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管理案例分析一
班级管理相关案例分析

班级管理相关案例分析
简介
班级管理是教育机构中至关重要的一个方面,它涉及到教师、学生、家长等多
方利益相关者的协作。
在本文中,将会分析几个具体的班级管理案例,探讨其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案例一:缺席率高的班级
某班级的学生经常出现缺席现象,导致课堂纪律和学习效果受到影响。
针对这
一问题,学校采取了以下措施: - 深入调查缺席原因,包括与学生、家长的沟通,
以找出根本问题; - 设立奖励机制,鼓励学生出勤; - 提供补课机会,帮助学生补
回落下的知识。
案例二:班级纪律管理问题
另一班级存在严重的纪律问题,学生经常违纪,打架、课堂嘈杂等现象屡见不鲜。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学校采取了以下措施: - 加强纪律教育,提升学生的自律
意识; - 增加班级管理人员,加强对学生行为的监督和指导; - 严格执行纪律规定,对违纪行为给予适当惩罚。
案例三:家长介入不足
有些班级在教育过程中缺乏家长的参与和支持,家长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校园
生活了解不足。
为了改善这一情况,学校采取了以下措施: - 加强家长会议和家访
工作,与家长建立更密切的联系; - 提供家长教育,帮助家长更好地支持学生的学习; - 建立家校合作机制,共同关注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结论
班级管理是教育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良好的班级管理有利于学生的学
习和发展。
通过以上案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针对不同的问题,学校采取了不同的措施,以提升班级管理的效果。
希望通过这些案例分析,能够启发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关注班级管理,并寻求更好的管理策略和方法。
班级管理案例分析

班级管理案例分析班级管理案例分析(一)--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尝试背景:班上学生的一些行为习惯不是很好,打架事件时有发生,学生对待学习多态度散漫,纪律性不强,出操时秩序零乱,课堂上比较嘈杂。
不管是上课还是下课,总能听到孩子们说"老师,×××又怎么样了"的声音。
措施:1.在班上设立"踏步之星"和"端坐之星"评比,用来表扬在出操和课堂纪律方面表现好的孩子。
2.确定申请条件:在校期间没有违反纪律的表现,作业按时按量完成。
3.确定评选程序:学生觉得自己符合申请条件的,主动提出申请,经过复核的确符合申请条件后,申请被受理。
成功申请后要通过为期三到五天的考察,考察的老师包括我和任课教师。
考察期结束后,通过考察的,被评定为相应的"星",没有通过考察的,两个星期之后可以再次申请。
4.确定考察范围:踏步之星考察出操的整个过程,包括进场,踏步,做操,退场;端坐之星考察课堂上的坐姿。
5.制定评比标准:①"踏步之星":在出操进场和退场时做到对齐队伍,不与周围的同学讲话、打闹;进入场地后按口令原地踏步,踏步的姿势标准,队伍整齐;做操时姿势标准,不抢拍,整个过程不故意做扰乱队伍秩序的行为。
②"端坐之星":在课堂上坐姿端正,能做到抬头挺胸,身正腰直(校训的内容),专心听讲,不做影响他人学习的行为。
奖励:被评为"星"的孩子可以把自己的小照片放在用不同颜色的彩带做成的花环中贴在教室指定的墙上,只有被评为其中一个"星"的同学才能参与学期"三好学生"的评比,如果通过两个"星"的评比,将优先参与"三好学生"的评比。
附则:一次受理申请的人数最多为10人。
班级管理中的案例分析4篇-班级管理

班级管理中的案例分析4篇-班级管理班级管理中的案例分析第1篇在日常的班级管理过程中,我们常会遇到一些学生因自控能力差,道德判断能力低而出现故意违反纪律、不讲礼貌、撒谎、小偷小摸等行为,在处理这些学生的问题时,往往可能殃及其他学生而出现两难问题。
针对这种现象,如何在教育中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如何采取学生适应接受和乐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教育方式,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应积极探索的问题。
两难问题班级管理是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培养的重要途径和方式。
教师对学生进行管理是引导学生,排挤掉学生思想中错误的杂草,扶正学生的行为;是让学生感知自己生命的跃进,从而产生更大的前进动力。
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常会涉及到一些伦理问题,涉及到一些教师应该做,但做了对某些学生有伤害的两难问题。
遇到伦理两难问题时,有些教师往往根据自己的直觉和经验,感情用事,损害了另外一些学生的利益,降低了教师自己的形象,也使班级管理的开展增加了难度。
下面是日常教育中很可能发生的几个案例。
案例一:某班的教室门被学生踢坏,尽管该班主任确信班里有学生知道这是谁干的,但仍末找出踢门者,于是教师决定把全班学生留在教室里,直到有学生告诉他是谁踢破了门为止。
案例二:某教师为了规范全班学生的行为习惯,根据学生因违纪而扣分的多少将学生分成A、B、C三个等级,让C等级的学生每天放学后打扫教室,直到C等级的学生变成A等级为止。
案例三:某班一学生放在铅笔盒中的50元钱被人偷走了,班主任在确定真的有人偷了钱后,就去搜他觉得可疑的学生的口袋。
以上的几个案例是教师在教育学生时面对的伦理两难中较典型的。
在第一个案例中,教师要找到破坏公物的学生,然后教育他,而不是惩罚他,更不能惩罚那些与此事无关的无辜者。
如果有学生问:为我没做过的事而受到惩罚,这在道德上允许吗?那么我们教师将无言以对。
案例二中,教师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无可非议,但让个别学生因此而每天打扫教室,这对学生来说是不公平的。
如果有学生说:教室是全班同学学习的场所,就让我们几个人来扫,对此我表示不服。
班主任班级管理案例分析4篇

班主任班级管理案例分析4篇班主任班级管理案例分析第1篇一.班级管理中,让学生多渠道的尝到成功的甜头,从而更好的调动有想法的同学、调皮的同学、行为习惯不是很好的同学、学习吃力的同学。
1.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曾经说过:人性中最深切的禀质乃是被人赏识的渴望。
荷兰有句格言:快乐的人永远不邪恶。
而快乐的前提是体验成功。
所以让有想法的调皮的同学都时常地体验到成功带来的快乐,就能在教学过程中班级管理中生发出无限的力量。
案例 1.晓东同学在班级中属于特有想法但学习习惯不是很好的学生,在成功地利用手中的齿轮打磨了同学们的坏了的钢笔尖并使之变废为宝后,该生得到同学们的认可;并且在同学们的监督中,学习也慢慢的靠上来了。
原本老是弄坏别人东西的他,行为习惯上更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不再那么强烈地动别人的东西了。
并且该生因为感受到尊重,感受到大家对他的热爱,也更热爱集体更尊重任课教师了。
记得我曾自嘲的教育大家:同学们要做最好的自己,不要像老师一样,当年未能做到最好的自己,今天只能作一名普通的老师。
晓东同学大声地说:老师,你很不普通,你很优秀了!学生给了我这么高的评价!这个评价不仅激励了我,也帮我呼唤了民声。
就像拉选票做影响一样,将我在同学们心目中的位置无形中加高了一截。
我成了同学们心目中的上帝。
我的班级管理也生发出了无穷的力量。
本案例中,原本极具破坏力的晓东同学,在同学们的认可中找到了快乐,体验到了成功。
不再那么邪恶的动别人的东西了。
并且在同学们的监督中,该生又多了一块寻找快乐的土壤,开始认真对待学习,从学习中寻求更多的认可,体验更多的成功。
该生的行为习惯有了很大的规范性,这就让特别的学生找到了特别的空间。
而且该生帮老师提高了声誉,让更多的同学更信服教师。
晕轮效应实现了。
2.让班级中最特别的群体也感受到爱,找到进步的起点。
让成功的体验成为潜能开发的催化剂。
案例 2.洋,脏地如同从贫民窟中来的一般;又残疾,总把自己装扮的如同傻子一般。
班级管理案例分析-班级管理

班级管理案例分析-班级管理班级管理案例分析(一)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惯的尝试背景:班上学生的一些行为惯不是很好,打架事件时有发生,学生对待研究多态度散漫,纪律性不强,出操时秩序零乱,课堂上比较嘈杂。
不管是上课还是下课,总能听到孩子们说老师,又怎么样了的声音。
措施:1.在班上设立踏步之星和端坐之星评比,用来表扬在出操和课堂纪律方面表现好的孩子。
2.确定申请条件:在校期间没有违反纪律的表现,作业按时按量完成。
3.确定评选程序:学生觉得自己符合申请条件的,主动提出申请,经过复核的确符合申请条件后,申请被受理。
成功申请后要通过为期三到五天的考察,考察的老师包括我和任课教师。
考察期结束后,通过考察的,被评定为相应的星,没有通过考察的,两个星期之后可以再次申请。
4.确定考察范围:踏步之星考察出操的整个过程,包括进场,踏步,做操,退场;端坐之星考察课堂上的坐姿。
5.制定评比标准:①踏步之星:在出操进场和退场时做到对齐队伍,不与周围的同学讲话、打闹;进入场地后按口令原地踏步,踏步的姿势标准,队伍整齐;做操时姿势标准,不抢拍,整个过程不故意做扰乱队伍秩序的行为。
②端坐之星:在教室上坐姿规矩,能做到抬头挺胸,身正腰直(校训的内容),专心听讲,不做影响他人研究的行为。
奖励:被评为星的孩子可以把自己的小照片放在用不同颜色的彩带做成的花环中贴在教室指定的墙上,只有被评为其中一个星的同学才能参与学期三好学生的评比,如果通过两个星的评比,将优先参与三好学生的评比。
附则:一次受理申请的人数最多为10人。
(第一轮评比开始时由于申请的人数过多,增加附则。
)成效:出操时队伍整齐了,孩子们做操的态度认真了,课堂上讲小话的少了,回答问题的多了,走神的少了,认真听讲的多了,来跟我说老师,又怎么样了的孩子也没有那么频繁了。
反思:这个评比制度已经试行了两个星期,考察进行了两轮。
从考察1的过程来看,提出申请的孩子都卯足了劲想在相应的考察项目上有好的表现,行为惯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班级管理案例分析

班级管理案例分析【各位读友,本文仅供参考,望各位读者知悉,如若喜欢或者需要本文,可点击下载下载本文,谢谢!】祝人家工作顺利】班级管理案例分析(一)――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尝试背景:班上学生的一些行为习惯不是很好,打架事件时有发生,学生对待学习多态度散漫,纪律性不强,岀操时秩序零乱,课堂上比较嘈杂。
不管是上课还是下课,总能听到孩子们说老师,XX>又怎么样了”的声音。
措施:1•在班上设立踏步之星”和端坐之星”评比,用来表扬在岀操和课堂纪律方面表现好的孩子。
2. 确定申请条件:在校期间没有违反纪律的表现,作业按时按量完成。
3. 确定评选程序:学生觉得自己符合申请条件的,主动提出申请,经过复核的确符合申请条件后,申请被受理。
成功申请后要通过为期三到五天的考察,考察的老师包括我和任课教师。
考察期结束后,通过考察的,被评定为相应的“星”,没有通过考察的,两个星期之后可以再次申请。
4. 确定考察范围:踏步之星考察出操的整个过程,包括进场,踏步,做操,退场;端坐之星考察课堂上的坐姿。
5. 制定评比标准:①“踏步之星”:在出操进场和退场时做到对齐队伍,不与周围的同学讲话、打闹;进入场地后按口令原地踏步,踏步的姿势标准,队伍整齐;做操时姿势标准,不抢拍,整个过程不故意做扰乱队伍秩序的行为。
②“端坐之星”:在课堂上坐姿端正,能做到抬头挺胸,身正腰直(校训的内容),专心听讲,不做影响他人学习的行为。
奖励:被评为“星”的孩子可以把自己的小照片放在用不同颜色的彩带做成的花环中贴在教室指定的墙上,只有被评为其中一个“星”的同学才能参与学期“三好学生”的评比,如果通过两个“星” 的评比,将优先参与“三好学生”的评比。
附则:一次受理申请的人数最多为10 人。
(第一轮评比开始时由于申请的人数过多,增加附则。
)成效:出操时队伍整齐了,孩子们做操的态度认真了,课堂上讲小话的少了,回答问题的多了,走神的少了,认真听讲的多了,来跟我说老师,XXX又怎么样了”的孩子也没有那么频繁了。
学生班级管理案例分析

学生班级管理案例分析班级管理是教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学生班级管理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班级的良好运行至关重要。
本文将通过分析一个学生班级管理案例,探讨如何有效管理班级,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案例:某小学五年级班级管理问题某小学五年级班级中出现了一些管理问题,学生之间的纠纷频繁发生,严重影响了班级的学习氛围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班主任、班委及家长们都认识到问题的存在,希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1.建立班级共同目标为了解决班级管理问题,首先需要明确班级的共同目标,并将其传达给每位班级成员。
例如,提倡和谐相处、互帮互助等,让每个学生明白班级的基本规范。
2.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学生班级管理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班主任可以通过班会、班级大会等形式,引导学生参与班级事务的决策和管理,让学生自主负责,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和责任感。
3.制定班级管理规范班级管理规范是班主任和班委通过讨论达成一致后制定的规章制度,明确班级成员的权利和义务。
这些规范可以包括学生之间的相互尊重、遵守纪律、积极参与集体活动等内容,旨在规范学生的行为。
4.加强班级沟通与合作班级沟通与合作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协作。
班主任可以组织班级团队活动、小组合作项目等方式,让学生互相合作、沟通,增强班级凝聚力和友谊。
5.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需要了解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并根据不同学生的需要提供个性化的辅导和指导。
在对待学生问题上,要公正公平对待,避免偏袒和打压。
6.建立家校联合的管理机制家校联合是学生班级管理的重要一环。
班主任应积极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在家庭环境中的情况,争取家长的支持和配合。
通过家访、家委会等形式,建立起家校之间的紧密联系,共同管理班级中的问题。
7.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学生的心理健康对于班级管理至关重要。
班主任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增强学生的自我认知和情绪管理能力。
同时,班主任也应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班级指导员-班级管理案例分析

班级指导员-班级管理案例分析简介本文档旨在分析班级指导员在班级管理中所面临的案例,并提供一些解决方案和建议。
案例一:班级纪律问题在某个班级中,学生纪律问题严重,表现为迟到、旷课、打架等行为频发。
这给班级管理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解决方案:班级指导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设置严格的纪律规定,并向班级学生清晰地传达这些规定。
- 建立奖励制度,以鼓励学生遵守纪律规定,并公平地奖励那些表现良好的学生。
- 增加对学生的日常监督,在日常课堂活动中时刻关注学生的行为状况。
- 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让他们意识到学生纪律问题的严重性,并请他们配合班级纪律的执行。
案例二:学生学业问题在某个班级中,部分学生的学业表现不佳,研究成绩下滑严重,甚至出现挂科的情况。
解决方案:班级指导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了解每个学生的研究情况和问题,并提供个性化的辅导和指导。
- 建立研究小组,让学生之间进行互相讨论和研究,以提高研究效果。
- 鼓励学生参加额外的研究活动,如讲座、辅导班等,以扩大他们的研究视野。
- 与班级任课教师密切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学业情况,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帮助他们。
案例三:班级沟通问题在某个班级中,班级指导员与学生之间存在沟通障碍,学生不愿意向指导员倾诉问题或寻求帮助。
解决方案:班级指导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创造一个开放、信任的氛围,让学生感到舒适并愿意与指导员交流。
- 定期组织班级活动或座谈会,鼓励学生参与讨论,提出问题和建议。
- 倾听学生的意见和需求,尽量满足他们的合理要求,并及时回应他们的问题。
- 建立班级内的互助机制,鼓励学生之间相互支持和帮助。
结论班级指导员在班级管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制定合理的纪律规定、提供个性化的学业辅导、创建良好的沟通氛围等手段,可以有效解决班级管理中的问题,提高班级的整体管理水平和学生的发展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班级管理案例分析一
班级管理是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培养的重要途径和方式。
教师对学生进行管理是引导学生,排挤掉学生思想中错误的杂草,扶正学生的行为;是让学生感知自己生命的跃进,从而产生更大的前进动力。
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常会涉及到一些伦理问题,涉及到一些教师应该做,但做了对某些学生有伤害的两难问题。
遇到伦理两难问题时,有些教师往往根据自己的直觉和经验,感情用事,损害了另外一些学生的利益,降低了教师自己的形象,也使班级管理的开展增加了难度。
下面是日常教育中很可能发生的几个案例。
案例一:某班的教室门被学生踢坏,尽管该班主任确信班里有学生知道这是谁干的,但仍末找出踢门者,于是教师决定把全班学生留在教室里,直到有学生告诉他是谁踢破了门为止。
案例二:某教师为了规范全班学生的行为习惯,根据学生因违纪而扣分的多少将学生分成A、B、C三个等级,让C等级的学生每天放学后打扫教室,直到C等级的学生变成A等级为止。
案例三:某班一学生放在铅笔盒中的50元钱被人偷走了,班主任在确定真的有人偷了钱后,就去搜他觉得可疑的学生的口袋。
以上的几个案例是教师在教育学生时面对的伦理两难中较典型的。
在第一个案例中,教师要找到破坏公物的学生,然后教育他,而不是惩罚他,更不能惩罚那些与此事无关的无辜者。
如果有学生问:“为我没做过的事而受到惩罚,这在道德上允许吗?”那么我们教师将无言以对。
案例二中,教师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无可非议,但让个别学生因此而每天打扫教室,这对学生来说是不公平的。
如果有学生说:“教室是全班同学学习的场所,就让我们几个人来扫,对此我表示不服。
”我们教师也将无话可说。
案例三中,教师为找遗失的钱而搜学生的身,侵犯了学生的人格尊严。
如果有学生问:“老师,你有权搜身吗?”那么我们将无地自容。
又假设三个案例中的结果都如教
师所预料的,找出了踢破门的学生,被偷的钱回到了失主的手中,扣分多的C级学生变成了不再扣分的A级学生,那么我们的工作是否做到家了呢?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我们教育对象的心灵绝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经长着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的土地。
”我们的有些行为也许在残踏着这块土地。
那么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去处理这些事件呢?怎样才能既教育了学生又不陷入两难境地呢?
我们确实应该仔细地考虑我们的选择,应该仔细地考虑其中的道德因素。
处理原则
利益最大化原则。
该原则主张我们要寻求使利益最大化的行为方式,去做尽可能使每个人都受益的事,为大多数人带来最多的好处。
作为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班级管理时,一定要考虑到全体学生,不要因为个别人而侵犯了大部分人的利益。
平等尊重原则。
该原则要求我们的行为要尊重道德主体(他人)的平等价值,必须把他人视为有其内在价值的主体去尊重,不要按我们个人的价值观去贬低他们,或改造他们。
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时,应把学生的理性和自由人格放在首位,教师要相信每位学生都是有理性的,会思考的,而且有着自己的人格尊严,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我们应该像我们希望学生尊重我们一样去尊重每一个学生。
教师能做的只是给学生提几条建议、给几个忠告、树
几个榜样,而不是强迫学生这样做或那样做。
处理方法
不自觉渗透。
班级管理固然离不开灌输,离不开政治思想的教育,离不开请学生到办公室面谈,但这绝非德育的全部。
对犯了错误的学生我们的说教一定要考虑到伦理问题,不能顾此失彼。
像“你是最难教的”“从来没有见过像你这样的学生”“你不是人”等话及歧视的眼神,都是教师不应该有的。
学生喜欢的是春风化雨般的德育渗透。
我们应该在广泛的师生相处空间里去寻找时机和话题。
比如,在上下学的途
中,文体娱乐之际,找一个学生感兴趣的话题,随机渗透一些德育内容,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我曾遇到过一个逃学打乒乓球的学生,多次说教无效。
有一次碰巧看见他在打乒乓球,于是我就过去跟他切磋起球艺。
我发的上旋、下旋、左旋、右旋球,使他摸不着头脑。
于是我就跟他谈起乒乓球上的摩擦力、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跟他谈知识就是力量。
那次以后,该学生再也没有逃课打乒乓球,对学习也产生了兴趣。
这种不自觉的渗透施教,会让师生都感到轻松愉快,施教的内容就像微风拂过水面一样在学生的心中荡漾出阵阵涟漪。
如果说学生是石头,那么老师就要做让石头臻于完美的水,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把粗糙的石头打磨成美丽的鹅卵石。
有目的辩论。
班级管理绝非一个平坦的、一帆风顺的过程。
在教育过程中,学生必定有各种各样的思想观点出现,我们不能简单粗暴地压制,也不能不闻不问,听之任之,否则都会陷入两难境地。
我们不仅应该允许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而且应该欣赏他们的观点,主动地组织学生进行辩论。
话不说不清,理不辩不明,通过辩论明是非,引导认识的深化,使学生接受正确的观点。
我教过一个班,出现考试作弊现象,且愈演愈烈。
我通过了解,发现考试作弊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同时也发现有不少学生竟然认为考试作弊有不少好处。
我就此组织学生辩论,我作为正方提出“考试作弊有百害而无一利”的观点,以那些曾经考试作弊者和准备作弊者为反方提出“考试作弊利多弊少”的观点,经过激烈的唇枪舌战,大家统一了认识:学校组织的考试是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师的教学效果的,不能作弊;独立作业时,如果对某知识点模糊,可以翻看课文,但不得抄袭他人答案。
从此以后,考试抄袭答案的问题没有了,真可谓是吹尽黄沙始见金。
无判断介入。
所谓“无判断介入”就是在处理学生问题时,不急于对事实做出主观判断,而是以心理咨询的态度,设身处地地站在学生的立场,理解学生的内心感受,运用目光注视、面部表情等身体语言把自己对学生的理解传达给学生,引导学生对自身行为做进一步的思考,从而使错误的观点得到修正。
我教过一个班,有次自修课,学生
自发去打篮球,被政教处没收了篮球,当时很多学生都认为学校不近情理,抱怨说:“就要举行篮球赛了,还不让练球。
”事后我假装不知,故意找时间让学生练球,学生紧张地告诉我球被没收了。
我惊讶地望着他们说:“没了球怎么拿冠军?”我又以疑惑的眼光看着班长,班长说出了自修课打篮球的经过。
我以同情的目光望着他们说:“我们班的冠军梦可就破灭了。
”几个学生叽叽喳喳地相互指责。
看着他们后悔的表情,我才说:“以后可要注意啦,老师试试看能不能把篮球要回来。
”那次以后,学生再也没有上课打篮球的事发生,几天后的篮球赛还得了冠军。
采用“无判断介入”进行班级管理,教师要表现出对学生的积极关注,相信他们具有进步、向上的良好愿望,感受他们的情绪,接纳学生与自己不同的观点,并让学生知道老师是理解他们的。
老师把学生看做是需要帮助的对象,学生就会把老师看做是可以依赖的长者,就能无抵抗地接受老师对问题的分析、解释,对老师的教育能以正确的态度接纳,达到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效果。
水无常形,兵无常势,学生的思想也在不断地变化,每位教师都要做个有心人,善于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有选择地运用各种教育方法,相继点化,那么一定能开启学生的心扉,从而塑造出一个个品德高尚,操守美好的现代化建设者。
(作者单位:浙江省龙游县横山中学)
班级管理中的16条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