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古诗三首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古诗三首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课《古诗三首》包括三首古诗,分别是《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以下是这三首诗的原文及解释:
1. 《宿建德江》
作者: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解释:诗人把船停泊在烟雾弥漫的沙洲边,暮色苍茫,诗人又触发了新的旅途劳累和客居的愁思。
广袤的原野与天际相接,天幕低垂,远处的树木仿佛贴近了天际。
江水清沏,倒映的月亮仿佛与人更近了。
2.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作者: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解释:诗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突然袭来的阵雨比作“翻墨”、“跳珠”,形象地描绘了雨滴的猛烈和杂乱,突
出了天气变化之快。
地面的疾风又把雨滴吹散,望湖楼下的
水域又恢复明亮的景象,犹如晴空万里的天气。
3.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作者: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
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
桥忽见。
解释:在明亮的月光下,鹊鸟的翅膀沾着月光的余辉,受
惊而飞动,树枝也因此而摇晃起来。
夜风送来了蝉儿的鸣声。
闻到稻花的香气,人们便知道今年将是一个丰收年,连青蛙
也在欢唱。
在天空中隐约看到七八颗星星,又飘来了两三点
雨滴。
找寻旧时熟悉的茅店和社庙,却发现它们已经坐落在
溪桥之旁、社林之边了。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

朗读课文 扫清障碍
我会写
sù
zhānɡ yínɡ
mò
素章盈脉
上下结构
左右结构
易写错
sù
素
这里有一点
字谜:青一块, 紫一块。
词语解释
迢迢:遥远。 河汉女:诗中指织女星。 河汉,指银河。 札札:织机发出的响声。 机杼:织机的梭子。
盈盈:形容清澈。 脉脉:用眼睛表达情意的样子。 章:有花纹的纺织品,这里指 整幅的布帛。
两颗星相距那么遥远又那么明亮
译文:牵牛星是那么的遥远而明亮,织女星是那么的皎洁而遥远。
(迢迢 )牵牛星 (皎皎)河汉女
齐读第二、三行诗句,说一说:织 女的心情是怎样的?
伸出,抽出
摆弄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外貌 白皙的
动作
织女虽然伸出纤纤素手,但心不在机织,用 摆动着机杼的动作,揭示她倍感寂寞的内心。
候丨
时候 等候
词语解释
春城:指春天的京城。 御柳:皇帝御花园里的柳树。 汉宫:这里用汉朝皇宫来指唐朝皇宫。 传蜡烛:寒食节禁火,但朝廷传赐蜡烛 给公侯之家,受赐的可以点火。 五侯:这里指天子宠幸之臣。
互动课堂
寒食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
[唐]韩翃
由读诗,把古诗读正确、 春城/无处/不/飞花,
读流利。
寒食/东风/御/柳斜。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结构梳理
寒食
景:花飞 柳斜 情:传蜡烛 散入五侯家
对现实的不满 对权贵的讽刺
主题概括
《寒食》诗人描绘了春天京都长安城 寒食节, 的景象,充分流露出作者对现实的 不满 和对 权贵们的 讽刺 。
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课古诗三首

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课古诗三首
《古诗三首》是六年级下册第三课的内容,包括了《寒食》、《迢迢牵牛星》和《十五夜望月》三首古诗。
1.《寒食》作者是唐代诗人韩翃。
全诗为:春城无处不
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2.《迢迢牵牛星》是东汉文人古诗的一首五言古诗,作
者不详。
全诗为: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3.《十五夜望月》是唐代诗人王建中创作的一首五言绝
句。
全诗为: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在谁家?。
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诗意

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诗意
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望天门山》、《赠刘景文》、《山行》。
1、《望天门山》唐・李白
诗意:
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全文为: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主题: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作者初出巴蜀时乐观豪迈的感情,展示了作者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的精神风貌。
2、《赠刘景文》宋·苏轼
诗意:
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中最好的光景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全文为: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主题: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的,表达了作者对处窘境
中友人的劝勉和支持,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的思想感情。
3、《山行》唐・杜牧
诗意:
弯曲的石头小路远远地伸至深秋的山巅,在白云升腾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停下马车来是因为喜爱深秋枫林的晚景,霜染后枫叶那鲜艳的红色胜过二月春花。
全文为: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主题:这首诗描绘秋日山行所见的景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表现了作者的高怀逸兴和豪荡思致。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知识点梳理古诗部分的学习包括生字掌握、古诗大意的理解、古诗情感的掌握、古诗背诵默写。
一、会写的字侯hóu:侯爵公侯侯门似海章zhāng:乐章篇章盖章约法三章泣qì:哭泣抽泣泣不成声盈yíng:充盈盈利热泪盈眶脉mò:脉脉脉脉含情栖qī:栖息栖身两栖鸦yā:乌鸦鸦片鸦雀无声生字需要掌握读音、书写(字的结构、部件)、组词。
二、多音字处:chù相处 chǔ处理相:xiāng相处xiàng相貌传:chuán 传说zhuàn传记脉:mài山脉 mò脉脉纤:xiān纤细qiàn纤夫三、古诗分析寒食[唐]韩翃(hóng)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作者介绍:韩翃: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唐代诗人,是“大历十才子”之一。
韩翃的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
著有《韩君平诗集》注解:①春城:指春天的京城。
②御柳:皇帝御花园里的柳树。
③汉宫:这里用汉朝皇宫来指唐朝皇宫。
④传蜡烛:寒食节禁火,但朝廷传赐蜡烛给公侯之家,受赐的可以点火。
⑤五侯:这里指天子宠幸之臣。
译文: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英缤纷,寒食节的东风吹拂着宫城里的柳枝。
傍晚时分,宫里忙着传赐蜡烛,袅袅轻烟在王侯贵戚的府第飘散开。
鉴赏:《寒食》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白天景象,描写了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英缤纷的春景和皇宫园林中的风光;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景象,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烬之味。
全诗用白描手法,描摹出了寒食节时浓郁绚烂的春景,以及皇室的雍容恩宠、王侯的富贵娴雅,不仅再现了唐时的节日习俗,也呈现出一派承平景象。
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权贵们的讽刺。
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五年级《古诗三首》

五年级《古诗三首》五年级的《古诗三首》分别包括《枫桥夜泊》、《长相思》和《泊船瓜洲》。
以下是这三首诗的原文、翻译和赏析:1.《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译文:深秋的夜色中,月亮落下,寒鸦啼叫,满地白霜,江边的枫树摇曳着,渔船上的灯火映照着,使愁绪难眠。
在姑苏城外那寒山古寺里,半夜时分敲响了清脆的钟声,悠悠地飘到了客船上。
赏析: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张继途经寒山寺时所作,描绘了枫桥夜泊时的景象。
诗中使用了富有深秋特色的景物,如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等,营造出一种空灵、寂寥、忧愁的氛围。
通过这些景物的描绘,诗人表达了自己旅途中的孤寂和愁思。
诗的后两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则通过描写姑苏城外的寒山寺和钟声,进一步强调了诗人身在他乡的孤独和愁绪。
整首诗语言简洁流畅,意境深远,充分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诗歌才华。
2.《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译文:翻山越岭,登舟涉水,一路向榆关那边行进。
入夜时分,已是深夜千帐灯火。
风雪交加,一直未停,这种声音吵得人难以入眠。
我的故乡可没有这种声音啊!赏析:这是一首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
诗人通过描绘旅途中的山水、风雪等景物,表现了旅途的艰辛和孤独。
同时,“夜深千帐灯”和“故园无此声”等句子的描写,突出了诗人身在他乡的孤独和思乡之情。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深深的思乡之情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3.《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译文: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钟山也只隔着几座山。
春风又吹绿了江南岸边,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赏析:这是一首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
诗人通过描绘京口和瓜洲之间的距离以及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景象,表现了对故乡的眷恋和思念之情。
整首诗语言简洁流畅,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深深的思乡之情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下册《3.古诗三首》课文原文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下册《3.古诗三首》课
文原文
古诗三首
一、《鹅》
鹅,鹅,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
二、《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三、《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这是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下册的《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共收录了《鹅》、《静夜思》和《登鹳雀楼》三首经典的古诗。
《鹅》一诗描绘了鹅曲颈高歌的情景,传达了生活态度积极向上的哲理。
诗人运用简单而生动的词语,形象地描述了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的场景,展现了鹅的生动形象。
《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通过描绘明亮的月光和思乡之情,表达了作者在寂静的夜晚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诗人以明月为切入点,通过简洁的叙述唤起了读者对故乡的思念。
《登鹳雀楼》是唐代文学家王之涣的作品,通过描绘雄伟壮丽的风景,通过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一哲理告诫人们不断向上,不断追求更高层次的目标,不要满足于眼前的成就。
这三首古诗都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感染了读者,也给了我们很多启迪和思考。
通过欣赏和理解这些古诗,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文人墨客的才华和智慧,同时也可以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和理解能力。
注:文章仅供参考,具体格式有待调整。
3 古诗三首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诗意:今天晚上人们都在仰望当空 的明月,不知道这秋思之情落在了谁家。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落: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 人以灵动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 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
“今夜”为什么“人尽望”?
“每逢佳节倍思亲”, 因此中秋之夜人们都会望 月寄包括《寒食》、《迢迢牵牛星》和《十 五夜望月》,这三首诗分别写了三个节气的习俗,今天我 们学习第一首《寒食》,题目点明了节日的名称。
第1课时
第2课时
第3课时
《寒食》
[唐]韩翃
理解诗题,走近作者
了解寒食节
寒食节也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通 常在冬至后的第105天。大概是清明节的前1—2天。 过去在这一天,人们禁烟火,只吃冷食,所以称为寒食。 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荡秋千、踢 蹴鞠、斗鸡等风俗。
主题概括
《寒食》诗人描绘了春天京都长安城 寒食节, 的景象,表达了对春日美景的喜爱,充分流露 出作者对现实的不满 和对权贵们的讽刺 。
说一说:《寒食》这首诗写了 什么传统习俗?(课后选做题)
寒食节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
你认为应该用什么语气诵读《寒食》
这首诗?( C D )
A.喜悦 D.讽刺
B.赞美 E.同情
白天的长安无处不飞花,那夜 晚的长安是怎样的情景呢?
汉宫:这里用汉代皇宫来借指唐代皇宫。借古讽今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夜晚 传蜡烛:指宫中传赐新火。
五侯:这里泛指权贵豪门。 诗意:夜色降临,皇宫里忙着传赐新 火,袅袅轻烟散入权贵豪门的家里。
寒食之夜禁止烟火,但权贵豪门的家中, 烛火通明,烟雾缭绕。如果你是长安的百姓, 看到这些你会有什么感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仙游县实验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校本作业设计
3古诗三首
课时1
一、默写《寒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给加“___”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春城无处不飞花()
A.春天的京城地方
B.春天是个花城地方
C.春天的京城到处
D.春天是个花城到处
2,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
A.伸出织机的梭子
B.洗织机的梭子
C.伸出织机发出的响声
D.洗织机发出的响声
3.中庭地白树栖鸦()
A.庭院中休息
B.中间有一个庭院树枝
C.庭院中树枝
D.中间有一个庭院休息
4.下列诗句写的是哪个节日?请把选项填在括号里。
A.春节
B.清明节
C.七タ节
D.中秋节
E.重阳节
(1)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
(2)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
(3)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
(4)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
三、先解释加点词的意思,然后写出句子的意思。
1.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迢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回顾课文,完成练习。
1,《寒食》的作者是______代诗人_____________ 。
诗中描写晚上的情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
你知道寒食节的哪些习俗?请至少举出三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迢迢牵牛星》这首请一共十句,其中六句都用了叠词.“迢迢””皎皎””纤纤”“札札”“盈盈”“脉脉”这些叠词起了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各项中,诗句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A,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B.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C.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D.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课时2
阅读《迢迢牵牛星》,回答下面的问题。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1.这首诗取材于我国古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神话传说,人们常用这一神话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中,有一个很关键的过渡性句子,它既是前因又是后果,这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在刻画织女时,并没有孤立静止地去写她的思想活动,而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显得含蓄深沉,极富艺术感染力。
课时3
1.“十五夜”指的是_______节的夜晚,中国历代有_______、_______的习俗。
2.诗意再现。
(写出下面诗句的意思)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走进《十五夜望月》
①作者在诗中描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景物。
“秋思”一词告诉我们,诗人描写的是__________天的景物。
②“秋思”是一神清冷、孤寂、思念感的情绪,这从诗中的_______、_______等词可以出。
“不知秋思落谁家”的疑问,我们很难作出具体的回答,但通过读诗,我们可以想象到有一个人一定是思绪满怀的,他就是_______。
4.阅读冲浪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英少一人。
①你知道这首诗写的是什么节日的事吗?当时有什么风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人们写文章表达情感时引用上面诗句最多的是哪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