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五人墓碑记》练习(附答案)
中考文言文阅读《五人墓碑记》练习题附答案

中考文言文阅读《五人墓碑记》练习题附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嗟乎!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褒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不有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
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故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选自《五人墓碑记》)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抵罪:抵消罪行B.人皆得以隶使之隶:像对待奴仆一样C.令五人者保其首领首领:头颅,借指性命D.佯狂不知所之者佯:假装2.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不能容于远近于其身也,则耻师焉B.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以其无礼于晋C.佯狂不知所之者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为D.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其皆出于此乎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本文是为五位平民百姓树碑立传的文字,综合地运用了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B.文中把“今之高爵显位”的种种“辱人践行”与五人的慷慨赴死作对比,反衬出“今之高爵显位”的种种丑态。
C.文中运用假设论证,把五人的英勇就义与五人寿终正寝作对比,突出五人为正义而死,死得其所。
D.文段最后一句,点明作记的缘由和目的,同时揭示出“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这一进步性的观点。
4.把文章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完整word版)《五人墓碑记》课后练习及答案

五人墓碑记课后练习(一)1。
正音蓼.州()废祠.( )皦皦.()敛.( )赀.( )财缇.()骑.( )抶.而扑之( )鞭笞.()呵.斥( )傫.然()詈.骂( )矫.诏( ) 逡.巡( )投缳.( ) 佯.狂( )户牖.( ) 扼.腕()溷.藩()湮.没()逮.捕( ) 逮.住( )湮没.()没.戏( )2.通假字(1)其为时止十有.一月尔(同)(2)敛赀.财以送其行(同)(3)亦曷.故哉(同)3.词类活用(1)去今之墓.而葬焉()(2)缇骑按剑而前.( )(3)买五人之脰而函.之()(4)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5)人皆得以隶.使之()(6)不能容于远近..()(7)亦以明.死生之大.()(8)安能屈.豪杰之流()4.古今异义(1)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古义:今义:路中间(2)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古义:今义:属于个人或以个人身份从事的;非公家的(3)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古义:今义:带头人(4)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古义:今义:异乎寻常的;特殊的;十分(5)颜色..不少变古义:今义: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6)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
古义:今义: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活动(7)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古义:今义:意志和气概.5.一词多义(1)盛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与之争( )呜呼,亦盛.矣哉()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 )见大木枝叶盛.茂()使君盛.怒()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2)发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非常之谋难于猝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发.其志士之悲哉()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舜发.于畎亩之中( )夫鹓雏发.于南海(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发.号施令()(3)卒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 )卒.葬之()卒.与尸合()五万兵,难卒.合()直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4)徒慷慨得志之徒.( )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寡君师越国之众,以从君之师徒.( )自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 )则徒.隶之人至矣()舍车而徒.( )(4)视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明日,徐公来。
有答案五人墓碑记检测

《五人墓碑记》1盖当蓼(音:)洲周公之.()被逮2激于.()义而死焉.()者也3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4.且.()立石于.()其墓之门5以旌..其所为6去.()今之墓.()而葬焉.()7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8.慷慨得志....之徒10死而湮没..()不足道.()者11独五人之皦皦..12其疾病...而死13在丁卯三月之望.14骑按剑而前..15抶而仆..之16公之逮所由使也.....17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18吴之民方痛心焉...19于是乘其厉声以呵....20则噪.()而相.()逐21中丞匿.()于溷藩..(音:)以免..()22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23按诛..五人24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25呼中丞之名而.詈.之26谈笑以.死27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28买五人之头而函..(活:...).之29四海之大(句:)30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31素.()不闻诗书之训.()32激昂大义(句:)33.蹈死不顾....34亦曷.(音:)故哉35且矫诏...纷出36钩党之捕....(句:义)37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38不敢复有株治....39非常..()之谋难于猝.()发40投缳(音:41由是观之....42则今之高爵显.位43一旦抵罪..44或.脱身以逃45不能容于远近..(活..46佯狂..()不知所之.()者47是以..蓼洲周公48忠义暴.于朝廷(句..义.49赠谥..褒.美.50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51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句52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53老于户牗....()之下54则尽其天年.....55人皆得以隶使之....翻译下列句子1.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2..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3.“谁为哀者?”众不能堪,抶而扑之。
4..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5.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
《五人墓碑记》明史·张溥列传》高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甲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褒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不有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
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故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节选自张溥《五人墓碑记》乙张溥,字天如,太仓人。
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
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
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
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以此也。
与同里张采共学齐名,号“娄东二张”。
崇祯元年以选贡生入都,采方成进士,两人名彻都下。
已而采官临川。
溥归,集郡中名士相与复古学,名其文社曰复社。
四年成进士,改庶吉士。
以葬亲乞假归。
读书若经生,无间寒暑。
四方啖名者争走其门,尽名为复社。
溥亦倾身结纳,交游日广,声气通朝右。
溥诗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
节选自《明史·张溥列传》1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而又有剪发杜门杜门:塞住门,不与外界交往。
B. 令五人者保其首领首领:头颅,借指性命。
C. 日沃汤数次沃汤:喝水。
D. 以葬亲乞假归乞假:请假。
15.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不能容于远近乃设九宾礼于廷B. 佯狂不知所之者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C. 四方啖名者争走其门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D. 以故名高一时以资政殿学士行16.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甲文通过对比表明五人忠义昭彰,荣于身后,充分肯定了五人死难的伟大意义。
B. 甲文议中夹叙的写法,使议论不流于空泛,记叙借此得到补充,叙议浑然一体。
《五人墓碑记》“张溥,字天如,太仓人”阅读答案及解析翻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甲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褒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不有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
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故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节选自张溥《五人墓碑记》乙张溥,字天如,太仓人。
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
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
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
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以此也。
与同里张采共学齐名,号“娄东二张”。
崇祯元年以选贡生入都,采方成进士,两人名彻都下。
已而采官临川。
溥归,集郡中名士相与复古学,名其文社曰复社。
四年成进士,改庶吉士。
以葬亲乞假..归。
读书若经生,无间寒暑。
四方啖名者.争走其门,尽名为复社。
溥亦倾身结纳,交游日广,声气通朝右。
溥诗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
节选自《明史·张溥列传》1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而又有剪发杜门..杜门:塞住门,不与外界交往。
B. 令五人者保其首领..首领:头颅,借指性命。
C. 日沃汤..数次沃汤:喝水。
D. 以葬亲乞假..归乞假:请假。
15.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不能容于.远近乃设九宾礼于.廷B. 佯狂不知所之.者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C. 四方啖名者.争走其门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D. 以.故名高一时以.资政殿学士行16.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甲文通过对比表明五人忠义昭彰,荣于身后,充分肯定了五人死难的伟大意义。
B. 甲文议中夹叙的写法,使议论不流于空泛,记叙借此得到补充,叙议浑然一体。
必修三五人墓碑记训练参考答案

高一小题训练13参考答案1.A【(A.qiào guàn;B.kuì cuán “箭拔弩张”改为“剑拔弩张”;C.mài/mò;liàng;“一愁莫展”改为“一筹莫展” D.jué shé/zhé“挖墙角”改为“挖墙脚”)】2.C(群情鼎沸:形容群众的情绪异常激动,平静不下来。
群情激奋:众人的情绪激动振奋。
不合语境。
此起彼伏:用来形容事物发展有起伏或不断兴起;没有穷尽。
甚嚣尘上:原指军营中人声喧哗;尘土飞扬。
形容传播消息;议论纷纷。
现多指错误或反动言论非常嚣张。
不合语境。
始料未及:没有想到的,在意料之外的。
超乎想象:超越了我们的想象,指事情的结果是我们所没想到的。
不合语境。
)3.A【B项“过分”与“溢美”语义重复;C项“成长为”宾语残缺;D项“取得……发现”动宾搭配不当)】4.⑴诗稿雪雁⑵蒋玉菡香菱空空道人曹雪芹石头记5.A6.B【A①慷慨(意气激昂)C①痛心(痛恨)D①穷(困窘)】7.B 【本文写作目的是赞颂五人为了正义而勇于牺牲的精神】8.翻译⑴而这五个人生在民间,平时没有受到过《诗》《书》的教诲,却能被大义所激励,踏上死地而不反顾,又是什么缘故呢?⑵他们可耻的人格,下贱的行为,比起这五个人的死来,意义轻重到底怎么样呢?⑶怎么能够使英雄豪杰们,在墓道上紧握手腕,抒发他们作为有志之士的悲慨呢?默写⑴飞漱其间清荣峻茂⑵会挽雕弓如满月⑶枯藤老树昏鸦⑷夜来幽梦忽还乡⑸层见错出⑹且矫诏纷出不敢复有株治大阉亦逡巡畏义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
五人墓碑记练习答案

3.一词多义(1)发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动词,拿出)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动词,激发)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动词,发动)发其志士之悲哉(动词,抒发)而又有剪发杜门(名词,头发)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动词,射出)1(2)行吾社之行为士先者(名词,品行)其辱人贱行(名词,行为)敛赀财以送其行(动词,走,上路)2(3)固轻重固何如哉(副词,本来,引申为“究竟”、“到底”)斯固百世之遇也(副词,实在,真是)3公之逮所由使也(动词,主使)人皆得以隶使之(动词,使唤)(5)徒慷慨得志之徒(名词,一类的人)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形容词,空)徒有虚名(副词,相当于“只”“空”)4缇骑按剑而前(动词,用手压或握)按诛五人(动词,考查,查究)以一平板按其面(动词,按压)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动词,放下,止住)缘法而治,按功行赏(介词,按照)5(7) 得慷慨得志之徒(动词,实现)人皆得以隶使之(动词,能够)(8)卒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名词,士兵)鲁肃闻刘表卒(动词,死)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卒与尸合(副词,最终)五万兵难卒合(副词,仓促)6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动词,改变) 贼易之(动词,轻视)7挟持私虑,深失孤望(形容词,私人的)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动词,偏爱)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动词,偏私,不公道)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名词,私心,私利)8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动词,比较)视为止,行为迟(名词,目光,视力)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动词,视察)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动词,看)9呜呼,亦盛矣哉(形容词,盛大,隆重)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时哉(形容词,兴旺,兴盛)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行(动词,装上)10况草野之无闻者欤(名词,声名)不求闻达于诸侯(动词,闻名)余闻而愈悲(动词,听说)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动词,懂得,理解)11予犹记周公之被逮(介词,表示被动)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矣(动词,遭受,蒙受)将军身被坚执锐(动词,通“披”,穿在身上)12(15)望三月之望(农历每月的十五日为望)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动词,盼望)登轼而望之(动词,遥望,远望)深失所望(名词,希望)134.词类活用(1) 名词作动词。
《五人墓碑记》高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嗟乎!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褒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不有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
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故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选自《五人墓碑记》)19. 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抵罪:抵消罪行B. 人皆得以隶使之隶:像对待奴仆一样C. 令五人者保其首领首领:头颅,借指性命D. 佯狂不知所之者佯:假装20. 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不能容于远近于其身也,则耻师焉B. 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以其无礼于晋C. 佯狂不知所之者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为D.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其皆出于此乎21.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本文是为五位平民百姓树碑立传的文字,综合地运用了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B. 文中把“今之高爵显位”的种种“辱人践行”与五人的慷慨赴死作对比,反衬出“今之高爵显位”的种种丑态。
C. 文中运用假设论证,把五人的英勇就义与五人寿终正寝作对比,突出五人为正义而死,死得其所。
D. 文段最后一句,点明作记的缘由和目的,同时揭示出“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这一进步性的观点。
22. 把文章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会考课课练升级版《五人墓碑记》(教师答案版)
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题4分,共64分)
1.选出通假字最多的一项( A )A.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B.敛赀财以送其行C.颜色不少变D.蹈死不顾,亦曷故哉2.选出对下列加点词解释全正确的一项(B)
A.①凡富贵之子,慷慨
..士先者(品行可作为)
..得志之徒(出手大方)②吾社之行为
B.①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之大(偏指“死”)
..(亲信、党羽)②亦以明死生
C.①吴之民方痛心
..之谋难于猝发(不同寻常的)..焉(痛苦)②非常
D.①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黄金)②颜色
..不少变(指脸色)
3.选出对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B)
A.待圣人
..以老于户牖之下(领袖)..之出而投缳道路(指崇祯皇帝)B.令五人者保其首领
C.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
..变(一点也不)
..而拜且泣者(不前去拜访)D.颜色不少
4.选出加点字活用类型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 D )
A.去今之墓.而葬焉B.缇骑按剑而前.C.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D.人皆得以隶使之5.选出加点字活用类型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 A )
A.买五人之脰而函.之B.吾社之行为士先.者C.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D.亦以明死生之大.6.选出加点字活用类型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 B )
A.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B.不能容于远近
..
C.亦以明.死生之大D.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
7.选出加点字活用类型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 C )
A.抶而仆.之B.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际C.后人哀之而不鉴.之D.李牧连却.之8.选出下列各句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A定后,余为省略句)A.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B.断头置城上C.扼腕墓道D.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9.选出与“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句式不同的一项(C之宾前,余为被动句)A.激于义而死焉B.激昂大义,蹈死不顾
C.钩党之捕遍于天下D.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10.选出下列各句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C判断,余为状后句)A.忠义暴于朝廷B.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C.斯固百世之遇也D.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
11.选出加点字词解释不全正确的一项(A)
A.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废除)众不能堪.(忍受)
B.以旌.其所为(表彰)则噪而相.逐(他)
C.死而湮没不足道.者(说起)按.诛五人(追究)
D.然五人之当.刑也(遭受)老于户牖
..之下(门和窗,借代家里)
12.选出对下列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D )
①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②子孙视.之不甚惜③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④卒.与尸合A.①②同,③④同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C.①②同,③④不同D.①②不同,③④同13.选出对下列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B )
①去今之墓而葬焉.②吴之民方痛心焉.③激于.义而死④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A.①②同,③④同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C.①②同,③④不同D.①②不同,③④同14.选出对下列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B )
①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②谈笑以.死③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④亦以.明死生之大
A.①②同,③④同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C.①②同,③④不同D.①②不同,③④同15.选出对下列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C )
①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②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
③乘其厉声以呵④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
A.①②同,③④同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C.①②同,③④不同D.①②不同,③④同16.选出对下列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A )
①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②徒.留无所施③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④慷慨得志之徒
A.①②同,③④同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C.①②同,③④不同D.①②不同,③④同二、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17—20题(36分)
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
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17.解释加点字词:(6分)
①或.脱身以逃()②剪发杜.门()③不知所之.者()
④辱.人贱行()⑤哀.斯墓()⑥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18.翻译划线文句。
(16分)
①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答:。
(他们的可耻的人格、卑贱的行为,与这五个人的死相比,轻重到底是怎样的呢?)
②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
(凡是天下的有志之士没有不前去跪拜而且流泪的,这真是百代难得的待遇啊。
)
③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不这样的话,假如让这五个人保全他们的头颅从而老死在家里,那么,虽然他们能享尽自己的自然寿命,但是人人都可以像使唤奴隶一样来使唤他们,又怎能使英雄豪杰们在墓前屈身跪拜并且激动地用力握住自己的手腕,抒发他们作为有志之士的悲叹呢?)
④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因此,我和我们复社的各位君子惋惜这座坟墓空有那块石头,所以就为它写了这篇碑记,也用来阐明死的重大意义,以及平民之死对国家兴亡具有重要作用)
19.用“//”将本段文字分成三层,并概括大意。
(6分)
(①将高爵显位的辱人贱行与五人激于义而死加以对比,突出五人之死意义重大。
②将五人激于义而死的荣耀与设想他们老死于家中默默无闻加以对比,突出五人之死,死得其所。
③表明写作动机。
)
20.本段文字说明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试简析并说明作用。
(8分)
(①将高爵显位的辱人贱行与五人激于义而死加以对比,突出五人之死意义重大。
②将五人激于义而死的荣耀与设想他们老死于家中默默无闻加以对比,突出五人之死,死得其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