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性与人性——论莎士比亚文学作品的道德主题(一)

神性与人性——论莎士比亚文学作品的道德主题(一)
神性与人性——论莎士比亚文学作品的道德主题(一)

神性与人性——论莎士比亚文学作品的道德主题(一)

论文关键词:莎士比亚文艺复兴道德人文主义神

论文摘要:从伦理道德角度对莎士比亚文学作品进行考察。以文化为参照,以人为基点,以道德主题嬗变的整理讨论为指归透析文艺复兴“人”的道德图式。文艺复兴是神性回归并参与人性建设的时代,其成为莎士比亚文学创作的主要特征。他完成了后期人文主义对“人”的诠释:享受现世节制的自然之爱,同时以上帝之爱消弭邪恶。莎士比亚文学作品道德主题体现为神性超拔人性、人文终极的图式。

一、引言

瑞士著名史学家、文化学家雅各布·布克哈特称文艺复兴为“人”的发现时代。之所以被定义为“人”的发现,是因为相对于中世纪人是神的奴仆而言,文艺复兴时代人的地位得到前所未有的大幅度提升。人的价值不仅在于服从上帝、信仰彼岸世界的安宁幸福,而且在于人本身是世间的上帝,勇于追求此岸世界的美好和谐。

人文主义(也叫人本主义)是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人文主义肯定人的崇高地位,主张一切以人为本,以此来反对罗马教会所代表的神权的绝对统治。针对教会认为人生是苦难和罪恶的邪说,人文主义反对禁欲主义和来世思想,肯定现世生活,歌颂爱情和个性解放;针对蒙昧主义和神秘主义,人文主义提倡理性,认为人是有理性的动物,因而有权追求知识,探索未知,了解自然和研究科学;针对封建压迫和封建等级制度,人文主义倡导仁慈、博爱,歌颂纯真的友谊和崇高品德,提倡平等和冒险精神。总之,人文主义反映了新的时代精神,体现了意气风发、朝气蓬勃和乐观进取的精神,同时,也表现出巨大的创造力。欧洲文艺复兴是一个产生巨人的时代,莎士比亚便是该时期应运而生的巨人。神性回归并参与人性建设,是莎士比亚文学创作的主要特征。享受现世节制的自然之爱,同时以上帝之爱的合理性消弭利欲滋生的邪恶,他完成了后期人文主义对“人”的诠释。莎士比亚作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集大成者,代表着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最高峰。“从来没有比他的剧本更加全面地表现了人的状态了。”莎士比亚的创作已经产生超出描述文艺复兴时期人的意义和作用,其戏剧可以看成整个人类的缩影。他所具有的包容性、前瞻性使其成为文艺复兴的总结性人物,至今为止无人可以比拟。基督式的上帝之爱守护古希腊式的自然之爱是莎士比亚不变的创作主题,虽然传承了世俗人本传统的文化内质,但是超世俗的理性指引着世俗的情感,这在他早期的诗歌和戏剧创作中体现得较为明显。

二、基督爱的力量

莎士比亚早期的诗歌和喜剧多以爱情为描写对象。他热情地讴歌爱情,肯定人自然欲望之合理性以“爱情是天经地义的”来反对禁欲主义,这与前期人文主义相似。不同的是,他笔下的爱情并非一味的放纵、疯狂、粗野,而是奔放又节制,激情又不失理智。莎士比亚指出,情欲是贪婪的——你容易变得嫉妒和专制。他主张用人的理性来约束原始欲望不让泛滥的本能毁灭自己。文艺复兴时期人固然冲破了禁欲主义的压制,但是却又陷入自我情欲冲动的牢笼,这是他较早期人文主义先进成熟的地方这在他后期的作品中也有表现,是他从始至终的思想。莎士比亚的许多剧作都描写了男女青年冲破封建伦理道德、传统偏见、宗教禁忌以及自私、欺骗等旧思想、旧观念的束缚,运用个人的智慧、聪明和勇气,大胆地追求自由、纯洁的爱情。这当中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闪耀着人文主义理想光辉的敢作敢为的文艺复兴新女性艺术形象。她们年轻美丽、温柔多情、乐观,敢于而且善于为实现美好理想而斗争到底。如《无事生非》中的贝特丽思漂亮、聪慧、泼辣,好为人抱不平;《威尼斯商人》中的鲍西娅有勇有谋;《辛白林》中的伊摩琴美丽善良、爱憎分明,为了爱情不惜抛弃荣华富贵;《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朱丽叶为情人的死去而殉身等。

莎士比亚生活的时代,封建制度开始瓦解,新兴资产阶级开始上升。当时中世纪以宗教神学为代表的蒙昧主义思想走向没落,资产阶级以个人主义为中心的世界观日益深人人心,人文

主义在社会文化思潮中开始占据统治地位。人们开始摆脱禁欲主义,追求自由和恋爱的权利。莎士比亚笔下的女性执着、勇敢机智地与各种邪恶势力作不屈不挠的斗争,反映出莎士比亚对封建制度的残酷黑暗及对人性禁锢的批判,表现了人文主义歌颂自由爱情和反封建禁欲束缚的社会人生主张,和新兴资产阶级希望建立新型社会关系和伦理思想的要求。这为人文主义在英国和欧洲的传播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他的早期作品中还有另外一个倾向,即鼓吹“人类之爱”,认为爱情拥有融化仇恨的力量。这是因为处于人问“伊甸园”世界中的人们由于接受人性理智的指引而明辨是非、区分善恶,并且做到以宽厚和仁爱去消解怨愤。因此,美总能战胜邪恶是早期莎士比亚依据基督式仁慈的自信而产生的乐观。

“爱”是莎士比亚戏剧的出发点,是莎士比亚人文主义的中心内容。莎士比亚的喜剧直接歌颂爱,他的悲剧也以爱为出发点,几乎莎剧中一切难题都可以用爱去解释。在这一时期,莎士比亚虽对其爱的理想充满乐观情绪,但他并不回避现实社会中在爱和善的对立面还存在着一股邪恶势力,这股势力时时在破坏着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因此,莎士比亚的喜剧在歌颂爱的同时又揭露邪恶者。《无事生非》中的唐·约翰和波拉契奥,专事造谣生事,阴谋破坏;《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贪欲和嫉妒使他丧失人性,竞欲以屠刀置人于死地,并且毫无宽容怜悯之心,成为一个“恶魔”。莎士比亚认为,对于邪恶不仁的现象,应用爱的力量去消弭。他的喜剧证明,正义可以战胜邪恶,人类之爱一定能普遍实施,邪恶者在爱的感召下,有可能弃恶从善,重新做人。《皆大欢喜》中的弗莱德里克、奥列佛篡夺权位,残害手足。但弗莱德里克在军队攻打隐居在森林里的公爵途中,经过一位修道士的开导,终于悔过,决定放弃非分之位,痛改前非。而在奥列佛生命危急之时,他的弟弟奥兰多不念旧仇,舍身相救,致使奥列佛幡然悔悟,哥俩和好。即使对于顽固作恶的,莎士比亚也不放弃爱的感化。在莎士比亚看来,基督正是爱和善的化身。因此莎士比亚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在扼杀人性的封建社会里发现了人性。

三、英明的理想君主——亨利五世

在莎士比亚早期历史剧的典范《亨利四世》及《亨利五世》中,社会历史背景被设定为战乱频繁、动荡不安的时代,亨利四世首先凭借老练阴险的政治手腕实现了他勃勃的政治野心,登上了王位的宝座;然后利用他过人的政治才能平息了大贵族叛乱,使国家安定统一。亨利四世为了达到治国安邦的目的而狡诈、冷酷、奸猾甚至于残暴,这在权力纷争时代为了国家利益是无可非议的,但却不是莎士比亚所肯定并寄予希望的理性君主。亨利五世的人物形象为人们提供了答案。莎士比亚在《亨利四世》及《亨利五世》中精心塑造了亨利五世这个回头浪子式理想君主的形象。剧中的亨利五世要比历史上的亨利五世高大完美得多。他出身皇室贵族,明事理,有胆略,有超人的军事才能,有不凡的政治胸怀,能文能武,是个了不起的帝王将才,作者几乎把能够给予一个理想君主的品德,统统集中在他身上。但是,这样一位英明君主,在没登上王位之前,竟是一个“自贬身价,结交匪类”“放浪形骸”的浪子,只是在一个“光荣的日子”到来时,他才一反往常突变成非凡人物。在即位后他立刻与过去一刀两断,忠心国事,取得对法战争的胜利,成为英国历史上有名的明君。为什么莎士比亚要安排这样一个奇异的转变过程来表现理想中的君主形象?人物史专家和学者们是这样解答的:“作者寄托了一个开明君主、民族英雄的理想。亨利五世改邪归正的转变过程反映出作者改造封建君主的思想。”2在《莎士比亚全集》的“前言”里是这样写的:“《亨利四世》和《亨利五世》描写了亨利五世为太子时在下层社会厮混,与流氓为伍,即位后改邪归正,成为英明的理想君主。”又说:“这两个剧本体现了作者的人文主义思想,认为道德改善可以产生开明国王,进行自上而下改革,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与理想的社会制度。”还有一些类似的说法,都认为作者塑造亨利五世这个人物,是为了说明一条道理:只要君主进行道德改善,弃恶从善,改邪归正,就可以成为一个理想的贤明君主。但是,从作品的人物纠葛、戏剧冲突、剧

情发展的始末来看,亨利五世这个人物所显示出的思想深度已大大超越作者的主观意图,他并非只是一个简单的道德改善的君主形象。莎士比亚之所以如此评判是因为他认为以恶制恶的方法是不合理的,只有依据基督式的上帝博爱才可以消除邪恶,清除污浊,创设人类世界美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生存环境。虽然仁慈与爱这些善的力量的取胜过程不像早期喜剧中那样轻而易举,但用神圣的爱去化解恶使得作恶者弃恶从善是他自始至终的信念。

四、活力主义者——福斯塔夫

约翰·福斯塔夫作为莎剧中塑造得最出色的人物,不仅历来被认为是英国文学中最伟大的喜剧形象,同时浸染著作者的心,是莎士比亚精神苦役的具体表现。福斯塔夫这一角色最早出现在《亨利四世》中,他暴露出的丑恶形象是一个拦路抢劫的山林大盗,是不务正业的浪荡太子的亲密伙伴,这时的他,是一个目无法纪、胆大妄为的亡命之徒。他寡廉鲜耻,恣情纵欲,酗酒狎妓;他贪财贪吃,欺诈行贿;他出乖露丑,作恶多端。而在另一出喜剧《温莎的风流娘儿们》中他充当了主角。这回,他已经是一个奇丑的白头翁,但老不正经的性格仍使他淫气未减,因而人们在此剧中,又见其以一副老色鬼的面貌登台亮相。于是“道德败坏者”“寄生虫”长时间成为扣在他头上的帽冠。然而莎士比亚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戏谑又饱含深情地赐给读者一个这样的福斯塔夫:坚定忠实的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者,代表文艺复兴时期强烈的个人实现方式和价值理念。“为自己活着不是大逆不道”是他的信条。他重视现世,对满足世俗世界里的情欲具有无以比拟的热情,并从不怀疑当下的幸福作为自由之路的神圣性。由此,他已经从观念到实践都在自觉地尊奉内在的生命。他的宣言是明确的,在人多的地方还更加响亮:“一个人在自己本分内忙活可不是罪过。”一种压倒一切的内在性此时正用鲜活的、具体回归的生命之身来证明生命这一庄严主题。他礼赞生命,热爱自己的信仰这一点任何人干涉不了。

从《哈姆雷特》和《暴风雨》节选台词看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精神

从《哈姆雷特》和《暴风雨》节选台词看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精神 摘要:《哈姆雷特》作为莎士比亚最经典的悲剧作品,而《暴风雨》只是一个带有 想象色彩的悲喜剧。两部作品放到一起来体现莎士比亚,是由于其完全不同的结局令人深思。《哈姆雷特》带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色彩的悲剧性结局,使得这部作品具有迷人的魅力和深刻的意义。而《暴风雨》以其“乌托邦”似的理想主义仅仅只是表现剧作家美好的憧憬。明明是相同的残酷现实,但两者走向了不同的结局。一悲一喜,惨烈而壮美,和谐而温馨,莎士比亚在两部作品中设定的不同结果也是其人文主义思想由揭露残酷现实到希冀美好理想的转变,由愤世悲情到追求幸福团圆。从本质上看,两部作品都在揭示现实黑暗和追求人性美好,体现了莎士比亚无限的人文情怀和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关键词:《哈姆雷特》《暴风雨》人文主义精神 一、关于选择《哈姆雷特》和《暴风雨》的台词来表现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 从《哈姆雷特》到《暴风雨》的作品的阅读,带给人无限的唏嘘和对人生的感慨,有种哲理意味,一悲一喜,惨烈而壮美,和谐而温馨,莎士比亚在两部作品中设定的不同结果也是其人文主义思想由揭露残酷现实到希冀美好理想的转变,由愤世悲情到追求幸福团圆。作品中人的观念差别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未来的走向,而人性更是令人难以琢磨,但与其用怀疑、忧郁的态度去度过宝贵的人生,不如心怀希望,即使现实无情,也可活的无愧于心。 复兴运动使欧洲进入了“人”的觉醒的时代,人们对上帝的信仰开始动摇。在“个性解放”的旗帜下“为所欲为”,这是当时的一种时代风尚。这一方面是思想的大解放,从而推动了社会文明的大发展;另一方面,尤其是到了文艺复兴的晚期,随之产生的是私欲的泛滥和社会的混乱。面对这样一个热情而又混乱的时代,人到中年的莎士比亚,已不像早期那样沉湎于人文主义的理想给人带来的乐观与浪漫,而表现出对理想与进步背后的隐患的深入思考,《哈姆莱特》正是他对充满隐患而又混乱的社会的一种审美观照。 二、《哈姆雷特》的台词节选与人文主义精神的关照。 The time is out of joint; O cursed spite, that ever I was born to set it right!(原句译文:“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唉,倒霉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引自《哈姆雷特(第一幕第五场)》。此时的哈姆雷特感受到自身的所背负的使命,在这个让他人文理想破灭的现实世界中要去追求他存在的意义,为了找出真相而重整乾坤。这个世界已经脱节了,这是怎样一个被诅咒的因果啊,哈姆雷特竟是因为纠正它而生!莎士比亚关注着哈姆雷特的的寄托和抱负,看着他笔下的哈姆雷特如何由快乐单纯的王子变成忧郁的王子,一步步走向复仇的道路。正如关注满怀人文主义精神的人们一样,于人文的关照中体现人文主义者们整顿乾坤的重担。 There are more things in heaven and earth, Horatio, than are dreamt of in your philosophy.原句译文:“霍拉旭,天地之间有许多事情,是你们的哲学里所没有梦想到的呢。”——引自《哈姆雷特(第一幕第五场)》此时的哈姆雷特是怀抱理想的乐观的人文主义者,在他的世界里充满了太多可以值得追寻的美好,那宇宙天地之大,比你能够梦想到的多出更

浅谈莎士比亚笔下的悲剧女性形象

浅谈莎士比亚笔下的悲剧女性形象 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以及欧洲最重要的作家,是人文主义文学的巨人,他对英国戏剧作出了极其巨大的贡献.他的悲剧作品可以说是他在文艺方面,特别是戏剧方面的顶峰力作. 威廉·莎士比亚出生于英格兰中部斯特拉福镇的一个商人家庭。少年时代曾在当地文法学校接受基础教育,学习拉丁文、哲学和历史等,接触过古罗马剧作家的作品。后因家道中落,辍学谋生。莎士比亚幼年时,常有著名剧团来乡间巡回演出,培养了他对戏剧的爱好。1585年前后,他离开家乡去伦敦,先在剧院打杂,后来当上一名演员,进而改编和编写剧本。莎士比亚除了参加演出和编剧,还广泛接触社会,常常随剧团出入宫廷或来到乡间。这些经历扩大了他的视野,为他的创作打下了基础。 莎士比亚的创作生涯长达23年之久,根据他的思想和艺术的发展,其创作道路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这三个不同的阶段代表了莎士比亚不同时期的创作思想。1601——1607是莎士比亚悲剧创作时期。这一时期,他对社会和人生的态度是矛盾的和悲观失望的,但对现实的认识却大大加深,主要写人文主义理想与丑恶现象的矛盾以及理想的幻灭,其基调是现实的悲愤的和沉郁的。剧中强烈的批判精神,表现了莎士比亚对文艺复兴个性解放带来的社会后果的深刻反思。莎士比亚悲剧有一个通点,就是悲剧人物理想人格的彻底破灭,剧情通常以悲剧人物的死亡而告终。本文将要分析的三位女性形象正是莎士比亚在这个时期创作的。 诞生于1961年《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悲剧作品中的中心力作,也是最丰富的作品。剧中的女主角莪菲利亚是大臣波格涅斯的女儿,一个在封建制度下长大的贵族少女。她是落魄王子哈姆雷特的初恋情人。莪菲利亚是一个朴素美丽、善良温柔的未经世面的贵族姑娘,处世不深,天真、柔弱。她敢爱,但她太弱,因此,总是在还没有发出声响之前就已经失去了说话的权利,也就等于失去了拥有爱的权利。莪菲利亚是极端顺从的女人,她很少有自己的主观意见。当父亲安排她和哈姆雷特见面,试验哈姆雷特是否是因为爱情而发疯时,她表现出完全的顺从,而且相当认真。“殿下,我有几件您送给我的纪念品,我早就想把它们还给您,请您现在收回去吧。”话语是平淡的。平淡的往往又是最深刻的。送回礼物就意味着抛弃这份爱情,就意味着向父权主义妥协。莪菲利亚对哈姆雷特的爱是真挚深沉的,她深爱着哈姆雷特,她崇拜他,她形容哈姆雷特是“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辩舌,军人的利剑,国家所瞩望的一朵娇花,时代的明镜,人伦的典范,举世瞩目的中心。”可是面对心上人的求爱,她却不知所措了,长期接受的封建礼教思想根植于她的行动。她一开始并没有回应哈姆雷特,而在父兄得知这件事后,她毫无异议地接受了父兄的指示,拒绝了哈姆雷特的求爱,回避了自己的内心感受。 在《哈姆莱特》一剧的死亡人物中,莪菲利亚之死显然是落墨颇重的。请重温一下王后的叙述:“在小溪旁,斜生着一株杨柳,它的毵毵的枝叶倒映在明镜一样的水流之中;她一个人到那儿去,用毛茛,荨麻,雉菊和紫罗兰编成了一个个花圈,替她自己作成了奇异的装饰。她爬上一根横垂的树枝,想要把她的花冠挂在上面;就在这时候,树枝拆断了,连人带花一下落下呜咽的溪水里。她的衣服四散展开,使她暂时像人鱼一样漂浮水上;她的嘴里还断断续续唱着古老的谣曲,好像一点不感觉到什么痛苦,又好像她本来就是生长在水中的一般。可是不多一会儿,她的衣服给水浸得重起来了,这可怜的人儿歌还没有唱完,就已经沉下去。”这样载着鲜花在水面飘逝的情景,那是我迄今为止所能想象的最美丽的死亡之一。

中西方人性理论对比分析

中西方人性理论对比分析 一、西方人性假设 (一)“经济人”假设 “经济人”的观点最早是由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的,他认为经济现象是具有利己主义的人们的活动所产生的,如果能够刺激他们的利己心,使之有利于他人,要达到目的就容易得多了。泰勒制是其典型的代表,这个经济理论对应的管理方法就是用严格的规章制度来管理人,从而达到预期的目标。不可否认的是,在当时的中国和西方,这种人性假设下对应出现的管理政策确实可以产生积极的作用,对应的是中国政治上的稳定,西方经济利润的增加。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理论的片面性也更加凸显,这种人性假设的实质是把人看作一种单纯的动物,无视和抹杀了人的社会性。在这种人性理论指导下产生的管理措施,不可能真正、持久地调动人的积极主动性以及激发人的劳动热情和创造精神。 (二)“社会人”假设 社会人是梅奥总结了霍桑实验,提出了“社会人”的人性假设。“社会人”的观点认为,工人不是机械被动的动物,对工人劳动积极性产生影响的也绝不是只有经济报酬,工人还有一系列社会的、心理的需求,比如对尊重的需求等。这种“社会人”假设的观点类似于孟子“性善论”中的观点,将人性向好的一面去看,不再片面地将人性看作追求利益者,而是把人的社会需要看作人类行为的动机,“社会人”的本质特征之一就是在劳动中与其他人交往,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从而获得社会的认同,这就给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自我实现人”假设 由美国心理学家和行为学家马斯洛提出。他认为:“人拥有五个层次的需要,即生理的、安全的、爱与归属的、尊重的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每当一种需要得到满足时,另一种需要便会取而代之。”其目标就是自我实现,竭尽所能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利用自己的天资和能力,使自己变得完美。该理论比较客观地分析了人作为一个客观存在的立体的个体,个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体现了西方哲学思想中的人本主义思想,重视个人的价值与尊严。他强调发挥人的潜能与价值,由此也推动了现代“以人为本”的管理。 (四)“复杂人”假设 美国行为学家沙因对人性进行了归类,并且提出了四种人性假设,除了上面提到的三种之外,又提出了“复杂人”假说,即每个人都有各自的需要和不同的能力,工作的动机不仅有复杂性而且有不确定性,人的许多动机安排在各种重要的需求层次之上,这种动机阶层不但因人而异,而且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也是不一样的。人可以依照自己的行为动机、工作能力及工作性质对不同的管理方式作出不同的反应。沙因基本上将人性的各种情况作出了一个非常好的归纳,给管理者提供了一个时代任何人的万能管理方式。 二、中国早期人性假设 (一)“性善论” 首先提出“性善论”的是孟子。“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认为人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和是非之心,这就是仁义礼智,这些不是从外部给予我的,而是我自己本来就拥有这些的。[1]在管理学的角度上,孟子的“性善论”主张管理者应该施以仁政,因为人的本心是善的,是好的,所以管理者应加以引导,使其顺应自己的统治。 (二)“性恶论” 荀子作为“性恶论”的代表,他的思想与孟子截然相反。“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否定性善是与生俱来的,认为人生来是恶的,肯定性恶是人的固有的本质,主张对人的管理办

莎士比亚喜剧中的女性形象

莎士比亚喜剧中的女性形象 汉语言文学专业周洪宇 摘要: 本文介绍了莎士比亚笔下形成众多女性形象的原因和理由,分析了莎士比亚喜剧作品中女性大放异彩的形象。细致深入的描绘出喜剧中女性形象具有共同性和个体性的特点,莎士比亚以人文主义思想贯穿于喜剧,阐明了作者对女性形象的观点。 关键词:女性形象、女性、人文主义

目录 摘要 (Ⅰ) 关键词 (Ⅰ) 前言 (1) 一、莎士比亚喜剧笔下众多女性的原由 (1) (一)、提倡妇女解放 (1) (二)、描绘理想社会 (1) (三)、赞美真诚友谊 (2) (四)、歌颂自由恋爱 (2) 二、莎士比亚喜剧中女性的形象 (2) (一)莎士比亚喜剧中的突出强调具有主体地位的女性角色 (2) (二)、莎士比亚喜剧中的女性充满着道德美 (3) (三)、莎士比亚喜剧中的女性认为爱情是生活的支柱 (3) 三、莎士比亚喜剧塑造女性时也突出鲜明的形象 (4) (一)、莎士比亚喜剧中有些女性具有贤妻良母的形象 (4) (二)、莎士比亚喜剧中有些女性具有新思想的开放的形象 (4) (三)、莎士比亚喜剧中有些女性具有才思敏捷的形象 (5) (四)、莎士比亚喜剧中有些女性拥有着胆识过人、敢作敢为的形象 (5) 总结 (6) 参考文献 (6) 致谢 (6)

前言 莎士比亚,作为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诗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他一向以人物形象的刻画著称,在他的喜剧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各样富有鲜明个性的人物,在如此众多的人物形象中,女性形象描写得最为突出、最为显眼。 一、莎士比亚笔下众多女性的原由 莎士比亚生活在文艺复兴时期,当时英国正处于伊丽莎白女王统治的鼎盛时期,王权稳固统一,经济繁荣,但是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也不满足于原来的现状,需要新的改革,反对旧的体制,促进自身利益的发展。新旧阶级交替的同时,文化、思想也紧随着发生变革。新兴的资产阶级把自己的世界观、思想观、人生观带到了变革的年代,从而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发展。 社会变革必然是思想现行,莎士比亚的喜剧深受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核心思想,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思潮,人它是一种以“人”为中心,以“人”为一切思想和行动的出发点的新思潮。因此,他们以“人性”反对“神性”,以“人权”反对“神权”,以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肯定现实生活,肯定人有追求个人幸福的权力.莎士比亚能以人文主义思想引导,从社会生活真实出发,给作品中的事件和人物提供真实而富有时代特点的典型环境,塑造很多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在众多形象群体中,女主人公的形象最为鲜明,在她们身上闪耀着人文主义光环。 (一)、提倡妇女解放 在一千多年漫长的中世纪黑夜,人性受到严重的压抑和扭曲,尤其是妇女,没有独立的人格,即使是上层妇女,她们也处于男人附庸的地位。莎士比亚认为,妇女也是人,她们应该获得人应该获得的一切权利,她们在政治上,经济上应获得与男人一样的平等地位。莎士比亚还认为,妇女的才能并不比男人低,她们同样有胆有识,甚至超过那些靠权位财产庸碌无为的男人。几乎所有的莎士比亚喜剧,都是以女性占中心位置,莎士比亚喜剧的光彩实际上是女性的光彩。无论是赫米娅、安痕裴琪、贝特丽丝、罗瑟琳,薇奥拉,还是妇女形象中的出类拔萃者鲍西娅,她们的共同特点是,追求个性解放,争取爱情幸福,并表现出机智勇敢,自尊自爱的可贵品质。 (二)、描绘理想社会 莎士比亚在喜剧中直接描绘了人文主义的理想社会。这个理想社会虽然还缺乏具体的政治内容,但集中体现了莎士比亚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的人道主义精神,并以此与丑恶的社会现实对比,因此具有一定的批判力量。在《皆大欢喜》中,作者描绘了具有英国大自然特色的森林,在现实社会中遭到邪恶势力迫害的有德行的人都聚集到这里,在善良的公爵的周围簇居着许多“自甘流放”的向往真诚的人们,奥兰多、罗瑟琳在患难之中也投奔这个“圣地”。在那里,人们“像

读《道德情操论》心得总结性材料及其心得体会

读《道德情操论》心得体会《道德情操论》是世界经济学泰斗亚当·斯密的暨《国富论》后的另一巨著,它和《国富论》具有同等重要的价值和地位。温家宝总理曾多次在公开场合推荐《道德情操论》,拜读此书,拜读此书,掩卷长叹、感慨万千。 《道德情操论》中有这样一段话:“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的分流到民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是不得人心的,也是存在风险的,最终将会威胁到社会的稳定!”《论语》亦有云:“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均,即各得其分也,这也正是我们社会主义公平和正义的思想的体现。温总理多次提到这段话,说道:“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社会公平与正义,关心群众的利益,让每个人都享受改革建设的成果。 中国改革开放30年以来取得了非常巨大的成就。我国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国民生产总值快速增长,全体国民创造出了巨大的社会财富,然而,也面临着许多的问题和矛盾。诸如贫富差距拉大、生态环境恶化、食品安全等一系列民生问题。这些都是与社会的公平正义相悖离的。如何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我们可以从《道德情操论》中得到很多的启示。 树立人类的“利他”精神。《道德情操论》中曾说:“完美无瑕的人性,就是关心他人胜过关心自己,就是公正无私

和慈善的情怀。唯有如此,人与人之间才能达到感情上的沟通与和谐,才能产生得体适度的行为。”然而近年来,国内楼市上“呼风唤雨”的黑手频频曝光,“黑煤窑事件”屡屡涂炭生灵,“三鹿奶粉”事件几乎造成了中国民族奶业的巨大灾难,大学生勇救落水儿童献身,打捞者却索要高价打捞学生遗体,这些事件、现象无不在拷问着人类道德和灵魂。这些自私、丑陋的行为,显然是不符合人性和道义的。我们应当运用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的思想精髓,塑造人类的“利他”精神,规范市场主体遵纪守法的营商行为,正如温总理曾反复强调的,“企业家的血管里要流淌着道德的血液”。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公平正义性。 良心的自省和欲望的管束。在书中,亚当斯密谈到,“在所有场合,良心的影响与权威仍然是很大的,而且也唯有向住在心里面的这位判官请教,我们才可能在我们自己的利益与别人的利益之间作出适当的比较判断”。道德是人的本性,是善恶、荣辱、是非的判断,然而,受利益的趋动,人类极易养成极端利己主义。此时,我们需要用好斯密授予的“思想锐器”,时刻反省自己,及时清理内心深处那些不合宜、不正当的欲望。

《莎士比亚笔下的英国国王》(第七、八、九章)翻译实践报告

《莎士比亚笔下的英国国王》(第七、八、九章)翻译实践报告本篇学位论文是基于对彼得·塞西奥(Peter Saccio)所著的《莎士比亚笔下的英国国王》(Shakespeare’sEnglish Kings)第七、八、九章的翻译实践所撰写的翻译实践报告。《莎士比亚笔下的英国国王》(Shakespeare’sEnglishKings)一书作为莎士比亚十部历史剧的背景读物相应地分为九章,其目的是以莎剧中的人物和事件为中心,简要地介绍君主统治时期的英国历史,帮助莎剧的戏迷及其 学者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其内容,也便于其他读者了解英国历史。作为背景读物,《莎士比亚笔下的英国国王》(Shakespeare’sEnglish Kings)一书中包含大量的历史人物及事件,涉及政治,文化,军事及经济等各个方面。 因此,其内容的错综复杂加之英汉语言表达上的差异给翻译带来了很多困难。实践离不开理论的指导。因此,为更好地翻译该作品,在此次翻译实践过程中,笔者以汉斯·弗米尔(Hans Vermeer)的目的论(SkoposTheory)作为翻译实践的理论指导,以便采用恰当的翻译策略对源文本进行翻译。 本实践报告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为翻译任务描述,包括翻译文本的背景、特点及翻译任务的意义;第二章为翻译过程描述,包括译前准备,翻译过程及译后审校与修改;第三章为理论介绍,包括目的论的基本内容及其对该翻译实践的指 导作用;第四章为翻译实践案例分析,包括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难点以及在翻译 理论指导下所采取的相应的翻译策略;第五章为翻译实践总结,包括翻译实践报 告总结,翻译过程中未解决的问题以及对今后学习和实践的启发和展望。

孟子的人性论

孟子的人性论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目 录 摘 要 (1) Abstract (1) 一、孟子思想产生的原因 (1) (一)时代的要求 (1) (二)继承与创新 (2) 二、孟子人性论的内容 (2) (一)何为人性 (2) (二)人性的本质 (2) 三、孟子人性论的意义 (2) (一)对当时的意义 (2) (二)对当代的意义 (3) 参考文献……………………………………………………………………………… 4

摘要: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思想文化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各派思想纷纷出现,儒家思想也在那个时候诞生了,孟子作为儒家大师之一,他的思想的产生不仅是时代的要求,而且也是在孔子基础上的发展,更是自身对儒家思想的一次创新,对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不仅初步完成了对儒家思想的构建,而且为儒家的核心思想“仁”找到了理论依据,即人性本善,并且在善的基础上使“仁”的思想内涵得到进一步的扩大,不仅促进了当时儒家思想的发展,对我国当前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孟子;人性;善;和谐社会 Abstract: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and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is one of the most prosperous period of ancient Chinese ideology and culture, political ideas, Confucianism also at that time was born, mencius as one of the Confucian master, his thought is not only the request of the ages, but also in development, on the basis of Confucius is an innovation of Confucianism itself, on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onfucian thought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not only did he initially completed the building of Confucian school, and find the core of the Confucian "benevolence" as theoretical basis, namely human goodness, and on the basis of good make "benevolence" to further expand the thought of, not onl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onfucianism, the current construction of a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 in China also has the vital significance. Keywords:Mencius; Human nature; Good; A harmonious society 浅谈孟子人性伦 一、孟子思想产生的原因 (一)时代的要求 孟子生活在东周战国时期,社会各个方面都纷乱复杂,政治上无非是各个诸侯国之间你打我拒,目的就是为了扩大疆土、富国强兵、称雄天 下,然而伴随它产生的各派的思想对于诸侯就复杂的多了,究竟那个可以令他们实现目标,这是个复杂的问题。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是这样描写孟子与孟子所处的时代的,“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於事情。当时之时,秦用商君,富国疆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於合从连横,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

孟子荀子人性论浅析及其异同比较

1、“性”所指不同。孟子“性善论”中“性”主要指人的社会属性。“性者,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尽管他提到过一些人的自然属性,但却不承认这是本性中的性。而荀子“性恶”论中的“性”则主要是指人先天遗传的自然属性。“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正名》),荀子所讲的人性,是人的自然机能和性情。 2、对“性”本源的认识不同。孟子将普通的道德属性加在了“天”上,把“天” 看成是一种抽象的道德规范,天道、人性合一。荀子提出了“天明人之分”的观点,“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并从理论上论证了要从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同时,他还用天人之分的观点去论证了“性伪之分”: “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 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荀子性恶》) 3、孟子强调先验的道德观,荀子强调后天的极伪而成。孟子通过“四端” 论,说明了人的本性已经具有仁义礼智的“善端”,道德观念即是善端的扩充。同时,孟子还提出了良知良能来补充“四端”,同样“良能”也是生而就有的能力。而荀子指出“人之学者其性善”,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伪之分者也。”因此,他反复强调道德观念是后天学习积累而成的。从大方面说,孟子的性善论是站在历史事件已达到的静态成果角度,而荀子的性恶论则是站在动态的历史实践的追求过程角度。 1、人性追求目标同一为“善”。孟子不仅认为人生来本善,而且也认识到后天教育环境的不同导致最重的人性差异。基于此,他提出了追求善的人性目的论“明人 伦” ,即“父子有亲,君臣有父,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样才会达到善的目的。可见孟子是以善为人性追求的最终目标的。荀子的性恶论虽然主张人性是生来为恶的,但他的性恶论追求的目标也是善而不是恶。“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这里不难看出他不仅提出了人性善的问题,而且还有一种追求善的倾向。他指出,“古之圣人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故为之立君上之执以临之,明礼义以化之,重刑罚以禁之,是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荀子性恶》)由于认为人性恶,所以荀子要求通过圣人教化、用礼义法度引导人不断进步,从而达到最高境界——人人为善,合于善也。由此可见,荀子的“礼义之化”同孟子所追求的善有殊途同归、异曲同工之妙。这充分表现了孟荀人性论在追求目标上的一致性。 2、修养人性的方法同样为教育。孟荀在人性最好追求上都归结于善,在达到此目标的途径上,也都选择了通过教育来修养人性。前者是扩充善端,后者是化性为伪。

道德情操论读书笔记(通用5篇)

道德情操论读书笔记(通用5篇) 道德情操论读书笔记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书笔记呢?那么你会写读书笔记吗?下面是整理的道德情操论读书笔记,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道德情操论读书笔记1 在我还在大学时候就拜读过亚当斯密的经典著作《国富论》,之后知道这位经济学大师还有这样一部关于“人”的著作,就带着一种好奇的态度读了这本书,看看以经济学家的眼光来分析人性会给我带来什么样的震撼。 英国十八世纪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伦理学著作《道德情操论》,共修订过六次。亚当斯密从人类的情感和同情心出发,讨论了善恶、美丑、正义、职责等一系列概念,进而深刻地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秘密。此书对于促进人类福利这一更大的社会目的,起到了更为基本的作用,是市场经济良性运行不可或缺的“圣经”,堪称西方世界的《论语》。 在当前急剧变革的市场经济大潮中,每一个普通人都面临着社会地位变化不定、贫富差距逐渐拉大、企业改革改制成败、股市非理性繁荣等各种各样的问题,人们身处其中又常常感到被强权、自私、虚荣、妒嫉、仇恨、贪婪和背信弃义等不道德的情感所包围,因而更加向往公平、正义、感恩、大度、慷慨、正直、勤俭、自我克制等人性

的美德。但是,这些不道德和道德,以及衍生出以上种种人类情感的“同情感”,正是230多年前的英国“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在撰写《国富论》之前,甚至在写完《国富论》之后,一向不厌其烦反复思考的焦点。亚当斯密耗费毕生的心血,把这些观察、思考写成了《道德情操论》。能够说这是他至今惟一的一本全面、系统分析人类情感的作品 大家都知道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里有句名言,即:市场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可他在《道德情操论》中却深刻地写道:“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正因,它注定会威胁到社会的稳定。”亚当斯密这一席话,对于处在急剧变革的市场经济大潮中我们来说,的确有十分重要的思考与借鉴好处。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对人类丰富多彩的道德情操世界,做了简明扼要的理论阐述:首先,他认为同情、同情心是人类天赋的本性之一,换句话来说,情感互动构成社会生活天然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之后,他引出一个类似公理的常识,即:相互同情的愉快,同情既能增加快乐也能减轻痛苦。其次,他在第二卷中,以前谈到对优点和缺点的感觉,即:确定无疑的赞同或反对的对象——从内情绪感同它意欲产生的或往往产生的结果之间的关联来研究——优点与缺点。他在第三卷中,阐述了我们评判自己的情感和行为的基础,兼论职责感。 在第四卷中,阐释了效用对赞同情感的作用。第五卷重点论述了习惯和风气对有关道德赞同和不赞同情感的影响。第六卷是阐释有关

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笔下的著名悲剧人物

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笔下的著名悲剧人物。在这戏剧中,哈姆莱特是整个剧情的中心人物。莎士比亚通过贯穿全剧的一系列复仇行动刻画了他了形象,揭示了他复杂的内心世界,和以他为代表的但是新生人文主义的局限性 哈姆雷特是一个处于现实和理想矛盾中的人文主义者,曾经对天地万物、人与社会都充满了美好的希冀。但是现实的严酷与丑恶打破了他的美好理想,他的人文主义的信念破灭了。作为一个人文主义者,哈姆雷特在复仇道路上的犹豫,显示了他所代表的人文主义与封建势力的悬殊。借此表现了作者对文艺复兴运动的反思与对人的命运与未来社会的忧虑。哈姆雷特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者的典型。虽然他在剧中一出场就是一个身著黑衣、一脸肃穆的忧郁王子,但“剧前期”的哈姆雷特可是一个在人文主义思想策源地的威登堡大学学习的快乐王子,他对人类充满了理性的信念:“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能力!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可是世界倏然改观:哈姆雷特心目中理想化的君主——老哈姆雷特突然亡故,猥琐而卑鄙的叔父克劳狄斯却践登王位;父母亲的爱情理想又为改嫁的母亲所玷污;盛大的结婚笙乐使哈姆雷特看到了本民族的致命缺陷,而老臣新贵们纷纷向新王献媚邀宠更使哈姆雷特感受到了人情的冷暖、世态的炎凉。仅仅这些生活的不幸、人世的苦难就已经使哈姆雷特深深地陷入悲凉、忧郁中,谁知还有更加残酷的谋杀阴谋,使哈姆雷特的信念受到致命一击,巨大的震惊和愤怒,使忧郁的王子从个人的痛苦中转到了更加深广的范围,使他意识到了“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在严峻的现实中,他自觉地担负起自己的历史责任。但哈姆雷特不可能“堕落”到像雷欧提斯那样率领暴徒攻打王宫,在暴徒的山呼万岁中登上王位。因为,这距离他心目中的人文主义理想太遥远了。只有到了十九世纪,我们才看到如雨果、狄更斯等伟大作家在文学作品中描绘的下层平民百姓攻打王宫、教堂、监狱的情景,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人文主义理想信念的根本在于“人”!高贵文雅,纯洁优美,勇敢坚强,兼具热情和理智,拥有平等和尊严。但在残酷的现实中,人性是那么邪恶,那么卑鄙;那么脆弱,那么善变;那么孤独,那么……“这一个泥土塑成的生命算得了什么?”但忧郁的哈姆雷特毕竟没有丧失人文主义对“人”这个“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的信念,而且为这个永恒的信念献出了生命。这个信念就是我们一代代人活着而且奋斗的理由。另一方面,对哈姆雷特来说,爱情是那么微不足道的一部分,以至于有人怀疑他对奥菲利亚的爱,这对他显然有失公允。我们不认为在莎士比亚的创作动机中哈姆雷特是一个具有延宕性格的人。他从不延宕(杀波尔纽斯,杀两个朋友,在奥菲利亚的葬礼上一跃而出)。我认为也许把造成这一结果归为两点恐怕更合情理:一、对母亲的爱。所以说,弗

中西方人性论比较

中西方人性论比较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中西方人性论比较 摘要:中国和西方人性论存在许多差异,其中最能够反映出两种不同文化中人性论分野的是整体和谐论与二元对立论的差异。中国传统文化把人以及人性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相信“人皆可成尧舜”,认为人的灵与肉是和谐统一的,人能够自我控制、自我约束,从而直接导致中国传统文化的泛道德主义和等级主义、专制人治、清官情结、明君情结。西方认为人本身具有两极对立性,人自身具有灵与肉、理性与感性、天使的一面与野兽的一面,两者常常冲突,人并不必然趋善,人性有其局限性、脆弱性、需要外在的他律性,从而直接导致西方文化的自然主义,并成为西方平等、民主、法治思想的基础。 关键词:人性论整体和谐二元对立 法国18世纪着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霍尔巴赫曾指出的,“适合于人的道德学应当建立在人性上,它应当告诉人什么是人,什么是人给自己提出的目的,以及达到这个目的的方法。而对你的目的,这就是全部道德学的撮要。”因此,人性问题对于伦理学的特殊意义就在于人性理论是任何道德学说的理论前提。 一、中国人性论 中国传统哲学关于人性的理论主要表现在人性善恶上,其观点繁纷复杂,张岱年先生把我国传统哲学关于人性善恶的理论划分为六种:“( 1)性善论———孟子,后来的宋明理学以 及王夫之、颜元、戴震都主性善论。(2)性无善无不善论———告子,后来王安石亦主性无善恶。( 3)性恶论———荀子。( 4)性有善有恶论———世硕。后来董仲舒、扬雄亦主此说。(5)性三品论———王充、韩愈。(6)性二元论———张载讲天地与气质之性,程颢、程颐讲天命之性与气禀之性,朱熹讲本然之性与气质之性,朱门弟子讲义理之性与气质之性。”把这些观点归纳一下,实际上最具代表性的是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和告子的性无善无不善论。后来关于人性善恶的思想都是对这三种观点的发挥或综合。

神性与人性——论莎士比亚文学作品的道德主题(一)

神性与人性——论莎士比亚文学作品的道德主题(一) 论文关键词:莎士比亚文艺复兴道德人文主义神 论文摘要:从伦理道德角度对莎士比亚文学作品进行考察。以文化为参照,以人为基点,以道德主题嬗变的整理讨论为指归透析文艺复兴“人”的道德图式。文艺复兴是神性回归并参与人性建设的时代,其成为莎士比亚文学创作的主要特征。他完成了后期人文主义对“人”的诠释:享受现世节制的自然之爱,同时以上帝之爱消弭邪恶。莎士比亚文学作品道德主题体现为神性超拔人性、人文终极的图式。 一、引言 瑞士著名史学家、文化学家雅各布·布克哈特称文艺复兴为“人”的发现时代。之所以被定义为“人”的发现,是因为相对于中世纪人是神的奴仆而言,文艺复兴时代人的地位得到前所未有的大幅度提升。人的价值不仅在于服从上帝、信仰彼岸世界的安宁幸福,而且在于人本身是世间的上帝,勇于追求此岸世界的美好和谐。 人文主义(也叫人本主义)是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人文主义肯定人的崇高地位,主张一切以人为本,以此来反对罗马教会所代表的神权的绝对统治。针对教会认为人生是苦难和罪恶的邪说,人文主义反对禁欲主义和来世思想,肯定现世生活,歌颂爱情和个性解放;针对蒙昧主义和神秘主义,人文主义提倡理性,认为人是有理性的动物,因而有权追求知识,探索未知,了解自然和研究科学;针对封建压迫和封建等级制度,人文主义倡导仁慈、博爱,歌颂纯真的友谊和崇高品德,提倡平等和冒险精神。总之,人文主义反映了新的时代精神,体现了意气风发、朝气蓬勃和乐观进取的精神,同时,也表现出巨大的创造力。欧洲文艺复兴是一个产生巨人的时代,莎士比亚便是该时期应运而生的巨人。神性回归并参与人性建设,是莎士比亚文学创作的主要特征。享受现世节制的自然之爱,同时以上帝之爱的合理性消弭利欲滋生的邪恶,他完成了后期人文主义对“人”的诠释。莎士比亚作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集大成者,代表着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最高峰。“从来没有比他的剧本更加全面地表现了人的状态了。”莎士比亚的创作已经产生超出描述文艺复兴时期人的意义和作用,其戏剧可以看成整个人类的缩影。他所具有的包容性、前瞻性使其成为文艺复兴的总结性人物,至今为止无人可以比拟。基督式的上帝之爱守护古希腊式的自然之爱是莎士比亚不变的创作主题,虽然传承了世俗人本传统的文化内质,但是超世俗的理性指引着世俗的情感,这在他早期的诗歌和戏剧创作中体现得较为明显。 二、基督爱的力量 莎士比亚早期的诗歌和喜剧多以爱情为描写对象。他热情地讴歌爱情,肯定人自然欲望之合理性以“爱情是天经地义的”来反对禁欲主义,这与前期人文主义相似。不同的是,他笔下的爱情并非一味的放纵、疯狂、粗野,而是奔放又节制,激情又不失理智。莎士比亚指出,情欲是贪婪的——你容易变得嫉妒和专制。他主张用人的理性来约束原始欲望不让泛滥的本能毁灭自己。文艺复兴时期人固然冲破了禁欲主义的压制,但是却又陷入自我情欲冲动的牢笼,这是他较早期人文主义先进成熟的地方这在他后期的作品中也有表现,是他从始至终的思想。莎士比亚的许多剧作都描写了男女青年冲破封建伦理道德、传统偏见、宗教禁忌以及自私、欺骗等旧思想、旧观念的束缚,运用个人的智慧、聪明和勇气,大胆地追求自由、纯洁的爱情。这当中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闪耀着人文主义理想光辉的敢作敢为的文艺复兴新女性艺术形象。她们年轻美丽、温柔多情、乐观,敢于而且善于为实现美好理想而斗争到底。如《无事生非》中的贝特丽思漂亮、聪慧、泼辣,好为人抱不平;《威尼斯商人》中的鲍西娅有勇有谋;《辛白林》中的伊摩琴美丽善良、爱憎分明,为了爱情不惜抛弃荣华富贵;《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朱丽叶为情人的死去而殉身等。 莎士比亚生活的时代,封建制度开始瓦解,新兴资产阶级开始上升。当时中世纪以宗教神学为代表的蒙昧主义思想走向没落,资产阶级以个人主义为中心的世界观日益深人人心,人文

试析莎士比亚笔下的贞德形象

ywjsxxk@https://www.360docs.net/doc/4a13834913.html, 圣 女贞德(1412—1431)是法国军事家、天主教圣 人,曾于英法百年战争(1337—1453)期间带兵多次打败英格兰侵略者,挽救了法国危亡的局势,被法国人视为民族英雄。贞德在死后成为西方文化中的一个重要人物,无数作家和作曲家,包括莎士比亚、伏尔泰、席勒、威尔第、柴可夫斯基、萧伯纳等都创作过有关她的作品。本文基于莎士比亚的《亨利六世》,具体分析莎士比亚笔下贞德的形象。 一、敢于挑战男性权威的形象贞德的对手是英国勋爵塔尔博,贞德与塔尔博的身份对立定义了英法冲突的所有意义。塔尔博作为一个遵从骑士精神作战的骑士英雄,体现了一种骑士理想,这种理想反映了伊丽莎白时代观众的怀旧情怀;而贞德的力量诉诸武艺、化装及现代武器,她代表了一种对传统的宗法秩序构成威胁的力量。莎士比亚虚构了贞德与塔尔博打成平手的一幕,还围绕着性别与理念的双重 对立刻画了这两个人物。他反复让读者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这位法国的捍卫者是个女性,并把英法两国之间的冲突解释成两性之间的冲突,骑士品德与实用武艺间的冲突,历史与现代、真实与戏剧表演之间的冲突,守旧的宗法老人与叛逆的年轻人之间的冲突,高低社会地位之间的冲突。最后,统兵的英国伯爵萨立斯伯雷被一个年轻的法国狙击手狙杀;贞德化装成农民潜入卢昂城,放入法国军队,夺取了卢昂城。贞德的化装象征了舞台表演的艺术魅力以及社会地位卑微、反英雄的市井人物的生命力。 塔尔博想要保卫英国历史的努力受到贞德怀疑历史的现实力量的强烈挑战,这种挑战有两种表现:她把英国人打得落花流水,威风扫地;她大义凛然的语言无情痛斥了英国历史以及价值观,以一种打破偶像崇拜的精神质疑英国人引以为豪的骑士精神。塔尔博死后,英国爵士威廉·路西由衷地赞颂他:“那位英勇的塔尔博将军,由于卓越的 战功,他已晋封为索鲁斯伯雷伯爵、兼瓦虚福及凡仑司伯爵、兼古德立及欧钦菲勋爵、兼白拉克米勋爵、兼阿尔顿勋爵、兼温菲勋爵、兼舍菲勋爵、兼联捷三次的福康勃立琪勋爵,加授圣乔治、圣米迦勒及金羊毛骑士称号,实授亨利六世驾前统领法境英军大元帅——这位将军在哪 里?”[1] 贞德对这一连串令人头晕目 眩的头衔嗤之以鼻,她以现实力量将它们现了原形:“好一串嘟嘟囔囔的头衔!占有五十二个国家的土耳其可汗也没有这样噜苏的衔名。你用那么多的官衔来表示的那个人,现在正躺在我们的脚前,被苍蝇叮 着,发出恶臭。”[2]威廉·路西对塔尔 博的描述,一如正史的陈述,宗法家族以及赫赫武功赋予他死后的荣光,而贞德依靠她的实力,把这一串头衔所代表的男性的历史观打得粉碎。她的颠覆性语言极大地震撼了观众,尽管她缺乏思想权威,她生动的语言及栩栩如生的舞台形象还是构成了对以男性为中心的逻各斯主义的挑战。 试析莎士比亚笔下的贞德形象 陕西西京学院朱友成 51 DOI:10.16412/https://www.360docs.net/doc/4a13834913.html,ki.1001-8476.2017.21.024

中西方人性论比较

中西方人性论比较 摘要:中国与西方人性论存在许多差异,其中最能够反映出两种不同文化中人性论分野得就是整体与谐论与二元对立论得差异。中国传统文化把人以及人性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相信“人皆可成尧舜”,认为人得灵与肉就是与谐统一得,人能够自我控制、自我约束,从而直接导致中国传统文化得泛道德主义与等级主义、专制人治、清官情结、明君情结。西方认为人本身具有两极对立性,人自身具有灵与肉、理性与感性、天使得一面与野兽得一面,两者常常冲突,人并不必然趋善,人性有其局限性、脆弱性、需要外在得她律性,从而直接导致西方文化得自然主义,并成为西方平等、民主、法治思想得基础。 关键词:人性论整体与谐二元对立 法国18世纪著名得唯物主义哲学家霍尔巴赫曾指出得,“适合于人得道德学应当建立在人性上,它应当告诉人什么就是人,什么就是人给自己提出得目得,以及达到这个目得得方法、而对您得目得,这就就是全部道德学得撮要。"因此,人性问题对于伦理学得特殊意义就在于人性理论就是任何道德学说得理论前提。 一、中国人性论 中国传统哲学关于人性得理论主要表现在人性善恶上,其观点繁纷复杂,张岱年先生把我国传统哲学关于人性善恶得理论划分为六种:“( 1)性善论—-—孟子,后来得宋明理学以及王夫之、颜元、戴震都主性善论。(2)性无善无不善论———告子,后来王安石亦主性无善恶、( 3)性恶论-——荀子、( 4)性有善有恶论———世硕、后来董仲舒、扬雄亦主此说。(5)性三品论-—-王充、韩愈。(6)性二元论—-—张载讲天地与气质之性,程颢、程颐讲天命之性与气禀之性,朱熹讲本然之性与气质之性,朱门弟子讲义理之性与气质之性、"把这些观点归纳一下,实际上最具代表性得就是孟子得性善论、荀子得性恶论与告子得性无善无不善论、后来关于人性善恶得思想都就是对这三种观点得发挥或综合。 孟子发展了孔子得人性论,在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明确而完整地提出了性善论。孟子认为人性乃人之异于禽兽者,因此人性体现在人得社会道德本性上,而不就是自然本能上。孟子并非完全忽视人得本能欲望,只就是她认为这不就是人得本质。孟子认为告子得瞧法会混淆人、犬、牛等各种动物得区别,她从人与动物区别得角度来论述性。孟子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人去之,君子存之。”(《孟子·离娄下》)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无恻隐之心,非人也。”(《孟子·公孙丑上》)孟子认为人性就是善得,她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就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就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有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孟子·告子上》)孟子并不认为人生来就就是正人君子,只就是认为人性内天生含有善得因素,如果不受环境得阻碍,加上自身加强学习、修身养性,人之善就会从内部自然发展出来、孟子一方面认为“人皆可成尧舜”;但另一方面她又认识到大多数人实际上就是成不了尧舜得。她认为人都先天存有“仁义礼智”四种善良本性得因素,但就是一般人并不能保持并光大这些人性之光,仍然等于禽兽,只有少数圣人君子能保持并光大这些人性之光、因此孟子在政治上寄希望于君贤臣忠民顺,以正君为本。“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孟子·离娄下》)这固然在一定程度上能给人以某种希望与尊严,也造就了为数较少得明君清官,但却为人治、专制等级制提供了合理化得基础。 荀子就是中国性恶论得代表,其性恶论得基本观点就是:“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荀子认为人得自然本能导致人求私存利,而个人追求私利物欲就是社会纷争与动乱得根源、因此,她认为,人性只能逆(即改造)而不能顺,只能化不能因。因此,社会才有必要建立起严密得礼法制度来改造约束人性之恶。她认为人虽然有求利求乐之恶端,但同时人还有智能,因此任何人通过学习礼法与道德修养都可以成为圣人。“涂之人也,皆有可以知仁、义、法、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