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及电视剧中的上海城市形象

合集下载

电影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市民生活

电影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市民生活

电影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市民生活
在20世纪20、30年代,上海是中国最繁华的城市之一,被誉为“东方巴黎”。

这时期的上海是一个现代化城市,备受多元文化的影响,同时也是中国最早发展起电影产业的城市之一。

电影在上海的流行程度迅速增长,成为当时人们娱乐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海的电影院常常被挤满了热情的观众,电影被视为是最好的娱乐方式之一。

上海电影产业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影响,它改变了上海市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这种影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影片主题的多样化
当时的电影多数是以家庭、爱情、生活为主题的。

这些题材反映了上海市民的生活和理想,观众们无论是上班族还是家庭妇女都能够在电影中找到自己的影子,这也是电影受欢迎的一个原因。

2. 服饰和时装的流行
上海电影的发展,推动了服装和时装业的发展,许多电影明星的时装成为年轻人效仿的榜样。

上海的年轻女性们追求西式的时尚,电影中的女主角通常穿着时髦高贵的服装,这样的流行风格也逐渐成为上海的时尚潮流。

3. 上海方言的流行
上海方言和粤语作为电影中的语言,也使得上海市民开始大量使用上海方言。

这也体现了上海市民的认同感和社会文化的多样性。

总的来说,电影给了上海市民新的娱乐选择,同时也带来了新的价值观。

电影成为了上海市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北京市海淀区2022年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与参考答案

北京市海淀区2022年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与参考答案

北京市海淀区2022年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与参考答案—、本大题共5小题,共19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众所周知,上海是中国进步电影的发祥地。

新中国成立之前,上海进步电影就建立了描写现代都市生活、关注底层民生、批评社会不公、强调人文关怀的现实主义传统。

这些影片的主人公通常是城市平民、劳苦大众或普通知识分子,他们多挣扎于战争、阶级压迫和苦难的日常生活之中,但仍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对美好生活和光明未来心怀向往。

上海进步电影涌现出许多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如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马路天使》《十字街头》《一江春水向东流》《八千里路云花月》等。

这些作品承袭了文学和其他门类艺术创作中的现实主义风格,在美学上强调客观真实地描写生活;但其呈现的整体社会图景和人物,因为现实的原因常常是灰色的。

上海进步电影的灰色之气,在1949年后新中国电影创作中被一扫而空。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撰写的《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开启了新中国电影的新征程。

在这篇文章中,毛主席表达了关于电影的新思想,即电影要务于新的国家政权和新的社会,电影要展现新的国家形象,就要反对“压迫中国人民的敌人”和“旧的社会经济形态及其上层建筑”,歌颂“新的社会经济形态,新的阶级力量,新的人物和新的思想”。

这就确立了以新的国家为核心价值的新中国电影的发展方向,也为新中国红色经典电影的国家叙事奠定了思想和理论基础。

在毛主席电影思想的指导下,新中国对传统的私营电影公司进行了国有化改造,建立了国营电影工业的系统。

与此同时,在电影创作中也开始形成一种与此前上海进步电影不同的面貌。

这些红色电影中的主人公通常是革命战士,这里的战士,可以是革命军队的士兵,也可以是为革命事业奋斗的普通人;影片的主要内容就是这些主人公为了国家和社会的进步,积极投身于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并说最终取得胜利;故事空间也相应地从城市转向了革命战场、农村和工厂。

同时,随着革命故事的内容和主题的变化,影片的叙事和影像风格也相应发生了重大变化。

人文上海:彭小莲电影作品中的城市意象系列研究

人文上海:彭小莲电影作品中的城市意象系列研究
HUNDRE CH00L N ART DS SI S

I2 6 3
面。
生活 空间 , 无疑是丧失能 “ 身立命 ” 安 的家园 寓所 。记忆 成 为
了彭小莲 上海 影像 中最 焦灼 最温情的关键 词。
这些作品 中的上海更 多地呈现 如华裔学 者李 欧梵 所描绘 所概 括的“ 上海摩登 ” 的一 面 , 即包 括 以现代 城 市发 展 的物 质表 征: 声光 电化 、 摩天大厦 、 雪茄 、 香水 、 跟鞋 , 高 以及 各种娱 乐形
的身体 和空间发生 体验关 系 , 而是 让人 的身 体和 空间发 生 错
景观式的摩登上海 , 还是废 墟式 的颓 废之 都展示 了城 市这 一 “ 人造空 间” 的巨大变化 , 方面பைடு நூலகம் 为人类 主体物 质创 造能 力 一
年 )《 丽上海 》 20 年 ) ,美 (03 以及 《 上海伦 巴》 20 年 ) (05 。借助
这些独特优美 的城市 意象 呈现 , 小莲将 城 市空 间与现 代社 彭
作 者 简 介 : 敬 ( 97一 ) 女 , , 东 师 范 大 学 传 播 学 院 在 读 博 士 研 究 生 , 刘 17 , 汉 华 闽江 学 院 中文 系 讲 师 。 研 究 方 向 : 视 艺 术 与 视 觉 文 化研 究。 影
口 敬 人 上 — 小 影 中 城市 象 列 究 刘 文 海 —彭 莲电 作品 的 意 系 研
会 的发展 、 现代人的生命存在 、 现代人伦 维系 等人文 内涵相连 接 , 予上海这座现代城市典范浓郁 的人文气质。 赋
上海作为 中国现 代新 都市 文化典 范 , 断地 被各 类 影像 不
文本书写和塑形 。从上世 纪 2 0年代 的《 稽大 王游驴 记》 滑 到

上海形象王琦瑶

上海形象王琦瑶

王安忆说得非常清晰:王琦瑶形象就是我心目中的上海形象,写王琦瑶,是想写出上海这个城市的精神。王安忆在小说文本中,出现了“文化大革命结束”的字样。这是书中人物活动背景的更变,也是著作者对于上海城市历史特质和表象捕捉的幡然思索。在解放思想、经济改革已进行了近30年的今天中国,即使在王琦瑶这个艺术人物形象诞生时也已进行了近20年的上海,以多元的内涵,注入上海形象、城市精神这个比较“时政”的词组外壳,这样作家式的形象突进和思考突破,得到了读者的即刻认同,传统舆情也没有出现起伏“波痕”。
小说《长恨歌》就是这样的一次跳跃。有过这样的评述:王安忆是那样不徐不疾,不温不火,慢慢悠悠地写下一大幅锦缎来,斑斓,迷离。小说前面那么多欲说还休欲走还留的?纤风月,只是铺陈。《长恨歌》表达了一种繁华的凋零没落和消逝,以致最后的写到死也能够呈现一片安详。而这次的电视连续剧是将大量飘摇在“时政天幕”上的内容,以具体的人物形态作了镜头表现。
继续活着的残酷折磨
曾三度“树立”起来的话剧,在电影的二度创作里,改编者们都在努力地粘贴上海符号。最挺刮的硬件符号是石库门弄堂和爱丽斯公寓的“内装修”,最服帖的软件符号是旗袍和上海闲话。但是,舞台剧空间的逼仄,演出时间的紧张压迫,使得演出始终像一个曼妙女性穿了一件不太合身的旗袍,别别扭扭,不能也无法展示出原著本身丰富的社会性质,袖珍得像一场一女三男室内的生硬朗读和简易街舞。“打麻将”的喜剧场景,以及王琦瑶产后,王琦瑶、王母与康明逊三人站立在社会生存的边缘,充满尖锐的人性对抗,然而最终都无可奈何彼此妥协的对话,这些难能可贵的二度创作的精华,得以镶嵌进今天的电视剧里,这是话剧对于以后影视版本《长恨歌》做出贡献的最大可能。
电视剧中的程士砥没走,即使去挖煤,也是为了表现好能被批准回来报上临时户口。一个多次失业市民的修表摊头,在表示人的一个最朴素的愿望:回家。康明逊也不走,因为专业不对口。康明逊成为闲人的原因里面,也许还包含着当年社会对于“资本家亲眷、职员后代”的政治摒弃。电视剧中诸多小市民生活景象的表现,几乎是无一遗漏地表达着当年殖民资本时代带来的西式技术和饮食习惯,如程先生的蔡司照相机,如蒋莉莉出嫁后的坚持喝咖啡。

电影中的城市形象与地域文化

电影中的城市形象与地域文化

电影中的城市形象与地域文化电影作为一种流行的文化媒体,通过镜头展示城市的面貌和文化,成为人们了解各地地域特色的窗口。

电影所描绘的城市形象往往充满独特的吸引力和特色,同时也反映了所在地的地域文化。

本文将从电影中的城市形象和地域文化的角度探讨这一主题。

一、城市形象的刻画电影作为一种视觉媒介,能够以独特的方式展现城市的风貌和特色。

电影中的城市形象可以通过不同的手法和元素进行刻画,例如场景选择、构图和摄影等。

通过电影的艺术表现手法,观众可以感受到城市的动感、繁华或者悲壮等不同的氛围。

对于一个城市的刻画,电影可以通过一系列层次丰富的场景展示,让观众了解其不同的面貌和特色。

以纽约为例,电影《曼哈顿》中透过黑白画面,展示了这个大都市的繁忙与忧伤,而《蜘蛛侠:英雄归来》则通过3D技术将纽约的高楼大厦和霓虹灯打造成超现实的城市景观。

不同的电影风格和目的,对城市形象的刻画方式也会有所不同。

二、地域文化的呈现电影中的城市形象同时也反映了所在地的地域文化。

每个城市都有其独特的地域文化,这种文化是由历史、人文风情、地理环境和当地人们的生活方式等多个方面共同塑造而成的。

例如,中国的香港电影以其独特的文化符号和风格而著名。

在香港电影中,观众可以感受到香港的繁忙街道、华丽的夜景以及充满活力的都市生活。

这种独特的城市形象反映了香港的激情和多元文化。

同样地,印度宝莱坞电影的背景往往是热情奔放的孟买市,展现了印度的色彩斑斓的文化和独特的社会风貌。

除了刻画城市的外在形象,电影还可以通过故事情节、对百姓生活的描绘以及对当地习俗和传统的展示,进一步深化对城市地域文化的理解。

电影《摩登时代》以对上世纪20年代美国大萧条时期的描述,呈现了当时纽约市民生活的压抑和困境,反映了当地的历史文化背景。

三、城市形象与地域文化的相互影响电影中的城市形象和地域文化是相互影响的。

城市的文化和氛围可以成为电影创作的灵感来源,同时也通过电影的呈现影响着观众对城市的认知和印象。

上海观后感400字

上海观后感400字

对于上海,我一直抱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向往。

这座城市充满了独特的魅力,它的繁华、多元和历史的厚重,都深深地吸引着我。

在观看了关于上海的纪录片后,我对这座城市的了解更加深入了。

影片从多个角度展示了上海的历史、文化和现代发展。

我为上海的独特气质所倾倒,无论是外滩的万国建筑群,还是城隍庙的历史遗迹,都展现出了上海的独特魅力。

影片中,我还看到了上海的繁华背后,有着无数普通人的生活和故事。

他们在这座城市中努力生活,为了梦想而奋斗。

这种普通人的坚韧和勇气,让我对上海有了更深的理解和喜爱。

此外,影片还展现了上海在现代化发展中的成果。

无论是科技创新,还是商业繁荣,都证明了上海的强大实力和无限潜力。

这种发展速度和规模,让我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总的来说,观看这部纪录片让我对上海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喜爱。

我为这座城市的独特气质和无限潜力所倾倒,也为自己有机会在这座城市生活、工作而感到骄傲。

我相信,未来的上海将会更加繁荣、更加美好。

中国电影及电视剧中的上海城市形象

中国电影及电视剧中的上海城市形象

中国电影及电视剧中的上海城市形象内容摘要:随着中国电影、电视剧行业的快速发展,城市形象的塑造力更加深刻。

人类是透过媒介去认识身 外世界,电影电视剧作为媒介文本的重要载体有其发挥的重要力量,本文透过电影、电视剧中的上海城市形象 进行文本分析,并对当下社会城市形象的宣传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电影电视剧上海城市形象学教育 2。

18。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M M李普曼是美国的新闻工作者 跟社会评论家,他曾在著作中指 出:“我们的身外世界,即现实世界 变得纷繁复杂,早已超出我们个体 的感知范围内,我们无法通过自身 的体验去了解这个世界的诸多事 情。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了解我 们身处的这个世界。

以便我们更好 的适应跟了解我们所处的环境,从 而适应社会生活。

答案有且有一个,那是通过去了解我们的 世界。

,作中国现,的,是从生活在这里的人,更多候也无法全面的认更了解这里的全部,在的事情 多,的事情也 多。

那么那 从 在这 生活跟 过的人,是无所知,,多外地人有的,那么这些的是我们 通过 所 而 的。

中国的,跟电作跟的内,正在的我们的生活世界,在中国里以 这跟 者是 的内,那么这 里 上的内 有跟 ,这是者所跟的。

— .20世纪90年代银幕上的上海中国 史,的总是 间的流逝被赋 予 的烙。

世纪九十年 的中国电影,突出刻画“老上海”的风貌,用一股怀旧风格生 绘了20世纪30年这的独特魅力。

这个 的里的 有其光鲜亮丽的午夜摩登、歌舞升平的夜总会、异国情调的建筑风格、浪漫璀璨的外滩以穿鲜艳整洁的富家子弟坐在疾飞的汽车里穿梭在这 夜。

然而这 是这个期的全部记,在鲜艳的 背后,永远 抹掉的是这个 背后的 人所见一幕:脏乱混杂的街道、零零散散的建筑废墟、高见顶的工厂烟囱以无家可归的流浪者等等也 次次的出现在 ,用电和 的去记录这个时的中生活的跟<人”。

转喻、隐喻、对照:城市形象片的视觉修辞策略探析

转喻、隐喻、对照:城市形象片的视觉修辞策略探析
为,虽然城市形象片的称谓稍有差异:广告界称之
为“城市形象广告”,政府宣传部门称之为“城市形
象宣传片”,但都指向以建构城市形象为主要目的
的视听文本 [3].本文所讨论的“城市形象片”是指
以建构城市形象 为 主 要 目 的,以 城 市 形 象 为 表 现
化等方面.它能够帮助观众感受城市的外部景观
内容的影视 作 品.强 调 的 是 影 视 片 的 表 现 内 容,
yimagef
t
hemapp
i
ngo
fv
i
sua
lme
t
apho
randt
hep
r
e
s
en
t
a
t
i
ono
fv
i
sua
lc
on
t
r
a
s
t,
i
no
r
de
rt
oe
f
f
e
c
t
i
ve
l
l
o
r
et
hes
t
r
a
t
eg
i
e
so
fv
i
s

yexp
ua
lr
he
t
o
r
i
c.
Ke
r
d
s:
c
i
t
i
lm;v
i
sua
lr
he
t
o
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

7009(
2021)
04

0110

0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电影及电视剧中的上海城市形象内容摘要:随着中国电影、电视剧行业的快速发展,城市形象的塑造力更加深刻。

人类是透过媒介去认识身外世界,电影电视剧作为媒介文本的重要载体有其发挥的重要力量,本文透过电影、电视剧中的上海城市形象进行文本分析,并对当下社会城市形象的宣传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电影电视剧上海城市形象李普曼是美国的新闻工作者跟社会评论家,他曾在著作中指出:“我们的身外世界,即现实世界变得纷繁复杂,早已超出我们个体的感知范围内,我们无法通过自身的体验去了解这个世界的诸多事情。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了解我们身处的这个世界。

以便我们更好的适应跟了解我们所处的环境,从而适应社会生活。

答案有且只有一个,那就是通过媒介去了解我们的世界。

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现代化的城市,及时是从小生活在这里的人,更多时候也无法全面的认识更了解这里的全部,在上海你能接触到的事情太多,能够给你留下深刻影响的事情也挺太多。

那么那些从未在这片土地生活跟经历过的人,对于上海城市形象概念并不是一无所知,每当提起上海,很多外地人都有大致相同的印象,那么这些印象的来源正是我们日积月累通过媒介信息所传达而来的。

随着中国文化产业的逐渐兴起,电影跟电视剧作为每天电视荧屏跟移动视频客户端的重要内容,正在源源不断的导入我们的生活世界,在中国电影、电视剧里以上海这座城市为题材跟主线或者是拍摄地的内容数不胜数,那么这些题材里关于上海城市形象的内容刻画有哪些不同点跟相似点,这正是本文笔者所着重研究跟描写的地方。

一.20世?o90年代银幕上的上海回首中国电影历史,上海的城市形象总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被赋予着时代的烙印。

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中国电影,突出刻画“老上海”的风貌,用一股怀旧风格生动描绘了20世纪30年代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这个时代的电影里的上海有其光鲜亮丽的午夜摩登、歌舞升平的夜总会、异国情调的建筑风格、浪漫璀璨的外滩以及穿着鲜艳整洁的富家子弟坐在疾飞的汽车里穿梭在这座不夜城。

然而这并不是这个时期上海电影的全部印记,在鲜艳的城市形象背后,永远不能抹掉的是这个城市背后的不为人所见一幕:脏乱混杂的街道、零零散散的城市建筑废墟、高不见顶的工厂烟囱以及无家可归的流浪者等等也都一次次的出现在荧屏上,用电影和电视剧的方式去记录这个时代下的上海城市中生活的边缘地带跟“边缘人”。

这个时代较为典型的电影著作有张艺谋导演的《摇啊摇,摇到外婆桥》(1995),该部影片改编自毕飞宇的小说《上海往事》,讲述了一位乡村少年水生来到上海滩投奔六叔,被安排伺候“歌舞皇后”小金宝所引出的黑帮悲情故事。

除此之外还有《阮玲玉》、《长恨歌》、《岁月》等等脍炙人口的经典电影著作。

用鲜活的人物形象,记忆犹新的城市建筑跟经典的对话独白向我们展示了这个时代下的上海,“天使”与“恶魔”并存的岁月记忆。

二.中国当代电影中的上海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崛起,城市化的加速度刷新着我们对城市发展的辨识度,上海作为中国发展最快的城市之一,成为中国当之无愧的金融中心。

这座城市逐渐被时代贴上“先进”、“现代”、“潜力”等标签。

在中国当代电影题材中,无论是对上海这座城市的定位,还是对这座城市里生活的人的定位,某种程度上都会向着金钱、富足跟竞争去靠拢。

在众多当代电影中,以《小时代》系列电影最为典型,其由当代著名作家郭敬明的著作改变而来,又由郭敬明本人导演,聘请了一群俊男靓丽来演绎这段“小时代”下的上海年轻人的生活。

其中电影不仅穿插着爱情故事、友情故事同时还有商业时代下的职场竞争故事。

所有的故事情节中穿插着利益、情感、友情、猜忌。

但是整部系列影片观看后印象最为深刻的可能并不是对故事情节的记忆,而是整部影片在对上海这座城市的拍摄背景下的视觉冲击,影片的成本制作相当庞大。

画面取景除了有上海地标性的建筑:东方明珠、外滩、金茂大厦、环球金融中心还有让人眼花缭乱跟金碧辉煌的酒店大厅以及温情浪漫的现代餐厅。

这些建筑可能正是映衬了许多现代人对上海一贯以来的幻想,认为对现代城市的定义就是这些基本的“建筑标志”。

除了在建筑风格上,《小时代》刻画了上海的华丽奢侈外,在人物的生活情节上海更是展现的淋漓尽致。

主人公们时不时的穿着华丽的燕尾服跟晚礼服,拖着长长的裙子、画着艳妆、端着高脚杯、喝着红酒等等这些欧美贵族风在现阶段的中国社会下,让许许多多的中产阶层看的心生向往,抓住许多现代年轻人对物质生活的追崇心里,《小时代》的几部电影都取得了不错的票房。

但是,除了看到影片对小众时代下上海令人幻想跟浪漫的一面外,我们同样应该发现在影片中对都市下城市交通拥挤不堪跟小人物在大城市打拼生存不易的演绎。

主人公们为了及时将服装送达至时装展,赤脚奔跑在车辆因拥堵停滞不前的高架桥上。

在人物的设定上同样具有社会阶层性,时刻提醒我们平凡人需要依靠自身的努力奋斗才能换来更好的物质条件。

在当代的“小妞电影”题材中,还有许多讲述了上海职场竞争的电影,其中较为典型的有《杜拉拉升职记》跟《失恋33天》。

《杜拉拉升职记》是2010年由演员徐静蕾执导的,讲述了在上海外企职场下打拼了八年时间,从懵懂无知到干练精通的职场女性升职历程。

期间经历了各种坎坷跟不易,历经挫折最后成为了HR。

而《失恋33天》更加具象的将视角对准了生活在大城市普通男女恋爱打拼的爱情故事,成为2011年中国电影市场最大的一匹黑马。

之所以这部电影可以用小成本换得当年的高票房,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在于其主体鲜明,将目标锁定为都市白领阶层,而这一部分又恰恰是电影观众的主力军。

在诸如上海这样的大城市里可以有更好的工作机会,更完善的城市设备以及让下一代受到更好教育的可能。

透过电影对上海城市形象的刻画,让更多人了解到在城市的霓虹灯下不仅仅有璀璨,前程跟欲望,更多的伴随着艰辛,忍耐更迷茫。

三.中国当代电视剧中的上海相比较于电影的时间受限,电视剧的优点在于可以对故事的情节跟人物性格跟心理变化进行详细的刻画跟演绎。

在中国当代的电视剧题材中对上海城市形象的叙述有非常多的主题。

本文分别列举当代中国电视剧中关于上海城市形象的不同方面主题的三部电视剧进行叙述,分别是讲述校园青春甜蜜爱情的《微微一笑很倾城》(2016)、职场励志伴随青春友情题材的《欢乐颂》(2017)系列,以及家庭伦理与职场生存为主题的《我的前半生》(2017)。

《微微一笑很倾城》是2016年非常火的一步热播剧,改编于作家顾漫的同名小说,这部剧的火热不仅仅是因为男女主人公是非常养眼的杨洋跟郑爽,同时因为这部电视剧结合近些年来一直备受追捧的青春校园题材。

电视剧中众多内容取景于大学高校校园,结合上海城市便利的交通跟丰富的商业环境,给众多即将继续求学的学生们树立了对校园生活的美好憧憬。

《欢乐颂》分为第一部跟第二部,故事情节也是串联起来的。

该剧讲述了来自五个不同背景家庭的女孩子同住在上海欢乐颂小区二十二楼后相知相熟后发生的一连串故事。

该部电视剧以友情为主线,穿插着爱情相处间的诸多矛盾。

故事同样是以女性在职场打拼的艰辛不易为主要内容,因学历跟家庭背景的不同,五个女孩子分别从事着不同的行业,但是都认真努力。

女孩子们虽然性格差别巨大,但是彼此都真诚相待,热心互助,这也是现代城市背景下邻里之间关系冷漠,人们内心渴望追求的一?N邻里关系。

城市的高楼铁网间隔的不只有安全间隔,同时还有人们的内心距离,而《欢乐颂》描绘出一群都市白领的女性工作者们互相帮助,互相体恤的生活画面是很多现实生活中都市上班的女性们非常渴望的,人们往往会依托观看电视来寄托自己内心追求的情感,因此该部电视剧获得很好的口碑以收视率,从《欢乐颂》的第一部到第二部,收视率一直占据各大卫视的榜首。

《我的前半生》讲述了一位年过三十的上海家庭主妇罗子君,因丈夫出轨,被迫离婚后重新励志拾起生活斗志的家庭生活剧,剧中除了对现代上海都市白领们工作间勾心斗角进行了详细刻画外,从家庭和伦理道德方面描绘了现代城市夫妻感情生活易变,朋友间友谊脆弱,亲情间也有利益衡量的现实写照,从电视剧中很多人能找到现实生活中自己的影子,故而产生共鸣,从而使该部电视剧话题不断。

但是该部电视剧中最让人记忆犹新的是对女主角母亲薛甄珠的人物刻画,延续了很多人一直以来对上海中年妇女喜欢斤斤计较并且极度势力的一贯印象。

该部剧将上海作为当今时代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在职场与家庭中,金钱跟地位占据了重要位置,某种程度上体现了现代社会人际关系中的畸形一面。

透过文本分析的方式,分析归类了当代中国电影、电视剧中对上海的城市叙述,让我们看到媒介在构建拟态环境,向我们传达身外世界的力量。

但同时作为受众的我们应该学会提高自身的信息辨识度,提高对信息获取的判断度。

在信息时代,如何利用媒介对我国城市形象进行积极正面的宣传也是当下国家需要考量并加以实施的,作为电影、电视剧行业的工作者应该秉持客观公正的态度,将城市积极正能量的一面展现给世人,同时将负能量的一面进行曝光警醒世人,这样一座城市的发展才能在历史的长流中生生不息。

参考文献[1]符艺娜.电影媒介与上海城市形象传播研究[J].复旦大学,2014,(4).[2]刘芳.浅谈特色城市形象塑造的几点思路[J].建材与装饰,2016,(8).[3]汪黎黎.当代中国电影的上海想象[J].南京大学,2015,(5).[4]拉里?A?萨默瓦,理查德?E波特,埃德温?R马克丹尼尔.跨文化传播第六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3-23.[5]肖欢欢.重返海上繁华――近十年来当代上海城市影像研究[J].暨南大学,2010,(5).[6]王艳云.早期中国电影中的上海影像研究[J].上海大学,2007,(6).[7]孙玮,钟怡.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城市形象片――以上海为例[J].对外传播,2017,(8).[8]肖霞.论述上海城市品牌与形象塑造[J].传播力研究,2017,(5).(作者介绍:张燕南,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硕士研究生,新闻传播学专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