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八年级语文上第18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导学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第18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导学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学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说明的内容,理清说明的顺序。
2、体会语言的准确、平实、生动。
3、增强学生的科学意识,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知识】A1、课题解读阿西莫夫在《某某域》一书的序言中说,这些文章是“对科学近期进展的回顾和对导致我们形成清晰知识的历史成就的重新检讨与评价”。
因此,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成为大陆漂移学说的有力证据;作者在解释了斯石英——被压扁的沙子及形成原因之后,重点说明斯石英的性质,为排除“火山说”并确认“撞击说”提供了科学依据。
两篇短文,运用科学发现来为某种理论做佐证,表现了作者丰富的科学知识、敏锐的科学眼力以及深入探索的精神。
关于恐龙的灭绝。
在距今大约23亿一8000万年的中生代,恐龙这个庞大的爬行动物,曾是称霸地球的生灵。
这些庞然大物在中生代的陆地上自由安闲地生活了1亿多年。
但是随着中生代的结束,曾经不可一世的恐龙,竟静静地在地球上灭绝了。
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科学家们做了多种预测:一是天气变冷使得恐龙因饥冷死往;二是地震、火山喷发接连不断,大洪水相继肆虐,恐龙们不及逃脱而死去。
三是宇宙中有间隔地球很近的新星或新星爆炸,大量高能射线辐射到地球上来,把恐龙杀死;四是可能有小行星直接撞击到地球上爆炸,造成恐龙大量死亡。
2、走近作者艾萨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1920—1992),美籍犹太人,是世界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闻名遐迩,为本世纪最顶尖的科幻小说家之一,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
以他的名字为号召的“阿西莫夫科幻杂志”,是美国当今数一数二的科幻文学畅销杂志。
一、课前预习·导学B1.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1)鸟臀(2)褶皱(3)潮汐(4)劫难(5)追溯(6)遗骸2.解释词语或加线的字。
(1)遗骸:(2)追溯:(3)劫难:(4)致密:(5)天衣无缝:(6)争论不休_______ (7)人人皆知_______(8)泛大陆________ (9)追溯________3.(1)两篇短文选自________国________作家________的作品,两篇文章同为________。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8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导学案新人教版

(3)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
(4)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
教师点拨:这些句子是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补充说明文字。请同学们结合具体语境,说说它们各自的作用。
5.作者在本文中意在说明恐龙是怎样灭绝的?
背影
课题
背影
课型
预展课
课时
第一课时
4、本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⑤本文是什么体裁?(散文)线索是什么?
4、反馈提升
1、文中提到的“背影”都在哪些段?请在文中画出来。哪一次是写作的重点?
2、作者善于在叙事运用最能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语言或动作描写,用平易朴实的语言去表达人物的真情实感。文章中有很多处体现了这样的特色,请同学们标出文中父亲所说的四句话,谈谈自己的体会(即什么话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感)
五、达标测评
根据你对父爱的理解,仿写练习:
1、父爱如伞,为你遮风挡雨;父爱如雨,为你濯洗心灵;,
。
2、父爱是一缕阳光,让你的心灵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到温暖如春;父爱是一泓清泉,让你的情感即使蒙上岁月的风尘依然纯洁明净:
,。
关于父爱的名言:
1、拥有思想的瞬间,是幸福的;拥有感受的快意,是幸福的;拥有父爱也是幸福的。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课题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一课时
合作探究
1、两篇短文各自要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2、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但说明的角度不同。试比较。
3.本文题目《被压扁的沙子》是否离题太远?换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不好吗?
最新[附答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导学案+人教版
![最新[附答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导学案+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5b179313b307e87101f69689.png)
最新教学资料·部编版初中语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学习目标】1、了解科技说明文的特点及本文,层次分明地说明事物的逻辑顺序。
2、比较两文,明确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互相启发,发现新的论据或结论。
3、把握文章的说明对象,培养爱好科学、主动探寻自然奥秘的精神。
【学习重点】了解两篇短文所说明的事理,说明的顺序、方法。
【学习难点】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知识链接】1、题目解读“恐龙无处不在”初看题目,我们可能以为这篇短文要向人们描绘上亿年前恐龙家族繁衍生息、遍布世界的盛况,但读了全文,我们才明白这是一篇通过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证明“板块构造”学说的科普论文。
而“被压扁的沙子”初看题目更是不知所云,沙子怎么会被压扁呢?“被压扁的沙子”能说明什么问题?读完全文才明白,本文是前一篇内容的延续,作者正是通过“被压扁的沙子”来探讨恐龙的死因——再一次证明“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2、走近作者阿西莫夫,科幻小说及科普作家、文学评论家。
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代表人物之一。
他是一位生于俄罗斯的美籍犹太人,为本世纪最顶尖的科幻小说家之一,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
作品极其丰富,代表作有《我,机器人》、《基地》系列、《钢窟》系列等。
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著名的“阿西莫夫机器人三定律”。
以其名字命名的《阿西莫夫科幻小说》杂志,至今仍然是美国当今数一数二的科幻文学畅销杂志。
作品多次被搬上银幕。
3、相关资料这两篇科普短文选自阿西莫夫晚年的著作《新疆域》。
阿西莫夫在本书序言中说,这些文章,是“对科学近期进展的回顾和对导致我们形成清晰知识的历史成就的重新检讨与评价。
”这两篇短文在原书中编排在一起,同在“地球科学新疆域”章节里,内容上有一定的关联,说明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可以相互参照阅读。
【自主学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第18课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导学案走近 艾萨克·阿西莫夫,美国最闻名的科普作家、世界顶尖级科幻小说作家,他也是位文学评论家。
他一生高产,著述颇丰,一生著述近500本,其中有100多部科幻小说。
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阿西莫夫科幻杂志”,是美国现今数一数二的科幻文学杂志。
《基地》系列和《我,机械人》系列是阿西莫夫脍炙人口的代表作。
《新疆域》是他晚年的高作。
写作背景: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的恐龙灭绝了,成为生物史上最大的谜案。
1986年以后,在詹姆斯罗斯岛和其他大陆上接踵发觉了恐龙化石,这意味着什么?美国科普作家阿西莫夫,依照大陆漂移假说,论证了在不同科学领域内的发觉会对其他领域产生阻碍,从而写成了其晚年高作《新疆域》,本课的两篇短文就选自这部高作。
1. 给加点的字注音。
遗骸.( ) 蟾蜍.( ) 褶.皱( ) 潮汐.( )追溯.( ) 鸟臀.目 ( )骨骼.( ) 陨.石( ) 衍.射( )两栖.( ) 2. 以下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结合语境说明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A. 但1986年在南极确实发觉了这种古老的两栖动物的化石..。
(那个地址指恐龙的遗骨化石。
) B. 两个陆块在那里聚归并缓慢地褶皱..变形。
(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的弯曲。
) C. 毫无疑问,6500万年前地球上曾经有过一次“大灭绝...”,发生过一次“大劫难”。
(大灾难) D. 若是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路,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何等完美无缺....。
(神话传奇,仙女穿的天衣,不用针线缝制,没有缝儿。
)3. 为以下句子中的加点部份替换一个词语,并维持情愿不变。
A. “板块构造”理论专门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
( )B. 到6500万年以前,由于如此或那样.....的缘故,所有的恐龙都灭绝了,大陆也已完全分开。
( ) C. 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刻......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的表面。
八年级语文上册 18 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

《恐龙无处不在》 《 被压扁的沙子 》
恐龙——板块理论 斯石英——恐龙
生物学——地质学 化学、地理学、天文学——生物学
五、语言特点
文章中放在括号里的补充说明文字很多,结合上下文,说说他们各自的作用。
学生展示后总结:
……多么天衣无缝。
补充说明,是说明更严密。
佐证:该地区的岩石层的年龄为6500晚年,与恐龙灭绝的历史相同,研究者从里面检测到了与斯石英相同的原子排列,证明这里有“被压扁的沙子”。
推断:6500年前地球曾受到巨大陨石的撞击,撞击所产生的巨大压力形成斯石英。这些斯石英在沉降之前曾被溅到了平流层中,造成了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导致地球生物灭绝。而斯石英出现的地方不可能发生过火山活动。
文章一方面解开了“恐龙无处不有”之谜,同时又论证了另一个问题:南极洲的恐龙化石为大陆板块理论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六、拓展训练
结合学案讨论,科学家们在科学研究中发挥了哪些创造性的思维,给我们哪些启示。
明确:
1.联想、想象。由南极恐龙化石联想到恐龙的迁移,由生物界的恐龙的迁移想象到地质界板块漂移,使问题的研究进一步深入。
学生回答后总结:“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四、比较阅读
1.与短文《恐龙无处不在》相比,两篇短文在行文思路上有哪些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学生展示后明确:
都是先提出问题,然后作出假设,经过推理论证之后,得出结论。
不同之处是,前一篇是由一个问题引出另一个问题:后一篇是提出两个假设,通过论证否定了其中的一个。
……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
强调说明的作用。
3.即非常纯的沙子。
第18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人教新课标初二上册)1doc初中语文

第18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人教新课标初二上册)1doc初中语文教学目标了解讲明的内容,理清讲明的顺序。
体会简练、缜密、生动的语言。
增强学生的科学意识,培养学生多角度看咨询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明白得科普文章的准确、生动的语言。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预备学生:查工具书,给加点的字注音,讲明词语。
正确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摸索阅读提示和课后练习。
可查阅有关恐龙的科普读物,收集整理关于恐龙的知识。
教师:制作课件。
«侏罗纪公园»片段、光碟«中国冰川»中大陆漂移示意图。
预备多媒体教学平台。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教学«恐龙无处不在»教学步骤激趣导入(放映«侏罗纪公园»片段)大伙儿看过«侏罗纪公园»这部电影吧,一定会被那奇特的想像和栩栩如生的画面所震动。
那么你们明白恐龙那个世界上最庞大的动物,什么缘故却在6 500万年前灭绝了呢?恐龙的化石会告诉我们一些什么隐秘呢?请看美国闻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讲家阿西莫夫是如何样为我们掀开谜底的。
(板书课题及作者)■整体感知学生阅读,检查预习。
遗骸(hai2):遗留下来的骨骸。
蟾蜍(chan2chu2):一种两栖动物,体表有许多疙瘩,内有毒腺,俗称癞蛤蟆。
褶皱(zhe3zhou4):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的弯曲。
追溯(su4):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地走。
比喻探究事物的由来。
天衣无缝:神话传奇中,仙女穿的仙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儿。
比喻事物没有一讨论:课文标题是«恐龙无处不在»,那么它的讲明对象是否确实是恐龙呢?明确:作者谈恐龙的灭绝,谈到恐龙化石无处不在,是为了证明另一项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
研读探究请同学快速阅读一遍课文。
(小组讨论)咨询题提得正确不正确这篇短文讲明的要紧内容是什么?按什么顺序讲明的?作者如何得出结论的?课文的讲明内容涉及到哪两个学科?要紧运用了什么讲明方法?阿西莫夫素以驾驭语言和概念的能力强著称。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精品导学案

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班级______ 学习小组 小主人姓名________ 上课时间1.了解短文两篇所说明的研究成果、短文的行文顺序及说明方法、语言特色。
2.学会从不同角度对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进行思考。
1.了解两篇短文所说明的事理,说明的顺序、方法。
2.理解“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本文选自《新疆域》,作者阿西莫夫(1920—1992),美国著名的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
他发表的科幻小说和科普作品至今已有300多部,是公认的当今美国科幻小说家的泰斗。
第一课时学习《恐龙无处不在》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遗h ái zh ě皱 追s ù 劫.难 陨.石 携.带 2.解释词义。
天衣无缝:比喻事物没有一点破绽。
遗骸:遗骨(遗留的残骨)。
追溯: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劫难:灾难、灾祸。
3.阅读课文,理清思路。
① 南极和其他大陆都发现有恐龙化石( ) (课时要点 资料链接学习目标 自主学习重点难点 说明 引发疑问 得出答案)()②《恐龙无处不在》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事实,证明了_______________假说。
此句涉及两个学科,即和,从而证明了作者的观点:“。
”③本文采用的是追本求源,由因到果的说明顺序。
明确: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恐龙是如何越过大洋进到另一个陆地上去的呢? 是大陆漂移把恐龙带到了南极南极和其他大陆都发现有恐龙化石大陆漂移生物学地质学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里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逻辑合作探究找出本文的说明方法,并体会其作用。
明确:①作比较。
“这些生物的命运比其他同类要悲惨得多,因为板块把它们向南携带到了极地。
”将南极的恐龙的命运与其他大陆的恐龙进行比较,鲜明具体地说明,使读者一目了然。
②打比方,“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一句,形象地说明了南极洲寒冷的程度和南极洲在地球中的重要地位;本文在诠释“板块构造”理论时,还用一个生动的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将“板块构造”形象化地说明出来,板块聚散的科学原理也就通俗易懂了。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8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新人教版)

一、导入:
1、你会读加点的字注音吗?将字音写在括号内并解释
遗骸( ):蟾蜍( ):褶皱 ( ):追溯( ):。
天衣无缝:
2.填空
(1)两篇短文选自_______国_______作家_______的作品,两篇文章同为________。
(2)我国的“恐龙之乡”是四川______________(地名)。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教师个性批注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科普文章的准确、生动的语言。
课标陈述: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目标:
1、了解说明的内容,理清 说明的顺序。
2、体会简练、缜密、生动的语言。
3、增强学生的科学意识,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1)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
(2)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 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3)万一某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
(4)即非常纯的沙子。
(5)你 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 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
(2)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 绝,但说明的角度不同。试比较。(此题意在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对比阅读,培养学生善于多角度、多
侧面看问题的科学思维能力。).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四)、细读课文,揣摩语言
1.阿西莫夫素以 驾驭语言和概念的能力著称。速读课文,试结合上下文,说说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下列补充说明文字有何作用。
2.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3.默读课文,揣摩这两篇短文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语言特点,并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或语段摘录下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八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学习目标】1、了解科技说明文的特点及本文,层次分明地说明事物的逻辑顺序。
2、比较两文,明确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互相启发,发现新的论据或结论。
3、把握文章的说明对象,培养爱好科学、主动探寻自然奥秘的精神。
【学习重点】了解两篇短文所说明的事理,说明的顺序、方法。
【学习难点】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知识链接】1、题目解读“恐龙无处不在”初看题目,我们可能以为这篇短文要向人们描绘上亿年前恐龙家族繁衍生息、遍布世界的盛况,但读了全文,我们才明白这是一篇通过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证明“板块构造”学说的科普论文。
而“被压扁的沙子”初看题目更是不知所云,沙子怎么会被压扁呢?“被压扁的沙子”能说明什么问题?读完全文才明白,本文是前一篇内容的延续,作者正是通过“被压扁的沙子”来探讨恐龙的死因——再一次证明“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2、走近作者阿西莫夫,科幻小说及科普作家、文学评论家。
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代表人物之一。
他是一位生于俄罗斯的美籍犹太人,为本世纪最顶尖的科幻小说家之一,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
作品极其丰富,代表作有《我,机器人》、《基地》系列、《钢窟》系列等。
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著名的“阿西莫夫机器人三定律”。
以其名字命名的《阿西莫夫科幻小说》杂志,至今仍然是美国当今数一数二的科幻文学畅销杂志。
作品多次被搬上银幕。
3、相关资料这两篇科普短文选自阿西莫夫晚年的著作《新疆域》。
阿西莫夫在本书序言中说,这些文章,是“对科学近期进展的回顾和对导致我们形成清晰知识的历史成就的重新检讨与评价。
”这两篇短文在原书中编排在一起,同在“地球科学新疆域”章节里,内容上有一定的关联,说明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可以相互参照阅读。
【自主学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鸟臀.(2)褶.皱(3)潮汐.(4)劫.难(5)追溯.(6)遗骸.2、解释词语。
(1)遗骸:(2)追溯:(3)劫难:(4)致密:(5)天衣无缝:3、指出下列各句所用的说明方法。
(1)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
()(2)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
()(3)如果在850℃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它将变为普通沙子。
( )【合作探究】默读第一篇《恐龙无处不在》,并思考:4、在南极及其他大陆上都发现了恐龙化石,作者首先想到了什么?5、恐龙能在今天的南极地区生存吗?为什么?作者经过分析思考得出了什么答案?6、你能描绘一下“板块构造理论”吗?7、本篇说明文的说明对象到底是什么?8、为了说明清楚对象,他的说明角度是什么?9、默读第二篇《被压扁的沙子》参考第一篇的问题,比较阅读。
【精读精练】①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假说,已被大多数人所接受。
那么,大陆为什么会移动呢?科学研究证明,原因在地球的内部。
②地球的内部结构分三个圈层:地壳、地幔、地核。
地壳的厚度在海洋下约为7.2公里,在陆地大约为40公里。
地壳下面是地幔,其厚度大约为2865公里,地幔下面是地核——2270公里厚的熔铁外核和直径大约为2400公里的内核。
内核温度虽高,但压力巨大,所以仍呈现固态。
③到目前为此,大部分人仍认为,地球上大陆移动(也称大陆漂移)的原因在于地幔上部产生的热对流,而热源是由地幔中的放射性元素蜕变而产生的。
但是最新研究成果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④据美国《科学》杂志报道,美国科学家通过使用金刚石和钻枪模拟地核压力的实验,并用钻石、红宝石、激光束和特殊子弹时铁加压和升温,模拟确定铁在地核压力下的熔点,得出结论认为:地核温度为6880℃,不仅较以前人们认为的2700~3700℃要高几千度,而且较太阳的表层温度5760℃还高。
而以前对地核温度的估计,是根据对地幔的熔岩进行温度测量后使用类推法而得出的。
新的实验说明,形成被称作大陆漂移或板块构造的地表滑动的热源是地核,而不是地核上面的地幔。
这就是说,使大陆移动并产生地震和火山爆发的动力来源于地核。
这给我们研究地球运动的规律提供了新的线索。
⑤新计算的地核温度说明,地幔和外核的中间地带的作用就像一个压力锅,它使绝大部分地核热量不能释放出来,但却又允许少量热量溢出,使地幔在称作热对流的过程中缓慢沸腾,在沸腾时热岩石上升,冷岩石下沉,从而引起地壳的运动,造成大陆移动并产生地震和火山的爆发。
也就是说,地球上大陆移动的原因是由于整个地幔的对流。
新计算出的地核温度还说明,这个高温不可能由放射性元素蜕变而产生,而是46亿年前地球形成时由气体、尘埃和大块物质的碰撞而产生的,这些物质组成了早期的太阳系。
10、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词。
地幔.():地核.():蜕.变():11、美国科学家在测定地核的温度时,为什么选用铁来进行实验?12、“大陆移动”、“大陆漂移”在第四段中还有一种说法,是什么?13、第五段中画线的词“沸腾”,通常是指液体达到一定温度时急剧转化为气体的现象,在本文中特指什么现象?14、对地核温度的断定,文中有两个数据,一个是2700~3700℃,一个是6880℃,哪一个可信度高?为什么?15、关于大陆移动的原因,新的研究成果和目前的理论有许多不同之处,下面几项理论不存在争议的一项是()A.只有地幔上部才有热对流。
B.使大陆移动并产生地震和火山爆发的动力来源于地核。
C.地核的高温不可能由放射性元素蜕变而产生。
D.地核的内核温度虽高,但压力巨大,所以仍呈固态。
16、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主题阅读】(一)阅读下文,完成习题。
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也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名川。
她从巴颜喀拉山北麓起步,接纳千溪百川,一路浩浩荡荡,奔腾东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九个省区,注入浩瀚的大海,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5万多平方公里,像一条金色的巨龙,昂首横卧在我国北部辽阔的大地上。
在古代,黄河流域的自然环境是很优越的。
那时,这里的气候温暖湿润,土地肥沃,到处是青山绿野,植物种类繁多,为原始人类的生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殷代以后,黄河中下游流域成为我国开发最早的地区,经济发展,人口繁衍较快,政治、文化也较先进。
因此,黄河流域成为中华民族成长的摇篮。
相传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出生在黄河中游,他和他的族系主要活动的区域也在黄河中游。
后来建立夏、商、周王朝的都是他的后裔。
他们自称“华”(或“夏”),聚居在中原地区,人们认为“中原”位居四方之中,所以后世又称其为“中华”。
后来,“中华”又成了整个中国的代称。
黄河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是古代文明的发源地(创建基业的地方)之一。
在新石器时代中期,黄帝族就已经开始使用彩陶。
从河南渑池仰韶村、西安半坡村等地发掘的古文化遗址中,可以见到大约5000年前即新石器时代中期的人们使用的简陋的木、石农具,木结构房屋,储粮的窖穴,还有各式各样的陶器,其中带有人面、鱼、鹿等图案的彩陶相当精美,反映了中华民族历史的悠久和艺术才能的高超。
这种文化被称为“仰韶文化”或“彩陶文化”。
我国历史上七大古都中的安阳、西安、洛阳和开封,都在黄河流域。
以古都长安为中心的唐代文化,曾是当时世界文化的高峰,影响着世界各国,尤其是亚洲邻国的文化。
黄河,以丰富的乳汁,哺育了中华民族,而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在她的身旁辛勤劳动,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
黄河,不愧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我国文化的发源地。
17、第①段划线的语句,说明了黄河的什么特点?答:18、读②段,回答,黄河流域为什么能够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
答19、第④段举“仰韶文化”的例子为了说明什么?请用文中的一句话回答。
答:20、第③段开头的“相传”和第④段第一句“之一”能否省略?为什么?答:21、本文为什么用“摇篮”比喻黄河?请用一句话回答。
答:22、“中华”这个名称是怎样来的?答:(二)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后面的练习。
地震预测的新方法①地震是自然,中对人类____最大的____之一。
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仅地震一项造成的经济损失,平均每年就超过45亿美元。
因此,准确预报地震发生的地点。
时间和震级,减少地震造成的损失,便成为地震科学家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②要准确预报地震,必须分析十几种甚至上百种异常情况。
为此,必须观测与地震范围相关的地域。
人造地球卫星的监测和计算机的应用,为人们大面积观测和快速综合分析资料提供了有利条件。
③通过人造地球卫星的监测,前苏联科学家注意到,地震发上前,在卫星的照片上能发现某些地区大面积的红外异常,显示出这些地区的地热温度普遍升高。
例如, 1984年 3月19日中亚帕兹利地震前就出现了这种情况。
日本科学家也注意到,在地震发生前几个月,卫星就能测到震区地理位置在移动。
如 1989年 7月11日伊东地震前一年,他们就发现伊东的位置在向南移动。
到震前2-3天,位格达到最大值,向南偏离原来的位置13.6匣来。
此外, 1989年 10月 17日美国旧金山地震前半个月,美国科学家意外地在无线电波探测仪中,接收到了与地震有关的超低频无线电波。
④这些新发现的预测地震先兆的方法,将能提高地震预报的准确性,从而减少地震造成的损失。
23、根据第①段文字的意思,将“危害、灾难、灾害”三个同分别填入文中的横线上。
地震是自然_____中对人类____最大的____之一24、第②段文字中画线部分是一个长句,请改成意思与原句__相同的两个短句。
(1)_提供了有利条件;(2)_提供了有利条件;25、第③段文字中画线部分运用了____和____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了__________。
26、文中“预测地震先兆的方法”有:(1)_______(2)_______27、从全文内容看,第④段中“先兆”的意思是________。
28、本文主要说明了()A.地震造成的巨大危害 B.预测地震的方法C.预报地震的方法 D.预测地震所采用的仪器设备【能力提升】利用“板块构造理论”来解释我国喜马拉雅山地区多地震;利用“大陆漂移学说”来解释澳大利亚为什么多古老动物?【教学后记】第十八课明确:1、(1)tún(2)zhě(3)xī(4)jié(5)sù(6)hài2、(1)遗体、遗骨(2)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3)灾难、灾祸(4)细致精密(5)比喻事物多指诗文浑然天成,没有一点雕琢的痕迹。
也比喻事物完美自然,没有一点破绽或缺点。
3、(1)举例子;(2)打比方;(3)列数字。
4、恐龙化石无处不有5、不能。
因为南极地区非常寒冷,而恐龙不适应寒冷的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