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北方民族_哲学历史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
中国民族划分专业

中国民族划分专业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有56个不同的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语言、传统和历史。
以下是关于中国民族划分专业的介绍:
根据地域和文化背景,中国的民族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 北方民系:普遍意义上的官话区,可以细分为:
- 东北民系:分布在东北三省除大连以外的地区,人口约1.2亿。
说东北官话,主食以大米为主,主要属于华北类型和满洲-朝鲜类型长相。
- 幽燕民系:分布在北京和河北北部,人口约2000万,说北京官话,主食以面食为主,主要属于华北类型长相。
- 冀鲁民系:分布在山东中西部、天津郊县和河北东南部,人口约1亿,说冀鲁官话,主食以面食为主,主要属于华北类型长相。
- 胶辽民系:分布在山东东部和辽宁南部,人口少于2000万,说胶辽官话,主食以面食为主,主要属于华北类型长相。
- 中原民系:分布在河南、山东西南部、江苏北部、安徽北部,人口约1.4亿,说中原官话,有大量人群以洪洞大槐树为认同,主食以面食为主。
属于华北类型和长江类型混合的长相。
- 关中民系:分布在陕西中部,人口约4000万,说中原官话关中片,主食以面食为主,长相主要属于华北类型。
- 兰银民系:分布在甘肃北部、宁夏北部,人口约3000万,说兰银官话,主食以面食为主,甘肃、宁夏、青海地区历史上经常被游牧或定居、来自青藏、蒙古和中原的各方势力交替统治,所以人群的来源比较复杂。
- 江淮民系:分布于安徽、江苏两省及湖北东部、江西北部部分地区,人口约7000万,说江淮官话。
主食大米、面食皆有,长相属于华北类型和长江类型的混合。
中国各民族历史概述

中国各民族历史概述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56个民族。
每个民族都有着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为中国的多元性和丰富性增添了色彩。
本文将对中国各民族的历史进行概述,以展示中国民族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一、华夏族华夏族是中国最大的民族,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形成的一个民族。
根据传说,黄帝是华夏族的共同祖先,他开创了中华文明的基石。
夏、商、周是华夏族的三大朝代,这三个朝代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制度和文化传统。
二、少数民族的起源除了华夏族以外,还有其他55个民族在中国繁衍生息。
这些民族中的大多数都属于少数民族,其起源和发展各不相同。
少数民族一般分布在边疆、山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保留着自己独特的语言、风俗和宗教信仰。
三、汉族的历史汉族是中国最主要的民族,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民族之一。
汉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70年左右的夏朝时期。
在中国历史上,汉族通常是指中国的主体民族,对于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少数民族的历史除了汉族以外,中国的少数民族也有着悠久的历史。
例如,蒙古族是中国最大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曾统一中国并建立元朝。
藏族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主要民族,他们有着独特的语言和宗教信仰,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有着深刻的影响。
五、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中国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特征之一。
不同民族之间的婚姻、贸易和政治联系使得各民族之间形成了深厚的文化交流。
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融合促进了中国的统一和发展,同时也使得中国的文化日益多元化和丰富化。
六、现代中国的民族政策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国一直致力于维护各民族的团结和发展。
中国政府通过实施民族政策,保护和尊重各民族的权益,促进各民族的平等发展。
这一政策在中国的国家建设和社会稳定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总结:中国各民族的历史概述展示了中国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和历史遗产。
华夏族、少数民族以及汉族的发展都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也成为中国历史上的重要特征。
北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历史

北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历史北方地区是中国少数民族聚居区域,拥有着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和历史。
这些文化和历史不仅反映了少数民族群体的生活习惯、思想观念等方面,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北方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1. 蒙古族文化蒙古族是中国最大的少数民族之一,其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
蒙古族民间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丰富,如马头琴、踏歌、长调唱等。
蒙古族的传统服装也是其文化的重要特征,如袍、褐等。
2. 满族文化满族是中国十五个少数民族之一,其传统文化包含了音乐、舞蹈、戏剧、织锦等多个方面。
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梨园戏”,是满族的传统戏曲形式。
此外,满族民间乐器如芦笙、三弦和管笛等也是十分受欢迎的。
3. 藏族文化藏族传统文化十分丰富,内容涵盖宗教、历史、文学、美术等多个方面。
其中最能代表藏族文化的是唐卡画和佛教文化。
此外,藏族的服饰也十分具有特色,如贡嘎藏袍、噶丹赞普服等。
二、北方少数民族的历史1. 辽金元时期的三大民族政权在北方历史上的辽金元时期,辽、金、元三大民族政权相继在华北地区建立,它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均造就了璀璨的成就。
据史料记载,辽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强盛的少数民族政权之一,辽代实行的“排华政策”导致了较大的民族矛盾。
金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最长时间的北方政权。
元代则废除了世袭制度和科举制度,引进了蒙古的部落制度,也使得元代的政治制度具有了强烈的异族特色。
2. 清代族群融合在清朝建立后,为了稳定边疆不断壮大国势,清朝采取了民族融合的政策,即旨在将汉族和少数民族均纳入清朝官方体系中,促进各民族的融和。
在此期间,清朝逐渐强化中央集权,同时也付出了很多代价,例如战争和内讧等。
三、北方少数民族的文化遗产保护伴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北方地区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不断地消失和丧失。
因此,对北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
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发展史

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发展史中国历史上的少数民族被广泛分布在全国各地,其中北方少数民族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在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曾经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中包括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契丹、女真等。
匈奴是古代中国北方少数民族的代表,他们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
在汉朝时期,匈奴通过频繁的战争和贸易关系,与中原王朝建立了复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
在匈奴的统治下,草原贸易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同时也推动了中原文化的传播,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唐朝时期,鲜卑成为了中国北方少数民族的领导者。
鲜卑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他们曾经建立过多个政权。
在唐朝时期,鲜卑族成为了唐朝的重要边境民族,他们的领土范围涵盖了今天的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
唐朝时期,鲜卑族通过与中原文化的交流,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色,为中国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做出了贡献。
随着唐朝的覆灭,北方少数民族的政治地位逐渐上升。
在五代十国时期,突厥、契丹、女真等少数民族相继建立了自己的政权。
其中,契丹族建立了辽朝,女真族建立了金朝,成为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少数民族政权之一。
辽朝和金朝的建立,标志着北方少数民族的政治地位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辽朝和金朝的统治下,北方少数民族的社会和文化得到了大力发展。
辽朝时期,契丹族的汉字文化达到了顶峰,他们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金朝时期,女真族的文化成就也非常显著,著名的《金史》、《金元史》等历史著作,对中国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发展史,是中国历史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北方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们应该认真研究和传承北方少数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为中华文明的多元化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北方民族

一、边疆民族的内迁 1. 五胡内迁:匈奴、鲜卑、羯、氐、羌 2. 冲突与交融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2. 孝文帝改革内容 3. 影响:推动经济发展,促进民族交融
南北朝的并立
——(北齐)魏收:《魏书·高祖纪下》 材料八:孝文帝选择中原大姓女子为后 宫,并分别为五个皇弟聘中原大姓女子为王 妃,很多鲜卑公主也嫁给汉族高门,鲜卑、 汉族互为姻亲。
阅读教材结合材料归纳孝文帝改革内容。
政治:实行俸禄制 经济:实行均田制 生活、文化:
①迁都洛阳,要求鲜卑人以洛阳为故乡 ②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 ③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汉服 ④改鲜卑姓氏为汉姓 ⑤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 卷二
孝文帝改革有哪些影响?
孝文帝改革推动了鲜卑族人的汉化, 推动了北方经济的发展,鲜卑族人从 此融入了汉人生活之中。
我们一起寻找民族交融痕迹。
胡饼
烤全羊
鲜卑裤褶服佣
穿裤褶服的南朝乐队
北齐《较书图》中的胡床
汉代讲学图
鲜卑人发明的马镫
唐代马球运动
胡 旋 舞
439年, 鲜卑族人建立 的北魏统一了 黄河流域,定 都平城。
材料一:北魏初期的现象:初来单马执 鞭,返去从车百辆。
材料二:北魏官吏旧无俸禄,中央官吏 按等级得到战争中掠得的财物和人口,地方 官只要上交一定数量的实物,就可以任意搜 刮百姓。
材料三:孝文帝
冯
(467—499),原名拓拔
太
后
宏,改姓பைடு நூலகம்后为元宏。
4、改革的影响
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的交融+p98最后一 段
材料六:公元484年,北魏孝文帝下诏 实行俸禄制。俸禄每三个月发放一次,以每 年十月为起始。同时,对贪污行为制定了更 为严厉的惩罚措施:“禄行之后,赃满一匹 者死。”
北方民族史

一:名词解释部落:部落一般指原始社会民众由若干血缘相近的宗族、氏族结合而成的集体。
形成于原始社会晚期(即旧石器时代的中期和晚期)。
有较明确的地域、名称、方言、宗教信仰和习俗,有以氏族酋长和军事首领组成的部落议事会,部分部落还设最高首领。
华夏:华夏也称“夏”、“诸夏”,又称为“华”或“诸华”。
是古代居住于中原地区的汉民族的自称,以区别四夷(东夷,南蛮,西戎,北狄),作为华夏民族自称也是他称的“华夏”、“诸夏”等用语,在春秋战国时期最为流行。
华与夏二字在甲骨文中的地位非常崇高。
古代汉族的自称。
原指中国中原地区,后包括中国全部领土。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以华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广大聚居区内,逐步实现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华夏开始成为稳定的族体,为汉民族的形成奠定基础。
秦汉以后,华夏族这一称谓先后为“秦人”、“汉人”乃至“唐人”所代替,但“华”作为中国民族的概念,并未消失。
近代出现“中华民族”的概念后,遂以中华民族作为中国各民族的总称可汗:可汗,又称大汗,简称汗,源于王朝、神灵和上天,阿尔泰语系民族对首领的尊称,最早出现于3世纪鲜卑部落,记载于《宋书》,类似于汉字的天子;古代北亚阿尔泰语系游牧民族鲜卑、回纥、柔然、高车、突厥、吐谷浑、铁勒、女真等建立的汗国,其君主或政治首领皆称可汗。
最初,这个称呼是部落里部众对首领的尊称。
萨满教:萨满教是在原始信仰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民间信仰活动。
流传于中国东北到西北边疆地区操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蒙古、突厥语族的许多民族中,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赫哲族和达斡尔族到20世纪50年代初尚保存该教的信仰。
对这些民族的生产、生活和社会习俗等各个领域产生过重大影响。
因为通古斯语称巫师为萨满,故得此称谓。
萨满曾被认为有控制天气、预言、解梦、占星以及旅行到天堂或者地狱的能力。
它以崇奉氏族或部落的祖灵为主,兼西自然崇拜和图腾崇拜的内容。
崇拜对象极为广泛,有各种神灵、动植物以及无生命的自然物和自然现象,没有成文的经典,没有有宗教组织和特定的创始人,没有寺庙,也没有统一、规范化的宗教仪礼。
中国北方民族的历史发展

蒙古:公元13世纪至14世纪,蒙古族在北方草原上崛起,建立 了元朝,统一了中国。
北方民族的文化 特点:多元、融 合、创新
北方民族的文化传 承:语言、文字、 宗教、习俗等
北方民族的文化影 响:对中原文化的 影响,对周边民族 的影响
单 击 此 处 添 加 副 标 题
汇 报 人 :
壹
贰
叁
肆
伍
北方民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原始居民以狩猎、采集为生 原始居民逐渐发展出农业、畜牧业等生产方式 原始居民形成了自己的语言、文化和社会组织形式
北方民族起源:古代游牧民族,如 匈奴、鲜卑等
融合过程:与其他民族交流、通婚、 文化融合等
扬民族文化
生态保护:加 强生态保护, 实现民族地区
可持续发展
保护与传承:加强对北方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确保其独特性和多样性
创新与发展:结合现代科技和艺术形式,对北方民族文化进行创新和发展
教育与推广:加强对北方民族文化的教育与推广,提高公众对其了解和认同
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与国际社会的交流与合作,推广北方民族文化,提升其国际影 响力
北方民族的文化发 展:历史变迁、文 化交流、文化创新 等
鸦片战争:英国发 动,中国战败,签 订《南京条约》
第二次鸦片战争:英 法联军发动,中国战 败,签订《天津条约》 和《北京条约》
甲午战争:日本发 动,中国战败,签 订《马关条约》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八国联军发动, 中国战败,签订《 辛丑条约》
结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实现了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各民族平等权利和自治权利 民族团结政策: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民族文化保护政策:保护和传承各民族的传统文化 民族经济发展政策:扶持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中国的北方民族与南方民族

中国的北方民族与南方民族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有着不同的历史和文化。
其中,中国的北方民族与南方民族是两大主要行政区域,也是两个不同的文化背景。
本文将探讨中国的北方民族和南方民族的历史渊源、文化特点和实际差异。
1. 历史渊源中国的北方地区是指北纬33度以北的地区,包括了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山西、陕西、内蒙古、宁夏、甘肃和新疆等地。
北方民族是指生活在这些地区的民族,如汉族、满族、蒙古族、回族等。
南方地区则是指北纬33度以南的地区,包括了广东、广西、海南、云南、贵州、福建、江西、湖南、江苏、浙江、安徽、河南、湖北、四川、西藏等地。
南方民族则是指生活在这些地区的民族,如汉族、壮族、苗族、瑶族、黎族等。
北方民族和南方民族之间存在着很深的历史渊源。
在古代,北方地区经常受到外族入侵,如匈奴族、鲜卑族、契丹族、蒙古族等。
这些入侵者对北方地区的人们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使得北方民族的文化、语言和风俗都呈现了多样化的特点。
而南方地区,则因为地形地势独特,自古以来便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和语言习惯。
南方的水乡、山林、丘陵等地形条件,给南方民族带来了更加多元化和多样化的文化底蕴。
2. 文化特点北方民族和南方民族的文化特点也有很大不同。
北方民族在生产方式、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呈现出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特点。
北方的气候寒冷干燥,土地不肥沃,使得北方的农业一直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
而在草原上生活的游牧民族,却能通过牧畜业获得更为稳定的生计。
因此,北方民族在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方面也有着不同的表现。
南方民族则因为自然条件的独特性,呈现出在人口密集、耕地广阔的环境中,发展出了一种平和、和谐、重视生态环境的农业文化。
南方民族在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方面呈现出独特的文化特点。
3. 实际差异北方民族和南方民族不仅在历史渊源和文化特点上存在差异,同时在实际生活中也存在不同的表现。
首先是食品差异。
北方人喜欢吃面食、包子、饺子等,南方人则喜欢吃米饭、粥、面条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
朝鲜族服饰
男子通常穿短款上
衣,斜襟、左衽,
宽型袖筒,下身穿
宽腿、肥腰、大裆
的长裤。外出时喜
欢穿斜襟长袍,无
纽扣,以长布带打
结。女服则为短衣
长裙,叫“则”和
“契玛”。喜欢选
用黄、白、粉红色
衣料。
17
18
四、朝鲜族的饮食特点
1、主食:大米 2、传统食品:打糕、冷面、大酱汤、五谷饭
上。
13
第二节、朝鲜族民俗概要
一、朝鲜族的形成和人口分布 1、人口分布 2、历史渊源 3、语言文字
14
二、朝鲜族的宗教信仰
1、原始信仰: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守护神 崇拜。
2、萨满教、佛教等。
15
三、朝鲜族的服饰
1、服饰的类型:常服、礼仪服、特殊服等 2、朝鲜女子常服:短衣长裙。短衣朝鲜语叫
“则羔利”,长裙叫“契玛”。 3、朝鲜男子常服:短衣、长裤。 4、服装颜色以白色为主,大部分是玉白色和
10
四、满族的饮食特点
1、满族的主食和副食:主食以面食为主,主 要是蒸煮食品。 饽饽、驴打滚、萨其马
2、喜欢饮酒和吸烟,喜欢甜食,忌讳吃狗肉
11
12
五、满族的社交礼仪
1、满族的称谓:绝大部分用汉语,其中一 些常用称谓则沿用满语。
2、姓名:姓氏多,用本民族语,是多音节。 3、满族有敬老习俗。 4、满族重客,客来由父兄接待,上菜以双为
6
坎肩:坎肩并不是满族原有的服装,是 由汉族的“半臂”演变来的。据记载, “半臂”的衣着样式始于隋朝,当时很简 单,就是无领、无袖、对襟。坎肩又被称 为背心,坎肩有棉有夹,或丝或布,多套 在袍子外面。
兜兜:早期满族男女老幼皆戴布“兜 兜”,贴在胸前,紧系腰腹。制做兜兜十 分讲究,兜嘴要按本旗属的那种颜色,镶 一寸宽的彩色布,绣上吉祥字或图案。 。
9
4、满族的帽子、鞋、发式等 清代满族成年男子把前颅头发全部剃去,只留
颅顶后头发,编结成辫,垂于脑后,主要是便于 山林中骑射。
满族妇女在成年前,只梳一根单辫垂于脑后, 辫梢上缠一红头绳,前额剪成“刘海”,并常以 金银、珠宝制成别致珠坠角,系于辫梢上,随辫 摆动,以示美观。满族已婚妇女必须绾发盘髻, 中间横插一根银制的扁方,称“高粱头”。其中 最典型的是梳“两把头”,将头发束在头顶,编 成“燕尾式”,长头发在后脖颈上,并戴上扇型 发冠,这种发型称“旗头”、“京头”。
4
马褂,是满族骑射时穿着的一种褂子, 后成为曰常罩于袍子外面的服装。马褂分 长袖的和短袖的。
5
3、女子常服:旗袍
满族妇女所穿旗袍,从样式到做工都 十分讲究。样式美观大方,领口、袖头、 衣襟都绣有不同颜色的花边,有的多至十 几道,穿起来匀称苗条,婀娜多姿。女式 旗袍的样式后来发生了一些变化,开禊从 四面改成了两面,下摆也由宽大改为收敛, 袖口也由肥变瘦,直统变紧身贴腰,臀部 略大,下摆回收,长到踝部,使其穿起来 更加合体。现在穿旗袍的已不限于满族妇 女了,它已成为各民族妇女普遍喜爱的服 装之一。
等 3、朝鲜族爱喝汤、喜欢吃素。 4、副食品中素菜有泡菜、海带、桔梗、蕨菜、
辣椒酱等。肉食中有,牛肉、鸡肉、海鱼 等。
19
20
五、朝鲜族的社交礼仪
1、仁爱礼貌 2、尊老好客
21
第二章 满族、朝鲜族民俗
1
第一节 满族民俗概要
一、满族的形成和人口分布 1、历史渊源 2、人口分布 3、语言文字
2
二、满族的宗教信仰
萨满教;祖先崇拜;佛教 萨满教一词源自西伯利亚Manchu-Tungus族
语的saman,shaman指从事萨满技术的萨满师, 所谓萨满教并非指某种特定的宗教或信仰,而是 凡具萨满经验和萨满行为的通称。在Tungus族语 的saman一字中,shaman按文字表面意义来说就 是「知者」(he who knows),所以称知者,意 谓萨满教是一种获得知识的方式。萨满教是一种 现象的通称,没有教条或是特定的信仰体系。
7
• 3、满族
•
满族历史悠
久,文化发达。其
服饰高雅华丽。
男皆袍服,以绸缎
或布制做,外套马
褂 。妇女的旗袍,
喜用绸缎制做,镶
十八道衣边才算好
看,宽袍大袖 。
8
图左1戴瓜皮 帽、穿马褂长衫 的清末男子。左 2为戴瓜皮帽、 穿马褂、长衫的 男子。左3为穿 马甲、长衫的男 子。右1为戴皮 帽、穿马甲长衫 的男子。
3
三、满族的服饰
1、服饰特点:束装紧袖 2、男子常服:长袍马褂、白袜、青鞋。
长袍又称”旗袍“。满族男子穿的旗袍样式比 较简单,其特点是:无领、大襟、箭袖、左衽、 带扣绊、四开衩、束腰。旗袍分为单、夹、皮、 棉四种,这种“衣皆连裳”(古代上为衣,下为 裳)与汉族的上衣下裳的两截衣裳有明显区别。 它是满族男人喜爱穿着的服饰,也叫大衫、长袍。 四十年代以后,受国内外新式服饰的影响,满族 服饰的男性旗袍已经逐渐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