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航机械原理缝纫机课程设计
缝纫课程设计

缝纫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缝纫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掌握基本的缝纫操作,培养学生对手工制作的兴趣和自信心,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缝纫的基本概念、历史和现状,掌握缝纫的基本技巧和操作方法。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熟练操作缝纫设备的能力,掌握裁剪、缝合、熨烫等基本技能,能独立完成简单的服装和家居用品制作。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手工制作的热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成就感,提高学生对生活中美学的感知和创造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缝纫的基本概念、缝纫设备的使用和维护、基本缝纫技巧的练习和应用,以及简单服装和家居用品的制作。
教学大纲安排如下:第一章:缝纫的基本概念1.1 缝纫的定义和发展1.2 缝纫的基本要素1.3 缝纫的分类和应用第二章:缝纫设备的使用和维护2.1 缝纫机的结构和功能2.2 缝纫机的操作方法和技巧2.3 缝纫设备的维护和保养第三章:基本缝纫技巧的练习和应用3.1 裁剪技巧3.2 缝合技巧3.3 熨烫技巧第四章:简单服装和家居用品的制作4.1 T恤的制作4.2 牛仔裤的修改4.3 被子的制作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讲授法、示范法、实践法和小组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讲授法用于传授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示范法用于展示实际操作技巧,实践法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小组讨论法用于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四、教学资源教学资源包括教材、缝纫设备、布料和辅料、多媒体资料等。
教材:《缝纫入门》、《服装制作技巧》等。
缝纫设备:缝纫机、裁剪工具、熨烫设备等。
布料和辅料:各种面料和缝纫辅料。
多媒体资料:教学视频、图片、PPT等。
五、教学评估教学评估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它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本课程的教学评估将采用多元化、全过程的方式进行,包括平时表现、作业、考试等。
平时表现评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提问回答、小组讨论等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理解程度。
缝纫机课程设计

缝纫机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缝纫机的基本结构及其工作原理,掌握缝纫机操作的基本步骤。
2. 学生能掌握缝纫机常用的缝制技巧,如直线缝、曲线缝、锁边等,并了解不同技巧在实际操作中的应用。
3. 学生能了解缝纫机在生活中的应用及其在服装制作中的重要性。
技能目标:1. 学生能正确使用缝纫机进行基本操作,展示出安全、熟练的缝纫技能。
2. 学生能运用所学技巧,独立完成一件简单的手工艺品或服装部件的制作。
3. 学生能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动手能力、观察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通过学习缝纫机课程,培养对手工艺品的欣赏能力和对传统技艺的尊重。
2. 学生能认识到动手制作的重要性,增强自信心和成就感,激发创造力和实践欲望。
3. 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学会互相尊重、沟通与协作,培养良好的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手工技艺类课程,注重实践操作和技能培养,结合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学生特点:考虑到学生年级特点,他们在动手能力、观察力和创造力方面有较大的发展空间,需要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来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要求: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充分的时间和资源,确保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技能,达到课程目标。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确保课堂安全。
在教学过程中,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缝纫机基础知识:- 缝纫机结构认知:介绍缝纫机的各部件名称及功能。
- 缝纫机工作原理:讲解缝纫机的工作流程和原理。
2. 缝纫机基本操作:- 缝纫机使用方法:教授如何正确安装线、调整针距、选择缝纫线等基本操作。
- 缝纫技巧训练:直线缝、曲线缝、锁边、倒缝等技巧的练习。
3. 实践操作:- 制作手工艺品:指导学生运用所学技巧,完成一件简单的手工艺品,如小布袋、抱枕等。
- 服装部件制作:教授如何制作基本的服装部件,如袖子、口袋等。
4. 安全知识与实践:- 安全意识培养:强调操作过程中的安全注意事项,防止意外伤害。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南航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 南航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定律和公式,如牛顿运动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等。
2. 能够描述和分析简单机械系统的运动特点,理解其工作原理。
3. 了解机械系统设计的基本原则,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简单机械系统进行设计和优化。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和物理知识解决实际机械问题的能力。
2. 提高学生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能在小组讨论中提出自己的见解,共同解决问题。
3. 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如CAD)进行机械系统设计和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的兴趣,激发创新意识。
2.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注重实践,勇于探索,面对问题能积极寻求解决方案。
3.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到机械设计在节能、减排方面的重要性。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课程,强调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生特点:南航学生具有较强的数学和物理基础,思维活跃,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南航特色,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工程设计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机械系统的设计与分析,为我国航空事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二、教学内容1. 基本概念与定律:包括牛顿运动定律、能量守恒定律、摩擦定律等,涉及教材第1章和第2章内容。
2. 简单机械系统分析:讲解杠杆、滑轮、齿轮等简单机械的工作原理和运动特点,涉及教材第3章内容。
3. 机械系统设计原则:介绍机械设计的基本原则,如强度、刚度、稳定性、可靠性等,涉及教材第4章内容。
4. 计算机辅助设计:教授CAD软件的基本操作,以及运用CAD进行机械系统设计和分析的方法,涉及教材第5章内容。
5.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机械系统设计实验,培养实际操作能力,结合教材第6章实验内容。
教学安排与进度:1. 第1-2周:基本概念与定律的学习。
机械原理缝纫机课程设计

机械原理缝纫机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并掌握缝纫机的基本机械原理,包括传动系统、缝合原理及辅助装置的工作机制。
2. 学生能够描述缝纫机各部件的功能,并解释其如何协同工作完成缝纫过程。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机械原理知识,分析并识别常见缝纫机故障的原因。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图示和模型,展示缝纫机的内部构造及其工作原理。
2. 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掌握缝纫机的正确操作方法,包括穿线、调节线张力、更换针和压脚等。
3. 学生能够设计并实施简单的维修方案,解决基本的缝纫机故障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机械原理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对缝纫机技术发展的探究欲望。
2. 增强学生对于传统手工艺和现代机械技术的尊重和认识,提升其职业自豪感和技能价值观念。
3. 通过团队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之间的互助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本课程设计针对初中年级或高中一年级学生,结合学生好奇心强、动手能力逐步提高的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课程性质为技术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旨在通过具体的学习成果,使学生不仅掌握必要的机械原理知识,而且能够将知识应用于实际操作中,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课程的学习,期望学生能够达到以上所述的具体、可衡量的学习成果,为后续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1. 缝纫机发展历史简介:使学生了解缝纫机技术进步的过程,激发学习兴趣。
- 教材章节:第一章 绪论2. 缝纫机基本构造与功能:详细介绍缝纫机的各个部件及其作用。
- 教材章节:第二章 缝纫机的基本构造3. 缝纫机工作原理:讲解传动系统、缝合原理及辅助装置的工作机制。
- 教材章节:第三章 缝纫机的工作原理4. 缝纫机操作与使用:教授正确使用缝纫机的方法,包括穿线、调节线张力、更换针和压脚等。
- 教材章节:第四章 缝纫机的操作与使用5. 缝纫机故障诊断与维修:分析常见故障原因,教授简单的维修方法。
- 教材章节:第五章 缝纫机的故障诊断与维修6. 实践操作:安排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动手能力。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缝纫机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缝纫机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描述缝纫机的基本机械原理,包括传动系统、缝合机制和操控系统的工作原理。
2. 学生能够掌握并运用所学的机械原理,分析缝纫机各部件的功能和相互之间的关系。
3. 学生能够解释缝纫机在工业和生活中的应用,并了解其发展历程。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机械原理,设计并制作一个简单的缝纫机模型,展示传动和缝合的基本过程。
2. 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缝纫机的基本使用方法,包括穿线、调节线迹和缝纫技巧。
3. 学生能够运用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分析并解决缝纫机在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故障。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培养对机械原理学习的兴趣,认识到机械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对技术学习的积极性。
2. 学生能够培养团队协作意识,通过合作完成缝纫机模型的设计和制作任务,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
3. 学生能够树立创新意识,勇于尝试新的设计思路,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机械原理的实践应用课程,结合实际生活中的缝纫机为载体,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
学生特点:考虑到学生所在年级的特点,课程内容将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动手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机械原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实际操作,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
通过教学评估,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课程质量。
二、教学内容1. 缝纫机概述- 了解缝纫机的发明背景、发展历程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 教材章节:第一章 机械发展史2. 缝纫机基本结构与原理- 学习缝纫机的传动系统、缝合机制、操控系统等基本结构。
- 掌握缝纫机各部件的工作原理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 教材章节:第二章 机械传动原理;第三章 缝纫机结构与原理3. 缝纫机操作与使用- 学习缝纫机的穿线、调节线迹、缝纫技巧等基本操作方法。
工业缝纫机课程设计

工业缝纫机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工业缝纫机的基本结构及其工作原理,掌握缝纫机各部件的功能和相互关系。
2. 学生能够掌握工业缝纫机的操作流程,了解不同缝纫技巧及其适用场合。
3. 学生能够了解工业缝纫机在服装制造业中的应用,认识到其在现代工业生产中的重要性。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正确操作工业缝纫机,完成基本缝纫任务,如直线缝、曲线缝等。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如调整缝纫机速度、线张力等。
3. 学生能够运用工业缝纫机设计和制作简单的服装或布艺作品,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通过学习工业缝纫机课程,培养对服装制作工艺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创新意识。
2. 学生能够认识到工业缝纫机在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劳动强度方面的重要作用,增强社会责任感。
3. 学生在团队协作中,学会尊重他人意见,培养良好的沟通与协作能力。
本课程针对初中或高中年级的学生,结合学生动手能力强、好奇心重的特点,注重实践操作和实际应用。
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工业缝纫机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内容1. 工业缝纫机的基本结构:缝纫机各部件名称、功能及相互关系,包括针杆、送布牙、挑线杆、梭子、压脚等。
2. 工业缝纫机的工作原理:讲解缝纫机的工作流程,如线迹形成、缝纫速度与线张力的控制等。
3. 工业缝纫机的操作技巧:直线缝、曲线缝、倒缝、锁眼等基本缝纫技巧,以及不同面料、线材的适用方法。
4. 缝纫机维护与故障排除:介绍日常保养方法,常见故障的识别与解决方法。
5. 实践操作:设计并制作简单的服装或布艺作品,如手帕、购物袋等,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目标,结合教材相关章节进行组织。
教学大纲安排如下:第一课时:工业缝纫机的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第二课时:直线缝、曲线缝等基本缝纫技巧第三课时:不同面料、线材的适用方法及缝纫机操作注意事项第四课时:缝纫机维护与故障排除第五课时:实践操作,制作简单的服装或布艺作品教学内容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旨在帮助学生全面掌握工业缝纫机的相关知识,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缝纫机维修教学课程设计

缝纫机维修教学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缝纫机的基本结构及其工作原理;2. 掌握缝纫机常见故障的类型及其成因;3. 学习并掌握至少三种常见故障的维修方法。
技能目标:1. 能够独立进行缝纫机的日常保养与维护;2. 能够正确判断并排除缝纫机的常见故障;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的耐心、细致和责任意识,对待维修工作认真负责;2.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学会在维修过程中互相帮助,共同解决问题;3. 提高学生对传统手工艺的尊重和热爱,培养民族自豪感。
本课程针对中学生设计,结合学生年龄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
课程目标具体、可衡量,旨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掌握缝纫机维修的基本知识,又提高实际操作技能,同时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为实现课程目标,教学过程中将采用案例分析、分组讨论、实践操作等多种教学方法,确保学生能够学以致用,达到预期学习成果。
二、教学内容1. 缝纫机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 缝纫机的各个部件及其功能;- 缝纫机的工作流程及原理。
2. 缝纫机日常保养与维护:- 清洁保养缝纫机的方法与步骤;- 缝纫机润滑油的选择与使用;- 缝纫机使用注意事项。
3. 常见故障类型及成因:- 缝纫机断线、跳线的原因及解决办法;- 缝纫机吃厚困难、速度不稳定的原因及调整方法;- 缝纫机异响、震动的原因及处理办法。
4. 维修方法与实践操作:- 针对不同故障的维修流程和方法;-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缝纫机维修练习;- 故障排除案例分析与讨论。
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结合教材章节进行选择和组织。
教学大纲明确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确保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本章节教学内容分为四个部分,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学习缝纫机维修知识,注重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结合具体案例,指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维修技能。
电子缝纫机课程设计

电子缝纫机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理解并掌握电子缝纫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和结构组成。
2. 学生了解电子缝纫机的操作步骤、使用方法及其安全注意事项。
3. 学生掌握电子缝纫机常见故障的识别及基础维修方法。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正确、熟练地操作电子缝纫机,完成基本缝纫技巧和简单作品制作。
2. 学生具备运用电子缝纫机进行创意设计的能力,能结合实际制作个性化作品。
3. 学生能够对电子缝纫机进行基本的维护和故障排除,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缝纫技术的兴趣,提高对传统手工艺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2. 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团队精神和沟通协作能力。
3. 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培养耐心、细致、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本课程旨在让学生在掌握电子缝纫机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课程目标具体、可衡量,便于教学设计和评估。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生活需求,提升综合素养。
二、教学内容1. 电子缝纫机概述- 了解电子缝纫机的发展历程- 电子缝纫机的分类及特点2. 电子缝纫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电子缝纫机的结构组成- 电子缝纫机的工作原理和操作流程3. 电子缝纫机的使用与操作- 基本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常用缝纫技巧及实际应用- 个性化作品的设计与制作4. 电子缝纫机的维护与故障处理- 常见故障的识别与排除- 电子缝纫机的日常维护与保养5. 缝纫作品创意设计与实践- 创意设计的方法与步骤- 结合实际案例进行作品制作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第一课时:电子缝纫机概述第二课时:电子缝纫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第三课时:电子缝纫机的使用与操作(一)第四课时:电子缝纫机的使用与操作(二)第五课时:电子缝纫机的维护与故障处理第六课时:缝纫作品创意设计与实践教学内容与课本紧密关联,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
通过以上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进度,使学生全面掌握电子缝纫机的相关知识,提高实践操作和创新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
录
1. 设计题目…………………………………………………2 2. 原始数据…………………………………………………3 3. 齿轮设计…………………………………………………4 4. 杆件长度的计算…………………………………………6 5. 主要计算结果……………………………………………7 6. 用解析法对滑块进行B 运动分析………………………9 7. 用图解法对两个极限位置和一个一般位置进行运动分
析..................................................................12 8. E 点的运动轨迹................................................17 9. MATLAB 程序代码.............................................19 10 B 点的位移、速度、加速度数据...........................20 11 E 点的坐标数据................................................21 12.参考书目 (22)
1 设计题目
缝纫机导线及紧线机构设计及其运动分析
结构示意图:该机构由1O 轴上齿轮驱动齿轮2,2O 轴上还固接有曲柄A O 2和C O 2,曲柄滑块机构AB O 2的滑块为缝纫针杆,曲柄摇杆机构DC O O 32的连杆上点E 为紧线头,针杆与紧线头协调动作,完成缝纫和紧线过程。
原始数据
3 齿轮设计
由传动比公式知可取146z =,140z =。
1,标准中心距 2,齿轮啮合时的压力角
由 cos cos d d αα''=
得 cos 73.75cos 20
arccos arccos 20.716554
d d αα'===' 3,分度圆直径 4,基圆直径
5,变位系数
由 1212
2()
tan x x inv inv z z ααα+'=++ 即 122()
20.7165tan 20204640
x x inv inv +=
++
得 120.20108x x += 取 120.05108,0.15x x == 6,中心距变动系数 7,齿高变动系数 8,齿轮机构的传动类型
正传动
9,齿顶高 10,齿根高 11,齿顶圆直径 12,齿根圆直径 13,齿顶圆压力角 14,分度圆上的齿厚 15,齿顶厚
经检验 10.40.4 1.250.5a s m mm >=⨯=
16,重合度
112211
[(tan tan )(tan tan )][46(tan 26.0167tan 20.7165)2240(tan 27.2967tan 20.7165)] 1.6835
a a a z z εααααππ''=-+-=⨯-+
⨯-= 经检验(1.1~1.2)a ε>
4 杆件长度计算
由针杆冲程H 可得
由
20.3O A AB
l l = 得
设D 的两个极限位置为12,D D
所以,在132D O D ∆中 由余弦定理得 所以,有以上两方程得
由于 1.3DE
CD
l l = 所以 1.345.8389159.59058DE
l mm =⨯=
5 主要计算结果
6 用解析法对滑块进行B 运动分析
所以 2cos cos 0
O A AB l l ϕθ+=
由以上两式可得 对应的位移曲线如下 对上式求导得
对应的速度曲线如下 再对上式求导得
222
2
322
22322
5.4cos 2(10.09cos
)0.1215sin 218sin [1(0.3cos )]
5.4cos 2(10.09cos )0.1215sin 210442.03827sin 580.11324[1(0.3cos )]
B a ϕϕϕ
ϕϕϕ
ϕϕϕϕ
ϕϕ--=-----=-⨯-⨯
-对应
的加速度曲线图如下
7 用图解法对两个极限位置和一个一般位置对应的速度加速度
计算,并将结果与解析法的结果比较
1 极限点一:90ϕ= 1.1速度分析
速度比例尺:()
100v mm s cm μ=
大小: 2
2O A O A ω ?
方向: B A → 2O A ⊥ BA ⊥
由图可得(图见坐标纸)
1.2加速度分析
加速度比例尺:
2()
2000
a mm s cm μ=
大小: ? 22O A l ϕ ? 2AB AB l ω 方向: B A → 2A O → BA ⊥ B A → 由图可得(图见坐标纸)
22000 3.67200
B a mm a a s μπ'=⋅=⨯= 方向水平向右
由解析法得到的结果如下
27309.4285B mm a s = 方向水平向右
2极限点二: 270
ϕ
=
2.1速度分析
速度比例尺:()
100v mm s cm μ=
大小: ? 2
2O A O A ω ?
方向: B A → 2O A ⊥ BA ⊥ 由图可得(图见坐标纸) 2.2加速度分析
加速度比例尺 :
2()
2000
a mm s cm μ=
大小: ? 22O A l ϕ ? 2AB AB l ω
方向: B A → 2A O → BA ⊥ B A → 由图可得(图见坐标纸)
22000 6.813600B a mm a b s
μπ'=⋅=⨯= 方向水平向左
由解析法得到的结果如下
213574.64975B
mm a s = 方向水平向左
3 一般位置 24
ϕ
=
3.1速度分析
速度比例尺:()
100v mm s cm μ=
大小: ? 2O A l ϕ ? 方向: 2B O → 2O A ⊥ AB ⊥ 由图可得(图见坐标纸) 3.2加速度分析
加速度比例尺:
2()
1000
a mm s cm μ=
大小 ? 22
O A l ϕ
2AB AB l ω ?
方向 2B O → 2A O → B A → AB ⊥
由图可得(图见坐标纸)
21000 6.356350
B a mm a b s μπ'=⋅=⨯= 方向水平向右
由解析法得到的结果如下
26382.97554
B mm a s = 方向水平向右
8,E 点的运动轨迹
3O 点坐标为
D 点坐标
三角形
23O O D
中,由余弦定理可得
由正弦定理有 所以 由余弦定理得
所以 所以 所以 并且54
θ=,
2334O O l mm
=,
329O D l mm
=,
212.18580O C l mm
=,
45.83891CD l mm =,
59.59058DE l mm
=,
联立以上各方程可以画出E 点轨迹如下
9, MATLAB 程序代码
位移曲线
x=[0:0.0001:2*pi]; y1=18*sin(x);
y2=60*sqrt(1-0.09*(cos(x)).^2);
y=y1-y2;
plot(x,y);
速度曲线
a=[0:1:360]
x=a*pi./180;
y1=18*cos(x);
y2=2.7*sin(2*x);
y3=sqrt(1-0.09*(cos(x)).^2);
y=(y1-y2./y3)*24.08554
plot(x,y);
加速度曲线
a=[0:0.0001:360];
x=a.*pi./180;
y1=18.*sin(x);
y2=5.4.*(cos(2*x));
y3=(1-0.09.*(cos(x)).^2);
y4=0.1215.*(sin(2*x)).^2;
y5=(1-0.09*(cos(x)).^2).^1.5;
y=(0-y1-(y2.*y3-y4)./y5).*24.08554^2;
plot(x,y);
E点的运动轨迹曲线
a=[10.*pi./180:0.0001:80.*pi./180];
b=54.*pi./180;
o3x=-34.*cos(b);
o3y=34.*sin(b);
dx=o3x+29.*cos(a);
dy=o3y+29.*sin(a);
o2d=sqrt(34.*34+29.*29-2.*34.*29.*cos(a+b));
r1=asin(34.*sin(a+b)./o2d);
r2=acos(((o2d).^2+45.83891.^2-12.18580.^2)./(2.*(o2d).*45.83891)); ex=dx+59.59058.*cos(120.*pi./180+a+r1+r2-pi);
ey=dy+59.59058.*sin(120.*pi./180+a+r1+r2-pi);
plot(ex,ey);
11. B点的位移、速度、加速度数据
12. E点的坐标数据(与对应)
13,参考书目
朱如鹏主编,机械原理.—修订2版.—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1998.8
韩立竹,王华编着,北京:国防科技出版社,MATLAB电子仿真与应用,2001.1 C++书目
王洪欣主编,机械原理课程上机与设计,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