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北方民族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总结(1)北方部分少数民族的民族民俗

满族蒙古族维吾尔族回族朝鲜族分布东北三省,尤以辽宁最多内蒙古,其余多分布于新疆、辽宁、黑龙江、甘肃、青海等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宁夏为主。
主要居住在东北三省及内蒙古,吉林省占60%以上。
语言文字属阿尔泰语系。
17世纪后,多用汉语和汉文属阿尔泰语系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
原用阿拉伯字母,后创拉丁字母文字。
现新旧并用。
早期同时使用阿拉伯语、波斯语、汉语。
有自己的语言文字,但其语系未定。
通用汉语文。
宗教信奉萨满教早期信萨满教后信藏传佛教伊斯兰教伊斯兰教。
文化艺术传统舞蹈“莽势、空齐”,民间音乐《弦索十三套》,曹雪芹《红楼梦》、纳兰性德诗词。
传统乐器马头琴。
著名史诗《江格尔》。
《蒙古秘史》是中国最早用蒙古文写成的历史文献。
“十二木卡姆”是古代创作的长达340多首的大型民族音乐史诗,有古龟兹音乐的韵味,被誉为东方音乐的瑰宝。
民间乐器有“独他尔”、等。
有顶碗舞、大鼓舞等舞蹈,“赛乃姆”是集体舞蹈。
花儿是西北民歌的一种,广泛流传于甘、青、宁等地区,旋律富于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趣,花儿会是花儿歌手们竞赛及交流的盛会。
有农乐舞、长鼓舞、顶水舞、扇舞等及桔梗谣、诺多尔江边等歌曲。
乐器有伽倻琴。
住宅形式东南开门,结构形似口袋,三面设炕,西炕供奉祖先神位,俗称“口袋房,弯子炕”。
圆形穹庐顶蒙古包由细木杆编成的网状圆形围壁和伞形顶架以及圆顶天窗为构架,外部围以厚羊毛毡,包内地上铺毡子及地毯,便于迁徙一般用土坯建筑,屋顶平坦,开天窗。
喜爱在墙上挂壁毯。
以火墙取暖,靠火墙的一边为待客的上座。
住宅大门忌朝西开。
中国传统的殿宇式四合院为主的建筑式样,但布局和装修仍独具其民族特色。
房屋为木构架、四面坡屋顶、瓦片覆盖的砖木结构瓦房,墙壁多刷白灰。
室内盘平地炕。
服饰袍服,马褂、坎肩。
因八旗制度而称之为“旗袍”。
分为首饰、长袍、腰带、靴子四部分。
男女老幼都喜穿长袍,称蒙古袍,系腰带。
喜爱戴四楞绣花帽,称“朵帕”。
男子穿对襟长袍,称“袷袢”。
北方少数民族传统服饰文化探究

北方少数民族传统服饰文化探究北方少数民族传统服饰是中国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独特的外貌、图案和使用的材料,反映了其地域、历史和文化背景。
以下将简要探究北方少数民族传统服饰文化。
中国北方地区的少数民族主要有蒙古族、满族、回族、东北三省的朝鲜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赫哲族、牛蒡族、鄂托克族等。
它们的传统服饰对当今社会的时尚产业有很大的影响。
蒙古族传统服饰蒙古族是中国北方地区最大的少数民族之一。
蒙古族传统服饰表现了草原生活的特点。
在蒙古族的服装设计中,板结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技艺,主要用于制作马鞍以及装饰衣服。
蒙古族伊犁男装通常用黑色和灰色为基调,上衣较长,下摆较宽,袖口中等长度,衣身外套件和护肩上带有红色宽边,以增强装饰效果。
女装则以浪漫和精致为特色。
满族是中国北方地区的少数民族之一,也是中国56个民族中历史上具有较大影响的少数民族之一。
满族传统服饰以钨质、绣花、边角等点缀为特色,形象深刻,色泽鲜艳,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
女装常采用红色、蓝色等暖色调为主色调,既耐穿又漂亮。
男装通常采用流苏设计来突出传统文化和高贵气质。
回族是中国北方地区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宁夏、甘肃、青海和新疆等地。
回族传统服饰充分表现了穆斯林的宗教文化和富丽堂皇的气势。
回族男装大多采用西装等现代服饰,而女装则主要采用清一色的浅色系,以显得优雅、深重。
特别是在婚礼上,回族女子穿着华丽的红色婚纱,及其令人震撼。
朝鲜族居住在中国东北三省,其传统服饰与韩国传统服饰有很多的相似之处。
朝鲜民族的服饰比较宽松,舞蹈动作灵活,帽子在朝鲜传统服饰中也很重要,具有独特的装饰作用。
北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历史

北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历史北方地区是中国少数民族聚居区域,拥有着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和历史。
这些文化和历史不仅反映了少数民族群体的生活习惯、思想观念等方面,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北方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1. 蒙古族文化蒙古族是中国最大的少数民族之一,其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
蒙古族民间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丰富,如马头琴、踏歌、长调唱等。
蒙古族的传统服装也是其文化的重要特征,如袍、褐等。
2. 满族文化满族是中国十五个少数民族之一,其传统文化包含了音乐、舞蹈、戏剧、织锦等多个方面。
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梨园戏”,是满族的传统戏曲形式。
此外,满族民间乐器如芦笙、三弦和管笛等也是十分受欢迎的。
3. 藏族文化藏族传统文化十分丰富,内容涵盖宗教、历史、文学、美术等多个方面。
其中最能代表藏族文化的是唐卡画和佛教文化。
此外,藏族的服饰也十分具有特色,如贡嘎藏袍、噶丹赞普服等。
二、北方少数民族的历史1. 辽金元时期的三大民族政权在北方历史上的辽金元时期,辽、金、元三大民族政权相继在华北地区建立,它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均造就了璀璨的成就。
据史料记载,辽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强盛的少数民族政权之一,辽代实行的“排华政策”导致了较大的民族矛盾。
金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最长时间的北方政权。
元代则废除了世袭制度和科举制度,引进了蒙古的部落制度,也使得元代的政治制度具有了强烈的异族特色。
2. 清代族群融合在清朝建立后,为了稳定边疆不断壮大国势,清朝采取了民族融合的政策,即旨在将汉族和少数民族均纳入清朝官方体系中,促进各民族的融和。
在此期间,清朝逐渐强化中央集权,同时也付出了很多代价,例如战争和内讧等。
三、北方少数民族的文化遗产保护伴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北方地区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不断地消失和丧失。
因此,对北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
中国北方著名的少数民族

夏:九黎、东夷(后羿就是东夷人,当然,舜据说也出身东夷)
商:九黎、东夷
西周:东夷、严允(两个字都加“犭”)、犬戎(据说是严允的另一名称)、鬼方(据说也是严允的另一名称)
春秋:犬戎、中山、九黎(已南迁,楚国祖先系其中一支)
唐中期:突厥、吐蕃、回纥、回鹘、羌、新罗、南诏(已统一六诏)、契丹
唐后期、五代:吐蕃、回纥、回鹘、羌、沙陀(突厥的一支)、契丹、南诏(后建大理国)、南越
战国:匈奴、羌、百越(是九黎的新名字,也有说是九黎中的一支演变而来的)
西汉:匈奴、羌、百越、夜郎(据说是百越的一支,南越王国的主要国民也是百越族)
东汉:匈奴、羌、百越、乌丸、鲜卑、高丽
三国:匈奴、羌、山越、南越(百越已经逐渐消亡,只剩下部分分支)、南蛮(南蛮人其实是一个统称,居住在现在我国西南三省和湖南一带,大部分南蛮人其实还是百越的后人,山越在西部的分支也属于南蛮,此外,九黎遗民也被归在南蛮人氐、羌、铁弗(匈奴一支)、柔然(就是花木兰打的那个北方民族)、高车、山胡、南越(山越已消亡)、南蛮
隋:柔然、高丽(即高句丽)、吐蕃、突厥、羌、南越、南蛮
唐早期:突厥、吐蕃、高昌、羌、六诏(由南蛮演化而来,其中南诏最大)、高句丽、新罗、百济、靺鞨、南越
北方少数民族传统服饰文化探究

北方少数民族传统服饰文化探究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北方地区有着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
少数民族人民的
传统服饰是这些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在历史的漫长岁月中形成、发展和传承下来的,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
1. 锡伯族服饰
锡伯族是一个分布在中国和俄罗斯境内的民族,在中国主要分布在新疆和青海两地。
锡伯族传统服饰以红、蓝、黑为主要色调,体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
男子的传统服饰是中
式的长袍,上面装饰着各种图案,下穿黑色裤子,配上鬃毛鞋。
女子的传统服饰是短上衣
和长裙子,同样装饰着各种图案,下穿靴子。
蒙古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分布在内蒙古、辽宁、吉林、河北、山西和甘肃等地。
蒙古族人民的传统服饰以天然麻布和羊毛为主要材料,红、黄、白是主要颜色。
男人穿着
宽袍、包头巾和长筒靴;女人穿着短袖、宽裙、头发上扎绸带、膝盖下的袜子和垫鞋。
蒙
古族服饰的特点是独具特色、气派非凡、风格独特。
4. 哈萨克族服饰
哈萨克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新疆、甘肃、青海等地。
哈萨克族人的
传统服饰适应草原气候,感觉宽松、轻便舒适。
男子穿宽松的上衣和裤子,外穿白色长袍,头上戴着乌拉扎帽;女性穿着类似袍子的上衣和裙子,上衣袖口和马褂上绣有华美的图案,在腰间系着传统的腰带,旁边配上匹马,感觉非常儒雅、独特。
总体来说,北方少数民族传统服饰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是中华民族宝贵
的文化遗产。
它们不仅是一种外在表现形式,更体现出祖先们的智慧结晶和对生命力的礼赞。
值得我们传承和保护。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名词解释1. 胡人:指的是中国古代北方的游牧民族,包括匈奴、鲜卑、突厥等。
由于他们的生活方式与汉族以农耕为主的生活方式不同,因此被汉族称为“胡人”。
2. 匈奴:中国古代北方的一个游牧民族,曾经建立了强大的匈奴帝国。
匈奴在中国古代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与汉族进行了多次战争和交往。
3. 鲜卑:中国古代北方的一个游牧民族,曾经建立了鲜卑王国。
后来,鲜卑人与汉族的混血后代建立了北魏,成为中国北方的统治者。
4. 突厥:中国古代北方的一个游牧民族,也是汉族称呼北方游牧民族的通称之一。
突厥曾经建立了大突厥汗国,对中亚和中国北方都有较大的影响。
5. 府兵制:是中国古代北方民族的一种兵役制度,根据户籍制度对人民进行兵役动员。
府兵制主要用于保卫边疆和进行战争,是北方民族维持军事力量的一种重要手段。
6. 九姓夷狄:是指中国古代北方的九个特定民族,包括漂、渑、羌、髳、氐、翟、庾、獫、白。
这些民族主要居住在北方边境地区,与汉族有一定的关联和交往。
7. 五胡十六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指的是从西晋末年到南北朝之间,中国北方出现了一系列由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
这些政权包括前赵、后赵、前燕、后燕、前秦、后秦、西燕、北凉、南凉、西凉、南史、北史、西史、北齐、西魏、东魏、北周等十六个政权。
8. 北伐:指的是中国古代以汉族南方政权为主动力,对北方游牧民族政权进行军事征讨和征服的行动。
北伐主要发生在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北方南征的重要战争行动。
9. 游牧民族:指的是一种以牧畜为主要生活和经济方式的民族群体。
游牧民族通常具有移居、放牧和游牧的习惯,他们在草原和高原地区居住,依靠牧畜、狩猎和贸易为生。
中国古代北方的匈奴、鲜卑、突厥等民族就属于游牧民族。
10. 贵族:中国古代北方民族的社会阶层之一,贵族阶层通常拥有特定的世袭地位和特权。
贵族的地位由出生和家族背景决定,拥有土地、财产和权力,并享有特殊待遇和特权。
11. 精兵:指的是北方民族中经过训练和装备精良的战士。
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发展史

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发展史中国历史上的少数民族被广泛分布在全国各地,其中北方少数民族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在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曾经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中包括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契丹、女真等。
匈奴是古代中国北方少数民族的代表,他们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
在汉朝时期,匈奴通过频繁的战争和贸易关系,与中原王朝建立了复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
在匈奴的统治下,草原贸易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同时也推动了中原文化的传播,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唐朝时期,鲜卑成为了中国北方少数民族的领导者。
鲜卑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他们曾经建立过多个政权。
在唐朝时期,鲜卑族成为了唐朝的重要边境民族,他们的领土范围涵盖了今天的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
唐朝时期,鲜卑族通过与中原文化的交流,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色,为中国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做出了贡献。
随着唐朝的覆灭,北方少数民族的政治地位逐渐上升。
在五代十国时期,突厥、契丹、女真等少数民族相继建立了自己的政权。
其中,契丹族建立了辽朝,女真族建立了金朝,成为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少数民族政权之一。
辽朝和金朝的建立,标志着北方少数民族的政治地位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辽朝和金朝的统治下,北方少数民族的社会和文化得到了大力发展。
辽朝时期,契丹族的汉字文化达到了顶峰,他们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金朝时期,女真族的文化成就也非常显著,著名的《金史》、《金元史》等历史著作,对中国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发展史,是中国历史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北方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们应该认真研究和传承北方少数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为中华文明的多元化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北方民族与汉族的文化差异与融合

北方民族与汉族的文化差异与融合在中国,北方民族和汉族同居一地,分别承载着各自独特的文化传承和历史积淀。
在长久的历史演变中,北方民族和汉族的文化发展和融合中充斥着许多难以想象的故事和传说。
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北方民族和汉族的文化差异与融合,让我们一起探究中国独特的文化背景。
一、北方民族和汉族的文化差异1. 饮食差异北方民族以饮食讲究“热”、“煮”、“腌”、“炖”,反之,汉族则喜欢辣椒、花椒等热辣味。
这种饮食上的差异合乎人的自然生理,众所周知,北方天气寒冷,要维持人体正常温度,所以热气上升比较明显。
而南方气候炎热,身体通常在努力降温,所以汉族人就更喜欢吃顶上火的东西。
2. 语言差异北方民族和汉族方言迥异,不同的地域坐落在不同的语言群体中。
在北方,这种区别非常明显,因为北方雄伟壮丽的自然景观和大气磅礴的历史遗迹塑造了在这里的独特文化氛围,尤其是居住在草原牧区的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等等,说的语言磁性浓重、高亢。
3. 风俗差异北方民族重视宗教信仰,如蒙古族崇尚的蓝教,藏族崇尚的宗教信仰与传说,而汉族风俗中则礼尚往来,有“孝敬双亲,尊敬长者”的传统,而南方民族则强调女性地位,民间崇拜关帝、朦胧神等神灵。
二、北方民族和汉族的文化融合在北方民族和汉族历史的漫长岁月中,两者的文化在不断融合和交融,产生出不同类型的文化历程。
这些不同的文化经历和历程融合在一起,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1. 诗歌与文学早在唐代,北方民族与汉族文化之间已经进行了深度交流,许多北方民族文化元素已融入传统汉文化之中。
唐代的李白、杜甫等近千年来,人们对其留下的诗歌和轶事铭记于心,成为中国诗歌和文学的代表作品。
2. 绘画与雕塑当代的北方民族和汉族艺术形式,滋润着中国美术领域的发展,不仅传承着古老的艺术文化,也发扬着现代艺术的创新精神。
以石家庄雕塑厂研究研发的新型材料雕塑为例,这些作品汲取了北方民族和汉族文化元素,使作品与众不同。
3. 音乐与戏曲中国民族音乐和戏曲艺术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朝鲜族民俗概要
一、朝鲜族的形成和人口分布 1、人口分布 2、历史渊源 3、语言文字
二、朝鲜族的宗教信仰
1、原始信仰: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守护神 崇拜。 2、萨满教、佛教等。
三、朝鲜族的服饰
1、服饰的类型:常服、礼仪服、特殊服等 2、朝鲜女子常服:短衣长裙。短衣朝鲜语叫 “则羔利”,长裙叫“契玛”。 3、朝鲜男子常服:短衣、长裤。 4、服装颜色以白色为主,大部分是玉白色和 浅青色,有“白衣民族”之称。
马褂,是满族骑射时穿着的一种褂子, 后成为曰常罩于袍子外面的服装。马褂分 长袖的和短袖的。
3、女子常服:旗袍 满族妇女所穿旗袍,从样式到做工都 十分讲究。样式美观大方,领口、袖头、 衣襟都绣有不同颜色的花边,有的多至十 几道,穿起来匀称苗条,婀娜多姿。女式 旗袍的样式后来发生了一些变化,开禊从 四面改成了两面,下摆也由宽大改为收敛, 袖口也由肥变瘦,直统变紧身贴腰,臀部 略大,下摆回收,长到踝部,使其穿起来 更加合体。现在穿旗袍的已不限于满族妇 女了,它已成为各民族妇女普遍喜爱的服 装之一。
朝鲜族服饰
男子通常穿短款上 衣,斜襟、左衽, 宽型袖筒,下身穿 宽腿、肥腰、大裆 的长裤。外出时喜 欢穿斜襟长袍,无 纽扣,以长布带打 结。女服则为短衣 长裙,叫“则”和 “契玛”。喜欢选 用黄、白、粉红色 衣料。
四、朝鲜族的饮食特点
1、主食:大米 2、传统食品:打糕、冷面、大酱汤、五谷饭 等 3、朝鲜族爱喝汤、喜欢吃素。 4、副食品中素菜有泡菜、海带、桔梗、蕨菜、 辣椒酱等。肉食中有,牛肉、鸡肉、海鱼 等。
• 3、满族 • 满族历史悠 久,文化发达。其 服饰高雅华丽。 男皆袍服,以绸缎 或布制做,外套马 褂 。妇女的旗袍, 喜用绸缎制做,镶 十八道衣边才算好 看,宽袍大袖 。
图左1戴瓜皮 帽、穿马褂长衫 的清末男子。左 2 为戴瓜皮帽、 穿马褂、长衫 男子。左 3 为穿 马甲、长衫的男 子。右 1 为戴皮 帽、穿马甲长衫 的男子。
4、满族的帽子、鞋、发式等 清代满族成年男子把前颅头发全部剃去,只留 颅顶后头发,编结成辫,垂于脑后,主要是便于 山林中骑射。 满族妇女在成年前,只梳一根单辫垂于脑后, 辫梢上缠一红头绳,前额剪成“刘海”,并常以 金银、珠宝制成别致珠坠角,系于辫梢上,随辫 摆动,以示美观。满族已婚妇女必须绾发盘髻, 中间横插一根银制的扁方,称“高粱头”。其中 最典型的是梳“两把头”,将头发束在头顶,编 成“燕尾式”,长头发在后脖颈上,并戴上扇型 发冠,这种发型称“旗头”、“京头”。
四、满族的饮食特点
1、满族的主食和副食:主食以面食为主,主 要是蒸煮食品。 饽饽、驴打滚、萨其马 2、喜欢饮酒和吸烟,喜欢甜食,忌讳吃狗肉
五、满族的社交礼仪
1、满族的称谓:绝大部分改用汉语,其中一 些常用称谓则沿用满语。 2、姓名:姓氏多,用本民族语,是多音节。 3、满族有敬老习俗。 4、满族重客,客来由父兄接待,上菜以双为 上。
三、满族的服饰
1、服饰特点:束装紧袖 2、男子常服:长袍马褂、白袜、青鞋。 长袍又称”旗袍“。满族男子穿的旗袍样式比 较简单,其特点是:无领、大襟、箭袖、左衽、 带扣绊、四开衩、束腰。旗袍分为单、夹、皮、 棉四种,这种“衣皆连裳”(古代上为衣,下为 裳)与汉族的上衣下裳的两截衣裳有明显区别。 它是满族男人喜爱穿着的服饰,也叫大衫、长袍。 四十年代以后,受国内外新式服饰的影响,满族 服饰的男性旗袍已经逐渐消失。
五、朝鲜族的社交礼仪
1、仁爱礼貌 2、尊老好客
第二章
满族、朝鲜族民俗
第一节
满族民俗概要
一、满族的形成和人口分布 1、历史渊源 2、人口分布 3、语言文字
二、满族的宗教信仰
萨满教;祖先崇拜;佛教 萨满教一词源自西伯利亚Manchu-Tungus族 语的saman,shaman指从事萨满技术的萨满师, 所谓萨满教并非指某种特定的宗教或信仰,而是 凡具萨满经验和萨满行为的通称。在Tungus族语 的saman一字中,shaman按文字表面意义来说就 是「知者」(he who knows),所以称知者,意 谓萨满教是一种获得知识的方式。萨满教是一种 现象的通称,没有教条或是特定的信仰体系。
坎肩:坎肩并不是满族原有的服装,是 由汉族的“半臂”演变来的。据记载, “半臂”的衣着样式始于隋朝,当时很简 单,就是无领、无袖、对襟。坎肩又被称 为背心,坎肩有棉有夹,或丝或布,多套 在袍子外面。 兜兜:早期满族男女老幼皆戴布“兜 兜”,贴在胸前,紧系腰腹。制做兜兜十 分讲究,兜嘴要按本旗属的那种颜色,镶 一寸宽的彩色布,绣上吉祥字或图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