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琵琶行_并序_教学案例
《琵琶行(并序)》教案

《琵琶行(并序)》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背景和创作背景。
2.理解《琵琶行》的主旨和表现手法。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琵琶行》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
2.把握《琵琶行》中所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三、教学准备1.教材:白居易《琵琶行》全文。
2.复制教材材料。
3.播放设备。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展示一张古代画作,画中有一位漂亮的女子正弹琵琶,问学生是否听过《琵琶行》。
了解学生对于琵琶的了解和印象。
2.学习课文(20分钟)教师解读《琵琶行》创作背景,并重点介绍白居易的生平和作品特点。
解读全文核心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全文的主题和表现手法。
3.欣赏诗歌朗诵(10分钟)教师播放名家朗诵版的《琵琶行》,让学生聆听并体会诗歌的韵律和情感表达。
4.答疑解惑(10分钟)学生自由提问,解答学生有关课文的疑问。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感受。
5.情感交流(10分钟)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学生针对课文进行讨论,并分析《琵琶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引导学生思考现实生活中是否也存在类似的情感和主题。
6.课堂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并向学生提问相关问题,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五、作业布置(5分钟)让学生回家复习课文,提出对《琵琶行》的个人见解和感受。
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创作一首短诗表达自己对琵琶的感受。
七、拓展延伸(20分钟)1.阅读白居易的其他诗歌作品,了解他的创作风格和思想内涵。
2.研究唐代音乐和乐器,了解琵琶在古代音乐中的地位和演奏技巧。
3.组织学生进行音乐表演,以琵琶演奏和朗诵《琵琶行》为主题,展示学生对于诗歌的理解和艺术表达。
八、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对《琵琶行》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了白居易的生平和作品特点,理解了诗歌的背景和内涵。
通过欣赏、解读和讨论,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感和鉴赏能力,并激发了学生对于音乐和诗歌的兴趣。
同时通过拓展延伸,进一步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和视野,提高了学生对于古代文学和音乐的认知水平。
《琵琶行(并序)》教案

《琵琶行(并序)》教案第一章:课程简介1.1 课程背景《琵琶行(并序)》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诗,通过描写琵琶女在长安城中的演奏和故事,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和人民的生活。
1.2 教学目标理解《琵琶行(并序)》的创作背景和文化内涵掌握诗歌的基本结构和修辞手法提高对古典文学的阅读和鉴赏能力第二章:诗歌结构分析2.1 诗歌的形式与结构介绍《琵琶行(并序)》的诗歌形式,包括诗体、韵律、节奏等,并分析诗歌的整体结构和章节分布。
2.2 各章节内容概述分别对诗歌的各章节进行简要概述,包括主要情节、人物描写和情感表达等。
第三章:人物形象分析3.1 琵琶女形象分析从外貌、性格、经历等方面对琵琶女进行详细分析,阐述其在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社会背景。
3.2 其他人物形象分析分析诗歌中其他重要人物的形象特点和作用,如主人公、听众等。
第四章:主题思想探讨4.1 社会风俗的反映探讨《琵琶行(并序)》对当时社会风俗的反映,如音乐文化、女性地位等。
4.2 人性的探讨分析诗歌中的人物性格和命运,探讨人性的善恶、命运的无常等主题思想。
第五章:教学方法与活动设计5.1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诗歌背景、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等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和思考鉴赏分析法: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细致的鉴赏和分析5.2 教学活动设计课前准备:学生预习诗歌,了解背景知识课堂讲解:教师详细讲解诗歌内容和主题思想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诗歌朗诵: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感受诗歌的音乐美第六章:教学评价6.1 评价标准理解诗歌内容和主题思想的深度分析人物形象和修辞手法的准确性参与讨论和朗诵的表现力6.2 评价方法课堂提问和回答问题的表现小组讨论的参与度和贡献课后作业的质量第七章:教学资源与材料7.1 教学资源教材和相关注释解读古典音乐和琵琶演奏音频资料相关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资料7.2 教学材料准备诗歌的全文和相关extracts提供书写纸张和文具第八章:教学安全与环境8.1 教学安全确保教学环境的安全和舒适注意学生的个人安全和健康8.2 教学环境提供安静和宽敞的教学空间确保教学设备和材料的完好和充足第九章:教学计划调整与反馈9.1 教学计划调整根据学生的反应和学习进度,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进度9.2 教学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教学效果和改进空间与学生进行沟通,解决问题和改进教学方法反思教学方法和策略的有效性评价学生的整体表现和进步情况对学生进行鼓励和肯定,并提出进一步的要求和建议重点和难点解析六、教学评价补充和说明:在教学评价环节,评价标准应明确,涵盖诗歌内容理解、人物形象分析、修辞手法运用等多个方面,以确保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琵琶行》(并序)教案

《琵琶行》(并序)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琵琶行》的背景及作者白居易。
分析并掌握《琵琶行》的文学特点和艺术风格。
翻译并理解《琵琶行》的文意。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学会从诗歌的韵律、意象等方面进行分析。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琵琶女的同情和对人生沧桑的感慨。
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琵琶行》的文学特点和艺术风格。
《琵琶行》中的重要意象和典故。
2.2 教学难点《琵琶行》中一些生僻词汇和古文句式的理解。
对诗歌深层含义的解读。
第三章:教学准备3.1 教师准备熟悉《琵琶行》的内容和背景。
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参考书籍。
3.2 学生准备预习《琵琶行》并了解其背景。
准备好笔记本,以便记录重点内容。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通过播放琵琶音乐,引起学生对琵琶的兴趣。
简要介绍白居易和《琵琶行》的背景。
4.2 朗读与解析学生朗读《琵琶行》。
教师逐句解析诗歌,解释生僻词汇和古文句式。
4.3 讨论与分析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各组分享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4.4 总结与拓展教师总结《琵琶行》的文学特点和艺术风格。
学生进行相关的写作或绘画活动,以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朗读、讨论等。
5.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的诗歌解析和相关的写作或绘画作业。
5.3 知识掌握程度通过测验或提问,了解学生对《琵琶行》的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
第六章:教学内容与安排6.1 教学内容继续深入分析《琵琶行》中的重要意象和典故。
探讨诗歌中的情感和主题。
6.2 教学安排讲解诗歌中的重要意象和典故,如“大珠小珠落玉盘”等。
通过讨论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情感和主题。
第七章:课堂活动与互动7.1 课堂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诗歌中的情感和主题。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琵琶行》并序教案 3篇

《琵琶行》并序教案篇8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习诗歌对琵琶声的描摹技巧,欣赏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感受诗歌的语言魅力。
过程与方法--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品味诗歌意境,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慧眼撷取诗歌精华,匠心传承灿烂文化。
二、教学重点学习诗歌对琵琶声的描摹技巧,欣赏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感受诗歌的语言魅力。
三、教学难点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品味诗歌意境,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
四、课时:2课时五、教学方法:探究法、诵读法、创设意境法。
六、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七、教学过程与步骤:(一)、导入:一千多年前,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与一位曾艺压群芳,名满京城的琵琶女在浔阳江畔相遇了,琵琶女用手中的乐器演绎出了人生的起伏与世间的冷暖,白居易则用笔下的诗句演奏出了不朽的乐章与无尽的唏嘘,今天让我们踏着诗人的诗行走进琵琶女的音乐世界,聆听这美丽而动人的旋律。
(二)、赏析诗歌描写音乐的艺术技巧。
思考1:本诗几次写到琵琶曲?分别是怎样写的?1、第一次描写琵琶曲: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明确:侧面描写。
侧面描写的效果:侧面描写往往比正面描写更机智,往往能起到烘云托月锦上添花的作用;它能以较经济的笔墨表现所描写的对象,却能收到以少胜多的功效。
举例强化:……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2、第二次描写琵琶曲:诗人对琵琶曲进行正面的描写,这一段描写历来被人们所称道,堪称音乐描写文学史上的绝唱,请把你最喜爱的语句找出来并加以赏析。
(1)总结运用比喻、摩声描写音乐的艺术效果。
(2)“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明确:此句道出了“无声”与“有声”之间的辨证关系,道出了音乐上停顿的奇特功效。
(3)“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所运用的写作手法?明确:侧面描写。
用悄寂无声的环境来衬托演奏的效果,乐声已停,然而余音饶梁,经久不息,人们还久久沉醉在音乐创造的氛围中。
《琵琶行(并序)》详细教案设计

《琵琶行(并序)》详细教案设计第一章:教案简介1.1 课程背景《琵琶行(并序)》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通过讲述一位琵琶女在长安城流浪演奏琵琶的故事,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人民的疾苦。
本章节主要介绍教案的总体结构和教学目标。
1.2 教案结构本教案共分为十五个章节,分别为:教案简介、学生情况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课堂小结、作业布置、教学反思、拓展阅读、教学评价、教学资源、教学拓展、教学建议和课后跟进。
1.3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琵琶行(并序)》,使学生了解唐代社会背景和音乐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批判思维。
第二章:学生情况分析2.1 学生背景本节课适用于高中阶段的学生,学生应具备一定的古文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2.2 学生需求学生希望通过学习《琵琶行(并序)》了解唐代社会和文化,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2.3 学生特点学生对新鲜有趣的事物容易产生兴趣,喜欢互动和参与,对于富有情感和生动形象的古诗文更易产生共鸣。
第三章:教学重难点3.1 教学重点理解《琵琶行(并序)》的文意和主旨。
欣赏诗句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了解唐代社会背景和音乐文化。
3.2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中的历史典故和文化内涵。
感悟诗人对琵琶女的同情和对社会的反思。
运用文学鉴赏方法分析诗歌。
第四章:教学准备4.1 教学材料课文《琵琶行(并序)》全文。
白居易的生平介绍资料。
唐代音乐文化的相关资料。
4.2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设备。
PPT课件。
纸笔等学习工具。
第五章: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琵琶音乐,引起学生对琵琶的兴趣,进而引出《琵琶行(并序)》这首诗。
5.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5.3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诗文内容,解释生僻词语,解析诗句中的历史典故和文化内涵。
5.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批判思维。
5.5 情感体验教师引导学生体验诗人的情感,感悟诗人对琵琶女的同情和对社会的反思。
《琵琶行(并序)》备课教案

《琵琶行(并序)》备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琵琶行(并序)》。
(2)理解《琵琶行(并序)》的背景、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3)分析并欣赏《琵琶行(并序)》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对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2)运用比较法,分析《琵琶行(并序)》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3)运用讨论法,探讨《琵琶行(并序)》在音乐、诗歌和历史文化方面的价值。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2)培养学生对音乐、诗歌和历史文化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引导学生从《琵琶行(并序)》中汲取人生智慧,提升个人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琵琶行(并序)》。
(2)理解《琵琶行(并序)》的意境和情感。
(3)掌握《琵琶行(并序)》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2.2 教学难点(1)古文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对《琵琶行(并序)》中所蕴含的深层含义和人生哲理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1)播放《琵琶行》音乐,引导学生感受音乐与诗歌的结合。
(2)简介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风格,引发学生对《琵琶行(并序)》的兴趣。
3.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琵琶行(并序)》,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背景。
3.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分析《琵琶行(并序)》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分享和交流。
3.4 探究学习(1)引导学生从音乐、诗歌和历史文化角度,探讨《琵琶行(并序)》的价值。
(2)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展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悟。
四、教学评价4.1 课堂表现(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合作意识。
(2)评价学生在讨论和探究中的表现,以及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4.2 作业完成情况(1)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朗读、背诵和练笔。
《琵琶行》(并序)教案

《琵琶行》(并序)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琵琶行》全文;(2)了解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4)分析并欣赏诗歌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运用比较分析法,探讨《琵琶行》的艺术特色;(3)学会从多个角度审视文学作品,提高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人生、命运的感慨以及对百姓疾苦的同情;(2)培养热爱祖国优秀文化,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信念;(3)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 《琵琶行》的诗意和韵味;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3. 了解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阅读技巧;2. 诗歌中隐喻、象征等手法的运用;3. 对作品进行深层次的解读和欣赏。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琵琶行》全文及相关注释、译文;2. 学生准备:预习《琵琶行》,了解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琵琶行》,理解诗文内容;(2)对照注释,疏通文意,解决字词障碍。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赏析与解读(1)分析诗歌的结构、韵律和修辞手法;(2)解读诗歌中的隐喻、象征等手法;(3)引导学生在欣赏诗歌的过程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2)鼓励学生课后进行拓展学习,深入探讨《琵琶行》的艺术魅力。
6. 布置作业(1)熟读并背诵《琵琶行》;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歌内涵;2. 运用比较分析法,让学生了解《琵琶行》的艺术特色;3. 采用案例教学法,深入剖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4. 利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口头表达能力。
琵琶行(并序)教案

琵琶行(并序)教案第一章:课程简介1.1 课程背景《琵琶行(并序)》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诗,描写了一个琵琶女在长安城内的音乐才华和悲惨命运。
通过对琵琶女生活的描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人民的苦难。
1.2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琵琶行(并序)》,使学生了解唐代社会风貌,感受诗人的人文关怀,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
1.3 教学内容本章主要介绍《琵琶行(并序)》的创作背景、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诗歌的艺术特色。
第二章:诗歌原文解析2.1 诗歌结构分析《琵琶行(并序)》分为三个部分:序、和尾声。
序部分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部分详细描述了琵琶女的音乐才华和悲惨命运;尾声部分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的感慨和同情。
2.2 重点词汇和句子解析对诗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进行详细解析,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含义。
2.3 诗歌意象和表现手法分析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等,使学生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和画意美。
第三章:诗歌主题探讨3.1 社会背景分析结合唐代社会背景,分析诗歌中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如琵琶女的悲惨命运和当时社会的等级制度。
3.2 诗歌主题讨论引导学生探讨诗歌的主题,如对琵琶女的同情、对音乐艺术的赞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等。
第四章:文学鉴赏与创作4.1 诗歌鉴赏方法介绍介绍诗歌鉴赏的方法,如关注诗歌的、作者、背景、意象、表现手法等。
4.2 诗歌创作练习鼓励学生进行诗歌创作,以加深对《琵琶行(并序)》的理解和感悟。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5.1 课程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琵琶行(并序)》的艺术价值和人文内涵。
5.2 课后拓展推荐学生阅读白居易的其他诗歌作品,了解其文学地位和影响;鼓励学生欣赏和分析其他古代诗歌,提高文学素养。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课前准备让学生提前预习《琵琶行(并序)》,了解诗歌内容和背景,准备课堂上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6.2 课堂导入通过播放琵琶音乐,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新课堂[案例]山东省枣庄市第八中学孙晋诺《琵琶行(并序)》教学案例个人简介孙晋诺,男,1965年11月出生。
山东省特级教师、中学语文优秀教师,枣庄市教学能手、科技工作先进个人,全国中语会立项课题“积累・审美・创新”高中语文教改实验的主持人。
多次获市优质课评比一等奖,多次在省、市教师培训会议上做专题报告。
先后在《中学语文教学》《语文学习》《中学语文》《语文建设》等多家刊物发表论文80余篇,主编出版《点亮心灯》等科研论著4部。
教学观点实实在在练读写教师是一种高尚的职业,教学是一种诗意化的生活,语文教学迸发着青春的活力,闪耀着创造的光芒,然而只有当它深深地扎根于读写言语技能的训练中,这种活力才能持久,这种光芒才能灿烂。
“训练法指课堂上在教师训导下的学生掌握专门技能的练习活动。
训练的对象必须是读写听说言语活动的技能,训练是‘教师训,学生练’的有机统一体。
”〔1〕以下的言语技能训练形式较好。
一、找到一个入口让学生去发现一个文本面对读者既是敞开的,又是封闭的。
说它“敞开”,是因为文本就摆在读者面前任读者阅读;说它“封闭”,是因为即使文本中的每一个字读者都认识,可读者仍然有可能进不了文本。
语文教学的艺术就在于给学生找到一个恰当的“入口”,带领他们探幽寻胜。
1.一“笑”一“哭”藏玄机情感是文学的“神”,也是语文教学的“神”,它往往隐藏在“笑”声之中,“哭”声之内。
如《病梅馆记》的“既泣之三日”,《项脊轩志》中的悲“泣”与“长号”,《长亭送别》中的“泪眼愁眉”,《雷雨(节选)》中周朴园的“冷笑”、鲁侍萍的“苦笑”,《杜十娘》中李甲的“泪如雨下”与杜十娘的“冷笑一声”,《失街亭》中诸葛亮的“言讫大哭”等,都是事关全局的情感高潮点。
抓住这些词语,就能提挈全篇。
如后面的《琵琶行》一课的教学,我紧紧抓住“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这一情感的爆发点来组织教学,让学生自己去寻觅“泣”字背后蕴涵的丰富情感。
2.“总之”“所以”指迷津文章总是遵循着语言的规律运行,“古人文成法立,未尝有定格也。
……无定之中有一定焉。
”〔2〕交给学生识别这“一定”的技巧,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这“一定”表现在哪些方面呢?线索的标志、起承转合的标志、总分技巧的标志、因果推论的标志、整体逻辑语脉的标志、情感基调的标志、风格流派的标志等,都是有迹可寻的。
比如许多议论文章可以用“因为……所以……”或“之所以……是因为……”来概括,只需点破这层迷津,学生就会恍然大悟,因此把此处设为教学的切入口,必然会收到良好效果。
二、留下一段空白让学生去填写1.语感空白根据斯金纳的操作学习理论,“如果一种反应之后伴随一种强化物,那么在类似环境里发生这种反应的概率就增加。
”〔3〕这对于目前新课标强调的语感培养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运用什么样的方式才能快速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从教学实践中可以发现,面对着精美的语言文字,一些学生却看不到重要词语的价值,原因是他们对文本中的语言未产生共鸣,当然也就不存在心理上的相关反应。
为此,我采用斯金纳的强化原理设计了语感填空的学习方式,也就是在初读、精读、研读文本后设计不同的语言点,让学生填空,经过连续性强化、间隔性强化等不同方式的强化,使学生对文本的用词、句式、修辞、标点等产生较强的鉴赏力。
2.框架空白新课标强调“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
“从整体上”的前提规定了阅读首先应从知识系统的高度去把握知识,从布卢姆掌握学习理论的角度看,教学要注重“线索”的设计,即“要学生学习什么以及在学习过程中做些什么”。
在阅读教学中,给学生铺设一种掌握整个文本系统的路子较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为此,我在教学实践中运用了板书结构空白、内容要点空白、表述关键词空白、列表对比空白等多种空白方式引导学生阅读,教学效果较好。
3.对话空白“语文是什么,或者说,阅读是什么、写作是什么、口语交际是什么?在哲学层次上,它们可以直接回答为:就是对话。
”〔4〕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四种对话空白方式。
以“我(动词)你,因为”的倾诉方式与作者对话。
空线处可以填上表达自己情感的动词以构成完整的叙述,随之对这种情感的文本依据进行阐释,以达到深入解读文本的目的。
以“作者(动词)(形象),理由”的方式让作者和文本对话。
比如:韩愈愤怒揭露了“士大夫之族”的罪行。
理由:韩愈对士大夫之族最为痛恨,他非常详细地描绘了士大夫之族的丑态,“群聚而笑之”:一个“群”字,说明士大夫之族人很多,这是普遍现象;一个“笑”字,巧妙地刻画了士大夫们讥笑他人的嘴脸,同时也表明了士大夫本身的浅薄,这是对他们的讽刺。
“彼与彼年相若也”,实际上是揭露士大夫错误的从师观点;“道相似也”是揭露士大夫们文人相轻的劣根性。
在这一过程中,蕴涵在文字内部的生命活力被激发出来,对语言的品味将突破技巧式的分析而进入思想式的把握。
以“某某是”的解词方式与文本对话。
好的文本应该是鲜活的生命体,每一个词语都与整篇有着血肉联系,以文本解文本,便于把握文本的语脉。
以“我”的心灵对白方式与作品中的形象对话。
“当我们所有的历史意义和假定的‘视界’与作品置身的‘视界’融合时,理解事件就发生了。
就在这一时刻,我们进入艺术作品的生疏世界,但同时又将其带入我们自己的王国,从而达到对于我们自己的更加全面的理解。
”〔5〕“视界融合”的最终结果是按照读者的意愿创造文本,也就是让读者补足作品的空白部分。
三、抓住四个环节让学生去转化由读向写的转化可分四步走:1.注重积累多背诵。
背什么?学习语言最关键的一个环节是学习者对语言的一见钟情。
学生们的知识阅历、审美情趣千差万别,学生喜欢的,就是他们最需要的。
2.拆装语句多练习。
就是按照一定的要求对文本语言进行重新组合,既有对文本的深入理解,也有对自己思维的建设。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既积累了写作语料,又深化了思想认识。
3.巧设迁移催生成。
现代文阅读教学的任务绝不仅仅是对文本意义的分析探讨,它必然要求通过阅读使学生具有生成新语言的能力,因此,可以根据阅读材料的内容设计迁移训练。
比如,学完“热爱生命”专题,让学生依据课文内容写“我的名言”。
这一训练对文本的语言进行了深加工,具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文本的语义内涵的重塑;一是对文本语言的化用。
重塑加入了个人的阅读见解;化用是化文本之金为己用,把阅读变成阅读者自己的东西。
4.讲清规律助创新。
读写结合的最后环节是会运用读到的语言,运用规律生成全新的语言。
只有让学生深切体悟到思想与语言的完美结合,他们才有可能明白表达思想的出路在什么地方。
例如,教学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第一部分时,让学生从史铁生与地坛进行生命对话的角度读书,他们就会明白在史铁生的笔下,用“浮夸”饰“琉璃”,用“炫耀”饰“朱红”的意义,从而才能写出“灯箱这满腹经纶的哲学家,每逢傍晚,便放射出酝酿了很久的知识之光,驱散黑夜降临的孤寂与寒冷”这样的句子。
教学实录泣湿青衫为哪般?第一课时为学生提供背景材料,指导学生自学,读背全诗,进行语感空白、框架空白、对话空白训练。
对话的话题是:“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白居易为而泣?对话结果写在“学得日记”上。
第二课时师:俗语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堂堂司马,一代文豪白居易为何“泣”下最多,竟至于“青衫湿”?冷静:泪,是心灵最好的释放。
白居易用泪挥洒着心中的万千思绪。
感伤离别之泪为“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而流;孤寂凄凉之泪因“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而流;哀怨愁苦之泪为“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而流;怜悯感动之泪为“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意”而流。
泪,倾诉了壮志难酬的满腔悲愤,抒发了同病相怜的真挚情感。
白居易的泪为琵琶女而流,为江山社稷而流,更为自己的人生而流。
(话音一落,同学们给以热烈的掌声)师:我因我的学生而骄傲(生笑),冷静同学观照全篇,从不同角度对这一“泣”字作了全方位的阐释,且理解准确,语言表达富有文采,令人赞叹。
请冷静同学再慢一些重复一遍,让全体同学把她关注到的诗句画下来,并把关键词语标在一边。
(学生听记)师:读诗如品茶,细斟慢酌兴味长。
冷静同学说作者“感伤离别之泪为‘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而流”,你能感受到这儿的离别的感伤吗?刘娟:一个“惨”字有一种凄凉欲哭的感觉,而“茫茫江浸月”的情景则让人觉得朋友马上要分别了,心里空落落的,犹如这一望无际的江面,令人茫然、迷惘。
师:啊,听了你的解释我真的想掉泪了,这两句诗蕴涵着———欲哭之情、迷惘之态。
(板书)这小节诗里还有伤离别的情景吗?高玉舒:有,“浔阳江头夜送客”,夜里送客就有一种悲凉感,再加上“瑟瑟”的风声就尤其让人感伤了。
师:这儿作者塑造了一种悲凉的离别氛围———悲凉之感,(板书)那“举酒欲饮无管弦”说明了什么呢?生:寂寞。
师:这儿还有一股———落寞之意。
(板书)老师把这一条原因概括为:触动于秋江月夜的离情别绪。
(板书)短短的几句诗里却蕴涵着悲凉之感、落寞之意、欲哭之情、迷惘之态,怪不得一读开头就弥漫着泪光的影子,请冯云珠同学给大家读出这种诗意之美来。
(该生读得低沉有味)师:哪位同学再来谈一谈你的对话结果?李冉:白居易为什么哭呢?试想一下自己,我们伤心时,在一般情况下不会显露给别人看,但两种人除外,一种是知心好友,另一种是陌生的知己,而琵琶女恰属后者。
其次,我们可将他们的身世作一对比,琵琶女天生聪慧,“十三学得琵琶成”,妙龄时期更是“曲罢曾教善才服,……一曲红绡不知数”;她的弹奏技艺的确高超,从第二段的琴声描绘可知。
当年她在长安城红极一时,而现在却是“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从红遍长安到无人问津,这怎能不让一个琵琶才女伤心呢?白居易恰与其相似,他16岁写出传世名篇《赋得古原草送别》,29岁中进士,又进翰林院,天资极高,事业极盛,但却仅仅因为自己的一颗赤子之心一再遭贬,犹如眨眼之间从山颠坠入万丈深渊。
此时他恐怕也是“门前冷落鞍马稀”吧,不然也不会“往往取酒还独倾”,所以白居易说的“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就不真实。
他真的恬然了吗?不,恰好相反,试想一下,如果真的“恬然”,都已事隔两年,又怎么会“青衫湿”呢?痛的最高境界是“无声”。
白居易内心对这个事实是无法接受的,不然也不会“卧病”,不会有“黄芦”“苦竹”“杜鹃啼血猿哀鸣”,这一切都真实地写出了他内心的痛苦。
他用“恬然”来伪装自己,他表面上越是恬然,内心实际上越是痛苦,这才真是“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然而那如他的身世一样凄凉的京都琵琶声让他的自我保护系统彻底瘫痪了,让他们“主人忘归客不发”,让他再也忍不住而将内心憋了两年的愁苦一次涌出。
(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再次响起,老师也不禁为之激动不已,停息半分钟,让学生在激动中平静,给自己留有一个整理思路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