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疫调查分析

合集下载

鼠疫自然疫源地检测结果分析

鼠疫自然疫源地检测结果分析

鼠疫自然疫源地检测结果分析研究德格县喜马拉雅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鼠疫流行状况。

方法对喜马拉雅旱獭等材料进行细菌分离培养、鼠疫间接血凝试验(IHA)和反间接向血凝试验(RIHA)。

结果细菌培养检测自毙喜马拉雅旱獭18份,分离鼠疫菌10株,细菌培养检测活体喜马拉雅57份,分离菌株2株;IHA检测旱獭血清56份、阳性1份,牧犬血清24份、阳性2份;RIHA检测组织悬液18份,阳性9份均为旱獭。

结论从喜马拉雅旱獭分离出鼠疫菌,说明四川省德格县2009年正在发生动物鼠疫流行。

鼠疫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烈性传染病,且在流行病学方面的危害也最大[l-4]。

随着监测面的扩大,新的鼠疫疫源地的发现,我国鼠疫疫源地范围不断扩大,鼠疫防治工作的任务越来越艰巨[5]。

2007年四川省德格县暴发喜马拉雅旱獭鼠疫流行,确定为喜马拉雅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

2008年也有动物间鼠疫的流行,为保障农牧民的安全,2009年继续在德格进行鼠疫监测,现将鼠疫动物实验检测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1.1.1 捕获旱獭来自德格县柯落洞、更庆镇、八邦、和阿须4个乡镇,共57只。

1.1.2 自毙旱獭来自德格县更庆、柯洛洞和八邦3个乡镇,共18只。

作者单位:1 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四川成都610031)2 甘孜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3 德格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作者简介祁腾(1984-),男,大学本科,初级医师,自然疫源性疾病控制1.1.3 其他自毙动物牧犬1份、褐家鼠5份、五指心颅跳鼠2份、长尾仓鼠1份,来自更庆。

自毙家猫1份、来自八邦乡。

1.1.4 血清来源旱獭血清56份,来自柯洛洞、更庆、阿须、龚垭、和八邦5个乡镇;犬血清24份,来自更庆、八邦、打滚和阿须4个乡镇;藏系绵羊血清85份来自更庆、八邦、阿须3个乡镇。

1.1.5 蚤类获蚤48组673匹,谢氏山蚤79匹/12组、斧形盖蚤500匹/26组、不等单蚤1匹/1组、草原硬蜱49只/5组、指形盖蚤28匹/2组、人蚤15匹/1组、鼠兔角头蚤1匹/1组。

鼠疫流行病学调查方法

鼠疫流行病学调查方法
媒介生物监测
对可能传播鼠疫的媒介生物(如跳蚤)进行监测 ,了解其种类、密度、季节消长等情况。
3
环境因素调查
收集与鼠疫传播相关的环境因素信息,如气候、 地形、植被等,以评估其对鼠疫传播的影响。
数据整理、分析与解释
数据清洗与整理
统计分析
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清洗,去除重复、错 误或不完整的信息,使数据具备一致性和 可比性。
鼠疫流行病学调查方法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引言 • 调查设计与实施 • 数据收集与处理 • 调查结果呈现与评估 • 鼠疫防控策略建议 • 附录与参考文献
01
引言
鼠疫概述
鼠疫定义
鼠疫是一种由鼠疫耶尔森氏菌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主要通过啮齿动物和它 们的寄生昆虫(如跳蚤)传播给人类。
历史背景
鼠疫有多次大流行历史,其中黑死病是最为著名的一次,对人类社会造成了严 重影响。
流行病学调查的重要性
控制疫情
流行病学调查是鼠疫防控的重要手段,能够迅速发现疫情,追踪感染来源,为采 取有效的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保护公众健康
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可以及时了解疫情传播情况,评估风险,制定并调整防控策 略,以保护公众免受鼠疫威胁。
调查目标和期望结果
调查目标:确定疫情来源、传播途径、影响范围以及高危人群,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 据。
• 通制定防控措施提 供依据。
调查过程中使用的表格、图表等附录
流程图1:鼠疫流行病学调查流 程图
• 此流程图详细描绘了鼠疫流行 病学调查的各个环节,包括病 例报告、现场调查、样本采集 、实验室检测等。
• 通过流程图,调查人员可以清 晰了解调查步骤和流程,确保 调查的规范性和系统性。

鼠疫流行病学调查及疫情防控

鼠疫流行病学调查及疫情防控
等方面有哪些改进和新的体会; 提出对疫情的估计和今后应采取的措施及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整理ppt
鼠疫有关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人尸体解剖查验规定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实施细则 国内交通卫生检疫条例
急性淋巴结炎,肿胀,剧烈疼痛并出现强迫体位; 出现重度毒血症、休克症候群而无明显淋巴结肿胀; 咳嗽、胸痛、咯痰带血或咳血;重症结膜炎并有严重的上下眼睑水
肿; 血性腹泻并有重症腹痛、高热及休克症候群。 皮肤出现剧痛性红色丘疹,其后逐渐隆起,形成血性水泡,周边呈
灰黑色,基底坚硬,水泡破溃,创面也呈灰黑色; 剧烈头痛、昏睡、颈强直、瞻语妄动、脑压高、脑脊液混浊
鼠疫流行病学及防控
整理ppt
主要内容
一、定义 二、鼠疫疫情概况 三、鼠疫疫情处置
整理ppt
一、定义
鼠疫是由鼠疫耶尔森氏菌(Y.pestis)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原发于鼠疫自然疫源地中的啮齿动物之间,通过媒介 跳蚤可以传播到人类,引起人间鼠疫 鼠疫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 鼠疫是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甲类传染病 国际卫生组织检疫传染病
整理ppt
Ⅰ.达乌尔黄鼠 Ⅱ.长爪沙鼠 Ⅲ.喜马拉旱獭 Ⅳ.灰旱獭 Ⅴ.长尾旱獭 Ⅵ.阿拉善黄鼠 Ⅶ.布氏田鼠 Ⅷ.大绒鼠 Ⅸ.蒙古旱獭 Ⅹ.黄胸鼠 Ⅺ.青海田鼠 ⅩⅡ. 大沙鼠
ⅩⅡ
整理ppt
国内鼠疫流行现状
疫源地分布广、面积大、种类多、状态异 西部旱獭鼠疫源地动物鼠疫流行强度增加,时而波及人间 长爪沙鼠疫源地动物鼠疫流行仍较活跃,并向城镇蔓延 西南家鼠疫源地人间鼠疫再度回升的危险因素依然存在,人-鼠-蚤接触机

鼠疫分析报告

鼠疫分析报告

鼠疫分析报告一、概述鼠疫,又称黑死病,是由鼠疫杆菌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主要通过跳蚤传播给人类。

鼠疫曾经在中世纪的欧洲爆发,导致了大规模的人员死亡。

本文将对鼠疫的病因、传播途径、症状特征以及防控措施进行分析。

二、病因1. 鼠疫杆菌鼠疫杆菌是引起鼠疫的致病菌,属于革兰氏阴性细菌中的Enterobacteriaceae 科,学名为Yersinia pestis。

鼠疫杆菌主要寄生于啮齿类动物,通过它们的跳蚤传播给人类。

2. 传播途径鼠疫主要通过以下几种途径传播给人类:•跳蚤叮咬:当感染鼠疫杆菌的啮齿类动物被感染跳蚤叮咬时,跳蚤会吸取鼠疫杆菌,然后再叮咬人类,将鼠疫杆菌传播给人类。

•直接接触:当人类接触到感染鼠疫杆菌的啮齿类动物的尸体或血液时,可能会被感染鼠疫。

•空气传播:在鼠疫爆发时,感染鼠疫的人类可通过呼吸途径将鼠疫杆菌传播给他人。

三、症状特征鼠疫的潜伏期一般为2-7天,其症状特征主要表现为:•突发高热:出现高热,体温可达39摄氏度以上。

•淋巴结肿大:淋巴结炎症引起的肿大,通常发生在腹股沟、腹腔、腋窝、颈部等部位。

•皮肤病变:在感染部位附近出现疼痛、红肿、紫黑色瘀斑。

•呼吸系统症状:如咳嗽、胸痛、呼吸困难等。

•体力衰竭:长期高热及全身炎症反应可导致体力衰竭。

四、防控措施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鼠疫的传播,下面是一些常用的防控措施:1.鼠类控制:加强对鼠类的防治,采取合适的灭鼠措施,减少鼠类的寄生和繁殖。

2.跳蚤控制:防治跳蚤是防止人类感染鼠疫的关键措施之一,可以采用虫媒控制、环境改造等方法减少跳蚤的数量。

3.健康教育:加强对公众的鼠疫知识宣传,提高公众的防范意识,教育公众如何预防鼠疫的传播。

4.早期诊断和治疗:加强对鼠疫病例的早期诊断,及时进行隔离和治疗,减少疫情的传播。

5.社区监测:建立完善的鼠疫监测系统,及时发现和报告疫情,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五、总结鼠疫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对人类的健康和生命造成威胁。

通过了解鼠疫的病因、传播途径和症状特征,以及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控措施,我们可以更好地预防和控制鼠疫的传播,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

鼠疫病例的临床分析

鼠疫病例的临床分析

鼠疫病例的临床分析1. 引言鼠疫是一种由Yersinia pestis细菌引起的严重感染病,可以影响人类和许多动物。

它曾导致历史上最严重的瘟疫之一,包括14世纪的黑死病。

本文档旨在对鼠疫病例进行临床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这种疾病的特征和诊断方法。

2. 病原学2.1 病原体鼠疫的病原体是Yersinia pestis,属于肠杆菌科。

这种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菌,可以在多种宿主中生存和繁殖。

2.2 传播途径Y. pestis主要通过以下途径传播:- 接触感染:与感染动物(如老鼠、跳蚤等)接触,可能导致细菌进入人体。

- 呼吸道传播:通过吸入含有Y. pestis的气溶胶,可能导致肺部感染。

- 消化道传播:通过食用被感染动物或其产品,可能导致肠道感染。

3. 临床表现鼠疫的临床表现因感染部位不同而异,主要分为以下三种类型:3.1 腺鼠疫腺鼠疫是最常见的鼠疫类型,主要表现为局部淋巴结炎。

受影响的淋巴结会出现红、肿、热、痛等症状,随后可能出现坏死和化脓。

病情严重时,感染可能扩散到全身,导致败血症和多器官功能衰竭。

3.2 肺鼠疫肺鼠疫表现为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状包括高热、咳嗽、胸痛、呼吸困难等。

患者可能出现咳痰、咳血,甚至休克。

肺鼠疫的病死率较高。

3.3 肠道鼠疫肠道鼠疫主要表现为剧烈腹泻、呕吐、腹痛等消化系统症状。

患者可能出现血便、里急后重等现象。

肠道鼠疫也可能导致败血症和全身感染。

4. 诊断鼠疫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流行病学史进行综合判断。

4.1 临床表现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初步判断是否为鼠疫。

4.2 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细菌培养:从患者样本中分离出Y. pestis细菌,可确诊鼠疫。

- 血清学检测:检测患者血清中针对Y. pestis的抗体,有助于诊断。

- 分子生物学检测:通过PCR等方法检测患者样本中的Y. pestis DNA,可确诊鼠疫。

4.3 流行病学史了解患者是否接触过感染动物、生活在鼠疫疫区等信息,有助于诊断。

鼠疫调查分析

鼠疫调查分析

鼠疫调查分析2009年四川省德格县鼠疫流行态势,为该疫源地鼠疫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按照“全国鼠疫总体规划”和“四川省鼠疫监测方案”及实施细则进行调查。

结果发现主要传播媒介为斧形盖蚤和谢氏山蚤;染疫动物2种,分别为喜马拉雅旱獭、牧犬;分离菌株12株,均来自旱獭,鼠疫间接血凝试验(IHA)阳性血清3份,1份来自旱獭,滴度为1:1280,2份来自牧犬,滴度分别为1:80、1:320,鼠疫反向血凝试验(RIHA)阳性9份,均来自旱獭,最高滴度为1:819200,最低滴度为1:16000。

结论2009年德格县动物鼠疫维持流行状态。

2007-08四川省德格县更庆镇上、下压巴村地区发生喜马拉雅旱獭动物鼠疫疫情后[1],经进一步调查,德格县被确认为喜马拉雅旱獭鼠疫疫源地[2]。

根据要求四川省于2008年成立了德格鼠疫省州县联合调查工作队长期驻扎德格县,进行疫源地相关情况的调查和动物间鼠疫的监测工作。

为进一步明确该疫源地动物鼠疫区域界限、分布范围、流行规律及与此相关的宿主动物、媒介昆虫构成,为鼠疫防治、监测工作提供依据,在总结2008年工作经验的基础上,2009年进行了更为缜密的调查研究工作,结果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1 检验材料旱獭、藏系绵羊、家猫、五趾跳鼠、社鼠、草狐等检验标本来主要来自德格县更庆镇、柯洛洞乡、八邦乡、阿须乡、打滚乡、龚垭乡、三岔河等。

鼠疫诊断试剂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鼠布基地和青海省地方病预防控制所生产。

作者单位:1 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四川成都610031)2 德格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3 甘孜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4 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作者简介:吴朝学,男,医师,自然疫源性疾病控制1.2 方法采用路线法(以步行或骑马直线或曲线向前先行进,由起点开始计时,同时地面上能见到的喜马拉雅旱獭数量。

视野宽度以每侧50~100m,路线长度按步行3km/h、骑马5km/h计算),通过统计踏查面积和见獭数,计算獭密度;采用5M笼夹法(前后左右间隔5M、同一方向、当天黄昏布放夹笼,次日晨收取,计算鼠种与数量)和定点观察法(选取某乡村某条沟/山脊,分别按照月-旬-天的某时段,选择上/下午某个时段观察动物活动频率、进行数量收集)明确动物种群结构和野外夜行鼠情况;对捕获宿主动物进行梳蚤,鉴定蚤种类,统计获蚤数、染獭数,计算獭染蚤率((带蚤獭数/总獭数)×100%),蚤指数(蚤总数/獭数);细菌培养按照常规方法进行[3~5];血清学检验按常规方法进行[6];动物种群结构调查5m笼夹法,定点观察法;动物鉴定按《青海经济动物志》[7]进行;蚤类鉴定按《青藏高原蚤目志》[8]进行。

若尔盖县鼠疫监测结果分析

若尔盖县鼠疫监测结果分析

若尔盖县鼠疫监测结果分析对2006-2010年若尔盖县鼠疫监测结果及其重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建立与完善四川省鼠疫监测数据库提供科学的依据。

方法按照“四川省鼠疫监测方案”及实施细则对若尔盖县开展监测工作,采用SPSS对检测结果做统计学检验,从检测结果及其重要影响因素两个方面分析该地鼠疫现况及未来可能性。

结果若尔盖县鼠疫监测动物以旱獭、高原鼠兔和牧犬为主,媒介以谢氏山蚤、斧形盖蚤和同鬃蚤为主,旱獭是鼠疫菌主要宿主,2006、2007、2010年旱獭密度分别为0.58、1.68、0.09只/ha,平均密度0.12只/ha,3年旱獭平均染蚤率为43.85%,平均蚤指数为2.70,所获标本进行的细菌学检验、间接血凝试验(IHA)和反向血球凝集试验(RIHA)得到结果均为阴性。

结论5年监测结果表明若尔盖县鼠疫疫情发生可能性较小,但是应该综合考虑调查路线、鼠疫监测工作的间断性及监测人员专业性与稳定性因素,以及与若尔盖县临近的疫区现况,通过进一步改善监测工作细节,提高监测质量。

1983年四川省开始对若尔盖县周边地区(红原县、松潘县)进行鼠疫流行病学调查,1986年首次在该地区检出牧犬血清鼠疫放射免疫沉淀实验(RIP)阳性材料,1986年又在该县检出旱獭IHA阳性材料1份,滴度l:20,1993年,若尔盖县正式被列为四川省鼠疫监测点,每年由卫生厅、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指定专业人员按照相关文件要求对该地开展鼠疫监测工作。

本文对2006-2010年若尔盖县“十一五”期间鼠疫监测结果及相关影响因素做一阶段性分析。

1.材料与方法1.1材料检验材料有旱獭、高原鼠兔、牧犬、狗獾,主要来自若尔盖县唐克乡梭磨沟、辖曼乡卡加村、白河牧场确克村。

鼠疫诊断试剂由中国疾控中心鼠布基地和青海省地方病预防控制所生产,均在有效期内使用。

统计软件为SPSS13.0。

1.2方法监测工作按照《四川省鼠疫监测方案(2005-2010年)》[1]及实施细则开展,细菌培养按照常规方法[2-4]进行,IHA和RIHA按常规方法[5]进行;动物种群结构调查5m笼夹法(前后左右间隔5m、同一方向、当天黄昏布放铗笼、次日晨收取,计算鼠种与数量)和定点观察法(选取某乡村的某条沟/某山脊,分别按照月-旬-天的某时段、选择上午/下午某个时段,观察动物活动频率、进行数量收集),动物鉴定按《青海经济动物志》[6]进行;媒介昆虫种群结构调查:将捕获动物用乙醚麻醉、用梳子对动物体来回多次梳蚤,蚤类鉴定按《青藏高原蚤目》[7]志进行。

2001—2011年青海省湟源县鼠疫病例分析

2001—2011年青海省湟源县鼠疫病例分析

2001—2011年青海省湟源县鼠疫病例分析目的分析2001-2011年青海省湟源县人间鼠疫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科学防控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以2001-2011年青海省湟源县人间鼠疫流行病学现场调查资料、疫情处理总结报告和病例资料,对该地区人间鼠疫对发生的时间、地区、人群分布,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

结果2001-2011年发生人间鼠疫3起,发病4例,死亡1例,病死率为25.00%,人间鼠疫病例均发生在湟源县申中乡,人间鼠疫高峰期在8、9月,病型以腺型为主,传播途径以猎捕剥食旱獭传播。

结论青海省湟源县输入性人间鼠疫疫情依然严峻,应加强该地区人间鼠疫监测和预警,落实各项综合性防制措施,以减少人间鼠疫的发生与流行。

目的通过对2001-2011年青海省湟源县鼠疫病例的特征分析,掌握该县人间鼠疫发生和发展的规律,为今后该地区鼠疫防治工作提供依据。

方法收集2001-2011年青海省湟源县人间鼠疫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及病历资料,利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该地区鼠疫病例特征。

结果2001-2011年青海省湟源县共判定鼠疫疫情3起,发病4例,死亡1例,死亡率25.00%,均发生于湟源县申中乡。

结论剥食旱獭是湟源县人间鼠疫发生的主要原因。

标签:鼠疫;流行;分析湟源县位于青海省西部,县城城关镇距省会西宁52千米。

2004年以来人间鼠疫时有发生,是青海乃至全国人间鼠疫防治的重点地区。

2001-2011年发生人间鼠疫疫情3起,发病4例,死亡1例,死亡率25.00%,均分布于湟源县申中乡。

为了解和掌握该地区人间鼠疫发生和发展规律,本文利用流行病学方法对这4例鼠疫病例资料进行了整理和分析。

1 材料与方法1.1 调查对象:2001-2011年间青海省湟源县所有确诊的鼠疫病例为本次调查对象。

1.2 方法:收集2001-2011年青海省湟源县人间鼠疫疫情的现场调查和病历资料经过整理,利用描述流行病学和总结流行病学分析其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鼠疫调查分析
2009年四川省德格县鼠疫流行态势,为该疫源地鼠疫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按照“全国鼠疫总体规划”和“四川省鼠疫监测方案”及实施细则进行调查。

结果发现主要传播媒介为斧形盖蚤和谢氏山蚤;染疫动物2种,分别为喜马拉雅旱獭、牧犬;分离菌株12株,均来自旱獭,鼠疫间接血凝试验(IHA)阳性血清3份,1份来自旱獭,滴度为1:1280,2份来自牧犬,滴度分别为1:80、1:320,鼠疫反向血凝试验(RIHA)阳性9份,均来自旱獭,最高滴度为1:819200,最低滴度为1:16000。

结论2009年德格县动物鼠疫维持流行状态。

2007-08四川省德格县更庆镇上、下压巴村地区发生喜马拉雅旱獭动物鼠疫疫情后[1],经进一步调查,德格县被确认为喜马拉雅旱獭鼠疫疫源地[2]。

根据要求四川省于2008年成立了德格鼠疫省州县联合调查工作队长期驻扎德格县,进行疫源地相关情况的调查和动物间鼠疫的监测工作。

为进一步明确该疫源地动物鼠疫区域界限、分布范围、流行规律及与此相关的宿主动物、媒介昆虫构成,为鼠疫防治、监测工作提供依据,在总结2008年工作经验的基础上,2009年进行了更为缜密的调查研究工作,结果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检验材料旱獭、藏系绵羊、家猫、五趾跳鼠、社鼠、草狐等检验标本来主要来自德格县更庆镇、柯洛洞乡、八邦乡、阿须乡、打滚乡、龚垭乡、三岔河等。

鼠疫诊断试剂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鼠布基地和青海省地方病预防控制所生产。

作者单位:1 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四川成都610031)
2 德格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3 甘孜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4 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
作者简介:吴朝学,男,医师,自然疫源性疾病控制
1.2 方法采用路线法(以步行或骑马直线或曲线向前先行进,由起点开始计时,同时地面上能见到的喜马拉雅旱獭数量。

视野宽度以每侧50~100m,路线长度按步行3km/h、骑马5km/h计算),通过统计踏查面积和见獭数,计算獭密度;采用5M笼夹法(前后左右间隔5M、同一方向、当天黄昏布放夹笼,次日晨收取,计算鼠种与数量)和定点观察法(选取某乡村某条沟/山脊,分别按照月-旬-天的某时段,选择上/下午某个时段观察动物活动频率、进行数量收集)明确动物种群结构和野外夜行鼠情况;对捕获宿主动物进行梳蚤,鉴定蚤种类,统计获蚤数、染獭数,计算獭染蚤率((带蚤獭数/总獭数)×100%),蚤指数(蚤总数/獭数);细菌培养按照常规方法进行[3~5];血清学检验按常规方法进行[6];动物种群结构调查5m笼夹法,定点观察法;动物鉴定按《青海经济动物志》[7]进行;蚤类鉴定按《青藏高原蚤目志》[8]进行。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调查德格县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在四川省甘孜州西北部,地处东经98°12′~99°4l′,北纬31°24′~32°43′之间,东与甘孜县毗邻,南与白班县相连,西与西藏江达县隔金沙江相望,北与石渠县接壤,面积11955平方公里。

全境辖26乡(镇)171个行政村,人口70184人,其中藏族占总人口的96.49%,汉族、彝族、土家族、苗族人数占总人口的
3.5%。

全县以雀儿山为标志分为东北、西南两大部分,东北部高属川西北丘状高原地貌、西南部低属高山峡谷地貌;该县为内陆干燥气候,空气干燥,气温较低,长冬无夏,春秋相连。

在动物地理区划分上,德格县属于古北界、中亚亚界、青藏区,该区系主要
由适应亚高山草甸、高寒草原及草甸草原灌丛的一些动物构成。

2.2 动物种群构成德格县调查动物发现30余种,纳入检测研究的动物有6目12科16属1种,其中以藏系绵羊(Ovis aries)、旱獭(M.himalayana)和牧犬(herd-dog)为主(表1)。

3 讨论
鼠疫是一种古老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因其发病急、传播快、病死率高,被列为一号烈性传染性疾病,是国际检疫传染病之一。

鼠疫在人类历史上发生过多次流行,因其死亡的人数已经超过历次世界战争死亡人数总和,给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带来深重灾难。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人间鼠疫和动物间鼠疫疫情得到有效遏制,但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鼠疫流行趋势与世界基本一致,大体上呈现出动物鼠疫和人间鼠疫疫情明显回升、流行强度和范围逐渐增大的态势。

我国鼠疫形势严峻。

中国鼠疫疫源地有11种类型,遍布19个省(区)274个县(市、旗)。

1954年以来,继从青海省贵德县上岗察地区一匹喜马拉雅旱獭体内分离出第一株鼠疫菌后[9],甘肃、西藏和新疆境内陆续发现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2009年青海省兴海县发生人间鼠疫,发病12例,死亡3例,2007年四川省德格县也得到证实[1]。

喜马拉雅旱獭(Marmotahimalayana),简称旱獭,是主要分布于我国青藏高原及毗邻的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等地区的各类高寒(高山)草甸草原的一种鼠疫病原体宿主动物,在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经过大量流行病学、生态学和生物学研究,有条件成为主要宿主的只有喜马拉雅旱獭[9]。

2009年德格县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动物种群调查结果显示,该疫源地主要动物宿主除旱獭外,还有藏系绵羊和牧犬,提示在鼠疫监测过程中应将所有主要宿主纳入,以求全面;采用路线法调查得知2009年监测期间各乡镇獭密度分布在0.20-0.62匹/ha之间,其中柯洛洞乡獭密度最高,竹庆次之,俄南最低,各生境种类旱獭密度分布在0.19~0.78匹/ha之间,其中草甸草原最高,灌丛草原次之,田埂最低,虽然各乡镇、各生境种类旱獭密度存在差异,但都提示2009年德格县被调查乡镇、被调查生境基本具备鼠疫动物病流行条件,我们在监测工作中应把握重点;采用5m笼夹法进行野外夜行鼠调查,结果显示在灌丛草甸草原捕获率最高,灌丛岩石最低,捕获鼠种中社鼠所占比例最大,故除旱獭外,社鼠应列为该地鼠疫监测与控制重点对象。

媒介调查结果显示,监测期内每个月份均能在旱獭身上检出蚤,染蚤率40.00%~68.42%,平均染蚤率61.53%,蚤指数1.0~11.6,平均蚤指数为9.4,其中蚤指数高者集中在7、8两个月份,这与该时段是旱獭的活动高峰期有关。

蚤种构成以斧形盖蚤和谢氏山蚤为主。

旱獭在活动高峰期会加大“串门”等互相接触机会,增加各类媒介蚤传播鼠疫的几率,所以该时段我们在严格管理宿主的同时也要加大媒介控制力度。

动物鼠疫细菌学检测在活体旱獭标本中分离出2株鼠疫菌,阳性率为3.51%,在自毙旱獭中分离出10株,阳性率为55.56%,两项结果均提示该疫源地鼠疫动物病处于持续流行状态,应予以高度重视;媒介鼠疫细菌学检测结果与2008年一样,均为阴性,说明由媒介传播的人间鼠疫发生几率较低,但不能放松警惕,除预防不可预知的因素会影响被调查地区鼠疫流行状况外,我们还要提高检测精密度。

此外,需要引起警惕的是,本次调查经过病原学证实,新判定德格县柯洛洞乡色巴沟(旱獭病原学检测活体材料30份和自毙材料1份,共分离出鼠疫菌3株,其中活体2株,自毙1株)、更庆镇八美、普甲和呷中3个村组(从自毙旱獭体共检出鼠疫菌7株)有喜马拉雅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的存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WS279-2008)》鼠疫自然疫源地及动物鼠疫流行判定标准,2009年德格县的更庆镇、柯洛洞乡和八邦乡存在喜马拉雅旱獭鼠疫现疫流行。

动物鼠疫血清学检验结果显示,采用IHA检测出3份阳性血清,其中旱獭1份、牧犬2份,采用RIHA检测出9份阳性血清,均来自旱獭,2009年与2008年动物血清学调查结果比较
与细菌学基本一致,未显示两年之间动物疫情有差异。

值得注意的是,从已有样本调查上看,2009年该疫源地动物疫情虽然无上升趋势,但也不能得出下降结论。

本次调查经过地理景观学、动物昆虫区系、宿主动物、媒介昆虫种群结构和鼠疫实验室检测等全面系统调查与检测,进一步明确了该疫源地动物鼠疫区域界限、分布范围、流行规律及主要宿主动物、媒介昆虫构成等,为鼠疫防治、监测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我们接下来的工作重点是加大调查范围,加强疫情管理力度,争取有效遏制动物鼠疫疫情流行、预防人间鼠疫发生。

致谢:对参加本次调查的德格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甘孜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有关领导、专家和工作人员们一并致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