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性与人性——论莎士比亚文学作品的道德主题(一)

合集下载

神性与人性

神性与人性

神性与人性的变奏——艺术史演变的精神之维摘要:西方哲学有着强烈的人性特征,同时又具有浓厚的神性特点,人性与神性的并存形成了西方哲学的传统。

研究人性与神性的关系,对西方古代哲学中神性与人性的历史演进、矛盾运动进行分析、梳理,有助于对其后西方近现代哲学的传承脉络关系,以及西方哲学思考方式的深层理解与把握。

关键词哲学;神性;人性由古希腊哲学所奠定的西方哲学的人性和神性的特征,构成了西方哲学的深厚的传统。

从苏格拉底到黑格尔的各种哲学几乎都包容了人性和神性, 但近代从文艺复兴开始,尤其是20 世纪以来,在反传统思潮中,西方哲学家赋予人性以新的含义,批判并力图清除哲学的神性,成为西方哲学新的表现形态和发展趋势。

因而对神性与人性的追问,就成为了言述西方哲学的两种不可或缺的维度。

对西方古代哲学(从公元前5 世纪到公元后15 世纪,包括古罗马和中世纪两个时期) 大约两千年这一问题的研究,对于学习西方文化,理解其后西方近现代文化的传承脉络关系,把握西方文化的思考方式方面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本文试图以史论结合的方式,就这一论题的历史演化作一梳理。

一、古希腊罗马时期神性与人性的交融作为西方文化史之源的古希腊哲学诞生于城邦制的奴隶社会。

在从原始宗教之中脱颖而出的时候, 古希腊哲学首先表现为自然哲学的形态,这使它同时具有人性和神性的特征。

因为,那种自然哲学可以说是广义的人学,并包含着严格意义上的人学的萌芽。

正如黑格尔说的,自然界乃是与人“不同质”但又与人“牵连在一起”的人的另一半。

在古代哲学中,始基和宇宙本原的性质,决定了人的属性。

人类为了认识自已,首先必须认识自然界,所以认识自然界也就是间接地认识人自身。

当智者派把哲学变得通俗,即直接着手“认识自己”并通过人自身去看世界的时候,普罗塔戈拉率先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的著名命题。

“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1 ] (P187) 在他看来,世界万物都必须接受人的感觉的标准和评价,要由现实的人的喜怒哀乐来决定真假、善恶和美丑。

结合莎士比亚的作品谈人文思想

结合莎士比亚的作品谈人文思想

结合莎士比亚作品谈谈其作品的人文思想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振兴时期最著名的资本阶级人文主义作家,戏剧家和诗人。

他的作品反映了16世纪到17世纪整个英国社会的现实,其作品中的人文思想也随着不同历史时期发生着慢慢的改变。

莎士比亚作品的创作时期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由最初的理想化的踊跃的思想,到面对现实黑暗后从头思考人文主义的高尚理想可否得以实现,到最后认清现实的黑暗,以神话传奇的形式来描画人世间的悲欢聚散,追求至高纯洁的理想世界。

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保护、追求和关心,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都反映在莎士比亚对人物的塑造中,莎士比亚反映在作品里的人文思想是在不断转换,这和那时的社会状况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他创作历史剧、喜剧和诗歌的时期正值伊丽莎白女王统治时期,阶级矛盾有所减缓,社会比较安宁,经济走向繁荣,民族意识空前高涨。

他写得历史剧塑造了一系列理想的君主形象,并借此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和对未来的期望向往。

喜剧和诗歌也充满了明朗踊跃的基调。

歌颂了年轻男女冲破封建羁绊和传统力量,为争取自由恋爱,婚姻自由而尽力,这样激进,乐观的思想。

《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亚喜剧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部作品,是讽刺喜剧与抒情喜剧的巧妙结合。

《威尼斯商人》主要讲述了威尼斯商人安东尼奥为了帮忙朋友巴萨尼奥成婚,向高利贷者犹太人夏洛克借款三千金币而引发的“一磅肉”的契约纠纷。

次要情结是鲍西娅选亲,巴萨尼奥选中铅匣子与鲍西娅结成眷属,其中还穿插了夏洛克的女儿杰西卡与安东尼奥的友人罗伦佐的恋爱和私奔的桥段。

莎士比亚肯定了安东尼奥、鲍西亚等人之间友情、爱情的高尚,伟大的情谊打败了夏洛克所代表的贪婪、残暴。

年轻的男女为追求自由恋爱,以智慧和勇敢改变命运。

象征正义的法律最终仍是站着仁慈的安东尼奥这一边,象征封建礼法的“三个匣子”最后也被爱情的力量所打破。

虽然故事情节一波三折,但结局圆满。

莎士比亚的人文思想还展此刻他博爱、仁慈、宽容的精神上,他以为人性高于一切,人性可以战胜世间一切邪恶,乃至他还同情那些因为贪婪、邪恶最终受到惩罚的人。

莎士比亚的悲剧主题与人性的探索

莎士比亚的悲剧主题与人性的探索

莎士比亚的悲剧主题与人性的探索引言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戏剧家之一,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受到广泛欢迎,而且在后世一直深受高度赞誉。

莎士比亚的悲剧以其深刻而真实地描绘人性中的黑暗面而著称。

本文将探讨莎士比亚悲剧中常见的主题,并分析其中对人性的深度探寻。

主题1: 命运与宿命莎士比亚笔下的悲剧角色往往受制于命运和宿命。

无论他们如何努力,最终都无法逃避自己注定遭受的痛苦。

在《哈姆雷特》中,主人公哈姆雷特被命运推向了和解父亲死因并报仇的道路。

同样,在《麦克白》中,麦克白注定要走上篡夺王位并为此付出沉重代价的道路。

这些故事传达出思考命运和自由意志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

主题2: 爱与欲望莎士比亚悲剧中展现了强烈的爱与欲望,这些情感往往导致角色的悲剧结局。

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两位主人公之间的爱情使他们忽视了家族之间的仇恨,最终导致他们双双丧命。

而在《奥赛罗》中,奥赛罗对妻子的怀疑和嫉妒摧毁了他们的关系并最终导致双方死亡。

这些故事表达出爱情和欲望对人性带来的巨大影响。

主题3: 欺骗和背叛在莎士比亚悲剧中,角色之间的欺骗和背叛常常是引发剧情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奥塞罗》中,艾戈因自私和嫉妒而背叛了自己最亲密的朋友奥塞罗。

同时,在《李尔王》中,女儿勤勉忠诚地侍奉着父亲,但被姐姐腐化的行为所背叛。

这些故事展现了人性中最黑暗的一面,揭示了欺骗和背叛对关系的破坏力。

主题4: 邪恶与正义莎士比亚的悲剧中经常探讨邪恶和正义之间永恒的斗争。

在《麦克白》中,主人公麦克白因渴望权力而陷入邪恶的漩涡,并最终被正义所消灭。

在《哈姆雷特》中,充满野心和欺骗手段的克劳迪斯谋害了自己的兄弟并夺取王位,但最终遭到了报应。

这些故事引发了观众对善与恶、正义与罪过之间辩论和思考。

结论莎士比亚悲剧以其深刻而真实地刻画人类心理和情感而闻名,他通过探索命运、爱与欲望、背叛和正义等主题揭示出人性中复杂而多样化的一面。

这些主题不仅具有普世意义,也使得莎士比亚作品在历经几个世纪后仍然具有深远的影响力,吸引着读者和观众们持续的探索和思考。

莎士比亚悲剧的人性探索

莎士比亚悲剧的人性探索

莎士比亚悲剧的人性探索莎士比亚是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戏剧家之一,他的作品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莎士比亚的悲剧作品特别引人注目,通过对人性的探索,他揭示了人类内心深处的欲望、冲突和痛苦。

莎士比亚悲剧中的人性探索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理解。

首先,他通过对人性的描绘展示了人类的欲望和野心。

在《麦克白》中,主人公麦克白因为对权力的渴望而走上了杀戮之路,最终导致了自己的灭亡。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的欲望如果无法得到适当的控制,往往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

莎士比亚通过麦克白的故事,揭示了人性中的黑暗面,警示人们要警惕自己内心的贪婪和欲望。

其次,莎士比亚悲剧中的人性探索还涉及到人类的道德观念和良知。

在《哈姆雷特》中,主人公哈姆雷特因为对父亲的死感到痛苦和愤怒,他决心要为父亲报仇。

然而,在实施复仇的过程中,哈姆雷特陷入了道德的困境。

他思考着复仇的正当性和后果,最终选择了推迟复仇。

这个故事反映了人类内心的道德挣扎和矛盾,莎士比亚通过哈姆雷特的故事,探讨了人性中的良知和道德观念。

此外,莎士比亚悲剧中的人性探索还涉及到爱和情感。

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两个年轻人因为家族的仇恨而无法在一起,最终选择了死亡。

这个故事揭示了人性中的爱和情感的力量,以及由于外界的限制而导致的痛苦和悲剧。

莎士比亚通过这个故事,探讨了人性中的爱情和情感的复杂性,以及社会对个体情感的束缚。

总的来说,莎士比亚的悲剧作品通过对人性的深入探索,揭示了人类内心的欲望、冲突和痛苦。

他通过对人性中的黑暗面、道德观念和良知、爱和情感的描绘,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莎士比亚的作品不仅仅是娱乐,更是对人类内心的深刻思考和探索。

他的作品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引发人们对人性的思考和反思。

莎士比亚的悲剧作品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深入思考人性的机会。

通过对他的作品的阅读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类内心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同时,我们也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经验,更好地面对自己内心的欲望和冲突。

《莎士比亚悲剧的主题与意义探析》

《莎士比亚悲剧的主题与意义探析》

莎士比亚悲剧的主题与意义探析莎士比亚是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戏剧家之一,他的悲剧作品深受世界各地读者和观众的喜爱。

莎士比亚的悲剧作品以其复杂的情节、深刻的人物形象和思考人生命运等哲学问题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就莎士比亚悲剧作品中常见的主题和意义展开探析。

主题:1.命运与自由意志在莎士比亚悲剧中,命运常常被描绘成一种不可抵挡的力量,通过塑造角色经历各种困难和挑战,展示了命运对人类力量的无所遁形。

同时,也有不少角色努力追求自由意志,试图改变自己或他人的命运。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往往会发现自由意志与命运之间存在着微妙而复杂的关系。

2.爱与欺骗爱情是莎士比亚悲剧中常见而重要的主题之一。

角色们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经历了欺骗、背叛和误解等种种困难与矛盾。

莎士比亚用深入细致的刻画展现了爱的复杂性,揭示了人性中的善良与邪恶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3.权力与野心权力和野心是莎士比亚悲剧中另一个重要主题。

在这些作品中,角色们为了权力地位不惜付出一切代价,他们的权谋和野心往往导致自身的毁灭。

莎士比亚借助这一主题探讨了权力背后隐藏的贪婪、堕落和罪恶。

4.道德和伦理问题莎士比亚悲剧也常常涉及到伦理和道德问题。

通过展示角色在艰难抉择面前陷入道德困境以及承受着罪恶感或内疚感时内心纠结,莎士比亚引发读者对于正义、善恶、责任等关键议题的深思。

意义:1.反思人性莎士比亚的悲剧揭示了人性复杂多变的一面。

他通过细腻刻画角色内心的善良和邪恶,表达了对人类本质的深刻思考和洞察。

作品中展现出来的矛盾冲突和自相矛盾的行为使观众深思:在不同情境下,人性如何体现,而道德选择是否受人类天性所限?2.探讨命运与自由意志之间的关系莎士比亚悲剧中展现了命运与自由意志之间微妙而复杂的关系。

角色们努力奋斗、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却发现真正掌握命运并非易事。

这种关系使读者不禁思考:到底我们能够影响自己命运的程度有多大?我们该如何处理那些超出我们力量范围之外的事情?3.警示权力对个体以及整个社会造成的腐败莎士比亚以其深刻洞察塑造了一系列欲望权力、滥用权力或被权力蒙蔽又最终被摧毁的角色。

浅析悲剧经典作品中的“神性”与“人性”

浅析悲剧经典作品中的“神性”与“人性”

184艺术家The artists一、古希腊典型悲剧中的“神性”古希腊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的作品《被缚的普罗米修斯》《被释放的普罗米修斯》和《带火者普罗米修斯》的主角都是神。

神性泛滥的时代,悲悯、大义、体恤弱小等优秀品质将普罗米修斯符号化,甚至奥林匹斯的众神也被符号化:代表阴暗、仇恨的复仇女神、代表智慧的雅典娜、代表美貌的维纳斯……正式的、官方的、毫无争议的标签,这是一个固化的时代,人们到剧场的目的不是感受、体悟人性和永恒,而是去聆听对虚无的赞美与褒奖。

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中,主角变成了人,却只是外化的人、物质的人,其内核是神所操纵的小丑。

神性从原先的赤裸裸,到被人皮所包裹。

即便主人公俄狄浦斯是一个英明的国王,是一个魁梧健壮的人,依旧受到命运的捉弄,在神示中不堪地活着。

自出身起就受到太阳神的捉弄,生灭全看神的心情,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

埃斯库罗斯和索福克勒斯的不同就在于前者认为神不一定正义,而后者认为神一定正义。

但不约而同地在抒发赞美神性,咏叹个人命运的可知不可为。

到了最后一位悲剧诗人:欧里庇得斯,情况有所改观,在他的笔下,美狄亚对自己悲剧的命运发出了抗争,亲手杀死自己的两个孩子后驾着龙车远去。

虽然结局有些魔幻,但是仍然表达了作者对神、对命运的抗争。

自此,古希腊悲剧从英雄悲剧——《被缚的普罗米修斯》走到了最具代表性的命运悲剧《俄狄浦斯王》,人物也从最初的神变为渐渐萌生了反抗意识的人。

二、莎士比亚悲剧作品中的“人性”经过了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后,当时的文学艺术活跃在一种“以人为主”的氛围中。

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就是在这个时期诞生的。

《哈姆雷特》,有人称它为悲剧的集大成者,在这出典型的性格悲剧中也暗含了莎士比亚自己对命运的思考,在剧中,哈姆雷特对命运的态度几经变化,甚至看似前后矛盾。

起初他认为,命运变幻无常,既不扬善,也不惩恶,反而给高贵之人带来了灾祸。

他像马基雅维利那样,咒骂命运为“娼妓”,并在一次独白中表示要挺身反抗“命运的暴虐”。

莎士比亚的悲剧中的人性与命运

莎士比亚的悲剧中的人性与命运

莎士比亚的悲剧中的人性与命运介绍莎士比亚是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戏剧家之一,他写作了许多令人难以忘怀的悲剧作品。

在这些悲剧中,莎士比亚展现了深刻的人性和命运的主题。

本文将深入探讨莎士比亚悲剧中所描绘的人性和命运之间的关系。

人性在莎士比亚悲剧中的体现在莎士比亚的悲剧中,他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各种各样复杂多样的人物形象,展示了丰富而矛盾的人性特点。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例子:1.高尚而复杂:许多角色具有高度情感和道德觉醒,例如《哈姆雷特》中复仇心切、思想深沉的哈姆雷特以及《奥赛罗》中正直善良却易于受骗的奥赛罗。

2.动机复杂:莎士比亚塑造了一些具备动机复杂的角色,如《麦克白》中野心勃勃却内心矛盾的麦克白以及《李尔王》中自私而又痴迷于权力的李尔王。

3.带有人性弱点:莎士比亚展示了人性中脆弱和缺陷的一面。

例如,《奥赛罗》中的嫉妒导致了悲剧的发生,还有《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爱情冲动带来的后果。

命运对人性产生影响莎士比亚悲剧中,命运是一个重要主题,它对人物的行为和结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以下是几个例子:1.外部力量:命运在莎士比亚悲剧中经常以外部力量或事件的形式出现。

例如,在《哈姆雷特》中,国王被毒死、父亲复仇等事件都是命运安排下发生的。

2.内部决定:除了外部力量,命运也可以由人物自身所做出的选择决定。

在《麦克白》中,主角麦克白选择过度追求权力导致了自己的悲剧命运。

3.心理斗争:在一些悲剧中,人物内心的斗争也反映了命运对其产生影响。

例如,在《李尔王》中,主角面临疯狂和后悔的折磨。

结论莎士比亚通过他的悲剧作品深刻地揭示了人性与命运之间复杂而紧密的关系。

他创造出了一系列丰富多样、充满矛盾和动机复杂的角色,展现了人类本质中强大而脆弱的一面。

同时,他也告诉我们命运不仅仅是外部力量所决定,还受到个体选择和内心斗争的影响。

通过这种探索,莎士比亚激发了读者对于人性和命运关系深入思考,并提供了引人入胜的戏剧艺术体验。

《文艺复兴时期的神圣与人性:《哈姆雷特》中的道德冲突与宿命论》

《文艺复兴时期的神圣与人性:《哈姆雷特》中的道德冲突与宿命论》

文艺复兴时期的神圣与人性:《哈姆雷特》中的道德冲突与宿命论引言文艺复兴时期是一个充满活力和思想变革的时代,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探索了许多根本性的问题。

莎士比亚戏剧《哈姆雷特》正是其中的一部杰作,它在道德伦理和宿命论方面展现出了非凡的深度。

本文将探讨《哈姆雷特》中涉及到的道德冲突和宿命论,并分析其在文艺复兴时期背景下所具有的意义。

道德冲突:内心价值观与外界压力在《哈姆雷特》中,主人公哈姆雷特面临着许多道德冲突。

他被要求报仇杀死自己的父亲之仇人-叔父克劳狄斯,然而,他内心深处对杀人这种行为产生了疑虑。

他询问自己是否应该忠于个人道德准则以及尊重上帝的规定来拒绝报仇。

此外,《哈姆雷特》还涉及到性爱与道德的冲突。

主人公对其母亲与叔父的婚姻感到厌恶和不满,她们违反了社会、宗教伦理准则。

哈姆雷特通过对比自己与他们所采取的行为来评价道德。

他认为自己更符合真正的道义观念,因此内心产生了矛盾和压力。

宿命论:个体意志与命运之间的纠结除了道德冲突外,《哈姆雷特》还探讨了宿命论的问题。

哈姆雷特面临着一个困扰人心的问题:是接受他父亲鬼魂所说的复仇使命,还是相信一切都由命运安排?这引发了关于个体自由意志与社会制约之间的辩论。

莎士比亚通过表现哈姆雷特的思想斗争来探讨宿命论。

他展示了个体在权衡自己意愿和社会期望之间所经历的挣扎。

虽然宿命似乎操纵着一切,但“意图”和“行动”仍然由个体选择。

文艺复兴时期背景下的意义《哈姆雷特》所探讨的道德冲突和宿命论在文艺复兴时期具有重要的意义。

此时,欧洲社会在逐渐由宗教向人类主义发展,个体价值和自由意志成为关注焦点。

莎士比亚将哈姆雷特置于这个转型之际,通过其内心挣扎、道德选择以及对自身命运负责的态度,折射出当时社会中普遍存在的道德困惑与思考。

他通过戏剧反映了当时许多人面临的道德问题和宿命论的辩证思考。

结论《哈姆雷特》是一部展示文艺复兴时期神圣与人性冲突以及宿命论观念的精彩作品。

作品中描绘了主人公哈姆雷特因为道德冲突而面临的内心纠结以及对个体意愿与命运关系的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性与人性——论莎士比亚文学作品的道德主题(一)论文关键词:莎士比亚文艺复兴道德人文主义神论文摘要:从伦理道德角度对莎士比亚文学作品进行考察。

以文化为参照,以人为基点,以道德主题嬗变的整理讨论为指归透析文艺复兴“人”的道德图式。

文艺复兴是神性回归并参与人性建设的时代,其成为莎士比亚文学创作的主要特征。

他完成了后期人文主义对“人”的诠释:享受现世节制的自然之爱,同时以上帝之爱消弭邪恶。

莎士比亚文学作品道德主题体现为神性超拔人性、人文终极的图式。

一、引言瑞士著名史学家、文化学家雅各布·布克哈特称文艺复兴为“人”的发现时代。

之所以被定义为“人”的发现,是因为相对于中世纪人是神的奴仆而言,文艺复兴时代人的地位得到前所未有的大幅度提升。

人的价值不仅在于服从上帝、信仰彼岸世界的安宁幸福,而且在于人本身是世间的上帝,勇于追求此岸世界的美好和谐。

人文主义(也叫人本主义)是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

人文主义肯定人的崇高地位,主张一切以人为本,以此来反对罗马教会所代表的神权的绝对统治。

针对教会认为人生是苦难和罪恶的邪说,人文主义反对禁欲主义和来世思想,肯定现世生活,歌颂爱情和个性解放;针对蒙昧主义和神秘主义,人文主义提倡理性,认为人是有理性的动物,因而有权追求知识,探索未知,了解自然和研究科学;针对封建压迫和封建等级制度,人文主义倡导仁慈、博爱,歌颂纯真的友谊和崇高品德,提倡平等和冒险精神。

总之,人文主义反映了新的时代精神,体现了意气风发、朝气蓬勃和乐观进取的精神,同时,也表现出巨大的创造力。

欧洲文艺复兴是一个产生巨人的时代,莎士比亚便是该时期应运而生的巨人。

神性回归并参与人性建设,是莎士比亚文学创作的主要特征。

享受现世节制的自然之爱,同时以上帝之爱的合理性消弭利欲滋生的邪恶,他完成了后期人文主义对“人”的诠释。

莎士比亚作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集大成者,代表着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最高峰。

“从来没有比他的剧本更加全面地表现了人的状态了。

”莎士比亚的创作已经产生超出描述文艺复兴时期人的意义和作用,其戏剧可以看成整个人类的缩影。

他所具有的包容性、前瞻性使其成为文艺复兴的总结性人物,至今为止无人可以比拟。

基督式的上帝之爱守护古希腊式的自然之爱是莎士比亚不变的创作主题,虽然传承了世俗人本传统的文化内质,但是超世俗的理性指引着世俗的情感,这在他早期的诗歌和戏剧创作中体现得较为明显。

二、基督爱的力量莎士比亚早期的诗歌和喜剧多以爱情为描写对象。

他热情地讴歌爱情,肯定人自然欲望之合理性以“爱情是天经地义的”来反对禁欲主义,这与前期人文主义相似。

不同的是,他笔下的爱情并非一味的放纵、疯狂、粗野,而是奔放又节制,激情又不失理智。

莎士比亚指出,情欲是贪婪的——你容易变得嫉妒和专制。

他主张用人的理性来约束原始欲望不让泛滥的本能毁灭自己。

文艺复兴时期人固然冲破了禁欲主义的压制,但是却又陷入自我情欲冲动的牢笼,这是他较早期人文主义先进成熟的地方这在他后期的作品中也有表现,是他从始至终的思想。

莎士比亚的许多剧作都描写了男女青年冲破封建伦理道德、传统偏见、宗教禁忌以及自私、欺骗等旧思想、旧观念的束缚,运用个人的智慧、聪明和勇气,大胆地追求自由、纯洁的爱情。

这当中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闪耀着人文主义理想光辉的敢作敢为的文艺复兴新女性艺术形象。

她们年轻美丽、温柔多情、乐观,敢于而且善于为实现美好理想而斗争到底。

如《无事生非》中的贝特丽思漂亮、聪慧、泼辣,好为人抱不平;《威尼斯商人》中的鲍西娅有勇有谋;《辛白林》中的伊摩琴美丽善良、爱憎分明,为了爱情不惜抛弃荣华富贵;《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朱丽叶为情人的死去而殉身等。

莎士比亚生活的时代,封建制度开始瓦解,新兴资产阶级开始上升。

当时中世纪以宗教神学为代表的蒙昧主义思想走向没落,资产阶级以个人主义为中心的世界观日益深人人心,人文主义在社会文化思潮中开始占据统治地位。

人们开始摆脱禁欲主义,追求自由和恋爱的权利。

莎士比亚笔下的女性执着、勇敢机智地与各种邪恶势力作不屈不挠的斗争,反映出莎士比亚对封建制度的残酷黑暗及对人性禁锢的批判,表现了人文主义歌颂自由爱情和反封建禁欲束缚的社会人生主张,和新兴资产阶级希望建立新型社会关系和伦理思想的要求。

这为人文主义在英国和欧洲的传播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他的早期作品中还有另外一个倾向,即鼓吹“人类之爱”,认为爱情拥有融化仇恨的力量。

这是因为处于人问“伊甸园”世界中的人们由于接受人性理智的指引而明辨是非、区分善恶,并且做到以宽厚和仁爱去消解怨愤。

因此,美总能战胜邪恶是早期莎士比亚依据基督式仁慈的自信而产生的乐观。

“爱”是莎士比亚戏剧的出发点,是莎士比亚人文主义的中心内容。

莎士比亚的喜剧直接歌颂爱,他的悲剧也以爱为出发点,几乎莎剧中一切难题都可以用爱去解释。

在这一时期,莎士比亚虽对其爱的理想充满乐观情绪,但他并不回避现实社会中在爱和善的对立面还存在着一股邪恶势力,这股势力时时在破坏着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因此,莎士比亚的喜剧在歌颂爱的同时又揭露邪恶者。

《无事生非》中的唐·约翰和波拉契奥,专事造谣生事,阴谋破坏;《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贪欲和嫉妒使他丧失人性,竞欲以屠刀置人于死地,并且毫无宽容怜悯之心,成为一个“恶魔”。

莎士比亚认为,对于邪恶不仁的现象,应用爱的力量去消弭。

他的喜剧证明,正义可以战胜邪恶,人类之爱一定能普遍实施,邪恶者在爱的感召下,有可能弃恶从善,重新做人。

《皆大欢喜》中的弗莱德里克、奥列佛篡夺权位,残害手足。

但弗莱德里克在军队攻打隐居在森林里的公爵途中,经过一位修道士的开导,终于悔过,决定放弃非分之位,痛改前非。

而在奥列佛生命危急之时,他的弟弟奥兰多不念旧仇,舍身相救,致使奥列佛幡然悔悟,哥俩和好。

即使对于顽固作恶的,莎士比亚也不放弃爱的感化。

在莎士比亚看来,基督正是爱和善的化身。

因此莎士比亚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在扼杀人性的封建社会里发现了人性。

三、英明的理想君主——亨利五世在莎士比亚早期历史剧的典范《亨利四世》及《亨利五世》中,社会历史背景被设定为战乱频繁、动荡不安的时代,亨利四世首先凭借老练阴险的政治手腕实现了他勃勃的政治野心,登上了王位的宝座;然后利用他过人的政治才能平息了大贵族叛乱,使国家安定统一。

亨利四世为了达到治国安邦的目的而狡诈、冷酷、奸猾甚至于残暴,这在权力纷争时代为了国家利益是无可非议的,但却不是莎士比亚所肯定并寄予希望的理性君主。

亨利五世的人物形象为人们提供了答案。

莎士比亚在《亨利四世》及《亨利五世》中精心塑造了亨利五世这个回头浪子式理想君主的形象。

剧中的亨利五世要比历史上的亨利五世高大完美得多。

他出身皇室贵族,明事理,有胆略,有超人的军事才能,有不凡的政治胸怀,能文能武,是个了不起的帝王将才,作者几乎把能够给予一个理想君主的品德,统统集中在他身上。

但是,这样一位英明君主,在没登上王位之前,竟是一个“自贬身价,结交匪类”“放浪形骸”的浪子,只是在一个“光荣的日子”到来时,他才一反往常突变成非凡人物。

在即位后他立刻与过去一刀两断,忠心国事,取得对法战争的胜利,成为英国历史上有名的明君。

为什么莎士比亚要安排这样一个奇异的转变过程来表现理想中的君主形象?人物史专家和学者们是这样解答的:“作者寄托了一个开明君主、民族英雄的理想。

亨利五世改邪归正的转变过程反映出作者改造封建君主的思想。

”2在《莎士比亚全集》的“前言”里是这样写的:“《亨利四世》和《亨利五世》描写了亨利五世为太子时在下层社会厮混,与流氓为伍,即位后改邪归正,成为英明的理想君主。

”又说:“这两个剧本体现了作者的人文主义思想,认为道德改善可以产生开明国王,进行自上而下改革,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与理想的社会制度。

”还有一些类似的说法,都认为作者塑造亨利五世这个人物,是为了说明一条道理:只要君主进行道德改善,弃恶从善,改邪归正,就可以成为一个理想的贤明君主。

但是,从作品的人物纠葛、戏剧冲突、剧情发展的始末来看,亨利五世这个人物所显示出的思想深度已大大超越作者的主观意图,他并非只是一个简单的道德改善的君主形象。

莎士比亚之所以如此评判是因为他认为以恶制恶的方法是不合理的,只有依据基督式的上帝博爱才可以消除邪恶,清除污浊,创设人类世界美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生存环境。

虽然仁慈与爱这些善的力量的取胜过程不像早期喜剧中那样轻而易举,但用神圣的爱去化解恶使得作恶者弃恶从善是他自始至终的信念。

四、活力主义者——福斯塔夫约翰·福斯塔夫作为莎剧中塑造得最出色的人物,不仅历来被认为是英国文学中最伟大的喜剧形象,同时浸染著作者的心,是莎士比亚精神苦役的具体表现。

福斯塔夫这一角色最早出现在《亨利四世》中,他暴露出的丑恶形象是一个拦路抢劫的山林大盗,是不务正业的浪荡太子的亲密伙伴,这时的他,是一个目无法纪、胆大妄为的亡命之徒。

他寡廉鲜耻,恣情纵欲,酗酒狎妓;他贪财贪吃,欺诈行贿;他出乖露丑,作恶多端。

而在另一出喜剧《温莎的风流娘儿们》中他充当了主角。

这回,他已经是一个奇丑的白头翁,但老不正经的性格仍使他淫气未减,因而人们在此剧中,又见其以一副老色鬼的面貌登台亮相。

于是“道德败坏者”“寄生虫”长时间成为扣在他头上的帽冠。

然而莎士比亚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戏谑又饱含深情地赐给读者一个这样的福斯塔夫:坚定忠实的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者,代表文艺复兴时期强烈的个人实现方式和价值理念。

“为自己活着不是大逆不道”是他的信条。

他重视现世,对满足世俗世界里的情欲具有无以比拟的热情,并从不怀疑当下的幸福作为自由之路的神圣性。

由此,他已经从观念到实践都在自觉地尊奉内在的生命。

他的宣言是明确的,在人多的地方还更加响亮:“一个人在自己本分内忙活可不是罪过。

”一种压倒一切的内在性此时正用鲜活的、具体回归的生命之身来证明生命这一庄严主题。

他礼赞生命,热爱自己的信仰这一点任何人干涉不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