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阅读素材:黄土的儿子

合集下载

论路遥小说中的乡土情结

论路遥小说中的乡土情结

论路遥小说中的乡土情结【摘要】:路遥是中国当代文学界一颗璀璨夺目的明星,是陕西当代文学界的杰出代表之一。

长久以来,路遥的小说被大江南北的青年读者传阅着、品味着,慰藉过一批又一批仿徨失意、柔弱无依的心灵,我想他的作品即使被誉为“新时期以来最杰出的励志教材”也不为过。

作为一位从农村走向城市的知识分子,路遥的作品展示着浓郁的乡土乡情,尤其是对土地,有着独特的情感,并有着深厚的儒家农本文化内蕴。

本文把路遥的作品放置在中国当代文学的背景下,从路遥对黄土地难以磨灭的挚爱,路遥乡土情结产生的主要根源这两个方面加以阐释,对路遥的小说进行再解读,寻找阐释的空间,探索作品的文化轨迹,发掘其内在的文化意蕴。

【关键词】:路遥;乡土情结;根源,意识1.路遥强烈的乡土意识中华民族诞生在原始农业社会的摇篮里,从远古时期开始,生命的繁衍和发展便牢牢维系在土地上,因此,乡土情结在我们的民族心理中得到了充分的强化,从而形成我国民族心理结构的一个重要特点。

中国现当代作家的农业文化根性极深,在他们中间,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乡野,对这片黄土地有着难以磨灭的深情。

正如艾青所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满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1]”。

正是这样一种与乡村,与农民的牢固的精神联系,助成了中国知识分子特有的精神品格,气质,包括那种农民式的尊严。

1.1 20世纪中国作家的乡土意识中国现代乡土小说源于20世纪20年代,周氏兄弟(周树人、周建人)应该是这一小说流派的开山者,无论是在创作实践上还是理论奠定上,早期的乡土小说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特征:首先是着力描绘乡间的死生、农村的凋蔽、残酷的封建礼教和愚昧的陋习。

其次,对于生活在苦难、落后、愚昧之中的故乡人一方面充满了无限同情和哀怜,另一方面,也表达了强烈的讽刺和批判。

也就是说他们往往怀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情感来关注他们故乡的,从而使小说形成一种悲喜交融的艺术风格。

第三,小说大多抒发了对故乡的无限眷恋和失落,具有一种抑郁、沉重的艺术格调。

感人的亲情故事素材

感人的亲情故事素材

感人的亲情故事作文素材
这是个特困家庭。

儿子刚上小学时,父亲去世了。

娘儿俩相互搀扶着,用一堆黄土轻轻送走了父亲。

母亲没改嫁,含辛茹苦地拉扯着儿子。

那时村里没通电,儿子每晚在油灯下书声朗朗、写写画画,母亲拿着针线,轻轻、细细地将母爱密密缝进儿子的衣衫。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当一张张奖状覆盖了两面斑驳陆离的土墙时,儿子也像春天的翠竹,噌噌地往上长。

望着高出自己半头的儿子,母亲眼角的皱纹张满了笑意。

当满山的树木泛出秋意时,儿子考上了县重点一中。

母亲却患上了严重的风湿病,干不了农活,有时连饭都吃不饱。

那时的一中,学生每月都得带30斤米交给食堂。

儿知道母亲拿不出,便说:“娘,我要退学,帮你干农活。

”母亲摸着儿的头,疼爱地说:“你有这份心,娘打心眼儿里高兴,但书是非读不可。

放心,娘生你,就有法子养你。

你先到学校报名,我随后就送米去。

”儿固执地说不,母亲说快去,儿还是说不,母亲挥起粗糙的巴掌,结实地甩在儿脸上,这是16 岁的儿第一次挨打……
儿终于上学去了,望着他远去的背影,母亲在默默沉思。

《我是黄土地的儿子》读后感1500字

《我是黄土地的儿子》读后感1500字

《我是黄土地的儿子》读后感1500字作为一本描述中国农村贫困家庭成长的自传体小说,老舍的《我是黄土地的儿子》深刻地展现了中国农村贫困家庭的生活和命运,是一本让读者感触良多、反思深刻的好书。

这本书是老舍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所写成的,老舍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农村家庭,他的经历为这本书提供了极为珍贵的素材。

在他的书中,老舍回顾了自己艰苦卓绝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在贫困的环境里奋斗求学,其中包括劳动、读书、上学的经历,以及那个深深印在他心中的黄土地。

在阅读这本书后,我感受到了老舍对农村贫困生活的真实描绘以及他所表达的强烈的人性关怀,这使我深深地感到震撼。

在他的书中,老舍不但记录下了贫困家庭在生计上的各种艰辛和磨难,还表现了他们时刻保持的乐观精神和对美好未来的信念。

有时候,我们会感到生活的艰难和无力,但是老舍却告诉我们,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奋斗,就一定能够改变我们命运的轨迹。

这本书同时也揭示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各种问题,如缺失教育、少女婚育率高、医疗卫生差、污染环境等等。

正是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了农村家庭乃至农村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极为艰难,而这些生活的细节恰好是这本书的重要性所在。

这本书让人们更全面地了解了中国农村家庭的生活状态和加深了人们对中国农村问题的认识。

在阅读这本书之后,我深刻的认识到了,教育是改变农村命运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很多农村中,因为长期受到保守思想的影响,很多家长并不重视教育问题,甚至排斥教育。

事实上,教育是现代化社会基础中非常重要的基石。

在未来,我们应该对这类问题逐渐地引起重视,让更多的农村孩子得到优质的教育,让贫苦农村恢复生机。

总之,《我是黄土地的儿子》这本书引起了我对教育问题和农村发展问题的思考,对于我的成长和价值观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这本书的帮助下,我相信未来的我们能够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和义务,为助力农村发展尽一份力,让更多的农村孩子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创造更好的未来。

高考语文 时文阅读精选 农民及“农民的儿子”素材

高考语文 时文阅读精选 农民及“农民的儿子”素材

农民及“农民的儿子”
被当作形容词的“农民”似乎变成了一个筐,人的一切吝啬、狭隘、封闭、保守、自私、邋遢等弱点都可以一股脑儿扔进去。

“农民”的这种用法,反映了城市人的自恃优越。

这种优越感的形成源于喊了千百年也未能消除且在一定范围还在扩大的城乡差别。

“农民”的另一种用法是做名词用,但往往与“儿子”搭配,此时的“农民”已变成一个包含了诸如奉献、勤勉、无私、认真等优点的褒义词,而且多出现在一些领导干部口中。

起先,每当听到领导同志“我是农民的儿子”这样的表白,我就产生如下几点联想:一、这个人来自社会底层,没有后台,全靠个人奋斗;二、这个人一定具有农民吃苦耐劳、艰苦朴素之类的美德;三、这个人没有忘本,一定体察民情、勤政廉洁。

直到有一天,我在电视里看到一个囚犯,声泪俱下地也说自己是“农民的儿子”。

此人原来是某市的市长,在位期间买官卖官、贪污受贿、生活腐化,情人就有五六个。

我不禁很有些忿然,他怎么也配称是“农民的儿子”?在你的地盘,“副科提正科,要花一万多;正科提副县,要花七八万”,你“屁股坐着一座楼,抽根烟都值四两油,吃的四脚爬,搂着十七八”,这是你那个当农民的爹教你的?自此以后,再听到哪位领导说自己是“农民的儿子”,我便不再产生任何美好的联想了。

根正未必苗红,“农民”纵然是一张金箔纸,也包不住这种“儿子”的人生败絮。

我也是农民的儿子。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便“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了。

出身或许可以影响什么,但不能决定什么。

因为出身而轻视自己是自卑,借助出身往脸上贴金是不自信。

农民的儿子可以是农民,也可以是其他,全靠自己把握。

.。

2015高考作文猜想

2015高考作文猜想

2015年高考作文猜想高考作文大猜想”一共有十六大内容,每个内容都浓缩为一个精短扼要的题目,每个内容都由3个要素:题目、素材和点拨组成。

这十六大内容几乎覆盖了当前的核心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以及热点时事内容,而这些内容恰恰是命题者最想通过以试卷的方式跟未来的社会建设者进行对话和交流,来考查考生的所思所想。

2015年高考作文猜想一平凡世界,道出不平凡人生真谛一、作文素材羊年开春,一部现实主义农村题材电视剧吸引了观众的眼球。

根据著名作家路遥的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平凡的世界》改编的同名电视剧正在各大电视台热播,引发了各方关注和热议。

该剧川籍导演毛卫宁直言,如果仅仅是为了收视率不会选择拍此剧,“对于这部巨著而言,被人永远铭记谈论,而不是被遗忘在某个角落,才是它应有的命运。

”他也希望经典能影响当下的年轻人。

“让少安少平和今天观众做一个对比,要让他们感受到人物身上所存在着一种执着。

”如今,《平凡的世界》这部蕴含温暖正能量的精品巨制也在2015年两会期间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肯定和“点赞”。

习近平总书记与上海代表团的曹可凡代表交流时谈及如今正在热播的电视剧《平凡的世界》时,对该剧表示了关注:“好几个频道都在播,”并表示了对该剧原著作者路遥的亲切追忆:“路遥我认识,当年下乡办事时还和他住过一个窑洞,曾深入交流过。

”习近平推崇路遥,在《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一文中,习近平说“在这一批知青中,出了不少人才”,如路遥,“他是延川的本地知青,写了《人生》。

”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对,习近平要求文艺工作者“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二、构思点拨上世纪80年代,在各种文学新思潮风起云涌,文学创作手法求变求新的大潮流中,路遥耐住了寂寞,坚持用理想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以孙少平、孙少安兄弟等人的奋斗,串联起中国社会1975年初到1985年初十年间中国城乡社会的巨大历史性变迁,讴歌普通劳动者的情感、奋斗与梦想,创作完成了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平凡的世界》。

我是黄土地的儿子读后感

我是黄土地的儿子读后感

我是黄土地的儿子读后感我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孩子,自小生活在黄土高原上。

家乡山峦起伏,土地贫瘠,但也充满了生命的力量。

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我对土地、对家乡的感情从未淡化,而这种感情也不仅仅是我一个人的。

像我这样的孩子,在中国农村乃至全球农村都不乏。

读完了《我是黄土地的儿子》这篇文章,心中满是感慨和思考。

文章是基于作者贾平凹亲身经历的自传式作品,是一篇描述石嘴山渐变成今日城市的漫长变迁、生生不息的历史故事。

贾平凹先生以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为自己起了道号。

在这篇文章中,他感性地回顾了他的童年生活和青年时代的阅历,情感丰富,简洁而充满力量,直击人心,让我们再一次找到家乡的气息。

阅读这篇文章,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家乡之美、农村生命之力、乡土之情,感受到了农民的苦难、农村的贫瘠、农业的无奈。

阅读中,我不仅仅看到了作者的一生经历,也看到了他描写的家乡山水、人文景观、民俗文化等。

作者的语言深具文艺气息,有着极强的情感表现能力,凭借独特的个人经历,《我是黄土地的儿子》展现出了一种为土地高呼的热爱和感悟。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要爱好我们的乡土文化、珍惜我们的历史遗产,将历史、文化转化为精神的财富,传承发扬乡土文化。

同时也真切地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对乡土生活的碧衷,将家乡中鱼水情浓厚的景象实践中演绎了出来。

《我是黄土地的儿子》这篇文章其实并不长,但这却是一篇非常有价值和重要的文章。

对于我们这些在城市中长大的人来说,当我们忙碌于繁杂的生活工作,甚至有时候会忘记自己本来的生活轨迹,也许就需要读读这样的文章来让我们回归本心、重拾纯真。

这篇文章让我清晰地认识到,我们虽然已经生活在现代社会,面对的问题和环境也都在剧烈地变化着,但是家乡、家园始终是我们生命的根基和源泉。

种种历史沧桑化作了作者的笔力,化作他对家乡的赞美。

家乡是我人生的起点,也是我人生的归宿。

我要感恩家乡,感谢家乡。

作为一个黄土地的儿子、一个家乡人,我同样会继续努力,为家乡奋斗,为家乡而生活。

一条大河——关于《祖辈的黄河》对话

一条大河——关于《祖辈的黄河》对话

闫庆梅(《五台山》杂志主编,以下简称“闫”):翻开这本书我们看到的第一句话便是:“人一生能守住一条大河,是一件幸事,也是一件乐事。

”虽然这句话非常平实,但是也十分真诚。

黄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这并不是一句口号。

纵观历史长河,黄河养育并见证了一代又一代生命的繁衍生息,是不争的事实。

黄河流域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多少人写下不朽的诗文,歌咏、赞叹伟大的母亲河,包括您在内。

今天我想说,对一条河流的书写,对您而言已经不再只是个人的情感了,读这本书的时候可以深刻地感受到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请您给我们谈谈是什么样的情感驱动,让您动笔书写一本关于黄河的书?高定存(《祖辈的黄河》作者,以下简称“高”):或许因为生长在山区,出门便爬山,加上黄土高原干旱缺水,我从小喜欢水,不大喜欢山,现在旅游也爱到水边去。

我的老家桥头村距黄河30里地,13岁时跟随父亲到保德县城,第一次看黄河便感觉很震撼,感觉家乡有这样一条大河很了不得,我很喜欢。

1982年大学毕业◆高定存闫庆梅一条大河——关于《祖辈的黄河》对话以后回保德工作,住在县城,日夜守着黄河。

练习写作,黄河来到了笔下。

写了一段以后,发现写其他题材总不如写黄河顺畅,给报刊投稿,写黄河的散文也容易发出来。

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可写的东西太多了。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五十年时间,黄河发生了一系列复杂而又巨大的变化,水量减少,航船消失,河中少了河柴和鱼,沿河开了公路,跨河大桥接二连三架起来,峡谷里矗立起一座又一座大坝,水量由人工调控,不少河段水流变清……黄河在过去五十年里发生的变化,比此前五百年间发生的还要多。

我守在小城里看河,犹如阅读一部史诗巨著。

作为黄河岸边的一位作者,我写黄河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应该将黄河半个世纪以来的变化记录下来,这样就有了写一本以黄河为题材的散文集的想法,最终完成了这本《祖辈的黄河》。

闫:我注意到收录此书第一篇文章《黄河流凌》创作于1989年,这篇文章曾参加山西省青年散文大赛,距今已是34年。

黄土地的儿子回家了霍小光读后感

黄土地的儿子回家了霍小光读后感

黄土地的儿子回家了霍小光读后感示例文章篇一:《读〈黄土地的儿子回家了霍小光〉有感》当我第一次翻开《黄土地的儿子回家了霍小光》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就被深深吸引住了。

这篇文章像是一扇通往另一个世界的大门,一个充满着黄土地气息、满是真挚情感和动人故事的世界。

文中的主人公,就像是从黄土地里长出来的一棵树,根深深扎在那片土地里。

他的每一个行动,每一句话语,都透着对家乡黄土地的热爱。

我仿佛能看到他走在那片黄土地上,脚下是松软的泥土,身边是熟悉的乡音。

他跟乡亲们打招呼,那场景就像一幅温馨的画。

我记得有个情节,他回到家,和老人们坐在院子里。

那些老人的脸上刻满了岁月的痕迹,就像黄土地上一道道的沟壑。

他们说起过去的日子,那眼神里有回忆的光。

主人公静静地听着,时不时插上几句话,那画面就像一条缓缓流淌的河流,平静又充满力量。

“您还记得那时候咱地里的收成不?”他这么一问,就像在平静的湖面上投下一颗小石子,泛起一圈圈回忆的涟漪。

老人们一下子就打开了话匣子,开始讲述那些艰苦却又充满希望的岁月。

在黄土地上,生活是简单的,但也是深刻的。

就像那简单的锄头,却能在土地上刨出希望的种子。

他看到村里的孩子们,眼睛里满是对未来的憧憬,就像清晨初升的太阳。

他跟孩子们聊天,鼓励他们好好学习。

“娃们啊,这片黄土地看着咱长大,咱可不能让它失望。

”他这么说的时候,我能感受到他心中那份对家乡的责任感,就像大山一样沉重又坚实。

文章里还有描写黄土地景色的部分。

那漫天的黄土,在夕阳下就像一片金色的海洋。

风一吹,麦浪滚滚,像是大地在呼吸。

他站在那片土地上,仿佛自己也成了这片土地的一部分。

我在想,这黄土地到底有什么样的魔力,能让一个人如此眷恋呢?是那土里散发出来的独特的气息,还是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传承下来的情感呢?他和乡亲们一起劳作的场景也特别感人。

大家齐心协力,就像一群蚂蚁在搬运食物一样。

没有过多的言语,但是彼此之间的默契就像一条无形的绳索,把大家紧紧连在一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物阅读素材:黄土的儿子
黄土的儿子
王安忆
【导读:其实这世界原是由荒瘠的黄土凝成,绿地只是表面的装饰。

这个世界上装饰越来越多,将真相深深掩盖。


1
我去陕北,是和我的好朋友、上海一家杂志社的记者林华同行。

像我们这些城市里生、城市里长的人,如同生活在一个再造的世界,我们对自然已经很隔膜,书本才是我们的好伙伴。

我们特别善于从理论上去了解生活、对待生活。

我们把生活也看成是书本那样的再造的自然。

这其实使我们损失了许多,这损失主要在于和自然的情感。

我们总是通过媒介去和自然发生关系,城市里到处是这类媒介,城市本身就是一个大媒介。

我们的情感渐渐地变成一种形式,它来源于我们的理性认识,而不是感受。

我们的头脑还不错,心却渐渐麻木。

当我们听闻陕北的贫困闭塞之时,就对路遥提出这样一个科学大胆的建议:为什么不把人们从黄土高坡迁徙出去?这话其实刺伤了路遥的心,他短暂地一怔,然后脸上露出温和宽容的微笑。

他说:这怎么可以?我们对这片土地是很有感情的啊!初春的时候,走在山里,满目黄土,忽然峰回路,崖上立了一枝粉红色的桃花。

这时候,眼泪就流了下来。

后来我们目睹了崖上的桃花,它总是孤零零的一棵,枝条疏朗,那一点点粉红几乎要被汹涌澎湃的黄土颜色淹没。

黄土上方的天空显得格外蓝,似乎专为照耀这片黄土,使这荒凉更加触目惊心。

我不明白在这样荒凉苍茫的土地上,为何能迸发出如此娇嫩的粉红桃花。

它好像是抽空了生命中所有纯洁如处子的情感,用尽全力,开放了花朵。

如果没有路遥的提示,我们不会注意到它。

它在黄土与蓝天的浓郁背景上只是轻描淡写的一笔,但它是路遥眼中永远能触动心弦的景色。

2
我们到陕西的日子,还是作协里兴起算命热潮的日子。

我们的算命方式据称弗洛伊德,其实是一种心理测验。

我们让被测验的一方快速地报出一只动物,然后报出由此动物想起的形容词,报完一只动物,再报一只,报三只为止——第一只动物的形容词是你对自己的描绘,第二只动物的则是别人对你的描绘,第三只的却是实际上的你自己。

我们看出路遥接受这项测试是出于不使我们扫兴,带有捧场的意思。

他脸上带着温和宽容的微笑,像一个听话的好学生,一一回答我们的提问,然后耐心地等待我们破译。

当我们说到第三个动物的形容词其实意味着实际上的自己的时候,路遥不由哦了一声,脸上的笑容消失,眼神变得严肃了。

我记得路遥第三个想到的动物是牛,他形容牛用了沉重、辛劳一类的字眼。

3
据说路遥在病重时流过泪,表现出不甘心的意思,这真是教人痛断肠了。

他在四十不惑的日子里辞世,远没抵达知天命的年岁。

不惑其实是最叫人痛惜的,一切
都已明澈如水,什么都骗不了他们。

他们正走在通向最深哲理的路途中,走过去,便得真谛。

而他们却中途夭折,这带有一种被强夺的意味,一种被生剥活扯的意味。

我永远忘不了我们行走在黄土沟壑里,就像行走在大地的裂缝中,崖上的桃花在遥远的天空上映下疏淡的花枝,路遥的心是如何的被激蕩了。

我想他其实从来不是在稿纸的格子里写字,而是在黄土上,用他的心血写字。

我想,用文学这两个字去命名他的劳动太过轻佻了,那其实是如人生一般艰辛的跋涉。

生命就像一场阻击战,先是祖一辈的倒下,然后是父一辈倒下,现在兄长一辈也开始倒下了。

我们渐渐失去掩护,面对自然残酷的真相,有人已经呕尽心血,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做游戏?
其实这世界原是由荒瘠的黄土凝成,绿地只是表面的装饰。

这个世界上装饰越来越多,将真相深深掩盖。

其实,破开绿地,底下是黄土;风刮起黄土,底下还是黄土。

路遥,我们都是黄土的孩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