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人墓碑记(优课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五人墓碑记》教学设计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张溥的思想和 人格魅力,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
和人生态度。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思考人 生意义,培养学生的思想觉悟和
人文素养。
02
教学内容与步骤
导入新课
故事导入
讲述明末东林党人与魏忠贤阉党 之间的斗争背景,以及五人墓碑 建立的缘由,引起学生对课文的 兴趣。
直接导入
直接介绍《五人墓碑记》的作者 张溥及文章背景,让学生对课文 有初步了解。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翻译、归纳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理解文章内容。 通过小组讨论、比较阅读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文章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
通过课堂互动、教师点评等方式,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惑,提高学习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认识到《五人墓碑记》 所体现的民族精神和正义感,培 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提供学习资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 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手段
01
02
03
04
使用多媒体教学
通过PPT展示文章背景、人物 关系和重要概念,帮助学生更
好地理解内容。
利用网络资源
引导学生查找相关资料,扩展 阅读,加深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
组织课堂活动
设计角色扮演、辩论等课堂活 动,让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
第二季度
第三季度
第四季度
教学目标是否明确
在本次教学中,我设定 了清晰的教学目标,包 括理解五人墓碑记的背 景、主题和艺术特色。 但在实际教学中,我发 现部分学生对背景的理 解不够深入。
教学方法是否得当
我采用了讲解、小组讨 论和问答的方式进行教 学,发现小组讨论环节 效果较好,学生积极参 与。但在讲解部分,我 发现自己的语速较快, 部分学生跟不上节奏。
五人墓碑记 教案

五人墓碑记【教学目标】新教材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就是加大了古诗文的比重。
代表性的时文固然重要,因为它能及时的反映一个时代或者一个特定时期的文章思想特色和写作风格。
但是,代表性的古文是我们中国古典文学长河中的精粹,它代表不同时代或时期的特色和风格,并且经受了历史的考验,证明是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如辩证深邃的思想认识,匠心独运的构思布局,精练简洁的语言表达,独具一格的艺术才华等)。
因此适当增加优秀古文的比重,对弘扬中华文化传统,加强青少年的素质修养,是非常必要的。
《五人墓碑记》从形式看是一篇墓碑记,在古代文体中属于杂体。
它必须说到死者生平中的重要事迹,要抒发作者对死者的悼念之情,有时还要由叙入议谈一点作者的感受。
而本文又跟一般的墓碑记有所不同:它有浓郁的政治色彩。
因为五义士是在反阉党斗争中牺牲的,作者站在进步的政治立场上,在歌颂五义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斗争精神的同时,严厉地批判了阉党的罪恶行径及附逆者的卑劣品质,并且,作者在这个基础上,阐述了生死价值观的问题。
因此本文是对学生思想教育和人格感化的极好材料。
教师不必过多的阐发课文的主题思想,只须介绍必要的历史背景和事实,加以恰到好处的点拨性讲析,让学生自己在诵读关键文句的过程中接收熏陶,感悟人生的价值观。
“义”是全文的“纲”,五人“激于义而死”,贤士“激于义”而“立碑”,作者“激于义”而写“记”,那么我们也该“激于义”而“教”而“学”。
本文感情强烈,语言铿锵,主要得益于语言表达上的叙议结合。
指导学生搞清楚本文叙议是如何紧密结合的,是教学这篇课文的一个重要任务。
学生的学能否“激于义”,首先取决于教师的点拨性讲析是否真正能突出课文内容本身的“义”,可以说教师在课堂上自然地“激于义”,是上好这篇课文的前提。
通过学习叙议结合手法,深刻领会“义”的强大感召力是根本目的。
对比、反衬是许多优秀作品经常采用的手法。
《五人墓碑记》在这方面用的犹为突出和成功。
五人墓碑记 教案教学设计

五人墓碑记教案教学设计五人墓碑记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积累字词句知识2、学习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以及对比论述的方法3、了解本文跌宕多姿而又组织严密的特点4、认识五位义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斗争精神,理解作者关于生死价值的阐述教学重点:学习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以及对比论述的方法教学难点:认识五位义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斗争精神,理解作者关于生死价值的阐述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简介作家作品时代背景2、听录音,正音、明读3、疏通文意。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诗歌引入:狱中题壁谭嗣同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人,并立碑以为纪念。
作者就为此写了碑记。
2、碑记: 又称“碑志” ,刻在墓碑上,是用来记叙死者生前的事迹,评价、歌颂其功德的文字。
最早的作品,可追溯到秦朝李斯的泰山、琅琊石刻。
从立碑的地点和用途上分,有山川碑、宫室碑、桥道碑、寺庙碑著称。
从写法上看,原始的碑记只是记叙。
后来的作者,或就所叙之事加以评论,或借题发挥抒写情志,碑记遂演变为一种叙述兼议论的文体3、张溥(1601——1640),复社的创始人和领袖。
字天如,太仓(江苏)人。
明末有许多文社,复社大约成立于熹宗天启末,本于“应社”,集合许多小社而成。
主张“复兴古学”,强调“居今之世”,要“为今之言”,“务为有用” 。
张溥幼年刻苦读书,《明史·文苑传》言之:“所读书必手抄,抄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如是者六、七始已。
”后来把自己的书斋命名曰“七录斋”,著有《七录斋集》。
他所写的文章多为抨击名模宦官专权及揭露腐败的政治之作,《五人墓碑记》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三、听录音,正音、明读1、正音:阉yān(指太监) 湮yān(埋没) 敫jiǎo(本指玉石洁白、显耀、明亮)•崐赀zī(同资) 缇骑tíjì(指明代锦衣卫) 失chì(击) hùn(厕所)累lěi(累积、连续) 豆dòu(颈项,这里指头) 曷hé(同何) 缳huán(绳索崐的套子) 暴pù(同曝,显露) 谥shì(死后追封的称号) 牖yǒu(窗洞)詈lì(骂) jǐong(光、明亮)2、明读: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
《五人墓碑记》教案一等奖3篇

1、《五人墓碑记》教案一等奖1.给课文拟一个简要的提纲。
第一部分:交代建五人墓碑的由来,并提出问题,发人深省,引出下文。
第二部分:记述苏州市民的反暴斗争以及五人死难经过。
第三部分:高度评价,进而揭示中心。
第四部分:补叙四位贤士大夫的姓名,照应开头。
2.课文是如何高度赞扬五位义士的斗争精神和高尚价格的?请结合课文内容简要回答。
一是直接赞美①全文开头用了一个判断句指出其“激于义而死”,直截了当对五人死义作了赞美;②描写五人临刑时的举止与死后的神色,表现其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精神;③描写五人领导的一场斗争所取得的效果,赞美五人的杰出贡献;二是侧面烘托①开篇即点明为五人修墓立碑,而且是“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意在通过五人死后给社会留下的重大反响,来突出五人“激于义而死”的意义之大,选用魏阉废祠来葬他们,是人们对五人的高度颂扬。
②两次提到“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和“发五十金”,足见五人的义举深受后来人的赞许,也是用贤士大夫的“激于义”来衬托五人的“激于义”。
③用“呜呼!亦盛矣哉!”盛赞建墓立碑的盛大和隆重,说明五人声名之皦皦。
④用“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和“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表现其精神动人心魄。
三是运用对比①第一、二段富贵之子、士大夫不关心国事无所作为死不足道和五人的所为对比。
②第五段中大阉之乱变节易志的缙绅和五人的大义凛然、蹈死之顾对比。
③第四、六段以高爵显位的辱人贱行和五人英勇就义、谈笑以死对比。
④第六段以假想五人不死于义尽其天年而毫无意义和五人之死后英名永存对比。
处处反衬出无义士美好高尚的内心世界。
3.通读全文,作者要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人固有一死,死要死得其所,要有价值和意义。
就如五人,虽是普通百姓,但他们的`正义行为也能对国家的政治发展产生重要作用。
激浊扬清:揭露阉党罪行,赞美褒奖仁人志士为国为道义而正直斗争的光明磊落的品格。
(完整版)五人墓碑记教案

五人墓碑记【教学目标】1.学习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以及对比论述的方法。
2.了解本文跌宕多姿而又组织严密的特点。
3.认识五位义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斗争精神,理解作者关于生死价值的阐述。
【教学重点】1.夹叙夹议,运用对比方式进行议论,同时兼用抒情的写法。
2.在熟读的基础上,掌握本文涉及到的实词及文言句式,进一步巩固词类活用,以增强语感,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1.本文叙述和议论之间的转承结合。
2.运用注释,系统了解有关历史背景,并由此领会五人牺牲的价值和意义。
【教学安排】三教时【教学过程】第一教时一.导入:鲁迅先生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辉,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今天我们学习的文章中的五位主人公就是这样为民请命的人,是舍身求法的人。
板书:五人墓碑记张溥(pú)二.作者介绍:张溥,字天如,号西铭,江苏太仓人。
明代著名文学家,社会活动家。
自幼刻苦自励,勤奋好学,每次读书一定要先亲手抄一遍,抄后读过即焚去,然后再抄、再读、再焚,至七次始罢。
崇祯四年进士,曾集郡中文士,结复社评议时政,为权贵所恶,后以党祸而死。
著有《七录斋集》等。
三.听课文录音,注意读音和节奏注意下面的读音蓼li?o洲阉yān(指太监,文中逆阉、大阉专指魏忠贤) 旌jīng(表扬)湮yān(埋没) 皦jiǎo皦(通“皎皎”,名声显赫的意思)• 敛赀zī(同“资”,钱财) 缇骑tíjì(橘红色的士兵,这里专指明代锦衣卫) 抶chì(笞打,鞭打)溷藩hùnfān(厕所) 傫lěi 曷hé(同“何”)逡巡qūnxún(欲进不进,迟疑不决的样子) 缳huán(绳索,套索)暴pù(同“曝”,显露) 谥shì(死后追封的称号)户牖yǒu(窗洞,这里指代家忠) 詈lì(骂)• 冏ji?ng(光、明亮)四.学生再读一遍课文五.说说从课文中读到了什么。
高一语文《五人墓碑记》教案3篇

高一语文《五人墓碑记》教案高一语文《五人墓碑记》教案精选3篇(一)教案:《五人墓碑记》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五人墓碑记》,了解并理解文学作品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创作能力。
教学重点:1. 掌握《五人墓碑记》的基本情节和主题。
2. 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语言表达。
3. 运用文学知识和批判思维能力,对作品进行批评性分析。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深入理解和批判性思考能力。
2. 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教学过程:导入:1. 引入故事背景,解释《五人墓碑记》的情节和主题。
2. 提问学生对该作品的初步了解和印象。
主体:1. 学习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语言表达。
a. 分析作品中五位主人公的人物性格和命运选择。
b. 分析作品中的语言表达手法,如比喻、隐喻等。
c. 分析作品中的符号意义和象征意义。
2. 进行批评性分析,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作品的主题和意义。
a. 通过对作品的情节、人物和语言等方面的分析,提炼出主题概括。
b. 引导学生思考作品背后所反映的社会和人性问题。
c. 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批评性分析和评价。
3. 鼓励学生进行文学创作。
a. 在深入理解和分析作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个人感悟的文学创作。
b. 学生可以选择以小说、散文、诗歌等形式进行创作。
巩固:1. 学生展示自己的文学创作作品,互相进行评价和交流。
2. 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创作进行反思和提升。
作业:1. 要求学生对《五人墓碑记》进行个人感悟与批评性分析的书面作业。
2. 鼓励学生继续进行文学创作,完成一篇以《五人墓碑记》为题材的作品。
教学资源:1. 《五人墓碑记》的文本材料。
2. 针对文学分析和批评性分析的学生手册。
3. 学生的文学创作作品。
注:以上教案仅供参考,具体教学内容和方式还需根据具体的教学环境和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高一语文《五人墓碑记》教案精选3篇(二)《病梅馆记》教案模板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文学作品《病梅馆记》的背景和作者。
《五人墓碑记》教学设计

《五人墓碑记》教学设计【教学切入点】1.从名言名句切入。
教师首先给出文章的中心句,即“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要求学生寻找与其相关的名言名句,如司马迁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然后要求学生谈谈对这些名句内涵的理解,教师根据学生的理解情况有针对性地引导评点课文的思想内容,在评点思想内容的过程中穿插评点课文的写作特色。
2.由“义”字切入。
什么是真正的“义”,教师首先要求学生自由讨论,然后引导学生围绕“义”字评点全文。
在评价和质疑中深入理解作者对这一事件的看法及课文运用的写作手法。
【教学目标】一、了解明末苏州人民反抗阉党迫害的事迹,理解作者关于生死价值的阐述。
二、通过提示评点五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分析课文反复运用的对比手法以及叙事、议论、抒情有机结合的写作特色。
三、掌握课文中墓、疾病、先、函、明、屈、隶等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重难点】本文涉及的历史知识较多,学生不一定了解,建议教师对文中涉及的历史背景及阉党、东林党人、复社、生祠等相关知识给予简介。
由于受所处时代的影响,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具有时代局限性,教师要注意正确引导,作者的思想局限性。
墓碑记这种文体,通常是记述死者的姓氏、籍贯、出身、经历、生卒、年寿及其子孙的情况。
本文跟一般的墓碑记有所不同,它有着浓郁的政治色彩,教师在引导时要注意说明。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法】1.品读课文,指导学生根据提示进行批注。
为了培养学生运用评点批注式的方法阅读课文,本文给出了问题,要求学生根据问题自主批注。
批注前首先要求诵读全文,把握全文大意及其结构,在正确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再进行批注。
学生此时可能还不能完全自主批注,教师要指导学生仔细审读、揣摩课文右边的提示性语言,明确应该从哪些角度对课文进行批注。
批注过程可以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
2.填写表格来理解对比手法。
全文有四处对比,作者将五义士与哪些人进行了对比?从哪些方面进行了对比?对比后得出了什么结论?教师可要求学生通过填写表格来掌握课文使用的反复对比手法正气。
《五人墓碑记》教师版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三)

文本主题:阐 述《五人墓碑 记》的主题思 想和主要内容
文本结构:分 析《五人墓碑 记》的结构特 点和叙事方式
文本语言:赏 析《五人墓碑 记》的语言艺 术和表达技巧
重点难点解析
重点:五人墓碑记的背景、思想内涵、艺术特色 难点:五人墓碑记的主题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解决方法:通过讲解、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实践环节: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五人墓碑记的现实意义
教学总结:对本单元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 点和难点。
教学内容回顾: 简要回顾本单元 的教学内容,包 括《五人墓碑记》 的背景、主题、 结构和艺术特色 等。
重点难点解析: 强调本单元的重 点和难点,包括 五人墓碑记的主 题思想、五人精 神的内涵、文章 中的对比手法等。
学生表现评价: 对学生的课堂表 现进行评价,包 括学生的参与度、 思考深度、表达 能力等方面。
程度
教学效果:根 据学生的作业、 考试等评估教
学效果
改进措施:根 据教学反馈, 调整教学方法、 内容等,提高
教学效果
持续改进:不 断收集教学反 馈,持续改进 教学方法和内
容
06
教学反思与总结
教学反思:对本次教学的得失进行总结,提出改进 意见。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教学内容方面:本次教学重点突出,难点讲解清晰,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知识点。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教学方法方面: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讨论、小组合作等,学生参与度较高,课 堂氛围较为活跃。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教学效果方面:大部分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所学内容,但仍有部分学生存在理解困难,需 要加强辅导。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改进意见方面:针对部分学生理解困难的问题,可以增加一些实例或案例,帮助学生更好 地理解知识点;同时也可以加强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意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人墓碑记》教学设计
【课题】五人墓碑记
【教材】苏教版必修三
【年级】高一下学期
【执教】山东省广饶县第一中学韩红敏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重点文言知识,尤其是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特殊文言知识。
2、引导学生朗读分析五人之死,感受其“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精神品格,理解作者“匹夫之有重于社稷”的思想主旨,从而熏陶学生追求高尚的人格操守。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朗读分析五人之死,感受其“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精神品格。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匹夫之有重于社稷”的思想主旨,并追求高尚的人格操守。
【教学方法】多媒体朗读讨论
【课型设计】研读课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与步骤】
课前预习:教师印发相关背景材料,学生自读课文,梳理文言知识,并结合材料理解文意。
【整体设计】整篇文章,计划用两课时。
第一课时熟读文本,疏通文意,积累文言知识;第二课时在复习巩固重点文言知识的基础上,朗读分析五人之死,感受其“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精神品格,理解作者“匹夫之有重于社稷”的思想主旨。
其中,第一课时是基础,重在学生的朗读与积累;第二课时是提高,重在学生的研读与思考。
此“优课”即第二课时。
一、导入
鲁迅先生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辉,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教师课件呈现,学生齐读理解)其中,“舍身求法”,原指佛教徒不惜牺牲自己寻求佛法;后来比喻为了追求真理而不惜牺牲自己。
《五人墓碑记》中的“五人”就是舍身求法这类人的典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一起感受他们不朽的精神与品格。
二、明确目标
1、复习巩固重点文言知识,尤其是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特殊文言知识。
2、朗读分析五人之死,感受其“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精神品格,理解作者“匹夫之有重于社稷”的思想主旨。
三、巩固知识
1、读准字音。
重点:蓼.(liǎo)洲旌.(jīng)其所为湮.(yān)没皦皦
..(jiǎo)赀.(zī)财抶.(chì)而扑之溷.(hùn)藩傫.(lěi)然詈.(lì)之矫.(jiǎo)诏逡.(qūn)巡投缳.(huán)暴.(pù)于朝廷赠谥.(shì)褒.(bāo)美户牖.(yǒu)
2、解释字词
重点:以旌.其所为:表扬
众不能堪.:忍受
谈笑以.死:连词,表修饰,相当于“而”
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拿出
激昂大义,蹈.死不顾:踏,回头
3、词类活用
重点:去今之墓.而葬焉:名作动,修墓、筑墓。
其疾病
..而死:名作动,生疾病,患疾病。
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名作动,用匣子装。
人皆得以吏.使之:名作状,像对待奴仆一样。
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形作名,重大作用。
4、古今异义
重点:吾社之行为
..士先者:古——品行,作为;今——举动。
吴之民方痛心
..焉:古——痛恨;今——心里悲痛。
颜色
..不少变:古——脸色;今——色彩。
非常
..之谋难于猝发:古——非同寻常,篡位;今——十分,很
令五人者保其首领
..:古——头颅,性命;今——首脑,领导人。
【备注】教师课件呈现,学生先个人回答,后齐读巩固。
四、文本解读
1、碑记是一种刻在石碑上,叙述死者生平事迹,歌颂其功德,表达悼念之情的文体。
《五人墓碑记》就是为了纪念五个死去的人而刻在他们墓前石碑上的一篇文章。
然而作者突破了碑记文体的一般程式,大胆取舍,对五人生前其他事迹一概略而不书,只集中笔墨写其“死”。
那么我们就由一个“死”字切入对文章的理解。
思考:五义士为什么而死?结合文本加以读析。
学生:“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
教师:这是对五人之死的总体评价。
怎样理解?
学生:这五个人,是当蓼洲周公被逮捕的时候,被大义激发而死在这件事上的。
教师:那么“蓼洲周公”是谁?他们又怎样被大义激发而死呢?我们结合背景来看。
【相关背景】明代天启元年,熹宗即位,宦官魏忠贤专权,残酷镇压异己,杀戮大臣,“钩党之捕遍于天下”。
在朝任职的东林党人多次上疏熹宗,反对魏忠贤邪恶势力,要求关心民生,反对横征暴敛。
这些主张符合人民的愿望,受到百姓拥戴。
蓼洲周公,周顺昌,就是一个在职的东林党人,他为人正直、清廉,疾恶如仇,关注民间疾苦,指斥魏阉恶行。
因此,阉党在天启六年以莫须有的罪名,逮捕周顺昌并趁机勒索时,激起了群众的愤慨,一场人民群众自发反抗阉党的斗争就爆发了。
事后,阉党朝廷大肆抓捕暴动群众,市民颜佩韦等五人为了保护群众,挺身而出,承担了责任,慷慨就义。
次年,熹宗死去,阉党倒台,魏忠贤畏罪自缢,周顺昌得
以昭雪。
为了纪念死去的五烈士,苏州市民把虎丘山塘的魏忠贤生祠夷为平地,将五人合葬此处,并立了墓碑,称为“五人墓”。
作者张溥为此写了这篇碑记。
回扣课文第1自然段,学生全体齐声朗读,简析主要内容,作者总评五人为何而死,并交代了给五人立碑的经过和目的,即写这篇碑记的由来。
2、思考:五义士是怎样死的?结合文本加以读析。
引导:回扣课文第3-4自然段。
学生:全体齐读文章两段,并简析两段主要内容。
教师点拨:两段都写五义士之死,却角度不同,第3自然段主要写了包括五义士在内的苏州市民抗暴斗争的经过,第4自然段主要写了五义士从容就义的经过。
品读感受震撼人心的细节——“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
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
这段文字最见五义士为义而死、临难不苟、视死如归的从容无畏,也看出作者对其舍生取义而死的高尚的人格尊严的赞颂之情。
【备注】学生朗读品味,想象当时画面,谈自己的理解。
3、思考:五义士的死有何意义?作者用了哪几组对比来表现其死的意义?
学生:浏览速读全文,小组讨论,概括文中四组对比,朗读原文语句,分析其意义。
点拨:⑴第2自然段中将五人之死与“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的死作对比(死后声名),一个“曒曒”,一个“湮没”,更加突出了五人的义举,表现了五人“激于义而死”的不同寻常。
⑵第5自然段中将五人“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与“缙绅”的易志变节作对比(做人的品格),突出了出身底层的五人嫉恶如仇为正义而死的品格和政治影响。
【相关背景】五义士: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他们有的是轿夫,有的是卖衣服等等的小商人,五人过去互不相识,而且除周文元外,其他四人同周顺昌也毫无交往。
周公被捕时,他们完全是出于义愤而自发参加斗争,也完全是出于大义而主动承担了罪责以救百姓。
被捕后,他们对自己的作为毫不隐讳,凛然不惧,最终大骂着阉党从容就义,几万市民与之含泪诀别。
⑶第4和第6自然段将五人“谈笑以死”从容就义与“高爵显位”的“辱人贱行”作对比(死的气节),揭示荣耀和耻辱的不同结局,可见五人死得壮烈,突出他们临难不苟的精神气节与视死如归的人格尊严。
【精彩穿插】不禁想起诗人韩瀚为纪念张志新烈士写的一首诗《重量》:“她把带血的头颅,放在生命的天平上,让所有苟活者,都失去了——重量。
”
⑷同时,第6自然段中还将五人现在的为义而死受人景仰与假设的五人“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颐养天年却被人驱使的死作对比(死的方式),赞扬五人死得其所,突出他们荣于身后的显耀和死之意义的重大。
【小结】文中四组对比,反复突出了五义士高洁不苟的气节与品格,突出了五人之死的“重”,从而也以此推导出了作者全文的中心主旨——“明死生之大,匹夫
之有重于社稷也”,高度评价五人之死对国家社稷的重大意义。
在鲜明的对比中,我们看到五位义士与不义之人截然不同的行为与品格,生死轻重立判!我们确信,也许乌云会暂时挡住阳光,邪恶会暂时无比猖狂,但是乌云终究遮不住太阳,黎明的到来无法阻挡。
所以,不要屈服于邪恶黑暗,还是要听从正义光明的召唤。
教师:课件直观呈现导图,总结本堂课整体设计与内容。
五人墓碑记
五、拓展延伸
文中周公为民请命,舍身求义,五人“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他们都是为“义”而死的人。
那么“义”究竟是什么呢?生活中我们该怎么去践行“义”?
学生个人思考,小组讨论,各抒己见。
教师点拨:“义”很大,可以是为了国家为了人民义薄云天,大义凛然;“义”也可以很小,小到可以是我们日常行为的点滴小事,比如一次义演,一次义卖,一次义务劳动,一次无偿献血等等。
其实,社会需要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大大的“义”字,也更需要我们每个人用自己的点滴善事去践行“义”字的丰富内涵。
六、课堂小结
著名诗人臧克家在诗歌《有的人》中写道:“有的人话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五人墓碑记》,五义士虽“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然而其声名得以千古传颂,其精神终将光耀千秋。
他们在世上留下一块墓碑,却也在我们心中立了一块人格的丰碑。
“烈士的抉择”不朽,“号角,为你长鸣”!人类文明的历史能发展到今天,无论历经多么阴暗的时代,无论踏过多么坎坷的路途,社会正义仍在,人类良知永存,这是伟人与凡人共同奋斗的成果。
尽管成不了伟人,也行不了大义,但我们可以心中装有“义”字,而用点滴善事践行“义”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