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冤》教学设计及课堂实录
窦娥冤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精选10篇)_1

窦娥冤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精选10篇)窦娥冤教案(一):教学目标:⒈鉴赏性格化的人物语言,体味本色语言的特色风格。
⒉充满浓郁生活气息的现实主义与想象奇特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⒊认识封建社会吏治腐败的黑暗现实和统治者草菅人命的罪恶。
教学时数:1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解题⒈元杂剧简介⒉关汉卿简介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⒊《窦娥冤》剧情简介三、整体感知分主角朗读课文,要求:⑴把你认为疑难的问题找出来,讨论交流。
⑵课文什么地方最能打动你?四、讨论交流⒈讨论交流疑难问题⒉自由发言:课文什么地方最能打动你?示例:(一)强烈的反抗精神⑴指天斥地在《滚绣球》一曲中,她猛烈地指责天地鬼神不分好歹,怕硬欺软,错堪贤愚。
窦娥对神权的大胆谴责,实质上是对封建统治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
⑵三桩誓愿临刑时的三桩誓愿,尤其是第三桩誓愿,窦娥把斗争的锋芒直指贪赃枉法、草菅人命的昏官污吏。
这是窦娥对自我蒙冤受刑的强烈愤恨和坚决抗争是她反抗性格的顶点。
那里,是全剧的高潮,也是窦娥形象塑造的最成功的一笔,主人公的反抗精神由此得到完美的体现。
这样,一个勤劳、正直、善良,但又有强烈反抗精神的古代年轻妇女的形象就丰满、鲜明地站在我们面前了。
(二)淳朴善良的性格诀别婆婆:走后街—说真相—立遗嘱—劝婆婆窦娥这善良、完美的心灵更突出了她的“冤”和“屈”之深,也就更深入地揭露了社会的黑暗和现实的残酷。
⒊谈谈关汉卿的语言风格明确:①曲词,都不事雕琢,感情真切,精练优美,浅显而见深邃。
②说白,凝练而又明白如话,声气口吻酷似其人。
③曲白配合相得益彰。
王国维评:“关汉卿一空倚傍,自铸伟词,而其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故当元人第一。
”五、探究阅读⒈窦娥是被昏官屈判死罪的,她为何在《滚绣球》一曲中指责天地鬼神,却又在最终发下三大誓愿,要感天动地来显示冤情?明确:窦娥对天地鬼神的严厉指斥和要感动天地,显然是矛盾的。
可见,窦娥诉冤过程中对天的怀疑和依靠是始终交织在一齐的。
《窦娥冤》教案设计

《窦娥冤》教案设计教案设计:《窦娥冤》一、教学目标:1. 了解《窦娥冤》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2. 分析和理解剧中所传达的主题和意义;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与理解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窦娥冤》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2. 主题和意义分析;3. 文学鉴赏与阅读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问学生一些有关明代的背景知识,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激活他们的前知识。
2. 观摩(15分钟):播放一段《窦娥冤》的电视剧或在线观摩,让学生初步了解剧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3. 情节分析(30分钟):让学生自行阅读小说《窦娥冤》的相关章节,然后分小组进行讨论,总结出剧中的基本情节,并展示给全班。
4. 人物分析与讨论(30分钟):让学生就剧中的主要人物进行分析,包括人物形象的塑造、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等,并与其他小组进行分享与讨论。
5. 主题与意义(30分钟):通过指导学生细读小说《窦娥冤》,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找出主题并谈论其意义,同时让学生思考相关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对主题的影响。
6. 文学鉴赏(30分钟):介绍《窦娥冤》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分析其文学价值,并组织学生进行跟读或朗诵,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与朗读能力。
7. 总结与评价(15分钟):让学生进行小结,回顾所学内容,并进行总结性评价。
四、作业布置:要求学生提交一份《窦娥冤》的读后感或分析文章。
五、板书设计:《窦娥冤》- 基本情节- 主要人物- 主题与意义- 文学鉴赏六、教学辅助:- 电视剧《窦娥冤》片段或在线观摩- 课堂讨论小组分组表- 《窦娥冤》小说文本- 纸笔等写作用具七、教学辅助:- 电视剧《窦娥冤》片段或在线观摩- 课堂讨论小组分组表八、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以激发学生对《窦娥冤》故事的兴趣。
随后,教师简要介绍下一节课的学习目标,即分析《窦娥冤》中的主要人物。
《窦娥冤》课堂实录、点评及反思

2023
PART 05
窦娥冤简介
REPORTING
作者及创作背景
作者
关汉卿,元代戏曲作家,被誉为“曲圣”。
创作背景
元代社会矛盾激化,民族压迫深重,戏曲作为一种大众艺术 形式,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人民的心声。《窦娥冤》是 关汉卿的代表作之一,通过窦娥的悲惨遭遇,揭示了元代社 会的黑暗和司法制度的腐败。
学生参与度
总结词
学生参与度非常高
详细描述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积极参与了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对《窦娥冤》的主题、人物形象和时代背 景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学生们的回答和讨论都非常有见地和思考深度,表现出极高的学习热情和参 与度。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学生参与度
总结词
学生参与度较低
详细描述
在课堂中,只有少数学生主动参与了讨论和回答问题,大部分学生表现出较为消极的态 度,没有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教师可能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例如通
推荐学生在课后阅读相关文献和 资料,以深化对作品的理解和认
识。
2023
PART 04
学生反馈
REPORTING
对教学内容的反馈
学生对《窦娥冤》的剧情和主题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认为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人物 形象鲜明,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学生对课堂上的知识点掌握情况良好,能够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对作 品中的语言技巧和人物塑造也有一定的认识。
人物分析
窦娥
美丽、善良、忠贞的贫家女子,面对不公和冤屈,她勇敢地反抗 和抗争,是元代社会底层妇女的代表。
蔡婆婆
自私、狠毒的婆母,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诬陷窦娥,是元代社会道 德沦丧的典型。
窦天章
高中语文高二语文上册《窦娥冤》教案、教学设计

具体教学设想如下:
第一课时:导入新课,播放戏剧片段,让学生初步了解《窦娥冤》的情节。接着,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分析窦娥的形象,探讨作品的主题。
第二课时:引导学生学习关汉卿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通过例句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2.故事式导入:教师简要讲述《窦娥冤》的故事背景和主要情节,让学生对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3.视频式导入:播放与《窦娥冤》相关的戏剧片段,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戏剧的魅力,激发学习欲望。
4.背景知识导入:简要介绍元曲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以及关汉卿的成就,为学生学习新课奠定基础。
(二)讲授新知,500字
在讲授新知环节,教师应关注以下内容:
3.合作学习,共同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从不同角度分析作品,分享观点,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4.拓展阅读,提升素养:推荐学生阅读关汉卿的其他作品,以及与《窦娥冤》相关的评论文章,拓展视野,提升文学素养。
5.创作实践,锻炼能力:鼓励学生尝试创作戏剧评论,教师提供指导和建议,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
作业布置要求:
1.学生在完成作业时,要注意查阅相关资料,确保内容的准确性。
2.作业提交时,请注意字数要求,做到字迹清晰、卷面整洁。
3.教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认真批改,给予评价和建议,帮助学生提高。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和把握《窦娥冤》的情节结构,分析人物形象,特别是窦娥这一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悲剧命运。
2.体会关汉卿在剧作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如对仗、排比、夸张等,以及这些手法对表达主题的作用。
高中语文《窦娥冤》教案和课堂实录

《窦娥冤》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古代戏剧戏曲的文学常识并掌握一些古代白话的意义;2、理解节选部分的剧情,分析窦娥的形象,理解窦娥形象的社会意义,理解戏剧的主题;3、鉴赏品味关汉卿本色的戏曲语言;4、鉴赏夸张和想象的浪漫主义手法。
【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介绍中国古代戏剧的常识,完成目标1;把握剧情,初步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一、中国传统戏剧的概念及其发展过程:以“戏”和“曲”为主要因素,故称“戏曲”。
以演员表演为中心,以唱、念、做、打等手段为基础,融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舞台艺术。
1、中国戏曲的孕育与形成——起源于原始歌舞。
汉代,在民间出现了具有表演成份的"角抵戏",尤以《东海黄公》为著。
到了南北朝时期,民间出现了歌舞与表演相结合的"歌舞戏",具有了更为浓郁的表演成份,如《拔头》、《代面》、《踏摇娘》等。
唐代,出现了由先秦时期的优伶表演发展来的以滑稽表演为特点的"参军戏";民间的歌舞戏进入宫廷,得到了更大的发展;民间又出现了"俗讲"和"变文"等通俗说唱形式。
宋代,城市商品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出现很多市民娱乐场所——"瓦舍"和"勾栏";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有了综合的趋势,出现了"宋杂剧"。
金代,在宋杂剧基础上,北方出现了"金院本",南方出现了"南戏"。
元代,北方形成"北杂剧",南方南戏进一步发展成熟,戏曲形成。
2、中国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宋元南戏南戏,是中国戏曲最早的表现形式,它形成于南北宋之交的浙江温州(古称永嘉)一带的民间。
它是在宋杂剧的基础上,融和南方民间小曲、说唱等艺术因素形成的。
以体制庞大、曲词通俗质朴为其特点,粗具戏曲的基本艺术特征。
窦娥冤教案及课堂实录

窦娥冤教学重点:理清戏剧冲突的主要方面,分析人物形象教学难点:窦娥对天地既斥骂又依赖的矛盾中透露出作者思想的复杂性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简介作者、背景及元杂剧的相关知识,整体感知全剧,把握故事情节,了解主要矛盾冲突,分析悲剧产生的根源第二课时:重点欣赏高潮部分第三折的一、二场戏,通过表演带动气氛,鉴赏曲词,分析人物第三课时:分析第三折的第三场戏,解读戏剧主题,品味关汉卿的“本色化”戏剧语言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元杂剧的特点及相关知识2.把握全剧的故事情节并分析窦娥的形象,理解窦娥形象的社会意义,掌握戏剧的主题3.品味“本色化”戏剧语言过程与方法1.合作探究,透过戏剧冲突分析人物形象2.实践活动,通过表演激发兴趣3.鉴赏品味,领略戏剧语言艺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窦娥身上的人性美,认识恶劣社会秩序对人性的摧残,培养学生向善的心灵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鲁迅说:“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祝福》展示了一位勤劳、善良的女性祥林嫂被毁灭的过程,显示了封建礼教的罪恶。
“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之中亦无愧色”的古典悲剧精品《窦娥冤》则展示了一位精神高尚的善良女性窦娥被毁灭的过程。
有价值而被毁灭是令人痛苦的,那窦娥究竟犯了何法要被毁灭呢?二、介绍关汉卿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
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最伟大的戏剧作家。
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元代人说他:“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籍风流,为一时之冠。
”他曾在散曲《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说自己精音律,会吟诗,能吹萧弹琴,歌唱舞蹈,也会下棋射猎,多才多艺。
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关汉卿不满社会现实,不仅写作剧本,有时还登台演唱,借杂剧来揭露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
他一生创作杂剧有60多部,但大都散失,现仅存15部。
《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
人教版高中必修4《窦娥冤》课堂实录

人教版高中必修4《窦娥冤》课堂实录《人教版高中必修4《窦娥冤》课堂实录》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师:同学们,大家已经有了比较扎实的预习和自读,那么,这节课我们从戏剧标题入手,来解读一下文本,请问大家,这出戏的全名叫什么?生:《感天动地窦娥冤》师:何为“感天动地”?(意在引导学生梳理情节)生:窦娥太冤了,张驴儿父子买通贪官桃杌,导致冤案发生,临行前窦娥发下了“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的誓愿。
师:你用了“太冤了”这三个字,也就是说窦娥无缘无故蒙受这不白之冤,那么你们能在文中第三折找到相应的唱词吗?生: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
师:能再精炼些吗?生:没来由,不提防。
师:什么叫“没来由,不提防”啊?生:无缘无故,无端,飞来横祸等。
师:很好,特别是同学们提到“无端”这个词,让我不禁想起了李商隐的“无端”,只不过那是写情思,而这里是在写冤屈。
我们再看现在的标题《窦娥冤》,“冤”在这里是个名词,我们刚才根据这个字为线索已经梳理了戏剧情节,那么,赵老师在这里加一个动词“蒙”,来,我们一起读一下新标题——《窦娥蒙冤》。
那么现在咱们就这个新改的标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呢?生:谁让窦娥蒙的冤?师:刚才在理情节的时候,***说到是张驴儿父子和贪官桃杌,你们觉得总结完全了吗?生:还有婆婆。
师:为什么还有婆婆呢?婆婆逼迫她了吗?生:没有,是窦娥善良孝顺。
师:仅仅是因为窦娥善良孝顺吗?那为什么婆婆不主动替窦娥承担,反正她也一把岁数了(笑),把机会留给年轻人嘛!生:婆婆是个立场不坚定的人。
师:你怎么知道?生:让羊肚儿汤那个细节。
师:很好,大家找到《贺新郎》读一读,除此之外,再有吗?请大家再找找。
生:定场诗“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不须长富贵,安乐是神仙。
”由此可见,婆婆是一个及时享乐的人,她受不住严刑拷打。
师:你怎么知道是“严刑拷打”?生:《感皇恩》那一段。
师:好,这一段中哪些地方是写酷刑的?生:恰消停,才苏醒,又昏迷。
《窦娥冤》教案(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窦娥冤》教案(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窦娥冤》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明代杂剧《窦娥冤》的创作背景和主要内容。
掌握《窦娥冤》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形象。
了解杂剧的特点和表演技巧。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和观察能力。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艺术兴趣和审美能力。
提高学生的社交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窦娥冤》的背景和内容。
掌握《窦娥冤》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学习杂剧的表演技巧,并进行实践。
2.教学难点:分析《窦娥冤》的主题和意义。
理解杂剧的表演技巧并运用到实际操作中。
三、教学方法1. 情景再现法:通过研读剧本,辨析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2. 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交流个人的见解和观点。
3. 观摩法:通过观看优秀的表演作品,了解杂剧的表演技巧。
四、教学资源1. 电子教案PPT。
2. 网络视频资源。
3. 录音机、收音机等音频工具。
五、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京剧《窦娥冤》的片段,引导学生了解杂剧的形式和特点。
步骤二:课堂讲授(15分钟)1. 讲解《窦娥冤》的创作背景和主要内容。
2. 分析《窦娥冤》的主题和意义。
3. 分析《窦娥冤》中主要人物形象的特点和作用。
步骤三:分组讨论(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讨论一个问题,并将自己的观点和结论写在白板上:1. 为什么《窦娥冤》被誉为中国古代戏曲的绝代之作?2. 《窦娥冤》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有哪些特点?步骤四:观摩学习(20分钟)观看京剧《窦娥冤》的视频,分析其中的表演技巧和艺术魅力。
让学生模仿其中的角色和表演手法,进行表演练习。
步骤五:小结(10分钟)1. 总结杂剧《窦娥冤》的创作背景和主要内容。
2. 分享观摩学习的感受和体会。
3. 结合实际生活,思考对人性和正义的认识。
六、板书设计主题:《窦娥冤》教案内容:创作背景、主要内容、人物形象、表演技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具准备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投影胶片、录音机、磁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课时
[教学要点]
整体感知课文,在熟悉戏曲知识的基础上,了解剧情,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文章的主题。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教师:请同学们欣赏一副对联:
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板书于黑板一侧)。哪一位同学来谈一谈其中蕴含的道理?
《窦娥冤》教学设计及课堂实录
《窦娥冤》历来被评为元曲四大悲剧和中国十大悲剧之首,是关汉卿最重要的剧作之一,现代戏剧家田汉创作话剧《关汉卿》(读本第四册选有该剧片断)时,也是以关汉卿创作的《窦娥冤》作为剧作核心情节的。
课文节选部分,是《窦娥冤》的第三折,也是全剧的高潮部分。它揭露了元代吏治的腐败残酷,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歌颂了窦娥的善良心灵和反抗精神。这一折可分为三部分,每部分基本上是一个场面。第一部分是窦娥被押赴刑场途中诉说冤屈、指斥天地鬼神的场面。窦娥在杀气腾腾的气氛中身披枷锁上场,唱出冤气冲天的怨恨。她揭露人世间的不公:“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指责天地“怕硬欺软”“顺水推船”“不分好歹”“错勘贤愚”。第二部分是窦娥请求走后街并与婆婆诀别的场面。【倘秀才】【叨叨令】二曲是窦娥和刽子手的对白,写窦娥请求不走前街走后街,怕婆婆看见自己受刑而伤心,充分显示了她淳朴善良的美好心灵;又写她“孤身只影无亲眷”“吞声忍气”“早已是十多年不睹爹爹面”,交代她孤苦无依的身世。临刑前向婆婆嘱托后事,劝婆婆不要烦恼哭啼,则又一次表现了她的善良。第三部分是窦娥发下三桩誓愿并应验的场面。剧中借弱小无助的窦娥的不幸命运,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元代黑暗现实的触目惊心的图画。尤其可贵的是,剧作赋予主人公坚强的意志和强烈的反抗精神。这个自幼被卖作童养媳,备受凌辱,最后又被无辜推上断头台的弱女子,不仅敢于指斥天地鬼神,还大声控诉“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剧作设计的三桩誓愿,借助超现实的夸张和想象,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3.《窦娥冤》剧情简介
《窦娥冤》是作家晚年的作品,它述说了这样一个悲惨的故事:窦娥因其父窦天章无力偿还高利贷而被典押给蔡婆婆做童养媳,不幸成婚后不久,又做了寡妇。流氓恶棍张驴儿父子俩强行闯入窦娥家中,想要分别霸占蔡婆婆和窦娥,窦娥进行了坚决的反抗。张驴儿企图毒死蔡婆婆以达到霸占窦娥的企图,不料却误毒死了自己的父亲。张驴儿竟反诬窦娥“毒死公公”,并以此威逼窦娥成亲。窦娥仍誓死不从,张驴儿便买通官府,将窦娥问成了死罪。三年后,窦天章任肃政廉访使,奉命查核楚州案件。窦娥的鬼魂向父亲申诉了冤屈,窦天章逮获了真凶,案情才昭雪。全剧共四折,本文节选的是第三折,是全剧矛盾冲突的高潮。剧中,窦娥对“天”“地”进行了指责。作者在这里塑造了一个善良正直、至死不屈的妇女形象,表达了当时广大人民对统治者的强烈憎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中国古代戏曲的特点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了解并掌握元杂剧的结构及其特有的舞台语言。
能力目标
1.赏析《窦娥冤》的戏剧冲突和窦娥性格的典型意义。
2.熟读重要曲词,体会尖锐的戏剧冲突与浓郁的抒情性相结合的艺术特色。
德育目标
1.认识封建社会吏治腐败的黑暗现实和统治者草菅人命的罪恶。
2.正确认识窦娥的反抗精神。
●教学重点
1.鉴赏性格化的人物语言,体味本色语言的特有风格。
2.反复诵读,仔细揣摩,落实背诵要求。
●教学难点
充满浓郁生活气息的现实主义与想象奇特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
1.读讲结合,鼓励学生收集有关戏曲知识。
2.读背结合,抓住重点曲词,引导学生在背诵的基础上深入领会其思想内涵。
窦娥的悲剧形象是我国古典戏曲所创造出来的不朽的形象之一,具有深刻的思想感召力和艺术魅力。分析主人公的形象,赏析课文中的戏剧语言,鉴赏剧作的超现实情节进而把握其浪漫主义艺术特色,是教学的重点,后两方面也是教学的难点。首先指导学生预习,了解全剧剧情,从而使他们更好地把握主人公的形象。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精读曲词,借助课堂讨论,让学生认识剧中安排“三桩誓愿”超现实情节的作用,可落实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另外可补充与课文相关的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和思维。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学生朗读课文。
(解说:最好是分角色朗读,包括舞台说明和科介要一并读出,为演出作一定的准备,这必须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进行。可选五位同学,分别扮演窦娥、监斩官、婆婆、刽子手和阅读舞台说明及科介。也可让两位同学分别读窦娥的唱词及说白,以增加参与的人数。为激发同学们的参与兴趣,教师也可选一角色或由同学指定角色来参与表演。)
二、解题
出示投影:
1.元杂剧简介
元杂剧是用北曲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金末元初产生于中国北方,是在金院本基础上以及诸宫调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特点明显,体制严格,是一种歌唱、说白、舞蹈等有机结合的戏曲艺术形式。且有韵文和散文相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元杂剧通常由四折组成,一般分别为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折之外还可以加一两个楔子,楔子一般放在第一折之前,介绍剧情;也可放在两折之间,作为过场。也有少数杂剧突破了一本四折的形式,如《西厢记》是五本二十一折的连本戏。音乐上,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每一曲牌都属于一定的宫调,剧本中每套曲子的第一支曲子前面都标明宫调。杂剧角色分为末、旦、净三大类和一些杂角,舞台演出由曲词、宾白、科介三部分组成。
2.关汉卿简介
关汉卿,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人,元杂剧的代表作家,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合称为“元曲四大家”,并位居其首。一生“不屑仕进”,生活在底层人民中间,多才博艺、能写会演、风流倜傥、豪爽侠义,是当时杂剧界的领袖人物。所作杂剧六十余种,今存十八种,尚有套曲十余套,小令五十余首。其作品取材广泛,斗争性强,人物性格鲜明,结构完整,情节生动,语言本色而精练,是“本色派”的代表人物,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提示:同学们的回答要以积极鼓励为主。)
明确:这副对联明确地告诉我们,戏剧虽说是一门综合性的表演艺术,但从它产生的那一刻起,就是生活的真实反映,它来源于生活,尽情地展现生活,使我们感受艺术熏陶的同时,也感悟生活的真谛。今天,让我们打开课本,学习一部真实反映当时社会生活、展现当时社会矛盾的现实主义作品:元代戏曲大师关汉卿的代表作——《窦娥冤》。(板书课题、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