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人墓碑记 教案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五人墓碑记》教学设计

《五人墓碑记》教学设计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张溥的思想和 人格魅力,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
和人生态度。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思考人 生意义,培养学生的思想觉悟和
人文素养。
02
教学内容与步骤
导入新课
故事导入
讲述明末东林党人与魏忠贤阉党 之间的斗争背景,以及五人墓碑 建立的缘由,引起学生对课文的 兴趣。
直接导入
直接介绍《五人墓碑记》的作者 张溥及文章背景,让学生对课文 有初步了解。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翻译、归纳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理解文章内容。 通过小组讨论、比较阅读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文章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
通过课堂互动、教师点评等方式,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惑,提高学习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认识到《五人墓碑记》 所体现的民族精神和正义感,培 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提供学习资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 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手段
01
02
03
04
使用多媒体教学
通过PPT展示文章背景、人物 关系和重要概念,帮助学生更
好地理解内容。
利用网络资源
引导学生查找相关资料,扩展 阅读,加深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组织课堂活动
设计角色扮演、辩论等课堂活 动,让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
第二季度
第三季度
第四季度
教学目标是否明确
在本次教学中,我设定 了清晰的教学目标,包 括理解五人墓碑记的背 景、主题和艺术特色。 但在实际教学中,我发 现部分学生对背景的理 解不够深入。
教学方法是否得当
我采用了讲解、小组讨 论和问答的方式进行教 学,发现小组讨论环节 效果较好,学生积极参 与。但在讲解部分,我 发现自己的语速较快, 部分学生跟不上节奏。

五人墓碑记 教案教学设计

五人墓碑记 教案教学设计

五人墓碑记教案教学设计五人墓碑记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积累字词句知识2、学习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以及对比论述的方法3、了解本文跌宕多姿而又组织严密的特点4、认识五位义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斗争精神,理解作者关于生死价值的阐述教学重点:学习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以及对比论述的方法教学难点:认识五位义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斗争精神,理解作者关于生死价值的阐述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简介作家作品时代背景2、听录音,正音、明读3、疏通文意。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诗歌引入:狱中题壁谭嗣同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人,并立碑以为纪念。

作者就为此写了碑记。

2、碑记: 又称“碑志” ,刻在墓碑上,是用来记叙死者生前的事迹,评价、歌颂其功德的文字。

最早的作品,可追溯到秦朝李斯的泰山、琅琊石刻。

从立碑的地点和用途上分,有山川碑、宫室碑、桥道碑、寺庙碑著称。

从写法上看,原始的碑记只是记叙。

后来的作者,或就所叙之事加以评论,或借题发挥抒写情志,碑记遂演变为一种叙述兼议论的文体3、张溥(1601——1640),复社的创始人和领袖。

字天如,太仓(江苏)人。

明末有许多文社,复社大约成立于熹宗天启末,本于“应社”,集合许多小社而成。

主张“复兴古学”,强调“居今之世”,要“为今之言”,“务为有用” 。

张溥幼年刻苦读书,《明史·文苑传》言之:“所读书必手抄,抄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如是者六、七始已。

”后来把自己的书斋命名曰“七录斋”,著有《七录斋集》。

他所写的文章多为抨击名模宦官专权及揭露腐败的政治之作,《五人墓碑记》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三、听录音,正音、明读1、正音:阉yān(指太监) 湮yān(埋没) 敫jiǎo(本指玉石洁白、显耀、明亮)•崐赀zī(同资) 缇骑tíjì(指明代锦衣卫) 失chì(击) hùn(厕所)累lěi(累积、连续) 豆dòu(颈项,这里指头) 曷hé(同何) 缳huán(绳索崐的套子) 暴pù(同曝,显露) 谥shì(死后追封的称号) 牖yǒu(窗洞)詈lì(骂) jǐong(光、明亮)2、明读: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

《五人墓碑记》教案一等奖3篇

《五人墓碑记》教案一等奖3篇

1、《五人墓碑记》教案一等奖1.给课文拟一个简要的提纲。

第一部分:交代建五人墓碑的由来,并提出问题,发人深省,引出下文。

第二部分:记述苏州市民的反暴斗争以及五人死难经过。

第三部分:高度评价,进而揭示中心。

第四部分:补叙四位贤士大夫的姓名,照应开头。

2.课文是如何高度赞扬五位义士的斗争精神和高尚价格的?请结合课文内容简要回答。

一是直接赞美①全文开头用了一个判断句指出其“激于义而死”,直截了当对五人死义作了赞美;②描写五人临刑时的举止与死后的神色,表现其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精神;③描写五人领导的一场斗争所取得的效果,赞美五人的杰出贡献;二是侧面烘托①开篇即点明为五人修墓立碑,而且是“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意在通过五人死后给社会留下的重大反响,来突出五人“激于义而死”的意义之大,选用魏阉废祠来葬他们,是人们对五人的高度颂扬。

②两次提到“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和“发五十金”,足见五人的义举深受后来人的赞许,也是用贤士大夫的“激于义”来衬托五人的“激于义”。

③用“呜呼!亦盛矣哉!”盛赞建墓立碑的盛大和隆重,说明五人声名之皦皦。

④用“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和“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表现其精神动人心魄。

三是运用对比①第一、二段富贵之子、士大夫不关心国事无所作为死不足道和五人的所为对比。

②第五段中大阉之乱变节易志的缙绅和五人的大义凛然、蹈死之顾对比。

③第四、六段以高爵显位的辱人贱行和五人英勇就义、谈笑以死对比。

④第六段以假想五人不死于义尽其天年而毫无意义和五人之死后英名永存对比。

处处反衬出无义士美好高尚的内心世界。

3.通读全文,作者要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人固有一死,死要死得其所,要有价值和意义。

就如五人,虽是普通百姓,但他们的`正义行为也能对国家的政治发展产生重要作用。

激浊扬清:揭露阉党罪行,赞美褒奖仁人志士为国为道义而正直斗争的光明磊落的品格。

(完整版)五人墓碑记教案

(完整版)五人墓碑记教案

五人墓碑记【教学目标】1.学习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以及对比论述的方法。

2.了解本文跌宕多姿而又组织严密的特点。

3.认识五位义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斗争精神,理解作者关于生死价值的阐述。

【教学重点】1.夹叙夹议,运用对比方式进行议论,同时兼用抒情的写法。

2.在熟读的基础上,掌握本文涉及到的实词及文言句式,进一步巩固词类活用,以增强语感,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1.本文叙述和议论之间的转承结合。

2.运用注释,系统了解有关历史背景,并由此领会五人牺牲的价值和意义。

【教学安排】三教时【教学过程】第一教时一.导入:鲁迅先生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辉,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今天我们学习的文章中的五位主人公就是这样为民请命的人,是舍身求法的人。

板书:五人墓碑记张溥(pú)二.作者介绍:张溥,字天如,号西铭,江苏太仓人。

明代著名文学家,社会活动家。

自幼刻苦自励,勤奋好学,每次读书一定要先亲手抄一遍,抄后读过即焚去,然后再抄、再读、再焚,至七次始罢。

崇祯四年进士,曾集郡中文士,结复社评议时政,为权贵所恶,后以党祸而死。

著有《七录斋集》等。

三.听课文录音,注意读音和节奏注意下面的读音蓼li?o洲阉yān(指太监,文中逆阉、大阉专指魏忠贤) 旌jīng(表扬)湮yān(埋没) 皦jiǎo皦(通“皎皎”,名声显赫的意思)• 敛赀zī(同“资”,钱财) 缇骑tíjì(橘红色的士兵,这里专指明代锦衣卫) 抶chì(笞打,鞭打)溷藩hùnfān(厕所) 傫lěi 曷hé(同“何”)逡巡qūnxún(欲进不进,迟疑不决的样子) 缳huán(绳索,套索)暴pù(同“曝”,显露) 谥shì(死后追封的称号)户牖yǒu(窗洞,这里指代家忠) 詈lì(骂)• 冏ji?ng(光、明亮)四.学生再读一遍课文五.说说从课文中读到了什么。

《五人墓碑记》教师版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五人墓碑记》教师版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五人墓碑记》教师版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五人墓碑记》教师版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三)1《五人墓碑记》教师版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三)一、教材分析1. 教材简介《五人墓碑记》是徐则臣所著的长篇小说,主要揭示了贪污、腐败、追求名利等社会现象。

小说描写了清朝末年一群官员及其家族的丑恶行径和悲惨遭遇,是一部现实主义的代表作。

此书以朴实、生动、细腻的语言,鲜明地反映了社会现实,深刻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关切。

2.教学目标1)能理解小说《五人墓碑记》的历史背景、内容及主旨。

2)能够分析、解读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细节描写,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思想倾向。

3)能够分析、评价小说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同时联系当下社会问题,思考可能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二、教学方法与策略因为《五人墓碑记》是一部充满现实主义色彩的作品,所以指导学生重视实践、培养批判性思维,在课堂上探索海量信息背景下的现实意义。

同时,注重让学生了解小说中的文学细节和写作手法,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

1. 提问式授课通过提问确定学生对教材的学习情况,同时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问答环节可以是以问题导向的互动形式,也可以是以课前或课后任务的形式,或者采用小组探讨方式,出现问题时,教师可以给予巨大的支持,同时鼓励学生自己思考解决问题。

2.小组合作小组合作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组成小组,共同探索问题,集思广益,通过讨论、分析,研究出问题的解决途径。

可以让每个小组选取一个具体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也可以让小组根据主题进行探究。

3. 互动讨论教师在授课时,可以适当地引导学生进行一些讨论。

讨论时,教师可以制定一些具体的问题、主题和任务,然后给learning等工具。

通过互动,学生们之间可以交流彼此之间的不同见解和思路。

三、教学流程设计1. 小说阅读小说制订个中心:让学生对小说的内容进行基础了解,回答基本问题,包括小说背景、主要人物以及小说的主题。

五人墓碑记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五人墓碑记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五人墓碑记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五人墓碑记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三)1五人墓碑记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三)为了更好地实现我们的历史教育目标,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我们教师需要制定出一套科学合理的教案和教学设计。

本文将介绍一套教案和教学设计,主题为“五人墓碑记”,适用于苏教版高一必修三历史科目。

一、教学目标1. 了解唐代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环境,掌握唐代历史的发展变化。

2. 了解五人墓碑记的历史背景、内涵及意义,并理解其对唐朝时期文化和价值观的影响。

3. 了解五人墓碑记绘画风格和手法,深入了解唐代绘画美学。

4. 了解五人墓碑记在贞观文化中的地位,培养历史文化素养,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水平。

二、教学内容1. 唐代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环境2. 五人墓碑记的历史背景、内涵及意义3. 五人墓碑记的绘画风格和手法4. 五人墓碑记在贞观文化中的地位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授唐代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环境,使学生了解唐代历史的发展变化。

2. 分组研讨:将学生分成小组,分析五人墓碑记的历史背景、内涵及意义,分别从各自的角度出发,讨论归纳总结,逐一展开思考和交流。

3. 课堂讲解:通过精彩的课堂讲解,详细介绍五人墓碑记的绘画风格和手法,并通过比较分析,深入剖析其对唐代绘画美学的贡献。

4. 互动式授课:通过讨论提出问题,学生积极参与互动,加强了对教材知识的感性理解。

四、教学流程第一节:唐代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环境1. 老师讲授:介绍唐代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环境,让学生对唐代背景有基本了解。

第二节:五人墓碑记的历史背景、内涵及意义1. 学生分组研讨:讨论五人墓碑记的历史背景、内涵及意义。

2. 小组间分享: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课堂上展开讨论和交流。

第三节:五人墓碑记的绘画风格和手法1. 老师课堂讲解:通过图片展示、视频讲解等多样化的方式,详细介绍五人墓碑记的绘画风格和手法。

2. 学生互动式授课:老师提出问题,学生积极参与互动,加强了对教材知识的感性理解。

高一语文《五人墓碑记》教案3篇

高一语文《五人墓碑记》教案3篇

高一语文《五人墓碑记》教案高一语文《五人墓碑记》教案精选3篇(一)教案:《五人墓碑记》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五人墓碑记》,了解并理解文学作品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创作能力。

教学重点:1. 掌握《五人墓碑记》的基本情节和主题。

2. 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语言表达。

3. 运用文学知识和批判思维能力,对作品进行批评性分析。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深入理解和批判性思考能力。

2. 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教学过程:导入:1. 引入故事背景,解释《五人墓碑记》的情节和主题。

2. 提问学生对该作品的初步了解和印象。

主体:1. 学习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语言表达。

a. 分析作品中五位主人公的人物性格和命运选择。

b. 分析作品中的语言表达手法,如比喻、隐喻等。

c. 分析作品中的符号意义和象征意义。

2. 进行批评性分析,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作品的主题和意义。

a. 通过对作品的情节、人物和语言等方面的分析,提炼出主题概括。

b. 引导学生思考作品背后所反映的社会和人性问题。

c. 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批评性分析和评价。

3. 鼓励学生进行文学创作。

a. 在深入理解和分析作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个人感悟的文学创作。

b. 学生可以选择以小说、散文、诗歌等形式进行创作。

巩固:1. 学生展示自己的文学创作作品,互相进行评价和交流。

2. 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创作进行反思和提升。

作业:1. 要求学生对《五人墓碑记》进行个人感悟与批评性分析的书面作业。

2. 鼓励学生继续进行文学创作,完成一篇以《五人墓碑记》为题材的作品。

教学资源:1. 《五人墓碑记》的文本材料。

2. 针对文学分析和批评性分析的学生手册。

3. 学生的文学创作作品。

注:以上教案仅供参考,具体教学内容和方式还需根据具体的教学环境和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高一语文《五人墓碑记》教案精选3篇(二)《病梅馆记》教案模板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文学作品《病梅馆记》的背景和作者。

高一语文《五人墓碑记》教案

高一语文《五人墓碑记》教案

高一语文《五人墓碑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的时代背景,把握文章主旨。

2.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和论证方法。

3.领悟文章的深刻内涵,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难点: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领悟文章的深刻内涵。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介绍《五人墓碑记》的作者张溥及其代表作。

(2)讲解明末社会背景,引导学生关注时代变迁对人物命运的影响。

2.文章内容解析(1)通读全文,理解文章大意。

(2)分析文章结构,概括各段内容。

(3)讲解重点词语,如“墓碑记”、“五人”等。

3.人物形象分析(1)分析五人的形象特点,如勇敢、忠诚、正直等。

(2)分析作者对五人的评价,如“义士”、“忠臣”等。

(3)引导学生从五人的形象中汲取精神力量,培养高尚品质。

4.论证方法分析(1)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如总分总、层层递进等。

(2)讲解文章的论证方法,如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

(3)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论证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5.文章内涵领悟(1)分析文章的主题,如忠诚、正直、勇敢等。

(3)讲解文章的时代意义,如关注社会现实,弘扬正义等。

6.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关注时代变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四、作业布置1.熟读并背诵《五人墓碑记》。

2.结合文章内容,写一篇关于五人精神的感悟文章。

3.收集关于张溥的其他作品,阅读并分析其写作特点。

五、教学反思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难点重点:深入理解文章内容,通过对话引导学生体会人物情感。

难点:通过分析论证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在写作中运用类似的技巧。

三、教学过程补充1.导入新课(教师):“同学们,提到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你们会想到谁呢?有没有想过,在明末那个动荡的年代,有五位普通市民做出了令人震撼的事情。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五人墓碑记》就是记载了这样五位英雄的故事。

”2.文章内容解析(教师):“我们先一起朗读一遍文章,注意语气和节奏。

大家觉得文章的开头怎么样?”(学生):“开头很直接,一下子就点出了五人的事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人墓碑记教案教学设计导读:教学目标:1、积累字词句知识2、学习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以及对比论述的方法3、了解本文跌宕多姿而又组织严密的特点4、认识五位义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斗争精神,理解作者关于生死价值的阐述教学重点:学习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以及对比论述的方法教学难点:认识五位义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斗争精神,理解作者关于生死价值的阐述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简介作家作品时代背景2、听录音,正音、明读3、疏通文意。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诗歌引入:狱中题壁谭嗣同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赏析:前两句两历史人物受迫害的故事说明变法运动的正义性和深得民众支持。

后两句表现诗人的英雄气概和大无畏精神这首绝命诗中充溢着诗人为正义献身的无怨无悔的精神堪称人间壮美的正气歌。

有的人死了,他却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却死了。

——臧克家二、介绍背景、作者以及释题1、明代万历、天启年间,统治阶级内部斗争十分激烈。

皇帝昏庸,不理朝政,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专横跋扈,排斥异己,一般正直的士大夫皆蒙其害。

顾宪成等一批有识之士,在无锡东林书院以讲学为名,针砭时政,被称为“东林党”,受到人民同情。

天启六年,在苏州的东林党人周顺昌因指责魏忠贤而被逮捕,激起了苏州人民久积的义愤,与差吏发生了武斗,打死了两名官差。

事后,在这一事件中英勇斗争的五人:颜佩韦、马杰、杨念、沈杨、周文元(互不相识,前四位与周顺昌也互不相识可谓“激于义”),大义凛然,从容就义。

临刑时,几万市民含泪同五人诀别。

为了抗议杀害五人,苏州市民曾倡议拒用天启钱达十个月之久,惊得气焰嚣张的魏忠贤“逡巡畏义”,从此“不敢复有株治”。

十一个月后,崇祯皇帝即位,阉党败势,魏忠贤畏罪自缢。

苏州人民毁掉魏忠贤生前的祠堂,并在那里筑墓重新安葬了五人,并立碑以为纪念。

作者就为此写了碑记。

2、碑记:又称“碑志”,刻在墓碑上,是用来记叙死者生前的事迹,评价、歌颂其功德的文字。

最早的作品,可追溯到秦朝李斯的泰山、琅琊石刻。

从立碑的地点和用途上分,有山川碑、宫室碑、桥道碑、寺庙碑著称。

从写法上看,原始的碑记只是记叙。

后来的作者,或就所叙之事加以评论,或借题发挥抒写情志,碑记遂演变为一种叙述兼议论的文体3、张溥(1601——1640),复社的创始人和领袖。

字天如,太仓(江苏)人。

明末有许多文社,复社大约成立于熹宗天启末,本于“应社”,集合许多小社而成。

主张“复兴古学”,强调“居今之世”,要“为今之言”,“务为有用”。

张溥幼年刻苦读书,《明史·文苑传》言之:“所读书必手抄,抄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如是者六、七始已。

”后来把自己的书斋命名曰“七录斋”,著有《七录斋集》。

他所写的文章多为抨击名模宦官专权及揭露腐败的政治之作,《五人墓碑记》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三、听录音,正音、明读1、正音:阉yān(指太监)湮yān(埋没)敫jiǎo(本指玉石洁白、显耀、明亮)•崐赀zī(同资)缇骑tíjì(指明代锦衣卫)失ch ì(击)hùn(厕所)累lěi(累积、连续)豆dòu(颈项,这里指头)曷hé(同何)缳huán(绳索崐的套子)暴pù(同曝,显露)谥shì(死后追封的称号)牖yǒu(窗洞)詈lì(骂)•jǐong(光、明亮)2、明读: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

四、熟读课文疏通字词方法点拨:自读课文,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来推断不明白的词语的含义和用法,学习依靠语脉、语感来推断重点词义的方法。

步骤:逐段进行1、诵读2、自行结合课文注释理解字面意思3、质疑4、引导,集体释疑解惑5、点拨重难点语句。

6、诵读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熟读课文,完成课后练习二第二课时教学要点1、本文文言知识过关练习2、理清本文结构思路教学步骤一、简单复习上节课内容二、本文文言知识过关练习1、一词多义义: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为之声义/忠义暴于朝廷为: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为之声义/谁为哀者行:吾社之行为士先者敛赀财以送其行其辱人贱行固:轻重固何如哉斯固百世之遇也。

除: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登自东除。

《二京赋》张衡诛乱除害。

《史记》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指南路〉后序》卒:买五人之脰而之,卒于尸合。

(《五人墓碑记》)项燕为楚,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

(《陈涉世家》)卒于二年卒岁穷年发:有贤士大大夫发五十金。

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

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见发矢十其中八九。

舜发于畎亩之中。

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

(《陈涉世家》)怀怒不发,休祲降于天。

(《唐雎不辱使命》)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盛:亦盛矣哉!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伶官传序》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盛装相迎请其矢,盛以锦囊。

私: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

徒: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

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而安陵以五十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业。

《唐雎不辱使命》而:去今之墓而葬焉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死而湮没不足道者缙绅而不易其志者缇骑按剑而前其疾病而死已: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

学不可以已始为篱,已为墙日过午已昏可以已大风于:激于义而死请于朝容于远近立石于其墓门之上请于当道也:独五人之皦皦,何也?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周公之逮所由使也2、找出古今异义得词(1)吾社之行为士先者(2)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3)按诛五人(4)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5)颜色不少变(6)视五人之死(7)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8)吴之民方痛心焉3、找出词类活用得词(1)人皆得以隶养之(2)去今墓而葬之(3)其疾病而死(4)为之声义(5)缇骑按剑而前(6)是时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7)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8)不能容于远近(9)抶而仆之(10)安能屈豪杰之流(11)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12)不复敢有诛治(13)激昂大义(14)荣于身后(15)尽其天年。

4、文言句式判断句(1)即今傫然在墓者也。

(2)斯固百世之遇也。

(3)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4)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5)故今墓中全乎为五人也(6)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被动句激于义而死焉者也宾语前置(1)谁为哀者(2)钩党之捕遍于天下介词结构后置句(1)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2)且立石于其墓之门(3)忠义暴于朝廷(4)匹夫之有重于社稷(5)不能容于远近(6)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7)忠丞匿于溷藩以免(8)荣于身后(9)令五人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省略句(1)断头置城上(2)投缳道路(3)激昂大义(4)扼腕墓道二、理清本文篇章结构思路:第一部分(1-2):交代建五人墓碑的由来,抒发感慨,并提出问题,发人深省,引出下文。

第二部分(3-4):记述苏州市民的反暴斗争以及五人死难经过。

(叙五人之“皦皦”)第三部分(5-6):高度评价五人之死的意义(“皦皦”),揭示中心。

第四部分(7):补叙四位贤士大夫的姓名,照应开头。

三、诵读,小结本节课内容。

布置作业整理基础知识第三课时教学要点1、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小结本文写作特色3、迁移练习教学步骤一、简单复习上节课内容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1、讨论第一段要点⑴首句笼罩全篇,“蓼洲周公之被逮”伏下文苏州市民反抗阉党斗争,“激于义”是五人之死事的本质,“死”伏下文五人当刑,重在“激于义”三字,“义”是全文关键字。

⑵叙建墓经过仅用一个长句。

“魏阉废祠”暗示地方缙绅屈身事魏(伏第五段“缙绅而不能易其志者,……有几人欤”),“立石与其墓之门”(伏结尾“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与之形成鲜明对比,抑扬分明。

⑶“盛”伏下段“独五人之皎皎”,表明作者将有所议论。

2、朗读第二段,回答以下问题。

本段为什么不接叙五人之死的经过,却就建墓事发表议论?本段中两个“夫”字作用有何不同?3、从分析结构入手,理解第三段的意思。

本段可分为几层?试概括层意。

前一层叙述反阉斗争的经过,所表现出的作者的感情如何?4、讨论第四段要点。

如何选材来突出五人事迹?“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反映五人的什么精神?文中述贤士大夫发金买五人之脰,有何作用?5、根据以上方法,学生互相讨论,自学第五至第七段,要求:①归纳各段要点。

②找出表明思路的句子。

③理解作者思想情感。

明确:第五段论述五人之死在当时政治斗争中的意义。

用一反问极言在魏阉统治时期不附逆者极少。

又用一提示性的问句揭示出五人之死确实于“激于义”。

第六段论述五人之死的重大意义。

连用四个长句,运用强烈对比,提出死的轻重问题,突出五人之死重于泰山,点明“匹夫之有重与社稷”这个重大主题。

三、小结本文写作特色1、夹叙夹议,叙议结合。

从全文看,前两部分侧重记叙,第三部分侧重议论。

两部分之中,记叙和议论又互有穿插。

2、巧妙使用对比。

文章多处使用对比,突出五人慷慨就义的英勇事迹和重大意义。

如第二段把富贵之子、慷慨之徒与五人对比,突出五人之伟大。

3、用简练传神的笔墨刻画人物形象。

四、迁移练习与柳子厚的《墓志铭》比较,体会此种文章的语言特点。

布置作业:1、完成《学案与测评》2、复习所学内容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