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并序完整版教案

合集下载

琵琶行并序完整教案

琵琶行并序完整教案

琵琶行并序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发学生对《琵琶行》的兴趣。

2. 帮助学生了解《琵琶行》的背景和作者。

教学内容:1. 介绍《琵琶行》的背景和作者白居易。

2. 引导学生欣赏琵琶音乐,为学生理解诗中的琵琶声做准备。

教学活动:1. 播放琵琶音乐,让学生感受琵琶的音色和演奏技巧。

2. 引导学生思考琵琶音乐所传达的情感和意境。

3. 介绍《琵琶行》的作者白居易和他的创作背景。

4. 引发学生对《琵琶行》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第二章:诗歌解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琵琶行》的诗意和主题。

2. 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教学内容:1. 分析《琵琶行》的诗意和主题。

2. 解读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朗读《琵琶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 分析诗中的意象,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

3. 解读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4.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主题和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

第三章:文化背景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琵琶行》所反映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2. 引导学生思考《琵琶行》在当代社会的意义和影响。

教学内容:1. 介绍《琵琶行》所反映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2. 分析《琵琶行》在当代社会的意义和影响。

教学活动:1. 介绍《琵琶行》创作时期的历史背景,如唐朝的社会状况。

2. 分析《琵琶行》中所描绘的人物和事件,如琵琶女的故事。

3. 引导学生思考《琵琶行》在当代社会的意义和影响,如对女性权益的启示。

第四章:创作与表达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2. 引导学生运用《琵琶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教学内容:1. 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2. 引导学生运用《琵琶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琵琶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理解。

2. 给予学生一定的创作素材和情境,要求他们运用《琵琶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琵琶行并序完整教案

琵琶行并序完整教案

《琵琶行并序》完整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理解《琵琶行并序》的背景及作者白居易。

分析并欣赏《琵琶行》的文学特点和艺术魅力。

解读并实践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诗歌手法。

1.1.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感受文本。

提高学生的文学创作技巧,通过模仿、改写等手法进行实践。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音乐和人生的独特见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了解并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表达方式。

1.2 教学内容课文《琵琶行》原文阅读与解析。

分析《琵琶行》中的意象、情感与主题。

探讨《琵琶行》在音乐与诗歌结合上的创新。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课文《琵琶行》的深入学习与理解。

文学手法与修辞手法的分析与实践。

2.2 教学难点理解并解读《琵琶行》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掌握《琵琶行》中所运用的音乐与诗歌结合的独特技巧。

第三章:教学过程与方法3.1 课前准备搜集白居易的生平资料,了解其创作背景。

准备与《琵琶行》相关的音乐素材,如琵琶曲等。

3.2 教学步骤朗读与欣赏:让学生朗读课文,初步感受文本魅力。

解析与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文学手法和修辞技巧。

实践与创作:让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如模仿或改写课文。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过程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中的参与程度和理解深度。

评估学生在文学创作实践中的表现,如创意、技巧运用等。

4.2 成果评价通过笔试或口试方式,评估学生对《琵琶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评价学生在模仿或改写课文中的文学创作水平。

第五章:教学资源与拓展5.1 教学资源课文原文及相关注释。

白居易的生平介绍资料。

与《琵琶行》相关的音乐、影视资料。

5.2 拓展活动组织学生参观音乐会或相关艺术表演,增强对音乐与诗歌结合的理解。

开展文学创作比赛,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

第六章:教学计划与时间安排6.1 第一课时导入:介绍白居易及《琵琶行》的背景。

阅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琵琶行》(并序)教案

《琵琶行》(并序)教案

《琵琶行》(并序)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琵琶行》的背景及作者白居易。

分析并掌握《琵琶行》的文学特点和艺术风格。

翻译并理解《琵琶行》的文意。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学会从诗歌的韵律、意象等方面进行分析。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琵琶女的同情和对人生沧桑的感慨。

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琵琶行》的文学特点和艺术风格。

《琵琶行》中的重要意象和典故。

2.2 教学难点《琵琶行》中一些生僻词汇和古文句式的理解。

对诗歌深层含义的解读。

第三章:教学准备3.1 教师准备熟悉《琵琶行》的内容和背景。

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参考书籍。

3.2 学生准备预习《琵琶行》并了解其背景。

准备好笔记本,以便记录重点内容。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通过播放琵琶音乐,引起学生对琵琶的兴趣。

简要介绍白居易和《琵琶行》的背景。

4.2 朗读与解析学生朗读《琵琶行》。

教师逐句解析诗歌,解释生僻词汇和古文句式。

4.3 讨论与分析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各组分享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4.4 总结与拓展教师总结《琵琶行》的文学特点和艺术风格。

学生进行相关的写作或绘画活动,以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朗读、讨论等。

5.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的诗歌解析和相关的写作或绘画作业。

5.3 知识掌握程度通过测验或提问,了解学生对《琵琶行》的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

第六章:教学内容与安排6.1 教学内容继续深入分析《琵琶行》中的重要意象和典故。

探讨诗歌中的情感和主题。

6.2 教学安排讲解诗歌中的重要意象和典故,如“大珠小珠落玉盘”等。

通过讨论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情感和主题。

第七章:课堂活动与互动7.1 课堂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诗歌中的情感和主题。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示范教案(琵琶行(并序

示范教案(琵琶行(并序

示范教案《琵琶行(并序)》章节一: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琵琶行(并序)》的兴趣。

2. 帮助学生了解诗歌的背景和作者。

教学内容:1. 介绍《琵琶行(并序)》的作者白居易及其创作背景。

2.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教学活动:1. 向学生简单介绍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情感表达。

章节二:诗歌结构分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结构。

2. 培养学生分析诗歌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诗歌的结构,包括开头、发展、高潮和结尾。

2.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教学活动:1. 分析诗歌的结构,引导学生关注各个部分的特点。

2. 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章节三:词语解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重点词语。

2. 培养学生推测词义的能力。

教学内容:1. 解析诗歌中的重点词语,包括成语和特殊用词。

2. 引导学生通过上下文推测词义。

教学活动:1. 解释诗歌中的重点词语,引导学生关注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 练习通过上下文推测词义,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章节四:内容理解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

2.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读诗歌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诗歌的内容,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

教学活动:1. 解读诗歌的内容,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如月亮、江水等。

章节五:诗歌欣赏与创作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诗歌欣赏能力。

2. 激发学生的诗歌创作兴趣。

教学内容:1. 欣赏《琵琶行(并序)》的优美诗句和表达。

2. 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练习。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欣赏《琵琶行(并序)》中的优美诗句和表达。

2. 提供诗歌创作的主题和素材,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练习。

六、诗歌背景深化教学目标:1. 加深学生对《琵琶行(并序)》历史背景的了解。

2.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与社会历史背景的关联。

《琵琶行》并序教案 3篇

《琵琶行》并序教案 3篇

《琵琶行》并序教案篇8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习诗歌对琵琶声的描摹技巧,欣赏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感受诗歌的语言魅力。

过程与方法--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品味诗歌意境,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慧眼撷取诗歌精华,匠心传承灿烂文化。

二、教学重点学习诗歌对琵琶声的描摹技巧,欣赏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感受诗歌的语言魅力。

三、教学难点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品味诗歌意境,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

四、课时:2课时五、教学方法:探究法、诵读法、创设意境法。

六、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七、教学过程与步骤:(一)、导入:一千多年前,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与一位曾艺压群芳,名满京城的琵琶女在浔阳江畔相遇了,琵琶女用手中的乐器演绎出了人生的起伏与世间的冷暖,白居易则用笔下的诗句演奏出了不朽的乐章与无尽的唏嘘,今天让我们踏着诗人的诗行走进琵琶女的音乐世界,聆听这美丽而动人的旋律。

(二)、赏析诗歌描写音乐的艺术技巧。

思考1:本诗几次写到琵琶曲?分别是怎样写的?1、第一次描写琵琶曲: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明确:侧面描写。

侧面描写的效果:侧面描写往往比正面描写更机智,往往能起到烘云托月锦上添花的作用;它能以较经济的笔墨表现所描写的对象,却能收到以少胜多的功效。

举例强化:……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2、第二次描写琵琶曲:诗人对琵琶曲进行正面的描写,这一段描写历来被人们所称道,堪称音乐描写文学史上的绝唱,请把你最喜爱的语句找出来并加以赏析。

(1)总结运用比喻、摩声描写音乐的艺术效果。

(2)“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明确:此句道出了“无声”与“有声”之间的辨证关系,道出了音乐上停顿的奇特功效。

(3)“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所运用的写作手法?明确:侧面描写。

用悄寂无声的环境来衬托演奏的效果,乐声已停,然而余音饶梁,经久不息,人们还久久沉醉在音乐创造的氛围中。

《琵琶行(并序)》详细教案设计

《琵琶行(并序)》详细教案设计

《琵琶行(并序)》详细教案设计第一章:教案简介1.1 课程背景《琵琶行(并序)》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通过讲述一位琵琶女在长安城流浪演奏琵琶的故事,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人民的疾苦。

本章节主要介绍教案的总体结构和教学目标。

1.2 教案结构本教案共分为十五个章节,分别为:教案简介、学生情况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课堂小结、作业布置、教学反思、拓展阅读、教学评价、教学资源、教学拓展、教学建议和课后跟进。

1.3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琵琶行(并序)》,使学生了解唐代社会背景和音乐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批判思维。

第二章:学生情况分析2.1 学生背景本节课适用于高中阶段的学生,学生应具备一定的古文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2.2 学生需求学生希望通过学习《琵琶行(并序)》了解唐代社会和文化,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2.3 学生特点学生对新鲜有趣的事物容易产生兴趣,喜欢互动和参与,对于富有情感和生动形象的古诗文更易产生共鸣。

第三章:教学重难点3.1 教学重点理解《琵琶行(并序)》的文意和主旨。

欣赏诗句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了解唐代社会背景和音乐文化。

3.2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中的历史典故和文化内涵。

感悟诗人对琵琶女的同情和对社会的反思。

运用文学鉴赏方法分析诗歌。

第四章:教学准备4.1 教学材料课文《琵琶行(并序)》全文。

白居易的生平介绍资料。

唐代音乐文化的相关资料。

4.2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设备。

PPT课件。

纸笔等学习工具。

第五章: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琵琶音乐,引起学生对琵琶的兴趣,进而引出《琵琶行(并序)》这首诗。

5.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5.3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诗文内容,解释生僻词语,解析诗句中的历史典故和文化内涵。

5.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批判思维。

5.5 情感体验教师引导学生体验诗人的情感,感悟诗人对琵琶女的同情和对社会的反思。

《琵琶行(并序)》详细教案设计

《琵琶行(并序)》详细教案设计

《琵琶行(并序)》详细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琵琶行(并序)》的基本内容,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兴趣,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1.2 教学内容1.2.1 诗歌背景:《琵琶行(并序)》的作者、创作背景和文化背景。

1.2.2 诗歌结构:诗歌的韵律、节奏和层次。

1.2.3 诗歌内容:诗歌的主题、意象和情感。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文化背景。

2.1.2 诗歌的韵律、节奏和层次。

2.1.3 诗歌的主题、意象和情感。

2.2 教学难点2.2.1 诗歌中的生僻字词和古代文化常识。

2.2.2 诗歌的意境和情感的把握。

2.2.3 诗歌的鉴赏方法和技巧。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3.1.1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文化背景和鉴赏方法。

3.1.2 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3.1.3 讨论法:通过讨论,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意象。

3.1.4 写作法:通过写作,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和表达能力。

3.2 教学手段3.2.1 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歌的文本、图片和相关视频。

3.2.2 实物教具:展示古代乐器琵琶,增强学生对诗歌形象的认识。

3.2.3 网络资源:提供相关诗歌的鉴赏文章和评论,拓宽学生的视野。

第四章:教学过程与步骤4.1 导入新课4.1.1 播放琵琶音乐,引发学生对琵琶的兴趣。

4.1.2 简介诗歌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4.2 讲解诗歌4.2.1 讲解诗歌的基本内容,让学生了解诗歌的故事情节。

4.2.2 讲解诗歌的韵律、节奏和层次,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4.2.3 讲解诗歌的主题、意象和情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4.3 讨论与思考4.3.1 组织学生讨论诗歌的主题和意象,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

琵琶行并序教案设计

琵琶行并序教案设计

琵琶行并序教案设计完整版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琵琶行》的背景及作者白居易。

2. 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内容:1. 介绍《琵琶行》的创作背景。

2. 简介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3. 强调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琵琶行》的背景和作者生平。

2. 引导法: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对作品的影响。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2. 讲解《琵琶行》的背景和作者生平。

3.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琵琶行》背景和作者的了解程度。

2.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兴趣表现。

第二章:诗歌逐句解析教学目标:1. 分析《琵琶行》的诗意、意象和情感。

2. 提高学生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1. 逐句解析《琵琶行》的诗意、意象和情感。

2. 讲解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意象和情感。

2. 讨论法:引导学生互动交流,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步骤:1. 逐句解析《琵琶行》,讲解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 引导学生互动交流,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诗句含义和用法的掌握程度。

2.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合作程度。

第三章:诗歌主题探讨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琵琶行》的主题。

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1. 探讨《琵琶行》的主题思想。

2. 分析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

教学方法:1. 引导法: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主题和象征手法。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主题的理解和看法。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主题,分组讨论。

2. 分享对诗歌主题的理解和看法。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琵琶行》主题的理解程度。

2.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合作程度。

第四章:诗歌情感体验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感受《琵琶行》的情感魅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琵琶行并序完整版教案
琵琶行并序完整版教案
《琵琶行》的琵琶女为何会独自一人在舟中弹奏当她听到有人询问并邀她出来演奏时,为何会“欲语迟”她内心在想些什么教学目标:
1.白居易的诗歌创作及贡献。

2.理解《琵琶行》的内容和诗人深沉的感情。

3.了解和掌握描摹音乐的手法。

教学设计:
1.两课时。

2.借助诵读和音乐,感受诗情。

3.借助多媒体课件。

教学内容:
诵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人的深沉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唐宣宗李忱《吊白居易》
2.《琵琶行》原作《琵琶引》。

白居易还有《长恨歌》。

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三者虽名称不同,实则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

明朝胡震亨《唐吉癸签》说,“歌”是曲的总称,“行”是“衍其事而歌之”,是一种具有铺叙记
事性质的歌辞。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二、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

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与元稹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所作《新乐府》、《秦中吟》12下一页琵琶行并序完整版教案
C、《琵琶行》在表现手法上正面描述和侧面烘托相结合,叙述、抒情和议论相结合,并大量运用比喻的修辞;而《夜闻歌者》则基本上采用白描手法。

D、《夜闻歌者》以朴素简练的笔墨勾勒了一个楚楚动人的如琵琶女一样完整丰满的少妇形象。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并掌握诗歌描摹音乐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注意名句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二、本课目标:理解并掌握诗歌描摹音乐的方法。

三、欣赏诵读表演录像,进一步品味感情,后有感情齐读第二节
四、分组讨论:
作者用了哪些手法来描摹音乐这些手法有何好处
五、师生12下一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