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传统戏剧文化对中国电影的影响(一)

合集下载

传统戏曲与中国电影关系探究

传统戏曲与中国电影关系探究

传统戏曲与中国电影关系探究
传统戏曲与中国电影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究:
1. 影响和借鉴
中国电影发展初期,受到传统戏曲的影响和借鉴较为明显。

早期的电影多以传统戏曲为主题和素材,如1934年上映的《水浒传》、1937年上映的《红楼梦》等,都是以传统戏曲剧本为基础改编的电影作品。

2. 演员和表演
传统戏曲与中国电影的演员与表演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中,不少优秀的戏曲演员也参演了电影作品,如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李少春等。

他们在电影表演中的独特风格和表现手法也与传统戏曲表演密切相关。

3. 前后半场结构
中国电影也借鉴了传统戏曲的前后半场结构,即影片的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分别呈现不同的情节和剧情发展,以此营造出更丰富的情节展开和紧凑的叙事结构,如《英雄儿女》、《霸王别姬》等电影作品均采用了这种结构体系。

4. 影片音乐
传统戏曲在音乐方面的独特性也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电影。

许多著名的电影音乐作品都采用了传统戏曲的风格和元素,如电影《大河恋》中的《旱天雷》,电影《霸王别姬》中的《霸王别姬》等。

总之,传统戏曲和中国电影之间的关系,不仅是一种艺术的伦理感应,更是一种特定文化传承和交流的体现,这种关系将会继续持续下去,并在未来的艺术创作和表现中不断发挥重要的作用。

浅谈电影电视作品中的“戏曲元素”

浅谈电影电视作品中的“戏曲元素”

浅谈电影电视作品中的“戏曲元素”戏曲元素在电影电视作品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这种元素是指将传统戏曲元素如唱腔、表演方式、服装、化妆等运用到电影电视作品中,从而给观众带来更为丰富的观赏体验。

下面我们来谈一谈电影电视作品中的“戏曲元素”。

首先,电影电视作品中的“戏曲元素”可以提高作品的特色。

一部电影电视作品如果能够吸收传统戏曲元素,往往会给观众带来新鲜感和独特的观赏体验,从而更易于记忆和传播。

例如,电视剧《红楼梦》中就大量运用了京剧唱念做打的演出方式,使得原本已经非常经典传世的《红楼梦》更显得新颖和独特。

其次,“戏曲元素”还可以丰富电视剧的表现手法。

传统戏曲中的唱念做打,虽然表现方式很独特,但这种表现方式也可以应用到电视剧当中,使得电视剧在传达情感、展现剧情方面更具创意。

例如,电视剧《红高粱》中,靠着因地制宜的表现手法,配合红军战士的战斗过程,将传统戏曲唱腔巧妙地植入电视剧中,不仅让观众感受到了红军彪悍的风范,同时也增强了剧情的戏剧性和张力。

再次,“戏曲元素”还可以加深电视剧的文化内涵。

传统戏曲元素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将这些元素运用到电视剧中,不仅可以扩充作品的文化底蕴,同时也可以增强作品的思想性深度。

例如,电视剧《霍元甲》中,靠着精湛的表演,将传统武侠故事和戏曲唱腔紧密结合,成功表现了中国传统武侠精神和民族文化气息,让观众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最后,“戏曲元素”还可以创新电影电视作品的审美标准。

电影电视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形式,通过运用传统戏曲元素进行创新,可以改变传统的审美标准,开创新的审美理念。

例如,电影《卧虎藏龙》就完美地将传统武侠元素和戏曲表演方式结合在了一起,展现了中国武侠文化的深度和魅力,同时也深刻地影响了全球观众对中国文化的认知。

综上所述,电影电视作品中的“戏曲元素”是十分重要的,它不仅可以提高作品的特色和丰富表现手法,还可以加深文化内涵和创新审美标准。

未来,希望更多的电影电视作品能够在创作中加入戏曲元素,让观众在欣赏电影电视作品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电影的影响探寻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电影的影响探寻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电影的影响探寻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电影的影响探寻引言:中国电影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中,诸多传统艺术形式如戏曲、文人画、诗词等,无疑为中国电影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灵感和丰富的创作素材。

本文将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出发,探讨中国电影在叙事形式、题材选择、道德伦常、审美价值等方面所受到的影响。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电影叙事形式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中崇尚和注重的是情节的叙事方式。

中国文学作品多以人物情节为主线,追求情节的连贯与完整。

这种影响同样体现在中国电影的叙事方式中。

许多中国电影以人物心理、人际关系以及情感冲突为主线,通过情节中的发展和变化来推动故事的进展。

例如陈凯歌的电影《霸王别姬》就以人物情感的碰撞和变化为主线,展现了黛丽丝和程蝶衣之间的迷离情感以及他们对京剧的热爱。

这种叙事方式与中国传统文学的叙事特点相呼应。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电影题材选择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历史、宗教、哲学等题材,这对中国电影的题材选择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电影中许多作品都涉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作品、历史故事、名人传记等。

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也为观众提供了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认识与思考。

比如张艺谋的电影作品《红高粱》和《活着》都选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作为题材,透过这些题材,观众可以对中国历史中的苦难和挣扎有更深刻的了解。

三、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电影道德伦常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注重道德伦常,尊崇孝道、礼教、义理等。

这种价值观念也在中国电影中得到了表现。

许多中国电影作品强调家庭观念、社会责任和个人道德的重要性。

例如张艺谋的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和冯小刚的《非诚勿扰》等,都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家庭观念和道德价值的追求。

通过这些作品,观众可以看到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的家庭和社会关系的发展和变化。

四、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电影审美价值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审美价值,追求和强调既美学又伦理的统一。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电影中的运用分析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电影中的运用分析

[摘要]中国现代电影,表面之下隐藏着表达中国传统特色的象征指代,这是西方国家所不具备的,而中国传统的文化元素也是国外不可模仿的。

中国电影的明天也会因为电影本身增加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元素而更加辉煌。

电影是一种具有世界性的语言艺术,它既是舶来品,又是文化融合的产物。

现代电影作为各国文化的传播载体,将不同民族的文化传播于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这种文化的传播本身也镶嵌着现代文化和传统知识体系的融合,所以有人认为根本不存在什么所谓“电影文化民族化的问题”,因为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个性可以在反映整体。

我个人认为,这也许在其他某些个案中是成立的,就现代电影艺术而言,这个理论是不成立的。

尤其是中国电影的发展,我们的电影如果要在世界电影之林中站稳脚跟,它就需要我们自己独特的文化理念在里面,更需要我们自己独特的文化符号在里面,而这种符号最好的表现形式之一是我们的传统文化元素。

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电影的运用上,中国的导演表现出色,中国的现代电影中也出现了一大批好的具有极强“中国特色”的现代电影,如《菊豆》、《秋菊打官司》、《大红灯笼高高挂》、《英雄》、《甲方乙方》、《花样年华》、《三峡好人》、《无极》、《黄土地》等,这些电影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体现或直接或间接,或从色彩,或从场景,或从传统理念,或从声音,或从民俗仪式,都给大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光与色中的流露1.1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色彩中的感情流露色彩作为现代电影艺术中不可或缺的艺术表现方式,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对人物场景空间的色彩布局和构成、与观众的交流、色彩的不断转变给观众的感受有时甚至超出某种故事情节之外的内容。

色彩在电影作品中或隐或现地透露出来,给观众留下深深的印记。

比如中国传统中的红色,它是中国喜庆和灵魂的代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红的依恋是五千年文化中的经典。

红色在中国现代电影中的出现,已经成为了一种中国传统文化视觉符号化的元素,在现代中国电影中导演们又赋予红新的意义:《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红灯笼代表着封建社会中女人的不幸,《秋菊打官司》中成串的红辣椒代表着中国农村妇女的泼辣,《甲方乙方》中的红棉袍表现出中国传统意识的禁锢思想,《黄河绝恋》中的红五星代表着八路军顽强的精神.1.2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光与色的搭配中的流露银幕上的光与色是最易穿透人物的表层空间直达人物内心世界的造型因素,它将人物的心灵和灵魂通过银幕展示给观者。

浅论京剧文化对中国电影的影响

浅论京剧文化对中国电影的影响

浅论京剧文化对中国电影的影响作者:张永志来源:《电影评介》2008年第20期[摘要] 京剧和电影本是两种不同的艺术,但在中国,京剧却对电影产生重要的影响,以至于谈到中国电影,不得不关注到京剧的存在。

事实上从中国电影诞生一直到现在,仍然需要借鉴京剧来表现自己。

[关键词] 中国电影京剧文化京剧和电影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之间存在着截然区别,两者在各自的发展流变中,又互相牵扯,彼此影响。

中国电影与京剧文化联系密切,可以说中国电影是京剧文化的延伸。

在中国电影诞生之前,京剧深入人们的生活。

中国的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内容却是京剧。

这部短片是由当时红透半边天的名伶谭鑫培担当的独角戏,他演了京剧《定军山》中的“请缨”、“舞刀”等片段。

自此以后,中国电影成长的每一步都依稀看见京剧影子。

电影是京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电影和京剧缠绕在一起。

中国电影和京剧有机统一,并同时赋予中国电影以更多的东方哲学韵味和审美内涵。

在随后的岁月里,诸多中国电影拓荒者们衍用京剧的结构模式、表演手法,来铺展演绎自己的作品。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电影多带有京剧的印痕,更有脱胎京剧的改编。

古装片的服装道具亦由剧中原封搬来。

中国电影一开始,就和中国传统的戏曲和说唱艺术结合起来,发展出一套独特的电影类型。

但是最早尝试拍摄这种电影类型的丰泰照相馆只属小本经营,算不上是电影机构。

直至商务印书局“活动电影部”的出现,才真正代表中国制片业的开始。

在这段期间,除了“商务”之外,先后出现的电影制片机构还包括由美商投资的“亚细亚影戏公司”、“幻仙”、“中国”、“上海”、“新亚”等,由于他们的成员多是来自戏剧舞台,所以当时的电影题材和内容大多源于中国戏曲和文明戏。

此外,他们也开始拍摄剧情短片和长片,对电影这种艺术作最初步的探索和尝试。

新中国成立以来,受政治运动的波及与文艺表现体裁主旨的局限,一方面,电影数量减少,另一方面,原有的京戏剧目被篡改禁止。

到文革后期,仅有八个现代京剧样板戏电影轮番放映。

传统文化在电影中的意义

传统文化在电影中的意义

传统文化在电影中的意义
传统文化在电影中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丰富电影内容: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艺术元素。

在电影中融入传统文化,可以为电影提供更多的创作素材和灵感,使电影内容更加丰富多样。

2. 增强文化认同: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也是维系民族情感的重要纽带。

在电影中展示传统文化,可以增强观众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激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3. 传递价值观: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和人文精神,这些元素在电影中得以展示,可以传递出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引导观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4. 推动文化传承:电影作为一种大众传媒,具有广泛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在电影中展示传统文化,可以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传统文化,从而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总之,传统文化在电影中的意义在于丰富电影内容、增强文化认同、传递价值观和推动文化传承。

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更加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通过电影这一大众
传媒手段,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传统文化,共同推动中华民族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中国美术史中国传统艺术对中国电影发展的影响

中国美术史中国传统艺术对中国电影发展的影响

中国美术史中国传统艺术对中国电影发展的影响中国美术史中国传统艺术对中国电影发展的影响一、引言中国美术史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电影的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电影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与中国传统艺术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本文将以中国美术史为主线,探讨中国传统艺术对中国电影发展的影响,并分享个人的观点和理解。

二、中国传统艺术对中国电影发展的深度影响1. 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价值观对电影美学产生的影响中国传统艺术注重平衡、和谐、内外之美的追求,这种审美价值观在中国电影中得以体现。

中国电影在影像构图、色彩运用等方面,常常受到中国传统艺术的影响,追求画面的和谐与美感。

在电影《红高粱》中,导演在片中运用了大量中国画的构图手法,营造了叙事的节奏与情绪。

这表明中国传统艺术对中国电影的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中国传统艺术的文化内涵对电影内容创作的影响中国传统艺术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包括历史、哲学、诗词等方面,这些内涵成为电影内容创作的源泉。

中国电影常常借鉴中国传统艺术的题材、人物和故事情节,在电影创作中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

电影《卧虎藏龙》就融入了中国武术、诗词等元素,展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3. 中国传统艺术对电影表演风格的影响中国传统艺术的表演形式丰富多样,如京剧、杂技等,这些表演风格对中国电影的表演方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中国电影在表演上往往强调身体语言和面部表情的表达,这与中国传统艺术的表演形式有关。

在电影《霸王别姬》中,表演者遵循了京剧的表演方式,通过身体语言和面部表情传递了丰富的情感。

三、中国传统艺术对中国电影发展的广度影响1. 中国传统艺术对中国电影的巨大市场潜力的影响中国传统艺术作为中国文化的独特体现,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

中国电影在电影市场的竞争中,常常通过融入中国传统艺术元素来吸引观众,拓展市场。

电影《大明王朝1566》以中国传统艺术的历史题材为卖点,吸引了大批观众,取得了良好的票房成绩。

京剧文化的现代影响与文化传承探究

京剧文化的现代影响与文化传承探究

京剧文化的现代影响与文化传承探究京剧是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戏曲形式中的代表。

由于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精湛的艺术水平,京剧已被列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京剧文化源远流长,经历了许多时代和社会变革,但它的艺术魅力依然不减,同时也对现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现代影响和文化传承两方面探究京剧文化的重要性和价值。

一、京剧的现代影响1. 京剧对国外文化的影响京剧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高度的艺术水平,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关注和学习。

京剧艺术自20世纪初被引进国外以来,在世界舞台上广受欢迎。

尤其是在东亚国家和中国传统文化地区,京剧成为了一种深受喜爱的文化元素。

如日本的“京剧学习研究会”,从日本学习京剧的人士,以及在海外的中国留学生等,都是京剧文化在外国的影响和传播。

2. 京剧对影视文化的影响京剧以其独特的音乐节奏、舞蹈和表演技巧,为影视文化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因此,京剧在影视剧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由《红楼梦》改编成京剧的尝试,启示了北京京剧院创办并演出的龙腾虎跃系列剧目,京剧《长生殿》、《霸王别姬》、《赵氏孤儿》等作品的影视改编,都在不断的推进传统文化的革新和传承。

3. 京剧对现代舞台艺术的影响随着时代的发展,京剧逐渐与现代舞台艺术结合,发展出了新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方法。

如京剧现代舞蹈团,将京剧与现代舞蹈、多媒体等艺术元素结合起来,进行创新性的表演,受到了很多观众的赞誉和关注。

而京剧主题芭蕾、京剧音乐会和时装秀等活动,也在不断地将京剧文化推向世界的舞台。

二、京剧的文化传承1. 京剧的传承历程京剧自明朝万历年间起源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从爱新觉罗·慈禧所推崇的荀慧生、张瑞芳、梅兰芳、程连凤等名角,到现代的傅希秋、于魁智、谭鑫培、梁祖德等,京剧的传承承载着历代京剧大师的艺术智慧和经典作品。

2. 京剧的现代传承形式和方法在艺术传承方面,京剧已经采取了多种形式和方法。

例如,京剧艺术学院是京剧文化的重要传承机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传统戏剧文化对中国电影的影响(一)
【论文关键词】传统戏剧文化电影影响
【论文摘要】中国电影自诞生伊始即与中国传统戏剧有着密切的联系。

传统戏剧文化是中国电影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它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影响着中国电影的发展。

本文力求通过对中国电影发展历史中电影与传统戏剧关系的梳理,探讨传统戏剧对电影在类型、观念等方面的影响。

电影与传统戏剧有着深刻的渊源。

传统戏剧旧时专指戏曲,后为戏剧、话剧、歌剧、舞剧、诗剧等的总称,本文所提到的传统戏剧单指戏曲、文明戏等艺术形式。

近些年来,除了《霸王别姬》《人鬼情》等直接表现戏曲演员与戏曲故事外,戏剧参与电影创作的形式大概有两种:一是以电影元素的形式出现,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二是为电影创作提供丰富素材,各戏曲故事经过改编后直接被搬上银幕,如陈凯歌导演的《赵氏孤儿》。

可见,历史悠久的传统戏剧文化为电影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现成的“资源”,总的来说,传统戏剧对中国电影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电影类型、电影创作观念以及电影表现语言等方面。

一、对电影类型的影响——戏曲电影的诞生
戏曲电影是中国电影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类型,同时也是中国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专以中国戏曲表演为拍摄对象,倾力于展示中国独特的戏曲艺术的魅力、记录中国戏曲表演艺术大师的艺术成就和优秀的中国戏曲剧目、弘扬中国悠久的民族戏剧传统”。

1905年我国拍摄的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就是京剧表演艺术家谭鑫培主演的京剧《三国演义·定军山》片段。

因此,从电影艺术传入中国伊始,就与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戏曲结合,产生并逐步成为一种独特的电影类型——戏曲电影,从《定军山》到费穆导演、梅兰芳主演的中国第一部彩色电影《生死恨》,再到以梨园生活为背景的中国第一部有声片《歌女红牡丹》,一百多年来,我国拍摄的戏曲电影多达几百部,如越剧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黄梅戏电影《牛郎织女》、评剧电影《花为媒》、京剧电影《白蛇传》等,涉及了京剧、越剧、粤剧、黄梅戏、豫剧、评剧、吕剧、昆曲、秦腔等近百个剧种。

文革期间拍摄的样板戏同样也是戏曲电影,如《沙家浜》《红灯记》等。

这些优秀的戏曲电影在中国观众心中都留下非常深刻的记忆。

这是传统戏剧文化对于中国电影最为直接的影响。

戏曲电影的产生与发展依托的是我国丰富的戏曲文化艺术资源。

迄今为止,我国戏曲己有两千年的历史,我国各地区的戏曲在世界戏剧史上独树一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特别是京剧作为我国的“国剧”,被看成是东方文化艺术代表之一。

而电影是19世纪末出现的新兴大众娱乐形式,是在现代工业和科学技术的支持下诞生,并依靠这种科技优势和产业优势风靡全世界的艺术和娱乐形式。

当电影这种新兴艺术产业传入中国时,它在丰富了中国人日常娱乐生活的同时,也对传统戏曲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但电影与传统戏曲更多的是包容互惠,一方面电影从中汲取利于自身发展的有利因素,另一方面,传统戏剧被搬上荧幕,极大拓宽了其传播途径。

可以说,传统戏剧文化对电影在中国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对中国电影独特民族风范的形成发挥着积极和重要的作用。

传统戏曲促使中国电影以一种前所未有、与众不同的面貌走向世界,传统戏曲的独特性对世界人民认识中国电影起到了重要作用。

上世纪五十年代越剧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国际上多次获奖,被西方观众称为“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2009年,由导演萧锋、京剧表演艺术家袁慧琴主演的电影《对花枪》,在美国洛杉矶举办的中美电影节上获得了金天使a奖最佳影片,开创了中国电影的新一个“第一”——中国第一个在国外获奖的京剧电影。

中国人首次拍摄电影就和传统戏剧结下不解之缘,不仅是在客观上顺应了电影自身的商业属性,而且在主观上体现出当时的电影人根深蒂固的戏曲意识。

戏曲电影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戏曲艺术与现代化的电影艺术完美结合的产物。

它既保留了传统戏曲艺术的特色,又发挥了电影的特长,在中国电影发展史上有着广泛的影响和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二、对电影创作观念的影响——“影戏观”的出现
中国电影诞生伊始就对戏曲、文学等几千年的市井文化情有独钟是绝非偶然的。

传统戏剧对电影的影响还包括其为中国电影奠定了戏剧观念的基础,主要指电影创作观念上“影戏观”的出现。

影戏是我国民间戏曲艺术的优秀代表,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包括手影戏、纸影戏、皮影戏三大类,是一种集绘画、雕刻、音乐、歌唱、表演于一体的综合民间戏剧艺术。

电影传入中国之初就被称为“影戏”,这是一个非常形象的称谓,既表明它是舶来品,又体现了中国人在对这个舶来品的美学接受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和影响。

“影戏”与“电影”只一字之差,但却形象地反映了中国人独有的电影美学观念即中国人总是习惯于从戏剧角度,沿用戏剧的观念,来谈论和思考电影。

中国传统戏剧对现实主义题材很重视,同时注重善与恶的社会道德评价。

与传统戏剧文化相对应,以影戏观为代表的电影创作理论不同于西方早期电影热衷于记录现实生活,它强调电影的叙事功能,注重对故事情节和矛盾冲突的研究,并且强调电影的教化功能等等。

“影戏观”的出现顺应了传统戏剧影响下人们早已形成的欣赏习惯和接受心理。

这是因为在电影进入中国之前,传统戏剧占据了人们休闲生活的统治地位,早已形成了固定的欣赏习惯和审美特点。

所以,当电影这种新兴的娱乐方式出现之时,人们必然会按照已有的接受模式来看待它。

可以说,“影戏观”是电影这个舶来品在中国为取得“合法性地位”而进行“民族化”的产物,在潜移默化间也培育了亿万熟识戏剧模式的中国电影观众,形成了人们习惯于关注故事情节及思想教化意义的思维方式。

“影戏观”影响了中国人对电影的认识和创作方法,受其戏剧经验的影响,使得占据中国主流地位的电影观带上了浓郁的戏剧色彩。

以张石川、郑正秋为代表的第一代导演受“影戏”观念的影响尤为深刻。

如明星影片公司于1923年摄制的家庭伦理片《孤儿救祖记》,导演郑正秋将“教孝”、“惩恶”、“劝学”等思想融入到一个家庭的悲欢离合当中,反映了他的改良主义思想和“教化社会”的艺术主张,片中人物塑造善恶分明,情节极富戏剧性。

而明星影片公司的另一些作品,如《火烧莲云寺》及第一部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的中国故事影片,左翼电影的优秀代表《渔光曲》等也都是遵循戏剧的套路,精心制造矛盾冲突,完整讲述一个一波三折的悲情故事。

三、对电影表现手法和语言的影响——戏曲元素的应用
当代一些优秀影片对中国戏曲的借鉴和发扬是显而易见的,如《霸王别姬》《胭脂扣》《人鬼情》等,这些艺术作品由于加入了戏曲元素,增加了作品的文化底蕴与内涵,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赢得了观众的认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