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史元明清
古代文学史 元明清

元代文学元代文学绪论元代历史:1279(1271)——1368元代文学:1234——1368元代文学概述1、叙事文学(俗文学)第一次居于文坛的主导地位,戏曲、小说得到长足发展。
2、抒情文学(雅文学)诗、词、散文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并有新变。
元曲:元杂剧散曲元代戏曲:南戏元杂剧元杂剧繁荣的原因1、城市经济及通俗文艺的发展繁荣与戏剧演出的社会化、商业化,成为元杂剧繁盛的物质文化土壤。
2、剧作家队伍的形成及杂剧创作活动的高度自觉,是元杂剧迅速进入繁盛阶段的根本保证。
3、才人作家与杂剧艺人的联袂结合,是元杂剧进入繁盛阶段的重要条件。
4、元代社会稳定、思想宽松局面为杂剧生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5、从戏剧史的角度看,元杂剧的兴盛是杂剧自身发展成熟的必然结果。
戏曲的起源与形成(1)原始歌舞与俳优优孟衣冠(2)汉魏百戏角抵戏《东海黄公》(3)隋唐戏弄《拨头》《大面》《踏摇娘》参军戏(参军—苍鹘)(5)诸宫调①代言体叙事方式的出现②北曲联套体的确立。
代言体:即叙述描写是剧中人以第一人称展开,而不是作者的第三人称叙述。
王国维对“戏曲”的定义“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
”(王国维《戏曲考原》)“必合言语、动作、歌唱,以演一故事,而后戏剧之意义始全”(王国维《宋元戏曲考》)元杂剧的分期据钟嗣成《录鬼簿》分两期说与三期说。
两期说:以元成宗元贞、大德年间作为分界线,前期繁荣,后期衰落。
前期以大都(北京)为中心。
后期以杭州为中心。
元杂剧的流派以关汉卿、石君宝、康进之、高文秀为代表的本色派,以王实甫、白朴、马致远、郑光祖为代表的文采派。
元杂剧衰落原因研究综述(一)社会原因:杂剧创作中心的南移,北曲方言曲调不适应南方观众要求。
(二)政治原因(1)思想控制严密(2)士子地位的变化,使得作家缺乏前期反封建的战斗精神。
(3)明初杂剧的宫廷化(三)艺术原因(1)艺术内容的蜕化,宣扬封建思想的内容增多(2)审美观念的变迁(文人情趣取代民间本色)(3)艺术形式的僵死➀形式的凝固➁语言的雕琢➂唱腔的僵化➃剧曲的散套化➄“北曲不谐南耳”(4)新兴南戏的竞争。
古代文学(元明清部分)

元明清元1.元曲是元代文学的主流和标志,包括杂剧和散曲。
2.所谓元曲,乃广义的称呼,实则包括两种文学体裁:一为剧曲,即元杂剧,乃戏剧之属;一为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数),乃诗歌之属。
足以代表一代之文学,能与唐诗、宋词并称者,实为元杂剧。
3.元代戏曲有杂剧和南戏两种类型。
4.“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5.马致远有“曲状元”、“万花丛里马神仙”等称誉,代表作《汉宫秋》以昭君出塞故事为题材。
6.王实甫“花间美人”,除《西厢记》(元代戏曲创作最高水平“天下夺魁”)外,《丽春堂》、《破窑记》等。
7.《西厢记诸宫调》又名为《董西厢》《弦索西厢》《西厢搊弹词》8.白朴《墙头马上》(杂剧代表作)与《梧桐雨》。
9.元杂剧中被称为“四大爱情剧”的是《拜月亭》《墙头马上》《倩女离魂》《西厢记》10.元诗四大家:是指虞集、杨载、范梈、揭傒斯。
11.铁崖体:元末诗人杨维桢创造。
力图打破元代中期缺乏生气,面目雷同的诗风,追求构思的超乎寻常和意象的奇特不凡。
融汇汉魏乐府以及李白、杜甫、李贺等人的长处,雄奇飞动,但诡异晦涩。
一、散曲(一)解释:散曲是诗词之外的又一种新的韵文形式,它是从词发展而来,又在金元时期各种曲调的基础上,吸收了少数民族的乐曲及部分唐宋词调的成分,而形成的一种新体诗,它是按一定宫调的典牌填写出来的能唱的曲词。
由于散曲可以入乐,当时人们又称其为乐府、北乐府、小乐府、新乐府。
散曲体制主要有小令、套数和介于两者之间的带过曲等几种。
(二)散曲体制:1.小令,又称“叶儿”,是散曲体制的基本单位。
其名称源自唐代的酒令。
单片只曲,调短字少是其最基本的特征。
但小令除了单片只曲外,还有一种联章体,又称重头小令,它由同题同调的数支小令组成,最多可达百支,用以合咏一事或分咏数事。
《天净沙秋思》2.套数,又称“套曲”、“散套”、“大令”,是从唐宋大曲、宋金诸宫调发展而来。
套数的体式特征最主要的有三点,即它由同一宫调的若干首曲牌联缀而生,各曲同押一部韵,通常在结尾部分还有〔尾声〕。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部分期末考试背诵版)

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白朴、郑光祖、马致远四位元代杂剧作家。
四者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因此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其中《窦娥冤》、《单刀会》等,是关汉卿的代表作;白朴的代表作是《墙头马上》;马致远代表作是《汉宫秋》;郑光祖代表作是《倩女离魂》。
元诗四大家:指虞集、杨载、范梈、揭傒斯四人。
他们都是当时的馆阁文臣,因长于写朝廷典册和达官贵人的碑版而享有盛名。
他们的诗歌典型地体现出当时流行的文学观念和风尚,所以备受时人称誉。
其实他们的创作成就并不高,不但不能与前代诗坛的大家相比,就是在元代诗坛上也并不一定是最优秀的诗人。
四人的诗歌创作,在题材内容上大致相同,艺术上也比较相近。
当然,“四大家”的艺术风格同中有异,各人也还有一些自己的特征,这是他们超过当时其他诗人的地方。
《窦娥冤》关汉卿元杂剧奠基人,剧坛领袖内容梗概全名《感天动地窦娥冤》,窦天章因欠高利贷无力偿还,被迫将女儿窦娥抵给蔡婆婆做童养媳,只身赴京赶考。
13年后,窦娥已守寡三年,蔡婆婆找赛卢医索债,险为所害,而“搭救”她的张驴儿父子意欲霸占蔡婆与窦娥,蔡婆婆默许张氏父子,窦娥不同意,张驴儿要挟赛卢医出售毒药,欲毒死蔡婆,却误杀其父,贪官是非不分,胡乱判案,造成窦娥的千古奇冤。
窦屈死三年后,窦天章在窦娥的冤魂的再三警示下,终于为她平反伸冤。
通过公案故事,揭示社会问题,尤其是黑暗政治和邪恶势力对弱小者残酷压迫,表现对于公平的秩序和安宁的向往。
反映弱者对社会邪恶势力的反抗,带有“社会剧”意味。
窦娥形象分析窦娥是一位具有悲剧性格的人物,她的性格是孝顺与抗争的对立统一。
1、弱小、善良而多难。
给蔡婆婆做童养媳后,对早年守寡、晚年丧子的婆婆孝顺有加,也深信一女不嫁二夫的教条。
公堂上,不忍婆婆被打承担罪名,临刑时,怕婆婆伤心,请刽子手绕道而行。
2、严守妇道,维护自身人格尊严。
她和婆婆当面顶撞,据理力争,面对张驴儿的强暴行为,她镇静、坚定,绝不示弱,以蔑视鄙弃的态度与张驴儿针锋相对。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名词解释元代名词解释1.关王关汉卿与王实甫的并称, 二人好比诗坛李杜、文苑韩柳, 都是元代前期杂剧作家, 又都是剧坛的领袖人物, 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 语言艺术大师, 他们都来自社会下层, 对百姓的疾苦有真切的体会, 注重写社会底层妇女的悲惨命运, 同属于元杂剧作家群中的大都作家群。
二者又有所不同, 关汉卿是从元代现实中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以一种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战斗姿态出现去解决社会问题, 剧作题材广泛, 整体具有阳刚之美, 代表作《窦娥冤》;而王实甫却是从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撷取具有典型意义的题材, 通过诗情画意的爱情喜剧来提出整个封建社会带普遍意义的问题的, 以爱情为主要题材, 风格尽显阴柔之美, 代表作《西厢记》。
2.话本宋元流行一种民间伎艺“说话”这种讲唱文学的兴盛, 对中国古代小说和戏剧的发展影响极大。
话本小说就是由“说话”衍生而来的。
①话本小说是经过文人编撰整理的小说话本, 是“说话人”说话所依据的底本。
今存的《清平山堂话本》、《古今小说》、《醒世恒言》等白话短篇小说集中。
宋元话本是中国小说史上最早的白话小说。
②话本小说的题材内容有:“烟粉类”“灵怪类”“传奇类”“公案类”, 多以历史故事和当时社会生活为题材, 具有浓郁的世俗生活气息。
③宋元话本小说在体制形式、叙述方式、语文体(白话进行演讲)等方面形成了很明显的特色。
3.元曲四大家指著名元杂剧作家, 包括前期作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和后期元杂剧作家郑光祖。
四者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 对后世戏曲创作产生深远影响, 周德清在其《中原音韵》一书中将他们并列,称为"关、郑、白、马”后又称之为"元曲四大家”。
代表作品: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白朴《梧桐雨》、郑光祖《倩女离魂》4.拷红王实甫《西厢记》中的桥段, 讲述红娘送莺莺到张生的书房幽会, 被崔夫人发现, 唤来红娘进行拷问, 责怪她玷辱了相府的名声。
古代文学史元明清重点

古代文学史元明清重点剑》。
说话:在宋代城市的大众娱乐场所“瓦肆”中,有一种以讲故事、说笑话为主的活动,即“说话”。
“说话”分为四家,即小说、说经、讲史、合生。
话本随着说话活动的日益兴盛,在书场中流播的故事越来越多,而以口传故事为蓝本的文字记录本,以及受说话体式影响而衍生的其他故事文本等,也日见其多。
后世统称为话本”。
章回小说是在宋元讲史等话本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
它的特色是分长叙事,分回标目,每回故事相对独立。
段落整齐,但又前后勾栏连,首尾相接,将全书构成统一的整体。
踏摇娘:古代的一种曲艺形式,通常和皮影戏在一起表演,流行于民间。
并未载入正史。
又作“踏谣娘”。
取材于民间故事。
据《教坊记》、《乐府杂录》记载:北齐时(或作隋末),河朔(黄河以北地区)苏某,烂鼻貌丑,不曾作官却自称郎中,嗜酒,常在醉后殴打他的妻子。
苏妻貌美善歌,将满怀悲怨谱为词曲,倾诉自己的不幸。
这些词曲在传唱中又得到丰富和发展,并增加伴奏音乐,逐渐形成歌舞表演。
话本小说:是经过文人编篡整理的小说话本。
所谓“话本”,就是“说话人”说话所依据的底本,原只是师徒相传的“说话”的书面记录,是口头文学,所以是口语体,口气也是针对听众的。
但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小说话本,已是经过下层文人加工、可供阅读的话本小说了。
拟话本:明代后期,随着长篇通俗小说的繁荣,话本小说也发生了重要变化:由过去供艺人讲述的底本变而为社会上普通读者的案头读物,出现了大批以阅读为编写和出版目的的短篇小说。
这种在体制上与宋元话本大致相同、具雅俗共赏性质的白话短篇小说,即是“拟话本”,或称“拟宋市人小说”。
南戏:南戏原来是一种地方剧种,因为它流行于浙江温州(温州古名永嘉)一带,所以又称为“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
它内容多以家庭为主,曲调轻柔婉转,以管乐伴奏为主,剧中各个角色可以分唱或合唱,一部戏没有固定的场次限制,每出戏也不要求通押一韵,也不限用同一宫调中的曲牌。
因此,与杂剧相比,它要灵活得多。
古代文学史元明清(名词解释)

一、填空:1、元曲四大家及主要作品: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关汉卿《拜月亭》、白朴《墙头马上》、郑光祖《倩女离魂》2、南戏四大传奇:《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3、前七子: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后七子:李攀龙、王世贞、谢桢、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4、明前期三大诗文家:宋濂、刘基、高启5、元诗四大家:虞集—汉廷老吏、杨载—百战健儿、范梈—唐临晋贴、揭傒斯—美女簪花6、徐渭的《四声猿》:《渔阳弄》、《雌木兰》、《女状元》、《翠乡梦》7、四大传奇:《金瓶梅》、《西游记》、《三国演义》、《西游记》8、临川四梦:《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又称“玉茗堂四梦”9、李玉的“一人永占”:《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10、被誉为清代传奇的“双璧”:孔尚任的《桃花扇》与洪昇的《长生殿》齐名11、散曲的体制:小令、套数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带过曲等几种12、《金瓶梅》:又叫《金瓶梅词话》。
是我国第一部以家庭日常生活为素材的世情小说,也是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白话章回小说。
13、《三国志演义》: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历史演义小说—(《东周列国志》)的开山之作;《水浒传》:最早成熟起来的章回小说之一,英雄传奇小说—(《说岳全传》、《杨家将演义》)的开创者与代表作;《西游记》:中国第一部杰出的浪漫主义神魔小说,是神怪小说—(《封神演义》)的开端。
二、名词解释:1、南戏:是我国南曲戏文的简称,是由南方的语言、南方的歌曲所构成的民间戏曲,最初流行于浙东沿海一带,称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在宋光宗时就已出现。
南戏形式的最后定型大约在元末明初,到明代,人们就把它成为传奇戏。
2、台阁体:从成祖到英宗期间,以杨荣、杨士奇、杨溥为代表的作家,因他们都曾入阁,诗文风格近似,政坛地位又高,足以带动一朝文风,故形成流派,号“台阁体”。
3、“竟陵派”:钟惺、谭元春,文学主张既纠七子之弊,亦纠公安之失。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简答题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简答题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简答题元代问答1.散曲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宋金之际,北方少数民族如契丹、女真蒙古相继入据中原,他们带来的胡曲番乐与汉族地区原有的音乐相结合,孕育出一种新的乐曲。
这样,逐渐和音乐脱离并且只能适应原有乐曲的词,在新的诗歌形式——散曲,便应运而生。
明代徐渭在《南词叙录》里曾对由乐曲的变化,导致词的衰落、“曲”的繁兴有过精辟的表述:“今之北曲,盖辽金北鄙杀伐之音,壮伟狠戾,武夫马上之歌,流入中原,遂为民间之日用。
宋词既不可被管弦,世人亦遂尚此,上下风靡。
"2.宋元话本的体制特征?①入话:稳定在场的人群,等待晚入场的观众,起到稳场的作用,依附性较强。
②头回:与正话内容相似或相反的故事,话本原著中称为“德胜头回”或“笑耍头回”,相比入话,头话已经能独立成篇。
②正话:话本的主体,核心内容所在,篇幅较长,故事结构完整。
语言上结合韵文与散文,口语和少量诗词文,并用一些固定的逃狱、习惯用语承接缝合,浑然一体。
③片尾:在话本的篇末,一般又以诗词点题作结,或劝诫听众,有的直接说散场的话,以示说话结束。
也称“下场诗”这种体制既在说书场地中产生,经历了反复考验和锤炼,能概括各部分特点和功能,又能兼顾话本的原有称谓,被人们认可。
3.元诗四大家都是谁?他们共同的艺术特色是什么?①元诗四大家:虞集、杨载、范梈、揭傒斯②他们在当时都颇有诗名,作品多题咏寄赠,内容较空泛,崇尚“雅正”,宗法唐诗。
明人胡应麟评此期诗风特征,"皆雄浑流丽,步骤中程。
然格调音响,人人如一,大概多模往局,少创新规。
视宋人藻绘有馀,古淡不足。
"4.元杂剧的体制特点?①元杂剧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基础上融合各种表演艺术而形成的一种完整成熟的戏剧形式,它把歌曲、宾白、舞蹈、表演等有机地结合起来,产生了散韵结合、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②特点:有的剧本开头会有楔子,用以点明、补充正文。
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个别的有五六折,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一人独唱,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每一折包括曲词(唱)、宾白(词)、科范(动作)三个部分。
古代文学史元明清超全名词解释考试必考

古代文学史元明清超全名词解释考试必考Pleasure Group Office【T985AB-B866SYT-B182C-BS682T-STT18】元明清文学史名词解释一览表一、戏曲部1、杂剧:中国戏曲艺术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最早的戏曲种类。
以其发展衍变地域和时期的不同,又可分为宋杂剧、金院本和元杂剧。
元杂剧一般采取一本四折形式,有宾白、唱词、科介三部分组成。
角色分旦、末、净、杂四类。
2、四声猿:是徐渭的杂剧作品。
《四声猿》,包括四部杂剧:《狂鼓史渔阳三弄》、《玉禅师翠乡一梦》、《雌木兰替父从军》、《女状元辞凰得凤》,被誉为“明曲第一”。
王骥德《曲律》称《四声猿》为“天地间一种奇绝文字”。
3、南戏:中国北宋末至元末明初,即12~14世纪200年间在中国南方最早兴起的戏曲剧种,我国戏剧的最早成熟形式之一。
南戏有多种异名,南方称之为戏文,又有温州杂剧﹑永嘉杂剧﹑鹘伶声嗽﹑南曲戏文等名称,明清间亦称为传奇。
南戏在体制上较元杂剧自由。
4、四大南戏:元末明初出现的着名南戏《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记》和《杀狗记》,被称为“四大传奇”,简称荆、刘、拜、杀。
5、楔子:元杂剧四折以外所增加的独立段落。
篇幅短小。
一般放在剧首,有时也用在两折之间,衔接剧情,类似现代戏曲中的过场戏。
6、散曲:剧曲相对而言,与科白情节无关,可以独立存在的文体。
其特性有三点:一是他在语言方面,即需要注意一定格律,又吸收了口语自由灵活的特点,因此往往会呈现口语化以及曲体某一部分音节散漫化的状态。
二是在艺术表现方面,他比近体诗和词更多的采用“赋”的方式,加以铺陈叙述。
三是散曲的押韵比较灵活,可以平仄通压,句中还可以衬字。
7、小令、套曲:小令又称"叶儿",一般是独立的单只曲子。
套曲也称"套数"、"散套",由同宫调的三支以上只曲组成,也可"借宫",一般套末应有尾声,全套必须一韵到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元杂剧的内容:爱情风月剧、神仙道化剧、公案剧、社会剧、历史剧。
2.元剧四大家:关汉卿(元杂剧最优秀的代表作家,关汉卿历史剧的代表作是《单刀会》,《救风尘》、爱情风月剧有《谢天香》《金线池》,公案剧的代表作是《窦娥冤》)、王实甫、白朴、马致远(元代前期散曲创作的大家,3.关汉卿对下层妇女的赞美与同情的剧作与人物:《救风尘》—赵盼儿《望江亭》—谭记儿《谢天香》—谢天香《金线池》—杜蕊娘《拜月亭》—王瑞兰《调风月》—燕燕《蝴蝶梦》(公案剧)—王母4.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5.元诗四大家:虞集(元朝中期文坛的领袖人物)、杨载、范椁、揭傒斯(诗歌内容量丰富)6.元代后期杂剧作家中创作成就最高的是郑光祖,郑光祖表现才子佳人缠绵情爱的代表作是《倩女离魂》7.《西厢记》共有五本二十一折三重美感:文学之美、人格之美、文化之美8.元后期散曲创作成就最高的代表人物是乔吉、张可久(《小山乐府》)9.杂剧和南戏都包括曲词、宾白、科介三个部分。
北方杂剧的创作中心是大都。
10.高明被称为“南戏之祖”代表作是《琵琶记》(代表南戏艺术最高成就的剧目)11.“宗唐复古”是整个元代诗坛的风气。
12.《水浒传》三重寓意:官逼民反、替天行道、忠义之烈13.明初,被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的散文家是宋濂。
刘基(刘伯温)的散文体裁多样,而最出色的是寓言体散文14.明代中期,取得重大成果的散文流派是唐宋派,唐宋派中,真正能继承唐宋散文真谛并取得突出成就的代表作家是归有光。
15.明代戏曲舞台上居于主导地位的形式是:传奇16.明中期三大传奇:李开先《宝剑记》、梁辰鱼《浣纱记》、署名王世贞等人的《鸣凤记》《四声猿》:《渔阳弄》、《雌木兰》、《女状元》、《翠乡梦》17.临川四梦(玉茗堂四梦):《牡丹亭》(是奠定汤显祖在中国古代戏曲史上大家地位的作品)、《南柯记》、《邯郸记》、《紫钗记》18.《金瓶梅词话》的作者署名为兰陵笑笑生,《金瓶梅》属于世情小说,《金瓶梅》的书名是由小说中的潘金莲、李瓶儿、庞春梅三人的名字合成。
19.明代小说的“四大奇书”是指《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20.明代短篇小说:《清平山堂话本》(又称《六十家小说》)、《熊龙峰小说四种》、《京本通俗小说》、“三言”(冯梦龙编著)、“二拍”(凌濛初编著)、《型世言》(陆人龙)21.京华三绝:纳兰性德(代表清词最高成就的作家)、曹贞吉、顾贞观22.童心说—李贽神韵说—王士禛格调说—沈德潜性灵说—袁枚肌理说—翁方纲23.四大徽班:三庆班、四喜班、和春班、春台班24.李玉:“一人永占”即《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较好的作品是《清忠谱》,清初以李玉为代表的苏州作家群创作出了许多历史剧。
25.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理论系统化的著名戏剧理论家是李渔,代表作品是《闲情偶寄》南洪北孔:洪昇《长生殿》孔尚任《桃花扇》26.《聊斋志异》:⑴讽刺科举制度的腐败与弊端:《叶生》、《司文郎》、《于去恶》、等⑵歌颂青年男女的纯真爱情,表达爱情理想:《阿宝》、《连城》、《瑞云》等⑶揭露封建政治的腐朽,批判官吏恶霸的残暴:《梅女》、《梦狼》、《席方平》、《续黄粱》、《红玉》等把清代文言小说创作推向高潮的著作是《聊斋志异》,纪昀评价《聊斋志异》:“一书而兼二体”27.描写文人自身生活,借此反思整个封建文化的价值体系,这类小说的代表作是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现存最早的刻本是:卧闲草堂本,在卧闲草堂本序中,闲斋老人:“其书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1.套数:又称“套曲”、“散套”、“大令”,完全的民间口语,比小令更加通俗。
其特点即a由同一宫调的等多首曲子按一定的规则组成一个整体b全套必须压同一韵c每套要有尾声以表示全套音乐单元的结束以及首尾的完整。
2.科范:又叫科,是元杂剧中的术语,主要指舞台动作、人物表情、舞台效果。
3.四大传奇:指元代后期出现的著名南戏《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和《杀狗记》,简称荆、刘、拜、杀。
传奇原指唐代文人创作的文言小说,后来被借用作戏剧的名称,元代的南戏剧本均注有“元传奇”字样。
4.铁崖体:元代后期著名诗人杨维桢,号铁崖。
认为诗是个人情性的表现,强烈主张艺术创作个性化。
他力图打破元代中期缺乏生气、面目雷同的诗风,追求构思的超乎寻常和意象的奇特不凡。
他所作宫词、竹枝词和古乐府在当时极为流行,世称“铁崖体”或“铁体”,艺术风格是耽嗜瑰奇,沉沦绮藻。
5.章回小说:主要从宋元讲史话本发展而来,特点是每章叙事,分回标目,每回故事相对独立,段落整齐,但又前后勾连,首尾相接,将全数构成统一整体。
特点:a题目变为工整的对曲b开场诗开场话c正文常以“话说”两字起首,每回结尾有套语“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6.台阁体:指以明永乐到成化年间,馆阁文臣杨士奇、杨荣、杨溥等为代表的一种文轩创作风格。
台阁体诗文内容大多比较贫乏,多为应制、题赠、酬应而作,其特征是作品多描绘盛世祥瑞气象,歌颂帝王的功德,格调雅丽雍容,题材常是“颂功德,歌太平”,风格上雍容华贵,艺术上追求平正典丽7.茶陵诗派:成化至弘治年间,李东阳以内阁大臣的身份主持讲坛,代表人物是张泰、邵宝、岳铎等。
主张以杜甫的诗风来加以匡正,诗学汉唐。
并且注重诗歌语言的艺术,具有脱离台阁体公式形式的意义。
8.前七子:明弘治、正德年间的诗文创作流派,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他们反对当时流行的台阁体诗文,自觉肩负改造文风的历史使命,以复古求革新,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描摹是文学创作的途径。
前七子的文学主张和创作实践都有现实意义,但由于过分强调复古,文学的创作性显得不足,给文坛带来新的流弊。
9.后七子:明嘉靖、隆庆年间的诗文创作流派,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后七子继承前七子的文学主张,同样强调以汉魏、盛唐的诗文创作为互相标榜,把明代文学的复古倾向推向高潮,后七子的创作总体上不脱对前人的模拟,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有些人后来表现出某种重视独创性和性灵的倾向。
10.童心说:是晚明时期杰出思想家李贽的文学观念。
“童心”就是真心,也就是真实的思想感情。
他认为文学都必须真实坦率四表露作者内心的情感和人生的欲望。
在李贽看来,要保持“童心”,使文学存真去假,就必须割断与道学的联系;将那些儒学经典大胆斥为与“童心之言”相对立的伪道学的根据,这在当时的环境中自有它的进步性与深刻性。
11.公安派:明后期的文学流派。
代表人物是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因为他们都是湖北公安人,故称公安派。
其文学观点是:a文学是进化的提出变的主张b反对摹拟c独树性灵不拘格套d文学作品不能没有内容e重视小说戏曲的价值12.竟陵派:是以钟惺、谭元春为代表的一诗派,他们在理论上接受了公安派“独抒性灵“的口号,主张“有真情,方有真诗”,给当时的诗坛带来一股清新的空气,竟陵派成为当时影响很大的诗派。
《诗归序》是竟陵派诗歌理论的纲领性文章。
明确地表明要从古代诗人作品去探索正确的创作精神,以纠正当时诗歌创作的偏颇。
古人的精神在钟惺看来,即主要表现为幽情单绪。
幽情单绪是钟惺诗歌思想的核心。
13.吴江派:是以沈璟为代表的注重戏曲格律的传奇派别。
他的曲论核心是强调“场上之曲”,一是格律至上,二是推崇语言“本色”,从剧本有利于舞台演出的角度要求文辞服从格律,服从观众,强调剧本的舞台性。
沈璟是吴江人,赞同并依其曲论进行创作的作家,多为其子侄、门生及追随者等。
故这个明末著名的传奇派别称为吴江派。
14.神韵说:清初王士禛所倡导的诗歌理论,主张诗歌含蓄深蕴的艺术风格,追求味外之味和清幽淡远的艺术境界,力求表现事物的精神风韵。
为此,竭力提倡唐代王维、,孟浩然的诗风。
这种理论受到司空图、严羽等人诗歌理论的影响,写诗“只取兴会神到”,诗的思想内容要朦胧含蓄,又似有寄托,又难以实指,有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
缺乏真情实感是其主要毛病。
15.格调说:是清中以沈德潜为代表的一种诗歌理论。
这种诗歌理论强调辩体以及诗歌的章法结构,注重遣词造句和声调音律,强调溯源,尊唐抑宋,以古诗为源头,以唐人为楷式。
使诗歌“去淫滥以归雅正”,起到“和性情、厚人伦、匡政治”的教化作用。
鼓吹“温柔敦厚,斯为极则”,要求诗歌创作“一归于中正和平”。
用唐诗的格调去表现封建政治和伦理思想,实际上是让诗歌为封建政治和伦理道德服务。
16.性灵说:清中叶以袁枚为代表的性灵诗派,接过公安派“独抒性灵”的口号,认为写诗要抒发人的真性情。
创作的主体是:真情、个性、诗才,即诗歌要表现诗人的灵感和独特的个性以及诗人的真情实感。
他对清代以来的各种诗歌理论观点予以全面的批判和排斥,表现了反传统、破偶像、反摹拟、求创新的特点,是对清代以来道统文学观的强大权威的挑战,是晚明文艺思潮的隔代重兴,为清诗开创了新的局面。
17.肌理说:清中叶翁方纲论诗倡肌理说,强调理与学的关系,讲究诗法,向古人学习,活学活用;认为学问在诗歌创作中有重要作用;重诗法的“言有物”与“言有序”,但是容易造成在诗歌中堆砌学问。
翁方纲的肌理说实际上就是要求以学问为根底,以考证来充实诗歌内容,使义理和文理统一。
是对王士禛神韵说和沈德潜格调说的调和与修正。
他用肌理给神韵、格调以新的解释,目的在于使复古诗论重振旗鼓。
18.桐城派:“桐城派”是清代中叶最大的散文流派。
代表作家有方苞、刘大櫆、姚鼐,他们都是安徽桐城人,故称“桐城派”。
其散文理论的基本特征是:以程朱理学国思想基础,以为清王朝政权服务为目的,以先秦两汉和唐宋八大家的古文为楷模,在文章体制和作法上有细致规则的系统散文理论。
方苞是桐城派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义法”,“义即《易》之所谓‘言有物’,法即《易》之所谓‘言有序’也。
”刘大櫆发展了方苞关于“法”的理论,重视“神气、字句、音节等要素”;姚鼐集大成,强调“义理、考证、词章”三者合一,并在自己周围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作家队伍。
1. 元杂剧本色派和文采派对比:⑴本色派:①语言:方言土语,朴实,多用口语,逼真生动,具有很浓的生活气息。
②取材:现实生活事件或历史英雄人物。
③特征:富有现实色彩和通俗精神,表现出一种俚俗性。
⑵文采派:①语言:重辞藻,尚华丽,喜引书用典,语言雅正。
②取材:多选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宫廷的风流艳行、文人的浪漫爱情。
③具有浪漫精神和贵族精神,使作品呈现出文雅性。
2.简述元杂剧繁荣的原因:(1)市场经济的繁荣和艺术表演的社会化、商业化(2)农村戏剧演出的兴盛(3)上层社会的提倡(4)众多知识分子参与(5)著名演员的作用。
(6)元朝的疆域广大,交通发达,各民族间文化交流频繁衰微的原因:a阶级民族矛盾相对缓和b统治者利用杂剧为其服务c后期杂剧追求辞藻华丽以及故事的曲折离奇d杂剧为北曲脱离了生存土壤3、案头化:过分追求格律和声调,以及一些规范戏曲唱法的戏剧理论的出现,禁锢了戏曲的发展;大力宣扬封建伦理纲常的内容泛滥成灾;昆腔自身对环境的严格要求和柔媚的特点使其容易脱离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