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流感染诊断的金标准是什么?
血液培养技术用于血流感染诊断临床实践专家共识

03
通过辅助检查,如影像学检查、内镜检查等,排除其他可能的
感染源。
治疗方案选择
1 2
根据病原体种类选择治疗方案
根据病原体种类及其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的 抗生素进行治疗。
根据患者情况选择治疗方案
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基础疾病等情况,选择 适合的治疗方案。
3
根据医院条件选择治疗方案
根据医院的药物库存、设备条件等实际情况,选 择可行的治疗方案。
血液培养技术用于血 流感染诊断临床实践 专家共识
汇报人:文小库 2023-11-19
目 录
• 引言 • 血液培养技术概述 • 血流感染诊断流程 • 血液培养技术在血流感染诊断中的应用 • 血液培养技术用于血流感染诊断的临床效果评
估
目 录
• 血液培养技术用于血流感染诊断的局限性及改 进措施
• 结论与展望
临床有效率
总结词
血液培养技术用于血流感染诊断的临床有效率较高。
详细描述
血液培养技术能够准确地检测血流感染,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减少漏 诊和误诊的情况。在临床实践中,血液培养技术的有效率可达90%以上,为医 生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
并发症发生率
总结词
血液培养技术用于血流感染诊断的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培养时间
血液培养一般需要2-7天的时间,根据不同的培养方式有 所差异。
阳性结果判断
在培养过程中,如果发现培养瓶中的细菌数量增加,或者 通过分子生物学等方法检测到病原菌的存在,即可判断为 阳性结果。
阴性结果判断
如果在培养过程中未发现病原菌的存在,则可判断为阴性 结果。
CHAPTER 05
血液培养技术用于血流感染 诊断的临床效果评估
血液培养技术用于血流感染诊断临床实践专家共识

血液培养技术用于血流感染诊断临床实践专家共识汇报人:日期:•引言•血液培养技术概述•血流感染的诊断标准及临床实践•血液培养技术的结果解读与临床应用目•血流感染防治策略与持续改进•结论与展望录引言01血流感染可能导致败血症、感染性休克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
威胁生命多样病原体需要快速诊断血流感染涉及细菌、真菌、病毒等多种病原体,临床表现复杂多样。
血流感染病情凶险,快速、准确的诊断对于及时启动有效治疗至关重要。
030201血流感染的临床意义血液培养技术能够有效检测出血液中的病原体,为血流感染提供直接证据。
病原体检测通过血液培养技术确定病原体种类和药物敏感性,有助于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指导治疗血液培养结果可作为血流感染患者预后评估的重要指标之一。
预后评估血液培养技术的重要性通过制定专家共识,规范血液培养技术的操作流程,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规范操作流程为临床医生提供血流感染诊断的参考依据,提高临床治疗的针对性和效果。
指导临床实践促进血流感染诊断领域的学术交流和研究合作,推动学科发展和进步。
推动学科发展专家共识的目的和意义血液培养技术概述02血液培养技术是一种用于检测和识别血液中的微生物,特别是细菌和真菌的实验室诊断方法。
定义描述其主要目的是诊断血流感染,血流感染是指微生物进入血液并繁殖,导致全身性感染的情况。
目的说明血液培养技术的定义技术演进随着技术的进步,自动化血液培养系统和更先进的检测技术(如质谱技术)逐渐被引入,提高了检测的准确性和效率。
初始阶段早期的血液培养技术主要依赖简单的肉汤培养基和观察微生物的生长。
未来趋势目前,血液培养技术正朝着更高通量、更快速和更灵敏的方向发展。
血液培养技术的发展历程血液培养技术的原理及操作方法•原理描述:血液培养技术基于微生物在特定培养基中的生长和代谢来检测微生物的存在。
当微生物在培养基中生长时,会触发一系列生化反应,这些反应可被检测系统捕获并转化为阳性信号。
操作步骤1. 采集患者的静脉血液样本。
2023版血液培养技术用于血流感染诊断临床实践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

汇报人:xxx 2023-1-03
目 录
• 共识背景与目的 • 共识内容概述 • 共识详细解读 • 共识实施建议与挑战 • 未来展望与研究方向
01 共识背景与目的
血流感染现状及挑战
血流感染发病率
血流感染是一种常见的严重感染类型 ,发病率较高,且呈上升趋势。
提高患者及家属认知度与配合度
宣传教育
通过开展讲座、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向患者及家属 普及血流感染相关知识,提高认知度。
心理疏导
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减轻其焦虑和恐惧情绪,提高 治疗依从性。
家属参与
鼓励家属积极参与患者护理过程,提供情感支持和生 活照顾,减轻患者负担。
优化抗菌药物使用与管理政策
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使用指南
根据共识和指南,规范抗菌药物的使用种类 、剂量和疗程,降低耐药风险。
加强抗菌药物监管
定期对医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监测和评 估,确保药物使用的合理性和规范性。
完善抗菌药物管理政策
建立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加强处方审核 和点评,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
05 未来展望与研究方向
新型血液培养技术应用前景
病原体多样性
导致血流感染的病原体种类繁多,包 括细菌、真菌、病毒等,给诊断和治 疗带来挑战。
耐药性问题
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耐药菌株 不断增多,给血流感染的治疗带来困 难。
临床诊断需求
血流感染的早期诊断和病原体鉴定对 于制定治疗方案和改善预后具有重要 意义。
血液培养技术应用与发展
血液培养技术原理
通过制定共识,规范血液培养技术的临床应用,提高血流感染的诊 断准确性和及时性。
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
感染性疾病的实验室诊断及临床意义-257-2019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答案

2019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答案-257-感染性疾病的实验
室诊断及临床意义
备注:红色选项或后方标记“[正确答案]”为正确选项
(一)病毒性肝炎的实验室检查
1、患者HBsAg(+)、HBeAg(+)、抗-HBe(-)、抗-HBcIgM(+)、抗-HBs(-),正确的判断是()
A、患慢性乙型肝炎
B、患急性乙型肝炎[正确答案]
C、患慢性迁延性肝炎
D、乙肝恢复期
E、患慢性活动性肝炎
2、常用于乙肝治疗过程中疗效监测的是()
A、乙肝血清标志物检测
B、乙肝病毒耐药检测
C、乙肝病毒培养
D、乙肝核酸定量检测[正确答案]
E、乙肝病毒基因分型检测
3、临床上用于诊断肝脏疾病的酶,下列那组检测最恰当()
A、CKGGTALPAMS
B、ASTALTALPGGT[正确答案]
C、AMYLDHGGTα-HBD
D、ACPASTLDHCK
E、TnIASTACPALP
4、可引起碱性磷酸酶升高的疾病不包括()
A、骨肿瘤
B、肝实质疾病
C、肝癌
D、恶性贫血[正确答案]。
血流感染的早期诊断与病原菌识别

N=58例
阳性率
Lee A et al. JOURNAL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2007;45(11):3546–3548
病原体血培养的阳性率与采血体积相关
• 导致血流感染的G-菌、G+菌、厌氧菌及真菌,其血培养的阳性率均与 采血体积相关
血流感染早期诊断治疗存在的问题
病死率
血流感染 病情凶险, 死亡率高达 26-41%
临床表现缺 乏特异性, 诊断困难
血培养
阳性率低, 培养结果所 需时间长 (2-5天)
不恰当的经 验性治疗易导 致细菌耐药及 医疗资源浪费
临床表现
治疗问题
早期诊断与病原菌识别的主要方法
血培养
血流感染 诊断的金 标准,但 阳性率低, 检测周期 长(3-7天)
Crit Care Med 2001; 29: 1303-10
国内血流感染的病死率
结论:普通住院患者BSI的病死率为20.7%,烧伤、血液病肿瘤 以及ICU患者病死率更高,而新生儿病房、肝病及糖尿病患者 则相对较低。医院BSI 病死率为26.8%,明显高于社区BSI的病 死率。近几十年来,BSI住院病死率呈下降趋势。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细菌早期识别
新的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对血培养阳性快速病原体识别
结果显示:152例患者血养阳性的个
标本中,FISH鉴定细菌生长的阳性例标 本数145个。在病原菌鉴别中138例准确, 7例错误,微生物识别准确率95.2%,可 信区间95%。在需氧菌和厌氧菌的鉴别 没有差异。对血培养阳性病原菌鉴别时 间为30分钟,上机时间仅需10分钟。 结论: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对于血流感染 的快速诊断和病原菌精确识别具有重要 的临床意义
【精编】血流感染的早期诊断与病原菌识别

机会性致病菌,在特定条件下引起血流感染,如 长期使用抗生素或免疫抑制治疗。
流感嗜血杆菌
引起呼吸道和血流感染,常见于儿童和老年人。
病原菌的分离与培养
01
血培养
采集患者血液样本,在培养基中培 养,以分离病原菌。
尿液培养
采集尿液样本进行培养,用于诊断 尿路感染。
变组织进行培养,以分离病原 菌。
02
血流感染的早期诊断 方法
实验室检测方法
01
血液培养
血液培养是诊断血流感染的金标 准,通过培养血液中的细菌来判 断是否存在血流感染。
02
血常规检查
血常规检查可发现白细胞计数升 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等感染 征象。
03
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 原检测
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是感染时 升高的标志物,有助于早期诊断 血流感染。
03
病原菌识别与鉴定
常见病原菌种类与特点
金黄色葡萄球菌
常见于皮肤和软组织感染,也可引起血流感 染。具有高致病性和耐药性。
大肠杆菌
肠道正常菌群,但在特定条件下可引起血流感 染,如新生儿败血症。
肺炎克雷伯菌
常引起肺炎和血流感染,多见于免疫功能低下患 者。
铜绿假单胞菌
环境中的常见菌,可引起皮肤和血流感染,具有多 重耐药性。
血流感染的症状与体征
症状
发热、寒战、乏力、食欲不振等全身性感染症状。
体征
可能出现血压下降、心率加快、呼吸急促等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异常表现。
血流感染的危害与流行病学
危害
血流感染是一种严重的全身性感染,如不及时治疗,可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休克甚至 死亡。
流行病学
血流感染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主要与免疫功能低下、留置导管、外科手术等因素相 关。
血液培养技术用于血流感染诊断临床实践专家共识

血流感染是一种严重的感染性疾病,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对 于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血液培养技术是诊断血流感 染的金标准,但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
临床实践中的挑战
挑战一
血液培养技术的阳性率 不高,有时难以确诊。
挑战二
血液培养技术的操作繁 琐,且需要专业技术人
员。
挑战三
血液培养技术的培养时 间较长,影响患者的及
断;手工血培养系统则适用于特殊病原体或需要个性化处理的情况。
血液培养标本的采集和处理
要点一
总结词
要点二
详细描述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采集血液培养标本,及时送检,避免污 染。
在采集血液培养标本前,应先评估患者的病情、免疫力状 况以及是否使用抗菌药物等。采集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 作技术,先消毒皮肤,再使用无菌注射器抽取适量静脉血 。采集后,应立即送检,避免在室温下长时间放置,以免 引起细菌繁殖和污染。同时,应根据患者情况适当使用抗 菌药物,以降低血液中的细菌浓度。
通过检测患者血清中的特 异性抗体进行诊断,适用 于某些病毒、支原体等感 染。
03
血液培养用于血流感染诊断的 临床实践
血流感染的诊断标准
发热
体温>38℃或<36℃;
存在感染征象
如白细胞增多、核左移;
存在血流感染的病因
如导管相关性感染、脏器感染 等;
细菌培养阳性
血培养分离出细菌。
血液培养在血流感染诊断中的应用
未来发展方向和挑战
技术创新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血液培养 技术将不断改进和创新,提高检 测灵敏度和特异性,缩短检测时
间,降低检测成本。
智能化应用
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的 发展,血液培养技术将逐步实现 智能化、自动化分析,提高诊断
血流感染诊断的金标准正确的血培养

鲍曼不动杆菌 39%
N=51例
70%的患者在入住ICU时已入院≥48h 患者在入住ICU时取鼻腔、口腔、直肠拭子培养,≥1个部位细菌培养阳性为定植
痰培养出的不动杆菌可能为定植菌
*
1.汪复等.实用抗感染治疗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 9.陈丽丹等.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 ; 20 (8 ):1091-1093
存在中心静脉插管(CVC):中心静脉及外周血管同时取血
无CVC:2个不同部位取血 若患者体重<40kg,采血体积应<总血容量的1%(一般人体血容量为70ml/kg)
CLSI指南对血培养次数及采血体积的推荐 CLSI指南推荐: 菌血症的患者行4次血培养,且每次采血量为10ml,可获得90-95%的阳性检出率 当血培养次数增加到6次时,阳性率可增加至95-99%
采血量是影响灵敏度最关键因素
要采集多少血液?
采血量(ml)与检出率的关系
Overall/Mayo
培养皿孵化时间越长,血培养阳性率越高
5.F. R. Cockerill III et al.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2004; 38:1724–30
研究显示,血培养时培养皿的孵化时间为72h时,可获得96%的阳性率;当孵化时间延长至5-6天时,可获得100%的阳性率
痰标本易受口咽部菌群的污染1
对ICU患者鲍曼不动杆菌分布的调查结果显示,体表定植鲍曼不动杆菌的患者中,73.7%痰培养结果显示为鲍曼不动杆菌阳性9 该研究认为同一患者在同一部位两次分离到同一细菌则为定植, 患者4 个体表部位(鼻前庭、额头、腋窝、腹股沟)任1 个有定植均认为有定植
01
02
判断不动杆菌定植抑或感染的思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培养阳性增加率/ml
2.2% 4.7% 3.3% 3.1% 0.8% 1.5-3.1% 1.7% 约2.3%
Koontz et al
Brown et al Mermel et al
5ml vs 10ml
13ml vs 25ml vs 38ml ≤3.5ml vs ≥7ml
3.3%
0.6% 约3.2%
1.汪复等.实用抗感染治疗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
9.陈丽丹等.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 ; 20 (8 ):1091-1093
24
总结
•
血培养次数对阳性率的影响
– 24小时血培养次数≥3次或4次的患者,前两次血培养的阳性率<90%; 而前4次血培养的阳性率>99% – 各种不同病原体血培养的阳性检出率略有差异,金黄色葡萄球菌在首 次血培养即可获得阳性结果的比例较高;而铜绿假单胞菌首次血培养 即可获得阳性结果的比例较低
• 研究旨在评估血培养次数与 阳性率的相关性
3.Lee A et al. JOURNAL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2007;45(11):3546–3548
4
单一病原体感染:多次血培养可提高阳性率
• 24小时血培养次数≥3次或4次的患者,前两次血培养的阳性率<90%; 而前4次血培养的阳性率>99%
阳性率
16
结论
• 病原体血培养的阳性率与采血体积相关,采血量每增加 1ml,阳性率随之增加3% • 此外,血培养时培养皿的孵化时间也同样影响血培养的阳 性率。血培养时培养皿的孵化时间达72h时,可获得96% 的阳性率
综上所述,血培养的采血次数及采血体积等影响培养结果的阳性率。因 此,权威指南对血培养的操作进行推荐
3.Lee A et al. JOURNAL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2007;45(11):3546–3548
阳性率
5
混合感染:多次血培养可提高阳性率
• 研究期间,共发生58例由多种病原体导致的血流感染,该类患者前三 次血培养的阳性率为100%
N=58例
3.Lee A et al. JOURNAL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2007;45(11):3546–3548
Hall et al Sandven et al Tenney et al Ilstrup et al Kellogg et al Wicher et al Plorde et al Arpi et al
采血体积对比
5ml vs 10ml 2ml vs 5ml 2ml vs 5ml 10ml vs 30ml 6ml vs 10ml 6ml vs 11ml 10ml vs 20ml 6.5-8ml vs 13-16ml
15
4.Mermel LA et al.Ann Intern Med. 1993;119:270-272.
培养皿孵化时间越长,血培养阳性率越高
• 研究显示,血培养时培养皿的孵化时间为72h时,可获得96%的阳性率;当孵 化时间延长至5-6天时,可获得100%的阳性率
5.F. R. Cockerill III et al.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2004; 38:1724 –30
P<1
阳性率
标准体积:采血量为7-10ml,平均8.7ml;低体积:采血量<3.5ml;平均2.7ml 4.Mermel LA et al.Ann Intern Med. 1993;119:270-272.
14
血培养的阳性率随采血体积的增加而上升
• 多项研究显示,取血体积与血培养的阳性率密切相关,采血量每增加1ml,阳 性率随之增加3%(0.6-4.7%) 研究
痰培养出的不动杆菌可能为定植菌
痰标本易受口咽部菌群的污染1
对ICU患者鲍曼不动杆菌分布的调查结果显示,体表定植 鲍曼不动杆菌的患者中,73.7%痰培养结果显示为鲍曼
不动杆菌阳性9
该研究认为同一患者在同一部位两次分离到同一细菌则为定植, 患者4 个体表 部位(鼻前庭、额头、腋窝、腹股沟)任1 个有定植均认为有定植
4. Mermel LA et al.Ann Intern Med. 1993;119:270-272. 5.F. R. Cockerill III et al.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2004; 38:1724 –30 17
IDSA指南对血培养次数及采血体积的推荐
•
采血体积及培养皿孵化时间对血培养阳性率的影响
– 采血量每增加1ml,阳性率随之增加3% – 血培养时培养皿的孵化时间在72h时,可获得96%的阳性率;而孵化56天,可获得100%阳性率
• 正确的血培养对判断常见定植菌感染的意义 – ¼ 的成年人可定植不动杆菌 – 痰培养出的不动杆菌可通过正确的血培养来判断是定植还是感染:24h内4次 血培养,每次采血量为10ml
阳性率
标准体积:采血量为7-10ml,平均8.7ml;低体积:采血量<3.5ml;平均2.7ml 4.Mermel LA et al.Ann Intern Med. 1993;119:270-272. 13
采血量不足,明显降低血培养的阳性率
• 采血量达标准体积(7-10ml)时,血培养的阳性率显著增加
• 实验室亦无法单纯依赖培养鉴定技术确 定其是感染病原菌还是口咽部定植菌
• 由于长期应用广谱抗菌药物、皮质激素和
免疫抑制剂、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呼吸
机的应用、静脉导管的留置等有创介入, 使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机会增加,临床中 分离到的鲍曼不动杆菌越来越多
• 鲍曼不动杆菌是常见的条件致病菌,也是
最容易在体表定植的革兰阴性杆菌;据调 查,约1/4的正常成人可以定植该菌
2010年IDSA粒缺指南推荐: • 至少在两个部位采血进行血培养
– 存在中心静脉插管(CVC):中心静脉及外周血管同时取血 – 无CVC:2个不同部位取血
• 若患者体重<40kg,采血体积应<总血容量的1%(一般人体 血容量为70ml/kg)
6.Freifeld AG et al.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2011;52(4):e56–e93
18
CLSI指南对血培养次数及采血体积的推荐
CLSI指南推荐:
• 菌血症的患者行4次血培养,且每次采 血量为10ml,可获得90-95%的阳性检 出率
• 当血培养次数增加到6次时,阳性率可 增加至95-99%
7.Towns ML et al. J Microbiol Immunol Infect 2010;43(4):347–349
• 导致血流感染的常见G-菌,首次血培养即可获得阳性结果的比率较低, 仅60-78%,尤其是铜绿假单胞菌。但大多数可在前3次血培养中获得 阳性结果
行4次血培养 行3次血培养
3.Lee A et al. JOURNAL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2007;45(11):3546–3548
阳性率
6
混合感染:多次血培养可提高所有病原体的检出率
• 58例混合感染检出的病原体共121株,所有病原体在前4次血培养可获 得阳性结果
N=121株
3.Lee A et al. JOURNAL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2007;45(11):3546–3548
阳性率
7
多次血培养可提高G-菌的检出率
10
血培养次数对阳性率的影响
采血体积及培养皿孵化时间对血培养 阳性率的影响 正确的血培养对判断常见定植菌感染 的意义
11
研究简介
对Wisconsin医院1988-1990年 期间自成年患者获得的的血标 本进行回顾性分析
对Mayo医疗中心19961997年期间自成年患者 获得的的血标本进行回 顾性分析
血培养次数对阳性率的影响 采血体积及培养皿孵化时间对血培养 阳性率的影响
正确的血培养对判断常见定植菌感染 的意义
3
研究简介
• 对2004年1月-2005年12月入 住Robert Wood Johnson大 学附属医院及Duke大学医疗 中心且血培养阳性的成人患 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在 24h内均接受 ≥3次血培养
9
结论
• 24h内进行4次血培养,导致血流感染的病原体阳性检出率 高达99% • 各种不同病原体血培养的阳性检出率略有差异,金黄色葡 萄球菌在首次血培养即可获得阳性结果的比例较高;而铜 绿假单胞菌首次血培养即可获得阳性结果的比例较低
3.Lee A et al. JOURNAL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2007;45(11):3546–3548
由于各种原因,目前各医院在血培养的次数以及每次的采血量 存在差异。这种差异是否影响血培养的阳性率? 血培养是否可以成为判断某些定植率是感染还是定植的方法?
1.汪复等.实用抗感染治疗学.2005 2. Hall KK et al. CLINICAL MICROBIOLOGY REVIEWS.2006;19(4):788–802 2
阳性率
阳性率
多次血培养可提高G+菌的检出率
• 导致血流感染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在首次血培养即可获得阳性结果的比率在90% 左右,其他常见G+菌,大多数可在前3次血培养中获得阳性结果
行4次血培养 行3次血培养
阳性率
阳性率
肠球菌
链球菌
肠球菌
链球菌
3.Lee A et al. JOURNAL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2007;45(11):3546–3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