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记忆与苦难叙事

合集下载

2019内蒙古政法干警文化综合(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概述

2019内蒙古政法干警文化综合(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概述

2019 内蒙古政法干警文化综合(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概述2019 内蒙古政法干警文化综合(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概述2019 年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 周年的纪念,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 周年的纪念。

最近世界各国也在进行相关的纪念活动,所以在今年的内蒙古政法干警考试文综历史部分,大家需要全面系统的对二战和中国的抗日战争进行复习,能进行连贯的中西对比。

下面,中公政法干警辅导专家就为大家详细概述2019政法干警文化综合(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一)起因1. 绥靖政策绥靖政策,一种对侵略不加抵制,姑息纵容,退让屈服,以牺牲别国为代价,同侵略者勾结和妥协的政策。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这一政策最积极的推行者是英国、法国、美国等国。

20世纪30年代前,绥靖主要表现为扶植战败的德国、支持日本充当防范苏联的屏障和镇压人民革命的打手。

这从凡尔赛体系、华盛顿体系中可以窥见端倪,而慕尼黑阴谋更是将“绥靖”推向了顶峰。

2. 慕尼黑阴谋1938 年3 月,德国并吞了奥地利。

接着,希特勒以保护捷克斯洛伐克境内德意志少数民族的利益为借口,对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领土要求。

面对德国法西斯的咄咄逼人的侵略,英法两国以牺牲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并与希特勒达成协议,希望把德国的侵略矛头引向苏联。

1938 年9 月,英、法、美、德、意四国首脑张伯伦、达拉第、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在德国的慕尼黑开会,签订协议,在没有捷克斯洛伐克代表的情况下,强行把苏台德等地区割让给德国。

至此,绥靖政策达到顶峰。

慕尼黑协定的签订产生了很大的消极影响。

1939 年,德国控制了捷克斯洛伐克的全境。

3.1929-1933 年美国华尔街纽约证券交易所的股市崩盘,经济危机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4. 法西斯独裁1922 年10 月,意大利国王任命墨索里尼担任意大利总理,法西斯专政在意大利开始建立。

1933 年1月,阿道夫•希特勒在德国上台,2月制造国会纵火案,3月通过《授权法》,继之一系列法西斯法案出笼,至次年8 月颁布《国家元首法》,对国家生活进行了全面改组,建立起集权统治的法西斯体制,并且加紧扩军备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读后感1000字

《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读后感1000字

《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是丘吉尔根据他作为英国首相兼国防大臣的亲身经历写成的。

而本书是精选本,更突出了一些重大事件。

这部回忆录充分显示了丘吉尔的散文风格和语言技巧,作者在书中大量引用政府文件、会议记录,珍贵照片等等,虽有些主观色彩,但较好的反映了重大历史事件的情况,尤其是从英国角度;战前英法对德国的绥靖政策,敦刻尔克大撤退,伦敦空袭,诺曼底登陆等写得都很详实。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浩劫,而且在一战结束之后二十年左右的时间里就再次席卷全球。

从后来看,他们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战争造成了巨大的人员财产损失,“据不完全统计,战争中军民共伤亡9000余万人,经济损失达5万多亿美元,这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世界战争。

“”而本书的作者英国前首相丘吉尔既是一位老牌的政治家,英国的保守党领袖,也是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本书从一战末期开始讲述一直到二战结束,英国工党上台的几十年时间里丘吉尔一直在政坛,高屋建瓴的了解着政治局势,有独到的政治见解,以及一般作家看不到的资料,丘吉尔除了这本《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还有一些其他的小说,文笔很好,叙述流畅宏伟,从细节上让读者如临其境,心理描写也很好,比如在丘吉尔得知罗斯福总统去世后的那些回忆,丘吉尔虽然在后来的战后大选输给了工党领袖艾德礼,但是却赢得了53年诺贝尔文学奖,也算是对他领导英国打击纳粹的另一种报偿吧。

这部二战回忆录算是他最有代表性的著作之一。

本书主要还是以英国视角出发来回忆二战,丘吉尔是英国人的民族英雄,当然在二战中其他一些事的表现也不那么重要,比如犹太人在二战中的遭遇,中国的远征军一闪而过。

关于战后香港也就是受降等等。

从英国利益出发,这些就不是重点了。

本书照片很好,书籍手感也不错,适合收藏;在罗斯福总统和丘吉尔谈到战争的名称时候,丘吉尔先生脱口而出,“不需要的战争”。

恩,如果从二战的起因经过中看,还有一战的隐患看,二战原本可以损失小点儿,从一战对德国的战后处理就埋下了种子,一直到从英法绥靖政策就越来越不可收拾,苏台德地区,捷克,芬兰都成了英法等和德国间的筹码;盟国三巨头之间的来往没有比当事人说更合适的了,比如丘吉尔和罗斯福和斯大林,以及后来的杜鲁门,几次会面,德黑兰会议和雅尔塔会议,开罗宣言,联合国的组建等,还有后来登场的杜鲁门总统,当然从一个政治家角度看如果是罗斯福总统逝世时候能提前和杜鲁门总统会面就好了。

毛概实践活动

毛概实践活动

是他们击败法西斯必须团结的国家,这也促进了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彻底打击了法西斯德国的嚣张气焰,使德军再也无力在全线发动进 攻。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根本转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德国在莫斯科会战中第一次遭到重大战略性失败!纳粹德国企图快
速征服苏联的计划破产,莫斯科保卫战胜利打破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使其遭到无法弥补的物质损失。 德军在莫斯科战役中的失败,标志着希特勒闪电战的彻底破产。这 是德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第一次大失败。苏联红军的胜利,极大地鼓 舞了苏联人民和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信心。
二战的重要战争柏林会战莫斯科保卫战苏德战争 抗日战争
柏林会战
柏林会战(1945年4月16日~5月9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苏德战争中, 苏军实施的最后一次战略性进攻战役。 交战双方: 主要人物: 苏军262万,德军约80万 朱可夫,海因里希
战争结果:
苏联获胜,德国投降,欧战结束
对柏林会战的评价:
阶级的利益去抗战,那么抗日战争是不可能胜利的。
只有在“三个代表”的政党的有力领导下,人民的国防之路才能走通 在人民之中的国防能量只是潜在的,亿万民众很难自发地投入国防。而抗
日战争中之所以人民能成为现实的主人,就是因为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正是中
国共产党通过政治、军事的手段一次次粉碎了统治阶级顽固派的阴谋,粉碎了日寇 分化中华民族的企图,坚持了全国最广大人民的抗日统一战线,才使抗日战争成为 了一场人民战争,一场全民卫国战争。
苏联,纳粹德国
参战方:
主要人物:
斯大林,朱可夫; 希特勒,博克,古 德里安 苏联守住莫斯科,德军闪电 战失败
最终结果:
对莫斯科保卫战的评估
莫斯科保卫战打破了希特勒吹嘘德军天下无敌的神话,是德国东线

二战给人类带来了什么作文

二战给人类带来了什么作文

二战给人类带来了什么作文二战是一场很可怕的战争。

在战争里,好多家庭都被拆散了。

就像安妮一家,安妮是个和我们差不多大的小女孩。

她只能躲在小小的密室里,每天都担惊受怕。

她不能出去玩,不能大声说话,只能偷偷地写日记,把自己的害怕和希望都写在本子上。

可是安妮还是被纳粹发现,她的生命就这么消失了。

很多城市也被破坏得不成样子。

像斯大林格勒,原本是个美丽的城市,有好多房子、商店和学校。

战争来了,炮弹像雨点一样落下来,房子被炸成了废墟,街道上到处都是弹坑。

人们没有地方住,没有东西吃,只能在废墟里找一点点能吃的东西。

二战还让好多人失去了生命。

那些年轻的士兵,他们本来可以在家乡工作、陪家人,可是被拉到了战场上。

他们在枪林弹雨里,一个又一个地倒下。

他们的家人在家乡等着他们回去,可是很多人都再也回不去了。

二战给人类带来了太多的痛苦和悲伤,我们一定要珍惜现在的和平,不要再有战争了。

二战就像一场噩梦。

有很多孩子在二战里受苦。

我听说有个小男孩,他的家乡被敌人占领了。

敌人抢走了他们的食物,还把他的爸爸抓走了。

小男孩只能跟着妈妈到处流浪。

他们没有温暖的房子住,冬天的时候,冷得直发抖。

小男孩的鞋子破了,脚都被冻伤了。

战争还让很多地方的文化受到了破坏。

在欧洲的一些古老城市,那里有很多漂亮的教堂和博物馆。

可是战争的时候,炸弹把教堂的屋顶炸飞了,博物馆里珍贵的画和文物也被毁掉了。

那些画是艺术家们花了好长时间画出来的,文物是祖先留下来的宝贝,就这么没了。

而且,二战让人们之间的信任也变少了。

不同国家的人本来可以互相交流、互相帮助。

可是因为战争,大家都互相猜疑、互相仇恨。

好多国家的人都害怕别的国家会来侵略自己。

我们要记住二战的可怕,让这样的战争永远不再发生,大家都能快快乐乐地生活。

二战是非常非常残酷的。

在战争期间,无数的老百姓过得很惨。

比如说,在中国的南京,日本侵略者做了很多坏事。

他们冲进老百姓的家里,把东西都抢走,还杀害了好多无辜的人。

南京的街道上到处都是尸体,河水都被血染红了。

关于第二次世界战争的小短文

关于第二次世界战争的小短文

关于第二次世界战争的小短文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最惨烈的战争之一,它席卷了全球,造成了无数人的死亡和痛苦。

在这场战争中,各国人民团结一心,共同抗击法西斯主义的侵略。

战争初期,德国凭借其强大的军事实力横扫欧洲,英国、法国等国家纷纷败退。

但随着美国的参战,战局开始发生转变。

美国在太平洋战场上与日本展开了殊死搏斗,最终在原子弹的投下下,日本被迫投降。

在这场战争中,各国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无数士兵和平民在战争中失去了生命,城市和乡村被摧毁,人们的生活陷入了困境。

但正是这场战争,让人们认识到了和平和自由的重要性,各国开始携手合作,共同维护世界和平。

第二次世界大战深刻地影响了人类历史的发展。

战后,联合国成立,旨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各国开始注重发展经济和文化,努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同时,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也更加紧密,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相对和平的时代,但我们仍然不能忘记历史上的战争和灾难。

我们应该珍惜和平,努力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进程。

二战年度总结(3篇)

二战年度总结(3篇)

第1篇引言:第二次世界大战(简称二战)是人类历史上最为惨烈的全球性冲突之一,从1939年到1945年,这场战争席卷了全球,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为了总结二战的历史经验,吸取教训,本文将从战争背景、战争过程、战争结果、历史影响等方面对二战进行年度总结。

一、战争背景1. 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1929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经济危机席卷全球,各国经济陷入困境。

这场危机加剧了各国之间的矛盾,为战争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2. 意大利法西斯和德国纳粹的崛起20世纪30年代,意大利法西斯和德国纳粹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迅速崛起,对世界和平构成了严重威胁。

3. 苏联的崛起与冷战格局的形成苏联在二战前积极发展军事力量,以应对可能的战争威胁。

随着二战的爆发,苏联逐渐成为反法西斯阵营的核心力量,与西方国家形成冷战格局。

二、战争过程1. 1939-1941年:战争初期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二战正式爆发。

随后,德国军队迅速占领了欧洲大部分地区。

1941年6月22日,德国对苏联发动突袭,苏联军队在莫斯科战役中取得胜利,初步遏制了德国的进攻。

2. 1941-1943年:转折点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美国正式加入反法西斯阵营。

1942年6月,斯大林格勒战役爆发,苏联军队取得决定性胜利,为反法西斯战争奠定了基础。

3. 1943-1945年:战争后期1943年,盟军在北非战场取得胜利,意大利投降。

1944年6月6日,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

1945年5月8日,德国正式投降。

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二战在欧洲和亚洲战场均取得胜利。

三、战争结果1. 人员伤亡:二战共造成约7000万人死亡,其中包括约6000万平民。

2. 财产损失:战争导致全球经济损失高达4万亿美元。

3. 地缘政治格局:二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

美国和苏联成为全球两个超级大国,冷战格局形成。

珍爱和平生活——战

珍爱和平生活——战
珍爱和平生活——战争的记忆
Hale Waihona Puke 目录• • • • • 1.第二次世界大战简介 2.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的原因 3.主要战场 4.主要战役 5.图片欣赏
第二次世界大战简介

第二次世界大战(简称二战)。1939年9月1 第二次世界大战(简称二战)。 )。 年 月 日—1945年9月2日,以德国、意大利、日本法西 年 月 日 以德国、意大利、 斯等轴心国( 及芬兰、伊拉克、伪满洲国等国) 斯等轴心国 及芬兰、伊拉克、伪满洲国等国) 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 为一方, 为另一方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 为另一方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从欧洲 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1个国家和 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 个国家和 地区、 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 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 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作战区域面 万平方千米。 积2200万平方千米。据不完全统计,战争中军民 万平方千米 据不完全统计, 共伤亡9000余万人,4万多亿美元付诸流水。第 余万人, 万多亿美元付诸流水 万多亿美元付诸流水。 共伤亡 余万人 二次世界大战最后以美国、苏联、中国、 二次世界大战最后以美国、苏联、中国、英国等 反法西斯国家和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侵略者赢得 世界和平与进步而告终。 世界和平与进步而告终。
主要战役
• • • • • • • • 1.波兰战役 波兰战役 2.入侵北欧 入侵北欧 3.敦刻尔克大撤退 敦刻尔克大撤退 4.不列颠空战 不列颠空战 5.偷袭珍珠港 偷袭珍珠港 6.中途岛战役 中途岛战役 7.诺曼底登陆 诺曼底登陆 8.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主要战场——欧洲东线战场 欧洲东线战场
• 1941年6月22日,德国投入190个师共 550余万人,分3路向苏联发动突然袭击。 1944年,苏联组织了10次战略性战役,把 德军赶出苏联。尔后,苏军继续西进,与 东欧各国反法西斯武装配合,解放了欧。

第二次世界大战作文600字

第二次世界大战作文600字

第二次世界大战作文600字二战,是当今全世界规模最大、最惨烈的一场战争,也是全世界的一场恶梦,谁也忘不了那1940——1945年的悲惨时期。

由德国、日本、意大利几个主要国家为首的法西斯主义者放肆的入侵着世界各国,60多个国家参加战斗,死伤成千上万,波及20亿人口,战火延续到非、美、欧、亚洲、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太平洋,作战区域面积为两千两百万平方公里,交战双方动员兵力达一点一亿人,因战争死亡的军人和平民超过五千五百万,直接军费开支总计约一点三万亿美元,占交战国国民总收入的百分之六十至百分之七十,参战国物资总损失价值达四万亿美元。

战争把世界分为两大阵线:参加反法西斯同盟国家方面的有中、苏、美、英、法等五十国,参加法西斯国家集团的有德、意、日等七国。

在亚洲,中国战场担负着反对日本侵略者的主要任务。

在欧洲,苏德战场为主要战场。

中国是抗击日本侵略的主战场。

据不完全统计,在日本侵略军的屠刀下,中国死伤人数达三千五百万,占二次大战参战国死亡总人数的百分之四十二。

其中,死亡人数达两千一百万,仅南京大屠杀就死亡三十万人以上。

按一九三七年的比价计算,日本侵略者给中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一千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五千亿美元。

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和重要的历史贡献。

苏联是抗击德国法西斯的主战场,二战参战国蒙受的全部损失中有百分之四十一是苏联的损失。

据俄罗斯公布的材料,苏联在一九四一年到一九四五年卫国战争期间,因战争死亡两千七百万人,其中苏联红军牺牲八百六十六点八四万人;物质损失按照一九四一年的价格计算达六千七百九十亿卢布。

美国和英国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核心成员,它们也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付出了重大代价。

据战史材料,美国共有四十多万人在二战中丧生,英国有二十七万军人在战争中死亡。

德国、日本和意大利是发动二次大战的元凶,遭到了反法西斯国家和人民严厉惩罚。

据统计,德国在战争中死亡和被俘人数为一千三百六十万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记忆与苦难叙事
作者:张剑《光明日报》(2015年05月16日12版)

英国诗人杰弗里·希尔(Geoffrey Hill)在《九月之歌》(September Song,1968)中,描写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犹太人遭到纳粹屠杀的历史。

诗歌中,一个犹太孩子在集中营中遭毒气杀害,展示了苦难的深重和回忆的痛苦。

在纳粹的思维中,犹太人“一直是不需要的,但也不是/不可以触碰的。

”纳粹虽然仇恨犹太人,但是“在适当之时/没有遗忘或者忽略”他们,而是对他们进行了残酷的种族清洗。

这个孩子的死已经“在预料之中”:“情况发展,足够地,走向那个结局”。

被“沙林毒气”杀死的犹太人的皮,被制成了“皮带”。

诗歌惊叹,这是“拥有专利的恐怖”。

《九月之歌》的副标题显示,这个被毒气杀害的孩子与诗人同龄——“32年6月19日出生,42年9月24日驱逐”。

他死时只有10岁。

如果他还活着,应该已经是成人。

从某种意义上说,诗人将自己与这个孩子的命运联系在了一起。

随着这个孩子的死亡,他自己的一部分也死去了。

因此诗人暗示,这首诗所悼念的,与其说是这个孩子,倒不如说是他自己。

“我为自己/写了一首悼亡诗,/是这样的”。

如果这样理解的话,随着这个孩子的死,人性的一部分也消失了。

《九月之歌》是英国诗歌中反映犹太大屠杀的经典诗歌。

它对犹太人在二战中苦难的再现是形象的、生动的,同时也是含蓄的、暗示性的。

大屠杀发生时,作者希尔只有10岁。

他没有见证大屠杀的惨烈,更谈不上亲眼看见。

他的再现是一种想象,是艺术的重现,是各种历史素材的集合和凝练。

著名哲学家阿多诺曾经说:“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残忍的。

”他暗示,历史已经过去,真相已经不可想象、不可认知,任何再现的努力都是徒劳,甚至说是对那段历史的歪曲,因此用诗歌再现历史是“残忍的”。

希尔完全明白这一点,他在诗歌中表现出一种对诗歌自身表现力的怀疑——语言再丰厚、再细腻,在这样的历史面前,都显得苍白无力。

“九月的葡萄在藤上丰满。

玫瑰/花瓣从墙上掉落。

”他完全知道,从他眼前飘过的“烟”,并不是来自纳粹集中营的焚尸炉,而可能只是来自平常人家的炊烟。

他只好感叹:“这些已经足够,这些超出了足够”。

这首诗反映了“大屠杀叙事”所面临的一个尴尬:首先,诗歌需要反映那段历史;但问题是,它无法全部、真实地反映那段历史。


在英国的二战记忆中,更深刻、更真切的是伦敦的大轰炸。

著名现代派诗人T.S.艾略特(Eliot)在诗歌名篇《四个四重奏》之四:《小吉丁》(Little Gidding)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在拂晓前难以确定的时刻/慢慢长夜接近终结/又回复到无终点,/吐着火舌的黑鸽/ 在它飞归而消失在视界之外[时]……在硝烟升起的三个街区之间,我遇见了一个行人”。

1940年法国陷落之后,德国法西斯企图乘胜追击,征服英吉利海峡对面的英国。

但是,海峡构成一道他们无法逾越的屏障,他们只能对伦敦发起狂轰滥炸,后来的历史学家称之为“伦敦闪电战”(London Blitz)。

艾略特所说的“黑鸽”其实就是德国的轰炸机。

它们在拂晓时分,在伦敦上空投下了罪恶的炸弹,即所谓的“火舌”。

然后,它们“飞归”基地,消失在天边。

艾略特在伦敦大轰炸期间曾做过值夜员。

他在大楼顶上观察放哨,防范敌机来袭。

他看到了这样的情景——遭到轰炸后的伦敦街头空无一人,一片死寂;街区被炸弹点燃,四处有火焰闪光,酷似但丁的《神曲》中的“地狱”。

在这个但丁式的地狱中,艾略特碰到了一个鬼魂。

“我曾认识他,但早已忘记,只依稀记得/他既是一个人,又是许多人”。

这个“复合鬼魂”是艾略特的前辈诗人叶芝、斯威夫特等等,艾略特与鬼魂的地狱邂逅与但丁的《神曲》形成了一种平行对应。

我们可以想象艾略特对伦敦闪电战的感受,以及他所看到的伦敦劫后的萧条景象。

诗歌继续说:“俯冲的鸽子/带着炽烈的恐怖火焰/划破长空,那火舌宣告了/人涤除罪愆和过错的途径。

”艾略特在诗歌中并没有谴责。

作为基督徒,他似乎将这些轰炸视为上帝对人类罪孽的惩罚。

“是谁设计了这些折磨?”诗歌回答说,是“爱”。

唯一的希望就是“通过烈火,从烈火中得到拯救”。

在这里,艾略特的诗歌显然有一种超越政治的冲动,一种从宗教角度来解读历史的企图。


英国诗人奥登(W.H.Auden)的二战诗歌表现出了几乎同样的诗学特征。

他与另一位作家伊舍伍德于1938年2月来到中国,见证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

回国后,两人合著了《战地行》(Journey to War)一书,内容包括他们到达中国前的旅程诗歌,到达中国后的旅行日记、摄影作品和27首十四行诗(诗取名为《在战时》)。

这些作品从某种意义上讲,反映了中国的抗战历史,但从另一种意义上讲,也表现出与艾略特类似的、超越政治的叙事倾向。

《在战时》第14首描写了日本飞机对汉口的轰炸。

“天空骚动,/像一个发烧的额头。

”紧接着,“探照灯”照亮了人们无法相信、认为不可能存在的景象,“让我们惊讶”“使我们痛哭”。

据书中的“旅行日记”记载,1938年3月15日晚,日本飞机对汉口进行了疯狂轰炸——“警报声”响起,街道上“空无一人”,然后“那沉闷、具有冲击力炸弹隆隆地投下……你可以看到日本飞机投弹后,炸弹猩红的爆炸以及四处喷溅的可恶的火星。

”(《战地行》71)奥登将敌机来袭、搅动平静的天空,比喻为“额头发烧”。

乍一看,这个比喻有点奇怪。

但如果我们仔细琢磨会发现,它有许多的合理性。

首先,天空就像一个人的额头,敌机就像病菌,使它患病发烧。

其次,战争本身就像是疾病,正在中国蔓延,残害中国的百姓。

“旅行日记”对这次轰炸进行了进一步描写:“突然,在那里它们有六架,排着队形,在高空飞行。

就像显微镜突然聚焦,显示出一种致命疾病的病菌。

它们飞过、闪亮、微小、致命、感染了夜空。

”飞机轰鸣、防空炮火、炸弹降落,“像贝多芬的交响乐一样雄壮。


虽然贝多芬交响乐的比喻有一点玩世不恭,但这些描写很生动、很形象,反映了具体的战争景象。

然而,像艾略特一样,奥登对历史的叙事很超然。

他将战争放入了一个更大的历史场景,把它作为人类错误选择的一个事例。

在第11首中,上帝给了人类“鸽子”和“鹰”。

人类选择了后者,并从鹰那里“学到了许多杀戮的技艺”。


美国诗人西尔维娅·普拉斯(Sylvia Plath)对二战的叙事更有一种将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相互交叉的倾向。

她在历史中为自己的私人生活找到了一个非凡的比喻,从而模糊了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的界限——我们难以分清她在写家庭,还是在写历史。

在著名的《爹爹》(Daddy)一诗中,她描写了与父亲和丈夫的微妙关系,凸显了男性的专制与女性的柔弱。

不过,这是诗歌的表面意思。

如果我们仔细阅读,就会看见二战的历史在这个女性主义的叙事中逐渐突显出来。

普拉斯的父亲是德国人,母亲是波兰人,并可能有犹太血统。

从某种意义上讲,她的家庭内部就上演了一场第二次世界大战。

在诗歌中,父亲的形象很高大,像一个男神——“一个巨型雕塑”“像大理石一样沉重”。

同时,高大的父亲与纳粹的形象逐渐重合。

“我一直都害怕你,你的纳粹空军模样、夸夸其谈,你整齐的八字胡,你的阿里安蓝眼睛,坦克手、坦克手,哦,你——”
在诗歌中,父亲的专制在对纳粹酷刑的描写中得以呈现,女儿扮演了酷刑的受害者。

“刑具、刑具加身,/发出咔咔声,我像是犹太人。

/被送到达豪、奥斯维辛、贝尔森的犹太人”。

女儿自比犹太受害者,在三个臭名昭著的集中营受到了残酷的迫害。

然而,她不但没有痛恨父亲,反而对父亲怀有一种受虐狂式的迷恋。

我们知道,普拉斯的父亲在她10岁时就已经去世。

在诗歌中,女儿对父亲的迷恋使她多次自杀,为了到阴间与父亲团聚。

她将情感投射到另一个男人身上,并希望通过丈夫来摆脱折磨她的父亲。

丈夫是与父亲一样的男人,他“把我可怜、鲜红的心咬成了两半”。

女性主义的抱怨并不是诗歌的最终意义,诗歌表现了女儿逐渐从迷恋中挣脱出来、克服畸形的恋父情结的痛苦过程。

我们看到,英美诗歌在书写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表现出的一些特殊的、具体的叙事特征。

他们要么是超越,要么是比喻,要么表现出对语言的不自信。

我们无法诟病诗人们的选择,因为诗歌有其特定的认知目标。

但是,这显示出用诗歌来反映历史的某些特点或局限性。

诗歌与历史不同,作为艺术,它有自身需要遵循的规律和法则。

从某种意义上讲,它需要超越当下,超越具体的人和事,成为一种对人性的永恒思考。

不管这正确与否,这是西方诗学的一个显著特征。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70周年之际,重读这些英美二战诗歌似乎具有特别的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