采用筏板基础(基础底面为25m*32m),基础底面压力180 kPa,基础埋深3.2m。
1.3 工程地质条件该场地地形较为平坦,平均地面标高在3.90m,地下水埋深在地面下0.52m,平均水位标高3.38m。
各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见表9。
二、复合地基设计2.1 复合处理地基方案的选择由各土层力学参数可知,筏板基础下主要为不良土层,且厚度比较大,承载力较低。
若采用换土垫层法,则对此类基础刚度较大,对不均匀沉降较为敏感、软土层较深的建筑处理效果不理想。
若采用排水固结法,因工程消耗的时间过长,短期内固结效果不理想,因而不采用。
采用CFG桩复合地基处理可以提高地基土的承载力作用,同时桩身与地基土构成复合地基变形量小,桩身与褥垫层是地下水良好的排水通道,可以改善地基土的水力特性。
因此,在此选择CFG桩复合地基处理方法。
土层分布图形如下图:2.2设计计算(1)桩长设CFG桩落于暗绿色粉质粘土这一层,按桩端进入下卧好土层1~2倍桩径的原则确定,即进入下卧层1m计算,所以桩长可取16.2m。
(2)桩径桩径0.3~0.8m,取500mm。
(3)桩间距桩间距s=(3-5)d,取s=2.0m。
(4)褥垫层厚度及材料褥垫层取0.2m ,材料可用中砂与碎石。
2.3 布桩形式布桩形式可以正方形布桩形式。
布桩总数5.199426.214.325322=⨯⨯==e A A n 根,取208根。
桩平面布置图如下图所示2.4 单桩承载力计算查规范《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可得各土层的桩周侧阻力如下表且第六层粉质粘土的桩端端阻力特征值可取500kpa 。
地基处理设计课程设计

地基处理设计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学习目标包括:1.知识目标:学生需要掌握地基处理设计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步骤,了解不同类型的地基处理技术及其适用条件,理解地基处理设计中所涉及的主要参数和计算方法。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地基处理设计,能够独立完成地基处理设计的计算和分析,具备一定的实际工程应用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应该培养对工程安全的重视,具备良好的工程伦理观念,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地基处理方法,以确保工程的安全和可靠性。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地基处理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地基处理设计的意义、目的和基本流程,不同类型的地基处理技术及其适用条件。
2.地基处理设计中所涉及的主要参数和计算方法:包括地基承载力、地基变形、地基稳定性等参数的计算方法,以及不同地基处理技术的计算和分析方法。
3.实际工程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工程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实际工程应用能力。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的教学方法包括: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地基处理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不同类型的地基处理技术及其适用条件。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工程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实际工程应用能力。
3.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地基处理设计中所涉及的主要参数和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本课程的教学资源包括:1.教材:选用合适的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材料,帮助学生掌握地基处理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以便学生进行深入的学习和探讨。
3.多媒体资料: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课件和教学视频,为学生提供生动的学习材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4.实验设备:准备适当的实验设备,为学生提供实验操作的机会,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1.平时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地基处理设计课程设计

地基处理设计 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地基处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理解不同地基处理技术的适用范围及效果。
2. 使学生了解地基处理设计中的关键参数,能够运用相关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 帮助学生认识地基处理在土木工程中的重要性,了解我国地基处理技术的发展现状。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工程中地基处理问题的能力,能够提出合理的设计方案。
2. 提高学生运用文献、手册等工具查阅相关资料,为地基处理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3. 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软件进行地基处理设计计算,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对土木工程事业的热爱,培养其从事地基处理相关工作的兴趣。
2.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使其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3.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其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本课程针对高年级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结合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旨在使学生掌握地基处理设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其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为其未来从事相关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地基处理基本原理:讲解地基处理的目的、分类和适用条件,重点分析常见地基处理方法的原理及作用。
教材章节:第一章 地基处理概述2. 地基处理设计方法:介绍不同类型地基处理的设计方法,包括换填法、压实法、预压法、桩基法等。
教材章节:第二章 地基处理设计方法3. 地基处理参数计算:讲解关键参数的确定方法,如承载力、沉降量、稳定性等,并举例说明。
教材章节:第三章 地基处理参数计算4. 地基处理案例分析:分析典型工程案例,使学生了解地基处理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教材章节:第四章 地基处理工程案例5. 计算机软件在地基处理设计中的应用:介绍常用计算机软件在地基处理设计中的应用,并进行实践操作。
教材章节:第五章 地基处理计算机软件应用6. 地基处理设计规范与标准:解读我国相关规范和标准,提高学生的规范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汉滨江住宅区2#住宅楼地基处理工程设计(编号B2D3F2) 1、设计说明1.1设计目的地基处理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
本课程设计,是继《地基处理》课堂教学结束后的一门实践性课程,是与地基处理理论学习相配套的一个重要的实践环节。
其目的是:通过课程设计,深入理解和巩固地基处理的基础理论,牢固掌握地基处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公式,熟悉地基处理设计的基本技能和计算方法,灵活准确地应用于工程实践的实际具体问题。
了解并掌握实际地质和荷载条件下不良地基处治设计的一般方法;熟练地质资料的使用;培养运用土力学基本原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练掌握地基处理施工工艺和监测技术,培养初步的独立设计能力。
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课程设计,重点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和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开拓创新的作风和意识,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增强专业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
1.2设计依据(1) 郑俊杰,地基处理技术.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2) 叶书麟,叶观宝.地基处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3)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4) 赵明华,基础工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5) 龚晓南,地基处理手册(第三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6) 徐至钧,赵锡宏.地基处理技术与工程实例.科学出版社,2008.2、工程概况武汉滨江住宅区2#住宅楼为一幢7层砖混结构住宅楼,该住宅楼已经考虑抗震构造要求,设计了构造柱和圈梁,总建筑面积3200平方米。
该场地地势平坦,地貌特征为长江冲击一级阶地。
据勘察,土层自上而下分别为杂填土、黏土、粉质黏土、淤泥质黏土、粉砂,各土层物理力学指标如表1所示。
表1 各土层物理力学指标序号土层名称层厚m含水量%重度kN/m3孔隙比饱和度Sr/(%)比重塑性指数液性指数固结快剪压缩模量容许承载力/kPaC/kPa φ度E s/MPa1 杂填土 1.2 ——18.5 ————————————————302 黏土 2.1 39.8 18.8 1.12 96 2.78 20.4 0.72 16.7 13.8 4.5 903 粉质黏土3.2 33.5 18.6 0.87 48 2.73 14.4 0.88 17.0 13.2 3.3 854 淤泥质黏土4.5 38.7 18.2 1.48 95 2.82 18.8 1.19 11.2 11.1 2.8 805 粉砂 5.5 24.6 19.1 0.82 94 2.71 ————9.1 8.8 4.2 120 基础型式采用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基础宽度B为1.5m,基础埋深D为2.1m,设计要求基础下地基承载力spkf为140kPa。
3、地基处理方案论证由于基础埋深 2.1D m=,基础埋置在黏土中,由于黏土的容许承载力为90140kPa kPa<,满足不了设计要求的基础下承载力要求,故要对此地基进行地基处理。
基础形式采用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对下部地基会产生平均应力荷载的性质。
据《地基处理技术》介绍,换填垫层法的处理深度通常控制在3m以内,但也不宜小于0.5m,中砂、粗砂材料的垫层承载力特征值akf可达到150~200k P a,完全满足基础下承载力要求。
结合上部结构的类型,荷载的性质,综合考虑选择均质人工地基处理方法中换填垫层法进行地基处理设计,采用砂垫层处理方案。
4、计算垫层的厚度由于杂填土的层厚为1.2m,黏土层厚2.1m,而基础的埋置深度为2.1m。
根据《地基处理技术》介绍换填垫层法的处理深度通常控制在3m以内,但也不宜小于0.5m,在这个范围内的垫层处理地基效果较好。
不妨假设砂垫层厚度1.2z m=,达到粉质黏土层,其干密度要求大于21.6/t m。
①垫层底面处土的自重压力czP:②计算垫层底面处的附加压力zp:由于设计要求基础下地基承载力spkf为140kPa,不妨就设基底附加压力为140kPa ,即140k c p p kPa -=,其中k p 为基础底面的平均压力,c p 为基础底面处土的自重压力。
对于条形基础,可按压力扩散角的方法进行,压力扩散角的选择见表2。
表2 压力扩散角 θ/ο换填材料 中砂、粗砂、砾砂、圆砾、角砾、石屑、卵石、碎石、矿渣粉质粘土、 粉煤土灰土0.25 20 6 28≥0.503023注:l.当b z <0.25,除灰土取θ=30°外,其余材料均取θ=0°,必要时,宜由试验确定;2.当0.25<b z <0.5 时, θ值可内插求得。
由于 1.2, 1.5z m b B m ===,0.80.5z b =>,故30θ=。
③下卧层地基承载力设计值az f :由表1可得砂垫层底面处粉质粘土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85ak f kPa =,再经深度修正后可得下卧层地基承载力设计值az f :基础宽度 1.53b m m =<,取3b m =, 2.1, 1.2d m z m ==。
d η基础埋深承载力修正系数,对粉质粘性土孔隙比0.870.85e =>,取 1.0d η=, 则 850 1.019.45(2.1 1.20.5)139.46az f kPa =++⨯⨯+-= ④下卧层承载力验算:砂垫层厚度为z 应满足作用在垫层底面处土的自重压力与附加压力之和不大于卧层地基承载力的要求即:72.7764.2136.92139.46z cz p p kPa kPa +=+=<。
满足设计要求,故砂垫层厚度为 1.2z m =。
5、确定砂垫层的宽度垫层底面的宽度应满足基础底面应力扩散的要求,可按下式确定: 由 1.5, 1.2,30b m z m θ===︒1.52 1.2tan302.89b m '≥+⨯⨯︒= 取3b m '=。
垫层顶面宽度可从垫层底面向上,按基坑开挖期间保持边坡稳定的武汉当地经验放坡,且垫层顶面每边超出基础底边不宜小于300mm 。
6、沉降计算垫层地基的变形由垫层自身变形1S 和下卧层变形2S 组成。
6.1计算垫层自身变形1S :计算基础底面的平均压力k p :基地附加压力为140kPa ,即140k c p p kPa -=,其中k p 为基础底面的平均压力,c p 为基础底面处土的自重压力,20 2.142c p kPa =⨯=,则 14042182k p kPa =+=。
取砂垫层压缩模量MPa E S 20=;对于条形基础,压力扩展系数α: 1.50.522tan 1.52 1.2tan 30b b z αθ===++⨯⨯ ;故砂垫层自身变形:6.2计算下卧层变形2S :①按《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提出的地基沉降计算方法,确定沉降计算深度n z ,因为不存在相邻荷载的影响,故可按下式估算: 按该深度,沉降量应计算到淤泥质粘土层下0.3m 处。
计算沉降,见表3表3 用规范方法计算地基最终沉降量点号0 0 10 0 1.000 013.2102.13 0.8012563.22563.20.02256.39其中:由于对应条形基础,所以根据《土力学与基础工程》取/10.0l b =;3 1.52mb m ==;求α时使用《土力学与基础工程》表4.5时,因为它是角点下的平均附加应力系数,而所需计算的则为基础中点下的沉降量,因此查表时要应用“角点法”,即将基础分为4块相同的小面积,查表时按b l b l /2/2/=,2/b z 查,查得的平均附加应力应乘以4.n z 校核:根据规范规定,b=1.5m<2m 定下0.3z m ∆=,计算出 3.06n S mm ∆=,并除以(59.45)i S mm ∑∆,得0.0510.025>,表示所取n z =3.50m 不符合要求,所以要加深沉降量的计算深度n z ,直到满足②修改沉降计算深度7.7n z m =,则沉降量要计算到淤泥质粘土底部,粉砂顶部。
计算沉降,见表4表4 用规范方法计算地基最终沉降量其中:由于对应条形基础,所以根据《土力学与基础工程》取l/b=10.0;3.01.52b m ==;求α时使用《土力学与基础工程》表4.5时,因为它是角点下的平均附加应力系数,而所需计算的则为基础中点下的沉降量,因此查表时要应用“角点法”,即将基础分为4块相同的小面积,查表时按b l b l /2/2/=,2/b z 查,查得的平均附加应力应乘以4.n z 校核:根据规范规定,b=1.5m<2m 定下z ∆=0.3m ,计算出 2.03n S mm ∆=,并除以i S ∆∑(96.25mm ),得0.0210.025<,表明所取7.7n z m =符合要求,故可确定2 3.5 10 2.33 0.766 2681.0 117.8 0.026 3.06 59.45 0.051点号0 0 10 0 1.000 01 3.2 10 2.13 0.801 2563.2 2563.2 0.022 56.39 2 7.4 10 4.93 0.543 4018.2 1455.0 0.026 37.8337.7105.13 0.532 4096.478.20.0262.0396.250.021025.0≤∆∑∆inS S地基变形量的计算深度7.7n z m =。
③确定沉降经验系数s ψ: Ⅰ.计算S E 值 Ⅱ.s ψ值的确定0072.77,0.750.758563.75,0.75ak ak ak p kpa f kpa f p f ==⨯=<<,按《土力学与基础工程》表4.4沉降计算经验系数s ψ,插值求得 1.192s ψ=。
④下卧层最终沉降量2S :6.3地基土沉降量S:所以地基土沉降量满足工程设计要求。
7、施工设计7.1材料要求垫层材料为砂垫层,应选用级配良好,质地坚硬的中砂、粗砂、砾砂、圆砂、卵石或碎石等材料,材料中不得含有植物质残体、垃圾等杂物质,且含泥量不超过5%(排水砂垫层不应超过3%)。
当选用粉细砂时,应参入25%~30%的碎石或卵石,且其最大粒径不得大于50mm 。
该垫层的总厚度为1.5m 。
7.2施工机具垫层施工应根据不同的换填材料选择合适的机具,此工程中为砂垫层,宜采用平板振动器、蛙式夯、平碾或插入式振动器。
7.3含水量要求为获得最佳压实效果,宜采用垫层材料的最优含水量,作为施工的控制含水量。
对于砂垫层,当使用平板振动器时,含水量可取15%~20%;当使用平碾或挖夯时,含水量可取8%~12%;当使用插入式振动器时,砂石材料则宜为饱和。
7.4分层厚度砂垫层的分层铺填厚度以及每层压实的遍数宜根据垫层材料、施工机械设备及设计要求等通过现场试验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