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预报课设报告

合集下载

桥涵水文课程设计

桥涵水文课程设计

桥涵水文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桥涵水文的基本知识、技能和应用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理解桥涵水文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掌握水文测验、水文计算和水文预报的基本技能,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具体来说,知识目标包括:1.掌握桥涵水文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了解水文测验、水文计算和水文预报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熟悉桥涵工程中水文问题的处理方法和技巧。

技能目标包括:1.能够进行水文测验,包括降雨量、径流量、流速、水位等的观测和计算。

2.能够进行水文计算,包括洪水频率计算、径流系数计算、设计洪水计算等。

3.能够进行水文预报,包括短期洪水预报、长期径流预报等。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包括:1.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使其能够积极探求新的知识和方法。

2.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使其能够与他人合作完成工程项目。

3.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使其能够考虑到工程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并遵循相关伦理和法律规范。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桥涵水文的基本知识、水文测验、水文计算和水文预报等方面的内容。

具体来说,教学内容的安排如下:1.桥涵水文的基本知识:包括桥涵水文的概念、原理和方法,水文循环的基本过程等。

2.水文测验:包括降雨量、径流量、流速、水位等的观测和计算方法,以及相关仪器的使用和维护。

3.水文计算:包括洪水频率计算、径流系数计算、设计洪水计算等方法,以及相关公式的应用和计算技巧。

4.水文预报:包括短期洪水预报、长期径流预报等方法,以及预报模型的建立和应用。

教材的章节安排如下:1.第一章:桥涵水文的基本知识2.第二章:水文测验3.第三章:水文计算4.第四章:水文预报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讲授法将用于传授桥涵水文的基本知识和原理,通过清晰的讲解和示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概念和方法。

水文预报课程设计

水文预报课程设计

《水文预报》课程设计报告学院:_____水利与环境学院_____专业:____水文与水资源工程____班级: 200905201姓名:________马天玉__________学号:______20090520115___指导教师:________胡彩虹________第一章基本任务1.1蒸发折算系数Kc的优选根据已给数据资料及参数(本报告采用89-92年的历史数据),将流域作为整体:(1)进行日模型产流量计算;(2)比较计算年径流与实测年径流;(3)通过误差分析,优选蒸发折算系数Kc;(4)89~90年的历时数据作为率定参数,91~92年的数据作为模型检验。

1.2暴雨预报根据已给的设计暴雨资料和任务一率定的Kc,将流域作为整体进行如下计算:(1)次洪产流量计算,划分水源;(2)直接径流汇流,地下径流汇流的计算。

(3)采用2004年暴雨数据进行预报。

根据已给的资料、参数及做过的习题,自己编写程序,将流域作为整体进行产流量计算;将计算年径流与实测年径流进行比较。

第二章基本资料2.1流域概况白盆珠水库位于广东省东江一级支流西枝江的上游,坝址以上集雨面积856 km2。

流域地处粤东沿海的西部,海洋性气候显著,气候温和,雨量丰沛。

暴雨成因主要是锋面雨和台风雨,常受热带风暴影响。

降雨年际间变化大,年内分配不均,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800mm,实测年最大降雨量为3417mm,汛期4~9月降雨量占年降雨量的81%左右:径流系数0.5~0.7。

流域内地势平缓,土壤主要有黄壤和砂壤,具有明显的腐殖层,淀积层和母质土等层次结构,透水性好。

台地、丘陵多生长松、杉、樟等高大乔木;平原则以种植农作物和经济作物为主,植被良好。

流域上游有宝口水文站,流域面积553km2,占白盆珠水库坝址以上集雨面积的64.6%。

白盆珠水库有10年逐日入库流量资料、逐日蒸发资料和时段入库流量资料:流域内有7个雨量站,其中宝口以上有4个。

雨量站分布较均匀.有10年逐日降水资料和时段降水资料;宝口水文站具有10年以上水位、流量资料;流域属山区性小流域且受到地形、地貌等下垫面条件影响,洪水陡涨缓落,汇流时间一般2—3h,有时更短;一次洪水总历时2~5d。

水文预报开题报告

水文预报开题报告

水文预报开题报告水文预报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水文预报是指通过对水文要素的监测和分析,利用数学模型和统计方法,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的水文变化趋势,为水资源管理、防洪减灾和水利工程运行提供科学依据。

水文预报在农业、工业、城市供水、环境保护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水文预报的方法和技术,提高水文预报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相关领域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具体研究目标如下:1. 分析水文要素的时空变化规律,建立水文要素的数学模型;2. 探索水文要素与气象、地质、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关联性;3. 利用统计方法和机器学习算法,对水文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4. 提出改进水文预报方法的建议,提高预报准确性。

三、研究内容本研究将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 水文要素的时空变化规律分析通过对历史水文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分析水文要素(如降雨量、径流量、水位等)的时空变化规律。

利用统计方法和时序分析技术,揭示水文要素的周期性和趋势性变化。

2. 水文要素与环境因素的关联性研究探索水文要素与气象、地质、人类活动等因素之间的关联性。

通过分析多个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建立水文要素与环境因素的数学模型,为水文预报提供更准确的输入数据。

3. 水文数据处理和分析针对水文数据中的噪声、缺失值等问题,采用数据插值和异常值处理方法,提高数据质量。

利用统计方法、机器学习算法等技术,对水文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提取有用的信息。

4. 改进水文预报方法根据前期研究的结果,提出改进水文预报方法的建议。

可以尝试引入新的模型和算法,结合多个模型进行集成预报,提高预报准确性和可靠性。

四、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以下方法进行实施:1. 数据收集和整理收集历史水文数据、气象数据、地质数据等相关数据,进行数据清洗和整理,建立完整的数据集。

2. 数据分析和建模利用统计方法和时序分析技术,对水文要素的时空变化规律进行分析。

通过回归分析、相关性分析等方法,研究水文要素与环境因素的关联性。

matlab水文预报课程设计

matlab水文预报课程设计

matlab水文预报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水文预报的基本概念,掌握利用Matlab进行水文预报的基本原理;2. 学生能掌握Matlab编程基础,运用相关函数和工具箱进行水文数据的处理和分析;3. 学生能掌握建立和优化水文预报模型的方法,并运用模型进行洪水预测。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Matlab软件收集和整理水文数据,进行数据预处理;2. 学生能编写简单的Matlab程序,实现对水文数据的可视化分析;3. 学生能运用Matlab建立水文预报模型,对实际案例进行模拟和预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水文预报的兴趣,增强环保意识和水资源管理观念;2. 学生通过团队协作解决问题,培养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3. 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勇于探索、积极创新的精神。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应用性实践课程,以Matlab软件为工具,结合水文预报理论,培养学生实际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水文预报知识和Matlab基础,具有较强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教学要求:教师需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水文预报技能。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独立完成水文预报模型的建立和优化,为实际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水文预报基本概念:介绍水文预报的定义、意义、方法及在水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教材章节:第一章 水文预报概述2. Matlab软件入门:讲解Matlab软件的基本操作、数据类型、矩阵运算和编程基础。

教材章节:第二章 Matlab基础3. 水文数据处理:学习利用Matlab进行水文数据的收集、预处理、可视化分析等操作。

教材章节:第三章 水文数据处理4. 水文预报模型:介绍常见的水文预报模型及其原理,如ARIMA模型、SVM 模型等。

教材章节:第四章 水文预报模型5. Matlab在水文预报中的应用:讲解如何利用Matlab软件建立和优化水文预报模型。

水文预报课程设计洪水预报

水文预报课程设计洪水预报

水文预报课程设计洪水预报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水文预报的基本概念,掌握洪水形成的原因及其发展过程。

2. 学生能够掌握洪水预报的主要方法及其适用条件,如降雨径流模型、统计模型等。

3. 学生能够了解我国洪水预报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了解相关法规政策。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特定流域的洪水形成过程,进行简单的洪水预报。

2. 学生能够运用水文预报软件,进行数据收集、处理和分析,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洪水预报案例的研究,提高沟通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认识到水文预报在防洪减灾中的重要作用,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2.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 学生通过了解我国在水文预报方面的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为国家和人民服务的情怀。

本课程针对高中年级学生,结合学科特点,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课程设计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和需求,采用案例教学、小组合作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洪水预报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防洪减灾意识,为我国水文预报事业贡献力量。

二、教学内容1. 水文预报基本概念:洪水定义、洪水分类、洪水周期与洪水频率。

2. 洪水形成原因及发展过程:降水过程、流域特性、径流形成与汇集。

3. 洪水预报方法:- 降雨径流模型:水箱模型、单位线法、流域水文模型。

- 统计模型:时间序列分析、回归分析、人工神经网络。

4. 洪水预报软件应用:数据收集、处理、分析和预报结果输出。

5. 我国洪水预报现状与发展趋势:技术进展、政策法规、防洪减灾体系。

6. 实践案例:分析特定流域洪水预报实例,掌握预报流程和操作方法。

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目标,参照教材相关章节进行组织。

教学大纲安排如下:第一周:水文预报基本概念及洪水形成原因。

《工程水文学》(第4版)第5章水文预报

《工程水文学》(第4版)第5章水文预报
工程水文学 (Engineering Hydrology)
主 讲:张 峰 手 机:13856993385 邮 箱:zf_hhu@
安徽水电学院水文与水资源专业教研室 二Ο 一五年二月一日
工程水文学 (Engineering Hydrology)
第5章 水文预报
二Ο一五年二月一日
一、概述
1、降雨径流预报
几种具体确定预见期的方法: 1)对于源头流域可把主要降雨结束到 预报断面洪峰出现这个时间差作为洪水预见 期。 2)对于区间流域洪水预报或河段洪水 预报,当区间来水对预报断面洪峰影响不大 时,洪水预见期就等于上下游断面间水流的 传播时间;如果暴雨中心集中在区间流域, 那么预见期就接近于区间洪水主要降雨结束 到下游预报断面洪峰出现这个时差。假如降 雨空间分布比较均匀,上断面和区间都形成 了有影响的洪水,其预见期常取河段传播时 间和区间流域水流平均汇集时间的最小值。
水利部水文局水文情报预报中心
二、短期洪水预报
短期洪水预报包括降雨径流预报、河段洪水预报以及考虑实时修正的实时洪水 预报。
降雨径流预报是指按降雨径流形成过程的原理,利用流域内的降雨资料预报出 流域出口断面的洪水过程。
河段洪水预报是指以河槽洪水波运动理论为基础,由河道上游断面的水位、流 量过程预报下游断面的水位和流量过程。
2、河段洪水预报
(2)合成流量法 在有支流河段,若支流来水量大,干支流洪水之间干扰影响不可忽略,可采
用合成流量法。所谓合成流量是指同时到达下游断面的各上游站相应流量之和。 以下式为根据建立预报方案称为合成流量法。
合成流量法的关键是Ʈ值的确定。
n
Qi f( I ) i,t i i 13、时洪水预报1、水文预报
水文预报是指根据已知信息对未来一定时期内的水文情势作出定性或定量预 报。

水文预报课程设计教学体会与问题探索

水文预报课程设计教学体会与问题探索

水文预报课程设计教学体会与问题探索水文预报是水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是通过气象、降雨模型等手段对未来水文情况进行预测和预报,对水资源管理、防洪减灾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水文预报课程是水文学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学生能够掌握水文预报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提高水文预报能力,为将来从事水资源管理、水灾防治等工作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

在教学实践中,我对水文预报课程设计和教学体会进行了总结与问题探索,希望能够对今后的教学工作有所借鉴和提升。

一、教学体会在水文预报课程的教学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以下几点:1.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水文预报课程中涉及到很多理论知识,如降雨模型、径流模型、水文预报方法等。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和水文数据模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通过实践操作,学生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水文预报理论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知识串联与综合应用在教学中,我将水文预报课程与气象学、地质学、水资源管理等相关学科进行了深入的串联,引导学生全面、综合地理解水文预报的理论和方法。

通过案例分析和课程设计,让学生感受到水文预报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3. 实践能力培养水文预报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我通过课程设计和实验操作,引导学生进行水文数据的分析和预报模拟,让他们亲自动手,掌握水文预报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我还组织实地考察和调研活动,让学生亲自走出教室,了解真实的水文工程和案例,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和创新能力。

二、问题探索在教学实践中,我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和困惑,需要进一步探索和改进:1. 教学手段更新随着科技的发展,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料也需要与时俱进。

在水文预报课程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新型的数据处理软件、水文分析工具等存在一定的陌生和不熟悉。

我需要进一步学习和掌握新的教学手段和软件工具,引入和应用于水文预报课程的教学中,提高教学效果。

水文与水资源水文预报课设报告

水文与水资源水文预报课设报告

《水文预报》课程综合实训任务书一、实训任务本次实训的任务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编制伊河栾川以上流域降雨径流量预报方案(二)编制伊河栾川以上流域降雨径流过程预报方案二、实训目的水文预报课程是水文水资源专业的核心技能课程,通过水文预报综合实训,能进一步掌握水文预报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培养依据设计任务和所给资料,运用所学知识和规范,编制水文预报方案的专业技能,同时提高技术报告的编写能力和计算机的应用能力。

在业务组织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方面得到全面锻炼,为毕业后直接顶岗参与水文预报工作奠定基础。

三、流域概况(一)流域自然地理概况:伊河栾川水文站建于东径110036'北纬33047‘,是伊河上游的第一个水文站,集水面积340平方公里,河长36.9公里,流域内属石山、林区、纵坡较陡、森林茂密,植被率在50%左右,土层覆盖较薄,表层土为壤土,下层为沙卵石,下渗能力较大,河道比降陡,河网密度大,河系呈扇形。

伊河流域的气候变化,完全受季风的支配,每年的9月份以后季风逐渐南退,地方冷空气不断南下,则为北方冷高压所控制造成季风寒冷,雨雪稀少的干燥气候,6月份以后,夏季风开始活跃,南方暖湿空气不断袭来,形成了夏季炎热,而潮湿的多雨气候。

流域内各站多年平均降水量700~800毫米,6~10月为汛期,汛期雨量占全年的60%以上,7~8月为暴雨期,暴雨历时短,强度大,一般降雨历时一至两天,超过三天以上很少出现,暴雨中心多在栾川、陶湾。

伊河洪水为暴雨所形成,受降雨特性影响,洪水过程陡涨陡落,洪水多发生在 7~10月份,特大洪水发生在7~8月份。

流域内水系和站网分布见下图。

(二)流域内水系和站网分布:四、采用资料(一) 编制方案采用的资料有:1.流域出口断面逐时流量;2.流域内雨量站逐日降水量;3.流域内雨量站逐时降水量;4.实测蒸发皿日蒸发量。

五、产流方案的编制12.00 15.3 4 15.55 62.2020.00 12.4 8 13.85 110.8023.00 11.7 3 12.05 36.151964年1978年1966年R′75.25 R′0.00 R′0.00 R初13.62 R初 5.02 R初0.16 R末8.54 R末 3.63 R末 5.15 R 70.17 R -1.39 R 4.99产流量计算表中用到了以下几个公式:①时,蒸发在上层进行,② 0<时,上、下层都有蒸发③=0时,蒸发在下层进行,Wm=100mmWum=20mmWlm=80mmb=0.25Ke=0.96表格如下图所示六、汇流方案的编制汇流方案的步骤:1、选择洪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本任务任务一:根据已给数据资料及参数(本报告采用89-90年的历史数据),将流域作为整体(1)进行日模型产流量计算;(2)比较计算年径流与实测年径流;(3)通过误差分析,优选蒸发折算系数Kc。

任务二:根据已给的设计暴雨资料(宝口流域23日至26日暴雨)和任务一率定的Kc,将流域作为整体进行(1)次洪产流量,划分水源.直接径流汇流,地下径流汇流计算;(2)绘出直接径流过程,地下径流过程,总的流量过程。

基本资料白盆珠水库位于广东省东江一级支流西枝江的上游,坝址以上集雨面积856 km2。

流域地处粤东沿海的西部,海洋性气候显著,气候温和,雨量丰沛。

暴雨成因主要是锋面雨和台风雨,常受热带风暴影响。

降雨年际间变化大,年内分配不均,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800mm,实测年最大降雨量为3417mm,汛期4—9月降雨量占年降雨量的81%左右:径流系数0.5一0.7。

流域内地势平缓,土壤主要有黄壤和砂壤,具有明显的腐殖层,淀积层和母质土等层次结构,透水性好。

台地、丘陵多生长松、杉、樟等高大乔木;平原则以种植农作物和经济作物为主,植被良好。

流域上游有宝口水文站,流域面积553km2,占白盆珠水库坝址以上集雨面积的64.6%。

白盆珠水库有10年逐日入库流量资料、逐日蒸发资料和时段入库流量资料:流域内有7个雨量站,其中宝口以上有4个。

雨量站分布较均匀.有10年逐日降水资料和时段降水资料;宝口水文站具有10年以上水位、流量资料;流域属山区性小流域且受到地形、地貌等下垫面条件影响,洪水陡涨缓落,汇流时间一般2—3h,有时更短;一次洪水总历时2~5d。

计算公式(1)蒸散发计算根据流域特点,蒸散发计算采用的是三层蒸散发计算模式。

三层蒸发模式的具体计算如下:1)当WU+P>=E P,EU=E p,EL=0,ED=0;2)当WU+P<E P, WL>=C.WLM,EU=WU+P,EL=(E P-EU)*WL/WLM,ED=0;3)当WU+P<E P, C.(E P-EU)<=WL<C.WLM,EU=WU+P,EL=C*(E P-EU),ED=0;4)当WU+P<E P, WL<C*(E P-EU),EU=WU+P,EL=WL,ED=C*(E P-EU)-EL.(2)产流量计算:根据流域特点,产流量计算系根据蓄满产流理论得出的。

蓄满产流,即任一地点上,土壤含水量达田间持水量前,降雨量全部补充土壤含水量,不产流;当土壤蓄满后,其后续降雨量全部产生径流。

a=WMM(1-(1-W0/WM)^(1/(b+1))土壤三层含水量WU WL WD 计算1.PE>0,则产流,即R>0;此时土壤中上中下层含水量会发生变化,如果R ΔW产流,则PE-R后的值就给三层土壤来分,上层的土壤先补充水,如果上层WU>WUM,中层开始补充水,如果WL>WLM,下层开始补充水,如果三层都达到最大值,则土壤水分保持最大值不变。

2.否则不产流,R=0。

即P-E<=0 此时土壤中水分含量随着蒸发减少,上层土壤先开始蒸发,然后中层,最后下层。

产流时,当PE+a<WMM:R=PE+W-WM+WM*(1-(PE+a)/WMM)^(b+1)当PE+a<WMM:R=PE+W-WM(3)水源划分:流域坡地上的降雨产流量因产流过程的条件和运动路径不同,受流域的调蓄作用不同,各径流成分在流量过程线上的反应是不一样的。

各水源分量如下:1)当PE〈=FC时:RD=0.0RG=R2)当PE〉FC时:RG=FC*R/PERD=R-RG(4)汇流计算:根据流域净雨和流域径流单位线,采用卷积的差分形式算出流域出口的流量过程。

地上产生的径流用单位线推流,地下部分用线性水库。

计算公式:QS(I)=RS(I)*UQG(I)=CG*RG(I)*U+(1-CG)*QG(I-1)Q(I)=QS(I)+QG(I)上式中RS即为地表径流Rd.基本数据任务一:1.计算流域为白盆珠水库上游的宝口流域,流域面积553 km2。

2.流域内有四个雨量站:禾多布、马山、高潭、宝口,权中重分别为0.55、0.14、0.33、0.20。

3. 资料文件名:87-92data csv,数据格式为:T(i) Q(i) E(i) P1(i) P2(i) P3(i)P4(i)4.计算参数:任务二:1.计算参数:WM=140,UM=20,LM=60,DM=60IM=0.002,FC=11.0W=110,WU=10,WL=40,WD=60b=0.3,C=0.16 Cg=0.978 Qg=55.3 2.计算基本数据如下表:计算结果任务一:kc优选计算表1991年KC 优选1992年KC 优选1991,1992两年KC 优选由于个人认为KC优选应该以单独一年为单位,因此本程序只是对单独一年的KC 优选做了程序,如果以两年为单位使用范围会很小。

因此,两年共同的KC优选,在本程序中的解决方法是,将单独一年KC从0.9到1.3间隔0.01的值全部带入计算并得出所有R与实测R计算相对误差的值输出并可以导入EXCEL,因此可以把两年所有KC和相对误差导入EXCEL。

通过绘制图表来反映共同KC时,相对误差之间的关系。

以选出尽可能好的KC值。

两年KC优选的图表:可以看出在上图中两年在共同小于1%时有个交点,即KC=1.07 此时对于两年径流的计算,为共同最优KC。

任务二:次洪计算结果此次选出的KC=1.07 为下部汇流计算的基础。

最后绘制时间与降雨,地表流量,地下流量,总流量的次洪流量过程线:计算程序及说明程序代码:(1)全自动单年KC优选结果自动导入EXCEL:Dim i As Integer, P1(366) As Single, Eo(366) As Single, P2(366) As Single, P3(366) As Single, P4(366) As SingleDim Ep(366) As Single, ro As Single, Q(366) As SinglePrivate Sub Command1_Click()Dim ExcelApp As Excel.ApplicationPrint MsgBox("资料导入过称有点慢,请耐心等待30秒左右,此过程根据个人RP不同快慢不同o(∩_∩)o ...", 64, "温馨提示")Set ExcelApp = CreateObject("excel.application")If Combo1.Text = "1991" ThenExcelApp.Workbooks.Open (App.Path & "\1991.csv")Else: ExcelApp.Workbooks.Open (App.Path & "\1992.csv")End IfWith MSFlexGrid1.Rows = 367.Cols = 20.TextMatrix(0, 0) = "T".TextMatrix(0, 1) = "Q".TextMatrix(0, 2) = "Eo".TextMatrix(0, 3) = "P1".TextMatrix(0, 4) = "P2".TextMatrix(0, 5) = "P3".TextMatrix(0, 6) = "P4".TextMatrix(0, 7) = "P".TextMatrix(0, 8) = "WU".TextMatrix(0, 9) = "WL".TextMatrix(0, 10) = "WD".TextMatrix(0, 11) = "W".TextMatrix(0, 12) = "EU".TextMatrix(0, 13) = "EL".TextMatrix(0, 14) = "ED".TextMatrix(0, 15) = "E".TextMatrix(0, 16) = "PE".TextMatrix(0, 17) = "R"i = 0v = 0For R = 1 To .Rows - 1For c = 1 To .Cols.TextMatrix(R, c - 1) = ExcelApp.Sheets(1).Cells(R, c)Nexti = i + 1Q(i) = Val(.TextMatrix(R, 1))Eo(i) = Val(.TextMatrix(R, 2))P1(i) = Val(.TextMatrix(R, 3))P2(i) = Val(.TextMatrix(R, 4))P3(i) = Val(.TextMatrix(R, 5))P4(i) = Val(.TextMatrix(R, 6))v = v + Q(i)Nextro = (v * 3.6 * 24) / 553End WithExcelApp.QuitEnd SubPrivate Sub Command2_Click() ‘开始各参数计算Dim P(366) As Single, Wum As Integer, Wlm As Integer, Wdm As Integer, b As Single, c As Single, kc As Single, fc As SingleDim Eu(366) As Single, El(366) As Single, Ed(366) As Single, E(366) As Single, PE(366) As Single, Wu(367) As Single, Wl(367) As SingleDim Wd(367) As Single, W(367) As Single, Wm As Single, Wmm As Single, a(366) As Double,Dim sum(41) As Single, j As Integer, z As IntegerPrint MsgBox("此次计算是对你选择的年份进行的产流以及所有KC进行径流误差试算,结果将在下面的图表中显示", 64, "温馨提示")Wum = Val(Text1.Text)Wlm = Val(Text2.Text)Wdm = Val(Text3.Text)b = Val(Text4.Text)c = Val(Text5.Text)fc = Val(Text7.Text)Wu(1) = 10Wl(1) = 40Wd(1) = 60Wm = 140Wmm = Wm * (1 + b)sum(1) = 0z = 1j = 1For kc = 0.9 To 1.3 Step 0.01For i = 1 To MSFlexGrid1.Rows - 1Ep(i) = kc * Eo(i)P(i) = 0.33 * P1(i) + 0.14 * P2(i) + 0.33 * P3(i) + 0.2 * P4(i)If Wu(i) + P(i) >= Ep(i) Then ‘三层蒸散发判别计算Eu(i) = Ep(i)ElseEu(i) = Wu(i) + P(i)End IfIf Wu(i) + P(i) >= Ep(i) ThenEl(i) = 0 And Ed(i) = 0ElseIf Wu(i) + P(i) < Ep(i) And Wl(i) >= Wlm * c ThenEl(i) = (Ep(i) - Eu(i)) * Wl(i) / WlmEd(i) = 0ElseIf Wu(i) + P(i) < Ep(i) And Wl(i) >= (Ep(i) - Eu(i)) * c And Wl(i) < Wlm * c Then El(i) = (Ep(i) - Eu(i)) * cEd(i) = 0ElseIf Wu(i) + P(i) < Ep(i) And Wl(i) < (Ep(i) - Eu(i)) * c ThenEl(i) = Wl(i)Ed(i) = (Ep(i) - Eu(i)) * c - El(i)End IfE(i) = Eu(i) + El(i) + Ed(i)PE(i) = P(i) - E(i)W(i) = Wu(i) + Wd(i) + Wl(i)a(i) = Wmm * (1 - (1 - W(i) / Wm) ^ (1 / (b + 1)))If PE(i) <= 0 ThenR(i) = 0ElseIf PE(i) > 0 And a(i) + PE(i) <= Wmm ThenR(i) = PE(i) + W(i) - Wm + Wm * (1 - (PE(i) + a(i)) / Wmm) ^ (b + 1)R(i) = PE(i) + W(i) - WmEnd IfIf Wu(i) + PE(i) - R(i) <= 0 And Wl(i) < 0 Then ‘三层土壤含水量判别Wu(i + 1) = 0Wl(i + 1) = 0Wd(i + 1) = Wd(i) - Ed(i)ElseIf Wu(i) + PE(i) - R(i) <= 0 And Wl(i) > 0 And Wl(i) <= Wlm ThenWu(i + 1) = 0Wl(i + 1) = Wl(i) - El(i)Wd(i + 1) = Wd(i)ElseIf Wu(i) + PE(i) - R(i) > 0 And Wu(i) + PE(i) - R(i) <= Wum ThenWu(i + 1) = Wu(i) + PE(i) - R(i)Wl(i + 1) = Wl(i)Wd(i + 1) = Wd(i)ElseIf Wu(i) + PE(i) - R(i) >= Wum And Wl(i) + Wu(i) - Wum + PE(i) - R(i) < Wlm Then Wu(i + 1) = WumWl(i + 1) = PE(i) + Wu(i) - Wum - R(i) + Wl(i)Wd(i + 1) = Wd(i)ElseIf Wu(i) + PE(i) - R(i) >= Wum And Wu(i) - Wum + PE(i) - R(i) + Wl(i) >= Wlm And Wu(i) - Wum + Wl(i) - Wlm + PE(i) - R(i) < Wdm ThenWu(i + 1) = WumWl(i + 1) = WlmWd(i + 1) = Wd(i) + Wu(i) - Wum + Wl(i) - Wlm + PE(i) - R(i)ElseIf Wu(i) = Wum And Wl(i) + PE(i) - Wlm - R(i) >= Wlm And Wd(i) < Wdm ThenWu(i + 1) = WumWl(i + 1) = WlmWd(i + 1) = PE(i) + Wl(i) - Wlm - R(i) + Wd(i)ElseWu(i + 1) = WumWl(i + 1) = WlmWd(i + 1) = WdmEnd IfEu(i) = Format(Eu(i), "0.0")El(i) = Format(El(i), "0.0")Ed(i) = Format(Ed(i), "0.0")E(i) = Format(E(i), "0.0")PE(i) = Format(PE(i), "0.0")Wu(i) = Format(Wu(i), "0.0")Wl(i) = Format(Wl(i), "0.0")Wd(i) = Format(Wd(i), "0.0")W(i) = Format(W(i), "0.0")R(i) = Format(R(i), "0.0")MSFlexGrid1.TextMatrix(i, 7) = P(i)MSFlexGrid1.TextMatrix(i, 8) = Wu(i)MSFlexGrid1.TextMatrix(i, 10) = Wd(i)MSFlexGrid1.TextMatrix(i, 11) = W(i)MSFlexGrid1.TextMatrix(i, 12) = Eu(i)MSFlexGrid1.TextMatrix(i, 13) = El(i)MSFlexGrid1.TextMatrix(i, 14) = Ed(i)MSFlexGrid1.TextMatrix(i, 15) = E(i)MSFlexGrid1.TextMatrix(i, 16) = PE(i)MSFlexGrid1.TextMatrix(i, 17) = R(i)sum(j) = sum(j) + R(i)Next iMSFlexGrid2.TextMatrix(0, 0) = "kc"MSFlexGrid2.TextMatrix(0, 1) = "实测Ro"MSFlexGrid2.TextMatrix(0, 2) = "计算R"MSFlexGrid2.TextMatrix(0, 3) = "绝对误差"MSFlexGrid2.TextMatrix(0, 4) = "相对误差%"MSFlexGrid2.TextMatrix(z, 0) = Val(kc)MSFlexGrid2.TextMatrix(z, 1) = Val(ro)MSFlexGrid2.TextMatrix(z, 2) = Val(sum(j))MSFlexGrid2.TextMatrix(z, 3) = Val(sum(j) - ro)MSFlexGrid2.TextMatrix(z, 4) = Abs(Val(((sum(j) - ro) / ro) * 100))j = j + 1z = z + 1Next kcEnd SubPrivate Sub Command3_Click()Dim z As Integer, c As Double, T As Double, s As DoubleDim a As Stringa = MsgBox("此按钮进行的是单独一年的最优KC,如果要进行多年KC优选,请点击“导入EXCEL”将多年的误差在EXCEL进行绘图分析,优选!", 0 + 64, "温馨提示")If a = 1 ThenT = 5For z = 1 To 40If MSFlexGrid2.TextMatrix(z, 4) < T ThenT = MSFlexGrid2.TextMatrix(z, 4)s = zc = 0.89 + 0.01 * sEnd IfNext zText9.Text = Str(T)Text10.Text = Str(c)Private Sub Command4_Click()Dim a As StringDim xlApp As Excel.ApplicationDim xlBook As Excel.WorkbookDim xlsheet As Excel.Worksheeta = MsgBox("如果你要继续,请认真阅读下面内容,如果你点击“确定”会把你选择年份的所有KC和误差结果导入EXCEL", 1 + 48, "提示信息")If a = 1 ThenSet xlApp = CreateObject("Excel.Application")xlApp.Visible = TrueSet xlBook = xlApp.Workbooks.AddSet xlsheet = xlBook.Worksheets(1)For i = 1 To 42For j = 1 To 5xlsheet.Cells(i, j) = MSFlexGrid2.TextMatrix(i - 1, j - 1)NextNextElseExit SubEnd IfEnd SubPrivate Sub Command5_Click()Dim a As Stringa = MsgBox("感谢你的使用,此程序所有解释权归水文二班殷钊所有,谢谢!", 1 + 64, "温馨提示")If a = 1 ThenUnload MeElseExit SubEnd IfEnd SubPrivate Sub Command6_Click()任务一.Hide任务二.ShowEnd SubPrivate Sub Form_Activate()Dim a As Stringa = MsgBox("如果你使用的电脑EXCEL版本不是2010可能会导致无法运行下列代码,请运行exe 程序!本程序自动试算所有可能KC并自动优选出最优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